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2022学年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一、单选题.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梭伦改革废除“债务奴隶制”。这两个改革反映的共同 之处是A.加强中央集权B.权力高度集中C.动摇贵族专制统治D.封建制度形成K答案H CK解 析两者的共同之处是打击了旧贵族势力,动摇了其专制统治,所以选c; A、B、D 都是商鞅变法的特点,不符合梭伦改革,排除。1 .对商鞅变法的理解错误的是A.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B.商鞅变法推动了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C.商鞅变法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D.商鞅变法贯彻的是儒家的治国思想K答案H 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
2、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为秦始皇建立大一 统帝国奠定了基础,同时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故AB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商鞅变法贯 彻的是法家的治国思想,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3.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等措施,增强了北魏实力, 推动了历史进步。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A.北魏实现北方统B.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C.改革措施全面易行D.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K答案U DK解 析I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措施,加速了其政权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交融,顺应 了历史发展潮流,取得成功,D项正确;北魏实现北方统一为其改革打下了良好基础,只是 其成功的条件之一,但并非根本原因,排除A项
3、;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促进了改革的成功, 是其主观原因,但并非根本原因,排除B项;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比较全面,体现全面汉化, 但有些措施也遇到了一些阻力,并非易行,排除C项。故选D项。C.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D.打破了贵族的特权垄断K答案X BK解 析通过材料“量才录用的文官制度的真正开端”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作者认为 科举制是量才录用,也就是认为科举制具有公平公正性,B项正确;ACD项均是科举制的影 响,但是与材料“量才录用”不符,排除。故选B项。二、材料分析题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梁启超西学书目表(1896年)摘编自郑振铎晚清文选上卷:“西学诸算学、重学、电学、化学、声学、光学、
4、汽学、天学、地学、全体学、书,,动植物学、医学中卷:“西政诸书史志、官制、学制、法律、农政、矿政、工政、商政、兵政、船政材料二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宪法,大开国会行三权鼎立之制,则 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可待也。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 避祸。康有为材料三 一批一批的中国人接受了进化论;一批一批的传统士人在洗了脑子之后转化 为或多或少具有近代意识的知识分子。就其历史意义而言,这种场面,要比千军万马的 厮杀更加惊心动魄。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据材料一,归纳维新派向西方学习的内容。(2)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3)综合上述材料,简述维新
5、变法的意义。(4)纵观戊戌变法,对当下改革有什么启示?K答案I (1)内容:西方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2)特点:托古改制;中西结合。(3)意义:解放了人们思想;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意识;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4)启示:开放型K答 案言之有理即可,写3点。如: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坚持党的领导,要善于学习先进文化,通盘计划与具体推进协调进行等。K解析I (1)内容:依据材料“算学、重学、电学、化学、声学、光学、汽学、天学、地 学、全体学、动植物学、医学”,得出西方科学技术;依据材料“史志、官制、学制、法律、 农政、矿政、工政、商政、兵政、船政”,得出学习政治制度。(2)特点:依据材料“布衣改
6、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得出托古改制;依据材料“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宪法,大开国会”,得出中西 结合。(3)意义:依据材料“一批一批的中国人接受了进化论”,得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结合 中国近代的时代背景,得出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意识;依据材料“一批一批的传统士人在洗了 脑子之后转化为或多或少具有近代意识的知识分子”,得出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4)从改革的曲折性角度分析,得出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坚持党的领导,要善于 学习先进文化,通盘计划与具体推进协调进行等。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秦统一天下后,群臣就如何治理国家问题展开激烈争论。丞相王绢认为
7、:燕、 齐、楚等故地,距离首都咸阳过于遥远,如果不设置诸侯,恐怕很难镇守。李斯提出异议: 周王分封同姓子弟为诸侯,但后来彼此相互诛伐,周天子也无力控制。材料二 汉初仿秦实行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后来,诸侯王势力逐渐强大,对 朝廷构成威胁。以上材料均摘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I材料三 元朝不仅版图辽阔,而且对边疆地区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这是 前代大一统王朝没有做到的。元史地理志总结道:“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 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汉唐王朝的辽阔疆域, 维持时间都不是很长,对内陆边疆地区往往是通过册封和朝贡实施控制,很不稳定。元朝的
8、辽阔疆域则与王朝统治相始终,边疆管理也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据新课标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面对如何治理国家的两种不同观点分别是什么,秦 始皇在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上采用了什么制度?这种制度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是 什么?(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朝初年,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实行的是什么制度?汉武帝时,又进 行了怎样的调整?(3)根据材料三,指出元朝为管理辽阔版图而实行的地方制度及其意义。(4)综合以上材料,指出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发展趋势。K答 案(1)观点:分封制、郡县制。制度:郡县制。影响: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2)制度:郡国并行制;调
9、整:实行“推恩令”。(3)地方制度:行省制度。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省 制的开端。(任写两点)(4)中央集权不断加强。K解 析I(1)观点:依据材料“丞相王维认为:燕、齐、楚等故地,距离首都咸阳过于遥 远,如果不设置诸侯,恐怕很难镇守”,得出实行分封制;依据材料“李斯提出异议:周王 分封同姓子弟为诸侯,但后来彼此相互诛伐,周天子也无力控制”,得出实行郡县制。 制度: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实行郡县制。影响:从对中央集权制本身而言,得出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2)依据材料“汉初仿秦实行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得出郡国并行制;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实行
10、“推恩令”,来解决地方诸侯问题。(3)地方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行行省制度。意义:依据材料“元朝不仅版图辽阔,而且对边疆地区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 得出加强了中央集权;从巩固多民族国家角度分析,得出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对中 国之后的行政区划的影响角度分析,得出是中国省制的开端。(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央集权的演变趋势是,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被削 弱。4 .公元前340年,生活在咸阳郊外的年轻富商李有为,想提高自己社会地位的途径是 奋发读书,考取功名 弃商务农,努力耕织上战场杀敌立军功利用经商获利,大量购置田产A.B.C.D.K答案CK解析I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
11、,公元前340年,正值战国时期,咸阳地区属于秦国,当时 秦国商鞅正在进行变法,商鞅变法奖励耕战,即奖励耕织和军功,符合题意,C项正确; 奋发读书,考取功名是科举制产生后的现象,科举制产生于隋朝,不符合题意,排除A、B两 项;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5 .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其中的“均田”是指A.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有条件的授予农民B.将荒地收归国有招募流民垦种C.按人口平均分配全国的土地D.没收地主土地平均分给无地农民K答案AK解 析I根据材料“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并结合所学可知,均田制是一种封建的 土地国有制度,将政府掌握的土地授予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12、以发展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 增加政府收入,由此可知,“均田”是指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有条件地授予无地农民,A项正 确;将荒地收归国有,分给农民耕种,排除B项;不是按人口平均分配全国的土地,排除C 项;不是没收地主土地,排除D项。故选A项。6 .北宋王安石变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A.加强北宋政权的军事力量B.改革科举制度,扩大封建统治基础C.削弱北宋地方割据势力的实力D.解决北宋政权的财政困难K答案X DK解析D北宋建立之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分权以集权,形成了 “冗兵”“冗官”“冗费” 的局面,导致北宋严重的财政危机,到王安石时期,这个问题更加严重,这决定了王安石变法 以解决财政困难为核心,D
13、正确;A、B都不是王安石变法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排除;北宋初 年就已经解决了割据问题,排除C。7 .王安石的新法被废止的最主要原因是A.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8 .新法推行中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C.宋神宗态度的动摇D.王安石本人的动摇K答案X AK解 析I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因此失败,A正确;危害百姓、神宗态度变化以及王安石自身的动摇都不是变法失败的根本 原因,排除B、C、Do. 1072年8月,秦凤路沿边安抚史王韶收复了河、洗、岷等州,拓地千余里,这是北宋军 事上一次空前的大捷。这说明王安石变法A. 一
14、定程度上扭转了积弱局面B.使北宋的国力空前增强C.使北宋摆脱了边疆危机D.解决了北宋的内忧外患R答案X AK解 析R根据材料“收复了河、洪、岷等州,拓地千余里,这是北宋军事上一次空前的大 捷”可知,王安石变法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收复了失地,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弱局面,A 项正确;“空前增强”的说法过于夸张,一次战争的胜利不能得出“北宋的国力空前增强” 的结论,排除B项;C项“摆脱了边疆危机”的说法错误,北宋最终还是被金所灭,排除C 项;“解决了”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8 .西欧向近代社会过渡的根本原因是A.手工部门的发展B.商品经济的发展C.生产力发展与技术进步D.资本主
15、义萌芽出现K答案U cK解析以上四项都是经济因素,但最根本的是生产力的发展,故选C。10. 1534年后,为了重振天主教会,耶稣会会员修建教堂、创建学校,深入社会各阶层特别是 上层社会中进行活动。据此可知,耶稣会A.否定王权高于教权的思想B.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形成C.积极应对宗教改革的冲击D.维护了天主教会的权威性K答案cK解 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517年马丁 路德掀起的宗教改革,打破了教会的中介作用, 冲击了天主教会的权威,为此耶稣会进行了一系类重振天主教会的活动,C项正确;A项说 法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是欧洲宗教改革的影响,排除;耶稣会活动并未成功维护天主教 权威,排除D项。11. 1
16、6世纪中期,英国进行了宗教改革,其主要内容不包括A.国王主宰教会,成为教会首脑B.使用英语礼拜,沿用基本教义C.重新划分教区,强化政教合一D.反对铺张浪费,简化宗教仪式K答案】DK解析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对铺张浪费,简化宗教仪式是英国清教运动的主张,并非 是英国宗教改革的主张,D项符合题意;ABC项均是英国宗教改革的主张,排除。故选D项。 12. 19世纪初,穆罕默德阿里在掌握政权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促使埃及社会发生巨大 变化,这次改革可能会受到下列哪一事件影响A.欧洲宗教改革B.黑船事件C.工业革命D.克里米亚战争K答案H CK解 析X 1805年穆罕默德阿里在执掌埃及政权后,进行了一系列
17、政治、经济、军事、文 化改革,工业革命是从18世纪60年代英国发起技术革命,阿里改革会受到影响,所以选C; A欧洲宗教改革发生在16世纪的西欧与阿里改革无关,排除;B黑船事件1853年,D克里 米亚战争也在1853年,都发生在阿里改革之后,要排除。13. 19世纪初,在俄国,一些贵族青年军官在参加打败拿破仑的卫国战争中,受到启蒙思 想的影响,1825年12月发动了武装起义,虽然失败,但传播了革命思想。对此解读正确的 是A.战争推动了社会思想的变革B.自由主义思想开始在俄国传播C.青年军官反对沙皇专制统治D.政治民主化成为俄国社会呼声K答案X AR解 析材料“一些贵族青年军官在参加打败拿破仑的卫
18、国战争中,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 1825年12月发动了武装起义”体现的是战争推动启蒙思想在俄国传播,最终引发起义,A 正确;材料与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无关,B排除;CD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选A。14. 克里米亚战争直接导致了俄国1861年改革,主要是因为这场战争A.以俄国 失败而告终B.导致俄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C.暴露出俄国农奴制的深刻危机D.导致国内革命运动高涨K答案cK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克里米亚战争是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导火线,这主要是因为这次战争使俄国统治者认识到落后的专制制度无法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暴露出俄国农奴制的深刻危机,C项正确;ABD项是影响因素,但是并非是主要原因,
19、排除。故选C项。15. 1861年改革对俄国工业革命的推动主要表现在()扩大了国内市场 农奴的解放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大量“赎金”为工业革命提供了 资本农奴获得小块土地A.B.C.D.(答案Ak解析1861年农奴制改革使农奴获得解放,这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自由劳动力,从而扩大 了国内市场,故、正确;农奴获得解放后需要缴纳大量“赎金”购买份地,这为工业革 命提供了资本,故正确;农奴获得小块土地,不利于农业的大规模耕作和资本主义经营, 也不利于工业革命的开展,故错误。故组合正确,故选A。16. 俄国1861年改革后,农民生活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的原因是A.农民没有获得自由民的权利B.俄国没有废除沙皇专制统治
20、C.改革的目的是维护沙皇统治D.农民在经济上依然依附于地主K答案H DK解析I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俄国1861年改革后,封建地主仍然占有大量土地,农 民在经济上依然依附于地主,大多数农民生活仍然十分贫困,D项正确;农民获得自由民的 权利,排除A; BC项与设问要求没有必然联系,排除。17. “二一九法令”实际上是一个妥协的产物,“妥协”是指()A.封建主与资产阶级的妥协B.封建主与外国资本主义的妥协C.封建主与广大农奴的妥协D.资产阶级和广大农奴的妥协K答案U CK解 析I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农民运动风起云涌的情况下,亚历山大二世通过自上而下 的方式废除了农奴制度,这实际上是封建主与广大农
21、奴的妥协,所以C正确,ABD错误。 18.下列对俄国1861年改革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是A.实现了政治民主化B.巩固了沙皇专制制度C.平息了农民暴动D.促进了俄国近代化K答案U DR解 析1861年改革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促进了俄国近代化,故选D; 1861年 改革后俄国实行沙皇专制制度,没有实现政治民主化,排除A; 1861年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 了沙皇专制制度,排除B; C不符合史实,排除。19. 12世纪末,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下列选项中准确描述幕府统治特点的是A.天皇为首的朝廷掌握国家实权B.幕府是名义上的最高国家政权机关C.采用庄园制和武士集团的统治形式D.模仿隋唐制度加强了中
22、央集权K答案U CK解析X据所学可知,日本幕府统治时期,大部分的幕府将军,形式上取得天皇授权,实 际是军事统治,进行分封采邑给诸有力的武士,凌驾正规的文人中央集权政府,也就是用“挟 天子以令诸侯”的方式统治国家,即采用庄园制和武士集团的统治形式,c项正确;据所学 可知,幕府统治时期,天皇只是形式上授权,国家大权掌握在幕府手中,排除A项;幕府统 治时期天皇只是形式上的最高统治者,而国家大权实际掌握在幕府手中,排除B项;大化改 新模仿隋唐制度,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排除D项。故选C项。20.以中下级武士为主体的改革力量领导了日本的明治维新。但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废除 了封建等级制度,取消了武士佩刀
23、和“格杀勿论”的特权。对此,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成员 出现了以下几种解释,其中较为合理的是A.武士自己取消自己的权力,一定是历史的误传B.武士们这样做是为了讨好天皇,做做样子而已C.领导改革的是资产阶级化的武士,当然要取消封建特权D.日本的武士阶层文化水平较高,政治觉悟高于普通民众K答案U cK解 析I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领导明治维新的中下级武士,他们已经从封建营垒中分化出来, 已经资产阶级化,武士佩刀和“格杀勿论”是封建的特权,取消封建特权,才能适应资本主 义发展的潮流,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所以,明治维新时期取消武士的特权,有一定的历史 必然性,故C正确;明治维新后实行废刀令,武士不得佩刀,故排除
24、A;颁布废刀令的是明 治天皇,所以不是武士为了讨好天皇,故排除B;武士阶层内部等级分明,文化程度较高的 是高等级的武士,故排除D。故选择C。2L 19世纪70年代,日本创办了国立银行,建立工业试验所,普及工业教育;80年代,政 府又对三菱、三井等大型私人企业发放巨额的公司补助金。以上措施A.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B.限制了私人资本的扩张C.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D.加强了武士集团的力量K答案X AK解 析I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在明治维新期间扶植私人企业的发展,主要是为了促进 资本主义的发展,A项正确,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强兵内容,排除C项;明治维新期间武 土集团受到冲击,排除D项。故选A项。22
25、 .明治初年,“欧美文明冲击着日本休眠状态中的风俗,滔滔而来”,“世道之变,令人 又惊又喜”,“学制发布,火车飞驰,不用飞脚也能收到书信,“旧弊成了最使 人难堪的骂人话”。据此可推知,当时日本A.极力抵制欧美文明 冲击B.社会保守观念已基本消除C.积极推行“文明开化”政策D.殖产兴业取得显著的成就K答案CK解 析晌对“欧美文明”的冲击,日本社会“又惊又喜”,“学制发布,火车飞驰收到书信”,以“旧弊”为耻,这反映出日本推行“文明开化”之必然,c项正确;“又惊 又喜”,体现的是学习欢迎,不是抵制,排除A项;“消除”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殖 产兴业”主要反映日本经济变革举措,这与题干材料主旨不符,
26、排除D项。故选C项。23 . 18681885年,明治政府除了直接投资近2亿日元创办交通、采矿等基础产业之外, 还设立基金资助民间兴办新式企业,资助金额总计达10793万多日元;政府还将相当数量的 官办企业廉价转让给民间,从而促进了民营资本的发展。这体现出口本A.大力推行“殖产兴业”B.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C.积极倡导“文明开化”D.基本实现了富国强兵K答案AK解 析根据“明治政府除了直接投资近2亿日元创办交通、采矿等基础产业之外,还设 立基金资助民间兴办新式企业,资助金额总计达10793万多日元;政府还将相当数量的官办 企业廉价转让给民间,从而促进了民营资本的发展。”并结合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可
27、知,这 是其经济方面“殖产兴业”的表现,A项正确;从材料中不能看出保留了封建残余,排除B 项;从材料中不能看出“文明开化”,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日本基本实现了富国强兵, 排除D项。故选A项。24 . 1895年四五月间,马关条约已经签订,但尚未批准换约。消息传来,康有为梁启超 等人发动1300名上京赶考的举人“公车上书”,要求皇帝下“罪己之诏”、“明罚之诏”、 “求才之诏”,拒和、迁都、变法。这表明,当时A.变法的社会基础广泛B.革命成为了时代的主流C.救亡图存呼声高涨D.封建正统思想地位动摇K答案H CK解 析I据材料可知,1895年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等一千多名举人“公 车上
28、书”,要求变法维新,挽救民族危亡,故C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康有为等一千多名 举人“公车上书”,要求变法维新,挽救民族危亡,不能体现变法的社会基础广泛,A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要求自上而下的改革,而非推翻清政府的革命,B错误;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 建正统思想,D与材料无关,.发生在十九世纪末的戊戌变法,虽然时间很短并且很快就失败了,但其历史影响深远,主 要表现在A.对新思想在中国社会传播起到推动作用B.推翻了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统治C.使中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D.虽最终失败但挽救了中华民族危机R答案X AK解 析R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促进了思想启蒙,对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 A正
29、确;戊戌变法最终失败,并未推翻慈禧太后的统治,排除B;戊戌变法失败,资本主义 道路未走通,排除C;戊戌变法并未能挽救中华民族的危机,排除D。26.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 面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上述材料反映出西周时期A.实现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权力集中B. “家天下”开始取代“公天下”C.政治具有血缘关系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特点D.开创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K答案H cK解 析I材料“西周的封建社会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存在着以血缘为基础的 宗族组织”反映了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相结合,体现了血缘关系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特
30、点, C项正确;西周尚未形成权力集中的体制,排除A项;“家天下”取代“天下为公”在夏朝 已经开始,排除B项;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现了中央集权制度,西周时期没有实行中央 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排除D项。故选C项。27 .有学者认为,三省六部制在决策层面不是由哪一个部门单独负责,而是由三个省共同进 行,三省长官共同组成朝廷决策班子。这说明三省六部制A.加强了皇帝权威B.巩固了中央集权C.实现了民主政治D.有利于科学决策K答案】DK解析U三省长官共同决策,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实现科学决策,D项正确;材料没有 强调皇权和相权的关系,排除A项;三省制有助于加强专制而非中央集权,排除B项;三省 制是专制体制
31、下的内容,而非民主,排除C项。故选D项。28 .明朝仁宗、宣宗到英宗正统前期,内阁的主要工作,从过去比较空泛的“参预机务”转 变为固定的“票拟”,即代替皇帝阅读臣侏奏章,草拟处理意见。自此,票拟逐渐成为内阁 最重要的和制度化的职掌。由此可知,这一时期A.中枢机构之间相互牵制B.内阁政治地位提升C.内阁成为国家法定机构D.皇帝权力受到限制K答案BK解析X根据材料“内阁的主要工作,从过去比较空泛的.参预机务转变为固定的“票 拟” “票拟逐渐成为内阁最重要的和制度化的职掌”可知,内阁的主要工作由原来的顾问到 代替皇帝阅读臣僚奏章,草拟处理意见,这说明内阁地位有了显著提升,故选B项;材料没 有体现中枢
32、机构之间的相互牵制,故排除A项;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机构,故排除 C项;内阁地位的上升实质上是皇权的强化,故排除D项。29 . “除了奉命办事之外,自己不能作出任何决定,也无权对外发出任何指示,即只供传 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材料描述的机构是A.唐代的政事堂B.宋代的枢密院C.明代的锦衣卫D.清代的军机处K答案U DK解 析I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的职责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因此D正确;唐 代的政事堂属于行政部门,A排除;宋代的枢密院负责军事,B排除;明代锦衣卫属于特务 机构,C排除。故选D。30 .西方学者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革中说:“唐代科举制是作为中国文明伟大成就 之一的量才录用的文官制度的真正开端。”作者对中国的科举制度给予肯定是因为它() A.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B.考试选拔官员更为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