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色彩构成08496重点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86498882 上传时间:2023-04-1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7.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色彩构成08496重点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自考色彩构成08496重点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考色彩构成08496重点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色彩构成08496重点复习资料.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自考色彩构成08496重点复习资料一色彩的产生是光对人的视觉和大脑发生作用的结果,是一种视 知觉。经过光一眼一神经的过程才能见到光彩。光进入视觉有三种形式:光源光,霓虹灯、太阳光的光线可直接进入视觉,、透射光,光源光穿过透明或半透明物体后再进入视觉的光 线,、反射光,在有光线照射的情况下,眼睛能看到的任何物体都是由 于该物体反射光进入视觉所致,二光源是能自己发光的物体。有两种:自然光一指阳光,人造光一 灯光、蜡烛光。可见光范围:380nm-780nm,白色日光,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用三棱 镜分解为:红、橙、黄、绿、蓝、紫等色,单色光,红色的光波最长, 照射率最小,依次排列。三物体色和固有色物体色:

2、常见的非发光物体会呈现出不同的颜 色,物体的色彩由他的表面和投照光两个因素决定。固有色:指物体 在正常的白色日光下呈现的色彩特征,是一种相对的色彩概念。四色彩范畴有无彩色,黑白灰,和有彩色,视觉能感受到的单色光 的特征,两个范畴。色彩的三要素,明度、色相、纯度,明度:在无彩色中,明度最高为白色,最低位黑色。在有彩色中, 任何一个纯度色都有自己的明度特征,黄色明度最高,处于光谱的中 心位貉,紫色为明度最低的色,处在光谱的边缘。一个物体表面的光 反射率越大,对视觉的刺激程度越大,看上去就亮,这一颜色明度就常见补色对:红与绿、蓝与橙、黄与紫。黄紫色对由于明暗对比强烈,色相个性悬殊,因此成为三对补色中

3、最冲突的一对,蓝橙色对 的明暗对比居中,冷暖对比最强是最活跃生动的色彩对比,红绿色对 得明暗对比近似,冷暖对比居中在三对补色中显得十分优美。补色对 比的对立性促使对方的色相更加鲜明。他的视觉生理适应性使补色关 系天然和谐,因此补色对比是最有美感价值的配色。4临近色相对比:在色环上顺序相邻的基础色相,如红与橙、黄与绿、橙与黄这样。属于相弱对比范畴。临近色对比的最大特征是具 有明显的统一调性,或为暖色调,或为冷暖中调、或为冷色调,同时 在统一中仍不失对比的变化。5类似色相对比:在色环上非常临近的色,如蓝与绿味蓝,蓝与 紫味蓝这样的色相对比,是最弱的色相对比。常用于突出某一色相的色调,注重色彩的微妙

4、变化。6冷暖色相对比:从色环上看,明显有暖和感的色是红紫至黄的色,其中红橙色为最暖的色,有寒冷印象的色是蓝绿至蓝紫的色,其 中蓝色为最冷的色。冷色与暖色能产生空间效果,暖色有前进感和扩 张感,冷色有后退感和收缩感。越高。明度涉及颜色“量”方面的特征。明度在三要素中具有较强的 独立性。可以不带任何色相的特征而通过黑白灰的关系单独呈现出 来。色相与纯度必须依赖一定的明暗才能显现。色彩一旦发生,明暗 关系就会同时呈现。色相:是色彩的相貌。在可见光谱上,人的视觉能感受到红橙黄绿蓝紫这些不同特征的色彩,人们给这些可以相互区别的色彩定出名 称,当人们称呼到其中某一色的名称时,就会有一个特定的色彩印象, 这

5、就是色相的概念。色相体现着色彩外向的性格,是色彩的灵魂。纯度:指色彩的鲜浊程度,取决于一种颜色波长的单一程度。纯 度最高的色是红色,黄色也较高,但绿色就不同了,他的纯度才能达 到红色的一半左右。纯度体现了色彩的内向的品格。色彩混合 色彩可以在视觉外混合,而后进入视觉,这样的混合有两种形式:加法混合和减法混合,色彩还可以在进入视觉后才混合,称中性混。加法混合:是指色光的混合。两种以上的光混合在一起,光亮度 会提高,混合色的总亮度等于相混各色光亮度之和。色光混合中,三 原色光是朱红、翠绿、蓝紫,这三个色光都不能够用其他的色光相混 而O朱红色与翠绿色光相混得黄色光,翠绿色光与蓝紫色光相混得蓝 色光,

6、蓝紫色光与朱红色光相混得紫红色光,黄色光、蓝色光、紫色光 为间色光。当三原色光按照一定比例相混时,会得到白色光或灰色光。有彩色光会被无彩色光冲淡并变亮。如果只通过两种色光相混就能产生白色光,那么这两种色光就是互补关系:朱红色光与蓝色光, 翠绿色光与紫红色光,蓝紫色光与黄色光都为互补关系。减法混合:减法混合主要指色料的混合。白色光线透过有色滤光玻璃片之后,部分光线被反射而吸收其余的光线,这样就减少掉部分 辐射功率,最后透过的光是两次减光的结果,因此,这样的色彩混合 称为减法混合。颜料的混合也属于减法混合,在颜料中,都有带色的颗粒物质,这些颗粒物质的表面在遇到白光的照射后,都会反射光光谱上一部分

7、色光而吸收掉其余的色光,当两种颜料相混,这两种艳色的颗粒都相 当于许多微小的滤色器,举例说明:蓝色颜料与黄色颜料混合,在蓝 色颜料的颗粒主要反射蓝色光,同时也反射临近的绿色光,而把其余 的光谱色光吸收掉,在黄色颜料中的颗粒主要反射黄色光同时也反射 临近的绿色光,而把其余的光谱色光都吸收掉,当两种颗粒混在一起 时,它们都反射绿色波长而吸收掉了所有其他波长的波,因此,这两 种颜料混合产生色彩减法混合效果。,减法混合的三原色是加法混合三原色的补色,即:翠绿的补色红,蓝紫的补色黄,朱红的补色蓝。两种原色相混,产生的颜色为间色: 红色与蓝色混合产生紫色,黄色与红色混合得橙色,黄色与蓝色混合 得绿色。如果

8、两种颜色能产生灰色或黑色,这两种颜色互为补色。在 减法混合中,混合的颜色越多,明度越低,纯度也会有所下降。中性混合:是基于人的视觉生理特征所产生的视觉色彩混合,而并不变化色光或发色材料本身。由于混色效果的亮度既不增加,也不 减低,而是相混合各亮度的平均值,因此称之中性混合。有两种视觉混合形式:颜色旋转混合:把两种或多种色并珞于一个圆盘上,通过动力令其快速旋转,这时就会看到新的色彩,这是由 于转动的陀螺使眼睛的视网膜在同一位貉上不断快速更换色彩刺激 的缘故。颜色旋转混合效果在色相方面与加法混合的规律近似,但在 明度上确实相混各色的平均值。空间混合:一个物体在视网膜投影的 大小,除了取决于物体自身

9、的大小外,还取决于物体与眼睛的空间距 离,同样面积大小的一块色,当他向眼睛靠近时,视角增大,这块色 在视网膜上的投影就会增大,当他远离眼睛时,视角缩小,在视网膜 上的投影就会减小。如果不同的颜色并貉在一起,当他在视网膜上的 投影小到一定距离时,这些不同的颜色刺激就会同时作用在视网膜上 非常邻近部位的感光细胞,以致眼睛很难将它们分辨出来,在这种情 况下,就会在视觉中产生色彩的混合,既不加光也不减光。同样的颜 色,用空间混合的方法达到的混合效果比用颜料直接混合的效果要明 亮、生动。彩色电视就是利用空间混合的原理成象的。织物、印刷、 绘画,印象主义大师莫奈正是利用这一色彩规律去表现大自然中阳光 的绚

10、丽与空气的颤动,他并不把一块颜色调好之后涂在画面上,二是 合理的用多种色并貉的笔触去表达所需的色调。新印象主义画家修拉 曾通过计算式的经营,在画面上肯定了这一混合规律。主张“以光学 的调色代替颜料的调色“,当中,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视觉与色彩: 眼睛:角膜、房水、晶状体与玻璃体作为屈光介质,就像透镜,使物体成象于视网膜上。视网膜上的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就像底片上 的感光乳剂,分别接受彩色与明暗的光刺激,视网膜内部含有神经节 细胞,与视神经相连,负责把光的信息传递给大脑。脉络膜上布满了 黑色的色素细胞,起着吸收外来杂散光的作用,消除光线在眼球内的 乱反射。瞳孔的张缩就像对照相机上光圈的调节,以适应

11、光线强弱的 变化。眼睛对明暗的适应:眼睛对明暗的适应能力主要取决于视觉的二重性功能。在视网膜上,有两种感色细胞,椎体细胞与杆体细胞,椎 体细胞密集在视网膜的中心部位,呈黄色,成为黄斑,黄斑中心凹陷, 成为中央窝,使视觉最敏锐的部分。椎体细胞在光线明亮的情况下, 可以分辨颜色的细微变化。离开中央窝,椎体细胞的数量急剧减少, 视觉敏锐也随之降低。由于视网膜中央椎体细胞适应明亮条件下的视 觉,因此成为“明视觉”,杆体细胞只在光线较暗的条件下作用,并 且只分辨明暗,不分辨颜色。离开中央窝,杆体细胞急剧增加,由于 视网膜边缘的杆体细胞适应暗光条件下的视觉,因此称为“暗视觉”, 假如一个人视网膜上的椎体细

12、胞发生障碍,他就患了 “日盲症”,同 时也是“全色盲”,如果杆体细胞发上障碍,他就患了 “夜盲症”。由于红色光对杆体细胞不起作用,杆体细胞内的视紫红质不会被 红光破坏,因此红光不阻碍杆体细胞的暗适应过程。一个人视觉的椎 体细胞接受的是红光的刺激,然后突然转入黑暗光线,此时他的视觉感受性仍能保持平衡,不许暗适应的重建过程,此原理适用于X光检 查的暗室。夜间的信号灯等一系列需要暗适应的照明。在光线亮的条 件下,椎体细胞对黄绿波长最敏感,在光线暗的条件下,杆体细胞对 蓝绿波长最敏感颜色视觉理论: 红一一绿反应分为红红兴奋、绿抑制和绿兴奋、红印制两种,黄一一蓝反应分为黄兴奋、蓝抑制和蓝兴奋、黄抑制两种

13、,视觉中存在着两种机制:一、视网膜椎体感受器三色机制,二、视 觉信息向大脑皮层视区的传导中路所形成的四色机制。三色机制中三种独立的椎体感色物质分别吸收光谱不同波长的 辐射,同时每一种物质又可单独对黑白做出反应。强光发生白色反映, 无光发生黑色反映。在椎体感受器发生的反应经视神经向视觉中枢传 导的通路中,红、绿、蓝三种反应重新组合,形成了三对对应性的视 神经反应,最终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产生各种颜色感觉,这就是视 觉颜色的过程。:视觉色彩补偿1视觉残象:在白色或灰色背景上放上一块颜色图形,注视一分钟时间,将图像撤走,背景就会出现原来颜色的补色图形,这一诱导 出的部色图形多次出现,最终完全消失,明

14、度也产生残象,其原因是 外在颜色刺激激起视网膜某种对立色对的反应,由于视觉疲劳,当刺 激停止时,该对立色对的另一种反应开始活跃,于是视觉中产生了原 来色的补色。2同时性效果:当我们在红底上放一块白色时,白色会带绿味,在蓝底上放灰色时,灰色里好像混入了黄橙色,若是红与绿并骼在一 起,红得更红,绿得更绿。在两种颜色相邻的部分,这种互补色的对 比最为明显。原因是:当视网膜上某一部位发生光刺激反应时,会引 起临近部位的对立反应。所以会在该色的周围加强补色感觉。由于任 何颜色总是与其周围的颜色共存,因此现实中几乎每一种颜色都处于 同时性色彩效果中。这样看来,物理上的一种客观固定的颜色,在视 觉中就变成了

15、有多种色感的无定性颜色,因此同时性效果是最富实际 意义的色彩视觉现象。,同时对比的作用,3环境光色适应:从白色日光环境突然进入白炽灯光环境时,会 感觉白炽灯光环境中的物体呈黄色,过一段时间这种感觉就会消失, 对物体恢复了日光下的感觉。这种视觉现象是光色适应后视觉变化引 起的色彩错觉,以上三种颜色视觉现象证明了人的视觉对色彩永远需求一种生理的平衡,即人眼看到任何一种颜色时,总是要求它的相对补色,如 果客观上这种补色没有出现,眼睛就会自动调节,在视觉中制造这种 颜色补偿,这一重要的视觉现象在色彩艺术理论中占据重要的位骼, 作为视觉规律,直接涉及色彩的美学问题。色彩对比同时对比与连续对比:1同时对比

16、:当两种颜色同时并貉在一起 时,双方都会把对方推向自己的补色,红和绿并珞,红得更红,绿得 更绿,黑和白并骼,黑显得更黑,白显得更白,这种现象属于色彩的同时对比。同时对比所具有的普遍意义,无论明度对比、纯度对比、 色相对比、都是在他的作用下发生对比效果的。在一定的对比条件下, 本来发绿的色也许看上去就带蓝味了,而一个灰色,靠近橙色就带蓝 味,靠近蓝色就带褐味,靠近白色显得重,靠近黑色显得亮,这种色 彩的同时作用,影响着一切色彩的对比效果。从逻辑上看,色相对比、 纯度对比、明度对比都应该属于同时对比中的各个部分。2连续对比:他与同时对比出于同一原因,但发生于不同的对比 条件,同时对比主要指的是同一

17、时间下颜色的对比效果,连续对比指 的是在不同的时间条件下,或者说在时间运动的过程中,不同颜色刺 激之间的对比。如:当我们长久注视一块红颜色之后,抬起眼睛看周 围的人会觉得他们的脸色很绿,当我们对暖色光的环境适应之后,突 然来到正常光线下,会觉得正常光线很冷。视觉残象也属于色彩的连 续对比现象。掌握连续对比的规律,可以使设计师利用它来加强视觉传达的印 象或用于减轻紧张工作条件下所造成的视觉疲劳。色相对比:不同颜色并貉,在比较中呈现色相的差异,称为色相 对比。如:用湖蓝与钻蓝相比较,就会感觉钻蓝带紫味,湖蓝带绿味, 在对比中,两种颜色的特征更明确了。色相对比可以发生在饱和色与非饱和色之间。1原色对

18、比:红、黄、蓝三原色是色相环上最极端的颜色,他们 不能由别的颜色混和而产生,却可以混和出色相环上所有其他颜色。 红、黄、蓝表现了最强烈的色相气质,他们之间的对比属于最强烈的色相对比,如果一个色场由两个原色或三个原色完全统治,就会让人 感到一种极强烈的色相冲突,这样的对比很难在自然界的色调中出 现,他似乎更具精神的特征,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选用原色作为国旗的 色彩。红色与黄色并貉,会发生同时作用,红色偏向玫瑰色味,黄色偏 向柠檬黄味,在两色相邻处,这种变化最突出。红与黄搭配,红色既 不象与绿色搭配时有视觉上的和谐感,也不象与橙色相临时所具有的 主动性,红色不能征服黄色,黄色也不能征服红色,这就是原色

19、的力 量。2间色对比:橙色、绿色、紫色为原色相混所得的间色,色相对比略显柔和,自然界中植物的色彩呈间色为多,间色对比比较活泼、 鲜明、又具天然美。3补色对比:在色环直径两端的色为互补色。确定两种颜色是否为互补关系,最好的办法是将他们相混,看看能否产生中性灰色,如 果达不到中性灰色,就需要对色相成分进行调整,才能寻找到准确的 补色。一对补色并貉在一起,可以使对方的色彩更加鲜明,如红与绿 搭配、红得更红、绿得更绿。,每一个原色于一个间色构成补色对, 这一个间色包含另外两个原色。因此,一对补色总是包含三原色,同 时也就包含了全部色相-红与绿二红与黄+蓝,蓝与橙二蓝与黄+红,黄与 紫二黄与红+蓝,补色相混、三原色相混、全色相相混、都产生中性灰 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