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黑麦与豌豆属作物混作栽培技术规范》编制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黑麦与豌豆属作物混作栽培技术规范》编制说明.docx(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小黑麦与豌豆属作物混作栽培技术规范 编制说明标 准 名称:小黑麦与豌豆属作物混作栽培技术规范项目编号:T/QH NX-32-2021制、修订类型:制定 主要起草单位: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归口单位:青海省农学会起草时间:2020年3月一2021年11月2300. 00千克,干草产量可达每亩680. 00千克每亩700. 00千 克;L处理小黑麦与毛苕子混合播种量每亩15. 00千克,混播比 例小黑麦:毛苕子为2,小黑麦播种量每亩10. 00千克,毛苕 子播种量每亩5.00千克时,混合鲜草产量可达每亩2500. 00千 克每亩2900.00千克,干草产量可达每亩710.00千克每亩 720. 00千
2、克。且在以上处理下的产量均高于其他混作比例。表1小黑麦与豌豆属作物混作草产量处理西宁贵南鲜重(公斤/亩)干重(公斤/亩)鲜重(公斤/亩)干重(公斤/亩)A3125.2 a1240. 5 a2996. 4 a1037. 1 aB2350. 4 c720. 3 b2166.8670. 4 cC3108.9 b690. 5 c2937. 2 a740.8 bD2160. 1 c690. 4 c2052. 0 b585.2 dE2697. 3 c712.5 b2518.6 b700. 0 bF2433. 6586. 2 d2222. 3 b548.2 dG2134.2 c598. 6 d2074. 2
3、 b633.4 cH2035. 9 c572. 7 d1807. 5 c514.8 dI2565. 4 c702. 8 b2359. 4 b681. 5 cJ2433. 7 c700. 3 b2259. 4 b755. 6 bK1756.4 d648. 9 c1692. 7 d607. 4 cL2763. 8 c709. 4 b2552. 0 b718.6 bM1936. 7 d560. 3 d1866. 8 c544. 5 d各处理下的饲用品质见表2,可以看出,粗蛋白含量在H处 理下最高,其次为K处理,C、E、I、L4个处理下,产量性状较 好,其饲用品质就粗蛋白含量而言,也在所有处理中表现较
4、高, 因此综合产量和品质性状,C、E、I、L处理为实现小黑麦与不 同豆科作物混作提质增效的最优处理。表2小黑麦与豆科作物混作饲用品质结果表处 理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品质性状无氮浸出 物%可溶性糖含量 mg/g中性洗涤纤 维%酸性洗涤纤 维%A6. 270. 9733.2563. 6843.0549. 9487.00B5.240. 7138. 1566. 9545. 3546. 23132. 24C6. 261. 1936. 2768. 7246. 4945. 3579. 97D5.951.6235.4467. 4244. 6847. 40111.03E6. 780.8735.6068. 384
5、9. 1045. 98101. 72F5.081. 1027.0364. 7140. 1755. 71121.45G6. 821. 1031.5971. 1146. 0350. 1590. 65H7. 121.3633.7868. 2741.4447.97111.54I6. 700. 9333.4669. 5646. 9749. 30106. 15J5.030. 8828.8377. 1248.5155. 4499. 68K7.081. 1635. 5864. 9048.2346. 71104. 75L6. 580. 9235.9567. 8047.6947. 0585. 3915.961.0
6、834. 7565. 7444. 8248. 68108. 48(二)小黑麦与豆科作物混作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1 .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小黑麦与豆科作物混作可明显降低土壤容重,所有混播处理 对土壤容重的改善作用较单作处理大。小黑麦单作处理下,土壤 孔隙度和孔隙比相比于所有混作处理均下降;从表3 土壤物理性 状表可以看出,混作能明显改善耕层土壤的物理性状,有利于疏 松耕层土壤,增加透气性,进而进一步提高其有机质含量。表3不同混播比例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处理土壤容重 (g/cm3)土壤孔隙度 (%)土壤三相比(%)-土壤孔隙比固气液小黑麦单播1.4152. 3649.0135. 5512.841.
7、06小黑麦X蚕豆1.3859. 1054. 0639. 2214. 171. 19小黑麦X豌豆1. 3657. 9053. 1838. 5713.931. 17小黑麦火箭豌1.3556. 7052. 2937.9413. 701. 13小黑麦X毛苕1.3555. 5251.4037. 2913.461. 112 .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从表4可以看出,小黑麦与豆科作物混作能显著提升耕层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能实现耕地资源的用养结合。表4不同混播比例对土壤有机质及养分的影响(三)草害防控试验处理有机质 (g/kg)全氮 (g/kg)全磷 (g/kg)速效磷 (mg/kg)速效钾 (mg/kg
8、)PH值小黑麦单作19. 77 b1.43 b2.91 a31. 00 a80. 00 a8.27小黑麦X蚕豆20. 36 a1. 65 a3. 21 a32. 00 a79. 00 a8.26小黑麦X豌豆20. 32 a1.64 a3. 18 a31. 31 a75. 43 b8.24小黑麦火箭豌20. 28 a1. 63 a3. 15 a31. 63 a75. 89 b8.23小黑麦X毛苕20. 24 a1. 62 a3. 11 a31. 95 a76. 37 b8.211.5%爱秀EC (嗖琳草酯)防除田间禾本科杂草贵南牧场二分厂试验地,2021年5月10日施药,5%爱秀EC 80ml/
9、亩,药后7天观察,野燕麦心叶发黄,生长受抑制,药后15 天观察,野燕麦叶片干枯,作物生长正常,药后40天调查除草效 果,野燕麦株防效达90.0%。2. 4 8 %排草丹水剂防除田间阔叶杂草贵南牧场二分厂试验地,2021年5月10日施药,排草丹 180200ml/亩,药后7天观察,豌豆叶片出现褐色斑点,生长 略有抑制,藜、自生油菜、野芥菜、密花香藕、薄莉草等杂草生 长受抑制,萎篇,植株发黄;药后20天观察,豌豆属生长正常, 叶片有少许褐斑,田间杂草叶片干枯,部分杂草如扁蓄、大刺儿 菜、苣荚菜等恢复生长;药后20天调查株效,防除野燕麦株 89. 9%,防除阔叶杂草株效为85. 2%;药后40天调查
10、株效和鲜重效,防除野燕麦株效为90. 1%,鲜重效果为89.5%,防除阔叶杂草株效为83. 6%,鲜重效果为80. 9虬3. 5%爱秀EC (嗖琳草酯)+48%排草丹水剂统防田间杂草5%嗖琳草酯1. 200L/hm2(每亩80. 000毫升)与排草丹2. 250 L/hm2 (每亩150. 000毫升)混合喷施。门源县北山乡沙沟梁村, 2021年5月13日施药,药后7天观察,禾本科杂草心叶发黄生 长受抑制,阔叶杂草生长受抑制,萎篇,略有发黄;药后20天 观察,禾本科杂草叶片干枯,部分阔叶杂草恢复生长,作物生长 正常;药后40天调查除草效果,禾本科杂草株防效达88.0%, 防除阔叶杂草株效为80
11、. 3%o(四)验证及示范2021年在贵南县现代草业有限公司种植基地种植1000亩, 其中4种混作处理各250亩,杂草防控采用5%嘎琳草酯 1. 200L/hm2 (每亩80. 000毫升)与排草丹2. 250 L/hm2 (每亩 150.000毫升)混合喷施,鲜草亩产均在2000公斤以上。六、重大意见分歧的处理依据和结果本标准在制定过程中通过向青海省标准化研究所、青海大 学、青海省农林科学院、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省种 子管理站、青海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等5家与青棵生产有关的科 研、管理和推广方面的相关专家进行了充分沟通和征求意见的基 础上修订,未产生重大分歧意见。序号标准条款意见内容
12、提出单位处理结果及理由1前言调整语句,将GB/T1. 5-2017 改为 GB/T2000青海省标准 化研究所采纳,并修改21范围加入“饲用小黑麦与豆 科作物混作栽培时使 用”语句;区域改为“农 牧交错区”;加入“混播 比例”青海省标准 化研究所;中 科院西北高 原生物研究 所;青海大学采纳,并修改32规范性引 用文件取消“NY/T 391”标准 引用青海省标准 化研究所采纳,并修改43产量指标缺小黑麦与蚕豆混作产 量数据青海省农业 技术推广总 站未采纳,本标准不规定 与蚕豆的混作内容,已 有相关标准54. 1选地“小麦”改为“麦类”青海大学采纳,并修改65. 1施肥调整语句青海省标准 化研究
13、所采纳,并修改7播量将播量改为“播种量”青海省标准 化研究所采纳,并修改86收获对面团期提出疑问青海省农业 技术推广总 站采纳,并修改。9附录删除“爱秀”商品名青海省标准 化研究所采纳,并修改10编制说明修改完善制定(修订) 标准的必要性和意义中科院西北 高原生物研 究所;青海省 农业技术推 广总站采纳,并修改。七、贯彻实施标准的要求、措施等建议(一)技术措施该标准发布后,标准制定、归口单位将组织我省小黑麦生产 单位对该标准进行学习、实施及相应的培训工作,要求熟练撑握 饲用小黑麦的有机肥替代化肥栽培技术,熟悉相关术语,在饲用 小黑麦栽培过程中能够合理运用相应的栽培技术规范及配套的 相关技术。(
14、二)管理措施在栽培过程中严格遵循生产技术规范,在病虫害防治上,坚 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 治、科学合理的使用化学防治。八、预期的经济、社会效益及其他应说明的事项(一)预期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利用混播豆科实现草地土壤培肥,及饲草产量和质量提升是 国内外广泛采取的草地管理措施。我省重点围绕粮改饲和青南及 环湖地区禾豆混播模式下的人工草地种植,主推更符合营养均衡 需求的全价饲草品种和栽培模式,混播后的饲草蛋白达10%以上; 禾豆混播技术对减施化肥、蓄水保肥、肥饲兼用等方面效果显著, 可替代20%-30%的化肥,土壤有机质提升2%以上,增产效益400 至800元/亩,
15、综合应用潜力巨大;近年来青海省通过推广禾豆 混播关键技术及综合生产配套技术的推广应用,带动了全省草产 业快速发展和无公害农畜产品生产。(二)其他应说明的事项本标准的复审时间为5年(标准通过审查发布后的5年)。小黑麦与豌豆属作物混作栽培技术规范标准起草小组二o二一年H月十八日小黑麦与豌豆属作物混作栽培技术规范团体标准编制说明一、工作简况(一)任务来源2021年8月,由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青海省农林科学院) 申请,青海省农学会归口申报,青海省农学会下达“关于2021 年团体标准项目计划的通知”(青农字20219号),批准小 黑麦与豌豆属作物混作栽培技术规范(T/QHNX-32-2021)团体 标准
16、的制定。(二)起草单位、协作单位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青海省农林科学院)、青海现代草业 发展有限公司、互助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三)主要起草人姓名性别职务/职称工作单位任务分工姚有华男副研究员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标准起草姚晓华女副研究员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饲用品质测定韩梅女副研究员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土壤理化性状试验吴昆仑男研究员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产量试验谢德庆男研究员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验证示范郭兴莲女高级农艺师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产量试验朵学玲女高级农艺师互助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 测中心饲用品质测定二、制定(修订)标准的必要性和意义(一)必要性2015年省委省政府一号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
17、“退粮改饲和大力发展人工饲草和农区畜牧业,青海省人民政 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饲草料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青政办 2012 166号)指出,以保护和恢复草原生态为前提,以促进现 代生态畜牧业发展和农牧民增收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 创新为动力,按照“统筹规划、优化布局、因地制宜、突出重点” 的原则,以政府投资为引导,带动企业、专业经济组织、经济实 体及种养大户加大投入,通过调整优化饲草料产业区域布局,大 力发展规模化牧草良种及饲草料生产基地,建立和完善饲草料科 技推广服务体系,促进规模化生产。青海省共有草食性牲畜2200 多万头只,据统计,每年牲畜饲料缺口在30.0万吨左右,同时 由于三江源生
18、态保护、退牧还草等项目的实施以及舍饲畜牧业的 进一步发展,对草产品的需求也将会越来越大,草产品市场前景 十分广阔。随着“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实施,舍饲或半舍饲成 为青海生态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模式,除天然牧场外,人工草场成 为青海畜牧业发展的重要饲草保障。按照青海省提出的“禁牧不 禁养,减畜不减产”的指导思想,全省年饲草缺口将达到700多 万吨。仅饲草种子就存在巨大缺口,现有的牧草良种基地所生产 的牧草种子产量仅为1.77万吨,省内牧草种子缺口在1.3万吨 以上,加之调往省外的牧草良种不断增加,牧草种子供不应求。 牧区或农牧交错区主要通过人工种植燕麦、黑饲麦及其与箭箸豌 豆、毛苕子等混播,以提高牧
19、草的营养品质,然而,与禾本饲用 作物混播的豆科作物品种较少,种植模式单一,使得这种模式牧草蛋白质含量也在3%-4%之间。项目实施后,使农区畜牧业的饲 草尤其青贮或青干草的蛋白质含量进一步提高,除满足海东地区 外,草块或草颗粒产品的开发可以保障牧区的冬季优质饲草供 应。一是禾豆混作技术模式立足于提高农业生产比较效益,增加 豆科作物种植面积,积极开展合理轮作,修复土壤生态,提高农 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禾豆混作是保障生态畜牧业、发展优质 饲草供应的需要。禾豆混作可进一步提高饲草产量和品质,使农 区畜牧业的饲草尤其青贮或青干草的蛋白质含量进一步提高,增 加牲畜养殖蛋白营养供给;草块或草颗粒产品的开发
20、可以保障牧 区的冬季优质饲草供应,有利于解决畜牧业优质饲草缺乏问题; 三是禾豆混作是推动农牧区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牧民收入,实 现产区产量效益双赢的有效途径;四是禾豆混作技术是推进化肥 农药减量增效行动的有效途径,可利用豆科作物固氮作用,固定 空气中的游离氮素,起到改土、肥田的作用,实现节本增效。(二)意义针对我省高寒农牧交错区饲草供应不足、优质饲草产品缺乏 的现实问题,通过制定小黑麦与豆科作物(豌豆、箭箸豌豆、毛 苕子)混作栽培技术规范,在农牧交错区大面积应用推广,进一 步扩大优质人工草场建设面积,提升优质饲草生产水平,为优质 饲草产品加工提供优质原料,同时利用豆科作物固氮作用,改善 农牧交
21、错区耕地质量、提高土壤肥力。禾豆混作是优化和创新耕作制度,提高饲草产量和品质、增 加农牧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利用两物种混作后在茎枝形态和根系 类型的相容性和时空互补性,可形成通风透光空间,能够充分地 利用光照、C02及土壤养分、水分等,增加光合效率,提高产量 和品质,实现单位面积上的增产增效;禾豆混作是实现粮饲双高、 提质增效,促进农牧业协调发展的主要产业形式;禾豆混作后饲 草产量高,且由于豆科作物中较高的粗蛋白含量,可作为优质高 蛋白饲料供畜牧业利用,缓减过度利用草地生态压力;禾豆混作 技术是建立用地养地相结合、农牧交错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 保障,禾豆混作由于豆科的固氮作用,加之麦类可增强豆
22、科的固 氮,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氮素含量,提高耕地质量,从而减少化 肥用量,是实现用地养地相结合、节本增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 有力保障。三、主要起草过程(一)前期工作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多年来在小黑麦、豆科作物品种选育研 究的基础上,通过研究不同品种在不同生态区的生长发育、合理 种植制度、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形成了 以栽培管理、生长调控和优化决策等为手段,稳定实现高产、优 质、高效及可持续发展的新理论、新方法与新技术,研制小黑麦、 豆科作物、绿肥作物丰产栽培技术、良种繁育技术多项,通过品 种选育及配套标准化栽培技术的推广,在生产上发挥了显著的增 产增效作用。以上工作的开展,可为
23、本规程的制定提供大量、翔 实的试验数据和大面积推广应用资料,为制定本标准打下了坚实 的基础。(二)成立起草小组,开展基础工作本标准的编制工作从2020年3月份开始,由青海省农林科 学院作物所、土肥所专业技术人员研制并制定小黑麦与豌豆属 作物混作栽培技术规范标准。该标准立项后,结合我省“一优 两高”、“创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 效”等发展战略,标准修订小组立即着手进行有关禾豆混作在化 肥农药减量增效生产技术方面的省内外调研及国家标准和地方 标准查新工作,在大量收集、整理和分析有关禾豆混作生产模式 有关的技术资料,并按制定标准的要求进行分类整理、同时进行 了产地调研,了解最新
24、生产实践经验,为科学制定标准奠定了良 好的基础。(三)明确编制提纲,确定标准框架在拟订标准编制工作进度后,2020年开展了禾豆混作最优 比例筛选、混作对土壤的培肥及改土效果、粮饲产量效应、饲用 品质性状、混作田草害防控等方面的探索,最终总结出小黑麦与 豌豆属作物混作栽培技术模式。制定小组通过认真研究讨论,提 出了制定提纲,敲定了制定规范的框架。(四)起草标准文本,征求意见并形成标准送审稿2021年03月,起草人员认真查阅了标准修订的有关文件, 对标准的格式、内容、术语表达方式等进行了深入学习,严格遵 循GB/T 1. 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 结构和起草规则所规定的标
25、准编写规则起草了“小黑麦与豌豆 属作物混作栽培技术规范”制定初稿,2021年10月,起草小组 成员根据试验研究、验证与示范种植结果,对标准草案进行了数 次修改,形成了征求意见稿。2021年H月完成征求意见工作, 广泛征求了我省来自标准化信息管理、生产、科研和推广单位的 相关专家的意见,专家从规范编写的格式、专业术语的应用、试 验设计的合理性等提出了多项修改意见,在此基础上,对专家的 意见进行了梳理汇总,并按照提出的初审意见,对标准进行了认 真修改后形成了送审稿。四、制定(修订)标准的原则和依据,与现行法律、法规、 标准的关系(一)制定原则本标准的整个起草过程严格按照工作计划进行,并遵循“科 学
26、性、合理性、先进性、实用性、普遍性”原则。(二)制定依据本标准主要以“小黑麦与豌豆属作物混作栽培技术规范”的 试验结果,经生产实践验证、标准使用者的反匮意见等作为修订 依据,并根据GB/T 1. 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 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要求和规定编写标准内容。(三)与现行法律、法规、标准的关系与本标准有关的国家法律法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 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和农药管理条例 等,这些法律法规是本标准起草的主要依据,不存在任何冲突。小黑麦与豌豆属作物混作栽培技术规范是按照GB 5084农 田灌溉水质标准、GB6141豆科草种子质量分级、GB 6142 禾本
27、科草种子质量分级、GB/T 8321.2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二)、NY/T 525有机肥料等标准要求,在试验资料和 数据的基础上编写的,与现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强制性标 准没有抵触。五、主要条款的说明(一)小黑麦与豆科作物最优混作比例筛选2020年,在贵南县森多乡和西宁市二十里铺农科院试验地 进行了试验,以黑饲麦1号、蚕豆、豌豆、箭箸豌豆和毛苕子为 试验材料,通过设置不同混作比例A:黑饲麦单播(CK: 20公斤 /亩)、B:黑饲麦1号X蚕豆(1,黑饲麦10公斤/亩、蚕豆 5公斤/亩)、C:黑饲麦1号X蚕豆(1:2,黑饲麦10公斤/亩、 蚕豆10公斤/亩)、D:黑饲麦1号X蚕豆(2:1,黑饲麦
28、20公 斤/亩、蚕豆5公斤/亩)、E:黑饲麦1号义豌豆(1,黑饲麦 20公斤/亩、豌豆5公斤/亩)、F:黑饲麦1号义豌豆(1:2, 黑饲麦10公斤/亩、豌豆20公斤/亩)、G:黑饲麦1号X豌豆 (2:1,黑饲麦20公斤/亩、豌豆,10公斤/亩)、H:黑饲麦1 号X箭箸豌豆(1:1,黑饲麦10公斤/亩、箭箸豌豆5公斤/亩)、I:黑饲麦1号义箭箸豌豆(1:2,黑饲麦10公斤/亩、箭箸豌豆 10公斤/亩)、J:黑饲麦1号X箭箸豌豆(2:1,黑饲麦20公 斤/亩、箭箸豌豆5公斤/亩)、K:黑饲麦1号X毛苕子(1, 黑饲麦10公斤/亩、毛苕子2. 5公斤/亩)、L:黑饲麦1号X毛 苕子(1:2,黑饲麦1
29、0公斤/亩、毛苕子5公斤/亩)、M:黑饲 麦1号X毛苕子(2,黑饲麦,20公斤/亩、毛苕子2.5公斤/ 亩)13个处理。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共39个小区,小区面积6n)2。 于小黑麦蜡熟期(豌豆属作物结荚且节出籽粒),刈割测定鲜草 和干草产量,晾干秸秆送样检测其饲用品质。由表1可以看出,C、E、I、L模式下小黑麦与不同豆科作 物混作时,均能获得较高的鲜草和干草产量。C处理小黑麦与蚕 豆混合播种量每亩20.00千克,混播比例小黑麦:蚕豆为1:2, 小黑麦播种量每亩10. 00千克,蚕豆播种量每亩10. 00千克时, 混合鲜草产量可达每亩2900. 00千克每亩3000. 00千克,干草 产量可达每亩690. 50千克每亩740. 80千克;E处理小黑麦与 豌豆混合播种量每亩25.00千克,混播比例小黑麦:豌豆为1:1, 小黑麦播种量每亩20. 00千克,豌豆播种量每亩5. 00千克时, 混合鲜草产量可达每亩2000. 00千克每亩2500. 00千克,干草 产量可达每亩700. 00千克每亩712. 50千克;I处理小黑麦 与箭箸豌豆混合播种量每亩20. 00千克,混播比例小黑麦:箭箸 豌豆为1:1,小黑麦播种量每亩10.00千克,箭箸豌豆播种量每 亩10.00千克时,混合鲜草产量可达每亩2000.00千克每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