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工程末级渠系改造项目实施方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衡阳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工程末级渠系改造项目实施方案.pdf(8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综合说明11、项目概述*阳县位于*省中南部、湘江中游的蒸水流域,东临*山县,南抵*阳市、*南县,西至邵东、祁东县,北抵双峰县。县城西渡镇,是 1952年设立的县城,是全县政治、文化、经济中心,距*阳市区22km。*阳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农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而大力发展农业生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富民强县的必由之路。“水利不兴,农业不稳”,“农业的根本问题是水利问题”。我们要在人口不断增多、耕地逐渐减少、耕地后备资源有限以及农业用水总量不增加的前提下,稳定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一方面是要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力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实
2、现高产、稳产和高效的新型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另一方面就是要促进农业产业从单一传统的种植模式逐步向多元化、新型、高效、节水的现代化农业方向转变。进一步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更有利的条件。综合全县实际,衡阳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工程末级渠系改造项目选择在牛形山水库灌区的西渡镇的黄六、天光、林桥、秋塘、盘龙五个村范围内进行,其有利条件为:一是牛形山水库灌区该项目上游骨干工程已完成了续建配套工程。二是该项目地处“*邵干旱走廊”的*阳县中部,距县城西渡镇8公里,是我县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交通便利;三是水利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四是社会及自然经济基础条
3、件较好,耕地较为集中连片,粮食等种植业占主导地位。第一产业发达,农业生产以水稻为主,兼有烤烟、油、茶、果、牧、副、渔等多种经营项目,2007年农业总产值3815.5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21元;五是区域需水供求矛盾较为突出,项目区为水资源相对紧缺地区之一,基础水利设施较差,灌溉基本依靠牛形山水库渠道和塘坝;六是由于多年饱受干旱的困扰,群众对小型农田水利建1设的积极性较高,愿望迫切,曾多次申请报告;七是项目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在全县具有代表性;八是通过项目建设,能推动全县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提高农村灌溉管理水平和灌溉效益,实现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减轻农民负担,有示范带动作用。本
4、次设计以省厅审查的*阳县2008年度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农业财政专项资金(水利)管理标准文本为依据,按照水利工程建设有关规程规范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补助专项资金项目实施方案编制提纲进行编制。可研审查建设地点为牛形山水库灌区的西渡镇的黄六、天光、林桥、秋塘、盘龙五个村,投资规模为448.38万元。12、项目建设标准、主要建设内容和数量建设目标:通过本次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末级渠系改造项目的实施,使灌溉水利用系数由现状的 0.3-0.4 提高到 0.75,灌溉设计保证率达到 85%。规划项目区改善灌溉面积 9032 亩,直接受益人口 8792 个,项目区群众年人平增收217.59 元
5、。项目建设主要内容:山平塘维修加固 71 处(总蓄水量36.04 万立方米),堰闸改造 10 处(总蓄水量 1.06 万立方米),灌排渠改造配套13 条 13710 米,田间渠配套 12 条 9030 米,改建电灌站5 处 55kw,进水闸、节制闸及机耕桥等其他附属建物改造配套 102 处。工程拟于 2008 年 9 月动工兴建,建设工期 7 个月;2009 年 3 月底竣工验收。13、投资预算及资金筹措1 13 31 1 投资预算投资预算工程总投资预算为448.38万元。其中建安工程373.107万元,其它费用19.19万元。1 13 32 2 资金筹措资金筹措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末级渠系改
6、造项目建设以项目区农民、村、组集体建2设为主,财政补助结合。该项目资金筹措申请中央财政解决 220 万元、县级及县级以下财政解决 22.42 万元,这些资金按照“民办公助”的原则主要用于集中采购建材、机电设备以及补助机械施工作业费等。其余 205.96 万元由项目受益村、组、农户按以下方式解决,群众投工投劳折资 61.79 万元;人均投工投劳折资70.28 元;通过完整的“一事一议”程序筹资 144.17 万元,人均筹资 167.39 元。14、效益分析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可改善 9032 亩耕地灌溉条件,使 8792 人农户受益。通过水利条件的改善,提高了农田灌溉保证率,从而使农业增产增收,同
7、时项目区可种植油菜 2850 亩,种植棉花 1050 亩,种植高效经济作物 1650 亩。按当前种植物品种每亩产量计算,可生产出粮食 431.21 万公斤,增加粮食 43.12 万公斤,油菜籽 66 万公斤,棉花 8.6 万公斤,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 540 万公斤。依据市场价计算其年销售收入计 765.84 万元,其中经济作物收入为 327 万元;项目区还可发展养殖业年销售收入计 15 万元,因此项目区工程的实施年销售收入达 780.84 万元。种植业年生产成本按种植物品种、数量,每为亩生产成本计算,养殖业年生产成本按养殖产品销售收入的 75%计算,项目区年生产成本为 585.62万元,项目区
8、年销售利润是195.22万元,年净效益为46.16万元。人均净增217.59元,同时起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农民对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投入积极性,推动全社会水利工程建设热潮,为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发挥积极的重要的作用。经经济分析:经济净现值:ENPV=68.59 万元(12%);经济内部收益率:EIRR=12.82%;经济投资回收期:Pt=12.71;经济效益费用比:EBCR=1.18。该项目经济净现值大于零,经济内部收益达12.82%,说明工程在经济上是可行的。315、组织管理本项目是以中央投资、地方投资和项目受益人共同投资方式兴建的农田小型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为保障项目
9、工程建设顺利实施,成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灌区农业末级渠系改造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并实行分级管理负责制,水利厅负责项目初步设计和实施方案的审批和编制,*阳县水利局负责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组织管理和技术指导,受益村组负责组织农民群众投工投劳,并参与项目重大事项的决策和检查验收,负责末级渠系建成后的运行管理。16、建后管护在工程改造建成运行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要按照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进行市场运作和管理,项目区成立用水户协会,使工程所有权明晰,所有者主体到位,借用市场机制中灵活多样的经营管理方式,加强经营管理,为受益农户提供良好服务,使工程良性运行的机制。(1)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的
10、双轨道投资体系。不准将过去的欠帐摊入新的水价之中,而增加农民的不合理负担。田间工程续建配套由用水户协商解决,政府给以必要的补助。通过双轨制运行,逐步使农业水价趋近成本。使项目区逐步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单轨制,实现良性循环。(2)村委会通过农民的自主化管理完成灌(排)区管理中水利设施维护、灌(排)用水协调和水费征收等一些涉水事务,实现灌区工程管理、用水管理等目的。42、概述2.1 项目区基本情况项目区地处亚热湿润气候区,区域内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多年平均降水量1193.6mm,多年平均气温 17.9;项目区地貌为丘陵地区,地质为第四纪红色粘土、石灰岩,土层除石灰岩裸露地区外,一般较厚,表土的有
11、机层较薄;项目区水资源总量为 495 万 m3,其中骨干水源 250 万 m3,山平塘 221 万 m3左右。河坝引水 24 万 m3。项目区内有耕地面积 9032 亩,其中水田 6634 亩,旱土 2398 亩,实际灌溉面积 9032 亩,总人口 8792 人,农村劳动力 5406 人,农民人均纯收入 4121 元。项目区的耕作制度为一年三熟制,即早、晚稻再加一季春收作物,复种指数达 1.9 以上。项目区田间工程配套不齐,支、斗、农渠等末级渠道均为土渠,渠系分布不规范,渠道渗漏、崩塌、破损、渗漏及堵塞严重严重,控水能力差,水量损失大,水的利用率低。项目区用水管理体制仍采用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
12、造成管理不顺,机制不灵。2.2 项目区水利基础设施和其他基础设施条件2.2.12.2.1 水利基础设施现状水利基础设施现状骨干水源牛形山水库灌区的秋塘支渠从项目区旁经过,项目区由秋塘支渠灌溉,多年平均灌溉水量 250 万 m3。项目区内有山平塘 2120 口,有效水量 170 万m3;堰坝 12 处,引水量为 24 万 m3。项目区内基础水量差,基础设施不齐全。牛形山水库的秋塘支渠为 60 年代兴建的土渠,目前渠道渗漏、崩塌、破损、渗漏及堵塞严重严重,控水能力差,水量损失大,水的利用率仅为0.3-0.4,现急需更新改造。5田间工程配套不齐,支、斗、农渠等末级渠道均为土渠,渠系分布不规范,已经不
13、能适应当前农村责任承包制的发展要求,渠道渗漏、崩塌、破损、渗漏及堵塞严重严重,控水能力差,水量损失大,水的利用率低,下游地区灌水困难,上、下游农作物不能均*适量灌水,直接影响农作物产量,灌溉效益差,不利于灌溉水量计量调配,不仅造成水资源浪费也经常引起水事纠纷。项目区内有耕地 9032 亩,目前全部利用;农作物种植结构以水稻为主,棉、油菜、烟叶、大豆等其它经济作物为辅,复种指数为 1.9 左右。2.2.22.2.2 项目区交通、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与配套设项目区交通、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与配套设施施项目区内交通发达,XO57 线从旁经过,乡村砼硬化公路实现了“村村通”。供电网络已覆盖
14、全项目区,农业生产和农村居民用电有保障,电力、电讯业发达,建有程控电话网、移动电话网。家家户户有机压井,用水较为方便。2.3 项目区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2.3.12.3.1 指导思想、原则指导思想、原则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业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关方针政策,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生产能力为核心,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为目标,突出节水增效。通过采取工程措施、农业措施、管理措施对项目区进行综合改造,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与效益,通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15、,为国家的粮食安全、用水安全、生态环境安全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通过末级渠道改造项目建设,以点带面,推动不型农田水利建设持续健康发展。根据以上指导思想确定原则为:末级渠系改造要以节水增效,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依靠科技进步,通过综合措施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6末级渠系改造要为发展高效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和提供保障,通过改造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末级渠系改造要实现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旱、涝、碱综合治理,提高项目区防御自然灾害能力,改善其生态环境。末级渠系改造要特别重视实现对项目区管理设施的改造和管理体制,运营机制的改革,逐步建立良性运行发展机制。末
16、级渠系改造要坚持骨干工程与田间工程改造相结合,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与提高管理水平相结合,水利措施、农业措施、管理措施、政策相结合,实现建设一点,受益一片,起示范带动作用。末级渠系改造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和技术水平,选择适应当地条件的改造项目与措施模式;既要注意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应用,也要注重经济实用技术与方法的应用。2.3.22.3.2 项目区建设目标、任务项目区建设目标、任务建设目标:通过本次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末级渠系改造项目的实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优化农业种植结构,确保灌溉面积稳步增长,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
17、同时根据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性质和特点,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有效的投入机制、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工程效益,调动受益农户投工投劳的积极性,促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持续健康发展,满足农村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具体为使灌溉水利用系数由现状的 0.3-0.4 提高到 0.75,灌溉设计保证率达到 85%。改善灌溉面积 9032 亩,直接受益人口 8792 个,项目区群众年人平增收217.59 元。建设任务:山平塘维修加固 71 处(总蓄水量 36.04 万立方米),堰闸改造10 处(总蓄水量 1.06 万立方米),灌排渠改造配套 13 条 13710 米,田间渠配套12 条 90
18、30 米,新建电灌站 5 处 55kw,进水闸、节制闸及机耕桥等其他附属建物7改造配套 102 处。2.4 项目区概况2.4.12.4.1 项目区自然条件项目区自然条件(1)地理位置及范围*阳县西渡镇为*阳县所在地,东与杉桥镇和*阳市蒸湘区的呆鹰岭镇相接,南与*南县的三塘镇和谭子山镇相邻,西与演陂镇、岘山乡毗连,北与台源镇、栏栊乡接壤,全镇共有 15 个居委会,63 个行政村,651 个村民小组,66901 户,总人口 160608 人,其中农业人口 29242 人。辖区总面积 152.6 平方公里,山地面积 67000 亩,耕地面积88792.5 亩(其中水田62764.5 亩),旱土867
19、8 亩,人均耕地 0.92 亩。全镇共有小型水库 9 处,塘坝、电排及等小型水利设施 13501处,灌溉农田78063 亩。各项经济指标历年居全县第一,人年纯收入达 4121 元。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区布置在西渡镇的黄六、天光、林桥、秋塘、盘龙五个村 61 个组,项目区耕地 9032 亩。(2)水文气象*阳县地处亚热湿润气候区,区域内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热量充足,春温多变,夏秋多旱,严寒期短,暑热期长。据*阳县气象站 19602005 年实测资料统计:多年平均降水量1193.6mm,最大日降水量159.7mm(1970.7.11)。多年平均气温 17.9,极端最高气温40.8(1971.7
20、.26),极端最低气温-8.3(1972.2.9)。多年平均蒸发量达 1487mm,大于同期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风速 2.5m/s;最大风速 18.7m/s,相应风向 NNW(1980.4.13)。汛期最大风速多年平均值为 12.3m/s。(3)地形、地貌及土壤项目区内地貌为丘陵地区,地质为第四纪红色粘土、石灰岩,土层除石灰岩裸露地区外,一般较厚,表土的有机层较薄,呈酸性反应,适合种植水稻、烤烟及其他经济作物。8(4)水资源项目区水资源主要为降雨形成的地表径流。其来源有三,一是上游的牛形山水库拦截的集雨面积 246km2的径流在灌溉期内经渠道供水;二是山平塘拦截地面径流;三是小溪河坝拦截地
21、面径流。经分析,目前项目区水资源总量为 495 万 m3,其中骨干水源250 万 m3,山平塘 221 万 m3左右。河坝引水 24 万 m3。(5)自然灾害自然灾害主要为气候灾害和农作物病虫害。该区气候灾害主要有“大风、霜冻、冰雹”及 4-7 月份的洪涝和 9-12 月份的干旱等。农作物病虫害主要有病虫害、稻瘟病、树木病虫害等。2.4.22.4.2 项目区的社会经济状况项目区的社会经济状况西渡项目区位于西渡镇的黄六、天光、林桥、秋塘、盘龙 5 个村 61 个组,本次设计灌溉面积为 9032 亩。2008 年项目区内有耕地面积 9032 亩,其中水田6634 亩,旱土 2398 亩,实际灌溉面
22、积 9032 亩,总人口 8792 人,农村劳动力 5406人,工农业总产值为9654.6 万元,农业总产值为7521.3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21 元。2.4.32.4.3 农业生产状况农业生产状况项目区的耕作制度为一年三熟制,即早、晚稻再加一季春收作物,复种指数为 1.9 左右。目前双季稻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 73.4%,春收作物(以油菜为主)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 66%,旱作物(烟叶、棉花、蔬菜、大豆等)占耕地面积 5.8%,其它不占耕地但需考虑灌溉的经济作物(如茶叶、柑橘等)种植面积折合占耕地面积的 11%,农作物粗放种植,产量较低、效益较差。早稻亩均产量为 428kg/亩,晚稻均产量
23、为 535kg/亩。2.4.42.4.4 灌溉排水工程状况灌溉排水工程状况项目区内基础水量差,基础设施不齐全。骨干水源牛形山水库的秋塘支渠为960 年代兴建的土渠,渗漏、崩塌、破损、渗漏及堵塞严重严重,控水能力差,水量损失大,水的利用率仅为 0.3-0.4,田间工程配套不齐,斗、农渠等末级渠道均为土渠,渠系分布不规范,因陋就简,渗漏、崩塌、破损、渗漏及堵塞严重,水的利用率低,无量水设施。田间工程通过 1975-1976 年整治后,田块较为规范,能满足节水灌溉的要求。本次设计灌溉面积为 9032 亩。2.4.52.4.5 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情况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用水
24、户参与灌溉管理情况目前项目区工程管理按水库管理所管理与当地基层管理相结合的原则,管理范围分两级划分,水库管理所管理的范围主要是干渠及流量大于1.0m3/s 的支渠及其建筑物,其余渠道及相应建筑物的管理由工程所在地基层政府水管站和村负责管理,水库管理所管理机构进行技术指导和负责全灌区用水调配及引水枢纽、主要干渠、建筑物的运行管理和工程维护,并全灌区工程管理技术支持。水管理所(站)主要负责管理区域内用水调配、水费征收及支渠、建筑物的运行管理和工程维护。村级管理范围主要是流量小于 1.0m3/s 的支渠、斗、农渠等末级渠系及其建筑物管理,并负责到户收取水费。目前项目区未设立用水户协会。农民投工投劳仅
25、限于渠道清淤,小量的末级渠道维修。由于无量水设施,管理体制不顺,水资源浪废严重,造成亩均用水量达1000m3/亩,亩均水费为 35 元/亩。二十世纪 80 年代以来,灌区推行按亩配水,按方收费的制度,灌区水费实行以粮计价,货币结算、分级计收。1996 年以来,灌区推行按方计价,货币结算,水费价格由各地物价部门制定,灌区平均 0.08 元/m3;执行水价仅为 0.01元/m3-0.066 元/m3,据水利部门测算,物价部门制定的水价偏低,而执行水价更低,实收率也不高,又经层层截留或挪用后,所剩更少,导致灌区经费紧张,工程维修投入不足,管理粗放,严重制约了灌区运行效益的发挥。据水库管理所统10计
26、2005 年水费收缴率为 71%,2006 年水费收缴率为 46%,2007 年水费收缴率为38%。113、项目区建设的必要性31、项目区存在问题3.1.13.1.1 渠系及建筑物老化破损严重渠系及建筑物老化破损严重由于受当时资金和技术条件的限制,项目区工程先天不足,设计标准低,渠道基本未衬砌,施工质量差,经过多年运行,防渗功能减退,现有灌溉渠系崩垮、破损、渗漏及堵塞严重,水量损失大,水的利用率低,排水不畅,灌溉效益差。3.1.23.1.2 田间节水措施及设施配套不完善田间节水措施及设施配套不完善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水稻种植品种逐步趋向合理及抛秧技术、联合收割机的推广应用,使农业双抢
27、灌溉用水高峰期大为提前并集中。当前,每年双抢在 7 月上旬开始,7 月中下旬就完成,前后不足半个月,与过去双抢所需时间 1 个月相比,时间缩短了 1 倍有余,换而言之,双抢期间农业灌溉用水高峰期的需水强度为原来的近 2 倍,这就对工程的抗旱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项目区内水利基础设施库容小,提供灌溉水量非常有限。渠道淤塞严重,虽每年冬修由群众投工清淤,但并不彻底,过水断面严重不足,渠道输水能力逐年下降,加上沿渠渗漏水量损失较大,每逢双抢抗旱高峰,尽管管理单位加强用水管理,但渠道输水还是“进口有水溢,尾渠无水觅”。这不仅导致水事纠纷频发,而且也使工程管理单位与当地关系日趋紧张。3.23.2 项
28、目区建设的外部条件和内部要求项目区建设的外部条件和内部要求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七十年代、九十年代曾掀起了三次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高潮,使农业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特别是大力发展灌溉农业,建成了 400 多处大型灌区,5000 多处中型灌区和几千万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使粮食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粮食产量在最高年份曾突破1 万亿 kg。实践证明通过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工作的开展,大大提高了项目区的用水12效率和效益,优化了水资源配置;迅速增强了项目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明显提升项目区管理改革和服务水平,调动了项目区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的积极性,改善了农村生态环
29、境,美化了农村人居环境,推动了农村小康建设,经济、社会和生态综合效益十分显著。而目前项目区由于前述存在的问题,制约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降低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为彻实改变这一面貌,项目区群众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较高,愿望迫切,曾多次申请报告。3.33.3 项目区建设的必要性项目区建设的必要性3.3.13.3.1 项目建设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项目建设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财政穷县。特殊的气候、地理、社会条件决定了我县农业必须走灌溉农业的发展道路,因此水利工程建设在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
30、导,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加大水利工程建设的力度,不断深化水管体制改革,努力建设生态型农业,推进灌溉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新的贡献。面对日益加大的人口与资源压力,水利工程的地位和作用愈显重要。水利是农业安全的基础保障。水旱灾害一直是我县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和气候的变迁,干旱缺水将是我县农业面临的最大威胁。灌排设施能够有效抵御水旱灾害的侵袭,促进农业旱涝保收,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保障。要在人口不断增多、耕地逐渐减少、耕地后备资源有限以及农业用水总量不增加的前提下,稳定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加大对水利工
31、程建设投入的力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实现藏粮于地。水利工程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基石。水利等基础设施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产环境,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区域。随着农业集约化、信息化、现代化的发展,水利工程必将成为农业参与竞争的重要基地。13 水利工程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水源、输配水工程和调节系统,构成了区域水资源配置的基本格局,在担负着农田灌溉任务的同时,多数还可兼有向城乡生活和工矿企业供水的功能,在区域、流域水资源配置和城镇建设中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水利工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依托。水利工程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优越的水资源条件,在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3.
32、23.3.2 项目建设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项目建设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目前项目区内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所有渠道均未衬砌,配套建筑物落后,量水设施贫乏,渠道老化失修,渗漏严重,灌溉水利用率低。近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注“三农”问题,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也相应增大,区内农民种粮积极性又调动起来。项目区所在乡镇也深知农业是薄弱产业,多次提出要加大水利设施的建设力度,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由于缺乏资金,一直没有得到落实。要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就必须从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开始,改善当地灌排条件,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3.3.33.3.3 项目建设是缓解项目
33、区上下游供需矛盾的需要项目建设是缓解项目区上下游供需矛盾的需要项目区配套建筑物少,输水控水能力差,斗(农)渠口均无闸门及配套的控制设施,多用泥巴临时进行封堵取水斗(农)口。同时上下游农作物不能均*受益,经常发生水事纠纷,严重制约了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制约了当地粮食生产和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3.3.4 项目建设是适应农村水费改革的需要项目建设是适应农村水费改革的需要项目区现行水量计量虽到支渠口,但由于从支渠口到田间的输水损失较大,农民上缴水费依然是以亩为基础,水费支出占农业生产成本比例较大。通过项目区改造建设,可以改善该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为农业供水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奠定基础,为切实解决该
34、地区水费征收环节多,征收困难等问题,切实减轻农民负担,逐步实现量水到斗口提供有力条件。3.3.53.3.5 项目建设是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项目建设是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14通过以斗、农渠防渗衬砌,量水设施配套,排水设施的畅通为主要内容的项目建设,强化节约用水,加强用水管理,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从而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利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利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这样才能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3.3.63.3.6 项目建设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保障项目建设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保障通过以斗、农渠防渗衬砌,量水设施配套,
35、排水设施的畅通为主要内容的项目建设,强化节约用水,加强用水管理,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从而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安全。154、水资源评价及水量平*计算4.1 项目区水资源概况项目区水资源主要为降雨形成的地表径流。其来源有三,一是上游的牛形山水库拦截的集雨面积 246km2的径流在灌溉期内经渠道供水;二是山平塘拦截地面径流;三是小溪河坝拦截地面径流。经分析,目前项目区水资源总量为 495 万 m3,其中骨干水源250 万 m3,山平塘 221 万 m3左右。河坝引水 24 万 m3。项目区骨干水源工程为秋塘支渠,秋塘支渠位于牛形山水库灌区右干渠上,从右干渠的 43+56
36、0 处分水,渠首设计流量为 0.66m3/s,设计灌溉面积为 10220亩。其断面为梯型渠(bh=1.0-0.61.0-0.6m,m=1-0.75)。其工程特性见下表。秋塘支渠工程特性表秋塘支渠工程特性表桩号渠道名称止长度设计纵坡 I设计 设计流量 加大流量 设计边坡Q 设Q 加底宽m(m3/s)(m3/s)b(m)设计水 加大水深H 设0.750.6深H 加0.82进口底 渠高衬厚衬砌高高(m)(m)cm85.81.28(m)1.0起(m)(m)秋塘支渠明渠0+000 3+576 3576 1/20001明渠3+576 9+576 6000 1/20000.750.660.420.860.5
37、110.60.6583.9220.8支渠始建于 60 年代中期,原设计为土渠,上游从 0+000 至 3+576 段长 3576m已于 1986 年冬防渗。但由于运行时间长,再加之维修清淤不到位,现渠道崩塌、淤塞、渗漏严重,渠道水利用系数不到 0.4,急需进行改造。经多年量水观测,秋塘支渠多年平均可供水量为 250 万 m。项目区内有山平塘 2120 口,总库容为 220 万 m3,有效库容为 170 万 m3,考虑 1.3 复蓄系数,年可供水量 221 万 m3。项目区内有河坝(堰)10 处,电灌站 5 处,由于 5 处电灌站从区内河坝内提水,本次水量平*分析末计入,只考虑河坝引水,经分析其
38、年可供水量为 24 万316m。34.2 工程水文项目区位于*阳县牛形山水库灌区内,本次设计采用牛形山水库坝址处1975-2007 年降雨量进行水量平*计算。本灌区灌溉保证率采用 90%,用该水库1975-2002 年 4-10 月(水稻作物生长期)实测降降雨量进行频率分析(见表 4.1-1),选择降雨频率和灌溉保证率相近的年份作为设计代表年。经计算,选定 1986 年作为灌溉设计代表年,从该年降雨量可以看出,降雨年内分布不均,并且在农作物需水量较大的7、8、9 三个月降雨量较少,对作物生长不利。由牛形山水库实测 1975-2007 年年产水量除以每年时间直接得年平均径流量;由年产水量除以集雨
39、面积(246km2)得年径流深,年径流深与该年降雨量的比值称为年径流系数,年径流系数的多年平均值称为多年平均径流系数。经计算可得:牛形山水库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233.1mm,多年平均产水量为13767 万 m3,多年平均径流量为4.36m3/s,多年平均径流深为559.6mm,多年平均年径流系数为0.452。根据实测的降雨量与径流量推算出灌区不同月降雨量对应的径流系数见表 4.1-2。设计代表年月降雨量分配表见表 4.1-3。17牛形山水库灌区历年牛形山水库灌区历年 4-104-10 月降雨量经验频率计算表月降雨量经验频率计算表表 4.1-1P=M/(N+1)序号年份降雨量(mm)100%12
40、34567891011121314152002199419971999200019841978198219931988200419791989199620011424.71310.71232.41143.71046986.5977.4952.1948.6943.6893.1892.4877.8871.18703.26.59.712.916.119.422.625.829.032.335.538.741.945.248.4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1981197619831975199019951998198720031992198019911986197719
41、85序号年份(mm)841.2840.2834.2797.5769.1719.7716.8706.5661.2654.2641640.2626.9607.5536.1100%51.654.858.161.364.567.771.074.277.480.683.987.190.393.596.8降雨量P=M/(N+1)牛形山水库灌区设计代表年不同降雨量对应径流系数表牛形山水库灌区设计代表年不同降雨量对应径流系数表表 4.1-2月降雨量(mm)径流系数300.0430.1-500.1050.1-1000.30100.1-2000.38200.1-3000.4518牛形山水库灌区设计代表年月降雨量分
42、配表牛形山水库灌区设计代表年月降雨量分配表表 4.1-3年份月份降雨量(mm)69.332.838.048.7116.7145.575.0174.495.445.444.546.7932.419851112123419865678910合计4.3 设计灌溉保证率和设计代表年的选取本次设计取灌溉保证率为 90%。根据牛形山水库历年(1975-2002 年)4-10月(水稻作物生长期)实测降降雨量进行频率分析,选择降雨频率和灌溉保证率相近 1986 年作为设计代表年。4 44 4、灌溉制度、灌溉制度4.3.14.3.1灌水方式及田间适宜水深灌水方式及田间适宜水深灌区的灌水方式一直是采用传统的灌溉方
43、式,即是采用田面建立一定水层的淹灌方式,水稻是喜水湿性作物,保持适宜的淹灌水层,能对水稻的水分及养分供应提供良好的条件,同时还能调节和改善其他如温、热及气候状况。但过深的水层对水稻生长也是不利的,特别是长期的深水淹浸,更会引起水稻减产,甚至死亡。因此淹灌水层上、下限的确定,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通过科学的实验和人民对灌溉技术的长期实践,对灌溉田间适宜水深,因品种不同而有异。*阳县渣江灌溉实验站经过多年的实验和调查研究得出田间适宜水深如表 4.41,本次设计就采用其试验成果。4.3.24.3.2灌溉制度灌溉制度4.3.2.1泡田定额根据试验站的资料,确定早稻的泡田定额为 80mm,即 53.4m3
44、/亩,晚稻为 40mm19即 26.7m/亩。中稻的泡田定额为 80mm,即 53.4m/亩。4.3.2.2水稻生育期灌溉制度水稻生育期灌溉制度系采用田间水量平*方程式进行推求的,其公式为:h1+P+m-E-C=h2式中 h1时段初田面水层深度(mm)h2时段末田面水层深度(mm)P时段内降水量(mm)m时段内灌水量(mm)E时段内田间耗水量(mm)C时段内排水量(mm)用列表推求法进行计算,其结果见表 4.42、4.43所要说明的为:表中作物需水量是采用试验站的某生育期阶段需水系数 X和*阳县气象局的逐日蒸发量的平均值相乘得出,下渗量采用试验站的试验资料。目前灌区普遍采用“浅灌深蓄”的灌水方
45、法,即浅水灌溉,降雨深蓄,深蓄但以不影响作物生长为限,这样充分利用天然降雨,最大限度地利用天然资源,达到增产的目的。表中计算方法:根据水量平*方程式,当田面水深低于下限值时则采用浅灌,每次 2040mm,当降雨量超过最大蓄水深度时则采用排水方式排水。根据当地调查统计确定旱作物灌溉定额为 120m3/亩。根据水量平*计算,确定代表年双季稻的灌溉定额为 607m3/亩。牛形山水库灌区水稻生育期田间适宜水深牛形山水库灌区水稻生育期田间适宜水深(mm)(mm)3320表 4.4-1生 育移 植回阶段回青青分蘖晒 田拔节拔节抽穗乳熟腊熟腊熟收割落干落干落干抽穗乳熟备注早稻5-3020-40湿润晒田晒田湿
46、润晒田20-5030-6010-3010-30中稻5-3020-4020-5030-6010-3010-30晚稻20-4010-3010-3020-5010-3020-湿润2122232425264.54.5 需水量计算需水量计算27需水量主要包括:农业灌溉需水量;工业供水量;城镇生活供水;发电用水量;农村人畜饮水量;其它。本项目区需水量主要为农业灌溉需水量,农村人畜饮水量主要为地下水,且用水量较小,本次设计未计入。4.5.1 农业灌溉需水量 WGJW WGJGJ=AiWijij/i1n式中:W GJ GJ第 j 时段农业灌溉需水量(万 m3)Ai灌区第 i 种作物种植面积(万亩)Wij灌区第
47、 i 种作物第 j 时段灌水定额。见灌溉制度设计成果灌溉水利用系数 n主要作物种类数4.5.2 作物种植结构项目区作物种植一直是以种植水稻为主,以油菜、豆类、薯类、蔬菜、经济果林为辅。据调查,本项目区各种作物的种植面积和种植比例如下表:作物种植比例种植面积(亩)早稻6561水田晚稻6634油菜1950旱作复种指数棉花890秋收11651.91根据以上公式可得项目区总需水量为 480 万 m3。4.64.6 水量平水量平*分析分析4.6.1水量平*计算公式为:W供-W需=0式中:W供为可供量(万 m3)W需为需水量(含灌溉用水、发电、用水量(万 m3)4.6.2 水量平*原则、方法28本项目区是
48、以蓄水为主,蓄引结合的多水源灌区,其灌溉水源有二:一是广泛分布于项目区内的塘、堰等基础水利设施;二是项目区内骨干水库-牛形山水库右干渠秋塘支渠供水。这些基础水利设施(包括山塘、河坝),充分利用当地径流,与灌区渠系相联,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长藤结瓜灌溉系统,根据本灌区多年运行调度的成功经验,灌区水量调配的原则是:优先使用灌区内的本地水量进行灌溉,减少远程输水损失。按本地供水优先原则,按河坝、塘、堰依次优先供水,水量不够时,再由牛形山水库右干渠秋塘支渠供水,晚稻泡田期属用水高峰,一般由牛形山水库与区内基础水利设施联合供水。其计算成果见表 4.61。项目区水量平项目区水量平*计算成果表计算成果表表 4
49、.6-1单位:万 m3月份作物需水量堰坝供水量山平塘供水量秋塘支渠供水量439.4336.4529.5623.5632.1824.1767.423035.48109.124067.19147.4240105.41055.112727.1合计480.024.0221.0235.04.6.3灌水模数的计算q净=W月/8.64 30 (m3/s/万亩)式中 W月为设计代表年内最大月供水量(万 m3)为灌溉面积则 q净水=105.4/8.64300.6634=0.613m/s/万亩(水田)4.6.4渠系配水计算渠系配水计算公式:Q净=q净式中:q净为设计灌溉模数(m3/s/万亩)为渠道控制灌溉面积(万
50、亩)329Q设=Q毛=Q净+Q损Q损=S/1000L(m3/s)式中 S为输水损失 L渠道长度(km)其中 S=10AQ净1-m(m3/s/km)式中 A土壤透水系数取 A=3.4 m土壤透水指数取 m=0.5Q加大=(1+加大系数)Q设(m3/s)加大系数取值为当 Q设1m3/s 时,取 0.3 Q设=110m3/s 时,取 0.2 Q设10m3/s 时,取 0.1其项目区渠系配水计算成果见表 4.62。项目区渠道配水计算成果表项目区渠道配水计算成果表表 4.6-2渠道名称秋塘支渠1#斗渠2#斗渠3#斗渠4#斗渠5#斗渠6#斗渠7#斗渠8#斗渠9#斗渠10#斗渠11#斗渠12#斗渠设计流量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