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例:《抵抗弯曲》课例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课例:《抵抗弯曲》课例分析.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适度引领合理收放抵抗弯曲课例分析近日,我有幸作为丽水市小学科学教研员工作室学员参加了松阳实验小学教 育集团科学借智办学活动,聆听了来自杭州及我市几位优秀一线教师的精彩课堂 和讲座,从中得到了许多有益的收获,同时也生成了一些关于科学课堂教学的思 考,现以遂昌育才小学雷老师的抵抗弯曲一课为例,谈谈本人对科学课堂教 学中“收”与“放”的粗浅认识。片段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出探究问题”1、师:(课件出示桥的图片)请你认真观察一下,这样的桥由什么组成?指名学生说,认识横梁和柱子。2、你认为谁更容易弯曲?学生思考后个别回答。3、通过观察各种桥梁断裂时的位置引出横梁比柱子更容易弯曲。(分析:横梁比柱子更容易
2、弯曲是建筑学上为什么要研究横梁抗弯曲能力的原因 所在,雷老师通过让学生观察认识横梁和柱子,猜想谁更容易弯曲,起到了激发 学生思维的目的,然而,仅通过图片展示试图让学生感受横梁更容易弯曲似乎比 较牵强,学生难以真正感受到这一事实,可放手让学生通过压一压木条亲身感受, 建构这一认识。)片段二:“横梁抗弯曲能力与什么因素有关”师:你认为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与什么因素有关?生1:厚度生2:材料:生3:长度(师补充:跨度)学生还说了其他的许多因素,后面的答案均未板书。一直没有“宽度”,老师不断引导、暗示后一学生说到了宽度。(分析:宽度和厚度对抗弯曲能力的影响是本课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可是学生 却一直没有说到
3、老师需要的答案。怎么办?雷老师选择的是继续不断地引导的方 法,这样做可以深入挖掘学生的思维,全面考虑横梁抗弯曲能力的引导因素,不 过有时考虑到科学探究的重点,大可不必为了一个老师期望的答案而大费周章, 直接提出也未尝不可。)如果还是用这张纸搭纸桥,不增加任何其它材料,不改变两个盒子之间的 距离,垫圈同样放在纸桥中间,你们有方法让这纸桥多承受几个垫圈,使它的 抗弯曲能力增强吗?5、学生汇报。6、小结归纳,引入本课:同学们能大胆提出自己想到的增强抗弯曲能力的 方法,很好。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增强抗弯曲能力的问题。7、板贴课题,全班齐读课题:2、增强抗弯曲能力二、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实验探究活动1、谈
4、话:刚才很多同学提出了增强这纸桥抗弯曲能力的方法,其中很多办 法跟形状有关。那么,改变纸的形状,真的能够增强它的抗弯曲能力吗?板贴: 改变纸的形状,能增强纸的抗弯曲能力吗?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你们的推测? 好,下面我们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推测。2、师:在实验探究之前,老师提醒大家注意几个问题(全班齐读)。课 件出示:纸的长度不变(不增加其他材料)。两个盒子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纸桥的高度不变。一张纸只折一种形状。用垫圈的数量表示抗弯曲能力的大小,放垫圈的位置保持在纸桥中央, 记录垫圈数量。先设计纸的形状,再预测承受垫圈数量,最后进行实测。分工合作,记录员填写探究记录表,汇报员汇报实验探究情况。有
5、序地选择材料。3、师:这几项考前须知同学们都清楚了吗?有疑问吗?老师给同学们15 分钟进行实验探究,希望做得更好。4、小组实验探究,教师巡视指导。纸的厚度不变、增强抗弯曲能力探究记录表班级:小组 探究课题:增强抗弯曲能力日期:设计纸的形状(画出来)预测承受垫圈数量实测承受垫圈数量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出科学原理5、师:好,探究时间到,请小组长把实验材料放在桌子中间。在刚才的探 究活动中,各小组同学都很认真很投入,研究气氛很浓,而且有分工有合作, 这种做法很好,请用最响亮的掌声表扬自己。现在请各小组马上分析讨论实验 现象,想一想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写在记录表最后一行里。课件出示:分析 讨论实验现象,可
6、以得出什么结论?6、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三、设立展示平台,交流探究成果1、师:我看到了刚才同学们通过精心设计、认真实验、充分讨论,相信大 家一定有不少的收获和新的发现。哪个小组最愿意到讲台上展示和汇报实验情 况?2、抽四个小组作汇报。(采用生生互评、自评、师评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3、师:非常感谢刚才四个小组给我们带来这么精彩的实验汇报,这四个小 组都得出了一个相同的结论,就是:“改变纸的形状,能大大增强纸的抗弯曲 能力!”其他小组得出的结论都是这样吗?还有其他发现和补充吗?4、师:看来,大家讨论的结论都比拟一致。板贴:”改变纸的形状,能增强纸的抗弯曲能力! ”(全班
7、齐读)。5、师:同学们,我们通过实验探究,证明了 “改变纸的形状,能增强纸的 抗弯曲能力! ”。实际生活中,除了纸改变形状能增强抗弯曲能力外,其他的 薄形材料也如此。板贴:薄形材料改变形状后抗弯曲能力可以增强(全班齐 读)。四、联系生活实际,课外延伸拓展1、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实验探究,我们发现了 “薄形材料改变形状后抗弯 曲能力可以增强,而且不同的形状,抗弯曲的能力也不同”。这个科学原理在 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2、出示瓦楞纸板箱,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和研究,适当渗透瓦楞 纸的稳定结构:瓦楞纸板抗弯曲能力为什么那么强?它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课 件出示(学生讨论后汇报)3、教师出示演示
8、文稿,介绍更多的应用例子:建筑材料如铝材、钢材投 影出示:“工”字形钢、槽钢 角钢等。为什么这些钢材要做成这样的形状? 做成这样的形状有什么好处?(学生回答)师:这些形状的改变在效果上等同 于增加了材料的厚度,这是一个增强材料抗弯曲能力的好方法。4、师:除了上述瓦楞纸板和建筑材料的应用外,同学们还能举出其他依靠 改变材料形状来增强材料抗弯曲能力的例子吗?5、学生举例回答。(给予适当的激励性评价)6、师:同学们都很聪明,都很注意观察身边事物,能够举出这么多例子, 非常好!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观察身边事物,也可以通过查找书籍、上网等途 径收集更多有关这节课知识的例子,下一节课我们来开一个交流展示会,
9、看谁 提供的资料最多,好吗?五、评价反应学习,激励继续探究1、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在这节课里你学到了什么? 你觉得自己表现得怎么样?2、学生堂上交流、展示。3、质疑问难。4、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到“薄形材料改变形状后抗弯曲 能力可以增强”这个科学原理,而且在这节课里同学们也学得非常积极和投入, 探究活动有分工有合作,对科学探究充满了热情,老师希望今后同学们能继续 保持和发扬这种科学探究精神。教学小结与反思:教学理念:以“有效教学”理论为指导,采用主题教学法,通过对三维学习目标的整合, 以科学探究过程为教学主线索,同时又设科学知识建构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这 两条教
10、学暗线。使三条教学线索和学习目标在逻辑化的教学程序、结构化的教学 内容和活动化的教学体验中整体推进,互为促进。又借助教师开放式的提问和富 有暗示性的语言技巧,促成课堂的多向互动和动态生成,到达一种“静水流深” 的教学意境。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在认知方面建立了增加纸条厚度可以显著增加纸条的抗 弯曲能力的科学概念。并在探究过程中,识别与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和记录数据, 制作曲线图,运用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对现象作出合理解释等探究技能都有 所开展。欠缺的是,最后时间来不及,对横梁平放好还是立放好,没有进一步的 深入探究,停留在师生在口头上。如果在这个环节简单地用尺试一试、压一压, 效果会比上课时要更好
11、,目标达成好更完整。在设计时,我自认为对学生情况的把握与以往上课相比有所提高。但在实际 教学中反映出来我做的还不是很到位。课堂还没有真正关注学生的开展。最突出 的是在“运用数据分析整理数据”环节表现出来。应该说这一个环节的处理是 本课关键所在,只有学生建立了增加纸条厚度可以显著增加纸条的抗弯曲能力的 认知之后才能对横梁立放的现象做出解释。操作过程中,学生实验结束,我请一 个小组上讲台汇报。汇报的形式是请汇报的小组把曲线图通过投影呈现给大家, 其他同学一边听汇报的测试数据记录,一边在他们的曲线图上找出相应的数据。 第一个组的同学如实地汇报了预测和实测的数据后说:“比拟预测和实测的数据, 我们发现纸的叠加张数增加,抵抗弯曲的能力也增加。”于是再请一个小组汇 报,结果与第一组的说法一样,至于预测与实测数据相差非常大,都没有去关注。 看看前面花的时间也差不多了,作为老师的我觉得该收场了。于是我就介入了, 将结论出示学生:纸的厚度增加,抵抗弯曲的能力会增加。虽然貌似结论已经得此但过程中我忽略了结论的得出要符合学生的思维发 展,结论的得出节奏过于快,过于浅薄,没有进行比拟和深入的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