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docx(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环境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Science课程编号:HZ161540课程类别:个性化教育课程课程性质:选修课学 分:2学 时:32 (其中:讲课学时:32实险学时:0上机学时:0)适用专业:环境工程开课部门:环境与资源学院环境工程系后续课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物理性污染控制、固体废物处 理与处置、环境规划与管理一、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以下能力:1 .熟记环境学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应用,掌握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 护、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能源与清洁能源、大气污染及其防治、水体污 染及其防治、
2、固体废物污染及其防治、物理性污染及其防治、土壤污染及其修复、 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监测与环境质量评价等基本原理和方法。2 .理解人类在自然环境中的地位与作用,熟悉全球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及其危害,在认识科学技术是解决环境污染重要途径的同时,融合自然科学与社 会科学,认识环境问题的复杂性,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观念,使其能够运用环 境工程专业知识解决复杂环境工程问题。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壤化学修复技术、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技术、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等。课程目标指标点毕业要求毕业要求达成的教学环节课程目标13.1掌握用 于解决复杂 环境工程问 题的基本解 决原理和方 法。毕业要求3设计/
3、开发解决方 案:能够针对复杂的环境工程 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开展满足 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 或工艺流程的设计和计算,并 在设计过程中表达创新意识, 且考虑平安、环境、法律、文 化、健康以及社会等因素。(1)通过课堂讲授,结合实例进行 讲解,强调各知识要点在解决复杂工 程问邈中的作用,让学生掌握用于解 决复杂环境工程问题的基本原理和 方法O(2)通过课堂讨论、课后作业强化 各知识要点,强化这些基本原理和方 法。课程目标21.4运用环 境工程专业 知识解决复 杂环境工程 问题。毕业要求1工程知识:具有从 事环境工程所需的数学、自然 科学(化学、物理、生物等)、 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并能够 综
4、合应用这些知识解决环境工 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1)通过课堂讲授基本知识要点, 结合实例分析,强调各知识要点在解 决各项环境问题中的作用。(2)通过课堂讨论、课后作业强化 各知识要点,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达 到学生能独立解决反杂环境问题的 效果。 说明土壤污染的危害、污染土壤修复技术选择的原那么等。4、重点难点重点: 土壤污染的发生类型、危害及其影响因素。 土壤环境的自净作用。 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技术、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难点: 污染土填的修复技术。5、教学活动课前预习:土壤污染的定义、土壤污染物与污染源、土壤污染发生类型。 课堂讲授:土壤环境的自净作用(物理、物理化学、化学和生物)、污染 土
5、壤修复技术(物理、化学、植物和微生物)、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选 择等。 课堂讨论:土壤污染现象及其对策。 课后作业:土壤污染的危害、污染土壤蒸气提取技术、电动力修复技术、 土壤淋洗技术、污染土填植物和微生物修复技术的主要作用机理等。第十章环境规划与管理1、教学目标掌握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含义、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对象和手段、环境规划与管 理的内容等内容。2、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支撑课程 目标支撑毕业要 求指标点环境规划的含义、环境管理的定义、环境管理与环境规划的关 系、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对象、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手段、环境规 划的内容、环境管理的内容等。1、23.1、1.4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目的、任务和作用。1、2
6、3.1、1.43、教学要求理解环境规划的含义、环境管理的定义、环境规划的内容、环境管理的 内容。 掌握环境管理与环境规划的关系、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对象和手段以及环 境规划与管理的目的、任务和作用等。4、重点难点重点: 环境管理与环境规划的关系。10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对象和手段。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目的、任务和作用。难点: 环境管理与环境规划的关系。5、教学活动课前预习:环境规划的含义、环境管理的定义、环境规划的内容、环境 管理的内容。 课堂讲授:环境管理与环境规划的关系、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对象、环境 规划与管理的手段、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任务和作用等。 课堂讨论:环境管理与环境规划的关系。 课后作业:环
7、境规划与管理的主要手段。第十一章 环境监测与环境质量评价1、教学目标掌握环境监测、环境质量评价相关内容。2、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支撑课程 目标支撑毕业要 求指标点环境监测相关概念、城市环境监测、环境质量评价相关概念、 环境影响评价。1、23.1、1.4环境监测的程序与方法、环境质量现状评价。1、23.1、1.43、教学要求 理解环境监测相关概念、环境质量评价相关概念。 掌握城市环境监测、环境监测的程序与方法、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环境 影响评价等。4、重点难点重点: 环境监测的程序与方法。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难点: 环境影响评价。5、教学活动 课前预习:环境监测相关概(念、环境质量评价
8、相关概念。 课堂讲授:城市环境监测、环境监测的程序与方法、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等。 课堂讨论:环境影响评价的分类。11 课后作业:环境监测的作用、环境监测的工作程序、环境监测的方法、 环境影响评价的分类、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和主要内容等。【学时分配】知识单元理论学时第一章绪论2第二章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2第三章生态学基础4第四章能源与清洁能源2第五章大气污染及其防治4第六章水体污染及其防治4第七章固体废物污染及其防治4第八章物理性污染及其防治2第九章土壤污染及其修复4第十章环境规划与管理2第十一幸环境监测与环境质量评价2合计32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
9、课堂教学要结合实例分析、课堂讨论等 教学形式,不断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坚持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教学内容安排要突出重点和 难点,积极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尽可能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案例、 图表,使复杂的理论变得简单、直观,力求化难为易,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 兴趣。3 .注重应用启发式教学、开展课堂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 题、分析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五、考核要求、方式与成绩评定本课程成绩评定实行结构评分,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o 课程目标考核、评价方式等如下:评价环节分值评估课程目标对应毕业要求平时成绩(40%)15分(课堂讨论)课
10、程目标1、23.1、1.41225分(课后作业)课程目标1、23.1、1.4期末考试(60%)9分(选择题)课程目标13.115分(简答题)课程目标1、23.1、1.424分(论述题)课程目标1、23.1、1.412分(综合分析)课程目标1、23.1、1.41 .课堂讨论过程考核评分细那么:考察点权重90100分75-89 分6074分60分以下内容完整性0.3掌握程度90%以上掌握程度75%以上掌握程度60%以上掌握程度60%以下思路是否清晰0.4思路正确,逻 辑清晰思路正确,逻辑 较清晰思路基本正确,逻辑 较清晰思路基本或完全错误观点正确性0.3分析深入合理分析合理分析基本合理存在原那么性
11、错误,结论基本或完全无效2 .课后作业过程考核评分细那么:考察点权重90100 分75-89 分60-74 分60分以下作业完成进度0.1按时完成延时完成林交未交基本概念、原理掌握程度0.2掌握程度90%以上掌握程度75% 以上掌握程度60%以上掌握程度60%以下分析思路的正确性0.4思路正确,逻辑清晰思路正确,逻 辑较清晰思路基本正确,逻 辑较清晰思路基本或完全错误分析结论的有效性0.3分析深入合理,结论有效分析合理,结 论有效分析基本合理,结 论有效存在原那么性错误,结论基本或完全无效六、选用教材、讲义和主要参考书选用教材:1曲向荣.环境学概论.第2版M.科学出版社,2018年11月推荐参
12、考书:1苏志华.环境学概论M.科学出版社,2019年12月吴彩斌.环境学概论.第2版M.中国环境出版社,2014年05月3陈征澳,邹洪涛.环境学概论M.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七、大纲说明13本大纲由环境学概1论课程组制订,适合32学时教学需要。14三、课程教学内容及安排第一章绪论1、教学目标掌握环境、环境问题、环境科学、环境与可持续开展等内容。2、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支撑课程 目标支撑毕业要 求指标点环境的幌念、环境要素及其属性、地球环境的构成、环境的功 能、环境承栽力、环境问题的由来与开展、当前面临主要环境 问题及其危害、环境科学分支学科。13.1可持续开展思想的由来、可持续开展的内涵
13、与基本原那么、可持 续开展战略的实施途径。13.13、教学要求 理解环境要素的定义及其属性,明晰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明晰环境问题涉及社会、道德、政治和经济问题。 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说明可持续开展的内涵及其具体实施途径。4、重点难点重点: 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可持续开展的概念、内涵及三个基本原那么。 中国可持续开展战略包括哪些内容。难点: 可持续开展的指标体系有哪些新的思路。5、教学活动课前预习:环境的概念、环境要素及其属性、地球环境的构成、环境科 学分支学科、可持续开展思想的由来等。 课堂讲授:环境的功能、环境承载力、环境问题的由来与开展、当前面 临主要环
14、境问题及其危害、可持续开展的内涵与基本原那么、可持续开展 战略的实施途径。 课堂讨论:认识生活中涉及的环境问题,综合分析,提升环保意识。 课后作业:环境要素、环境承载力、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可持续 开展等。第二章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1、教学目标2掌握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矿产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森林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等内容。2、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支撑课程 目标支撑毕业要 求指标点自然资源的定义、自然资源的分类、自然资源的属性、土地资 源的概,念与特点、土地资源保护的途径和方法、水资源的概念 和特点、水资源保护的途径和方法、矿产资源的特点、矿产资 源保护的原那么和方法、森林资
15、源的概念与特点、森林资源保护 的原那么与方法。13.1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 超、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森林资源开发利用中的 环境问题。13.13、教学要求 理解自然资源的定义、分类和属性。 掌握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的概念与特点。 理解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 探讨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的保护的途径和方法。4、重点难点重点: 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 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的保护的途径和方法。难点: 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的保护的
16、途径和方法。5、教学活动课前预习:自然资源的定义、自然资源的分类、自然资源的属性、土地 资源的概念、水资源的概念、矿产资源的概念、森林资源的概念。 课堂讲授:土地资源的特点、水资源的特点、矿产资源的特点、森林资 源的特点、土地资源保护的途径和方法、水资源保护的途径和方法、矿 产资源保护的原那么和方法、森林资源保护的原那么与方法。 课堂讨论: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 问题。 课后作业:资源的属性或特性、开发利用中存在的环境问题、资源保护 遵循的原那么、资源保护采取途径和方法、中国自然资源的分布和特点等。第三章生态学基础1、教学目标掌握生态系、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生态学
17、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2、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支撑课程 目标支撑毕业要 求指标点生态学的概念、生态学的开展、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 组成和结构、生态系统的类型、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平衡的 楼念、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与生物评价、污染环境的生物净化、 开展生态农业。13.1生态平衡的破坏、生态平衡的重建、区域生态规划、建设生态 型城市。13.13、教学要求理解生态学概念、生态系统概念、生态系统组成和结构、生态系统类型、 生态系统功能、生态平衡概念、生态平衡的破坏。 掌握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与生物评价、污染环境的生物净化、生态平衡 的重建等。 说明区域生态规划、生态型城市建设、生态农业开展。4、重点难点重
18、点: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功能、生态平衡的破坏。 环境质量生物监测与生物评价、污染环境生物净化、生态平衡重建。 区域生态规划、生态型城市建设和开展生态农业。难点: 环境质量生物监测与生物评价、污染环境生物净化、生态平衡重建。5、教学活动课前预习:生态学概念、生态学开展、生态系统概念和类型、生态平衡 概念。 课堂讲授: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平衡的破坏、 生态平衡的重建、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与生物评价、污染环境的生物净 化、开展生态农业。 课堂讨论:制定区域生态规划、建设生态型城市。 课后作业:生态系统概念和组成、生态系统三大功能、生态平衡的破坏、 污染环境的
19、生物净化、区域生态规划和生态型城市建设、生态农业中的 生态学原理等。第四章能源与清洁能源1、教学目标掌握能源的定义和分类、我国能源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能源开发利用对环 境的影响、清洁能源、能源开展战略及其趋势。2、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支撑课程 目标支撑毕业要 求指标点能源的定义、能源的分类、我国能源的特点、能源开发利用对 环境的影响、清洁能源、我国能源开展战略和主要对策、世界 的能源需求和开展趋势。13.1我国能源存在的问题。13.13、教学要求 理解能源的定义和分类、清洁能源、我国能源存在的问题。 掌握我国能源的特点和能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理解我国能源开展战略和主要对策、世界的能源需求和开
20、展趋势。4、重点难点重点: 我国能源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我国能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能源开展战喀及其趋势。难点: 我国能源特点和能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5、教学活动 课前预习:能源的定义和分类。 课堂讲授:我国能源的特点、能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清洁能源、 我国能源开展战略和主要对策、世界的能源需求和开展趋势。 课堂讨论:我国能源存在的问题。 课后作业:我国能源特点与存在的问题、能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清洁能源的主要种类、能源开展战略及其趋势等。第五章大气污染及其防治1、教学目标掌握大气污染的定义、大气污染源、大气污染物的扩散、大气污染综合防治 等内容。2、教学内容5教学内容支撑课
21、程 目标支撑毕业要 求指标点大气污染的定义、大气污染源、大气污染物及其危害、影响大 气污染物犷散的气象因素、大气污染物犷散与下垫面的关系。1、23.1、1.4减少大气污染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合理利用大气环境容量、完善绿地系统,开展植物净化、严格大气环境管理。1、23.1、1.43、教学要求理解大气污染的定义、大气污染源、大气污染物及其危害。 掌握影响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气象因素、大气污染物扩散与下垫面的关系。 从减少大气污染物、环境容量、植物净化、环境管理等方面阐述大气污 染综合防治措施。4、重点难点重点: 影响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气象因素。 大气污染物扩散与下垫面的关系。 大气污染综合防治。难点:
22、大气污染物扩散与下垫面的关系。5、教学活动课前预习:大气污染定义、大气污染源、大气污染物。 课堂讲授:影响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气象因素、大气污染物扩散与下垫面 的关系、大气污染物产生量和排放量、大气环境容量、植物净化、大气 环境管理等。 课堂讨论:大气污染物危害、大气污染综合防治。 课后作业:形成大气污染的条件、四种常用除尘器的除尘机制、SO?的 净化技术、大气环境综合防治措施等。第六章水体污染及其防治1、教学目标掌握水体污染相关概念、水体自净、水体污染综合防治等内容。2、教学内容3、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支撑课程 目标支撑毕业要 求指标点水体污染的定义、水体污染源、水体中的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 水体自
23、净的物理过程、水体自净的化学和物理化学过程、水体 自净的生物化学过程、水体污染源控制工程技术。1、23.1、1.4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或充分利用水体自净能力。1、23.1、1.4理解水体污染的定义、水体污染源、水体中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等相关概念。 掌握水体自净物理过程、水体自净化学和物理化学过程、水体自净生物 化学过程、水体污染源控制工程技术。 阐述水体污染综合防治措施。4、重点难点重点: 影响水体自净物理过程、水体自净化学和物理化学过程、水体自净生物 化学过程。 水体污染源控制工程技术。 水体污染综合防治措施。难点: 影响水体自净的物理过程、水体自净的化学和物理化学过程、水体自净 生物化学过
24、程。5、教学活动课前预习:水体污染的定义、水体污染源、水体中的主要污染物。 课堂讲授:水体自净的物理过程、水体自净的化学和物理化学过程、水 体自净的生物化学过程、水体污染源控制工程技术、减少污染物排放等。 课堂讨论:水体主要污染物的危害、水体污染防治。 课后作业:水体自净、生物处理法的机理及其对废水水质的要求、活性 污泥法的基本概念和流程、三种处理技术(离子交换法、反渗透法与电 渗析法)的原理和特点、A?/。生物脱氮除磷的原理和工艺流程及其影响 因素等。第七章固体废物污染及其防治1、教学目标掌握固体废物相关概念、固体废物的管理原那么、固体废物污染综合防治对策 等内容。2、教学内容3、教学要求教
25、学内容支撑课程 目标支撑毕业要 求指标点固体废物的分类、来源及特性、固体废物的环境问题、化学工 业有害废物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固体废物资源化与综合利用、 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处理处或、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系统。1、23.1、1.4固体废物的管理原那么、固体废物减量化对策与措施。1、23.1、1.4 理解固体废物的分类、来源及特性、固体废物的环境问题、化学工业有 害废物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等。 掌握固体废物资源化与综合利用、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处理处置、城市生 活垃圾处理系统等。 说明固体废物污染综合防治对策。4、重点难点重点: 固体废物的分类、来源及特性。 化学工业有害废物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 掌握固体废物
26、资源化与综合利用、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处理处置、城市生 活垃圾处理系统。难点: 固体废物的特性、固体废物污染综合防治对策。5、教学活动课前预习:固体废物的分类和来源、固体废物的环境问题。 课堂讲授:固体废物的特性、有害废物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固体废物 资源化与综合利用、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处理处置、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系 统等。 课堂讨论:固体废物的环境问题。 课后作业:固体废物的分类和特性、固体废物的主要环境问题、固体废 物减量化对策与措施、固体废物资源化与综合利用。第八章物理性污染及其防治1、教学目标掌握噪声污染及其防治、电磁辐射污染及其防治、放射性污染及其防治、热 污染及其防治、光污染及其防治等内容
27、。2、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支撑课程 目标支撑毕业要 求指标点噪声的主要特征及其来源、噪声污染的危害、噪声污染综合防 治、电磁插射及其危害、电磁辐射污染的防治、放射性污染源、 放射性污染对人类的危害、放射性污染的控制、热污染及其危 害、热污染防治、光污染及其危害、光污染防治。1、23.1, 1.43、教学要求说明噪声污染的危害、电磁辐射及其危害、放射性污染源、放射性污染 对人类的危害、热污染及其危害、光污染及其危害等。 掌握噪声污染综合防治、电磁辐射污染的防治、放射性污染的控制、热 污染防治、光污染防治等。4、重点难点重点: 噪声污染的危害及其综合防治。 电磁辐射的危害及其防治。 放射性污染对人类的
28、危害及其污染控制。 热污染的危害及其防治。 光污染的危害及其防治。难点: 物理性污染的危害及其防治。5、教学活动课前预习:噪声、电磁辐射、放射性污染、热污染和光污染的相关概,念。 课堂讲授:噪声的主要特征、来源、危害及其综合防治,电磁辐射的危 害及其防治,放射性污染对人类的危害及其控制,热污染的危害及其防 治,光污染的危害及其防治等。 课堂讨论:周边的物理性污染现象及其对策。 课后作业:噪声污染的特征、噪声控制的基本途径和措施、阻性消声器 和抗性消声器的消声原理、电磁辐射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及其控制方 法、如何控制放射性污染、减少热污染的途径和措施、如何防治光污染。第九章土壤污染及其修复1、教学
29、目标掌握土壤污染概述、土壤环境的自净作用、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等内容。2、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支撑课程 目标支撑毕业要 求指标点士康污染的定义、土塘污染物与污染源、土壤污染的发生类型 及其影响因素、土塌环境物理净化作用、土境环境物理化学净 化作用、土壤环境化学净化作用、土壤环境生物净化作用、污 染土填物理修复技术、污染土壤化学修复技术、污染土壤植物 修及技术、污染土康微生物修复技术。1、23.1、1.4土壤污染的危害、污染土壤修复技术选择的原那么。1、23.1、 1.43、教学要求理解土壤污染的定义、土壤污染物与污染源、土壤污染的发生类型及其 影响因素。 掌握土壤环境物理净化作用、土壤环境物理化学净化作用、土壤环境化 学净化作用、土壤环境生物净化作用、污染土壤物理修复技术、污染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