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张孝祥阅读答案】张孝祥《浣溪沙·洞庭》阅读及赏析(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浣溪沙张孝祥阅读答案】张孝祥《浣溪沙·洞庭》阅读及赏析(附答案).docx(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浣溪沙张孝祥阅读答案】张孝祥浣溪沙洞庭阅读及赏析(附答案) 张孝祥浣溪沙洞庭阅读及赏析(附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浣溪沙洞庭 张孝祥 行尽潇湘到洞庭。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平。 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夜凉船影浸疏星。 注:红蓼,指生在水边的红色蓼草。 (1)这首词的上阙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3分) (2)词的下阙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举出两例作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爱师网整理 10(1)答案:上阙写了宽阔的楚天、青色的山峰、安静的湖面、停泊的晚舟等景物;描绘了一幅境界开阔而又幽静的山水画面。 (2)答案:动静结合,“明”是跃出
2、水面之鱼,在这样的宁静的环境中,静中见动。比方、对比,将双尾白鱼比作“玉刀”,既写出鱼的特征,也和“红蓼”形成鲜亮的颜色对比,给人剧烈的颜色感。想象。停船之时是傍晚,而“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直接转入夜景,在想象中呈现出水中船影遮盖着星空倒影的美丽境界。(只要任意举出两种手法即可) 【鉴赏】这里变换出另一幅画面,而思绪已超越了时空对念的限制,直接转入夜景,使读者有更多的想象余地思索这个过程。再从画面本身看,是从行舟夜泊的角度落笔,摄取大自然中富有代表性的两种景象:一是疏星淡月,倒影湖中;二是水中船影遮盖着星空倒影。这不仅与前面的“楚天阔”、“晚波平”的自然景象相呼应,而且充分地呈现了美丽的词境。
3、“夜凉”二字,既是词人的直感,又显示出流恋自然界的心态。 这首词是张孝祥在公元1168年(宋孝宗乾道四年),由知潭州(今湖南长沙)调知荆南(荆州,今湖北江陵)兼荆湖北路安抚使时,洞湘江入沿庭湖所作。他前年为谏官所劾,罢任北归,也曾泛湘江而至洞庭,作念奴娇过洞庭词,有“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等语,流露出一种疾俗愤世的心情,这一首写得心气平和多了。他从长沙动身,舟行至洞庭湖,前一段路程以“行尽潇湘”一笔带过,“到洞庭”三字引出下文。“楚天阔处数峰青”一句,写洞庭湖全景恰到好处。范仲淹岳阳楼记云:“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是在岳阳楼上俯视洞庭之景。词人泊舟湖中,不复写湖
4、之大如何如何,只说四围宽阔,远处峰青,则规模可见,气象可想。“旗梢不动晚波平”,是官船晚泊时景象,呈现出大自然清幽的静态美。旗梢,即旗旓。船头所插旌旗上的飘带一丝不动,表明此刻的湖面,风平浪静,所以出现傍晚水波安静的景象,唯有鳞鳞细浪了。这样夕阳斜照湖面停泊的船舟,与宽阔的楚天,青色的山逢,共同构成一幅境界开阔而又幽静的山水画面。 下片写停船后泛览湖景所见。“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两句,不仅对仗工整,而且随着视野的转换,显示出另一番情趣,并给人一种红白鲜亮的颜色感。“红蓼”,指生于水边的红色蓼草。南宋朱弁曲洧旧闻卷四云:“红蓼,即诗所谓游龙也。俗呼水红。江东人别泽蓼,呼之为火蓼。”唐代诗人杜牧歙州卢中丞见惠名酝:“犹念悲秋分赐,夹溪红蓼映风蒲。”而词中的“红蓼”与“白鱼”相对,更感到的构思精致,观看入微。词人既写了远处一条水湾倒映出的红蓼图,又写了似的双尾白鱼。鱼称“双尾”而“明”,是跃出水面之鱼,静中见动。“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以景语收结,尤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