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设计与优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堂教学设计与优化.docx(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课堂教学设计与优化奉化中学 张贤祺2010年7月6日 奉化电大讲座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教学功能的认识不断完善,对教学过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 而仅仅以教师经验为基础的传统“备课”,已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和发展。近几十年来,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在教育发达的国家形成了一种新的教学设计观。一、感受传统备课与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二、课堂教学设计的概述比较项目传统备课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中心教师如何“教” ?以“教”为中心, 以“教”代“学”,强调“教”的设计学生如何“学” ?以“学”为中心,以 “学”论“教”,强调“学”的设计对象备教材、教法:备课基于对教材知识 点的传授,教案就是教学实施的脚
2、本备学生:立足于学生的实际需要,着眼 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依据教学大纲、教师经验。针对一维教学 目的(知识与技能)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系统 科学。针对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材观“权威化”的教材观:将重心放在分 析教材、梳理知识、强化考点等方面C 以“课本为本”的“教教材”,会使师 生教学的积极性、创造性受到压抑和 限制。“材料式”的教材观:将重心放在对教 材中的教学资源进行创造性的规划,使 之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立足于学 生的认知与发展,灵活地“用教材”, 体现了 “以人为本”。学生观1、圣人化(责怪学生出错);2、成人 化(斥责学生的童心、童趣
3、、好奇); 3、机械化(整齐划一的操练,同一规 格的装知识容器);4、奴性化(逆来 顺受)。1、学生是有个性的人(个体差异);2、 学生是未完成的人(包容出错、相信发 展潜能、塑造健全人格);3、学生是主 体的人(自主建构、是学会不是教会的、 积极性、主动性、自主选择)。变通性备课所得的教案,它的内容是预设的、 静态的,课堂教学强调教案的忠实执 行教学设计的主体工作需要在课前完成, 但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整,教学设 计贯穿于课前(设计方案)、课中(调 整方案执行)和课后(教学反思)产物教案:(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教学 过程)设计方案=教学+学案+教学目标(三 维)+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
4、策略+教 学方式+学习方式+教学评价课堂教学设计就是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 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进行分 析、计划并做出具体安排。万有引力恒量G的测定一一卡文迪许扭秤实验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因为我们身边常见的两物体的引力很小, 一般实验很难测定已知质量和距离的两物 体之间的引力。所以万有引力恒量一直滞后 100多年没测出。学生倾听2、测定微小的常用方法启发学生思考:一张邮票质量如何测量(累积法)细金属丝直径如何测量(累积法)无法累积的微小量如何测定?放大可以 否?学生思考并一起回答3、我们曾经见过放大法?
5、用动画演示,显示桌面的微小形变的方法学生观看动画4、卡文迪许扭秤实验(结合动画、图片介 绍扭构造、测量原理、动画演示测定过程) 这里特别要讲解扭秤实验的巧妙设计。廿3卡文迪许安珍示意困让学生观看图片、动画引导学生理解:测引 力(极小)转化为测引力矩,再转化为测石 英丝扭转角度,最后转化为光点在刻度尺上 移动的距离(较大)。根据预先求出的石英 丝扭转力矩跟扭转角度的关系,可以证明出 扭转力矩,进而求得引力,确定引力恒量的 值 G=6.754X 10-11 N m2/kg2。重点让学生理解,用放大法(三层放大)测 微波量的巧妙设计5、测定引力恒量G的重要意义(1)实验室测地球质量(2)进一步证实万
6、有引力定律的普适性(3)使万有引力定律具有实际计算意义让学生知道左边三个意义万有引力定律的简单运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举例1、计算两个质量均为4kg的铅球,两 球心相距0.4m时的万有引力学生计算b = G驾且=6.67义10-,9 r举例2、已知两位同学的质量均为50kg,相 距1m,站在地面上,地球的质量约为6。X 1024kg,地球半径为6.4X1 ()6m,请估算:(1)两位同学之间的万有引力(2)其中一位同学和地球之间的力有引力rn VY1L由万有引力定律得:F = G-r代入数据得:Ff1.7X10-7N又是多大?(3)已知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g=9.8m/s2,则其中这位同学所受重
7、力 位多少?并比较力有引力和重力?Mm2 .由万有引力定律得:F = G当R2代入数据得:F2=493N3 . G = mg = 490N ,(3)课堂小结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中的“画龙点睛。短短一、二分钟,很见功底。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教师引导学生自我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 容及学习过程学生计算学生整理小结,画出知识建构如意图2、教师用多媒体,逐渐显示知识建构如意 图(如下图)(4)布置作业课前预习题、课后练习题、作业本上要上交批发的、学生课外自己查找阅读的,都要事 先设计好。1、课后完成P36 问题与练习”中的问题。2、查找阅读牛顿、卡文迪许生平相关资料。8、板书设计3、万有引力定律一、牛顿的思
8、考苹果落地,月球绕地球运动二、牛顿的猜想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地球对月球的引力、地 球对苹果的引力是同一种力吗?三、月一地检验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9.8m/s2月球轨道上的向心加速度a=2. 7X10-3m/s2a1g 3600地球对月球的引力与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是 同种力,都遵守“平方反比例”四、万看引力定律 内容:公式:f = g瞥 r适用条件:(1)两个质点(2)两个均匀球体 五、引力恒量G的测定 扭秤构造 测量原理结果:G=6.67 X 10 Nm2/kg2 六、小结与练习9、教学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得失(从学生反馈中来、从同事的评价中来、从自己的感悟中来), 提出改进措施,及时记录在教
9、案后面,下次上同一课时备用。本节课教学以物理学史为主线,让学生以科学家的角度观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体会科学发现一种方式,培养学生的猜想、归纳、联想、直觉思维能力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对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要补充强调: 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条件是两个质点间的相互作用.两个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间的万有引 力,也可用公式计算,如计算地球表面上的物体所受重力就属于这类问题.教材提到引力常量在物理学上的重要意义,但没有花篇幅介绍G的测定实验,我觉得应 该让学生了解卡文迪许实验。因为它不只测量出了引力常量的数值,同时也是万有引力定律 的直接验证,还有让学生理解实验原理,体会实
10、验设计的巧妙之处.四、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化1、导入的优化2、教材的优化3、情境的优化4、提问的优化5、语言的优化6、板书的优化1、导入的优化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很重要。新课导入,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目的性和必要性。如“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 一节,有几位老师新课导入时,提到阿基米德的名言:“给 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地球”,想用它来说明什么,地球之重?还是运用杠杆原理测地球质 量。课中好象都没用到。那就没有必要。又如有老师新课导入时,提到曹冲称象的故事,启发学生拓广测量物体质量的方法,从 而引出如何测量庞大的地球质量。有必要。导语耍短小精彩,三言两语切入课题。如“万有引力理论成就
11、”一节,用文学家马克。吐温的“科学真是迷人。根据零星的 事实,添加一点猜想,竟能引得那么多收获!”这句名言来导入,就很有意思。导语:一位物理学外行、著名文学家马克。吐温说:“科学真是迷人。根据零星的事实, 添加一点猜想,竟能引得那么多收获!:同学想想是什么使他发出如此感叹!(学生回答: 是万有引力理论的伟大成就。)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万有引力理论的伟大成就。(板书课题)导入方法众多,选择最合适的、你最擅长的。温故知新法、设疑布障法、激情引趣法、实验导入法、游戏导入法、铺路导入法、迂回导入法等等2、教材的优化教材只是课程资源之一,但并不是至高无上,神 圣不可动摇的圣经,为了更好的配合教学需要,可以
12、对教材作出你独有的处理。并且只要你的独有处理得 当,更能反应你理解教材、驾驭教学的本领,往往会 让听者有很大的好感。新课程理念,更强调教师灵活运用教材,对教材 进行再创造。教材处理只要做:适当精简内容,适当补充 内容,适当调整顺序。如这次有儿位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我觉得很好。在“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一节教学中, 有几位教师,加入了地球对物体万有引力与重力的区别和联系。并通过定量设计,让学生知道万有引力F与重力G之间的差距非常小,这样处理至少 有两个好处,(1)让学生知道严格意义上两力的不同;(2) 一般计算时,根本没必要去计较 两者的差异。在我国这个纬度上大小大约相差1/270,方向几乎相同。这
13、样为顺利写出(学Mm生思想上也认同)mgG作了很好的前置准备。Mtn也有老师在运用mg = G-这个公式时顺便把星球表面及离开表面有高度h处的重Mm力加速度g的计算一起讲了,机g = G-o我认为是水到渠成,没有让学生感到负(7? + /?)2担加重,而解决了今后要常遇到的问题。这样的处理教材,我认为很得当。3、情境的优化情境的优化要以“情”为纽带,以“形”为手段,以“美”为突破口。“形”有形,形象、直观,所以要充分 运用实物、图片、视频、动画等,再加上形 象生动的语言(包括肢体语言)的描述。“美”让学生有美的享受,才能得到情 的满足,说话有美感、展示的有形物件要有 美感。“情”要让学生有事前
14、激情期待,事中的激情参与分享,事后享受满足和回味。有的老师上课,语感好,能形象生动的叙述,让学生满怀激情的倾听老师抑扬顿挫的语 调、和蔼亲切的教诲。有事为了帮助同学们形成想象,要展示必要媒体。如图片、动画等。在讲“月一地检 验”时,下图很能启发同学。4、提问的优化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它可以促使学生思考,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让老 师动态调控课堂教学的节奏和教学的难度,充分利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课堂提问分预设和即时生成两种对预设的提问一定要精心设计,对即时生成的提问,老师一定要斟酌。注意三点问什么?(必要性、针对性、难易度)怎样问?(时机性、对象性、启发性)如何评?(评价中肯,
15、指出欠缺,,澄清是非,鼓励创新,充分利用)5、语言的优化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语言是讲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重视对课堂用语的优化, 是一个教师应有的追求优秀老师上课,课堂用语句句必要和精致,有些教师上课,常说一些多余的废话。优秀教师上课,课堂用语讲究修辞、讲究音调变化,讲究节奏感、严谨中不失幽默,说 话广证博引,有感染力。但有些教师上课,语言功底浅薄,语调几乎不变,缺乏节奏感,象 催眠曲,让人昏昏欲睡。6、板书的优化板书的作用是是利用视觉交流信息,好的板书就好一幅引人入胜的导游图。一堂下来, 在黑板上完整呈现教学过程。好的板书,文字端庄俊秀,板演条理清楚,板画栩栩如生。在如今多媒体使用教学
16、中,仍要重视板书的优化设计。一堂课下黑板上不留一点痕迹。 多媒体界面不断快速切换,最后学生头脑中也没留下多少。这是多媒辅助教学带来的一个副 作用。谢谢大家,请提宝贵意见!课堂教学设计以分析教与学需求为基础,以形成解决教与学问题的方案为目的;是一个 系统规划的过程,有具体的操作程序;其指向是教与学目标的达成;其具体产物是教学方案、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资源等。1、教学理论(1)结构主义教学理论主要代表人物:(美)布鲁纳()(2)掌握教学理论主要代表人物:(美)布鲁姆(Benjamin S.Bloom)(3) “非指导性教学”理论主要代表人物:(美)卡尔.罗杰斯(4)范例教学主要代表人物:(德
17、)H.海姆佩尔(5)多元智能理论主要代表人物:1983年由(美)霍华德加德纳(6)发展性教学理论主要代表人物:(苏)赞科夫(7)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主要代表人物:(苏)巴班斯基(8)合作教育学理论主要代表人物:(苏)阿莫纳什维利(9)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主要代表人物:(美)冯.格拉斯菲尔德(10)后现代主义教学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拉康、福柯、利奥塔、霍伊、格里芬2、学习理论(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主要代表人物:巴甫洛夫;华生;桑代克;斯金纳;班杜拉(2)认知学习理论主要代表人物:苛勒;托尔曼;布鲁纳;奥苏贝尔;加涅(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要代表人物:皮亚杰;维果斯基3、传播理论按照传播理论的观点,教学过
18、程是信息的双向交互传播过程,包括信息从教师或媒体传 播到学生的过程和信息从学生传播到教师的过程,也即是师生人际交流的过程。所以教学设 计应以传播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之一。7w公式Who谁教师或其他信息源Says What说什么教学内容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教学媒体To Whom对谁教学对象即学生W汕 What Effect产生什么效果教学效果Why为什么教学目的Where在什么情况下教学环境4、系统科学教学过程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方式、 学习方式、教学评价等构成的相互作用的互动过程,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多功能的复杂 系统。所以教学
19、设计的基本方法,就是系统方法。所谓系统方法,即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着重从整体与部分(要素)之间,整体与外部环 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中,精确地考察对象,以求得整体获得最佳功能的科学方法。系统理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自组织理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理论、突 变论)、非线性科学(孤立波、混沌、分形)统称为系统科学。系统理论主要研窕了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揭示了既存系统是如何通过信息反馈来控制系 统,维持系统稳定的;自组织理论主要研究和揭示系统是如何创生,如何利用信息交流将不同部分组织起来而 形成整体,以及系统如何演化等问题的。非线性科学主要研究各类系统中非线性现象的共同规律。三、课堂教学设
20、计环节1、教学要求2、教学分析3、设计思路4、教学目标5、重点难点6、教学设备7、教学过程8、板书设计9、教学反思1、教学要求(含浙江省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教学设计首先要把握课程标准中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对每个教学内容都有原则性的要求,教师在教 学设计时,要认真学习领会。如“万有引力定律”的要求如下:“通过有关事实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知道万有引力定律。”(课标P16)又如“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的要求如下:“认识万有引力定理的重要意义,体会科学 定律对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作用(课标P16)浙江省教育厅制订的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物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是浙
21、江省的 新高考依据。刚刚发布的浙江省09年高考方案中明确指出:“不超出浙江省普通高中 新课程实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中规定的相应科目的必修模块和指定选修模块(IA)的范 围。”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认真学习、领会、理解教学指导意见中对每个教学内容的“基 本要求”、“发展要求”和“说明”,以保证教学不过高要求而加深学生负担。如“万有引力定律”的要求如下表所示:第三节 万有引力定律基本要求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思路和过程,知道重物下落与天体运动的统一性。2、知道万有引力是一种存在于所有物体之间的吸引力。3、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公式的适用范围,会用万有引力定律公式解决简单的引力计算问题。发展要求1、了解万有
22、引力定律在科学史上的意义。2、体会科学规律发现过程中猜想与求证的重要性说明不要求计算空心球体与质点间的力有引力。2、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教材是教学设计最根本依据,只有对教材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才能理解编写者的意愿 和教材特点、弄清楚教材的来龙去脉、知道教材的内含和外延、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 键。为教学设计做好基础性准备。本节教材重现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展现了科学家们富有创造性而又严谨的科学思 维,通过一些逻辑思维的铺垫,让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身于历史的背景下,经历一次 “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第一节,行星的运动 介绍了从地心说到日心说,从行星的匀速圆周运动到椭圆运动的 历史过
23、程,从观察、计算获得规律:行星运动的开普勒定律。第二节,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教材编写思路是:(1)提出问题:行星为什么这样运动?(2)猜想原因: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作用。(3)进一步思考: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与什么因素有关.(4)数学演绎得到规律:根据已知规律(开普勒第一、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推Mm出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遵从的规律:F = G号。r本节,万有引力定律,教材思路是:(1)进一步猜想:地球使地面上物体下落的力,与太阳使行星运动的力是不是同一种 力?(2)猜想得到检验:月-地检验(3)更大胆地猜想:自然界任意两个物体之间是否都有这样的力?(4)得到万有引力定律。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万有引力
24、定律这节内容是对上两节课教学内容的进一步推 演,并与之构成本章的第一单元内容。同时,本节内容也是下节课教学内容的基础,是本章 的教学重点,在高中物理中占有重要地位。(2)学情分析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学生的学习能力、估计会存在的困难) 在学习万有引力定律前,学生已经对力、重力、向心力、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加速度、 重力加速度(即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向心加速度等概念有了较好的理解,并且掌握自 由落体运动和圆周运动等运动规律,能熟练运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动力学问题。已经完全具 备深入探究和学习万有引力定律的起点能力。在上一节中学生经历了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探究过程,从中向学生渗
25、透了发现问题、提 出问题、猜想假设、推理论证等方法思想,依照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同时根据上节课“说 一说”中的问题,很容易在他们脑中形成这样一个问题:太阳与行星间引力规律是否适用于 行星与它的卫星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为我们进入万有引力定律发现之旅,确定了连接点, 也引入本节新课内容。然高一学生其思维方式容易停滞在知识接受层面,而忽视概念间、规律间的相互联系, 且很多学生不能建立明确的动态的物理图像或物理情景,进而无法通过同化和顺应,完成知 识的建构过程。(3)教法分析虽说“教无定法”,但根据教材内容和自己的教学经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是教学 设计必须要做到的一个环节。从上面对教材和学情分析,选
26、择“启发式教学法”最合适。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统一;强调出发点建立在学生 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的基础上;通过启发给学生提供发展智能的时空条件和机会;强 调教学不仅要重视教学结果,更要重视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实际入手,依据学生认知规律,重视物理情境与物理现象的展示, 积极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要通过有效的形象观察达到促进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的目的;创造和 谐、民主、自由课堂气氛,进行启发式教学。3、设计思路进行教学设计,必须要有清晰的思路,先构想由哪几个教学环节组成,每个环节如何联 系,怎样突出重点?为突破难点应当做哪些铺垫等,有一个全盘思考,再进行具体设计。
27、通过上面三方面分析,本节的教学设计思路是:(1)回顾前面两节课的教学要点,顺着学生的思维发展,提出问题:太阳对行星的作用力是使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原因,那么卫星绕行星运动的原因是什 么?地面上物体为什么总要落到地面?(结合自由落体运动、竖直上抛运动,平抛运动)从很高的建筑物上、高空中飞机上释放的物体为什么也落到地面?地球对物体的吸引作用是否会延伸到很远的月球上?猜想月球绕地球运动的的向心力是不是地球对月球的吸引力?(2)围绕地球对苹果的吸引力与地球对月球的吸引力是不是同种力?引导学生学牙,月 地检验”(3)进一步解放思想,猜想宇宙中任意两物体之间都存在同样的力?(4)推理得出万有引力定律(5)对万
28、有引力引力定律的几点强调(6)万有引力恒量G的测定一一卡文由许扭秤实验通过复习回顾一一提出问题一一进行猜想一一月地检验一一大胆推广的过程,让学生在 物理情景中主动的参与知识的构建过程,体会这种充满着大胆的设想、巧妙的验证和从中体 现着的科学探索的精神与方法。4、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宗旨所在。合理地制定目标,要考虑课程标准的要求,也要考 虑师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在教学目标制定时就应有所考虑。(1 )知识与技能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思路和过程,知道重物下落与天体运动的统一性。知道万有引力是一种存在于所有物体之间的吸引力。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公式的适用范围,会用万有引力定律公式解决简单的引力
29、计算问 题。(2 )过程与方法在重温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中,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假设、推理论证 等方法。培养学生研究问题时,抓住主要矛盾,简化问题,建立理想模型的处理问题的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考过程,说明科学研究的长期性,连续性及艰巨性,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提高学生科学价值观。经过万有引力常量测定的学习,让学生体会科学的严谨和细致。5、重点难点重点正确定位教学重点,并为突出此重点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是教学设计的必备起点。(1)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一一进行猜想一一理论推算一一实验检验的探究方法(2)月一一地检验的推导过程难点教学难点与教材内容、
30、学生的学情、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关,还与教学设备有关,要因地 制宜定位教学难点、并设法突破此难点,是教学设计另一个见功底的一环节。(1)确信万有引力的存在(2)理解卡文迪许扭秤实验6、教学设备教学过程应该是可操作、能达成的过程,在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教学设备情况,考虑 要用什么?能用什么?怎样用好这些设备。物理教师更应重视实验设备的使用情况。多媒设 备及课件是现代教学技术对教学大力支持,但也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准备一 个课件,会很累。网上下来的,往往非我所想,难如我愿,自己动手做(或改)都需要很高 的多媒体处理技能。7、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学设计的核心。虽然教学过程不外乎新课导入、新课
31、教学、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几个课堂内环节,但每个环节如何设计?如何衔接?都很有讲究。另外教学过程还必须外延到课堂内外,课前课后,一个优秀的教学设计,应该如何做好 准备(教师、学生),课后学生习得情况反馈、教师课后反思。同事们的评议意见,下轮如 何改进。(1)复习引入(2 )新课教学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复习提问:1、行星做什么运动?学生回答:围绕太阳做椭圆运动2、行星为什么会绕太阳运动?太阳对行星有引力作用3、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有怎样的干什么?MmF = G 2 r4、行星对卫星是否也有同样的力?理由?有。因为卫星绕行星做类似运动4、地面上物体为什么总落到地面?地球对物体有吸引力5、很高的建筑物,高空
32、中的飞机释放物体 也为什么落到地面?这说明了什么?很高处的物体仍受到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地球的吸引作用可以延伸到很远处提出猜想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既然地球的吸引受可以延伸到很远,那 么拉住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力是不是地球对 它的吸引力?与地球对苹果的吸引力、太阳 对行星的作用力是否性质相同?学生沉思月一地检验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启发:如何设法验证上述猜想?学生沉默2、如果地球对苹果的力,地球对月球的力, 与太阳对行星的力性质相同,都与距离的平 方成反比,那个苹果放到月球所在轨道上的 受力只有苹果在地面上受力的1/3600倍。因为月地两球心的距离是地球半径的60 倍。学生点头认同3、把苹果放到月球轨
33、道上,并测定苹果在 月球轨道上的力比较麻烦,我们可以以现成 在月球轨道上的月球为研究对象,如果月球 在月球轨道上所受地球引力为F=m月a,月 球放到地面上受力为F=m月g ,设法知道两 个加速度之比,就可以知道两个力之比。学生点头认同4、月球绕地球做什么运动?圆周运动进一步推广5、月球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如何表达?2/ G 、2V7271a = 丫 3 = r rU J6、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匕包儿哪个容易测定?周期T7、给你下列数据,能计算月球绕地球的向 心加速度吗?已知月地两球心间的距离3.8X10*m,月球 绕地球的公转周期T=27.3天= 2.36X 106s能。大家动手计算得:。=2.7
34、10-3加/8、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等于多少?g=9.8m/s29、月球轨道上的加速度a与地球表面上的 重力加速度g之比是多少?汉小、妨 a 2.7 xlO-3 1学生计算得:一=X g9.8360010、上述结论说明了什么?物体(苹果、月球)所受地球的引力与距离 的平方成反比。与太阳对行星的引力遵守同 样规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既然太阳对行星、地球对月球(行星对 卫星),地球对苹果之间的力都遵守“与两 物体质量成正比,与距离平方成反比”的规 律。我们有理由相信,宇宙间任意两物体之 间都有这样的力万有引力。学生认同2、我们为什么没感觉到这样的力?引导学生:因为我们的质量太小了,这个力 实在太小,以致感觉不到。3、有没有实验证实这样的力存在于我们身 边?学生好奇!4、卜面的卡文迪许实验就是例证学生期待万有引力定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万有引力定律内容: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引力大 小与物体的质量Hl1和012的乘积成正比,与 它们之间的距离r的二次方成反比。学生默记2、万有引力定律公式:r2引导学生默记这个公式的形式3、万有引力恒量:G=6.67X10-11Nm2/kg2引导学生注意:(1)很小(2)有单位4、万有引力定律适用范围:(1)两个质点(2)两个均匀球体引导学生注意:(1)两个均匀球体计算时,r是两球心的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