《《圆的认识》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圆的认识》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华应龙老师教学实录一,如何敲响课前五分钟前奏曲师:(热情地):孩子们,你们好!(挥手) 师:(风趣地):孩子们,你们认识我吗? 生:不认识师:华罗庚认识吗? 生:认识师:华陀认识吗? 生:认识师:华应龙认识吗?华应龙就是我。生:华老师师:好,孩子们,你们很有礼貌。师:孩子们,你们有橡皮吗?生:有师:把你们的橡皮做上记号,先给我,好吗 ?(学生不知道老师要干什么,但都很兴奋地在自己的橡皮上做记号,在座的老师老师们也都很不解,安静地等待着华老师揭晓答案。学生将做好记号的橡皮纷纷交给了华老师)师:(笑着)孩子们,你们的橡皮都交上来了吗?(双手捧满了橡皮) 生 1:我还有一个。生 2:我还有一个。师:
2、孩子,你真逗,为什么不一次性全部交给我啊?(乐呵呵地) 师:这下,孩子们,你们的橡皮都交上来了吧?我们可以开始上课了吗?(这时,生开始议论起来:没有橡皮,我们怎么上课啊?万一写错了怎么办?)师:哦,孩子们,现在你们没有橡皮了,所以在下笔的时候就应该更慎重了,想清楚了再写,但如果万一写错了,也没关系,就好好欣赏一下自己错的地方吧! 师:现在我们可以开始上课了吗?(微笑)生:(齐说,很响亮)可以了二,传统文化在数学教学中的巧妙渗透: 1,创设情境,认识圆、圆心和半径(课件出示)师:小明参加奥林匹克寻宝活动,寻宝图上这样写着:宝物距你的左脚 3 米。孩子们,你们知道宝物在哪里吗?生:知道师:请拿出你
3、们的直尺,在纸上画出宝物的位置。(生开始动笔画,师巡视)师:除了你表示出的这一点,还有其他办法吗?师:好了,孩子们,我刚才看了一下你们画的图纸,有这样几种情况,我们一起来看。(课件出示四种画法:以某固定点点为起点,分别用尺子向左面,右面,上面,下面量出 3 厘米的长度,点上点)师:是这样吗,孩子们?生 1:不是,不止这四个位置,还有许多师:好的,小伙子,你站起来说生 1:只要是距离左脚 3 米的地方都可以,这是一个圆。板书:贴钥匙图:是什么?生:圆板书:贴钥匙图:为什么? 师:为什么是圆呢?(疑惑状)生:因为圆内所有的点距左脚的距离都是 3 米师:说的很好!(微笑着,轻拍学生的头) 师:这些点
4、在圆内还是圆上?生:(想了一小下)圆上。师:这是一个怎样的圆呢?生:圆上的所有点距离圆心都是 3 米,就是半径是 3 米。 师:说的很好,孩子,你都知道圆心、半径了,学过了吗? 生:(摇头)没有。师:孩子们,自己提前预习,这样的习惯很好! 板书:圆心师:圆心在图上就是什么? 生:左脚的位置。师:要想寻到宝,左脚能不能变位置? 生:不能。师:那圆心有什么作用? 生:确定位置。师:在寻宝图上半径是? 生:3 米板书:半径师:孩子们,你们知道,我们古代是怎样描述圆的吗?(出示课件,卷联式:圆,一中同长也。) 师:“中“就是指什么?生:圆心。师:那“同长”呢? 生:半径。2,进一步认识圆(课件出示:正
5、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圆) 师:孩子们,你们认识这些图形吗?(生按顺序说图形的名称)(课件出示一个圆的内接正六边形) 师:这是什么图形?生:正六边形。 师:它有几条边? 生:六条。(课件演示,不断增加图形的边数,此图形就越来越接近圆) 师:圆是什么?生 1:圆可以是 0 边形,也可以是无数边形生 2:圆是六边形师:六边形是圆吗? 圆是什么?生:无数边形。贴一个圆,圆上写着:圆,大方无隅。师:“隅”是什么意思?师:“隅”就是角落的意思让学生再读“圆,一中同长也。”体悟。3,用圆规画圆,学习直径师:孩子们,想自己画一个圆吗?师:会画吗?画一个半径为 3 厘米的圆(生自己画圆) 师:画
6、好了吗?(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此时的作品都不是怎么标准) 师:看着这些圆,想象一下是怎样创造出来的?师:你们是怎么画的? 生:用圆规师:会用圆规吗?师:用圆规画圆,手拿着哪,圆规就不动了? 生:拿着圆规的最上面师:对,就是拿住圆规的头。(课件出示:再画:一个直径是 4 厘米的圆) 生画,师巡视师:哎呀,孩子们,我发现你们画的圆大小不同嘛! 生:这里要我们画的是直径 4 厘米的圆。师:你知道什么是直径吗?顾名思义,它和半径是什么关系? 生:是半径的 2 倍。师:现在能画出同样大小的圆了吗? 生再画师:孩子们,谁愿意上来画一画请学生在展示台上用圆规画思考:为什么随手不能画圆,用圆规却能? 3、球场
7、上解释圆看篮球比赛开始时录象,中间为什么是圆?师:这个大圆是怎么画上去的呢?有这么大的圆规吗?小组商量商量吧生 1:固定一点,拉绳转一圈。生 2:用量角器,画两个半圆,合起来就可以了。师:孩子,你有这么大的量角器吗?生 3:画一个正方形,然后在里面切掉一个角,一个角 师生合作,用拉绳的方法画圆。师:没有圆规,为什么也能画圆?生:因为确定了圆心和半径,只要转一圈就可以了。师:我们回到开始的题目上,宝物在哪里?生:宝物应该在以小明的左脚为圆心,半径为 3 米的圆上。师:孩子们,一定吗?想一想。课件出示半个西瓜,生:小明脚底下 3 米的地方。师:只是这里吗?课件出示球生:以小明左脚为中心,半径为 3
8、 米的球上。师:圆和球有什么不同?生:圆是平面的,球是立体的。师:圆,一中同长也;球,一中同长也。课件播放一天活动,展示其中的圆。课到此结束了,可是孩子们还是不动,原来华老师还没把橡皮还给他们呢?华应龙圆的认识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原文标题:华应龙圆的认识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小学教育吧大成若缺认识“圆”华应龙(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华应龙,江苏南通人。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首批“首都基础教育名家”,北京第二 实验小学副校长,北京教育学院兼职教授。先后在光明日报、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等 20 多家省级以上报刊上发表了 400 多篇文章,主编、参编了 20 多本教学 用书。先后参加了“苏教版
9、”和“北师大版”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编写、审定和实验指导工作。目前系“北师大版”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委、分册主编。中国教育电视台多次播放其教学录像,中央电视台在“当代教育”专栏、人民教育在“名 师人生”专栏做了专题报道,中国教育报推出了“华应龙教育教学艺术系列报道”。代表课有:年、月、日、百分数的意义、出租车上的数学问题、“我会用计算器吗?”、分数的初步认识、神奇的莫比乌斯带、角的度量、审题、圆的认识等,代表作 有教是因为需要教、课堂因差错而精彩、让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细节成就完美、篮球我的导师。【课前慎思】圆的认识一直是小学高年级数学的教学内容,几乎所有小学数学教学领域的
10、名师大家都用过这节课来“吟诗作画”,各领风骚;后生新秀们更是频频用这节课来“小试牛刀”,异彩纷呈。我在欣赏品味之余,发现我们对于“圆的认识”这节课教学内容的处理,主要存在以下 三个问题:第一,注重组织学生通过折叠、测量、比对等操作活动来发现圆的特征,不重视通过推理、想象、思辨等思维活动来概括出圆的特征;第二,注重让学生学会“用圆规画圆”,不重视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用圆规可以画出圆”;第三,注重数学史料的文化点缀,不重视数学史料文化功能的挖掘。我思考“圆的认识”这节课究竟要讲什么?我思考“特征”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别显著的征象、标志。”(辞海) 那么,圆的特征究竟是什么?曲线围成、没有角、
11、半径是直径的一半,是不是特征?“一中 同长”的特征是不是需要下发空白研究报告,组织学生小组合作研究?这是不是为了“研究 报告”而组织研究?这是不是教学上的形式主义?我思考半径和直径是不是应该“浓墨重彩”去渲染?“圆”的概念都没有给出,是否 需要咬文嚼字地概括出“半径”和“直径”的概念?揭示两者概念后,让学生从一个圆内各个不同的线段中挑出“半径”和“直径”,有没有哪位老师见过学生有错?学生都不会有错的活动,要不要组织?这样的活动是不是教者自作多情、自娱自乐?我思考半径和直径的关系是不是教学难点,要不要研究,是否“顾名思义”就可以 理解?得出关系后的填表练习,究竟是练习的两者关系,还是练习的乘以2
12、 和除以2 的口算? 我们是不是总是好为人师,以为我们不讲学生就不会?是的,熟能生巧,但熟还能生厌,那熟是不是还能生笨呢?现在的学生在课堂上是不是很少“不懂”装“懂”,而更多的是不是精明地“懂”装“不懂”?我思考量出半径都相等,就科学、深刻吗?在一个圆内,半径和直径真的画不完吗? 画不完就能说明“半径有无数条”吗?“半径都相等”和“直径都相等”要不要加上前提条件“在同一个圆中或等圆中”?我们说“正常人的两条腿是一样长的”,怎么不加上前提条件“在同一个人身上”?以后再说“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还要不要加上“在同一个正方形中”呢?数学上的严谨就是这样的吗?要加上前提条件“在同一个圆中或等圆中”,
13、这是不是教学内容上的形式主义?我思考圆的画法是应该教,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但应该一、二、三地教吗?是不是在学生容易疏忽的两个地方“手拿住哪里”、“两脚之间的距离是直径还是半径”点破就可以 了?学生抑或老师画出的不圆,是否就该随手擦掉?那些“不圆”的作品,是不是课堂中的生命体?是否应该珍惜?我思考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是否应该不仅关注“是什么”和“怎样做”,还应该引导学生去探究“为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做”?这样是不是才凸显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这一学科特色?是不是应该带领学生经历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究过程,促使学生养成研究问题的良好意识?“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我们数学老师是否可以给学生一个问题模式,让
14、学生“知道怎样思维”,让学生掌握作为一种“非言语程序性知识”的思维?我思考“圆”的意蕴实在是丰富,借着这么“圆满”的素材,我们是否可以在培养 学生批判思维和突破常规的创新思维上做些文章,引导学生思考“一定这样吗”?柳暗花明、曲径通幽、殊途同归的心理体验,是否更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我思考经过一段时间的慎思明辨,我认识到“圆”这一节应该讲的有价值的东西实在是太多,有舍才有得,一课一得足矣!【教学目标】1. 认识圆的特征,初步学会画圆,发展空间观念。2. 在认识圆的过程中,感受研究的一般方法,享受思维的乐趣。【教学过程】一、情景中创造“圆”1. 课件创设问题情景。2. 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3.
15、展示学生的作品。 二、追问中初识“圆”1. 结合学生作品,追问:是什么?为什么?2. 课件动画演示。3. 研讨圆的特征。学生说,古人说。4. 质疑古人说法。“大方无隅”。三、画圆中感受“圆”1. 画一个直径为 4 厘米的圆,并标上半径、直径。2. 从不圆中,感悟圆的画法。3. 追问“为何这样做?” 四、球场上解释“圆” 1.出示篮球场。2. 播放篮球开赛录像。3. 探讨大圆的画法。4. 追问大圆的画法。五、回归情景突破“圆”1. 出示爱因斯坦的名言:“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2. 追问中提升认识。六、课后延伸研究“圆”1. 依一天时间顺序,配乐出示各种各样的圆。
16、2. 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追问研究。【试教后的反思】非常成功,非常享受!已经拖课了,学生还是不愿意下课。师父张兴华满意地对我们几个徒弟说:“应龙的这节课,我就七个字浑然大气铸成圆!”认识决定行为。已有的会成为包袱。备课时,我就觉得半径、直径不要像原来那样教, 一问学生“这是一个多大的圆”,学生就会说出“半径、直径”。课堂事实也是这样,就让自己不再思考了。试教后一反思,才发现“宝物在哪儿呢?”是个更妙的问题,首先是回答了探讨的问题,其次是凸显了圆心定位置,半径定大小。现在想来,这样问,味道好极了!正像电影阿甘正传中,阿甘妈妈对阿甘说的:“要想往前走,就得甩掉过去。”是啊,我今天的教法不就是想“甩掉
17、过去”吗?但甩掉别人的过去容易,甩掉自己的过去就难了。否定别人容易,否定自己难。我是这样,听课老师会不会也是这样,而不肯接受我这节课呢? 应该坦荡荡,何必长戚戚,“我的地盘我作主”,30 年后再说吧。哦,我不该这样想,数学研究者往往是孤傲的,认为只有自己发现的“1”才是对的,我应该再思考,再否定自己,就 像硬汉海明威说的“比别人优秀并无任何高贵之处。真正的高贵在于超越从前的自我”。顿悟:几何画板上显示“正多边形和圆的关系”应该从正六边形开始,这样暗合了刘徽 割圆术也是从正六边形开始的,并且解决了几何画板上正三角形不正、看着不舒服的问题, 还解决了与前面研究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
18、一中同长”重复的问题。哈哈,反思真好!课上学生画出的“不圆”的资源化运用,感觉真好:有方法上的启迪、情感上的善意、借走橡皮的回应,那意境真有林黛玉说的“留得残荷听雨声”的美妙。在完成了为什么没有规矩也画成了圆的追问,我说是啊,圆心只能“一中”,半径一定“同长”。当我们真正理解了祖先的“圆,一中同长也”,才知道以前听说的“圆心”、 “半径”是多么重要的两个词啊!之后,看到学生闪亮的眼睛,我心里真舒畅。这样不就把经验、直观与抽象结合起来了吗?数学的抽象首先是一个过程,其次不就是建立一套术语概念系统吗?整体感受在学生需要教的时候再教,效果就是好。看来我说“教是因为需要教”,没错!自己以前也教过圆的认
19、识,为什么没有今天这么享受呢?莫名地,我想起老子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这几句话的意思是:完全做成的东西,看上去好像缺了些什么,但用起来却一点也不差。完全装满水的容器,看上去好像是空的,但用起来却一点也不少。非常直的东西看 上去却好像是弯的,大的机巧看上去倒好像很笨拙,特别善辩的人看上去倒好像不会说话。那,我“成”在哪呢?在没有增加新知识点的情况下,上得学生不愿意下课。让学生体 验到不同现象背后的本质是一样的,让学生体验到认识事物“特征”的价值,让学生认识圆的“规矩”的同时感受了研究问题的“规矩”,让学生体验到追问“为什么”是一件很
20、有意味的事情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这样的话:“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 学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社会伦理准则) 有了理解并产生出热烈的情感,那才是最基本的。”那,我“缺”在哪呢?这一节课,对原来所重视的基础知识和本技能淡化了,学生发展的情况究竟如何?以前,我教圆的认识时,总是觉得这不能丢,那也不敢掉,把自己扣牢在自己和他人一起画就的小圆里哈哈哈,现在的我真是在理想“圆”里!为什么以前的我没能、没敢这么上?教学的能力不到,教学的勇气不够,教学的追求没有为什么今天的我能这么上、敢这么上?课程改革的深入,百花齐放的氛围大抵还源于自己对自己和他人教育实践的过程和结果的意义和价值的哲学之思。“花未全开月未圆”,大成“有”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拖课了,总是不好,如何在 40 分钟内和学生交流?要舍什么?这节课,多处引经据典,是否过“度”了?“度”是几处呢?数学味淡了?那我们的课 堂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还是为了上出一堂“数学的课”?话又说回来,哪一处又是与“数学” 无关呢?是否只是“顺手一投枪”(鲁迅语)?那老师“顺手”多了,学生是否会目不暇接、 “审美疲劳”?本课使用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原文标题:华应龙圆的认识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小学教育吧原文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