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实验中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86582775 上传时间:2023-04-1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87.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实验中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实验中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实验中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2023学年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实验中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docx(2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2023学年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实验中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前段时间,一些地方“合村并居”的新闻不断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合村并居主要是将一些人口偏 少、位置偏远的小村子甚至“空心村”进行整合,将这些村落的人们迁往大村子或城镇并居,从 而整合资源,节约土地,提升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合村并居无疑是一件好事。可合村并居后,对一些群众而言,“人住 进了城镇的楼房,心却在牵挂老家的祠堂”。这说明,合村并居不是简单的“拆旧房、建新居” 的物理迁移,它还应包含“人心搬迁” “文脉传承”等软性内容。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乡土性是中国传统社

2、会的本质特色。中国人素来就有安土重 迁、聚村而居、终老是乡的习惯传统。乡村是承载中国文化与精神的基石,是乡土文脉廖续的重 要空间。不管是被动的合村并居,还是自然的城市化进程,大量村庄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这是客观现实。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大约拥有360万座自然村,而到了 2010年该数字已下降到270 万。长期关注传统村落保护的学者冯骥才评估,中国每天大约有80到100个村庄消失。一旦村庄消失,中国传统的乡土精神和历史记忆也将失去依托。比如,遍布乡村的祠堂是乡村中 重要的传统文化建筑,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其主要功能是祭祖敬祖、宗亲联谊、家风传 承。合村并居过程中,如果村子里的

3、祠堂被简单拆掉,那真的可能会祭拜祖宗都找不到地方,孝 亲敬祖的传统可能因此就断裂了。面临同样命运的,还有那些农村的老房子。不少村子尤其古村落都有极具历史价值的古建筑或古 民居,但有些村落规模较小,离城镇较远,人口也流失严重,如果按照一些地方合村并居的标准, 可能会一并了之、一拆了之。当那些老房子、古建筑,在推土机的轰鸣中应声倒下时,我们丢掉 的不是几片残砖断瓦或几根石柱木梁,而是老房子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是通过老房子与历史进 行对话的机会。不幸的是,合村并居过程中,不少地方将经济价值和商业考量置于首要地位,更多关注合村并居 中“钱值”(经济价值)和“颜值”(景观价值)的开发,而忽略了 “文值”

4、(文化价值)的保 育C有的地方按照城市商业住宅的统一标准,给村民设计房子,楼越盖越高,可原来各具特色的 村落格局全都消失了。还有一些,生硬照搬外国风格改造农村的院子,结果使得乡村建筑中出现 “欧洲补丁” “美国碎片”等不伦不类、不中不西、不土不洋的奇葩景观。乡村景观城市化与建 筑西洋化,不仅割裂了乡土原生文化传承,也污染了乡土文化精神。丢弃乡土文化特色,一味地 进行克隆复制,很难将新社区建成让群众拥有独特记忆的精神家园,也很难让搬入其中的村民拥答案和解析15.【答案】D、A、D、对比,聚村而居,合作,继承、略【解析】(1) D.“只有在中国社会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错误,材料二材料二原文为

5、 “无论在什么性质的社会里,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2) B. “可以将这些村落的人们迁往大村子或城镇并居”错误,材料一原文为“合村并居不是简 单的“拆旧房、建新居”的物理迁移,它还应包含人心搬迁文脉传承等软性内容”。C. “但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以看到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错误,材料二原文为“在 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D. “中国乡村里,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这是一个熟悉的没有陌生人的社会”错 误,材料二原文为“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说明这是载假设的情况下出现的结 果。故选:Ao

6、(3)根据材料一 “将这些村落的人们迁往大村子或城镇并居,从而整合资源,节约土地,提升人 居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可知,“合村并居”积极有效举措指的是:整合资源,节约土地,提升 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D. “可以取缔”不符合“合村并居”积极有效举措,作为民间艺术的一个分支,云南山歌属于乡 土原生文化,应该予以传承和保护,而不是取缔。故选:Do(4)根据图表,再结合文章内容可知,第一段,前半部分说中国乡下的居住情况,后半部分说美 国乡下的居住情况,指出两种居住情况的不同之处,从而揭示中美乡村的差异,由此可知,这是 对比论证,所以第一空填“对比论证”。根据原文“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可知,中国乡村

7、的特点是“聚村而居”,所以第二空填写“聚 村而居”。第二段,“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说来有下列几点”,主要是从四个角度分析原因。第二 个角度是“需要水利的地方,他们有合作的需要,在一起住,合作起来比较方便”,其强调“合 作”,所以第三空填“合作”。第四个角度是“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在一个地方一代一代 的积起来,成为相当大的村落”,其强调“继承”,所以第四空填“继承”。(5)根据材料一 “合村并居不是简单的拆旧房、建新居的物理迁移,它还应包含人心搬 迁文脉传承等软性内容”可以概括出:合村并居不能是简单的物理迁移,还应包含“人心 搬迁” “文脉传承”等软性内容。

8、根据材料一 “中国人素来就有安土重迁、聚村而居、终老是乡的习惯传统”可概括出:要尊重中 国人安土重迁、聚村而居、终老是乡的习惯传统。根据材料一 “一旦村庄消失,中国传统的乡土精神和历史记忆也将失去依托。比如,遍布乡村的 祠堂是乡村中重要的传统文化建筑,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其主要功能是祭祖敬祖、宗亲 联谊、家风传承”可概括出:要尽力保留乡村中的重要的传统文化建筑、具历史价值的古建筑或 古民居,传承中国传统的乡土精神和历史记忆。根据材料一 “更多关注合村并居中钱值(经济价值)和颜值(景观价值)的开发,而忽 略了 文值(文化价值)的保育”“丢弃乡土文化特色,一味地进行克隆复制,很难将新社区 建

9、成让群众拥有独特记忆的精神家园,也很难让搬入其中的村民拥有踏实的幸福感”可概括出: 要多关注“文值”(文化价值)的保育。要让新社区成为群众拥有独特记忆的精神家园,让搬入 其中的村民拥有踏实的幸福感。答案:(1) D(2) A(3) D(4)对比;聚村而居;合作;继承(5)合村并居不能是简单的物理迁移,还应包含“人心搬迁” “文脉传承”等软性内容。尊 重中国人安土重迁、聚村而居、终老是乡的习惯传统。尽力保留乡村中的重要的传统文化建筑、 具历史价值的古建筑或古民居,传承中国传统的乡土精神和历史记忆。要多关注“文值”(文 化价值)的保育。要让新社区成为群众拥有独特记忆的精神家园,让搬入其中的村民拥有

10、踏实的 幸福感。(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 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 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3)本题考查根据文本观点进行推断的能力。作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材料的观点,其次理解选 项句子的意思,看其是否和材料的观点一致。(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梳理行文思路的能力。行文思路题先进行分层,然后按照先写 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的顺序进行答题即可。(5)本题考查探究

11、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 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 文本,自己发挥。“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69.【答案】B、C、【解析】(1) A. “是指望部队解决他死前的一切问题,以消除后顾之忧”说法错误。王得中坚持 跟队伍走,是源于对部队的信赖、对革命的忠诚。B.正确。C. “就用要他离开队伍来吓唬他”说法错误。营长是真的要王得中到县游击队去,不是“吓唬”。

12、 D. “居民目睹了”“小说对此进行了细致而真实的描写”说法有误。从“他大约”我想大约 同我会见到的一样”等处可知,王得中牺牲的有些细节出自“我”的想象,不一定是居民目睹的, 也没有对此进行细致而真实的描写。故选B。(2) C 但营长担心的是他牺牲,我担心的是他被俘,营长的形象在我的衬托下更加高 大”理解不当,营长说的理由是担心干得中牺牲,这是照顾他的感受,真实想法也可能是担心他 被俘。况且,两种担心没有好坏之别,两人的形象也没有高下之分,“衬托”的说法不正确。 故选C。(3)首先,文中的诸多描写体现了人物成长过程,比如:“他的工作调来调去,只有一个原因, 便是他力不胜任了。他已经五十七岁了,

13、常常用手摸着他的胡须对别人宣布他早已成了一 废物, 不中用了”“他参加了我们的部队不久,聪明地看清了我们的一切,逢人便说这下子解决了他死 以前的一切问题”“这种人在我们的战斗部队里不仅无用,而且有时会成为很恼人的累赘。 若是王得中被俘了去,极刑使他供出了他所知道的我们的一切,那该多么糟糕啊” “我看得清清 楚楚,他跟着队伤出发了,脸上阴沉沉的,像我们所有的战上一样,一声不响,活像一队哑巴在 前进着”“当他清楚自己无法赶上队伤的时候,他大约向从他身边跑过的一个战士,要到一 颗手榴弹。他坐着,将它的保险盖揭去,用手指勾着它的铁丝环子,等待着他的死神。有三个日 本兵要来活捉他,而在他们到他身边时,手

14、榴弹爆炸开来,四个人一同到另一个世界去了”, 先写人物不中用,参军是为了解决死前的一切问题,大家怕他被俘会出卖军队,可是最后他却与 敌人同归于尽,体现了人物的成长,使形象更真实丰满。其次,增强情节的曲折性。“这种人在我们的战斗部队里不仅无用,而且有时会成为很恼人的累 赘。若是王得中被俘了去,极刑使他供出了他所知道的我们的一切,那该多么糟糕啊”“我看得 清清楚楚,他跟着队伍出发了,脸上阴沉沉的,像我们所有的战士一样,一声不响,活像一队哑 巴在前进着”“当他清楚自己无法赶上队伍的时候,他大约向从他身边跑过的一个战士,要 到一颗手榴弹。他坐着,将它的保险盖揭去,用手指勾着它的铁丝环子,等待着他的死神

15、。有三 个日本兵要来活捉他而在他们到他身边时,手榴弹爆炸开来,四个人一回到另一个世界去了”, 一开始以为王得中是“废物”,被俘会叛变,后来王得中执意跟着队伍,并在无法赶上队伍快被 俘时与敌人同归干尽,前后情节对比鲜明,富有变化和波澜,增强了情节的曲折性。第三,凸显主题。“他参加了我们的部队不久,聪明地看清了我们的一切,逢人便说这下子解决 了他死以前的一切问题”“这种人在我们的战斗部队里不仅无用,而目有时会成为很恼人的 累赘。若是王得中被俘了去,极州使他供出了他所知道的我们的一切,那该多么糟糕啊” “我看 得清清楚楚,他跟着队伍出发了,脸上阴沉沉的,像我们所有的战士一样,一声不响,活像一队 哑巴

16、在前进着”“当他清楚自己无法赶上队伤的时候,他大约向从他身边跑过的一个战十, 要到一颗手榴弹。他坐着,将它的保险盖揭去,用手指勾着它的铁丝环子,等待着他的死神。有 三个日本兵要来活捉他,而在他们到他身边时,手榴弹爆炸开来,四个人一同到另一个世界 去了”,王得中一开始是为了 “占便宜”,图有吃有住参军,但是后来坚持跟队伍走,表现了对 部队的信赖,对革命的忠诚,后来更是壮梨牺牲,通过人物成长,展现革命军队是一个改变人的 熔炉的主题,具有以显主题的作用。(4)第一个阶段:由“他参加了我们的部队不久,聪明地看清了我们的一切,逢人便说这下子解 决了他死以前的一切问题”“做在里边,吃在里边,这就是好家。又

17、不受谁的冤气,一个人 一辈子还想怎么呢”“他们从延安养伤回来的同志都说,咱们那延安又是学校,又是工厂,又是 医院,又是托儿所,嘿嘿养老院有没有呢”可知,一开始无处为家的王得中只希望能在队伍 里安身养老。第二个阶段:由“平时行军你还掉队掉了老远,我们到宿营地半天等不着看马的人。何况现在这 样繁重的战斗任务呢”“俺死了,也让人家说俺当八路军了”“俺跟队伍走” “我看得清清楚楚, 他跟着队伍出发了,脸上阴沉沉的,像我们所有的战上一样,一声不响,活像一队哑巴在前进着 可知,他认识到作为八路军战上很光荣,拒绝领导为保护他调他到县游击队的好意,坚决不肯离 开,要跟着队伍走。第三个阶段:由“我看得清清楚楚,

18、他跟着队伍出发了,脸上阴沉沉的,像我们所有的战士一样, 一声不响,活像一队哑巴在前进着”“王得中,丢脸的事可干不得呀”“俺老王?放心”“当 他清楚自己无法赶上队伍的时候,他大约向从他身边跑过的一个战上,要到一颗手榴弹。他坐着, 将它的保险盖揭去,用手指勾着它的铁丝环子,等待着他的死神。有三个日本兵要来活捉他, 而在他们到他身边时,手榴弹爆炸开来,四个人一同到另一个世界去了”可知,营长、教导员接 受任务回来后,王得中做了牺牲的准备最终与敌人同归于尽。答案:(1) B(2) C(3)体现了人物的成长,使形象更真实丰满。增强情节的曲折性。小说前后情节对比鲜明, 富有变化和波澜。凸显主题。通过人物成长

19、,展现革命军队是一个改变人的熔炉的主题。(4)第一个阶段:加入八路军初期,无处为家的王得中只希望能在队伍里安身养老。第二个 阶段:战斗任务日趋繁重,他认识到作为八路军战士很光荣,拒绝领导保护他的好意,“俺死了, 也让人家说俺当八路军了”,坚决不肯离开,要跟着队伍走。第三个阶段:营长、教导员接受 任务回来后,王得中做了牺牲的准备,最终与敌人同归干尽。(1)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 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 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指定某种写作

20、特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根据题干中相关写作特 色的提示,准确理解艺术特色含义,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进行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变化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相关内容,找到人物不同情形下的 不同反应,结合语境分析心理变化。理解人物的心理变化“三入手”:一是从情节入手,二是从细节入手,三是从环境描写入手。梳 理人物的心理变化“三注意”:在整体把握情节的前提下细读所给文字,分清是哪类描写(语 言、动作、肖像等),理清其中的层次,抓住关键词语。瞻前顾后,联系上下文,看看这一片 段之前或之后发生了什么,哪些情节与这些描写有关系,从而揣摩出人物的内心活动。充分析 人物内心活动的复杂性和情感的丰富

21、性。如某人为什要这样做,这样说,这样想,是在什么情态 下做的。1014.【答案】A、C、B、【解析】(1) “时”是“当时”之意,为时间状语,应放在句首,排除B、D; “责”的宾语是 “其王”,动宾之间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Ao句子翻译为:汉朝派使臣诏令新王,让他入 朝拜见天子,楼兰国王推辞不肯去。当时骏马监傅介子出使大宛,昭帝下诏让他顺便去责问楼兰。 傅介子到了楼兰,责问楼兰国王,楼兰王谢罪表示臣服。傅介子回国后向皇帝奏报此事,被晋升 平乐监。(2) C “文中阙下同陛下”错,“阙下”指宫阙之下,原文中“北阙下”是地点,不代 指皇帝。(3)B. “想要出兵讨伐大宛时,却遭到群臣反对”错误。

22、原文为“三年,公卿议者皆愿罢宛军”, 意思是“太初三年,商讨此事的公卿大臣都希望停止对大宛国用兵”。(4)业:已经;下:攻克;轻:轻视。句子翻译为:汉天子已经出兵讨伐大宛,大宛是个小国, 如果不能攻克,那么大夏这些国家会渐渐地轻视汉。乃:竟然;信:信任。句子翻译为:如今竟然派使者用黄金布帛引诱他并将他杀死,以后再有 奉命出使各国的汉使,还能得到他们的信任吗?(5)原文为“今楼兰王既服其罪,又从而诛之,后有叛者不可得而怀矣”,意思是“如今楼兰王 已经认罪,却接着诛杀他,以后再有背叛者,就难以使他们归附了”,据此可以概括出:以后叛 乱者不再归服。原文为“今乃遣使者诱以金币而杀之,后有奉使诸国者复可

23、信乎”,意思是“如今竟然派使者用 黄金布帛引诱他并将他杀死,以后再有奉命出使各国的汉使,还能得到他们的信任吗”,据此可 以概括出:他国不再信任。原文为“且以大汉之强,而为盗贼之谋于蛮夷,不亦可羞哉”,意思是“况且凭借大汉的强盛, 却对蛮夷使用盗贼一样的计谋,不也值得羞耻吗”,据此可以概括出:国家形象受损。答案:(1) A(2) C(3) B(4)汉天子已经出兵讨伐大宛,大宛是个小国,如果不能攻克,那么大夏这些国家会渐渐地轻 视汉。如今竟然派使者用黄金布帛引诱他并将他杀死,以后再有奉命出使各国的汉使,还能得到他们 的信任吗?(5)以后叛乱者不再归服;他国不再信任;国家形象受损。参考译文:汉武帝太

24、初元年(前104年),汉朝出使西域的使臣上奏说:“大宛有良马,在贰师城内, 藏起来不肯给汉朝。”汉武帝派壮士车令等人带着千金和用金铸的马前往大宛请求换取良马。大 宛国王与其群臣商议说:“汉朝离我们很远,如果它从北面出兵,有匈奴阻挠,从南面出兵,缺 乏水草,又往往没有城郭,大多缺乏粮食。这种情况又怎么能派大军来呢?汉朝对我们没什么办 法。”于是不肯(把马)给汉使。汉使发怒,扬言要砸碎金马,然后离开。大宛的显贵十分生气 地说:“汉使太轻视我们! ”驱逐汉使离开,并命令大宛国东面的郁成王拦截攻杀汉使。汉武帝 大怒,便任命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前去讨伐大宛国。太初三年(前102年),商讨此事的公卿大 臣都

25、希望停止对大宛国用兵,集中力量攻打匈奴。汉武帝已经出兵讨伐大宛,大宛是个小国,如 果不能攻克,那么大夏等国就会渐渐地轻视汉朝。而且大宛的好马得不到,乌孙、轮台等国也会 看轻和苛待汉朝使者,汉朝会被外国耻笑。于是查办了说讨伐大宛不好的邓光等人。汉昭帝元凤 四年(前77年),楼兰国王死了,匈奴最先知道消息、,便让在匈奴充当人质的楼兰国王的儿子安 归回国,安归得以立为楼兰国王。汉朝派使臣诏令新王,让他入朝拜见天子,楼兰国王推辞不肯 去。当时骏马监傅介子出使大宛,昭帝下诏让他顺便去责问楼兰。傅介子到了楼兰,责问楼兰国 王,楼兰王谢罪表示臣服。傅介子回国后向皇帝奏报此事,被晋升平乐监。傅介子对大将军霍光

26、 说:“楼兰多次反复却不加讨伐,并且也没有惩戒。我愿意前去刺杀他,以此向西域各国显示我 国的国威。”于是大将军霍光禀告昭帝,昭帝派他前往。傅介子与士卒携带黄金布帛,以赏赐外 国的名义向外扬言。到了楼兰,楼兰王对傅介子态度冷淡。傅介子假装带人离去,到了楼兰的西 部边界,派翻译回去对楼兰王说:“汉朝使者携带黄金和锦绣来赏赐各国,楼兰王不来接受,我 要离开到西部各国去了。”楼兰王贪图汉朝的财物,便亲自来见使者。傅介子与他对坐共饮,拿 出财物展示给他看,大家都喝醉了。傅介子对楼兰王说:“皇帝派我来秘密报告大王一些事。” 楼兰王站起,跟随傅介子走入后帐,屏退侍从密谈,这时两名壮士突然从后面刺向楼兰王,楼

27、兰 王当即死去。傅介子随即砍下楼兰国王的头,用驿马快速送到长安,将头悬挂在宫城北门下。臣司马光评论说:君主对待戎狄的态度应该是,如果他们背叛,就出兵讨伐,顺服了就不再 追究。如今楼兰王已经认罪,却接着诛杀他,以后再有背叛者,就难以使他们归附了。如果认为 楼兰王有罪而讨伐他,就应该整军誓师(集合队伍发布动员令),公开地给予惩罚(大张旗鼓地 对其惩罚)。如今竟然派使者用黄金布帛引诱他并将他杀死,以后再有奉命出使各国的汉使,还 能得到他们的信任吗?况旦凭借大汉的强盛,却对蛮夷使用盗贼一样的计谋,不也值得羞耻吗!(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

28、识的能力,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 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 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正确信息,用简明的语言 概括。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1 .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

29、、官名、国号、 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 .补:补出省略成分。3 .册IJ: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 词,都可略去。4 .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5 .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一一串意一一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 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 译不通时,用意译。1516.【答案】B、【解析】(1)B.“以黄蜂之懒反衬自己写诗读书之勤”错误,前句写自己“惟思睡”,后句

30、写“黄蜂亦懒飞”,乃是以黄蜂之懒比己之懒;(2)首联“梦里青春可得追?欲将诗句绊余晖”语意双关,既可说是惜春,又可说是伤时,感伤整个“青春”的虚度;上句以反问语气开头,一 “可”字,表示“青春”已无可挽回地消逝了, 感慨青春年华和美好春景一样都已逝去;下句欲将诗句绊余晖”说诗人已把功名事业一类浮名 排除在外了,雄心壮志早已过去了;颔联“酒阑病容惟思睡,蜜熟黄蜂亦懒飞”紧进一步写自己的心灰意懒;前句说生病在床,酒兴 不高,整日思睡,心灰意懒之态可见一斑;后句以黄蜂之懒比己之懒,表明自己百无聊赖,无所 事事;颈联“芍药樱桃俱扫地,鬓丝禅榻两忘机”,上句写景,对应首句的伤春,“俱扫尽”的“俱” 字说

31、明春色已荡然无存;下句是“酒阑”句的进一步发挥,抒发自己淡泊宁静,泯除机心,不把 老病放在心上的意绪;尾联“凭君借取法界观,一洗人间万事非”进一步抒情,作者想要借法界观里的“圆融无碍 之说”洗刷世间之烦恼,表现自己渴望忘却是非、超然物外;答案:(1) B;(2)蕴含了对美好春景、青春年华逝去的感伤,“梦里青春可得追”体现了诗人对“青春”消 逝的惋惜;蕴含个人(仕途)的失意,诗人生病在床、酒兴衰微、整日思睡,体现了心灰意懒、百无聊赖 乙忌;渴望忘却是非、超然物外,诗人修禅明理,读佛书法界观,暂时取得内心的宁静。译文:梦中逝去的春光还能追回来吗?我想用作诗吟句绊住夕阳的光辉。饮酒将罢我只想去睡觉,

32、虽然 花蜜已经熟了,黄蜂却懒得去采。芍药花和樱桃花都已凋谢了,我已经泯除机心,淡泊宁静,不 把生死荣辱放在心上。我向你借法界观这本书,用其中的圆融无碍之说洗却人间一切烦恼。赏析:这是一首七律,律诗的格律已经很严,而次韵诗又多一重限制,不易写好。苏轼诗中的次韵 之作竟达三分之一。有人指责他骋才,搞文字游戏。其实,艺术本来就是戴着枷锁跳舞,限制越 严,表演越自由,越能赢得观众的喝彩。苏辙的原唱是:“春去堂堂不复追,空余草木弄晴晖。 交游归雁行将尽,踪迹鸣鸠懒不飞。老大未须惊节物,醉狂兼得避危机。东风虽有经旬在,芳意 从今日日非。”这当然不失为一首佳作,抒发了伤春之情,寄托了身世之感。但与苏轼和诗相

33、比, 却略逊一筹。原唱的首联是惜春,和诗的首联却语意双关,既可说是惜春,又可说是伤时,感伤整个“青 春”的虚度,内涵丰富得多。出句以反问语气开头,着一 “可”字,表示“青春”已无可挽回地 消逝了,比原唱的陈述句“不复追”,语气强烈得多。杜甫曲江诗有“何用浮名绊此身”句, 苏轼反用其意,表示“欲将诗句绊余晖。”诗名虽也是浮名,但诗人已把功名事业一类浮名排除 在外了,也就是“我除搜句百无功”、“更欲题诗满浙东”(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 之意。青年苏轼“奋厉有当世志”,本以“致君尧舜”为目的。但这种雄心壮志早已像春梦一般 过去了。他因同王安石的分歧被迫离开朝廷,无法施展抱负,只好以“搜句”来消

34、磨时光。这对 他来说是很痛苦的,可见开头两句就感慨万端,有很多潜台词。颔联紧承首联,进一步写自己的心灰意懒。前句直赋其心灰意懒之情,以“惟”字加强语气; 后句用一 “亦”字,以黄蜂之懒比己之懒。颈联是化用杜牧题禅院“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 轻画落花风”句意,出句写景,遥接首句的伤春,“俱扫尽”的“俱”字说明春色已荡然无存; 对句抒情,是“酒阑”句的进一步发挥,说自己淡泊宁静,泯除机心,不把老病放在心上。尾联是进一步抒情,作者想要借法界观里的“圆融无碍之说”洗刷世间之烦恼。苏辙原唱颔联是比,颈联是赋,对仗平稳。苏轼和诗中间两联颇富变化,元人方回称其情和 景相互交织,虚虚实实,“一轻一重,一来一往”

35、(瀛奎律髓汇评卷二十六)。此诗尾联上 句五仄落脚,下句不作拗救,正是“诗律颇宽”的表现。虽然未守诗律,但有“神妙流动”之感。(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 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 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 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2)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解答此类题 目,要注意分析诗歌的情感,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

36、 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类题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一诗情”的思路去揣摩;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 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 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 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17.【答案】【小题1青青子衿,

37、悠悠我心【小题2】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小题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解析】故答案为:(1)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重点字:衿)(2)还顾望旧乡 长路漫浩浩(重点字:浩)(3)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重点字:臾)本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情境式默写题一般都涉及正确理解文意及句子内涵,因此平时 积累时要加强理解性记忆,弄清文章内容及句子内涵,切不可死记硬背。劝学名句辑录:(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2)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3)蓬生麻中,不扶而直。(4)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5)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38、,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1820.【答案】(1)第处,花样迭出:花样层出不穷,花样多。根据后文“时而像游龙出水, 时而像凤凰展翅,时而又像参禅礼佛”,可知,此处要表达的意思是大竹竿在舞者手中的状态, 可填:花样迭出。第处,挥汗如雨:抹下的汗就像下雨一样。形容因天气热或温度高而出汗多。结合上文“古老 技艺传承者们艰辛的付出”和下文“无畏无惧地奋起”,可填:挥汗如雨。第处,后继乏人:指缺乏后人来继承前人的事业,形容事业缺少接班人。结合上文“高照技艺 性强、危险性大的特点”和下文“郭建兵依旧不断地找寻接班人、外出展演、研究创新”,可填: 后继乏人。(2)画横线句子用反问的语气肯定

39、、强调了高照表演中各种惊险刺激的动作,蕴含着中华儿女 不屈不挠、勇于挑战、勇攀高峰的民族精神。加强了语气,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激发读者 对传承传统技艺的中华儿女们的赞美之情。(3)画横线的句子存在两处语病:一是“这一方土地无论如何变迁”关联词位置不当,应将“无 论”置于“这一方土地”之后;二是“装载美好景象和欢声笑语”动宾搭配不当,应将“装载” 改为“承载”。答案:(1)花样迭出 挥汗如雨 后继乏人(2)反问修辞强调了高照表演中各种惊险刺激的动作,表达了对传承传统技艺的中华儿女们不屈 有踏实的幸福感。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民要住更新的房子,村庄要修更宽的马路, 于是土窑

40、洞被水泥瓷砖取代,青石板路上覆盖了厚厚的水泥,合村并居也成了一种现实选择。只 不过,环境变了,生活变了,基于生活之上的习俗、文化、历史等也都会随之改变。因此,合村 并居与保护乡土文脉之间存在天然的矛盾,这其实也是现代社会发展中广泛存在的一个文化悖论。 摘编自合村并居,别丢了乡土文脉材料二: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夫妇和孩子聚居于一处有着两性和抚育上的需要。无论在什 么性质的社会里,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在中国乡下 这种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大多的 农民是聚村而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

41、。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 个单位,很少屋檐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 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说来有下列几点:一、每家所耕的面积小,所谓小农经营,所以聚 在一起住,住宅和农场不会距离得过分远。二、需要水利的地方,他们有合作的需要,在一起住, 合作起来比较方便。三、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卫。四、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 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在一个地方一代一代的积起来,成为相当大的村落。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 说的孤立、隔膜是以村

42、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 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远。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 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 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 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将一些人口偏少、位置偏远的小村子甚至

43、“空心村”进行整合是乡村振兴的一件重要举措。 B.将经济价值和商业考量置于首要地位,过分关注合村并居中经济价值和景观价值是得不偿 失的。C.农民要住更新的房子,村庄要修更宽的马路,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结果。D.只有在中国社会,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冯骥才评估中国每天大约有80到100个村庄消失,这是被动的合村并居和自然的城市化进 程的结果。不挠、勇于挑战、勇攀高峰的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3)无论这一方土地如何变迁,无论时光如何流转,高照都会是人们永久铭记的美丽画卷,它所 承载的美好景象和欢声笑

44、语将长久地陪伴着我们。、【解析】(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含义,然后结合语 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含义,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2)本题主要考查对修辞手法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要仔细比对画线句子,分析句子结构, 结合上下文文意综合分析表达效果。(3)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的六种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病句类型有 语序不当,搭配不当,句式杂糅等。病句的错误类型有以下几种:搭配不当,语序不当,句式杂糅,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做题时要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再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 析修饰成分,找

45、出病因,准确修改。2122,【答案】C、【解析】(1)划线句引号的作用是表强调。A.表引用。B.表特定称谓。C.表强调。D.表讽刺或否定。故选:Co(2)本段文字谈的是大脑接收信号的一些情况。根据“譬如树叶轻柔的沙沙声”后面的分号和“与此同时: 大脑会对一些重要的线索保持关注”可推知应填写的内容是“我们会忽略无关紧 要的线索”。根据“它们中的一些会抑制信号传输”可推知应填写的内容是“另一些则会加速 信号传输”。根据“大脑中的这种微妙平衡”和“这些常驻免疫细胞通过”可推知应填写 的内容是“是大脑的常驻免疫细胞维持的”。答案:(1) C(2)我们会忽略无关紧要的线索另一些则会加速信号传输是大脑的常

46、驻免疫细胞维持的(1)本题考查正确理解标点符号用法的能力。平时要注意一些标点的特殊用法,规范使用标点符 号。(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上下句的衔 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解答连贯题,概括来说,第一,要综观材料,把握材料的中心;第二,要弄清材料的陈述对象, 语段的结构特点、感情基调,主要句子的句式特点等;第三,语句的连贯不能只注重语言形式的 连贯,应看句子的内容是否前后照应,意思是否连贯顺畅。具体来说注重三个“抓”:抓中心, 抓思路,抓标志。23.【答案】争与不争,智慧其中 争,是一切生物进化的动力和理由;不争,是人对待

47、生活的 淡然态度。争与不争,蕴含着人生的大智慧。达尔文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争,似乎是生活在这个世界的所有的生物必备的能力: 植物要发芽、生长。就要与其他植物争空气、阳光、水分;动物要发展、壮大,就要与其他动物 争领地、水源、食物。“两眼一睁,开始竞争”成了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生物的真实写照。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也。”不争,是相对的,这种不争是生存的智慧, 当然也是争的最高境界。不争,不是逃避,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旷达胸怀,是一种博大包容。争与不争,智慧其中。晚清重臣、洋务运动健将张之洞在科举考试中中探花。按道理讲名列三甲的成绩已经让很多 人无法企及,但张之洞很是沮丧。他认为

48、自己应该独占鳌头;而在为人处世上,他曾经评价自己 “平生有三不争:一不与俗人争利,二不与文土争名,三不与无谓争闲气”。张之洞的争与不争 彰显了人生的智慧:争,是“平生不做第二人选”的人生信条;不争,是内敛孤傲、不染杂尘的 人生境界。被后人称为“诗仙”的李白和被称为“诗圣”的杜甫是同时代的人:李白,恃才傲物、睥睨 天下;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二人没有争诗坛“老大”的地位,而是惺惺相惜,在不争中为唐 诗的辉煌贡献着各自的力量。“不争”,是从有利于个人发展、社会进步的角度思考的。打败越国的夫差和最终消灭吴国的勾践一生都在“争”:一场大战,越国亡国,勾践到吴国 为奴;随即,勾践“切齿仇冤,棒心钓饵。尝胆权谋”,最终一战雪耻。“争”,关系到了生存。争与不争,不是随机的选择,而是要考虑面对的境遇:争,不是皆争、乱争、必争;不争, 不是放纵、胆怯、逃避。校树因为“争”而成为干旱地区首选的树种,它可以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