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习作:六年级语文上册《--------即景》教案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语文上册习作:六年级语文上册《--------即景》教案教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六年级语文上册即景教案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根据本单元课文的写法,观察一种自然现象或者一处 自然景观进行写作。2 .学习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3 .通过习作,进一步提高我们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教学重点:写一种自然现象或一处自然景观,要写出景物的变化。教学难点:学习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教法与学法:情景教学法指导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手段:课件多媒体音频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出示课件1)大家看一看这些美丽的图片,这些景物是那样迷人。我们读过不少写景的文章,那些优美的景物描写让我们非常难 忘。今天,我们也来写一写自己眼中的景物,也让我们用自己的笔把 景物写下来,给别人
2、以美的感受。板书:即景二、方法指导1 .读题(出示课件2)师:大家读一读题目,发现题目有什么特点?生观察,总结预设:题目不完整,需要补充。师:在写作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把题目补充完整。2 .出示习作要求:(出示课件3)即景,在选材方面,可以写“雨中即景”、“日落即景”, 可以写“田野即景”等。写作方法:认真观察,抓住景物的特点,重点观察景物的变化。 语言尽量做到生动形象,在写作中要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出示课件 4)板书:选材写作方法三、师生共同讨论(出示课件5)我们具体应该怎样写呢?先让我们看看课本,看文中给我们进行 了哪些提示。书中提示我们:(出示课件6)1 .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我们可
3、以根据需要,按照空间顺序、 观察顺序或者游览顺序等进行描写。2.注意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使画面更加鲜活。师:除了书中的提示,我们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呢?(出示课件7)生总结:在写作的时候,要融入自己或喜悦、或赞叹等的情感。板书:有条理动态变化四、小组交流,练习表达。(出示课件8)1 .选择一处景物或自然景观,思考其特点。2 .和小组成员交流:把自己所选的习作介绍给大家,请大家评价。3 .班上交流:把自己的习作和全班同学交流,认真听取同学的意 见,及时做出修改。五、拟提纲,练习写作。(出示课件9)1 .在稿纸上简单记录交流后的收获。2 .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再给自己的习作拟一个提纲,包括:写哪 儿的景
4、物,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如何结尾。3 .写作。4 、组内评议,练习修改。(出示课件10)1 .展示自己的习作提纲,说说自己打算怎样写,请大家提出意见 或建议。2 .试着把你确定的内容写下来。注意:要按一定顺序;语言要生动形象;要注意动态描写。板书设计:选材-写作方法即景有条理动态变化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掌握本课的生字词。2 .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把握文意。3 .学习古人读书的方法。教学重点: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把握文意。教学难点:学习古人读书的方法。教学过程:4 、复习导入。(出示课件8)1 .谁来说说论语三则的意思?2 .朱熹的这篇文章想告诉我们什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前两篇文
5、章,这两篇文章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 法两方面进行了介绍,让我们受益匪浅。现在,我们学习第三篇文章。 这是曾国藩对读书人的要求。3 、初读课文,整体把握。(出示课件9)1 .根据注释,解决生字词。师补充:恒:恒心自足:自我满足2 .朗读课文,划分节奏。划分指导:我们在划分节奏的时候,要注意,不能把完整的词划分开来,要保持词语的完整。如: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3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试着解释 意思。4 、细读课文,深入把握。(出示课件10)1 .默读课文,思考:读书人对读书有什么要求:生读课文,总结并汇报:板书:有志有识 有恒2 .再读课文,思考:读书为什么要“
6、有志、有识、有恒”?生总结,汇报板书:有志一一不甘为下流有识知学问无尽,不满足有恒恒心,不放弃,能成功3 .作者是怎样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出示课件11)师加以引导,生汇报板书: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出示课件12)正面:如果我们遵循这三点,那么会达到高尚、呼学、成功的境 界;如果做不到这三点,则一事无成。最后作者进行总结,告诉我们, 读书的时候这三者缺一不可,点明这三点的重要性。四、再读文章,说说你受到什么启发?生畅所欲言板书设计:选材-写作方法即景有条理动态变化课后反思:1 .在这节课中,我先出示了几个体现优美风景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通过写作方法指导,让学生明白怎样进行写作,从而消 除他们在写作上的畏难情绪。2 .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探究 精神,让学生通过展示自己的作品,发现作品中的优点和不足,从而 指导学生进行修改,让自己的作品更完美。美中不足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对学生的鼓励性评价较少,希 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所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