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传播》课程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舆情传播》课程教学大纲.docx(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网络舆情传播课程名称:网络舆情传播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考核类别:考试适用对象:本科一年级适用专业:新闻学总学时、学分:区学时2学分一、课程简介:网络舆情传播是针对新闻系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当前新媒体环境 下,网络舆情事件层出不穷,对在校大学生产生着强烈的冲击。本课程向学生讲 授网络舆情的发生发展机制,形成和传播的规律、舆情的畸变、监测与引导。课 程既有理论讲解,又穿插了大量热点案例,达到理论与实践结合和学以致用效果。二、教学目标:通过这门课程的讲解,使学生能够正确客观地认识网络舆情传播的各种现 象,了解网络舆情形成的原因,其传播受哪些规律支配,并能够清楚地辨别谣言, 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
2、当舆情事件发生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信谣、不传谣, 理性发声,做新时代“四有”大学生。三、教学要求: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来安排教学内容;学生应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基 本内容认真学习和理解相关知识点,要对基础理论和知识有深入的领会,要能够 运用相关所学知识指导日后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在面对网络舆情热点事件时能 正确认识掌握网络舆情传播的规律,提高信息认知和辨别能力。四、先修课程:传播学基础五、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网络舆情形成、传播相关理论,网络舆情的传播效果,网络舆情的畸变如识别谣言、舆论反转等,(二)教学难点:网络舆情形成、传播相关理论中关于其形成传播过程模 式,网络舆情畸变中
3、的社会思潮部分,网络舆情的应对及效果。六、教学方法(或手段):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贯通反转课堂和学生自学 方式,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长处,使课堂讲授和网络学习、理论教学和实践 教学、教师讲授和学生自学结合起来。在课程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PPT演示, 音视频播放,使学生容易接受,以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七、教学内容:第一章内容:网络舆情导论:概念及特点,网络舆情构成要素,网络舆情影 响因素(6课时);重点难点提示:本章重点在于向学生讲解网络舆情传播的特点、网络舆情构 成的要素,网络舆情的影响因素分析。难点在于学生分辨网络舆论与网络舆情的 区别,影响因素分析中的外国因素
4、与内部因素。第二章内容:网络舆情形成、演化、结束模式,网络舆情的传播效果,网 络舆情与社会形象(8课时);重点难点提示:本章重点在于向学生讲解网络舆情形成模式、演化模式、结 束模式,网络舆情传播的积极效果与消化效果,网络舆情与社会形象。难点在于 理解网络舆情根据标准不同,其形成模式、演化模式可以有多种划分,网络舆情 的积极效果与消极效果之间的朴素转化,网络舆情引发的国家形象、政府形象问 题。第三章内容网络舆情形成、传播经典理论,网络舆情权力与规制(6课时) 重点难点提示:本章的重点在于向学生讲解网络舆情传播中的经典理论,如 沉默的螺旋、议程设置、社会燃烧理论、群体极化、蝴蝶效应等等,以及网络舆
5、 情的权力与规制。难点在于如何用这些经典解读现实中的网络舆情事件,尤其是 复杂的网络舆情事件中经典理论的衍化,如沉默的反螺旋理论。反转课堂:学生解读舆情热点;(2课时)第四章内容:网络舆情的畸变:识别谣言,舆论反转,社会思潮(8课时);重点难点提示:本章的重点在于向学生讲解网络舆情畸变现象,如谣言、舆 论反转、各种极端的社会思潮等等。难点在于辨析网络中的谣言、理解舆论反转、 辨析现实中各种极端的社会思潮。第五章内容:网络舆情的应对及效果(4课时);重点难点提示:本章的重点在于向学生讲解网络舆情如何应对:理念、技巧、 方法,以及网络舆情应对的效果。难点在于具体的应用,以及如何根据一定的标 准分析
6、一个网络舆情事件处置效果究竟是好或者不好。八、考核方式:总成绩由平时成绩(包括出勤情况及课堂表现)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成绩 三部分组成,期末考试根据情况灵活采取开卷形式或者是实践形式。九、使用教材和参考书目:(一)使用教材:1、周蔚华、徐发波著:网络舆情概论(21世纪新媒体专业系列教材),中 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1月。2、彭兰:网络传播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7月。(二)参考书目:1、王国华、曾润喜、方付建著:解码网络舆情,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1年9月。2、杨明刚著:大数据时代的网络舆情,海天出版社,2017年6月。3、孟建、裴增雨著:网络舆情的收集研判与有效沟通,五洲传播出版社, 2013年1月。4、梅松著:网络舆情事件应急处置:基于情景分析的动态调控机制研究 人民出版社,2019年9月。5、蔡皖东著:网络舆情分析技术,电子工业出版社,2018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