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86491382 上传时间:2023-04-1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0.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教育心理学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名词解释道德熟悉参考答案道德熟悉:是对道德法律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熟悉,是对是非、好坏和善恶的行 为准则及其意义的熟悉。论述态度的实质与结构。【要点解析】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预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 性。对于该定义,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理解:(1)态度是一种内部预备状态,而不是实际 反应本身。(2)态度不同于力量,虽然二者都是内部倾向。力量打算个体能否顺当完成某些 任务,而态度则打算个体是否情愿完成某些任务,即打算行为的选择。(3)态度是通过学习 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各种态度都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 成的、转变的。态度结构

2、有三个成分:Q)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 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2)态度的情感成分。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心情或情 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3)态度的行为成分。指预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 意图。态度定势态度定势:个体由于过去的阅历,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会具有某种确定或否定、趋向或回 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这种事先的心理预备或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料 与评价,进而影响着是否接受有关的信息和接受的量。观看学习 德信念和道德抱负形成,并以此指导行动的时期。中同学渐渐把握伦理道德,并听从它,表 现为独立、自觉地依据道德信念、价值标准等去行动,使同学

3、的道德行为更有原则性、自觉 性。(2)自我意识增加。在品德进展的过程中,中同学更加关注自我道德修养,并努力加以 提高。中同学对自我道德修养的反省性和监控性有明显的提高,这为产生自觉的道德行为供 应了有效的前提。(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由于不断地实践、练习,加之较为稳定的道 德信念的指导,中同学渐渐形成了与道德伦理相全都的、较为定型的道德行为习惯。(4)品 德结构更为完整。中同学的道德熟悉、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三者相互协调,形成一个较为完 善的动态结构,使他们不仅依据自己的道德准则去行动,而且也渐渐成为稳定的共性心理结 构的一部分。其次,品德进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Q)学校阶段品德进展具有动荡性

4、。从总 体上看,学校即少年期的品德虽然具有伦理道德的特性,但照旧不成熟、不稳定,具有动荡 性,表现在道德观念的原则性、概括性不断增加,但还带有肯定程度的详细阅历特点。(2) 高中阶段品德进展趋向成熟。高中阶段或青年初期的品德进展进入了以自律为主要形式、应 用道德信念来调整道德行为的成熟时期,表现在能自觉地应用肯定的道德观点、信念来调整 行为,并初步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如何理解品德的含义?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肯定的社会道德行为法 律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首先,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 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法律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

5、在需要的简单过程。其次,品德具有相 对的稳定性。再次,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掌握下,进行某种活动、参加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 任务的自觉行为,也就是说,指熟悉与行为的统一。(2022年)论述发扬乐观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德育原则的含义及在实践中贯彻该原则的基本 要求。【解析】发扬乐观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调动同学自我教育的乐观性,依 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乐观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现品德进展内部冲突的转 化。贯彻发扬乐观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1)一分为二看待同学。 正确了解和评价同学是正确教育同学的前提。有的老师不能有效地教育同学,往往是由于不 能以“一分为二”和进

6、展的观点看待同学。(2)长善救失,通过发扬优点来克服缺点。全面 而深化地了解同学,为教育同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要促进他们的品德进展,根本的一点 在于调动其乐观性,引导他们自觉地巩固发扬自身的优点来抑制和克服自身的缺点,才能养 成良好的品德,获得长足的进步。(3)引导同学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修养。同学的进步, 当然需要老师起主导作用,引导他们长善救失,但主要靠他们自我教育、自觉发扬优点来克 服缺点。在教学中转变同学的不良行为的方法有哪些?(2022年,麓山)答案要点对同学的不良行为要及早矫正,在矫正时要以正面教育和疏导为主,工作要有诚 意、细心和急躁。其主要方法有有效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

7、样;采用群体商定;(4) 价值辨析;(5)赐予恰当的嘉奖与惩处。评析此题旨在考查老师对同学不良行为的矫正方法。简述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答案要点(1)认知失调。人类具有一种维持平衡和全都性的需要,即力求维持自己的观点、 信念的全都,以保持心理平衡。当认知不平衡或不协调时,内心就会有不开心或紧急的感受, 个体就试图通过转变自己的观点或信念,以达到新的平衡。可以说,认知失调是态度转变的 先决条件。(2)态度定势。个体由于过去的阅历,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会具有某种确定或 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这种事先的心理预备或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 人对事物的预料与评价,进而影响着是否接受

8、有关的信息和接受的量。关心同学形成对老师、 对集体的乐观的态度定势或心理预备是使同学接受道德教育的前提。(3)道德认知。态度与 品德的形成与转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准则、法律规范的理解水平和把握程度,取 决于已有的道德推断水平。依据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争论,要转变或提高个体的道德水平, 必需考虑其接受力量,遵循先他律而后自律、循序渐进的原则。参考答案观看学习:社会学习的一种最重要的形式,它是通过观看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 结果而发生的替代性学习。班杜拉认为,人的一切社会学习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 通过对他人示范行为及其结果的观看学习而得以形成的。性格化性格化:将各种伦理观念组织成一个内

9、在和谐的系统之内,使之成为个人的性格的一部分。人们常说在教育孩子上,“不打不成器”。结合教学实际,论述教育过程中如何有效地促进同学形成良好的态度和品德,促进同学心理健康进展。参考答案要使同学形成良好的态度并口品德,老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常用而有效的 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商定、价值辨析、嘉奖与惩处等。(一)说服教育法。它是学校 对同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方法。通过讲解、谈话、争论等方式,摆事实,讲道理,启 发同学的自觉性,提高同学的思想觉悟和培育同学的道德品质。老师应常常应用言语来说服 同学转变态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有效地说服,我们可以采纳以下方法:(1)有效地采 用正反论据。对

10、于年龄小,没有怀疑观点的同学或在解决当务之急的问题时,宜只呈正面观 点,不宜提出反面观点。相反则应供应正反两方面的论据。(2)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 动人。说服开头时,富于情感颜色的说服内容简单引起爱好,然后再用充分的材料进行说理 论证,比较简单产生稳定的、长期的说服效果。对于低班级的同学来说,情感因素作用更大 些。(3)考虑同学原有的态度。以同学原有的态度为基础,逐步提高要求。若原有的态度与 老师所盼望达到的态度之间的差距较大,老师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提出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 求,否则将难以转变态度,而且还简单产生对立心情。(二)榜样示范。是以别人的好思想、 好品德、好行为去影响、教育同学的一

11、种方法。榜样人格详细、生动、形象,对同学具有巨 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易于为同学所领悟和仿照。班杜拉等人的试验结果表明,榜样能对同 学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仿照是同学向社会学习,形成品德的重要途径。当榜样和说理教 育全都时,品德教育会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重视言传身教,这是胜利地对同学进行品德教 育必需遵守的原则。鉴于榜样在观看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我们要做到:(1)给同学呈现榜样 时,应考虑到榜样的年龄、性别、爰好爱好、社会背景等特点,以尽量与同学相像,这样可 使同学产生可接近感,避开产生高不行攀或望尘莫及之感。(2)给同学呈现受人敬重、地位 较高、力量较强且具有吸引力的榜样,这样的榜样具有感染力和

12、可信性,能使同学产生情感 共鸣,榜样本身也简单成为同学憧憬的、追随的对象,从而激发同学产生见贤思齐的上进心, 通过学习榜样人物来进展自我、完善自我。为了最大程度地使同学作出与榜样示范行为相匹 配的反应,老师需要反复示范榜样行为,并赐予指导。当同学表现出符合要求的行为时,应 赐予鼓舞。(三)采用群体协定。经集体成员共同争论打算的规章、协定,对其成员有肯定的 约束力。老师可以采用集体争论后作出集体商定的方法,来转变同学的态度。详细可以如下 操作:清晰而客观地介绍问题的性质。(2)唤起班集体对问题的意识,使他们明白只有转 变态度才能更令人满足。(3)清晰而客观地说明要形成的新态度。(4)引导集体争论

13、转变态度 的详细方法。(5)使全体同学全都同意把方案付诸实施,每位同学都担当执行方案的任务。(6)使同学在执行方案的过程中转变态度。(7)引导大家对转变的态度进行评价,使态度进一 步概括化和稳定化。(四)价值辨析。人的价值观刚开头不能被个体糊涂地意识到,必需经过 一步步的辨别和分析,才能形成清晰的价值观念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动。无论是大组或小组 争论,解决两难问题,交谈等策略都可以促进辨析。但不论应用什么策略,一种观念要真正 成为个人的道德价值观,必需经受三个阶段七个子过程。Q)选择阶段。自由选择。从 多种可选范围内选择。充分考虑各种选择的后果之后再行选择。(2)欣赏阶段。宠爱自 己的选择并感到

14、满足。情愿公开承认自己的选择。(3)行动。按自己的选择行事。作 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这整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赋值过程。由于价值辨析的方法 基本上是诱导性的.而不是灌输性、说教性的,因此老师的作用就在于设计各种活动,运用 各种策略来诱发同学暴露、陈述、思索、体验并实现某种价值观。但价值选择应由同学自己 作出,老师只起指导、帮助作用。(五)赐予恰当的嘉奖与惩处。嘉奖和惩处作为外部的调控 手段,不仅影响着认知、技能或策略的学习,而且对个体的态度和品德的形成也起到肯定的 作用。嘉奖既可用于个人,也可用于集体。用于个人时,不仅个人受到鼓舞,也可使集体受 到教育;用于集体则可以巩固集体成果,培育同学

15、的集体主义精神。赐予嘉奖时,首先,要 选择、确定可以得到嘉奖的道德行为;其次,应选择、赐予恰当的嘉奖物;再次,应强调内 部嘉奖。任何矫正不良行为的方法都强调强化的作用,但强化要留意适度,又要避开单调。 惩处是对同学不良思想品德和行为赐予否定的评价,目的是使同学克服缺点和错误,关心同 学分清是非,明确努力方向,同时应使全体同学受到教育。从抑制不良行为的角度来看,惩 处是有必要的,也是有助于良好的态度与品德形成的。惩处不是最终目的,赐予惩处时,还 要给同学指明改正的方向。一个优秀的老师必需坚持以表扬为主和以批判为辅的思想品德教 育原则。替代强化替代强化:替代强化指观看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犹如自己也

16、受到的强化一样,是一种间接的 强化方式.简述态度的实质与结构。答案要点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预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 性。对于该定义,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理解:(1)态度是一种内部预备状态,而不是实际 反应本身。(2)态度不同于力量,虽然二者都是内部倾向。力量打算个体能否顺当完成某些 任务,而态度则打算个体是否情愿完成某些任务,即打算行为的选择。(3)态度是通过学习 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各种态度都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 成、转变的。态度结构有三个成分:(1)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 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2)态度的情感成分

17、。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心情或情感 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3)态度的行为成分。指预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 图。道德情感的表现形式有哪几种?答案要点从表现形式上可分为三种:Q)直觉的道德心情体验;(2)与详细道德形象相联系的心情体验;(3)与道德信念相联系的心情体验。从众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熟悉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认知失调认知失调:人类具有一种维持平衡和全都性的需要,即力求维持自己的观点、信念的全都, 以保持心理平衡。当认知不平衡或不协调,这样内心就会有不开心或紧急的感受,个体就试 图通过转变自己的观点或信念,以达到新的平衡。简述态度与品德学

18、习的一般影响因素。参考答案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影响因素包括:外部条件:(1)家庭教养方式。家庭中 的某些不当教育和某些不良环境因素,是形成同学不良品德的一个重要缘由。(2)社会风气。 社会风气由社会舆论、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各种榜样的作用等构成。社会上的良好与不良 的风气都有可能影响同学道德信念与道德价值观的形成,这也使得德育工作难度加大。(3) 同伴群体。同学的归属感试图使自己的言行态度与同伴群体保持全都,以得到同伴群体的接 纳和认可。可以说,同学的态度与道德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们所属的同伴群体的行为准 则和风气影响。内部条件:Q)认知失调。认知失调是态度转变的先决条件。中同学的道德

19、熟悉还不明确、不稳定,而且缺乏独立的道德评价力量。(2)态度定势。个体事先的心理预 备或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料与评价,进而影响着是否接收有关的信息和接收的 量。关心同学形成对老师、对集体的乐观的态度定势或心理预备是使同学接受道德教育的前 提。(3)道德认知。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转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准则和法律规范 的理解水平和把握程度,取决于已有的道德推断水平。实施道德教育时,不应只留意道德教 育的形式,进行道德说教,而是应结合同学的实际生活和切身体验,晓之以理。此外,个体 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也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转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简述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

20、程。答案要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受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1)依从。包括从众和听 从两种。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熟悉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 现象。听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实行与大多 数人全都的行为。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性,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此时个体对道德法律规范行为的必要性尚缺乏充分的熟悉,也缺乏情感体验,行为主要受控 于外在压力(如奖惩),而不是内在的需要。依从则可能得到平安,否则将受到惩处。可以说, 处于依从阶段的态度与品德,其水平较低,但却是一个不行缺少的阶段,是态度与品德建立 的开端环节。(2

21、)认同。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 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仿照其动身点就是试图与榜样全都。 与依从相此,认同更深化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掌握,行为具有肯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 定性等特点。主体虽然对道德行为法律规范本身仍缺乏清晰而深刻的熟悉与体验,但由于对 榜样的仰慕,在行为上就试图与榜样全都。认同的愿望越剧烈,对榜样的仿照就越主动,在 困难面前就越能表现出顽强的意志和毅力。(3)内化。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 点全都,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

22、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决性。此时,稳定的态度和 品德即形成了。结合现实生活,论述如何矫正同学的不良品德。参考答案常常违反道德准则或犯有比较严峻的道德过错是同学品德不良的行为。通过对同 学不良品德的心理分析,青少年同学的品德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在有利的条件下不良品德是 可以转变的。在教育过程中,依据他们的心理特点应实行如下教育措施:Q)形成是非观念, 提高道德熟悉和辨别是非的力量。薄弱的是非观念,缺乏辨别是非的力量,是同学犯错误的 缘由之一,是品德不良同学的心理特点,是非观念差的同学不能在消失错误举动时,准时辨 别,加以制止,进而变成品德不良的同学。所以形成是非观念,提高同学辨别是非的力量, 是使同

23、学自愿改正错误行为与坚持正确行为的重要心理因素。同学的是非观念和辨别是非力 量是通过他们自身实践,不断比较、区分和识别各种是非、善恶的现象,不断在头脑中消失 冲突、解决冲突的过程中逐步进展起来的。关心犯有错误的同学形成是非观念的方法是多样 的,说理教育,严格要求,在舆论中提高同学行为评价力量,奖惩分明,以奖为主,树榜样, 提高同学学习榜样的自觉性,都有助于同学形成是非观念,提高同学辨别是非的力量。(2) 消退疑惧心理与对立心情,培育师生感情。由于在品德不良同学的经受中,指责多于赞扬, 所以一般来说,他们往往比较心虚敏感戒心重有敌意,常常主观地认为老 师轻视自己,厌弃自己。为了消退同学的疑惧心理

24、和对立心情,老师要首先从感化入手,多 方面地关怀他们,诚意诚意地关心他们,满腔热忱地和他们交知心伴侣,急躁细致地开导他 们,使他们信任老师的善意,从生活实践中亲身体验到老师的一片真诚,启发同学的觉悟, 拨动他们的心弦,使他们树立信念,情愿上进。(3)抓住醒悟和转变的关键期,促使同学品 德转化。品德不良同学的转变,一般要经受醒悟、转变、反复、巩固、稳定的过程。当同学 遇到新老师,来到新集体或受到一次触动思想的教育时,他们渴望有一个新起点,开头一种 新的生活,盼望进步的火苗重新燃烧。这时老师把握这种心理,赐予准时鼓舞,关心是很重 要的。在同学行动上有改正错误时,老师乐观努力地促转化,进行急躁细致的

25、思想教育,对 微小进步不断赐予确定、表扬、鼓舞.使同学进步的愿望变为进步的行动,又使正确的行动 不断地得到强化、巩固。同学的进步往往是迂回曲折、螺旋式的。同学消失反复时,老师绝 不能气馁或放弃教育,要找缘由,坚持不懈地做工作,使同学的行为不再消失反复和动摇而 进入巩固时期,进而进入稳定期,并形成稳固的品德。(4)点燃自尊心,培育与采用集体荣 誉感。同学的个人自尊心是一种个人要求受到社会、集体敬重的感情,是自我意识的表现, 它使同学爱惜自己在集体中的合理地位,保持自己在集体中的声誉,它是同学乐观向上,努 力克服缺点的内部动力之一。集体荣誉感是人们意识到作为集体成员的一种尊严的心情体 验,它促使人

26、们珍惜集体荣誉。依据集体的要求与利益来行动,养成忘我精神。集体荣誉感 是推动同学乐观向上的动力之一。受到集体舆论支持并引起荣誉感的行为,简单促使同学坚 持与发扬。而相反的行为,就简单促使同学否定它,克服它。因此,健康的舆论和集体荣誉 感是同学进展良好品质,制止不良行为的一种手段。老师应更多地采纳赞许、表扬、嘉奖、 信任的方法,赐予荣誉称号,激励同学上进,乐观培育同学的自尊心。(5)熬炼意志力,巩 固新习惯。同学已形成的不良习惯,是不合理需求与错误行为方式之间建立的巩固联系,要 转变是不简单的。对一种错误的行为的矫正,要转变不合理的需求,尽可能掌握诱因的影响, 如让同学更换环境,临时避开某些诱因

27、都是有益的。但避开诱因是消极的,同学很难完全长 期地避开不良诱因,即使能避开,也不能保证在新的诱因下不犯错误,根本的方法是使同学 增加在各种环境的诱因下,都不受影响而坚持正确方向的力量,老师应创设新环境使同学熬 炼意志力.培育他们独立地与外部诱因作斗争的力气,并使他们在熬炼意志的过程中形成和 巩固新的行为习惯。(6)针对个体差异,实行敏捷多样的教育方式。同学的错误行为与不良 品德,由于年龄、共性、错误的性质与严峻程度不同,应实行多样而敏捷的教育措施,年龄 小的同学产生某些不道德行为,常常是由于不了解或不理解道德行为准则并出于奇怪 而 产生的。对于他们应多进行正面诱导,确定钻研精神,指出行为方式

28、的不当,指导他们应实 行什么方法来实现目的。对于年龄较大的同学的不良行为,就可实行较严峻的教育方法,依 据他们错误的严峻与性格特点,选择不同方式。总之,在矫正同学不良品德中,老师进行深 化的调查争论,细致全面地了解同学的共性特点,擅长发觉和采用他们的乐观因素去克服消 极因素,实行敏捷多样的方式方法去进行工作。总之,对于品德不良的同学。只要我们热忱 地关怀他们,严格地要求他们,摸透他们的心理,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是能使他们中的大 多数人的不良品德得以矫正的。试论述中同学品德进展的基本特征。答案要点第一,伦理道德进展具有自律性,言行全都。在整个中学阶段,同学的品德快速 进展,处于伦理形成时期。伦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必需遵守的行为准则,它是道德关 系的概括,伦理道德是道德进展的最高阶段。Q)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抱负。中学阶段是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