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86580021 上传时间:2023-04-1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4.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docx(1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教材定位】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 元第四课的第三篇文章。本篇课文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以突然 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时的反响为依据,来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 心”,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 天下的重要性。学习这篇文章时,要结合孟子中的相关论述,并结合自身经 验和现实生活,探究孟子论断是否有充分的合理性。同时,还要注意 文章在论述道理方面的巧妙之处,多种论证方法相结合,以及语言上 的独特精妙之处。【素养目标】.了解孟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了解孟子的相关知识。1 .掌

2、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课文,并积累名言 名句。2 .分析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概括本文的艺术特色。3 .准确把握“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与“四端”与“治理天下”间 不可谓是真正的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 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活动二:问题探究1.如何理解“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 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明确孟子认为人所具有的“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 “辞让之心” “是非之心”是“仁义礼智”的发端,人具有为善,为仁政的“仁心”, 扩充这些善端,就足以安定天下。【思考4】研读第四局部原文: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

3、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 充之矣,假设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 缺乏以事父母。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之:取独四体:四肢是:代词,这贼:伤害凡:但凡假设:就像始:刚刚然:同“燃”达:流通,指泉水涌出。苟:如果9322;保:使安定。特殊句式: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宾语前置句释义: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 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 人。但凡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 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

4、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活动二:问题探究1.概括最后一局部的作用。明确总结“四端”的作用和意义,将“不忍人之心”和“四端” 与“安定国家”“孝顺父母”联系到一起,升华了思想,点明了政治 主张。1知识拓展:“之”的用法:助词“的例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例句:人之有是四端也泛指代词:即可指称人,又可指称物,在句子中大多做宾语或 定语。例句: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缺乏以事父母。【思考5】这篇论说文的思路是怎样的?明确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具体说,从人人都有不忍人 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 所以,

5、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这就是孟子的思路。【思考6】文章中主要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明确:例证法,举先王和百姓的例子,更有说服力。喻证法,比方:“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还有“假设 火之始然,泉之始达”,更加生动形象。比照论证,通过有无“四端”和是否“充之”的比照,突出不 忍人之心的重要性。假设论证,如“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缺乏以事 父母【思考7】孟子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明确例如,观点一:孟子性善论、仁义论在现实生活中把人性向 善的方面引导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维持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 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鼓舞人们发挥主体能动性,自觉地 接受教化与环境的培

6、育与熏陶,将社会道德作为人的行为的自觉规范, 促进人们道德责任感的形成。观点二:孟子他强调治国要爱民、与民同忧同乐,“民为贵,社 稷次之,君为轻”,深刻地阐述了人民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 现代社会中,我们要借鉴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吸取孟子以民为本思想 的精华,不断培养热爱人民的思想情感,相信人民,依靠人民。观点三:孟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就是协调经济建设与自然环境的 平衡开展。我们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 环境保护的关系,始终坚持经济社会开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统 一,大力开展循环经济,在经济建设中充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 效率,最大限度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促进人与自

7、然的和谐开展。【思考8】拓展阅读原文: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 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 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孟子公孙丑下节选)译文:孟子说:“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利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 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方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

8、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攻打它 却不能取胜。所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 气时利,但是不能取胜的原因,是有利作战的天气时利比不上有利于 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 不坚固锋利,粮食供给不是不充足,守城一方弃城而逃的原因,是有 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所以说, 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 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实行“仁 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能实行“仁政”的君主,帮助 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支持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 帮

9、助支持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会 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连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所以君子不 战那么已,战就一定能够胜利。”【问题:这一局部的主要的思想主张是?明确以人为本。五、艺术感悟一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技法指导】先秦诸子的文章在论述道理方面有其独特和巧妙之 处,如善用譬喻、比照,思路简洁明晰等。分析其论证特点,可以更 加深入的了解先秦儒家思想的智慧,对我们的写作以及民族精神的塑 造有指导作用。【分析】.语言节奏明快、气势磅礴、富有感染力。全文鲜明地论说了人性与仁政之间的关系,语言简练,节奏明快, 既有鲜明的观点,又进行了有力的论述,特别是排比句式的运用更加 使

10、得语言气势磅礴,加大了说理的力度。1 .综合运用譬喻、排比、比照、假设等艺术手法。多种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使得这篇论说文说理更加有力。六、随堂检测一、选择题1 .以下关于孟子相关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孟子由不忍人之心推导出“行不忍人之政”,以情感为基础, 推出理性结论,影响深远。B.虽然孟子周游列国受到礼遇,但他的政治主张却被讥为“迂 阔”,其政治理想并没有能够实现,所以其晚年和孔子一样退而著述。C.孟子原本并不在儒家经典之列,直到南宋朱熹将孟子 列为“五经”之一,其地位才最终确立。D.孟子和论语都属于以记言为主的语体文,但后者简约、 含蓄,前者那么长于论辩,气势磅礴。【答案】

11、C【解析】C项,“孟子列为五经之一”错,“五经”指的 是诗书易礼春秋。孟子应当是“四书”之一。“四 书”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应选C。2 .以下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为哪一项()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B.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C.假设火之始然,泉之始达D.苟不充之,缺乏以事父母【答案】D【解析】A项,“内”同“纳”,结交。“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意思是: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 孩子的父母结交。B项,“要”同“邀”,求取。“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意思是: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 中求取声誉。C项,“然”同“燃”,燃烧。“假设火之始然,泉之始达”意思是:像火刚刚燃起,泉水刚刚涌 出一样

12、。D项,不含通假字。“苟不充之,缺乏以事父母”意思是: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 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应选D。3 .以下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例句:无恻隐之心,非人也A.廉颇者,赵之良将也B.其斯之谓与C.不学礼,无以立D.治天下可运之掌上【答案】A【解析】A项,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廉颇者, 赵之良将也”意思是: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B项,宾语前置句,“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是:其 谓斯与。“其斯之谓与“意思是:难道不就说的这件事吗?C项,固定句式,“无以,没有的方法。“不学礼,无以 立”意思是:不学会礼仪礼貌,就没有立身处世的方法。D项,省略句,“之”后省略介

13、词“于”。“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意思是:治理天下就会像在手掌心里运转小物件一样容易。应选A。二、根据提示默写相关句子。补写出以下句子中的空缺局部。(1)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以人突然看见小孩子将 要掉入井里的反响为依据,论证人有一种本能,即“二(2)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由不忍之心而推导出“四 端”并用比喻句“,形象地说明其于人 的重要性。(3)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论及“仁义礼智”扩充 推广的积极作用时所说的两句是:“, 【答案】(1)人皆有不忍人之心(2)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3)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七、孟子名言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2、穷困便独善其

14、身,得志便兼善天下。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4、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5、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那么苗稿矣,天油然作云,沛 然下雨,那么苗3李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6、不耻不假设人,何假设人有?的关系。【教学重难点】概括本文的艺术特色,准确把握“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与“四端” 与“治理天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探讨课文的深刻内涵。【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孟母三迁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 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美好畅想也曾引导着我们对理想对未来的建设。 今天,让我再度走近孟子,学习这篇人皆有不

15、忍人之心。二、文化常识. 了解孟子孟子(约公元前372年一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 (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 与孔子并称“孔孟二八、阅读与思考历史上有一种通行观点:孔子后“儒分为八”,到战国中后期演 变为两支。一支始于子夏,讲文献之学,数传至荀子;一支始于曾参, 究义理之学,二传至孟子。以后,荀子便是汉代经学家所尊信的大部 分儒家经传的先师,孟子那么成为两宋起道学家所崇敬的不视之祖。儒 家内部这两派的分野,也就是所谓“学统”与“道统”之别,“汉学” 与“宋学”之分。对这个说法,学界

16、历来意见不同,这里不必细究。 此说至少有一点不错,即孟子其人其书的重要性确实是从两宋开始凸 显的。这以后,“孔孟之道”几乎成了儒家思想的代名词。孟子去世后,由他为代表的儒家中的一派似无太大开展。到战国 晚期,由荀子代表的一派渐露头角。荀子稍晚于孟子,他长期居齐, 因学问博洽,三次出任“稷下学宫”的“祭酒二他精通多种儒经, 被认为是儒家经学早期传授中十分重要的人物。荀子在非十二子 中,对子思、孟子一派有严厉的批评,当然,荀子的批评只能说是当 时儒家内部的派别斗争。秦汉以降至两宋以前,孟子地位一直不高。孟子其人,只被视为 一般的儒家学者;孟子其书,只能归入“子部”一类。在官私文献中, 多是“周孔”

17、或“孔颜”并提,鲜见有“孔孟”合称的。值得注意的 是,东汉赵岐在注解孟子时,曾把孟子尊为“亚圣”,还提到西 汉文帝时设置过孟子的“传记博士二可“亚圣”之名,未被宋 朝以前的官方认可过;而“传记博士”即使存在过也为时很短,且不 说此事因不见于史、汉记载而颇启后人疑窦。当时,也有人批 评孟子,最典型的是东汉的王充,他在论衡中专立了刺孟一 篇,列举了孟子八个方面加以批评。唐高祖、太宗、高宗三朝,争论 国子学当祭“周孔”还是“孔颜”时;唐太宗时,增加从左丘明到范 宁二十二位儒者从祀孔庙时;唐玄宗封颜渊为“亚圣”和“兖国公”, 封“孔门十哲”和“七十子”为侯、伯时:孟子都只字未被提及。当 时科举考试的“

18、明经”科目中只有周礼左传等“九经”,论 语和孝经被列入“兼通”,而孟子一书没有资格入选。但从中唐起,情况发生了变化。渐渐地,孟子之名被厕于孔子之 后,成为仅次于孔子的“贤人”;孟子其人被政府封了爵号,从祀孔 庙;孟子其书被增入儒经之列,悬为科举功令,不久又超越“五经” 而跻身于“四书”,变成中国士人必读的官方教科书。这个变化过程, 就是历史上的“孟子升格运动二(选自徐洪兴孟子直解)九、作业 谈谈你对孟子“生不逢时”的理解,不少于300字。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 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二.孟子轶事啮指痛心春秋时期鲁国的曾参,字子舆(孔子的

19、得意弟子,世称曾子), 侍奉母亲极其孝敬。(家贫,经常自己入山打柴)一次,曾参又进山 砍柴去了,突然家里来了客人,他母亲不知所措,就站在门口望着大 山希望曾子回来,许久不见归来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正在山里砍柴 的曾参忽然觉得心口疼痛,便赶紧背着柴返回家中,跪问母亲为什么 召唤他。母亲说:“家里突然来了不速之客,我咬手指是提醒你快回 来。”. 了解孟子思想1民本思想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 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 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 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保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

20、保障人民权利。1仁政学说孟子继承和开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开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 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 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把“亲亲”、“长长”的原那么运用于政治,以 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1性善论“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 中是一个中心环节。他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 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 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 礼、智,非由外铳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人之所不学而 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

21、知也。”(尽心上), 了解孟子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 本为大学中庸论语)。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 等著。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 孟子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 三万五千余字,260章。相传另有孟子外书四篇,已佚(今本孟 子外书系明姚士舞伪作)。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 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古代考试主要考四书与五经。1 .解题明确题目是编者加的。不忍人,即怜爱别人。三、诵读感悟(一)预习检查明确字音。孺子(r H )怵惕(ch立t i )恻隐(c e )内交(no)要誉(yGo)羞

22、恶(wu )(二)诵读指导。(1)划分节奏,明确重音和语调。例如: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 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 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 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 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 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 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

23、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假设/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缺乏以/事父母。”(2)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3)自读:学生自读课文,体会其中的含义,并划分层次。明确第一局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提出中心论点一“人皆有 不忍人之心第二局部(先王有不忍非恶其声而然也):举例论证“人皆 有不忍人之心”的观点。第三局部(由是观之智之端也):提出“四端”。第四局部(人之有是四端也缺乏以事父母):点明“四端” 的意义。四、文本研究【思考1】研读第一局部原文: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24、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不忍人:即怜爱别人。忍人,狠心对待别人。释义: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情。活动二:问题探究.分析本局部的特点及作用。明确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一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中心明确,言简意赅,并提纲挈领地引起下文的论证。1 .我们该如何看待孟子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明确孟子是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 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 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2 .这个观点表达了孟子的哪一个主张?明确性善论。【思考2】研读第二局部原文: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 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

25、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 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运:运转,转动所以:表原因乍:突然、忽然。孺子:多指幼儿、儿童。怵惕:惊骇,恐惧。恻隐:哀痛, 怜悯。内交:结交,“内”同“纳二要誉:博取名誉,要同“邀乡党:同乡。非恶其声而然:并非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声才这样。特殊句式: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判断句和状语后置句释义: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 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 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

26、以说每个人都 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现在的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 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一一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 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 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活动二:问题探究1.这一局部是怎样表达中心论点的?有何作用?明确通过举例论证的方法,拿古代君王治理国家和普通百姓的恻 隐之心来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中心论点。为下文引出“四端” 及仁政,做铺垫。【思考3】研读第三局部原文: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是:代词,这、此之:补充音节,无实义羞恶: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辞让:谦逊推让端:萌芽,发端。特殊句式:非人也、仁之端也判断句释义: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不可谓是真正的人;没有羞耻心, 不可谓是真正的人;没有谦让心,不可谓是真正的人;没有是非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