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论文: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要做到“六化”说课材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学论文: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要做到“六化”说课材料.doc(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小学教学论文: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要做到“六化”-小学教学论文: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要做到“六化”摘要: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都强调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基础,重视课程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教师在设计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时,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应儿童的需要,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方式,帮助他们构建自己的课程生活,德育生活。在具体实践中,采用“六化”教学的模式,以增强德育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关键词:课程生活;“六化”模式;道德;实效“道德教育从其根本宗旨来说是成人(使人成为人)的教育,就其具体目
2、标来说是成就人的德性的教育(德性是人性的自觉,它使人成为人)”。近二十年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研究和实践,全体德育工作者深感道德教育在成就人的德性中的无奈,以致有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这样评价:课堂学习亮晶晶,现实生活瞎蒙蒙。为了增强德育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使之更好地发挥学校德育工作主渠道的作用,新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应运而生。当新课程在学校实施时,作为每一位品德课教师,首先必须转变教学价值观,包括更新德育理念,清晰教学思路,改变教学方法,重视教学实践。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通过“六化”教学的模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生
3、活(社会),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社会),以最优化地达成他们内化道德品质,增强德育实效。一、“六化”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1.生活性。回归生活是学生道德主体性形成的源泉。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应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依托,为素材,如生活中的现状、需要、困惑、问题等,并加以浓缩锤炼,让学生或在情境中模拟,或在活动中训练,或在现实中体验,使学生在密切联系生活的大舞台中学习生活,获得经验,学习道德,发展能力。2.活动性。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中介,也是品德课程的主要形态。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直接参与游戏、扮演、竞赛等各种活动产生真实的感受和情感体验,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知识、能
4、力,加深对自我、对家庭、对学校、对社会、对自然的认识和理解。3.自主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整个教学过程,应是儿童主动参与的过程,通过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感悟,在感悟中内化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引发道德行为。4、整体性。社会生活具有整体性,德性发展也应该有整体性。在品德内容上,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自成体系;在德性结构上,注重把知、情、意、行融为一体;在德育过程中,注重把德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融为一体。5.开放性。学校要在综合实践课程、校本课程、社会实践活动、德育基地和隐性课
5、程之间建立起有机联系,建构一个开放的德育课程体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从教科书拓展到所有对学生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在教学形式上,采用学生喜欢的、充满“童趣”“童真”和“童乐”的活动方法、表现形式;在教学空间上,从小课堂延伸到大社会,鼓励学生在现实生活、大自然中进行体验性学习。6、综合性。学生每天过的和以后将要过的实际生活本身是综合的,没有一种“纯道德的生活”。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要遇到各方面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综合各方面的因素,运用多方面的知识,选择最佳方案和时机去活动、去体悟、去学习。二、“六化”教学模式的具体策略:(一)教材内容生活化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本课
6、程的教材必须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选择贴近儿童现实生活的有意义的内容。”“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为此,教师要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处理,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或捕捉现行教材中适用的信息,或利用学生生活中有益的资源,来充实、拓展、延伸教学内容。内容的选择要坚持“近、小、实、亲”的原则,即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情感实际,提出问题小一点,解决问题实一点,使学生感到亲切一点。例如在教学家乡的山山水水前,教师让学生自由组合,兵分三路,分别去看一看阅览室里家乡的图例;拍一拍家乡的新貌;向家长聊一聊,介绍几种家乡的物产。由于学生准备充分,活动时都围绕主题,有板有眼地争相展示自己的
7、活动成果。这样的教学安排,由于紧扣当前的现实生活,学生参与的兴趣浓厚,道德情感易被激活,道德认识易被内化,又培养了各种能力,无疑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发展。(二)生活内容情境化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建议:“可以利用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进行教学活动,这类活动是为了让儿童获得某些难以身临其境去学习的体验、经验、知识等,而有目的地创设某种情景,令其经历仿真性演习活动。”所以,生活内容情境化、仿真演习有效化是弥补教学时空局限的重要手段。我们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儿童生活经验为依托,将“浓缩的生活”融入课堂,创设一些学生可接受的教学情境,如充满童趣和童乐的游戏;富有思想性趣味性实践性于一体
8、的模拟活动等,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点燃学生的思想火花,使他们在各种有意义的演习活动中,体验和感悟生活,学习道德。如平安回家一课,教师播放一段真实的交通事故,让学生看后悟一悟生活中的资源是无穷的,我们平时都要做个有心人,善于发现学生生活中的“焦点”、“亮点”、“疑点”,为更好地达到课堂教学目标服务。(三)情境内容体验化在生活内容情境化后,教师应激发学生兴趣,讲究参与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性学习。美国学者巴特勒认为:“教学过程只有让学生参与连续的反应活动才是有效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法让学生主动地在模拟的情境中进行角色体验、仿真演练,再适时点拨指导,促进学生的道德认识由感悟到内化,激起道
9、德情感,引发道德行为,使知、情、意、行在品德形成过程中成为和谐的统一体,促进人的道德素养的全面提高。例如教学神奇的手时,教师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介绍人民币中的盲文知识和盲人具有的特殊本领。让学生明白正常人不用眼睛看,很难分辨出一百元钞票和与之大小厚度相似的纸片,但是盲人却有这个本领。在情境的体验和内容的拓展中,学生感觉到的不仅是手的神奇,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残疾人的敬佩和关爱之情。(四)体验内容多元化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性质决定了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实施活动化教学。为了使体验活动富有实效,教师在设计活动前就要对教学目标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对教材涉及的生活内容有一个高度的浓缩,然后精心地选择最佳的表现
10、形式,设计出“形神兼备”的活动内容,寓教育于活动中;同时还要周密地考虑最佳的活动方式,让每个学生在参与时都能发挥最大的主观能动性,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1自主体验,感受真切每一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创设的活动情境中自主选择,用自己的身体去经历,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样学生所获得的感受是最真实的,所建立的道德认识也是最稳固的。如教学一分钟能做什么时,教师让学生自主选择,用一分钟时间或去口算,或去朗读,或去跳绳,一分钟后,大家汇报所完成的事,并谈谈心得想法。这时,大家都惊奇地发现原来一分钟可以做那么多的事,同时也深切地感受到时间的宝贵,珍惜时间的必要。2合作体验,感受愉
11、悦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团结精神、增强合作意识、学会与人相处、共同和谐生活是新的学习方式的重要内涵。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强调,“学会合作”是二十一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常用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教学游戏等,都不能靠学生一个人独立完成,而往往采用小组协作的形式,通过个体之间的相互配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享受合作带来的喜悦。3.探究体验,感受成功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中,我们同样重视给孩子们主动探索的机会,发展自我的空间,所提供的活动要让学生全体参与,以探究为目的,以操作为手段。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在主
12、动参与、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动手操作中去领悟、去感受、去发现、去评价,从而建构课程知识,逐步培养动手能力,提高生活能力,开发创新能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成功。(五)多元内容实践化陶行知先生认为:幼年人不是孤立的,他是环境当中的一个人,学校的教育任务就在于把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密切地联系起来,还需要通过各种活动,加以巩固深化。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中也强调,本课程教学活动应注意“与其他学科、教育活动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教学中,力争打破传统教学在时空方面的限制,在开放的生活中引导学生自主实践;与少先队“雏鹰争章”活动、传统节日活动等相互结
13、合,将小课堂延伸至大社会;与学生家庭保持密切联系,使学生在与家人的互动中过好课程生活。下面以教科版第五册品德与社会课为例,根据活动难易程度、空间时间需要,安排了以下几个活动:单元主题活动类型活动设计一、夸夸我自己三、我爱我们的学校课余活动根据自己设计的阳光计划,在课余乐意、积极去实践课余尽力为学校做些有益的事,记录下来争“爱校章”四、家乡的山山水水五、有趣的家乡风情班队活动在班队课组织学生开个“家乡物产博览会”组织学生“团团圆圆迎新春我来做汤圆”二、温暖的家家庭活动假日,让学生在父母指导下,实践“今天我当家”一、夸夸我自己四、家乡的山山水水社区活动组织学生在重阳节去敬老院或孤寡老人家送温暖,亮
14、出自己的风采成立四个小课题研究组,查阅资料、调查访问、收集物产二、温暖的家社会活动假日,让学生跟父母上一天班,记录一天的工作情况,体会父母的辛劳(六)实践内容激励化对于学生的评价,全球教育展望中指出:“新课程中的学生评价强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包括学生在道德品质、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合作与交流、个性与情感以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发展。”由于品德教学的过程不再局限于教师营造的一个教育空间,而是把整个社会变成一个大课堂,因此评价时要关注儿童的整个活动过程,而不能只看结果;评价可由学生、家长、有关人员共同参与,而不能教师单干;评价不宜全
15、部量化,而要重视儿童个性化的表现。评价形式不拘一格,可用评语、等级,也可以通过成果来展示。小组评价在活动结束时由本人提议,组员互相讨论确定,有一到五星五级。他人评价由活动中参与的长辈或他人来整体评价,分优、良、合格、待合格四等。辅导老师评价则由其随时关注活动情况,对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和情感体验、面对困难的坚持程度、团体合作的情况等,予以鼓励或建议,以真实地反应学生体验、探究和学习的过程。当学生看到自己的成果被肯定,道德的火花必将越燃越旺。也只有这样,德育过程才真正落实了情知并重,道德内化,才真正成就人的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参考文献:1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修订)J.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2.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培训J.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编印,2003.(5),124.4高凌飚.新课程的评价问题J.全球教育展望,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