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产品产业市场前瞻分析.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86513495 上传时间:2023-04-1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4.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储能产品产业市场前瞻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储能产品产业市场前瞻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储能产品产业市场前瞻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储能产品产业市场前瞻分析.docx(2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储能产品产业市场前瞻分析一、营销部门与内部因素企业营销系统指作为营销者的企业整体,微观营销环境包括企业 外部所有参与营销活动的利益关系者。但从营销部门的角度看,营销 活动能否成功,首先要受企业内部各种因素的直接影响。因此,营销 部门在分析企业的外部营销环境前,必须先分析企业的内部因素或内 部条件。企业为开展营销活动,必须设立某种形式的营销部门。市场营销 部门一般由市场营销副总裁、销售经理、推销人员、广告经理、营销 研究与计划以及定价专家等组成。营销部门在制定和实施营销目标与 计划时,不仅要考虑企业外部环境力量,而且要争取高层管理,部门 和其他职能部门的理解和支持,调动企业内部各方面的资源,充分

2、运 用企业内部环境,力量,使内部优势和劣势与外部机会和威胁相平衡。营销部门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还面对着其他职能部门以及高层管 理部门。企业营销部门与财务、采购、制造、研究与开发等部门之间既有 多方面的合作,也存在争取资源方面的矛盾。这些部门的业务状况如 何,它们与营销部门的合作以及它们之间是否协调发展,对营销决策 的制定与实施影响极大。例如,生产部门对各生产要素的配置、生产括企业营销过程、营销方式以及营销管理等方面的整合,也包括对企 业内外的商流、物流及信息流的整合。菲利普,科特勒认为:“当公 司所有的部门都能为顾客利益服务时,其结果是整合营销。”“整合 营销包含两方面的含义:首先,各种营销职能

3、(推销人员、广告、产 品管理、营销调研等)必须彼此协调其次,营销必须使公司其他 部门接受思考顾客的观念。”他又说:“整合营销一般包括两大 主题,分别是:许多不同的营销活动都能够传播和交付价值;在 有效协调的情况下,实现各项营销活动的综合效果的最大化。”营销组合概念强调将市场营销中各种要素组合起来的重要性,营 销整合则与之一脉相承,但更为强调各种要素之间的关联性,要求它 们成为统一的有机体。在此基础上,整合营销以企业由内向外的战略 为基础,以整合企业各种资源为手段,以消费者为重心,要求各种营 销要素的作用力统一方向,形成合力,共同为企业的营销目标服务。(二)整合营销传播的含义整合营销传播(IMC

4、),也称整合营销沟通。美国市场营销协会将整 合营销传播定义为,“是一种用来确保产品、服务、组织的顾客或潜 在顾客所接收的所有品牌接触都与此人相关,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保 持一致的计划过程”。被誉为“整合营销传播之父”的唐 E.舒尔茨 教授认为,IMC不是以一种表情、一种声音,而是更多的要素构成的概 念性。IMC是以潜在顾客和现在顾客为对象,开发并实行说服性传播的 多种形态的过程。整合营销传播是在一体化营销的基础上导入了传播概念,但IMC 对营销影响很大,人们不得不认真考虑怎样才能使企业与利益关系者 间的有效沟通成为可能。九、制订计划和实施、控制营销活动对目标市场、定位和营销组合的思考与决策,最后

5、要形成营销计 划,作为营销行动的依据。“营销计划”是一个统称,一般分为品牌营销计划,即关于单个 品牌的营销计划;产品类别营销计划,关于一类产品、产品线的营销 计划,已经完成、认可的品牌计划应纳入其中;新产品计划,在现有 产品线增加新产品项目、进行开发和推广活动的营销计划;细分市场 计划,面向特定细分市场、顾客群的营销计划;区域市场计划,面向 不同国家、地区、城市等的营销计划;客户计划,是针对特定的主要 顾客的营销计划。这些不同层面的营销计划,相互之间需要协调、整 合。从时间跨度看,营销计划可分长期的战略性计划和年度营销计划。 战略性计划要考虑哪些因素会成为今后驱动市场的力量,可能发生的 不同情

6、境,企业希望在未来市场占有的地位及应采取的措施。它是一个基本框架,由年度营销计划使之具体化。必要时,企业需要每年对 战略性计划进行审计和修订。制订营销计划之后,企业或战略业务单位需组织力量落实,并对 营销进程进行控制,以保证达成预定的营销目标。十、市场定位的步骤市场定位通过识别潜在竞争优势、企业核心竞争优势定位和制定发挥核心竞争优势的战略三个步骤实现。(一)识别潜在竞争优势识别潜在竞争优势是市场定位的基础。通常企业的竞争优势表现在两方面:成本优势和产品差别化优势。成本优势是企业能够以比竞 争者低廉的价格销售相同质量的产品,或以相同的价格水平销售更高 一级质量水平的产品。产品差别化优势是指产品独

7、具特色的功能和利 益与顾客需求相适应的优势,即企业能向市场提供在质量、功能、品 种、规格、外观等方面比竞争者更好的产品。为实现此目标,首先必 须进行规范的市场研究,切实了解,目标市场需求特点以及这些需求 被满足的程度,这是能否取得竞争优势、实现产品差别化的关键。其 次要研究主要竞争者的优势和劣势。可从三个方面评估竞争者:一是 竞争者的业务经营情况,如近三年的销售额、利润率、市场份额、投 资收益率等;二是竞争者核心营销能力,主要包括产品质量和服务质 量的水平等;三是竞争者的财务能力,包括获利能力、资金周转能力、 偿还债务能力等。(二)企业核心竞争优势定位核心竞争优势是与主要竞争对手相比,企业在产

8、品开发、服务质 量、销售渠道、品牌知名度等方面所具有的可获取明显差别利益的优 势。应把企业的全部营销活动加以分类,并将主要环节与竞争者相应 环节进行比较分析,以识别和形成核心竞争优势。(三)制定发挥核心竞争优势的战略企业在市场营销方面的核心能力与竞争优势,不会自动地在市场 上得到充分的表现,必须制定明确的市场战略来加以体现。比如通过 广告传导核心优势战略定位,逐渐形成一种鲜明的市场概念,这种市 场概念能否成功,取决于它是否与顾客的需求和追求的利益相吻合。十一、品牌组合与品牌族谱品牌组合涉及企业是自营品牌还是借用他人品牌,是采用统一品 牌还是分类、分品设计,一个产品上标一个品牌还是一个产品上标两

9、 个或两个以上的品牌等品牌策略问题。品牌组合就是为解决这些具体 问题而做的努力。如此,品牌组合成为品牌运营中的重要策略。(一)品牌归属策略确定产品应该有品牌以后,就涉及如何抉择品牌归属问题。对此,企业有三种可供选择的策略,其一是企业使用属于自己的品牌,这种 品牌叫作企业品牌或生产者品牌或自有品牌。其二是他人品牌,他人 品牌又可细分为两种:企业将其产品售给中间商,由中间商使用他自 己的品牌将产品转卖出去,这种品牌叫作中间商品牌,这是第一种; 第二种是贴牌生产,即其他生产者品牌。其三是企业对部分产品使用 自己的品牌,而对另一部分产品使用中间商牌或者其他生产者品牌。许多市场信誉较好的中间商(包括百货

10、公司、超级市场、服装商 店等)都争相设计并使用自己的品牌。如美国的Sears公司经销的商 品的90%0都标有自己的品牌。伴随着2008年以来的经济衰退,再次 加速了中间商品牌的发展。沃尔玛一直在中国市场积极开发和推广沃尔玛“自有品牌”,推 出“质优价更优”的自有品牌商品,覆盖了食品、家居用品、服装、 鞋类等主打品类。自有品牌商品的生产厂家都经过严格的审核和产品 检测,确保每件商品都拥有领先同类品牌的优良品质;同时,自有品 牌商品均由生产厂家直接生产,节省了中间环节,使售价比同类商品 更具竞争力。中间商品牌的出现与发展掀起了新一轮更宽范围的品牌战。营销 企业选择生产者品牌或中间商品牌,即品牌归属

11、生产者还是中间商, 要全面考虑各相关因素,最关键的因素是生产者和中间商谁在这个产 品分销链上居主导地位、拥有更好的市场信誉和拓展市场的潜能。一 般来讲,在生产者或制造商的市场信誉良好、企业实力较强、产品市 场占有率较高的情况下,宜采用生产者自有品牌;相反,在生产者或 制造商资金括据、市场营销薄弱的情况下,应以中间商品牌或其他生 产者品牌为主。必须指出,若中间商在某目标市场拥有较好的品牌忠 诚度及庞大而完善的销售网络,即使生产者或制造商有自营品牌的能 力,也应考虑采用中间商品牌。这是在进占海外市场的实践中常用的 品牌策略。(二)品牌统分策略品牌,无论归属于生产者,还是归属于中间商,或者是两者共同

12、 拥有品牌使用权,都必须考虑对所有的产品如何命名问题。是大部分 或全部产品都使用一个品牌,还是各种产品分别使用不同的品牌,如 何对此进行决策事关品牌运营成败。决策此问题,通常有三种可供选 择的策略。1、统一品牌统一品牌即是企业所有的产品(包括不同种类的产品)都统一使 用一个品牌。例如,飞利浦公司的所有产品(包括音响、电视、灯管、 显示器等)都以“PHILIPS”为品牌,佳能公司生产的照相机、传真机、 复印机等所有产品都统一使用“Canon”品牌。企业采用统一品牌策略, 能够降低新产品宣传费用;可在企业的品牌已赢得良好市场信誉的情 况下实现顺利推出新产品的愿望;同时也有助于显示企业实力,塑造 企

13、业形象。不过,不可忽视的是,若某一种产品因某种原因(如质量) 出现问题,就可能因其他种类产品受牵连而影响全部产品和整个企业 的信誉,即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当然,统一品牌策略也存在着易相 互混淆、难以区分产品质量档次等令消费者不便的缺憾。2、个别品牌与多品牌个别品牌是指企业对各种不同的产品分别使用不同的品牌;而多 品牌策略通常是指企业同时为一种产品设计两种或两种以上互相竞争 的品牌的做法。多品牌是个别品牌策略实施的结果,个别品牌策略是 多品牌策略的一种具体做法或表现形式。企业运用多品牌策略能够避免统一品牌下的负面株连效应;可以 在产品分销过程中占有更大的货架空间,进而压缩或挤占了竞争者产 品的货

14、架面积,为获得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奠定了基础;而且,多种不 同的品牌代表了不同的产品特色,多品牌可吸引多种不同需求的顾客, 提高市场占有率。还需提及的是,由于多种不同的品牌同时并存必然使企业的促销费用升高且存在自身竞争的风险,所以,在运用多品牌策略时,要注 意各品牌市场份额的大小及变化趋势,适时撤销市场占有率过低的品 牌,以免造成自身品牌过度竞争。3、分类品牌分类品牌即指企业对所有产品在分类的基础上各类产品使用不同 的品牌。如企业可以对自己生产经营的产品分为器具类产品、妇女服 装类产品、主要家庭设备类产品,并分别赋予其不同的品牌名称及品 牌标志。这实际上是对前两种做法的一种折中。分类品牌可以按产品

15、分类,也可以按市场分类。(三)复合品牌策略复合品牌就是指对同一种产品赋予两个或两个以上品牌的做法。 多牌共推一品,不仅集中了一品一牌策略的优点,而且还有增加宣传 效果等增势作用。复合品牌策略,按照复合在一起的品牌的地位或从 属程度来划分,一般可以分为主副品牌策略与品牌联合策略两种。1 主副品牌策略主副品牌策略是指同一产品使用一主一副两个品牌的做法。在主 副品牌策略下,用涵盖企业若干产品或全部产品的品牌做主品牌,借 其品牌之势;同时,给各个产品设计不同的副品牌(专属于特定产品 的品牌),以副品牌来突出不同产品的个性。主副品牌策略兼容了统一品牌策略与个别品牌策略的优点。它既 可以像统一品牌策略一样

16、实现优势共享,使企业产品均在主品牌下借 势受益;同时,又能达到像个别品牌策略一样比较清晰地界定不同副 品牌标定下产品之间的差异性特征,从而避免因个别品牌的失败而给 整个品牌带来损失的负面影响。主副品牌策略简直就是对统一品牌策 略和个别品牌策略的必要补充。主副品牌策略一般适合于企业同时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性质不同 或质量有别的商品,同时还要求拟作为主品牌的品牌应有较高的知名 度与较好的市场声誉。产品性质相同或质量一致,那也就无必要设置 副品牌;而品牌知名度不高或市场声誉不佳,也无势可借,进而也难 以带活副品牌。2、品牌联合策略品牌联合策略是指对同一产品使用不分主次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品 牌的做法。品牌

17、联合可以使两个抑或更多个品牌有效地协作、联盟, 相互借势,来提高品牌的市场影响力与接受程度。品牌联合所产生的 传播效应是“整体远远大于单体”。可以说,品牌联合的扩散效应比 单独品牌要大得多。依照联合品牌的隶属关系,品牌联合策略又可大 致分为“自有品牌联合并用”与“自有品牌与他人品牌联合并用”两 种做法。必须说明的是,品牌联合不仅仅是品牌名称上的简单联合、表面 联合,而且更重要的是实质性的深层次的联合或合作,包括两个或两 个以上品牌的联合赞助、组合宣传、共用网络等具体的品牌联合形式。十二、市场细分战略的产生与发展市场细分是1956年由美国营销学者温德尔,斯密于产品差异和市场细分一一可供选择的两种

18、市场营销战略一文中,在总结西方企 业营销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市场细分不单纯是一个抽象理论, 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顺应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众多产品市 场转化为买方市场这一新的形势,是现代企业营销观念的一大进步。 从总体上看,不同的市场条件和环境,从根本上决定企业的营销战略。市场细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一)大量营销阶段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即资本主义工业革命阶段,整个社会 经济发展的中心和特点是强调速度和规模,市场以卖方为主导。在卖 方市场条件下,企业市场营销的基本方式是大量营销,即大批量生产 品种、规格单一的产品,并且通过广泛、普遍的分销渠道销售产品。 在这样的市

19、场环境下,大量营销的方式降低了产品的成本和价格,获 得了较丰厚的利润。企业没有必要研究市场需求,市场细分战略也不 可能产生。能力和所需要的人力、物力的合理安排有着重要的决策权,营销计划 的实施,必须取得生产部门的充分支持;市场营销调研预测和新产品 的开发工作,需要研究与开发部门的配合和参与。高层管理部门由董 事会、总经理及其办事机构组成,负责确定企业的任务、目标、方针 政策和发展战略。营销部门在高层管理部门规定的职责范围内做出营 销决策,市场营销目标从属于企业总目标,并为总目标服务的次级目 标,营销部门所制定的计划也必须在高层管理部门的批准和推动下实 施。二、关系营销的流程系统关系营销把一切内

20、部和外部利益相关者都纳入研究范围,并用系 统的方法考察企业所有活动及其相互关系,表现积极的一方被称为市 场营销者,表现不积极的一方被称作目标公众。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结成休戚与共的关系,企业的发展要借助利益 相关者的力量,而后者也要通过企业来谋求自身的利益。(1)企业内部关系。内部营销起源于把员工当作企业的市场。智 慧的企业高层领导,心中装有“两个上帝”,一个“上帝”是顾客, 另一个“上帝”是员工。企业要进行有效的营销,首先要有具备营销 观念的员工,能够正确理解和实施企业的战略目标和营销组合策略,(二)产品差异化营销阶段20世纪30年代,发生了震撼世界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西方企业面临产品严重过剩,

21、市场迫使企业转变经营观念。营销方式从大量营 销向产品差异化营销转变,即向市场推出许多与竞争者在质量、外观、 性能和品种等方面不同的产品。产品差异化营销较大量营销是一种进 步,但是由于企业仅仅考虑自己现有的设计、技术能力,忽视对顾客 需求的研究,缺乏明确的目标市场,因此产品营销的成功率依然很低。 由此可见,在产品差异化营销阶段,企业仍然没有重视对市场需求的 研究,市场细分仍然缺乏产生的基础和条件。(三)目标营销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生产力水平大幅 度提高,产品日新月异,生产与消费的矛盾日益尖锐,以产品差异化 为中心的推销体制远远不能解决西方企业所面临的市场问题。于是,

22、 市场迫使企业再次转变经营观念和经营方式,由产品差异化营销转向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目标营销,即企业在研究市场和细分市场的基础 上,结合自身的资源与优势,选择其中最有吸引力和最能有效为之提 供产品和服务的细分市场作为目标市场,设计与目标市场需求特点相 互匹配的营销组合。市场细分战略应运而生。市场细分理论的产生,使传统营销观念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在理论和实践中都产生了极大影响,被西方理论家称之为“市场营销革 命”。市场细分理论产生后经历了不断完善的过程。最初,随着“以消 费者为中心”的营销理念日渐深入人心以及个性化消费时代的到来, 企业把市场不断细分,从而出现超市场细分理论(即一对一营销理 论)。人

23、们认为把市场划分得越细越能适应顾客需求,只要通过增强 企业产品的竞争力便可提高利润率。但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能源 危机和整个资本主义市场不景气,使不同阶层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出 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人们在购买时更多地注重价值、价格和效用的比 较。过度细分市场导致企业营销成本上升而减少总收益,于是反市场 细分理论应运而生。营销学者和企业家认为,应该从成本和收益的比 较出发对市场进行适度的细分,这是对过度细分的反思和矫正。它赋 予了市场细分理论新的内涵,使其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对指导企业市 场营销活动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20世纪90年代,在全球营销环境下,适度细分理论又被赋予了更 新的内涵,适应了全

24、球营销趋势的发展。全球营销力图尽可能地识别 和满足世界各国消费者的共同需求,并希望以此获得更广阔的市场和 更低的成本。而且,全球营销对于“需求”的理解更为深刻,它不是 简单、一味地识别和满足消费者的现有需求,而是更为关注挖掘潜在 需求,或在异国市场上引入并推行新的消费文化。与此同时,全球营 销同样注意到各个国家和地区消费者需求之间的差异。因为分布于世 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全球消费者,拥有不同的语言和肤色,不同 的风俗习惯,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行为方式。事实上,没有一家 企业已经或者试图把触角伸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它们都根据自身的 优势和劣势,寻求全球市场上的机会,选择那些能够比对手更好地

25、提 供产品或服务的细分市场作为目标市场,并与之建立互惠互利的交换 关系,在满足其需求的同时求得自身发展壮大。并能自觉地以顾客导向的方式进行工作。同时企业要尽力满足员工的 合理要求,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为关系营销奠定良好基础。(2)企业与竞争者的关系。企业所拥有的资源条件不尽相同,往 往是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为有效地通过资源共享实现发展目标,企 业要善于与竞争对手和睦共处,并和有实力、有良好营销经验的竞争 者进行联合。(3)企业与顾客的关系。顾客是“上帝”,是“财神”,企业要 实现盈利目标,必须依赖顾客。企业需要通过搜集和积累大量市场信 息,预测目标市场购买潜力,采取适当方式与消费者沟通,

26、变潜在顾 客为现实顾客。同时,要致力于建立数据库或其他方式,密切与消费 者的关系。对老顾客,要更多地提供产品信息,定期举行联谊活动, 加深情感信任,争取将其转化为长期顾客,举办这些活动花费的成本, 肯定比寻求新顾客更为经济。(4)企业与供销商的关系。因分工而产生的渠道成员之间的关系, 是由协作而形成的共同利益关系。合作伙伴虽也存在矛盾,但相互依 赖性更为明显。企业必须广泛建立与供应商、经销商之间的密切合作 的伙伴关系,以便获得来自供销两个方面的有力支持。三、(5)企业与影响者的关系。各种金融机构、新闻媒体、公共 事业团体以及政府机构等,对企业营销活动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企业必须以公共关系为主要

27、手段争取它们的理解与支持。 例如,社区是以地缘为纽带而连接和聚集的若干社会群体或组 织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企业关系营销中不可忽视的一环。企业 需要社区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有效率的工作场所,社区也希 望企业为社区建设提供人、财、物的支持。动力电池行业技术 和工艺壁垒动力电池行业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首先,动力电池技术本身涉 及材料学、电化学等诸多交叉学科,对企业技术研发投入要求较高; 其次,行业内成熟企业会将自身研究成果通过构建专利予以保护;此 外,动力电池产业工序复杂,过程管控严格,对于原料的把控、辅助 材料的选用、生产流程的管理、量产工艺的形成均需长期经验积累。四、动力电池行业面临的机遇(1)维

28、护国家能源安全与减少化石能源消耗的时代背景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逐渐引起社 会重视。传统内燃机汽车在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 高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亦对我国的能源安全与环境保护带来挑战。 一方面,内燃机汽车对石油的大量消耗,加剧了我国能源的短缺,不 利于维护国家能源安全;另一方面,内燃机汽车尾气的排放亦对环境 带来较大危害。在维护国家能源安全与减少能源消耗的时代背景下,低污染、低排放的新能源汽车相较传统的内燃机汽车具备一定的竞争 优势。(2)新能源汽车成为我国汽车工业弯道超车的突破点我国汽车产业起步较晚,长期受到核心技术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的限制。新能源汽车

29、为汽车行业中的新兴赛道,为我国汽车行业充分 发挥比较优势、实现弯道超车提供了重要机遇。2010年以来,将新能 源汽车产业认定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并出台系列政策予以培 育与发展。经过积年累月的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动力电 池企业已在技术层面、产业层面达到全球先进水平。此外,随着动力电池的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新能源汽车技术指标 如续航里程、充放电速度、使用环境适用性等不断突破,伴随着与之 配套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新能源汽车用车成本不断下降,消费者对 新能源汽车的接受程度不断提升。现阶段,新能源汽车市场由政策驱 动向消费驱动持续转型,新能源汽车市场在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将 保持高速发展的

30、趋势。(3)市场上对优质动力电池企业的需求不断增加得益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市场上对优质动力电池企业的需 求不断增加。新能源汽车的高速发展带动锂离子电池需求的增加,目 前锂离子动力电池的供应不能满足市场上的相关需求。(4)新一代动力电池的快速发展目前市场主流动力电池仍为锂离子体系电池,且预计未来将持续 快速增长,但同时其他如钠离子电池等新兴电池技术也在蓬勃发展。 随着国家和企业在新一代动力电池研发领域重视和不断投入,预计动 力电池行业将持续高速发展。(5)储能业务高速发展为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等环保要求,以太阳 能、风能等为代表的低成本、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在电力系统中所占比 例

31、正逐渐提高。太阳能、风能发电先天具备波动性和间歇性的特征, 为保障发电与用电负荷相平衡,维护电力系统稳定,需发展储能业务。 2022年2月,发改委、能源局发布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 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 化应用条件,2030年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目前锂离子电池已成为当前主流的电化学储能技术路线。蜂巢能 源已针对储能业务开展技术研发,推出相关专用电芯,并通过借鉴动 力电池的CTP技术,实现对储能产品的安全、能量密度、温度控制、 成本的全面优化。(6)中国已经建立完整的动力电池产业链从全球范围内来看,虽然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已在加速培育本 土产

32、业链,但中国动力电池产品优势仍较为明显。一方面,中国动力 电池行业拥有完整的产业链,与国际厂商相比,中国动力电池企业有 更好的成本控制能力;另一方面,动力电池产业链经过多年持续投入, 相关研发及生产人才储备较为充足。五、动力电池行业规模壁垒动力电池的生产具备规模经济的特点,具备较高的规模壁垒。首 先,动力电池行业新进企业从产线建设到产品通过验证并稳定交付通 常需要耗费较长时间,此阶段对企业抗风险能力要求较高,中小企业 易被挤出市场。其次,动力电池企业规模扩张以稳定可行的技术路线 体系、竞争力较强的产品与优质的客户体系为前提,业内规模较大的 企业的扩张更易实现。此外,动力电池在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中

33、举足轻 重,规模较大的动力电池企业通常具备与上游供应商及下游客户的较 强议价能力,从而在价格、数量、信用政策等方面形成竞争优势。六、动力电池行业人才壁垒动力电池行业为人才密集型行业。动力电池企业不仅需要大量复 合型研发人员,也需要技术积累丰富、行业经验充足的生产人员。由 于研发人员、生产人员的培训与成长通常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已构建经验丰富的核心技术人员团队的企业较新进企业而 言具备更强的竞争优势。1、客户资源壁垒汽车行业对上游重要部件供应商通常实行较为严格的准入管理。 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整车企业对其重视程度相 对较高,通过对供应商的认证与评估,确定其生产设备

34、、工艺流程、 管理能力、产品品质等都能够达到要求后,才会与之建立定点的供应 关系。动力电池企业亦需根据具体车型进行配套研发,并在通过整车 企业验证后实现量产与销售。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零部件,在一款 车型的生命周期内,车企倾向于选择能够持续稳定提供高质量电池产 品的电池厂商。七、锂离子动力电池行业概况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能量存储与转换装置的基础单元,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零部件,其技术发展水平是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 的关键支撑。电动汽车中的化学电源不断发展,从可反复循环使用的 铅酸电池,到锲镉电池,再到锲氢电池,以及锂离子电池。锂离子电 池应用上相比同时代其他电池技术,具备较高的能量密度与功率

35、密度, 可靠性较强,成为现阶段的主流动力电池。近年来,全球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已经形成共识,各主要经济体 均制定了车用电池发展规划,通过禁售燃油车和规划新能源汽车比例 等措施推动电动汽车快速发展,进而带动动力电池产业发展向好。中 国凭借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先发优势,动力电池产业进入快速成长阶段, 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生产国之一。从装机量看,根据韩国市场调研机构SNEResearch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动力电池在电动汽车上的装机量达297GWh,较2020年增 长超过100虬在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的浪潮下,动力电池未来仍有数 倍的增长空间,GGII预计,2025年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将达到1, 550GWh, 2030 年有望达到 3, OOOGWho2021年中国动力电池装车量为154. 5GWh,同比增长142%,增长 速度显著。主要原因系2021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恢复超预期,加之 新车型的集中发布及新能源汽车面对传统燃油车自身竞争力的增强, 带动了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的热情。八、整合营销和整合营销传播(一)整合营销的内涵整合营销强调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以整合企业内外部所有 资源为手段,把一切企业活动进行一元化整合重组,使企业在各个环 节上达到高度协调一致,从而实现企业目标的一体化营销。整合既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