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医药名人故事.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86498570 上传时间:2023-04-1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身边医药名人故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身边医药名人故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身边医药名人故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身边医药名人故事.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屠呦呦的励志故事篇一:“梅花香自苦寒来”,学习她的“韧劲儿”。青蒿素的发现谈何容易,屠呦呦和其团队 付出了怎样的艰辛,世人难以想象。如果没有锲而不舍的“韧劲儿”,科学实验难有建树。“千锤万凿出深山”,学习她的“钻劲儿”。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引发疟疾的疟原 虫产生了抗药性,科学家们开始寻找新药。在漫长的探索中,中国政府也启动了“523项目”, 屠呦呦开创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如果没有勇于探索的“钻劲儿”, 这项科研成果很可能付诸东流。“柳暗花明又一村”,学习她的“悟劲儿”。屠呦呦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入手,她查阅 经典医书、地方药志,四处走访老中医,做了 2000多张资料卡片,最

2、后整理出一个600多 种(包括青蒿在内)草药的抗疟单验方集。“我们祖先早有用青蒿治疗疟疾的经验。我 们为什么就做不出来呢? ”屠呦呦再次翻阅古代文献寻找答案。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 引起了她的注意:“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如果没有“悟劲儿”,屠 呦呦不会想到结合现代科学技术,首次采用乙屣低温提取,如愿获得抗疟效果明显的青蒿提 取物。“为有源头活水来”,学习她的“补劲儿”。大学时学的是西医,毕业后进入中医研究 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接受过两年半的“西医学中医”教育。西学中的屠呦呦在中医方 面做出了杰出贡献,就在于她的“补劲儿”。不断注入新知识,贯穿中医精粹,形成了渊博 的学识,

3、才会到达“一览众山小”的境界。“不畏浮云遮望眼”,学习她的“敢劲儿”。屠呦呦专心做科研,耐得住寂寞与枯燥, 勇于面对质疑,不为世俗所动,不图“短平快”,终于站在科学的巅峰,接受全世界的瞩目。屠呦呦的励志故事篇二:在越美战争期间,为了帮助越南打击美国,克服越南境内多发的疟疾,1967年5月23 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组建攻关小组,聚集了当时全国所有药学专业的专家,有数百 人参加。后称523工程。经专家们的日夜奋战,终于研制出治疗疟疾的特效药一青蒿素, 也因此成为目前世界上化学一类药,唯一由中国人研制的。接下来的许多年,这四个人分别多次申报院士,结果都未获成功,原因是,四个人中不 管谁申报,另

4、外三个人都会举报他,认为自己是青蒿素的最大贡献者。我参加过一次广州中 医药大学李国桥教授申报院士过程(四个人之一),结果因为另外三个人的举报没有成功。 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居呦呦没有评上院士,没有获得国家科学大奖的原因。这四个人如果有一 个人获得院士,或国家大奖,那就意味着另外三个人处于青蒿素发明者的次要地位。几十年 来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这个难题被美国人解决了,方法非常简单。2011年,素有美国医药届诺贝尔奖称号的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来到了中国,了解青蒿 素发明者情况,同样遇到了四个人争持不下的情况,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给四个人提出两个 问题,第一个问题:谁应该获得拉斯克奖?第二个问题:如果你

5、获得不了拉斯克奖,你认为 其他三个人中谁最应该获得。结果出来了:第一个问题亳无疑问都是认为自己最应该获得拉 斯克奖;第二个问题,有三个人都写的屠呦呦,结果,这一年的拉斯克奖给予了青蒿素发明 者,中国专家屠呦呦。拉斯克奖建立了大半个世纪以来,共有300多位获奖者,其中四分之一是千千万万乡村医生的缩影,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他默默奉献、任劳任怨、辛勤耕 耘、艰苦创业。虽然他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可是,正是他几十年来扎根基 层,心系群众疾苦,关心群众安危,才巩固了农村医疗卫生基层三级网络的网底,保障了一 方百姓的健康安全。一后来获得了诺贝尔生物医学奖。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的这两个问题是不是最

6、科学不好评论, 但是它解决了几十年以来的难题。为什么这个问题这么难解决?确实非常复杂。记得当时李 国桥申报院士的时候我就是问的这个问题:答复是:这个工程就像百米赛跑,有人在开始领 先,有人在中间领先,有人在冲刺时领先,并不是一个人一直领先。课题组成员中也是交替 领先,相互启发促进的。这个523工程办公室就设在军事医学科学院,我所工作过的五所,一直从事抗疟药 的研究,所发明的本笏醇获国家发明一等奖。屠呦呦获诺奖后,我们不明白,怎么回事,昨 天一位教授,给我说得特别清楚。昨天,与赵德昌聊天,他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是天经 地义的,也是没有争议的。他说比如,你发明了面包,他发明了大饼,还有人发明的麻

7、花, 但是都是由面粉制作的,而发明面粉的人是屠呦呦五所,抗疟药研究成果,以及与瑞士 的合作,将抗疟药推向世界,也是起到很大作用,终被世界认可。消灭了疟疾。再有就是今 日中国之强大,世界地位的提高,也是中国本土科研获诺奖的依靠!屠呦呦的励志故事篇三:谁言寸草心,几度寒暑报春晖“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 作为一名药学专业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不解 之缘。从1955年进入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来,她几十年如一日,埋首于深 爱的事业中,将一份份漂亮的成绩单回馈给党和人民。屠呦呦入职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

8、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 没有,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体很快受到损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除了 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 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做出贡献;结合历代古籍和各省经验,完 成中药炮炙经验集成的主要编著工作。屠呦呦最引人瞩目的成就是发现青蒿素,作为防 治疟疾的一线药物,“它每年在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拯救了成千上万的生命,并且 在与疟疾这种致命疾病的.持续战斗中产生了长远的医疗福利。”拉斯克基金会如是说。传承者,古代医书淘到金1971年10月4日,双双眼睛紧张地盯着191号青蒿提取

9、物样品抗疟实验的最后成果。 随着检测结果的揭晓,整个实验室都沸腾了:该样品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 100%!1967年5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 项目背后是残酷的现实:由于恶性疟原虫对氯喋为代表的老一代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如何发 明新药成为世界性的棘手问题。临危受命,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 道不畅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但这些看似难 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 来信都没放过,屠呦呦终于在2000多种方药中整理出

10、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 内的抗疟单验方集。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 度陷入僵局。屠呦呦再一次转向占老中国智慧,重新在经典医籍中细细翻找,突然,葛洪肘后备急 方中的几句话牢牢抓住她的目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一语惊 醒梦中人,屠呦呦马上意识到问题可能出在常用的“水煎”法上,因为高温会破坏青蒿中的 有效成分,她随即另辟蹊径采用低沸点溶剂进行实验。追梦人,求索之路无止境成功,在190次失败之后。1971年,屠呦呦课题组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 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1972年,该成果得到重视,研究人员从这一提取物中提

11、炼出 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这些成就并未让屠呦呦止步,1992年,针对青蒿素成本高、对疟疾 难以根治等缺点,她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疗效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里,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治 病救人的魔力。正是如青蒿一样的科学追梦人,大爱在左,奉献在右,随时播种,随时开花, 将生命长途点缀得花杳弥漫,绿意盎然,让不同地域、种族的人一起吮吸现代科技的芬芳。屠呦呦的励志故事篇四:屠呦呦的3个哥哥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作为家中唯一的女孩,屠呦呦同样从小就开始 接受了完整的教育。只是,屠呦呦的学生生涯,从1946年始中断了两年多。这一年,16岁的屠呦呦经

12、受了 一场灾难的考验一一她不幸染上了肺结核,被迫终止了学业。此时,经历了战乱洗礼的屠家, 生活已变得十分拮据。得了肺结核,对这个小女孩的考验可想而知。所幸的是,经过两年多的治疗调理,屠呦呦得以好转并继续学业。这段患肺结核的经历, 在屠呦呦看来,正是自己对医药学产生兴趣的起源。“医药的作用很神奇,我当时就想,如 果我学会了,不仅可以让自己远离病痛,还可以救治更多人,何乐而不为呢? ”一代药学家的原始起点,就是来自于这种“治己救人”的朴素愿望。家庭的熏陶,也让屠呦呦对医药渐生兴趣。父亲屠濂规是银行职员,平时则喜好读书。 家中楼顶那个摆满古籍的小阁间,既是父亲的书房,也成为屠呦呦最爱的去处。父亲去看

13、书 时,屠呦呦也会坐在一旁,装模作样摆本书看。虽然看不太懂文字部分,但是中医药方面的 书,大多配有插图,这让屠呦呦十分享受那段简单而快乐的读图岁月。屠呦呦作为父母唯一的女儿,备受疼爱,曾让许多同学羡慕不已的是:屠呦呦喜食香螺, 在繁忙的求学生活中,妈妈总会亲手做好腌香螺,捎给自己心爱的女儿。1948年,休学两年病情好转后,18岁的屠呦呦开始进入宁波私立效实中学高中就读, 也与父亲屠濂规成为校友。这是一所颇为传奇的学校。创立于1912年2月的效实中学,由中国早期物理学家何育 杰以及叶秉良、陈训正、钱保杭等一批当时著名的科学家,联手宁波当地实业家李镜第共同 创办。学校以“私力之经营,施实川之教育,

14、为民治导先路”为宗旨,创校之初就提出了 “教 育之事,贵有适性,与人适意志,与地适风尚,与时适际遇”的教育理念。学校办至1917年时,就已声名鹊起。名校上海复旦大学及圣约翰大学皆与效实中学订 约,凡效实中学毕业生皆可免试,直接保送入学。1948年2月,当屠呦呦以同等学力的身份,进入效实中学读高中一年级时,学校从抗 日战争的战火中走出还不到3年。在1941年4月宁波沦陷后,直至1945年10月25日,效 实中学才得以复校,这一天,也成为后来的宁波效实中学校庆纪念日。屠呦呦的励志故事篇五:大学:成为新中国首批女大学生中的一员1951年的夏天,已是高中毕业生的屠呦呦认定,自己的求学之路还将继续。考上

15、大学, 自然成为她的新目标。考前填报志愿时,素来喜欢自己拿主意的屠呦呦大笔一挥,给自己报了北京大学医学院 药学系。当时,国内开设药学系的大学尚寥寥无几,北大医学院药学系更是其中翘楚。但在 并无医学家传的屠家,屠呦呦的选择显得颇有个性。其实,高中时身患肺结核后被治愈的经 历,已让少年屠呦呦对医学心向往之。为何要学药?则是因为她觉得,用药正是治疗疾病的 主要手段。那时,新中国尚未迎来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录取的高考时代,全国分为东北、华 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六区,由同地区的高校进行联合招生。北大清华等名校皆属 于华北区。按照规定,作为浙江考生,有志北上求学的屠呦呦,需要离开已生活2()多年

16、的老家宁 波,前往省会杭州参加考试。3天时间里,尚未满21岁的屠呦呦在考点浙江大学校园里, 完成了自己的高考征途。当时,华北区高校的录取榜,会登载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纸上,于是,在 等待发榜的日子里,没事儿就去翻翻这几份报纸,也成为屠呦呦那段时间的习惯。当1951年的夏季即将到尾声时,屠呦呦接到了北京大学寄来的录取通知书,她即将启 程,北上入京,开启自己在高等教育阶段的求学生涯。在那个年代,身为女孩能够在接受完高中教育后继续读大学,屠呦呦觉得自己很“幸运”。 也正是在那个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女性开始有机会“走出家门”,让聪明才智得 到前所未有的释放。屠呦呦能够成为新中国首批女大学生中

17、的一员,正印证了女性在国家建 设和民族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上世纪50年代的北京大学医学院,在这座千年古都中显得颇为洋气。设在北京市西城 区西什库天主堂附近的校园,被包裹在当年的皇家建筑群之中,学子们每天抬头可见的,却 是西方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如今,这里已是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第一门诊部的所在地。在校期 间,屠呦呦和同窗们的实验室和宿舍,则设在附近的菜园胡同13号。当年的同窗、北京卫生职业学院首批主任药师周仕银回忆,他们这一班,按入学年份排 序,称为药学第八班,全班七八十人。与屠呦呦同龄的周仕银记得,他们在班上年龄相对较 大,最小的同学比他们小3岁。屠呦呦的励志故事篇六:屠呦呦近口赴瑞典领取诺

18、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颁奖之前,屠呦呦做了题为“青蒿素 的发现中医给世界的礼物”的演讲,强调这不仅是授予她个人的荣誉,也是对全体中国科学 家团队的嘉奖和鼓励。她还讲述了 40年前在艰苦的环境下,中国科学家努力奋斗从中医药 中寻找抗疟新药的故事,并特意谈到中医药说,这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 提高”。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填补了我国无诺贝尔科学奖的空白。她将中医中 药推向了世界,她将民族的变成世界的。过去,包括很多中国人在内的国内外学者专家,都 批评中医中药为伪科学。屠呦呦用诺贝尔医学奖粉碎了他们对中医中药的攻击,奠定了中医 中药在世界医学领域的地位。屠呦呦是民族的功勋、

19、佼佼者,她对科学的贡献是卓著的。40年前的科研条件和环境可想而知,屠呦呦要从医药中寻找抗疟新药谈何容易?屠呦 呦和她的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可谓历经千辛万苦。失败了,推掉重来,经历了无数次的实 验。在失败面前,他们不言弃,始终执着地追求。屠呦呦被称着是“三无教授”,她亳不在 乎,兢兢业业,对科学执着追求,锲而不舍。为了检验药物的效果,屠呦呦甚至亲自口服药 物,尝试药物在自己身上的反应,以做到保证药物的万无一失,屠呦呦的肝脏因此受到了损 伤,牺牲了自己的健康,H的就是换来大家的健康,换来人类的科学进步。屠呦呦与青蒿素 之间充满了许多精彩传奇故事,表现了科学家的态度、品质和精神,屠呦呦的精彩故事是一

20、 本极好的励志书。必须用好这本书,教育我们的下一代,学习科学家的精神特质,“攻城不 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荣誉待遇面前不伸 手,为着祖国的科学事业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今天,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更需要讲 好屠呦呦与青蒿素的故事,用屠呦呦的故事屠呦呦的精神鼓舞大众,振奋精神。大家一定记得,当年,陈景润摘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引起了全社会的轰动。1977 年10月3日,新华社报道,陈景润的突出贡献为数学学科的发展写下光辉一页,中国科学 院提升他为研究员。1978年1月,人民文学刊发了作家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 想,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随后予以转载,“怪

21、人陈景润”轰动全国。1978年4 月,哥德巴赫猜想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此时,“七七级”大学生刚刚入学报到,坐 定课桌,开始如饥似渴地求知。都是关于中国数学家陈景润的精彩故事,不仅教育了“七七 级”。哥德巴赫猜想还被选入了初中语文课本。陈景润的故事遍布大街小巷,刻入每一 个人的脑海,激励了我们这一代人,至今,仍记忆犹新。屠呦呦获诺贝尔科学奖是振奋人心的消息,让中国人扬眉吐气。屠呦呦是时代的符号, 是科学家的优秀代表,是当代的陈景润,必须大张旗鼓的宣传屠呦呦与她的诺贝尔奖,讲好 她和青蒿素之间有着精彩传奇的故事,用以教育人激励人,让我们张开双臂拥抱科学的春天。医学人物事迹篇229年中,王扎根山区

22、服务家乡人民的信念一直没有动摇过,反而随着岁月的推移越发 弥坚。这些年,眼看着一个个医生从她身边调走,她从未向组织申请过调动工作。扎根山区,她要实现自己的梦想。王1962年出生在岭南,因为从小生活在岭南, 常常看到当地群众因为没钱,小病拖,大病熬,等到重病了无法医治的悲痛。她的心里一直 有一个梦想,做一名医生,为群众解决病痛。1982年,王中专毕业后,分配到岭南乡卫生 院工作,做了一名妇产科医生,她的人生梦想从这里启航。岭南是上虞最偏远的一个贫困乡,57. 4平方公里的山区分布着29个自然村,交通闭塞, 信息落后。山区太缺少医生了,妇产科只有王一名医生兼护士,没有人愿意到这个穷乡僻壤 里来,即

23、使有医生被调来,也千方百计地想走出去。曾经,卫生院分配来一名妇产科医师, 工作不到三年也调走了。王也曾经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华竟山区条件太艰苦了。但是, 山区的百姓尤其是妇女儿童离不开她,如果她走了,她们只能到章镇、百官等地去看病,少 说也得一个多小时车程,十分不便,万一路上遇上急产更是危险。一想到这里,王就不愿再 离开。“如果让我离开山区的百姓,放弃我从小的梦想,我心里不愿意。”王说。在王人生字典里,没有“休息”两个字,只要病人需要,无论深更半夜还是天气多么恶 劣,她都是随叫随到。工作这些年,为了山区妇女儿童的身体健康,她几乎是倾注了全部心 血。一天晚上,王刚睡下,就听到一阵紧急的敲门声

24、,原来是丰树坪村的芦孝干妻子在家里 急产。天已经下了好几天的雪,路上的积雪深得可至膝盖。从乡卫生院至丰树坪村有3里多 路,王心急如焚,强烈的责任心,使她克服了路途艰难,连走带爬在半小时内赶到芦家。当 雪人一样的王出现在芦家时,芦家人像是遇到了救星般欣喜万分。此时,孩子已经出生,胎 盘还在母亲宫内。如果处理不及时,大人和孩子都将有生命危险。王来不及喝口热茶暖暖身 子,赶紧投入工作,熟练地对新生儿和产妇进行脐带及胎盘处理。之后,又在产妇家里待了两个多小时进行产后观察,等到产妇和新生儿全都平安后,才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回到 医院,已是凌晨4时多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由于山区条件限制,在家老法接生现象

25、相当普遍,也经常发生孕 产妇和新生儿感染的事情。为彻底杜绝老法接生,王利用休息时间,风里来,雨里去,背着 药箱独自行走在大山深处,上门了解掌握孕产妇信息,及时做好新法分娩宣传和解释工作, 同时,做好产前检查和产后回访工作。经过几年努力,岭南卫生院妇产科得到了群众的认可, 全乡新法接生率达到100,卫生院连续三年被评为上虞市妇幼保健先进集体。一心为民情系病患王从没忘记自己的誓言和责任,始终将患者的安危挂在心上,处处为患者着想,一心为 患者排忧解难,以精湛的医术解除了病人的伤痛,以真诚的情感扫除了患者的忧郁,获得山 区百姓的良好口碑。作为一名医生,她具有高度的责任感。王时常告诫自己:医生面对的是生

26、命,生命对于 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任何时候都来不得半点马虎和懈怠。今年47岁的芦苏云说起王感激 万分:”是王医生把我从鬼门关救了回来。”20年前的一个晚匕芦苏云突然肚痛得厉害, 正在休息的王立即叫上内科医生一起出诊,凭着职业的敏感和多年积累的经验,她初步判定 芦苏云是宫外孕大出血。经过妊娠试验,更加肯定了这一判断。当时,病人已处于休克状态, 如果不及时抢救,后果不堪设想。危急关头,王赶紧联系医院,并找最快的车最好的司机, 把病人护送到市人民医院,连夜进行手术。芦苏云后来被告之,如果再迟半小时,她的命恐 怕就没了。因为这件事,芦苏云和王成了很好的朋友,有事没事,她总会去王医师处走走看 看,20年

27、过去了,她们的友谊越发深厚。工作中,王常常要接触很多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病人。她处处替山区患者考虑,始终坚 持用廉价实用的药物达到医病救人的目的。她严格控制医疗费用,普通门诊病人基本控制在 三四十元之间。碰到患者一时拿不出钱来治疗,她总是默默地为他们垫上,这么多年,连她 自己也记不清到底垫付了多少医药费。凡是她看过病的人,都记得她的好。只要王医生下村去,村民们总会 热情地把她往家里拉,一定要她吃了饭再走,或者坚持要送一些土特产给她,常常让她感动 至极,但每每都被她婉言相拒。王是岭南老少皆知的名人,她的平易近人、宽以待人、热心助人是家喻户晓的。从事妇 产科工作这么多年,她也曾多次碰到大出血、难产的

28、病例,受卫生院条件的限制,不得不转 送大医院抢救,她都全程护送,直到病人转危为安后才离开。凡是她看过的病人,总会说: 王医生真是个好医生,她不但耐心、细心,还十分可亲,就像是我们的亲人。高超的技术, 优质的服务,低廉的费用,使她声名远播,就连余姚、陈溪等地的患者也都慕名前来就诊。枳极进取超越自我王一直认为,如果一个医生仅有高尚的医德,没有高超的技术的话,她还不是一个好医 生。她不满足于自己只是一个妇产科医生,而是不断拓宽领域学习提升超越自我,成了名符 其实的全科医生。妇产科是岭南卫生院一块响当当的牌子,全年门诊收入占卫生院总收入的1/3以上,在 上虞基层卫生院中也独树一帜。经王诊治的妇科疾病和

29、儿童常见病有上万人次,接生的新生 儿超过名,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次医疗差错。一次,一名赤脚医生给产妇接生时,产妇突然全 身抽搐,几近昏迷。王赶到后一看就知道是产时子痫症发作,送上级医院已经来不及。情急 之下,她果措紧急措施为产妇解惊解压,四五分钟后小孩呱呱落地,大人小孩都平安。产妇 家属感激涕零,特地买来一袋苹果表示谢意,被她婉言谢绝了。王每年都要经历或多或少的 急难危情,但每次都凭借精湛的医术成功化解。王不仅仅是一位出色的妇产科医生,还是一名全科医生,治疗普通内外科疾病同样十分 专业。她先后在市人民医院进修,在温州医学院学习,参加全科医疗岗位培训,相继取得大 专文凭和全科医生资格。,卫生院内外科

30、力量随着医生的相继退休和调离明显薄弱。王更加 注重提升自己的内外科业务水平,成了岭南卫生院招牌式的全科医生。一天晚上,病人徐金 水因小肚疼痛被送到医院。王对他做了验血、b超、尿液等检查后显示均正常。病人家属以 为不会有什么大碍,就要回家。王反复劝说留院观察,之后又给他量了血压,显示80/40mmhg, 经综合分析认为可能是内脏损伤,急送市中医院,ct显示结果是肠道破裂。类似的例子还 有很多,每当病人经医治后重获健康,那是王最幸福最满足的时候。工作为重家庭为轻王总是把患者的需要放在第位,与患者的需要相比,家庭的需要是微不足道的。年 365天,她总是像一只停不下来的陀螺,不知疲倦地工作着。在她的心

31、里,医生“拼命”就 是为了救命。1988年3月22日,王预产期到了,当时在岭南卫生院待产的孕产妇还有四个,卫生院 又只有她一个妇产科医生,王心里放不下她们,没有去住院待产,当她挺着大肚子刚为一名 前来流产的妇女做好手术,就感到不适,发现羊水已经破裂,羊水一旦破裂,肚子里的孩子 就有可能缺氧,但她仍然坚持为等候门诊的三位病人看好病,才乘上了驶往市妇保院的急送 车。还好,女儿顺利出生了。她为病人付出了百分百的爱心,一生无愧,却对家人甚少关心,充满了深深的遗憾和愧 疚。女儿从出生到小学毕业,一直和她住在医院里,因为工作太忙无法照顾女儿,王只好雇 了个保姆平时照看着。等到女儿到百官读初中了,王更没有时

32、间和机会照看她,亦无法在学 习上指导女儿。现在女儿已经上大学了,说起母亲对她的照顾,仍会抱怨少之又少。王有两个姐姐一个弟弟,1987年,她惟一的弟弟要结婚了,然而,弟弟人生中的大喜 事却因她的缺席让全家人十分不悦。当时,她正在配合岭南乡计划生育工作为育龄妇女放环, “因为岭南乡卫生院只有我一个妇产科医师,如果我走了就会影响计划生育工作。”于是, 王选择留下来工作,没有去参加弟弟的婚礼,最终,父母不理解,弟弟无法接受,许多年过 去了,这件事一直成为她的心头之憾。三年前,王婆婆去世了,公公一下子失去依靠,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本想多陪陪老人, 让他好好安度晚年,可当时止逢卫生院搞基建,身为院长的她每

33、天都有忙不完的工作,哪里 有时间去老家陪公公,只好把公公带到卫生院照看。公公不忍心看她这样劳累,只待了两个 月就回家了,哪知这一去就离开了人世,她再也没有机会尽孝,是她一辈子的悔痛内强管理外树形象在担任岭南乡12生院院长、党支部书记的近时间里,王树立“向管理要效益”的科学理 念,加强安全医疗、行风建设、人才培养和基础建设等,使卫生院的业务收入从的30万元 提高到了和的100余万元。岭南乡卫生院发展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她内强制度抓管理,积极推进制度化建设,卫生院领导班子合理分工,明确责任,重抓 落实,通过强化管理,提高了全院职工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她外树形像抓行风,深入开展卫 生院职业道德建设和医德

34、医风教育,通过激励考核机制,切实推进行风建设,近几年来,卫 生院从未发生医疗纠纷、投诉、上诉等事件,以满分的优异评议成绩在岭南乡基层单位(窗 口)行风评议中获第一名,并被市卫生局评为行风建设优胜单位。围绕“落实医改、提高服 务、提升行风、促进健康、构建和谐”实践载体,她带领党支部班子成员深入山区农村,和 群众交流谈心开展调研,全面掌握山区群众对医疗卫生的需求和查找岭南卫生事业在实现科 学发展进程中的主要制约因素,并深入分析检查,切实提出有较强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的整改 措施并加以落实,有力推动卫生院各项事业的科学稳步发展。“我生在岭南长在岭南,与岭南有着深厚的感情,再说这里的百姓需要我,我离不开他

35、 们。”这是她朴实的心里话,却更显得她的高尚和博大。正因为有高尚的医德,她才能满腔 热情地去实践医生的职责与使命;也正因为有心为民的博大情怀,她才能坚定理想扎根山 区救死扶伤始终无怨无悔。山区需要王这样的好医生。医学人物事迹篇3男,1945年12月出生,村乡村医生。安化一中毕业后随伯父学草药、推拿、针灸治病。上世纪70年代,大队经济困难,无 钱采购药材,他靠把锄头挖草药为群众治病,病号仅交五分钱的挂号费,就能免费吃药。 当时,村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他走门串户进行预防。异常是群众对预防的作用认识不够, 拒绝打预防针时,他就苦口婆心地做群众的思想工作。七八十年代,国民经济困难,上级无法调配防暑解

36、毒药物,一到双抢大暑季节,他想人 民群众之所想,急人民群众之所急,天天上山挖草药,洗净煎好后,送到各个生产队的田间 地头,让正在劳作的人民服用。在五十年的行医历程中,他从不怕跑断腿,不怕磨破嘴,无论春夏秋冬,无论风吹雨打, 他都坚信人命关天,职责重如泰山,鞠躬尽瘁。他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健康装在心中,几十年 来,无一医疗事故。医学人物事迹篇4男,1969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村乡村医生。每年大部分的时间里,村里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大都是老人和孩子,看到 村民求医困难,正值壮年的选择留在村里,成为了一名村医,全心全意为乡亲服务,一干 就是25年。每一天上午坚持在村卫生室坐诊,午时走家串户进

37、行出诊,不是治疗疾病,就是量血 压、测血糖,富强村65岁以上的老人有285个,对于这些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都了如 指掌,对患病老人,他格外关注。还利用各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他自我会不定期地办宣传栏,发放各种健康知识手册, 宣传医改政策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优越性,并主动配合卫生院、村支两委当好开展基 层卫生工作的参谋。工作千头万绪,量大任务重,但总是一丝不苟地去完成,使宣传工作 做到每家每户,使疾病预防健康知识做到家喻户晓,户户都有明白人,让每一个村民都能享 受到国家的医疗卫生服务。医学人物事迹篇5男,1972年11月出生,奎溪镇言槐村乡村医生。情系乡村,扎根基层。在淑浦卫校毕业实习两年后,怀着对农村卫生事业的向往和热 爱,回到自我家乡奎溪镇言槐村当了一名乡村医生。亳无经济基础的他,恳求父亲在农村合 作信用社贷款500元到安化医药公司购进一批常用药品便开始了长达30年的乡村医生工作。他热爱学习,刻苦钻研,经常参加各类培训,坚持向镇卫生院资深医师、大医院专家虚 心请教,在业务上力求精益求精。20042007年他在湖南省中等职业学校修完教学计划 规定的全部课程,并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中医毕业证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