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精品随堂课件+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上册).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86457190 上传时间:2023-04-1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7.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赤壁赋》(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精品随堂课件+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上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赤壁赋》(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精品随堂课件+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上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赤壁赋》(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精品随堂课件+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赤壁赋》(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精品随堂课件+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上册).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十六课教学内容和目标1、积累并掌握一些文言实词、古今异义词、句式等知识;在诵读、背诵的基础上,体会两篇 文章中景与情的关系。2、学习一些古代文化常识即古代纪年方法。3、比拟阅读,体会两篇课文在写法和语言方面的异同,感受文辞之美,提升学生的文学欣赏 水平。4、品味两篇课文在对大地山川、风物美景的描写中领会深厚的人文内涵,使学生接受美的熏 陶。赤壁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语言构建与运用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掌握重要实词在不同语境中的词义和用法,把握古今异义词, 积累文言虚词、状语后置、意动用法等知识;反复诵读,铺陈、排比手法造就的语言整饬之美。 思维开展与提升抓住写景、抒情、说理完美结合的特点,体会并

2、评价作者的人生态度。审美鉴赏与创造梳理作者的情感变化,赏析人物形象。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与课文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培养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掌握文章中的重要字词;分析本文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以及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鉴 赏文章的表达技巧。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入:在中国诗人中,李白太高,瑶台仙阁高不可攀;陶渊明太远,桃花源里忽隐忽现;杜甫 较近,却显太实而缺空灵;比拟起来我更喜欢苏轼,他的诗,随手拈来如飞天袖间散落的花朵,气韵生动,神思逸飞。有豪迈酣畅的“老夫聊发少年狂”,也有缠绵多情的“十年生死两茫茫”; 有慷

3、慨纵横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也有冷静直观的“不识庐山真面目” 有旷达洒脱的“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有“假设把西湖比西子”的浪漫细腻 今天我们就走进 他的千古美文前赤壁赋去了解他在黄州期间艰难而不平凡这段经历里的复杂心情。他仕宦一生,沉浮一生,却总对生命保持着一种热忱,他在江边吟诵“大江东去浪淘尽” 的惆怅,他在月下低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思念;他在沙场上豪言“西北望,射天 狼”的威武,他在风雨中咏颂:“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想必大 家都猜出他是谁了吧?是的,他就是永不低头的苏轼。国家优秀经典剧目班昭中的一段精彩台词说:人生“最难耐的是寂寞,最

4、难抛的是荣 华,从来学问欺富贵,真文章在孤灯下”,这又何尝不可以来概括苏轼在黄州期间那段苦难而 又不平凡的经历。苏轼因“乌台诗案”含冤来到满目荒凉的黄州,一代名人与鱼虾麋鹿为友, 与樵夫渔民为伍,苏轼感受到了有生以来从未有过的孤寂和悲苦。于是他屡次来到黄州壮美的 赤鼻矶,寄情山水、凭吊古人。在赤壁下,他看透生命的短暂,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恒,他用 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为他苦难多变的人生作了最精彩的诠释, 那么今天就让我来欣赏其中的前赤壁赋这篇千古美文,共同感受这位大文豪的心里路程。 二、吟诵文赋1、文体知识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由诗经楚辞开展而来。文心雕龙诠赋记:“然赋也 者,受命

5、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由此可见,诗经是“赋”的远源,楚辞是“赋”的 近源。赋是一种有韵的文体,讲求声律、押韵、比照等形式,有辞赋、骈赋、律赋、文赋等。赋 的似诗似文的特征,与现代文学中的散文诗有些相像。赋在形式上有三个特点: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 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排偶和藻饰是赋的一大特征。赋在内容上的特点:铺采摘文,体物写O赋有多种形式: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赋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现于 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 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开展,叫做“骈

6、赋”;唐代又由骈体 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 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2、播放课文朗诵音频,感知内容,为生字生词正音(见课件)。3、诵读指导。这篇课文是一篇辞赋,诵读时要特别注重声韵美。(1)第一段:韵脚:前半段无韵,后半段的韵脚依次是“间”“天”“然”“仙”。句法:“举酒属客” “少焉”为散句,其余皆为骈句或近乎骈句,如“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 壁之下”,“舟”后可断,为两个六字句;“浩浩乎” 一句中,去掉第一个“而”(骈体文有些虚 词只有辅助作用,常不计入),也可视为宽对。(2)第二段:韵脚:有两组:第一组是“光”“方”;第二组

7、是“慕”“诉”“缕”“妇句法:这段开头是散句,次用楚辞句法(与九歌中桂棹兮兰植”目眇眇兮愁予”等 相似),“客有其声呜呜然”也是散句,以下都是骈句。(3)第三段:韵脚:有五组:第一组是“稀”“飞”“诗”;第二组是“昌”“苍”“郎”;第三组是“东” “空”“雄”;第四组是“鹿”“属”“粟”;第五组是“穷”“终”“风句法:首句及“客日”中陈述句“顺流而东也”和三个反问句是散句,其余都是骈句。“方 其” “况吾与子”是统领字,不计。(4)第四段:韵脚:有四组:第一组是“往”“长”;第二组是“瞬”“尽”;第三组是“主”“取”;第四 组“月”与“竭”,“色”与“适”交叉押韵。句法:以散句为主,只有“惟江

8、上之清风用之不竭”这一段用骈句。4、指名朗诵课文。5、齐读课文。三、读懂美文1、概括文章五段的主要意思:第一段一一月夜泛舟的陶醉。第二段一一悲凉箫声的伤感。第三段一一人生失意的悲情。第四段一一随缘而安的态度。第五段一一忘情尘世的洒脱。2、解读鉴赏课文。(1)赏析方法:清理每一段的主要要点,理清层次关系,从文中找到原句,并对原句重点字 词句进行解释翻译。(2)第一段赏读。齐读这一段。问题:说说第一段写了哪些画面和人物活动?明确:画面一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 天。活动: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 然。

9、感受:遗世独立,羽化登仙。(3)第二段赏读。指名朗读。问题1:写文章讲究承上,哪一句承接上文的“乐”?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问题2:本段的悲从何而来?从箫声而来,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 缕,舞潜蛟,泣蔑妇。问题3:为什么要写歌词?歌词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 方”暗写苏子胸襟。第三段赏读。全班男生齐读。问题L找出承上启下的句子: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日:何为其然也?问题2: “客”的悲又从何而来?明确:“客”的悲有两层意思:前一层由三“问”组成,先因望月而问“孟德之诗”,次因 望地而问“孟德之困于周郎”,最后合问“而今安在哉”,为下文写悲做

10、铺垫。后一层转而说到 自己,先突出自己的渺小(寄蜉蟾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不禁悲从中来;后写幻想不能实 现(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并以“托遗响于悲风”作结,呼应上文“何为其然也”。第四段赏读。全班女同学齐读。问题:作者因景而乐,因情伤悲,那么作者又是如何由悲转喜?明确:作者从眼前的自然景物出发,得出了自己观于天地人生的认识,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 既有变的一面和不变的一面。(分别从文中找出原句,并翻译)结论: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总结:悲和喜其实只是一念之间的情感,关键在于对问题如何看待。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 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所以苏轼认为人对

11、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该取的就取。不必因吾 生须臾而羡其无穷,而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这样议论最后又回 到乐上来了。第五段赏读。齐读本段。问题1:本段的感情色彩是什么?客喜而笑。问题2:这样的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明确:这种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 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7)全文小结。文言知识过关检测(见具体内容)四、体味情理1、合作探究:夜游赤壁过程中,主客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提示:情感线索:举酒属客扣舷而歌(乐)一客吹洞箫苏子愀然(转悲)一苏子答客风月 共适(转喜)一枕籍舟中东方既白(喜)。感情的

12、变化是;乐一一悲一一乐。2、合作探究:客人因何而悲?这个悲有几层含义?提示:悲的原因有三,一由古(一世之雄)今(安在)历史比照生悲;一由人生短暂感触 生悲,一由理想(挟飞仙,抱明月)现实(不可骤得)矛盾生悲。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 怀,有感与人生短暂。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 惨状。这么个一世之雄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有为者尚如此,更何况我们这些生命短暂, 有志无为者,惟有羡长江之无穷,哀人生短暂,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注意思想。这 样的悲,用 李泽厚先生的话说,就是一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 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

13、3、合作探究:如何理解转悲为喜?从中看出作者什么样的人生观?提示:苏轼针对客人的人生无常的感慨而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实际也是宽慰自 己。这里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也倾向于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 因此,他在身处逆境时也保持着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 解脱出来,看到了人生的大视野和大境界。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 求这一道理予以进一步的申说,思想感情由此得以深化,心胸从此更加开阔。正因为这样,第 五自然段写客人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主客“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 东方之既白”,极写游赏之乐,而进入忘怀

14、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全文表达作者的情怀和人生态度:积极进取,直面人生;听任天命,随遇而安;穷那么独善 其身,达那么兼济天下。4、合作探究:如何认识文中的“主”与“客” ?为什么安排主客答问?提示:“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积极和消极的心态。通过主客答问阐 述了自然界变与不变的哲理,苏轼思想中两种情绪的对抗,表达了他矛盾痛苦而又乐观旷达的 复杂心情。运用主客问答的方式,使行文结构波澜起伏,摇曳多姿;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因之得 以层层展现、深层揭示。5、合作探究:通过本文的学习,总结文赋的特点。提示:优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 慕,如泣如

15、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润孤舟之蔑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 声情,写得俱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本文既保存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 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 兼具有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与赋 的讲究整齐对偶不同,它的抒写更为自由。如开头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逍舟 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却有整饬之美;心下直到篇末,虽都押韵,但换韵较 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全文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极富声

16、韵之美,表达出 韵文文学的长处。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全文不管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 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 理,却借追述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也“不变”的哲理。五、延伸拓展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面对宇宙和历史时都感到短暂悲哀: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许浑: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他们在寂寞和悲哀中都做出了正确的选择,表现出了积极的人生态度。苏轼更是如此,可 以说,寂寞让苏轼如此美丽,寂寞让苏轼如此成熟。与其说是苏轼成全了赤壁,不如说是赤壁 成全了苏轼。从苏轼面对人生挫折的态度中,你获得了什么启示?启示L面对逆境,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胸怀放宽广一些。启示2: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要学会辩证地看待事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