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 必修上册 第六单元 荀子《劝学》细读精讲.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86463950 上传时间:2023-04-1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9.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2019) 必修上册 第六单元 荀子《劝学》细读精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统编版(2019) 必修上册 第六单元 荀子《劝学》细读精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统编版(2019) 必修上册 第六单元 荀子《劝学》细读精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2019) 必修上册 第六单元 荀子《劝学》细读精讲.docx(1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第六单元荀子劝学细读精讲教材原文君子日:学不可以已(yi)。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zhbng)绳,糅(r6u)以 为轮,其曲中规。虽有(ybu)槁(gAo)暴(ph),不复挺者,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那么直, 金就砺(B)那么利,君子博学而日参(cWn)省(xing)乎己,那么知(zhi)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ytl)之所学也;吾尝跋(qi)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yii)马 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5)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xln

2、g)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度(kui)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qi)骥。)一跃,不能十步; 鸳(代)马十驾,功在不舍。锲(qi4)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u)。蚓无 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但。),非蛇鲤 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白话翻译: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由水凝冻而成,但比水冷。木材直 得合乎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线,如果用火烘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的 标准。即使又晒干了

3、,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火的烘烤使它弯曲成这样。所以木材经过墨 线比量就能取直,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更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 己进行检查、省察,就能见识明达,行为不犯错误了。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学习片刻的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后跟远望,却不如登上高处 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远处的人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 有更加疾劲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非善于奔波,却可苟子的文风平易朴实,劝学虽然是以说明道理为目的的议论文,但是说理不以言辞 锋利的辩论和咄咄逼人的气势取胜,而是精心安排脉络清晰的文章结构,辅以比喻、排比等 修辞手法,

4、将深刻的道理以谆谆教导的态度侃侃而谈,在深入浅出的文字中让道理深入人心。从文章结构看,全文条理清楚、逻辑缜密,围绕中心论点层层深入地展开论述,因而立 意统一,论证周详,使得文章有极强的逻辑性,读来气势磅礴、引人入胜。本文采取总分结构,首段开宗明义,借君子这一理想人格之口,提出本文中心论点:“学 不可以己%语言质朴而用意深远,自然而言地引出了下文对“学不可以已“进一步的阐述。紧接着的是“学不可以已”的原因,一是因为学习对自我提升有重要的意义:君子通过外 在的“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学习过程,能够达成”那么知明而行无过矣”的道德、行为成就,体 现了“学的道德作用。其中,“日参省”的日强调了每天学习反

5、省的重要性,既收束了上文, 理顺意明地概括了段意,又与中心论点的“已”前后呼应,有条不紊地展开了论说。二是因为 学习对人格养成有重要的作用:“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道明了君子之学需要“善假 于物”,还反向论证了人如果善于利用外物进行学习实践,而非一味地“思”,就可能成为有 才德的君子。最后讲述的是“学不可以己”的途径和方法,除了上文提到的“善假于物”是学习的途径之 外,学习还需要做到“积和一。积于人”而言,就是“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的学习积累、德性提高的过程。德性的积累要从“小善”做起,方能实现“圣心备矣”,所以“积” 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的,也

6、就是要有一的状态即锲而不 舍。“积”和“一”不但在结构上对“君子学不可以己”进行了首尾呼应,进一步深入论证了学习必 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而且在广度和深度上对中心论点进行了顺理成章的突进,使得主题 抽丝剥茧、层层渐入,完成了“学不可以已”的方法论证,可谓神思飞越,浩气腾涌。说理性极强的文章,容易陷入单调和枯燥的圈套,但是劝学说理深入、透彻却脍炙 人口、传诵不衰,这与它脉络清楚、层层深入、逻辑缜密的文章结构息息相关。劝学的经久不衰不仅得益于缜密的文章结构,同样也与独具特色的艺术手法紧密相 关。中国古典文章,最初只有记言、记事之文。尚书记言,春秋记事,而论语、 孟子也是记言的,“飞文敏以济辞”的比

7、喻手法兴起后,议论文体开始兴盛。比喻说理手 法是荀子说理议论散文中最具特色的写作手法,也是他区别于孔孟等人的特点所在。故从荀 子开始,议论散文才正式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它代表着议论散文的成熟,构成散文中的 一个重要的部类。而劝学被公认为荀子中比喻手法运用得最精彩、最集中的论说文。它将比喻手法融汇于论辩之道中,引物连类,设喻说理,因此论辩过程生动鲜明而无枯燥的 学究之气,文章自然显得清新自然而不见板滞生硬。文中的比喻论证层出不穷而自由灵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博喻手法的应用,文中第二段 中的“青,取之于蓝金就砺那么利”,连续的四个比喻,从自然和人工不同侧面和角度阐释 了“学不可以已”的原因,而且句式

8、整齐形成排比,使得文章气势磅礴,到达了先声夺人的效 果。然后引人注目的是喻体生活化的特点,第三段为了证明“学思”关系,荀子列举了“登高 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这四个常见易懂而具有生活气息的例子,通俗明了 的比喻,读起来使人感到亲切,增加了可信度,使得道理深入人心,实现了说理透彻的目的。令人赞叹的是比喻论证中比照手法的运用,“骐骥”和“鸳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 “用心一”的蚯蚓利“用心躁”的螃蟹形成了鲜明的比照,既增强了文字的说服力,以此论证学 习必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又因为整齐对称而富有变化的句式使得文章具有流动的节奏之 美。铺陈列锦、无所不用的比喻,不仅将

9、议论引向深入具体,还因为用比的变化,形成了整 齐而错落有致的句式,使得文章虽铺排却无繁杂之感,既有论辩色彩,又有文学韵味。正因 为“极声貌以穷文”的比喻手法,使得文章既具有思想高度又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所以文 心雕龙诸子中评价道:”理懿而辞雅”,故除了被称为议论散文成熟的标志之作外,荀子 也被誉为“开后世赋体之风”之作。附录:一、劝学篇原文君子日: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靴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 槁暴,不复挺者,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那么直,金就砺那么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那么知 明而行无过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

10、之遗言,不知学问之 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 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践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 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 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 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11、:白沙在涅,与之俱黑lo兰槐之根是为芷。 其渐之滞,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 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福。怠慢忘身,祸灾乃 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假设一,火就燥也:平地假设一,水就湿 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 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她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 积此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膜一跃,不能

12、十步;驾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 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蝇2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憎情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 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脱。滕蛇无足而飞,新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 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故君子结于一也。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 在山而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那么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那么始乎为

13、士,终乎为圣人。 真积力久那么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假设其义那么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 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 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螟 而动,一可以为法那么。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那么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 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 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喳。傲,非也,嘴,非也;君子如向矣。学莫便乎近其人。

14、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 之说,那么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 书而己耳,那么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将原先王,本仁义,那么礼正其经纬蹊径也。假设挈 裘领,诂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 戈舂黍也,以锥餐壶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 也。问楮者勿告也,告楮者勿问也,说格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故必由其道至,然 后接之,非其道那么避之。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

15、从而后可与 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故君子不 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谓也。百发失一,缺乏谓善射;千里步不至,缺乏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缺乏谓善 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 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缺乏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 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 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 不能倾也,群众

16、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 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二、文言知识(一)通假字1 .糅以为轮:“糅”同“煤”,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2 .虽有槁暴:“有”同“又“,再次。3 .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见识。4 .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天性。(二)古今异义1 .爪牙:蚓无爪牙之利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帮凶,含贬义。2 .金:金就砺那么利古义:指金属制的刀斧等。今义:金子。3 .博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博地学习。今义:指人学识渊博。4 .用:用心一也。古义:因为。今义:

17、使用。5 .跪:蟹六跪而二螯古义:脚或腿,名词。今义:跪下,动词。6 .寄托:非蛇螃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容身、托身、藏身。今义:把感情、理想、希望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身上。(三)一词多义1 .于取之于蓝:介词,从。而青于蓝/而寒于水:介词,比。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介词,向。2 .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相当于“于之”。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语气词,“了3 .之吾尝践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的标志,原句应为“蚓无利爪牙,强筋骨”。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非蛇鳞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冰,水为之,

18、而寒于水/锲而舍之:代词,它。4 .而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而寒于水/而致千里/而绝江河/而闻者彰/而见者远:连词,表转 折。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表递进。那么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鳌:连词,表并列。锲而舍之/锲而不舍:连词,表假设。终日而思矣/践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连词,表修饰。而神明自得:连词,表因果。(四)词类活用1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2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用作状语,每天。3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4 .积善成德: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善行。5 .用心一也:一,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6 .木直中绳,

19、糅以为轮:糅,动词使动用法,使弯曲。7 .故木受绳那么直:直,形容词作动词,变直。8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五)特殊句式1 .状语后置原句:青,取之于蓝常规句式:青,于蓝取之句义: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原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常规句式:冰,水为之,而于水寒。句义:冰由水凝冻而成,但比水冷。2 .省略句原句:木直中绳,糅以为轮常规句式:木直中绳,糅(之)以(之)为轮句义:木材直得合乎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线,如果用火烘烤使它港曲做成车轮。3 .定语后置原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常规句式:蚓无利爪牙,强筋骨句义: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4 .判断句

20、原文:虽有槁暴,不复挺者,糅使之然也。句义: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火的烘烤使它弯曲成这样。原文: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句义: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远处的人也能看见。原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句义:君子的天性禀赋同一般人没有差异,只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罢了。学而习之:一、真题演练试题(2016年高考课标全国卷I )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一, 是用心专一的缘故。(2017年高考课标全国卷III)苟子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以积土成山、积水 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的观点。(2018年高考全国卷IH)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

21、日弹精 竭虑思考,去U”,踮起脚极目远望,也“答案:【2016年课标I卷】上食埃土,下饮黄泉【2017年课标III卷】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2018年课标HI卷】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不如登高之博见也二、课后练习(一)、选择题1 .以下加粗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A槁暴(p)糅使之然(r6u)舟楫5)舆马(yd)B蛟龙(jiWo)蹉步(kui)骐骥(ji)爪牙(zh京o)C镂金(16u)一马(皿)生非异(xing)洞穴(xu6)D践而望(qi)锲而不舍(qi)二螯(Ao)参省乎己(xlng)2 .对以下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木直中绳中:合于。B虽有槁暴暴:晒干。C假舆

22、马者假:借助。D君子生非异也 生:出生。3 .以下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为哪一项()A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4 .选出与“筋骨之强”中的“强”意义相同的一项0A秦贫,负其强,以空言求璧B学未有达,强以为知C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D人强马壮5 .“而”字主要有以下用法,后边句中的“而”属哪种用法,请把相应的用法的序号填在句 后的括号里。a.连词,表并列关系b.连词,表递进关系c.连词,表转折关系d.连词,表假设关系e.连词,表顺承关系f.连词,表修饰关系g.代词,同“尔”,你,你的(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

23、可也(3)顺风而呼,声非如疾也(4)蟹八跪而二螯(5)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6)吾尝终日而思矣(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6 .以下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作者用“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种生活现象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提高,实现超越。B第一段用“敕以为轮”来推导出通过学习和“参省乎己”才能到达理想境界的结论。C第二段用“跌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种生活体验说明“善假于物”的重要性。D第三段通过正反比照论述了只有积累、持之以恒和专心致志地学习,才能有所成就。7 .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0A文章先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举例说明任何人通

24、过发愤 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B荀子开展了儒家的“劝学”传统,认为礼义道德和系统知识,只有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 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C文中阐述的要重视学习以及学习必须“善假于物”、逐渐积累、持之以恒等见解,对今 天的我们来说,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D随着作者设喻的连续和手法的变换,文章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产生铿锵起 伏的节奏,表现出荀子谆谆劝学的激情。8 .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有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0A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我曾经整日地思考,不如片刻所学的。B不积陛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累半步一步的行程,就无法到达啊

25、千里远的地方。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那么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反省自己的言行,就能知识明了,而且行动没有过错。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不过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二)、判断题(对的选“是”错的选“否”)1 .劝学是一篇说理性散文,千百年来广为传诵,原因在于论述道理时巧妙运用了大 量比喻,且多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浅近贴切。(是 否)2 .荀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荀况所著。荀子主张“性恶论”,强调后天的环培和教育可 以改变人的恶的本性。(是否)3 .劝学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 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

26、散文。(是否)(三)、填空题1 .荀子,名_,又称旬卿。战国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是先秦_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劝 学是荀子开篇之作。“劝”的意思是一。2 .根据劝学原文填空。(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2)故不积陛步;不积小流J(3)锲而舍之,;锲而不舍j 23 .说说下面句子各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鸳马十驾,功在不舍。()(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鳍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答案】(一)、选择题1 .(B)2 .(D)

27、3 .(C)4 .(D)5 .( De (2)d (3)f(4)a (5)e (6)f(7)b6 .(B)7 .(A)以远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非善于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天性禀赋同一般 人没有差异,只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罢了。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生长;积累 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非凡的智慧,具备圣人的心怀。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 行程,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集细小的流水,就不能形成江河大海。骏马跳跃一次,还没有 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来源于走个不停。拿刀刻东西,如果 刻儿下就中途放弃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

28、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是因 为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然而没有蛇鲜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它用心浮躁 的缘故。作文讲记:自刘向始,劝学篇便位居苟子三十二篇之首。先秦文献中,居首者多被赋予了 特殊的意义,例如关雎之于诗经,首章之于老子,逍遥游之于庄子, 首篇多有总括作者思想或突出主题的作用。荀子是“上承孔孟,卜接易庸,旁收诸子,开启 汉儒”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而劝学篇居首,它确实也承载着荀子主张的“人之性恶,其善 者伪也”的人性论以及“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的教育观。劝学篇的中心论点是:“君子

29、 日:学不可以已。”全句的重点在于“学和君子上,全篇的重点也在于此。一、劝学与性恶论“学”在儒家体系中非常重要,先秦儒学家中论语首篇是学而,荀子首篇是 劝学篇,后世儒学家中扬雄法言的首篇是学行,王符潜夫论的首篇是 学,现代大儒章炳麟尼书的首篇是原学,“学”的地位可见一斑。但是,人为什么 非要学习呢?荀子为何要劝导人们学习呢?既然是“人要”学习”,那么就和“人”的本性相关, 因为“人性是教育的出发点:关于人性,荀子在性恶篇首句便下定论:“人之性恶,其 善者伪也。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趋向邪恶的,善良只是人矫正其本性后的结果。何为“性”?性恶篇说:“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性”就是人与生俱

30、 来的官能欲望。苟子还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然 那么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如果一味顺从人喜欢利 益、妒忌憎恶、耳目贪欲的天性,就会发生利益争夺、道德泯灭、礼法消失这些恶行,最终8 .(C)(二)、判断题1 .是2.否3.是(三)、填空题2 .况儒家劝勉、鼓励的意思3 .(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践而望矣(2)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3)朽木不折金石可镂4 .(1)排比(2)对偶(3)比照社会趋于暴乱。根据顺性而为造成的恶行,荀子得出了性恶论的结论,因此可知“性恶”并 非说人的本性就是“恶生之谓性,“性”本无善恶之分,顺“性”而为不

31、加抑制自己的官能欲 望才是“恶 “性恶”只是“性”其中一种趋向。而要改变“性恶”的趋向,“学”是其中的关键:“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 然后治。荀子认为,人虽有趋向恶的本性,但是如果学习师法和礼义,就能矫正“恶”的倾 向,到达安定太平的结果。在劝学篇中荀子详细列出了人们学习的内容:“故学至乎礼 而止矣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因 此可知,学习的内容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而是德性修养,所以传授礼法德行的五经是 学习的教材,而先王制的“礼”那么是重中之重。总之,要改变“性恶”的趋向,就需要借助“学” 的力量,效仿先王之礼,然后用礼义将无善恶之

32、分的“性”加以克制,从而将其引导至“善” 的一面。何为,伪”? “学”以转化“性”的结果就是“伪”。性恶篇中说:“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 在人者,谓之伪”,又说:”伪,为也,矫也,矫其本性也”。也就是说,“伪”就是可以“学”、 可以通过人为改变的东西,也是一种矫正“本性”的行为。因此,人虽有“性恶”的趋向,但是 可以通过“学”来效仿师长或礼义,达成“伪”,从而趋向“善”。至此,荀子完成了“性学伪”的逻辑建构,荀子为何“劝学”已经一目了然:人性 趋恶,为了改变“恶”的趋向,需要通过学习礼义以到达“化性起伪”的效果,将“性恶”的趋向 转化为“伪善”,从而成为完全合于礼义的君子,最终到达圣人的人格。二

33、、劝学与君子之学那为什么是“君子劝学呢?从行文用意来看,荀子不用孔孟常用的“子日”却改用第三人 称“君子日”作为开篇之语,不仅受到了左传国语中置于历史叙事之后的“他者”视角 的影响,也由于荀子想要以群众之理想阐释个人之思想,所以借“君子”这个理想人格之口提 出“学习不可以停止”的个人见解,可见命题提出之重视和推广之用心。从内容主旨来看,这 表达的是荀子教与治的教育观:在荀子看来,君子是教化的结果,又是教化他人的主体,也 是借助礼法来帮助统治者巩固统治的封建官僚,因此君子在教育和政治上的地位非常重要, 借君子之口提出“劝学”,意义重大。首先,君子是教化和学习的结果。正如同需要“积善成德”的圣人一

34、样,荀子认为君子也 非天生而成,他要做至广善假于物”,将学习和实践相结合,并且还要坚持进行德行礼义的积 累,做至广一”和“枳”,才有可能成为君子,因此君子是教化和学习的成果。劝学篇中说 到:“学恶乎始?恶乎终?日:其数那么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那么始乎为土,终乎为圣人。” 荀子将学习的人分为土、君子和圣人,修身为土是第一个层次,成为圣人是学习的终极目标, 而君子下接土人,上接圣人,是教化和学习中最关键的角色。普通人如果想到达有德行的境 界成为君子,必须接受教育进行学习,从而在礼法学习中改变“恶”的本性趋向,变得德行高 尚而无限地靠近圣人,这表达了荀子“学以至圣的教育观。其次,又因为“圣人”难

35、成,而作为次一级的“君子”那么成为了现实的学习对象和道德上的 目标追求,是众人模仿的对象,所以肩负起教化他人的责任。在苟子看来,教化的主体是君 子,教化的对象是民众或者说是趋向“性恶”的“小人所以,他在荣辱篇中说到:“人之 生固小人。无师无法,那么唯利之见耳。以遇乱世,得乱俗,是以小重小也,以乱得乱也。 君子非失势以临之,那么无由得开内焉也就是说,人天生就是趋向“性恶”的“小人”,在乱世、 乱俗中不学习、不接受教化,那是小上加小,乱中加乱。如果君子“失势”,掌握了世俗权财, 让“小人”艳羡,便能以身为例,说明人接受教化后能够达成社会意义上的成功,以此说服小 人接纳教诲,接受礼法。君子将权力、财

36、富服务于德治之义,增加教化的吸引力,从而将礼 法推行社会下层,达成教育的推广,这就是君子对于教化的主体作用。君子之学除了对个人修养和社会教育有巨大的作用外,在政治上的德治作用也不容小觑。 苟子所处的时期是政体结构产生巨大转变的春秋战国时期,在这种情况下,荀子提出了以教 育为主的治国方略,想要培养懂礼法的封建官僚来巩固国家的统治,而这些懂礼法的官僚正 是荀子想要培养的君子。荀子在不同的地方阐释了君子的政治作用,在王霸篇中他说到: “欲得调壹天下,制秦楚,那么莫假设聪明君子矣”,在王制篇中他说到:“治生乎君子,乱 生乎小人”。这里的君子不仅具备了道德上的人格修养,也要有治国之才,能够改进现实政 治

37、,协助君主统一天下,因此君子的德治作用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故荀子所谓的“君子之学”,让“君子”劝学,其实是让道德理想上的君子和政治权位上的 君子统一起来,构建出完整的教一治教育观。教以治国,是荀子教育的社会目的所在, 也是荀子治国理政的方法所在。字词注释:(1)选自荀子集解卷一劝学,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20页。有删节,教 材文字在原文并不前后相连,但是选出来的局部语意连贯,说理透彻,可看作独立篇章。荀 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赵国人,战国末期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先秦儒家 的最后代表人物,许多思想为法家所汲取,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他一生 “序列著数万言”,后人将

38、其编为荀子,共32篇,其中大局部是荀子自著,其余为荀子 弟子记录的荀子言论和思想观点。全书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 之道、学术论辩等方面,劝学是其中的第一篇。劝:勉也,意为鼓励、勉励,劝学即鼓 励学习。(2)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3)己:停止。(4)青,取之于蓝:靛(di*n)青从蓝草中取得。青,靛青,一种染料。蓝,蓼蓝,一年 生草本植物,叶子含蓝汁,可以做蓝色染料,叶子可提取靛青。(5)青于蓝:比蓝草颜色深。(6)中(zh6ng)绳:合乎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线。中,合乎。绳,墨线。(7) (rou):同“煤”,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是古代一种工艺。(8)规:圆规

39、,画圆的工具。(9)虽有(ybu)槁(g&o)暴(ph):即使又哂干了。有,同“又槁暴,晒干。槁,枯。 暴,晒。(10)挺:直。说文解字:挺,拔也,本义为拔出,后引申为“直”之义。(11)受绳:经过墨线比量。(12)金:指金属制的刀斧等。(13)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动词,接近、靠近。砺:磨刀石。(14)参(cOn)省(xing)乎己:对自己检查、省察。参,检验。(争议:参,一译检验, 检查;二译同“叁”,屡次。汉典中译为“叁”,表屡次,但是教材只有检验之意)省,省察。 尔雅:省,察也,意为审查、省察之意。乎,介词,相当于“于”。(15)知(zhl):同“智”,见识。知为智”的古字。(1

40、6)明:明达。(17)行无过:行为没有过错。(18)须臾():片刻,一会儿。(19)跤(qi):踮起脚后跟。(20)见者远:远处的人也能看见。(21)疾:劲疾,强大、宏大,这里指声音宏大。说文解字:疾,病也。疾,本义 为疾病,因疾病到来多无期无迹,发作迅速而且来势汹汹,故多训为急也,速也,有快速迅 猛之意,故此处“疾”表示的是“迅猛”之意。(22)彰:清楚、明显。广雅释诂四:彰,明也。彰本义为明显、显著。(23)假:借助、利用。说文解字:假,非真也。在汉代以后“假多表达伪造、虚 假之意。但是在先秦时期,“假”不是“真”的反义词,而是借”的同义词。“假”既表示向别人 求借,也表示借东西给别人。如

41、果只突出求借之物,而不涉及向谁去借,那么“假”就具有凭 借义,此处的“善假于物表示“凭借”之意。(24)舆(yu)马:车马,这里指车。舆:车厢,即车。(25)利足:善于奔波。利,善于。足,奔波。(26)致:到达。(27)能水:善于游水。水,游泳。(28)绝:横渡。(29)生(xlng)非异: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异。生,同“性”,天性。(30)物:外物,包括各种客观条件。(31)兴焉:在这里兴起。兴,起。说文解字:兴,起也。此处表“兴”的本义,即 起来、兴起之意。焉,兼词,相当于“于此下文“生焉的焉同此。(32)神明:非凡的智慧。(33)圣心:圣人的心怀。(34)陛(kui)步:跨出一脚为“鹿

42、”,指行走时两脚之间的距离,等于现在所说的一步、 古人所说的半步。跨出两脚为“步,指左右脚都向前迈一次的距离,等于现在所说的两步, 古人说的一步。(35)无以:没有用来的,无从。(36)骐(qi)骥(jl):骏马,千里马。(37)驾马十驾:劣马拉车走十天。驾,一天的行程。驾:古代马拉车时,早晨套车套 上车,晚上卸去。套车叫驾,所以这里用“驾”指代马车一天的行程。十驾就是套十次车,指 十天的行程,此指千里的路程。(38)功在不舍:功效来源于走个不停。舍,停止、止息。(39)锲(qi):亥限锲本义为镰刀,此处“用刀子亥V之意是“锲”的假借义,“用刀子亥V 所代表的本字应为“梨(40)镂:雕刻。原指

43、在金属上雕刻,泛指雕刻。(41)埃土:泥土,尘土。(42)黄泉:地下的泉水。(43) 一:专一。(44)六跪:蟹的六条腿。“六”应是“八蟹实际上是八条腿。跪,蟹脚。一说,海蟹 后面的两条腿只能划水,不能用来走路或自卫,所以不能算在“跪”里面。(45)螯:蟹钳。螃蟹等节肢动物身前的大爪,形如钳。(46)蛇鳍:“蛇鳍”在荀子集解作“蛇蜷”。(47)躁:浮躁,不专心。知识链接:简论先秦儒家人性论的起源与开展人性论是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从先秦时候起,我们的先辈就在追问人性何为?西周时 期,人们从“尚鬼”的宗教气氛中脱离后,开始对“人神关系进行思考,逐渐地人们的目 光从遥远的天上转移到现实可亲的人间,不

44、再过多关注所谓神的天命或受命于天的王,而是 把关注点放在人类自身,开始追寻人类行为的根源所在,为人性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春秋 战国时期,在社会动乱急需治理的现实需求下,在百家争鸣的学术背景中,文化精神发生了 人文主义转向,学者们更多地关注人的内心世界,以待对社会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所以对人 性的探究成为了当时热门的话题。因此,人性论在战国时代已定下了基本原那么,特别是儒家 对于人性的看法和观点,例如孔子的“性近习远”、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己经 成为了后世人性论共同的思想源头。儒家始于孔子,故儒家人性论的起点要从孔子说起。论语阳货中对孔子的人性论 思想有直接的阐释:”性相近也,习相

45、远也。”他认为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天性是相差无几的, 但是后天的“习”造成了人们的差异。“性”与“习”相对,如果“性”是人们受命于天的自然属性, 代表着无法掌握的命运和“本性”,那么习就是人们后天的社会属性,通过实践可以形成和 “本性”相区别的“习性”。通过孔子对“性”和“习”的描述,可知孔子的天命观包含了“主宰性之 天命和客观性之命运”,他在肯定了命运必然性和先天道德的同时,又赋予了人主观能动性, 给予人以道德的自由和尊严,即人可以通过后天的“习对先天的“性”起到补充或者改变的作 用,得到自我提升和开展。因此孔子特别重视学习和礼法这类“习”的作用,认为“下学而上 达“,人通过学习可以超越“天性”

46、的局限,提倡“因材施教同时他还十分重视交往环境和对象,鼓励人们“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还说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可见孔子对于“习相远”这一主观能动性的重视。所以,孔 子的人性论不局限在善恶两极之间,他认为人性应当是本性和习性的结合,先天本性之善恶 虽对人有所桎梏,但后天习性能够克服本性的种种弊端,使人臻于天人合一之境。正是由于 孔子全面而客观地揭示了人性,所以孔子“性近习远”的观点成为了后来儒家人性论的思想源 头和理论依据。孟子认为“人无有不善”,坚持“性善论3他沿着孔子“性相近”的道路前进,认为人类应 该具有相似的本性,并且坚持孔学核心为“仁”,认为如同“仁”是人与生俱

47、来的一样,和“仁” 相似的“善”应该也是人先天而得的基本属性。所以他在告子上中说:“人性之善,犹水 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为此,他借助一个生动的例子论证“人性本善”,公 孙丑上:“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他认为人在看到小孩即将掉落井中身亡时, 出于恻隐之心,会马上去挽救这个孩子的生命。在决定去挽救这一刻,人们是出于不忍之心 而非利益之心,这种情感是纯粹的、天然的,没有经过任何思考和斟酌利弊,因而可知人天 生就具有同情、拯救他人的恻隐之善心。而孟子又从最初的“恻降之心发散为“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由四心演 绎为“仁”、“义”、“礼”、“智”四端,即从表层的良善之“心”,深入到天生自然的良善之“性”, 在此强调了人性本善也是有条件的,具备“四心”只是走向“四端”道路的条件之一。因此孟子 还提出了“情”和“才”,从正反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