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明代通俗小说的流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论明代通俗小说的流行.docx(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浅论明代il俗小说的流行明中叶以后,书籍贩售成为一项热门的商业活动,民间书坊日渐增多,各种出版物层出不穷。明洪武元年,朱元 璋曾下令:“除书籍田器税,民间逋负免征。”印刻书籍不需纳税,因而成为商人获利的机会,产生了大批书商。明朝胡 应麟的少室山笔丛中曾言:今海内书,凡聚之地有四:“燕市也、金陵也,阊阖也、临安也。”同时也说明当时印刻 书坊和书商多集中在这四个地方。俱今人统计,燕市即北京有书坊13家,金陵即南京大约有书坊104家,阊阖即苏州 有书坊67家,临安即杭州有书坊36家。规模可见一斑。当时,朝廷颁布大明律大诰等典章制度以及南北两 京国子监监生的学习用书都需要印刻发行,因此在南北两京征召有
2、大批印刻工匠制作上述官方书籍。而这些工匠在向朝 廷服役的同时,也受雇于书坊商人,制作流行于市井的民间书籍。除此以外,苏州与杭州临近南京,经济繁荣,这四地 又多科举应试的读书人,他们属于书籍买卖的受众人群,对各类书籍都有需要,因此书坊商人聚集于此,便不足为奇。通俗小说的流行在各种民间书坊的出版物中,通俗小说无疑是印刻最多,销量最好的书籍商品。明人何良俊所撰四友斋丛说 便记载称:“今小说杂家,无处不刻。”清人金缨的格言联璧中也道:“卖古书不如卖时文,印时文不如印小说。”这也 从侧面说明了明清之时通俗小说的广为流传。“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此时 的“小说”与明朝
3、人口中的“小说”含义不同,庄子中所提到的“小说”其意为“琐屑之言,非道术之所在。后来随着朝代 的变迁,“小说”一词的含义也逐渐演变。这里所说的明代通俗小说实际来源于宋元时期的话本,并经过书商和士人们的 整理与创造,渐驱流行起来。清人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中甚至提出“小说设教”,他言道:“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 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小说演义之书,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 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可见当时小说的流行程度,其内容故事,哪怕是不识字的人也都知晓,好似读过原 文一般。但小说毕竟是“演义之书”,文笔浅白,内容又多言情志怪一类,与传统的儒家
4、经典和史籍古册难以相提并论,因此 在明代前期,朝廷内外的许多士大夫都对小说表示鄙夷。杜信孚在明代版刻综录中收录有明代小说117种,而其 中只有两种是官刻,其余皆为私刻和书坊刻,这从侧面反映了官方对小说的态度。甚至在正统七年,时任国子监祭酒的 李时勉认为,如剪灯夜话这样的小说,是俗儒假托怪异之事,饰以无根之言,是邪说异端,惑乱人心。因此上奏说: “凡遇此等书籍,即令焚毁,有印卖及藏习者,问罪如律,庶俾人知正道,不为邪妄所惑。从之。”但随着通俗小说在民 间被普遍接受,朝廷的禁令也随之松弛甚至废除。这一方面是由于明中叶以后,前期那种严厉压抑的文化氛围开始转变, 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市民文化兴起。另一方
5、面,朝廷上层人士也逐渐接受了通俗小说这一娱乐性读物。明人周晖在金 陵琐事剩录中记载一则故事称:“武宗一日要金统残唐小说看,求之不得。一日待以五十金买之以进览。”这说明 此时的皇帝也有了阅读小说的习惯。而刘若愚的酌中志更是记载称崇祯初年,内府司礼监所刻板书中,除了各种经 典史籍以外,也有三国志通俗演义这样的通俗小说。由此可见,通俗小说在传播的过程中得到了上下社会阶层的一 致认可,也为它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二、行业进步与书商推广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如谢肇涮在五杂俎中写道:“金陵秦淮一带,夹岸楼阁,中流箫鼓,日夜不 绝。”城市的奢靡之风反映出社会财富的增加,而社会财富的积累又推动了商业
6、资本对手工业的投资生产。与此同时,随 着十段法、一条鞭法等徭役征银的推广,基层里甲制的束缚在减弱,使得大批农民可以离开土地,从事专门的手工业生 产,这便为书籍印刻行业提供了支撑生产扩大的劳动力。如前所述,北京、南京、苏州、杭州等地都出现了大量的书籍 印刻作坊,正得益于此。而书籍印刻行业的进步还体现在印刻技术的精湛上。嘉靖年间以来,原本向政府亲身应役的工 匠们可以输银代役,降低了人身依附的程度。这些技术娴熟的工匠因此流入市场,受雇于各书坊、作坊,并为其投入了 先进的生产技术,使得民间私刻书籍的质量大幅度提高,成为不亚于官方刻本的优秀产品。此外,小说作为商品,在书商眼中本为赚取利益的货物,为了使货
7、物能够畅销,自然需要各种商业手段来进行宣 传和推广。方志远在明代城市与市民文学一书中对于明代书商地书籍销售方式进行了讨论。这些方式多种多样,例 如请名家作序或点评,比较出名的有王世贞为剑侠传作序,李贽给三国志通俗演义作序,金圣叹、袁宏道点评 水浒传等便属于此类。再者,书商们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也会雇佣文人创作新书,其中一个比较方便的做法便是, 创作已经成为畅销书的续作或仿照畅销书的内容作同类书,然后就可以借原书的名声来宣传新书。如剪灯新话天下 闻名,李昌祺便作剪灯馀话:“皆摹仿唐传奇小说,依瞿佑剪灯新话体而成。”其他如冯梦龙起初撰写了智囊, 因为卖得好,而后他又作了智囊补。凌濠初的初刻拍案惊奇
8、名声大震以后,他又写出了二刻拍案惊奇并且 借着初作进行宣传。在他之后,又有梦觉道人作的三刻拍案惊奇,皆属此类。甚至有的书商为了卖书,故意将书籍 的名字改变,以此来吸引顾客。如石点头换名作醒世第二奇书,利用“醒世”“奇”这样的字眼来暗示读者本书的与 众不同和珍奇程度,以此来吸引顾客购买。三、戏曲等文艺活动的宣传明代通俗小说能够流行,也离不开戏曲的宣传作用。一些耳熟能详的小说故事,被剧作家改编成戏曲,搬到舞台 上表演与传播,增强了小说的知名度。例如明杂剧刘玄德独赴襄阳会,讲的是刘备自古城与兄弟相会后便来到襄阳 投靠刘表,后来蔡瑁欲杀刘备,便请刘备来襄阳赴会,结果被刘备识破逃脱。之后又有刘备拜徐庶为
9、军师,正巧曹操派 兵来攻打刘备,刘备就在新野大战曹仁的情节。这一段剧情与三国志通俗演义里“刘玄德马跃檀溪”,“徐庶破八门金 锁阵”的故事几乎相同。王季烈也对此评论道:“事皆与演义相符,曲文朴茂之中,饶有俊语。”除此以外,关于三国故事 的剧目还有义勇辞金单刀会太平宴等数十种,这些戏曲的广为传唱,使得三国故事深入人心,同时也带动 了三国小说的流行。此外,还有一些通俗小说类书籍,他的故事内容取材于戏剧,甚至有的书籍本身就是戏剧剧本。例 如西厢记,在明代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著名剧目。胡应麟称其为:“独戏文西厢作祖。”可见其在明 人心中的地位。西厢记的广为人知,也使得西厢记的剧本受到追捧,文人争
10、相购买,广泛传播。再有如通俗小 说西游记在成书之前,明初已经有名为西游记的杂剧,其中就包括逼母弃儿江流认亲诏见西行女 王逼配等与后来成书小说故事里相类似的情节,或许西游记的作者在写作时,也曾参考过这些戏剧当中的故事情 节,并将其改编放到自己的作品当中。除此以外,如施耐庵作的水浒传,冯梦龙作的“三言”,凌濠初作的“二拍”,也 多被改编成了戏剧作品,成为时人耳熟能详,家喻户晓的故事被流传。如这般,戏剧剧本通过文人的整理与创作,成为优秀的通俗小说作品,再由小说作品中诞生更多的戏剧剧本,并 随着戏剧的传唱而带动通俗小说的推广,这在明中叶以后已经成为了一种十分常见的、自然形成的结合宣传模式。四、身份性精
11、英的参与如前文所述,明代通俗小说实际源于宋元话本,平话一类,是说话人日常表演用的文本,讲给普通大众,以为娱 乐。但这种情况下,这些说话人口中的故事较为浅陋,文辞不雅,故事的传授也多用口耳相传的方式,很容易遗失和残 缺。而到了明中叶以后,这些话本之所以能够成书出版,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身份性精英即科举文人接受了通俗小 说并参与整理和创作。如三国志通俗演义忠义水浒传等便属于典型代表。不光是小说,乃至剧本也在其列。一 方面,对于小说和戏剧的创作成为科举文人日常娱情的一种方式。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称:“近年士大夫享太平之 乐,以其聪明寄之剩枝俱工度曲,每广坐命技,即老优名倡,俱皇遽失措,真不减江东公
12、瑾。”另一方面,那些对科 举无望,对社会不满的文人,也愿意借着小说,戏剧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愤恨不平。如凌濠初在科场失意之时,便撰写 了二刻拍案惊奇,并自叙道:“偶戏取古今所闻一二奇局可纪者,演而成说,聊舒胸中磊块。”以此书来发泄心中的 不满。再者,科举文人也将“立言”和“教化四民”这样的志向融入通俗小说的创作当中。如在今古奇观中,作者便言道: “其善者知劝,而不善者亦有所渐忍悚惕,以其成风化之美。则夫动人以至奇者,乃训人以至常者也。”即作者希望能够 通过此书达到发人深省,教化百姓去恶存善的目的。冯梦龙著“三言”,同样也是想说理讲道,致民尧舜。他甚至自叙道: “以二教为儒之辅可也,以明言通言恒言
13、为六经国史之辅,不亦可乎? ”此语正说明了他著书的理念,不光 是希望作品能够愉悦身心获得欢迎,更希望其能够成为传世经典,达至六经国史”这样的高度。科举文人除了成为通俗小说的创作者以外,也是其主要的受众群体。自洪武年间设立科举制度以后,科举便成为 明代入仕的最主要途径。到了明代中后期,科举群体不断壮大,并由于获得的社会特权成为身份性精英,取代了明初粮、 里长为代表的职役性精英成为基层社会的主导。这些人由于文化素养比较高,文学作品是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此 外,明朝中后期以来心学的传播,也提高了科举文人对世俗生活的关注。一些心学家们反对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 主张,而承认欲望的合理。如罗钦顺
14、便道:“夫性必有欲,非人也,天也。”一向被视为激进派的李贽更是言道:“穿衣吃 假即是人伦物理。”由于这一系列反理学的学说传播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科举文人们不再只专注于古籍经典和科举文章, 反而对小说、戏曲、说唱这些平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多加参与。由于上述等一系列原因,通俗小说在明中叶以后迅速传播和发展起来,并根据小说内容,衍生出戏曲、弹词、评 书等其他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活动。明朝灭亡以后,清代继续延续了对通俗小说的热情,即便清代前期有严酷的文 字狱,也依然无法遏制小说的创作。如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作品层出叠现,内容更是暗含着作者讽 刺社会现象,甚至影射朝廷官府的意味。总而言之,自明代兴
15、起的通俗小说经过不断地传播和发展,成为流传至今的优 秀文学作品。而小说的内容与含义,也成为了解当时社会环境和人文风貌的重要材料,并对当今时代的小说创作者们发 掘中华文化中的沉博艳丽,微辞远旨,丰富和繁荣优秀文学作品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二太祖二,中华书局2015年版。(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四经籍会通,中华书局1958年版。(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三经三,中华书局2007年版。(清)金缨:格言联璧,中华书局2020年版。庄周:庄子杂篇外物,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凤凰出版社2000年版。(明)孙承宗等:明英宗实录卷九十,中华书局影印本2
16、016年版。(明)周晖:金陵琐事剩录卷一金统残唐,南京出版社2020年版。(明)刘若愚:酌中志卷十八内板经书记略,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明)谢肇涮:五杂俎卷三地部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断志远:明代城市与市民文学第五章明代市民文学的传播者,中华书局2004年版。梦季烈:孤本元明杂剧提要,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二十五庄岳委谈下,中华书局1958年版。(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四技艺缙绅余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明)凌濠初:二刻拍案惊奇卷首叙,中华书局2009年版。(明)抱瓮老人:今古奇观卷首叙,北方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首叙,中华书局2009年版。(明)罗钦顺:困知记三续第一章,中华书局2013年版。(明)李贽:焚书卷一答邓石阳,文物出版社202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