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挑战及对策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挑战及对策研究.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苏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挑战及对策 研究蒋建强【摘要】苏州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是在IAB产业和NEM产业精准 施策,正瞄准世界高端要素,力争实现重大突破。苏州战略性新兴产 业面临关键工具及设备进口依赖度较大,元器件和原材料等关键零件 国内替代品率低;产业政策扶持机制相互制约,企业、市场和“产学 研”融合创新体系不完善;局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缺乏具有行业影 响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领军人才等问题。对此,提出苏州战略性新兴产 业的对策与举措:加快核心零部件原始研发能力,提升关键技术自主 创新与攻关;逐步集聚各类创新资源,健全协同创新机制;提升行业影 响力和核心竞争力,培育和引进领军人才。【关键词】战略性新兴
2、产业;开展挑战;对策研究中图分类号】F276. 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688 (2022) 02-0007-031苏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优势苏州在IAB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生物制药)和 NEM产业(新能源和新材料)等先导产业精准施策,2022年实现总产 值8718. 2亿元,占工业产值比重达25%。开展IAB、NEM产业是转变 经济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抓手,苏州市明确提出,全力打响 “苏州制造”品牌,促进产业链不断升级,以及与创新链协同开展和 深度融合,经济基础更加雄厚,目前拥有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两个万 亿级产业,高新技术企业近万家,已经获批第三代半导体技
3、术中心、 新一代人工智能试验区、生物医药中心等国家级创新中心1。境内 上市公司165家、科创板上市公司35家。虽然苏州在“十四五”开 局之年成果丰硕,但是与国内先进城市和世界级产业集群相比,差距 比拟明显。苏州正瞄准世界范围的高端要素,力争在新兴产业领域实 现更重大的突破。2苏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挑战(1)苏州局部企业处在产业链的底端,关键工具及设备进口依赖度较大,元器件和原材料等关键零件国内替代品率低,产品检验环 节自主可控率较低。通过对IAB产业和NEM产业进行深度调研发现, 试剂原料、半导体制冷片、EDA设计软件、高性能SiGe工艺、离子 交换膜、高端检测仪器、高精密检测设备和芯片gpu
4、等产品部件受制 于国外,其中核心部件较长时间无法完成技术攻克,或在原材料、元 器件等关键部件上国内替代率低。(2)苏州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扶持机制体制相互制约,企业主体、市场导向和“产学研”融合创新体系不完善。在财政支持上,重 点领域投入少,资金管理使用分散,缺乏长期稳定的资金机制,新产 品研发阶段进入市场本钱高,人力本钱与研发费用高。因高校、研究 机构和企业不属于同一系统,一些长线合作研究工程无法持续原创研 发,造成重特大攻关难题解决效率低。(3)苏州局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缺乏具有行业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领军人才2。如何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的人才瓶颈, 使人才引进与培育能有效地转化为壮大产业
5、集群、科技研发创新和产 品市场开拓的持续动力,也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中亟待破解的难 题。现有领军人才机制体制难以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需要3, 同时高端产业领军人才引进上又出现急功近利的现象。3苏州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策与举措3.1加快核心零部件原始研发能力,提升关键技术自主创新与攻关能力3. 1.1增强原始和源头创新能力一是提高基础研发投入力度。基础研发是自主创新性的重要源泉, 苏州要想在未来5年及更长的时间内实现跨越式开展,必将依赖于今 天的基础研发和原始创新研究成果,谁能掌握原始和源头创新技术, 谁就能依赖于原始创新孕育出新的产业链和创新链。所以提高苏州的 基础研究投入比例,能极大地激发
6、研发人员的内生动力,提高RD经 费(研发经费占GDP)的结构比例,需要政府与企业双管齐下。二是 建立科学的原始、源头创新评价体系。在立项评价考核与评价上,突 出原始、源头创新工程指标考核,特别是要激励具有原始、源头创新 的研究工程落地,大力鼓励具有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思路工程立项, 促使科技创新与研发人员进行自由探索,并为之创造良好的原始、源 头创新环境,并且能接受与允许原始、源头创新失败。三是优化原始、 源头创新评估监督机制。基础研究与技术攻关工程的评估机制能接受 公众监督,保证从申报到结项全过程透明、公正和公平,在评审前期 就必须公开原始、源头创新研究的评估程序、方法和内容,保证被评 审人对
7、研究工程评审的知情权。为了有效地防止对原始、源头创新项 目的误判,必须加强评估制度监督,从而减少具有创新、创意和创造 力思想被扼杀的概率,把失误率降到最小。3. 1. 2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一是加强聚焦集成芯片、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生物医药新兴产业原 始创新攻关,布局“卡脖子”技术攻关,强化源头创新和核心技术突 破,从科研院所、高校、政府和先导产业企业遴选科研团队,统筹跨 专业领域、学科部门的技术小组,及时对照“卡脖子”技术清单,制 定技术路线图,逐步找到突破口。二是打破核心技术研发的瓶颈。通过创新研发机制与体制,逐步 探索出一条符合市场规律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协同机制,把政府宏观 调控与市场经济制
8、度创新相互融合,协同研发“卡脖子”技术难题, 以及攻克关键零部件制造瓶颈,围绕战略性新产业开展路径、技术体 系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对“卡脖子”技术环节开展精准筛查,有针 对性地制定技术创新战略。三是加快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建设速度。在智能芯片研发与制造、 关键基础零部件、新材料及应用、智能制造工艺、关键基础软件等, 提高国产品替代率,在重大专项和科技创新工程上,实施创新攻关 “揭榜挂帅”制度,协同攻关“卡脖子”高端芯片技术难题。3. 1.3加强科技创新的成果转化一是创新设计成果转化体系。在孵化器、基金、路演和第三方服 务等方面,企业、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和投融资部门相互协调与配合, 在政策供给的体制机
9、制上实现优化,在成果转化、市场应用上打通自 主创新的“最先一公里”,集中多方力量和优势,构建产业、教学、 研发、应用和金融的“五位一体”的高效运行系统。二是创立激励创 新的成果转化体系。实施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互为一体化策略,构建 需求与供给相互联动的创新模式,积极推进创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进程, 借助平台既能帮助科技成果寻找最正确落地企业,又能激发企业的最新 成果需求,也能统筹协调最新成果的融资渠道,实施发现、筛选、撮 合和转化的“四位一体”协同创新成果转化创新模式。3. 2逐步集聚各类创新资源,健全协同创新机制善于从全球化高度谋划创新,集聚全社会资源,完善创新体制机 制,建设具有知识产权创新、创
10、造和运用的公共产品,保障创新者的 创造动力。3.2. 1谋划科技政策规划,提升创新能力一是加快自主创新与政策体系的系统化。只有自主创新与政策体 系的深度融合,才能使创新开展科技政策滞后的问题得到解决,提升 创新开展的动力。政府及时滚动修订科技政策,调动自主创新为科技 服务的积极性,形成一种以企业为主体的普惠式政策鼓励机制,深入 开展创新动力、优化协同和成果转化机制等研究。二是增强科技政策对创新的内生动力。政府制定政策能否促进科 技创新,关键是能否寻找到创新的动力来源,因此应该从激发创新者 的内生动力着手,使得科技政策能真正在促进创新机制完善、激发创 新动能、凸显创新主体、孵化创新产业、优化创新
11、环境中起到政策导 向作用。三是借助外生动力推进科技创新。着重从某一地区新兴产业入手, 探索性地进行科技政策创新试点,逐步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改革科研 管理机制体制、进行科技政策的整体推进;借助于科技知识产权政策 普及,优化人才评价和创新激励机制,为科技创新营造宽松的社会环 境;通过政策激励和资金配套等,促使企业在关键零部件研发上加大 投入力度,在基础前沿研究中实施创新政策,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新 的外生动力。3. 2. 2打造高端开放创新平台积极打造高端开放创新平台,既能加快集聚创新资金,又能大力凝聚创新人才,促进原始创新成果的产业化。一是龙头引领,充分发挥科创平台承当自主创新、突破产业核心 技术
12、攻关的作用,超前部署6G通信、区块链和智能物联网等前瞻性 重大科学技术,着眼于突破世界半导体刻蚀机核心部件等的自主可控。二是探索机制,激发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活力。运用双轮驱动构建 协同攻关、交叉融合和共享开放的新机制,依托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瞄 准国际前沿,研发出诸多颠覆性和突破性创新成果,在新一代信息技 术和生物医药产业的重大挑战中,实施政府和市场的混合治理机制。三是模式创新,加速“政行企校”与金融机构的融合,建立共同 投入机制,创新运行管理模式。模式创新的关键是发挥企业主体地位, 让企业既能成为“出卷人”,又能成为合作者,还能成为创新活动参 与者,科研课题实行“自下而上”选题,真正把决策权交到企
13、业手中。3. 2. 3健全有效的科技市场中介服务体系一是顶层设计,催生社会化技术转移机构。通过政策引导重点建 设一批信誉好、有影响力的社会化技术转移机构,进行“互联网 + ” “线下线上”等创新模式探索,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开展成 果转移的精准服务,积极推动高校开展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试点,以此 产生示范引领效应。二是政策优惠,大力促进科技中介机构开展。政府出台激励科技 中介机构开展机制,创设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加速培养技术转移人才, 提升行业人员技能,加强多方联合与协作,形成机制灵活、有序竞争 的科技中介机构,为研发机构与企业架起老实守信的平台。三是挖掘资源,尝试科技企业开展工程路演融资,为实现
14、多渠道、 多层次融资拓宽路径,积极探索出成功经验,快速地为技术转移服务。3. 3提升行业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培育和引迤领军人才更好地用改革动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特别是在新兴产业领域, 必须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加快提升人才行业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3. 3. 1培养和引进研发与创新人才一是实施新兴产业未来高端人才开发培养计划。采取“科学技术 创造立市”战略4,通过引入竞争机制优化人才资源,健全领军人 才激励机制,激发人才创新动力。在引进和培育的同时,出台本土人 才育人用人新机制,加大本土人才培养力度;实行更加有效和更加开 放的引才用才育才政策,针对“卡脖子”领域的人才,培养、引进研 发人才向企业需求
15、侧和用人单位主体转移。二是加大高精尖人才引进的投入。采用以开展引人和以工程诱人 的模式,高端科技创新人才是经济社会开展第一动力资源,应该逐年 加大人才引进资金的投入,实施“赢脑工程”留住、吸纳和聚集高端 人才。三是创造激励人才成长环境,扯开嗓门喊人才。人才是原始创新 的关键,实施敢为事业用人才计划,尊贤重才、鼓励创新、创造宜业 宜居开展环境,切切实实地解决人才安居、乐业中最现实问题,创设 更加良好的人才开展气氛。3. 3. 2优化配置创新型科技人才资源一是树立科学的人才理念,大兴爱才之风。在未来的新兴产业发 展中,谁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谁就具备核心竞争力;在未来的原始 创新、自主研发中,谁能培
16、养更多优秀人才,谁就占据优势;思贤惜 才、人尽其才,为人才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真正做到慧眼 识才、惜才如命,不断增强人才的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二是培养创新型企业家人才,拓展培养渠道。未来企业的竞争实 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企业家人才是在不断磨炼中历练出来的;实施 阶段性政策扶持,助力创新型企业家成长;大力实施产业人才培养渠 道创新计划,完善政府引导、地方支持和企业投入的培养体制,拓宽 原始、原创产业人才培养渠道。三是构建激励人才快速成长机制,留住人才。好的选拔机制才能 将真正的创新人才选出来和用起来;育人是用人的基础,多措并举地 锻炼人才;激励人才深入基层一线磨炼、增长实践知识才干,
17、进一步 促使优秀人才攻坚克难、施展原始创新才华。3. 3. 3着力构建全方位创新人才体系一是构建全方位的创新人才体系。立足智能芯片、集成电路、新 一代信息技术和生物医药产业现有的优势,实施“以产引才、以才促 产”战略,通过人才招引平台倾力集聚人才,参加技能竞赛全力培育 高技能人才,以激发青年人才的内生活力,全力打造全方位立体化创 新人才平台。二是营造良好的创新人才成长环境。让优秀青年研发人员从事原 始创新、自主创新,创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尤其需要政府出面, 制定相关机制和体制加以政策引导,遵循人才成长规律,规范青年研 发科研经费资助体系,尤其是原创性基础研究领域实施固定经费扶持, 通过合理、公正的科研评价制度促进青年创新人才成长。总之,在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政府要助推企业、高校、研发机构成立三方战略联盟,创设制度管理与激励机制相融合的环境,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精英。参考文献1苏州市人民政府.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R. 2022.周文魁,陆精.激发新兴产业人才创新活力J.群众,2022(12): 38-39.杨芳,易静华,赵功强.宁夏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培 育机制研究J.中国科技产业,2022 (2): 73-76.4李超奇.基于生态视角的浙江会展开展模式创新研究J.时代经贸,2022 (4): 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