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推动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动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推动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docx(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推动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推动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 城乡一体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山市委、中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动城乡一体化的看法的精神,我区乐观开展城乡一体化调研工作,深化基层,紧密结合我区实际,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我区城乡一体化的现有基础和优势。 (一)区.工委、办事处高度重视城乡一体化工作,各部门以及有关单位熟悉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区.工委、办事处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熟悉城乡一体化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增加紧迫感与责任感,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进展的新格局,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制定了“城乡一体、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针,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落
2、实政策措施,把握工作重点,在全区形成了齐抓共建的良好氛围。 (二)经济稳步进展,农夫收入持续增长。2023年,我区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夫增收、农村富强”的工作目标,坚持利益向下、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切实抓好各项农业农村工作,农业和农村工作保持了良好的进展势头,实现农业总产值14895.74万元,同比增长3.5;农业增加值8400万元,同比增长3.2;农夫人均所得11297元,同比增长12。 (三)城镇化扎实推动、基础设施逐步改善。我区坚持以工哺农、利益向下的原则,不断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2023年,市、区两级共投资842.8万元对我区隆昌悦生路一期、隆昌三队村路一期、沙朗三队、隆平
3、六冲河岸路一期、隆平六冲河岸路二期、沙朗五队村路6条农路共6.5公里按67米的宽度进行硬底化改造建设,全面推动全区主干农路“硬底化”,大大改善我区农业生产、居民生活环境,并有效改善了村容村貌;投入455万元对辖区沙朗片的一河两岸进行改造建设以及河堤砌石清淤以及清拆河边违章房屋,同时为河涌加建两岸护栏,补种新树种,在畅通河道的同时,美化社区,还群众一个舒适、干净安全的生活环境;投入105万元用于对辖区内电排站改造,彻底解决沙朗片区的排涝问题;投入资金398万元进行绿化建设,主要用于对金港路、金昌路、港隆路、金华路以及隆平乡道5条道路进行绿化工程建设,新种、改造和补种路旁绿化10.31公里,新增西
4、区中心学校绿化面积15000平方米和广丰安居工程绿化面积15000平方米,到2023年底,我区建成区绿地率达31.81,绿化掩盖率达34.1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13平方米。同时,我区已经全面推动水、电、气、电视、电话网络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现了各社区通电、通水、通电话、通水泥路、通有线电视和通公交系统六通,基本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 (四)农村法制不断健全,文化生活进一步改善。经过努力,我区广阔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加,依法治村活动广泛开展,民主公开、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农村基层民主得到进展。同时,随着农村义务训练、医疗卫生事业的进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农夫
5、在文化、服务、消遣等方面的支出持续增加,移动电话、计算机、互联网开头进入农户家庭,农夫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区宽带网络掩盖率已达100%,基本实现宽带进村、进家庭。 五、村改居顺当完成。我区现有经济实体社区6个,至2023年,6个有经济实体的社区由原来的“村委会”顺当过渡为“居委会”,“村民”成为了“居民”,村改居工作全面完成。 (五)沙朗片现存土地资源丰沛。全区6个社区现存土地总面积7395亩(其中:耕地面积6935亩、已办证的商住地面积460亩)。今年,我区将完成社区一级统一核算改革工作,届时,社区将对生产队一级的土地资源进行整合,优化配置,统一规划土地的使用状况,最大限度发挥土地资源的
6、作用。 二、工作目标与设想 根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进展目标要求,结合中山建设“三个相宜”新型城市的战略任务,我区方案到2023年,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进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农夫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业综合生产力量明显提高,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万元,服务业增加值比2023年显著增长,农夫人均收入力争达到1.5万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平均期望寿命达79岁以上,城乡公共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一盘棋基本实现,城乡.保障一体化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机制基本建立,城乡一体化.管理体制基本建立,农夫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农村人人享有接收良好训练的机会,城镇化率达到88以上。到2023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3.5万元,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60,农夫人均纯收入力争达到3万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明显缩小,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0岁以上,城乡差别基本消退,公共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保障同一化,基本公共服务同质化,城乡.管理同系化,城镇化率达到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