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十联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十联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安徽省十联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孔子是个言行一致的人,他不仅注重“言必信,行必果”(子路),而且强调“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 行”(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论语虽非孔子亲笔著述,但从弟子记载其话语中, 仍能明显感到他是落实自己重视文采主张的力行者。比喻作为文学的常用修辞法,孔子一出手就技惊四方。“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为政),以“北辰”比“为政以德”的统治者,以“众星”比诸侯国和大夫,譬喻形象而意蕴丰赡。“逝 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子罕),前者由感慨河水川流不息 而提醒珍惜宝贵时光,后者以松柏后凋景象喻人要经得起严酷环境的考验,言简意赅而启人深思。“知者 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孔子由水的川流灵动,想到智者敏锐聪 慧,由山的沉稳安静,想到仁者厚重不迁,设喻奇妙,表意隽永,且气象博大。孔子擅于比喻,也妙于夸张。“朝闻道,夕可死矣”(里仁),不这样夸饰,怎能凸显他把“闻道” 看得比性命还重要!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述而),这是以婉曲夸张法,将他在齐国痴迷 韶乐而难以自拔的情景,传达得惟妙惟肖而意蕴悠长。“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此处的 “浮云”,既是比喻又是夸张,把他作
3、为百世圣哲“谋道不谋食” “忧道不忧贫”的高尚情操和洒脱情怀, 刻画得栩栩如生又感人至深。相对于上述显在的文学表现,我更欣赏论语处处隐含内蕴的文学意味。请看似乎平淡无奇的开篇 第一章: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且不说将此段分行排列,颇有诗的形式和意韵,就看三句话皆以亲切的反问语气出之,即为有意无意 地运用文学笔法,活画出孔子作为师长对弟子循循善诱的情状。此段首言不仅要勤学更要经常练习,强调 知行合一之道;次言欢迎各位远来学习,表达孔子善待弟子及朋友的处世之道;再言弟子初次相聚不因互 不了解而闹矛盾,申述大家反求诸己,和睦相处的君
4、子之道。这段话音调委婉动听,意蕴淳厚绵长,大有 “始正而未奇,内明而外润,使玩之者无穷,味之者不厌矣”(文心雕龙隐秀)的神采。这三句话并 非彼此独立的教诲,而是气脉相互连贯的意群,是孔子在杏坛开学典礼上的致辞或日开场白,故被弟子置 放卷首。(摘编自钱念孙孔子谈“诗”说“文”及践行)在努力奋斗,力图掌握一门极其困难的艺术,生活是非常单调的”得出答案坚持自我。思特里克兰德从 没有想过妥协,让步。【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次要人物作用的能力。由“我必须承认,当我走上思特里克兰德住处的无穷无尽的楼梯时,我感到有一些兴奋。我似乎马上就要 步入一场奇异的冒险。我好奇地环顾了一下他的小屋子。这间屋子好像比
5、我记忆中的更小、家具什物也更 少了。我有些朋友总需要宽大的画室,坚持要条件必备才能作画,我倒想知道他们对这间画室作何感 想” “回过头来看一下,我发现我写的关于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的这些事似乎很难令人满意。我把自己 知道的一些事情记载下来,但是我写得并不清楚,因为我不了解它们发生的真实原因”“另外,我也可以 从思特里克兰德的婚姻关系中找到他立志绘画的动机”“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没有再见到过他”等得出答案 “我”作为故事的线索,串联起小说情节。文中“我”去思特里克兰德的住处参观画作,接着介绍其经 历,都是通过“我”使故事串成一个整体。由“思特里克兰德是个惹人嫌的人,但是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他是一个伟大
6、的人” “回过头来看一下, 我发现我写的关于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的这些事似乎很难令人满意。我把自己知道的一些事情记载下来, 但是我写得并不清楚,因为我不了解它们发生的真实原因”“但是即使说思特里克兰德的画当时使我感到 困惑莫解,却不能说这些画没有触动我。尽管我对他的技巧懵然无知,我还是感到他的作品有一种努力要 表现自己的真正力量。我感到兴奋,也对这些画很感兴趣。我觉得他的画好像要告诉我一件什么事,对我 说来,了解这件事是非常重要的,但我又说不出来那究竟是什么”得出答案“我”在故事中作为叙述者, 以“我”的所见所闻叙述故事,使思特里克兰德的事迹更加真实可信;由“你最好站在这儿。他指着一块地方说,他
7、可能认为在他把画拿给我看的时候,这是一个最适合观 赏的角度” “我想你不愿意我说话吧。我说。这还用问,他妈的。我要你闭上你的嘴巴。他 把一幅画放在画架上,叫我看一两分钟,然后取下来再放上另一张。我估计他一共给我看了三十来张。这 是六年以来他作画的成绩”得出答案凸显了思特里克兰德的人物形象。“我”去思特里克兰德住处欣赏 画作,与其对话展现了思特里克兰德是一个没有耐心,没有礼貌的人,“另外,我也可以从思特里克兰德 的婚姻关系中找到他立志绘画的动机。我将不得不把事实篡改一下思特里克兰德婚后生活是一场无尽 无休的痛苦煎熬,离家出走将是他唯一的出路。我想我将在思特里克兰德如何委曲求全这件事上多费些笔 墨
8、,他如何心存怜悯,不愿贸然甩掉折磨他的枷锁。这样写,我当然就不会提他们的两个孩子了”“我有 些朋友总需要宽大的画室,坚持要条件必备才能作画,我倒想知道他们对这间画室作何感想”,“我”对 其画作的评价及其经历的叙述显示了思特里克兰德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人。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曾子芸瓜而误斩其根。曾皙怒,援大杖击之,曾子仆地,有顷乃苏,厥然而起,进曰:“曩者参得罪 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退屏鼓琴而歌欲令曾皙听其歌声令知其平也孔子闻之告门人曰参来 勿内也曾子自以无罪使人谢孔子孔子曰:“汝闻著叟有子名曰舜?舜之事父也,索而使之,未尝不在侧, ZZV*
9、ZZV*ZZVZXZZZZZZXZZZZSZZZZZZZZZ/ZZSZZ/V*Z/S/ZZS/ZZS/ZZXZZS/ZZX/ZZZZS/SZZX/*1*求而杀之,未尝可得。小篷则待,大篷则走,以逃暴怒也。今子委身以待暴怒,立体而不去,杀身以陷父 不义,不孝就是大乎?汝非天子之民耶?杀天子之民罪奚如? ”以曾子之材,又居孔氏之门,有罪不自知, 处义难乎!孔子谓子路曰:“汝何好? ”子路曰:“好长剑。”孔子曰:“非此之问也,请以汝之所能,加之以 学,岂可及哉! ”子路曰:“学亦有益乎? ”孔子曰:“夫人君无谏臣则失政,士无教友,则失听。狂马 不释其策,操弓不返于菜。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
10、,孰不顺成?毁仁恶士,且近于刑。君子 不可以不学。“子路日:“南山有竹,弗揉自直,斩而射之,通于犀革,又何学为乎? ”孔子曰:“括而 羽之,链而砥砺之,其人不益深乎? ”子路拜日:“敬受教哉! ”子路问于孔子曰:“请释古之学而行由之意,可乎? ”孔子曰:“不可,昔者,东夷慕诸夏之义,有 女,其夫死,为之内私婿,终身不嫁。不嫁则不嫁矣,然非贞节之义也。苍梧之弟,娶妻而美好,请与兄 易。忠则忠矣,然非礼也。今子欲释古之学而行子之意,庸知子用非为是,用是为非乎!不顺其初,虽欲 悔之,难哉!”(节选自说苑建本)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退屏鼓琴而歌/欲令曾皙听其歌声/令知
11、其平也/孔子闻之/告门人曰/参来勿内也/曾子自以无罪/使人谢 孔子/B.退屏鼓琴而歌/欲令曾皙听/其歌声令知/其平也/孔子闻之/告门人曰/参来勿内也/曾子自以无罪/使人 谢孔子/C.退屏鼓琴而歌/欲令曾皙听/其歌声令知/其平也/孔子闻之/告门人曰/参来勿内也/曾子自以无罪使人/ 谢孔子/D.退屏鼓琴而歌/欲令曾皙听其歌声/令知其平也/孔子闻之/告门人曰/参来勿内也/曾子自以无罪使人/谢 孔子/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人,指王公贵族之类的高位者,或是对父母长辈的称呼。文中指曾子的父亲。B. “得无疾乎”中“疾”的意思与劝学“声非加疾也”中“疾”的意思不同
12、。C ”今子委身以待暴怒”中“委”的意思与庖丁解牛中“如土委地”的意思相同。D.东夷,古时中原对东方各部落的统称。夷,后来泛指华夏族以外的少数民族。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曾皙脾气暴躁,仅因儿子锄草时不慎斩断了瓜苗的根,便拿起大棍击打儿子,致使儿子倒地,不省人事。B.孔子对曾参被父亲用大棍打却不知道躲闪的行为进行了批评,认为曾参的做法会使他的父亲陷入不义。 C.孔子认为子路很有才能,如果再进一步学习,将不会有人能超过子路,但喜欢长剑并不能帮助他提高才 能。D.孔子认为东夷女子在其丈夫死了之后,虽然没有再次出嫁,但纳私婿的做法也不符合贞节的本义。13 .把文中画横
13、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舜之事父也,索而使之,未尝不在侧,求而杀之,未尝可得。(2)今子欲释古之学而行子之意,庸知子用非为是,用是为非乎!14 .孔子劝子路学习的理由有哪些?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0.A11. C 12. C. (1)舜侍奉父亲时,凡是父亲想找他来使唤的时候,从来没有不在身边的,但是父亲想找他来杀掉时, 从来没有找到过。(2)现在你想要放弃古代的学问而随自己的心意行动,谁知你是把错误的当成正确的,还是把正确的当成 错误的呢?13 .以国君缺少谏臣、读书人缺少益友的危害和狂奔的马离不开马鞭,弓弩离不开校正器来说明人接受规 劝就会圣明的道理;指出学习并注重请教便会
14、获得成功,不学习不读书将会濒临刑罚的边缘来证明学习 的重要性;即使天资很好,也要通过学习才会变得更加优秀。【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于是)退到屏风后面边弹琴边唱歌,想让父亲听见他的歌声,让父亲知道他身体平安无恙。孔子听 说了这件事,告诉门下弟子说:“曾参来了,不要让他进来。”曾参自认为没有犯错,便托人向孔子谢罪。“其歌声”是“听”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自以”宾语是“无罪”,应在“罪”后断句,排除D。故选Ao【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一词多义,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 “得无疾乎”中“疾”的意思是受伤,“声非加疾也”中“疾”的意思
15、是劲疾。句意:有没有受伤? / 声音并没有加大。C “今子委身以待暴怒,中,委,的意思是舍弃,“如土委地”中“委,的意思是散落。句意:如今你却 舍弃自己的身体给父亲等待他的暴怒/就像泥土一样散落在地上。故选Co【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 “但喜欢长剑并不能帮助他提高才能”错,孔子并没有对子路“好长剑”提出反驳,只是说子路回答的 “好长剑”,不是他问的问题。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事”,侍奉;“索”,找;“侧”,身旁。(2) “释”,放弃;“庸知”,谁知道,怎么知道;“是”,正确。【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16、孔子劝子路学习的内容主要在原文第二段。根据原文孔子所说的“夫人君无谏臣则失政,士无教友,则失听。狂马不释其策,操弓不返于菜。木受绳 则直,人受谏则圣”可得知,孔子首先以国君缺少谏臣、读书人缺少益友的危害和狂奔的马离不开马鞭, 弓弩离不开校正器来说明人接受规劝就会圣明的道理。根据原文孔子所说的“受学重问,孰不顺成?毁仁恶土,且近于刑。君子不可以不学”可知,孔子指出学 习并注重请教便会获得成功,不学习不读书将会濒临刑罚的边缘来证明学习的重要性。根据原文子路以南山之竹 优良本性来反驳后,孔子所说的“括而羽之,链而砥砺之,其入不益深乎? ” 可得出,孔子认为即使天资很好,也要通过学习才会变得更加优秀。
17、参考译文:曾参在瓜地除草时不小心斩断了瓜根。(他的父亲)曾皙非常生气,拿起大棒就打他,曾参扑倒在地, 过一会才苏醒,他很快就爬起来,上前对父亲说:“刚才我得罪了父亲,您费力教训我,有没有受伤? ”(于是)退到屏风后面边弹琴边唱歌,想让父亲听见他的歌声,让父亲知道他身体平安无恙。孔子听说了 这件事,告诉门下弟子说:“曾参来了,不要让他进来。曾参自认为没有犯错,便托人向孔子谢罪。孔 子说:“你没有听说普叟有个儿子名叫舜吗?舜侍奉父亲时,凡是父亲想找他来使唤的时候,从来没有不 在身边的,但是父亲想找他来杀掉时,从来没有找到过。小的杖刑他就等着挨打,大的杖刑他就跑掉,以 躲避父亲的暴怒。如今你却舍弃自
18、己的身体给父亲等待他的暴怒,站在那里不躲开,以自己的死来使你的 父亲陷入不义,哪样的不孝比这更大呢?你难道不是天子的百姓吗?杀死天子的百姓,该当何罪呢? ”凭 着曾参这样的人才,又是孔门的弟子,有了罪过自己还不知道,一举一动都要合乎规矩,实在很难啊!孔子对子路说:“你爱好什么? ”子路说:“爱好长剑。孔子说:“不是问的这个,凭着你的才能, 再进一步学习,谁能比得上你呢!“子路说:“学习也有好处吗? ”孔子说:“国君没有直言规劝的臣子, 政治就会有缺失,读书人没有能获得教益的朋友,所闻就不广。狂奔的马不能放开马鞭,使用弓弩不能离 开校正器。木料经墨线一弹就能取直,人接受规劝就能圣明。接受教育注重
19、请教,哪有不顺利成功的呢? 诋毁仁义,厌恶读书人,就将濒临刑罚的边缘。君子不能不学习。”子路说:“南山有竹子,不用揉制自 然端直,砍伐下来做成箭射出去,能穿透犀牛皮,又为什么要学习呢? ”孔子说:“(如果)在箭的尾部 装上羽毛,将箭头磨得十分锋利,那它射得不是更深吗? ”子路弯腰拱手说:“恭敬地接受您的教诲! ”子路向孔子问道:“请求舍弃古代的学问而随我的心意行动,可以吗? “孔子说:“不可以。从前, 东夷人人仰慕中原的礼义,有女人死了丈夫,就为她接纳一个未正式结婚的丈夫,终身不出嫁。不嫁虽说 是不嫁,但已经不是贞节的本义了。苍梧有个弟弟,娶了一个美丽的妻子,请求与哥哥交换。忠诚虽说是 忠诚,
20、但不符合礼义。现在你想要放弃古代的学问而随自己的心意行动,谁知你是把错误的当成正确的, 还是把正确的当成错误的呢?做一件事情开头不谨慎,以后即使要悔改,那将是很难的啊!”(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金陵怀古(其三)王安石地势东回万里江,云间天阙古来双。兵缠四海英雄得,圣出中原次第降。山水寂寥埋王气,风烟萧飒满僧窗。废陵坏冢空冠剑,谁复沾缨酶一缸。【注】圣,指宋太祖赵匡胤。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长江和山峰,显示了金陵险要的地理位置。B.颔联叙写赵匡胤从中原南下,在金陵一战中荡平群雄,最终获取胜利。C.颈联描写赵匡胤据守金陵后
21、,宋朝“王气”黯然而收,营造一种苍凉的氛围。D.尾联感慨废陵中只剩下随葬的冠剑,谁会再因此落泪,以酒祭奠他们呢?16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内容分析。【答案】15.C 16.金陵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但赵匡胤仍能在群雄争霸中攻下金陵,表达了对宋太祖夺 取金陵的功勋的赞美之情;对南唐占据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但仍被灭国的惋惜之情,并以此来告诫统 治者要积极作为;借对自然风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金陵物是人非,人事已变,繁华易逝的感慨。【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的能力。C “颈联描写赵匡胤据守金陵后,宋朝王气黯然而收”错,这万里东下的长江和高入云间
22、的天阙山的 双峰,一向都是据守金陵者的天然屏障,但在五代十国的群雄角逐中,胜利者终归于从中原南下的赵匡胤。 这时割据者在金陵的“王气”就黯然而收,只剩下萧飒的寒风吹拂着佛寺的僧窗了。选项张冠李戴,宋朝 应为南唐金陵。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首联“地势东回万里江,云间天阙古来双”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长江和山峰,显示了金陵险要的地理位置。 颔联“兵缠四海英雄得,圣出中原次第降”叙写赵匡胤从中原南下,在金陵一战中荡平群雄,最终获取胜 利。这万里东下的长江和高入云间的天阙山的双峰,一向都是据守金陵者的天然屏障,但在五代十国的群 雄角逐中,胜利者终归于从中原南下的赵匡
23、胤。颈联“兵缠四海英雄得,圣出中原次第降”颈联描写赵匡胤据守金陵后,“王气”黯然而收,营造一种苍 凉的氛围,只剩下萧飒的寒风吹拂着佛寺的僧窗了。尾联“废陵坏冢空冠剑,谁复沾缨酶一缸感慨废陵中只剩下随葬的冠剑,谁会再因此落泪,以酒祭奠他 们呢?人们有时还可以从那些小朝廷君王的陵墓里找到一些随葬的冠剑,但没有人会为他们泪沾冠缨,以 酒祭奠了。(三)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秦风无衣中,描写将士们修理铠甲兵器,共同赶赴战场的句子是“(2)春江花月夜中表现游子归途艰难和遥远的句子是“, ”。(3)将进酒中,诗人举曹植为例,表面是在说喝酒,实际是表达自己和曹植一样遭人排挤、有志难展
24、的愤懑之情的句子是“, 【答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偕、碣、潇、宴、谑。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女主人公卡秋莎玛丝洛娃是托尔斯泰确定的全书枢纽、着力塑造的在俄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人物画廊 中大放异彩的艺术形象。托尔斯泰塑造卡秋莎玛丝洛娃的确是煞费苦心的。小说一开始,作者就让她进入一个 的 生活的万花筒。形形色色的人物都跟女主人公联系起来,有的用语言,有的用目光,有的用行动,有的用 意念。这种 的联系,不仅烘托出人物的形象,而且浓郁地
25、透射出时代特征和社会气氛。一方面 是令人窒息的无穷苦难,一方面是灵魂糜烂的荒淫与无耻!玛丝洛娃的苦难不断加深,她性格的复杂特征也愈益豁露出来。她处身于社会的最下层,却又自认为 高出于其他的苦难人。她天资聪颖,阅历丰富,能看清许多残酷的社会现象,识透上层人物的丑恶灵魂, 但有时又天真得要命,容易轻信别人的,因此受骗上当。她在苦难的深渊中感到绝望,以致自暴自弃,但这样也只是为了要麻痹自己,要不然她就无法生活下去。这一情况也说明天性纯洁的卡秋莎并 没有完全灭亡,一旦时机成熟,她在精神上就会“复活”。抵尔期泰塑造的迷人的这一艺术形象,深刻反 映了他对下层人民极其真挚的感情,因此小说能那么强烈地震撼读者
26、的心灵,从而对暗无天日的旧俄社会 发出“我控诉! ”。17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8 .请以“托尔斯泰”为开头,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为三个短句。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8 .五光十色千丝万缕花言巧语.示例1:托尔斯泰把女主人公卡秋莎玛丝洛娃确定为全书的枢纽,着力塑造这个艺术形象,使她在俄 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大放异彩。示例2:托尔斯泰着力塑造女主人公卡秋莎玛丝洛娃 形象,把她确定为全书的枢纽,使她在俄国文学和 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大放异彩。19 .托尔斯泰塑造的这一迷人的艺术形象,深刻反映了
27、他对下层人民极其真挚的感情,因此小说能那么强烈 地震撼读者的心灵,从而对暗无天日的旧俄社会发出“我控诉!”的呐喊。【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并运用成语的能力。处用于形容生活的万花筒,指多姿多彩、五颜六色,可以用成语“五光十色”,形容色泽鲜艳,花样繁 多。处形容关系复杂,联系紧密,指形形色色的人物都跟女主人公联系起来,用“千丝万缕”,有千条丝万 条线连着。形容彼此之间关系复杂,难以割断。处指轻易相信别人的话语而上当受骗,用“花言巧语”,原指铺张修饰、内容空泛的言语或文辞,后多 指用来骗人的虚伪动听的话。【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式变换的能力。以“托尔斯泰”为开头,可以
28、让托尔斯泰作主语或者定语,比如“托尔斯泰塑造”“托尔斯泰的作品”“托尔斯泰的笔下”;注意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比如因果关系,可以用“使得”“让”“叫”等同样表达因果关系的词语连接句 子。除了所给答案,还可以改写为:托尔斯泰确定的全书枢纽是女主人公卡秋莎玛丝洛娃,然后着力塑造了这 一艺术形象,使她俄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大放异彩。托尔斯泰着力塑造的女主人公卡秋莎玛丝洛娃这一艺术形象是全书枢纽,在俄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大放异彩。【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迷人的这一艺术形象”语序不当,多层定语排序的规则是先指示代词,再数量词,然后是形容词,改为“这一迷人的艺术形象”。“
29、发出我控诉! ”残缺宾语中心语“的呐喊”。(二)语言文字运用n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雨,是从云中降落的水滴,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水蒸发成水蒸气,水蒸气上升到一定高度后遇冷变成小 水滴,这些小水滴便组成了云,它们在云里互相碰撞,合并成大水滴,当它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从 云中落下来,形成了雨。因此, ,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云中水汽充沛、上升气流运动以及足够多的凝结核或冰核。人工增雨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向云中撒播催化剂来增加凝结核,比如盐粉、干冰或碘化银等,也可利用 声波、飞秒激光、带电粒子等手段,来促进水气凝结、云滴碰并增长等云雨转化过程, 。高空的云居然还有“冷暖”之分。由于冷云(云内温度在0以下
30、)和暖云(云内温度在0以上)的降水机制不同,对不同“冷暖”的云进行人工增雨,使用的催化剂也是不同的。对冷云的人工增雨,传统以弥补云中冰核的不足,达到降雨使云中迅速形成一批大云滴,它们上升气流给的支撑终于抵不住重力方式通常是播撒碘化银、干冰等成冰剂或制冷剂,增加云中冰晶浓度,或增加雨强的目的。 ,则通常是向云中播撒盐粉等吸湿剂, 能通过碰并过程迅速长大成雨滴,“过度肥胖”的它们“体重”暴增, 的作用,只好掉了下来,形成了降雨。20 .下列句子中的引号与文中画波浪线词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是他喊出了 “锁住风沙,制伏洪水”的号召。B. 1967年,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来抗击疟疾。C.
31、她就告诉我说,她是“一个孤儿”,来自附近的圣路加济贫院。D.是他发现了贫下中农革命的“硬骨头”精神,使之在全县发扬光大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 字。【答案】21. D22.要形成降雨最终形成降雨对暖云的人工增雨【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并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过度肥胖”双引号表示特殊含义。A.表示引用。B.表示特定称谓。C表示强调突出。D.表示特殊含义。故选Do【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由“因此”可知此空填结果,再结合上文所说的形成雨的原因以及后文总结的三个条件确定答案为:要 形
32、成降雨。由该段开头“人工增雨的方式主要是通过”以及“来促进水气凝结、云滴碰并增长等云雨转化过程”确 定空处为有关降雨形成的结论句,于是得出答案:最终形成降雨。“高空的云居然还有冷暖之分”总领下文,该段分两层,第一层为对冷云的人工降雨,空处为第二 层,即对暖云的人工增雨。四、写作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发展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 革开放时期的红色经典文学作品(以下简称“红色文学”)含有丰富深刻的红色元素,蕴藏着真、善、美。 红色文学塑造了不同时期、不同性格的英雄形象,他们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生动的文学典型。他 们身上
33、勇敢无畏、坚强不屈、大公无私的美好品质,激励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也能够让当代学生在阅读红 色文学时得到精神陶冶和品德涵养。复兴中学团委将组织以“红色文学的精神力量”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 的认识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百年奋斗的 伟大历程中,红色血脉代代相传。红色文学也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流。一部部讲述党的故事、革命故
34、事、英雄故事的红色经典,体现着党领导文艺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记录着党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的历史伟 业,凝结着一代代中国人的历史记忆和思想情感。材料对“红色文学”的概念进行了解释,指出其中所蕴 含的真、善、美和英雄形象身上的美好品质给青年以激励,使青年能够得到精神陶冶和品德涵养。由此可 见当代青年阅读“红色文学”的价值和意义。作文要求写一篇征文,参加复兴中学团委将组织以“红色文学的精神力量”为主题的征文活动。注意主题 词中两个关键词,一是“红色文学”,二是“精神力量”。“红色文学”指的是红色经典文学作品,不要 偷换概念,理解成“红色基因”等;“精神力量”更侧重于阅读“红色文学”后得到的精神洗礼、精神
35、启 迪、奋进力量等。主题词是偏正结构,侧重于“精神力量”,也就是阅读“红色文学”的收获。写作时可以以并列式结构写“红色文学”以真感动人,以善激励人,以美熏陶人;或者写“红色文学”中 的经典形象,书写他们的事迹,歌颂他们的精神,更要体现读者从中受到的影响,写红色文学以闪光的形 象感召人,以高昂的格调振奋人,以厚重的历史启迪人;还应该论述广泛、深入阅读红色文学,在红色文 学阅读中寻找时代契合点;红色文学的精神力量在新时代更有现实意义。材料二:总体而言,儒家以人伦教化为己任,圣贤是全民之师,绝不把自己与众生隔绝。但从文辞的表达特征 来讲,同为儒家经典,论语与中庸和大学相比,传递出的是更加平实温暖的生
36、活气息。如开篇 学而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习、 交友、日常交往,讲的都是来自百姓日常的生活场景和生活体验,是起居行事、待人接物,同时又是安身 立命、政通人和,读来亲和惬意,循循善诱,明白通畅,从容不迫,令人顿生如沐春风之感。正所谓“圣 人语人不语神,语常不语怪”。虽说如此,论语在遣词用句上却从不粗陋,通篇可见精巧的句子结构,精辟而富有哲理的对句、排 句。如雍也篇中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述而篇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泰伯 篇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也与孔子“不学诗,无以言”的诗教观高度统一,极具韵律和美感。文学的
37、核心是人。作为言行录,论语中对孔子在不同情境中的神态描写虽然简约,却十分生动可感。阳货篇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子游的一段对话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 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 “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孔门弟子子游做了武城的邑宰,实施库序教化,学习礼乐的人很 多,小城中弦歌不辍。孔子到了武城,听到弹琴和歌唱的声音,有感于当时礼崩乐坏的时代背景,联想到 许多大国的民众都没有这般对礼乐的喜好,而在武城这个小地方却能如此成功地化民成俗,其实是有些喜 出望外的,因此“莞尔一笑”,用了一种玩笑的口吻说“割鸡焉用牛
38、刀”。这表现了夫子少见的诙谐轻松、 和蔼有趣的一面。子游回答:“以前我听老师说过:君子学习了道,知了礼乐就会爱人;老百姓学习了 道,知了礼乐就容易引导和管理。”听到这段话,孔子马上正色道:“学生们,言偃(子游)的话是对的。 我刚才说的话不过是同他开玩笑罢了。”这一段文字很有戏剧性,孔子从轻松诙谐到深沉肃穆,前后的转 变,氛围感很强,反映出孔子的真实亲切,也体现了他对于“治国安邦”之事的在意和敬畏。上述内容,不是围绕“义理”展开的,而是在具体的事件中呈现孔子的价值判断和情感倾向,因此会 给读者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事实上,后世对孔子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境界的认知,也正是来源于论语 中许多段落呈现出的“
39、氛围感”和戏剧感。(摘编自车凤论语中的以“文”化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中有不少语句体现了孔子的主张,如“朝闻道,夕可死矣”运用夸张的手法凸显了孔子对道的 追求。B.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强调知行合一之道,用亲切的反问语气道出了学习不但要勤奋,而且要多 加练习的道理。C儒家注重人伦教化,视自己与众生为一体,其作品内容也大多是叙述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人和常见事,叙立意:1 .阅读红色经典,感悟现实意义。2 .真、善、美,红色文学给时代青年上了生动一课。3 .阅读红色文学,传承精神品质。事说理融为一体。D.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精辟而富有哲理的
40、排句,其与孔子“不学诗,无以言”的诗教观高度契 合。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的很多思想在当代仍能给人们深刻启示,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一句言简意赅地告诫人们要 珍惜时间。B. “学而时习之”三句音调委婉动听,意蕴淳厚绵长,体现了孔子作为师长对弟子的循循善诱,故被置于 论语卷首。C.阳货篇中,孔子听到弦歌先“莞尔而笑”,后听子游的对答后,转而正色道歉。前后的转变,体现 了他对“治国安邦”的敬畏。D.后世对孔子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境界的认知,正是来源于论语中对孔子在不同情境中详细的神态描写。3 .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巧言令色,鲜矣仁。B.君子喻
41、于义,小人喻于利C.言之无文,行而不远。D.北冥有鱼,其名为鲸。4 .两则材料都提到论语开篇学而,其作用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说明。5 .论语是如何表现文学性的?请综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C2. A 3. D.材料一提到论语开篇学而,是为了分析其中的文学笔法,证明论语处处隐含内蕴的文学意 味。材料二提到论语开篇学而,是为了说明论语相比中庸大学,传递的内容更加具有 平实温暖的生活气息。4 .大量运用比喻、夸张、反问等修辞手法,如借松柏后凋景象喻人要经得起严酷环境 考验;讲究遣 词用句,常用结构精巧而又精辟富有哲理的对句、排句。如“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运用对句说明了 “质”与“文”的关系
42、;注重在不同的情景中运用简约的神态描写来呈现“氛围感”和戏剧感。如阳货篇中对孔子的描述。【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 “视自己与众生一体”错,与原文“绝不把自己与众生隔绝”的说法不符。“其作品内容也大多是叙述 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人和常见事,叙事说理融为一体”错,扩大范围。原文是论语的内容大多叙述平凡 人和常见事,而选项的主语是儒家作品。故选Co【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B. “三句音调委婉动听,意蕴淳厚绵长,体现了故被置于论语卷首”错,强加因果,原文信息是 “这段话音调委婉动听,意蕴淳厚绵长的神采。这三句话并非彼此独立的教诲,而是气脉相
43、互连贯的 意群,是孔子在杏坛开学典礼上的致辞或日开场白,故被弟子置放卷首”,可见“学而时习之”三句置于 卷首,是因为这三句是气脉连贯的意群,是孔子在杏坛开学典礼上的致辞或日开场白,所以被弟子置于卷 首。C. “转而正色道歉”错,原文“因此莞尔一笑,用了一种玩笑的口吻说割鸡焉用牛刀。这表现了 夫子少见的诙谐轻松、和蔼有趣的一面。听到这段话,孔子马上正色道:学生们,言偃(子游)的 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不过是同他开玩笑罢了。这一段文字很有戏剧性,孔子从轻松诙谐到深沉肃穆, 前后的转变,氛围感很强,反映出孔子的真实亲切”中没有体现“道歉”的意思。D. “正是来源于论语中对孔子在不同情境中详细的神态描
44、写”错,原文信息是“事实上,后世对孔子 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境界的认知,也正是来源于论语中许多段落呈现出的氛围感和戏剧感”, 可见选项表述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详细的神态描写”错,原文说的是“论语中对孔子在不同情境中 的神态描写虽然简约”。故选Ao【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论点和论据关系的能力。材料一强调的重点是孔子注重文学性。A.注重描写,体现了语言的文学性;B.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也能体现文学性;C直接提出语言要注重文学性。D.出自庄子,没有体现语言的文学性。ABC均出自论语,且强调文学性,能支持材料一的观点。故选Do【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提取信息并比较材料异同的能力。由材料一结尾三
45、段“相对于上述显在的文学表现,我更欣赏论语处处隐含内蕴的文学意味。请看似乎 平淡无奇的开篇第一章: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 亦君子乎? ”(学而)“且不说将此段分行排列,颇有诗的形式和意韵,就看三句话皆以亲切的反问 语气出之,即为有意无意地运用文学笔法,活画出孔子作为师长对弟子循循善诱的情状这段话音调委 婉动听,意蕴淳厚绵长”得出答案材料一提到论语开篇学而,是为了分析其中的文学笔法,证明 论语处处隐含内蕴的文学意味。由材料二开头段“总体而言,儒家以人伦教化为己任,圣贤是全民之师,绝不把自己与众生隔绝。但从文 辞的表达特征来讲,同为儒家经典,论语与中庸
46、和大学相比,传递出的是更加平实温暖的生活 气息。如开篇学而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 子乎?学习、交友、日常交往,讲的都是来自百姓日常的生活场景和生活体验,是起居行事、待人接物, 同时又是安身立命、政通人和,读来亲和惬意,循循善诱,明白通畅,从容不迫,令人顿生如沐春风之感。 正所谓圣人语人不语神,语常不语怪。得出答案材料二提到论语开篇学而,是为了说明论 语相比中庸大学,传递的内容更加具有平实温暖的生活气息。【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提取信息并概括归纳要点的能力。大量运用比喻、夸张、反问等修辞手法,如材料一第一段“言必信,行必果”使用了对偶,材料一第
47、二 段“比喻作为文学的常用修辞法,孔子一出手就技惊四方。以北辰比为政以德的统治者,以众星比诸侯国和大夫,譬喻形象而意蕴丰赡。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前者由 感慨河水川流不息而提醒珍惜宝贵时光,后者以松柏后凋景象喻人要经得起严酷环境的考验,言简意赅而 启人深思孔子由水的川流灵动,想到智者敏锐聪慧,由山的沉稳安静,想到仁者厚重不迁,设喻奇妙, 表意隽永,且气象博大;材料一第三段“也妙于夸张。朝闻道,夕可死矣(里仁),不这样夸饰子 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述而),这是以婉曲夸张法,将他在齐国痴迷韶乐而难以自拔的情景, 传达得惟妙惟肖而意蕴悠长。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此处的“浮云”,既是比喻又是 夸张,把他作为百世圣哲的高尚情操和洒脱情怀,刻画得栩栩如生又感人至深”。讲究遣词用句,常用结构精巧而又精辟富有哲理的对句、排句。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且不说将此段分行排列,颇有诗的 形式和意韵,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