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山怀古】《西塞山怀古》阅读鉴赏答案.docx

上传人:0****3 文档编号:86529264 上传时间:2023-04-1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4.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塞山怀古】《西塞山怀古》阅读鉴赏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西塞山怀古】《西塞山怀古》阅读鉴赏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塞山怀古】《西塞山怀古》阅读鉴赏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塞山怀古】《西塞山怀古》阅读鉴赏答案.docx(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西塞山怀古】西塞山怀古阅读鉴赏答案 西塞山怀古阅读鉴赏答案 西塞山怀古 1、首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简析。 2、颔联将晋吴之战的形势从哪些方面作了形象地描绘?运用了什么手法? 西塞山怀古教学案答案 1.“下”和“收”字用得好。 “下”:一有符合地理形式,由上游向下游进军,符合历史事实的意思;又有西晋攻下了东吴的意思;“收”字,写出了东吴的望风披靡。 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何其速也!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一方是闻风丧胆。 2.从形象上看,一横一竖,一下沉一高扬;从颜色上看,一边是晋军烧毁铁锁的冲天火光,一边是投降的白旗;从气氛上,晋军得胜趾高气扬,东吴兵败无限凄惨。 对

2、比的手法。 在对比中写出了战斗双方的强弱,更写出了成功者那种摧枯拉朽、咄咄逼人,而失败者黯然失色,仓皇逃跑的神态。 鉴赏资料 西塞山,在今湖北太冶东面的长江边。岚横秋塞,山锁洪流,形势险峻,是六朝出名的军事要塞。长庆四年(824)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了这首诗。太康元年(280)晋武帝命王浚率领以高大的战船组成的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诗人便以这件史事为题,开头写“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便黯然消逝。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何其速也!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一方是闻风丧胆。其次联便顺势而下,直写战事及其结果。东吴的.之君孙

3、皓,凭借长江天险,并在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自以为是万全之计,谁知王浚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烧毁铁链,结果顺流鼓棹,径造三山,直取金陵。“皓乃备.之礼,造于垒门”(晋书。王浚传)。其次联就是形象地概括了这一段历史。 诗的前四句,洗炼、紧凑,在对比之中写出了双方的强弱,攻击的路线,攻守的方式,战斗的结局。它只用第一句诗写西晋水军动身,下面就单写东吴:在战斗开头的反映,苦心经营的工事被毁,直到举旗投降,步步紧逼,一气直下。人们不仅看到了失败者的形象,也看到了成功者的那种摧枯拉朽的气概。可谓虚实相间,胜败相形,巧于支配。 诗人在剪裁上颇具功力。他从众多的史事中单选西晋灭吴一事,

4、这是耐人寻味的,由于东吴是六朝的头,它又有颇为“新奇”的防备工事,竟然覆灭了。照理后人应引以为鉴,其实不然。所以写吴的灭亡,不仅揭示了当时吴王的昏聩,更表现了那些后来者的愚蠢,也反映了国家的统一是历史的必定。其次,诗人写晋吴之战,重点是写吴,而写吴又着重点出那种虚妄的精神支柱“王气”、自然的地形、千寻的铁链,皆不足恃。这就从反面阐发了一个深刻的思想,那就是“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刘禹锡金陵怀古)。可见如此剪裁,就在于它能完满地表现其主题思想。 清代屈复评这首诗说:“前四句止就一事言,五以几回二字括过六代,繁简得宜,此法甚妙。”(唐诗成法)不过应当指出,若是没有前四句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

5、第五句是难以收到如此言简意赅的效果。第六句“山形照旧枕寒流”,山形,指西塞山;寒流,指长江,“寒”字和结句的“秋”字相照应。诗到这里才点到西塞山,那么前面所写,是不是离题了呢?没有。由于西塞山之所以成为出名的军事要塞,之所以在它的身边演出过那些有声有色载入史册的“活剧”,就是以南北分裂、南朝政权存在为条件的。因此前面放眼六朝的兴亡,正是为了从一个宽阔的历史背景中引出西塞山,从而大大开拓了诗的境界。诗人不去描绘眼前西塞山如何奇伟竦峭,而是突出“照旧”二字,亦是颇有讲究的。山川“照旧”,就更显得人事之变化,六朝之短促,不仅如此,它还表现出一个“江山不管兴亡恨,一任斜阳伴客愁”(包佶再过金陵)的意境

6、。这些又从另一个角度对上一句的“伤”字作了补充,所以纪昀说:“第六句一笔折到西塞山是为圆熟”(见方回瀛奎律髓纪评)。 第七句宕开一笔,直写“今逢”之世,第八句说往日的军事堡垒,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这残缺荒芜的遗迹,便是六朝覆灭的见证,便是分裂失败的象征,也是“今逢四海为家”、江山一统的结果。怀古慨今,收束了全诗。 刘禹锡的这首诗,寓深刻的思想于纵横开阖、酣畅流利的风调之中,诗人好象是在客观地叙述往事,描绘古迹,其实并非如此,翻一翻历史,便知道在唐宪宗时期曾经取得了几次平定藩镇割据战斗的成功,国家又出现了比较统一的局面,不过这种景象只是昙花一现,公元八二一年到八二二年河北三镇又恢复了割据局面。刘禹锡在这首诗中,把嘲弄的锋芒指向在历史上曾经占据一方、但最终覆灭的统治者,这不正是对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的迎头一击吗!当然,“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金陵五题。台城),这个六朝覆灭的教训,对于当时骄侈腐败的唐王朝来说,也是一面很好的镜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其他杂项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