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论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复习过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论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复习过程.doc(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小学数学论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小学数学论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摘要】: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索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这是主体性教学和学生主动学习的具体体现【关键词】:创设问题情境引导主动学习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实现原有认知结构对新知识的同化,能够激发起学生主动将新旧知识发生联系,相互比较,找到适合解决新问题的方法与途径,从而有效的学习新知。数
2、学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指出,数学教学,教师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可探索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越接近学生的生活,能见度就越高,问题激活思维的程度就越好。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针对如何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谈谈自己的心得。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当学生对学习材料有了兴趣,才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紧密联系生活,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维、分析、操作、判断、交流、讨论等活动,从而增强学生的探究兴趣,例如:
3、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创设了一个这样的问题情境:出示两个苹果,问:“两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同学,每人分几个。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同学,每人分几个半个苹果怎么表示。”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就集中到教学内容上,同时也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学生积极思考后,有的说用“一半”表示,有的说用“二分之一”表示,有的说用“0.5”表示。这样的问题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能够产生兴趣,很快的就参与到新知的学习活动中去。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实践学习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学生只有在充满活力的的课堂中学习、实践,在自主探究中去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才能成为具有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在
4、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探索精神被激发,就容易迸发创造的火花,教师就要为学生在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去感知、体会、感悟知识形成的过程。比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内容时:在认识圆的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时,没有告诉哪是圆心、半径、直径,而是提问学生:你能把我给你提供的这个圆折一折吗?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在通过折一折,看一看,想一想的活动中,让学生去体会去感悟,然后让他们互相交流发现了什么秘密,进而很自然地得出:哪是圆心、半径、直径。并且很自然得出在同一个圆中,直径和半径的关系。并知道直径是圆内最长的线段。然后进一步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对圆
5、有了哪些认识?让学生各抒己见,详谈自己的收获!然后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一些教具:一些圆形物品、两支笔、钉线、圆规等。进而抛出:“那么怎样能画出一个圆呢?下面咱们进行一次画圆比赛,你想用什么画圆就用什么画,你想画多大的圆就画多大的圆,看谁想出的方法多。”然后让学生再进行交流自己的画法。从而得出:要画一个圆,首先要确定圆的位置,圆的位置需要圆心的位置来确定;圆的大小是由半径的长短决定的。然后让学生画出一个半径是5厘米的圆,然后又设计一个问题:谁能画一个直径是8厘米的圆?最后又进行拓展:我们学校要建一个直径是20米的圆形花坛,怎样画呢?把生活实际和所学知识紧密的联系,让孩子感受数学的价值,促进孩子学习
6、数学的兴趣!整个过程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问题积极主动的操作、观察、比较、试探,在动手、动口、动脑中积累感性材料,建立表象,初步体验数学思维和方法,力求把教学内容转成物质化活动。只有做了,才会真正理解。在学生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思维,在体验中发现,在体验中发展,从而不断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三、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学习。课堂教学中要真正的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首先要营造一种宽松、愉悦、自由的学习氛围,教师巧妙设置的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全身心的投入学习,让孩子在快乐的情境中学习。例如:在教学秒的认识一课中,我就利用课本提供的春晚快到0点倒计时,这
7、一情境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孩子们,春节联欢晚会0时倒计时的场面还记得吗?”学生高兴的说:“记得!”那好,让我们再次一起重温那个场面吧!“孩子再次激动的和主持人一起有节奏的倒计时。”刚才10、9、8、7.是用的什么时间单位?”这样孩子在这样熟悉的问题情境中,很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很自然的引出了秒,进而问:”为什么不用时、分做单位,而用秒呢?“孩子有的说:因为时和分太长;有的说:秒的速度快!等等,孩子畅所欲言,没有拘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孩子在感受计量比较短的时间时要用秒做单位的。这样,在平等交往的问题情境中,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在学生很有兴趣的走进了“秒的认识”之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对秒有
8、哪些认识,通过对学生认知上的了解,进而让学生亲自聆听一下一秒的声音:“滴答,”刚才你听到了什么?“孩子高兴的说:“滴答滴答”,然后又三次滴答!让孩子从直观上感受一秒的长短。“一秒能干些什么呢?”有的说:“一秒能拍下手。”.“那好,我们就跟着秒的节奏一起拍一下手;跺一下脚;点一下头”这时我发现孩子们都全身心的投入到了学习活动中!学得兴趣盎然!四、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根据知识的系统性和学生的认知发展的有序性,设置一些有层次、排列有序的、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形成问题链,使学生在理解了初始问题之后,有继续探索的欲望。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当学生认识了二分之一之后,问学生:“你还
9、想认识几分之一,你能动手折出你想知道的这个分数吗?折完后图上色并写出这个分数。”通过这一系列的、有序的提问,不仅将学生的思维向目标层层推进,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解决了初始问题之后,思维自然与后面的问题的解决联系起来,学生的发散思维、推进式思维能够得到很好的锻炼与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和增强。五、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新知识的巩固,只有通过适当的练习,才能得以巩固理解,才能逐步形成技能。练习的设计要有目的性、层次性,重点突出,形式要多样。例如:在学生学了百以内数的认识之后,让学生做填数题()、()、()、(50)、()、()。学生按从小到大、从大到
10、小的顺序填写之后,老师要问:“还可以怎么填。”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进一步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愿望。他们就会很积极的解决“还可以怎么填”这一问题方案。之后再问:“这些数的排列有规律吗?“,同学们又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出了填数的方法。最后,在利用规律进行练习。以此来巩固初步掌握的填数规律,提高思维和应用能力。总之,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索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必要而且有效的手段,对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