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新高考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三4月教学质量测评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大新高考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三4月教学质量测评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华大新高考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三4月教学质量测评语文试题学校:姓名:班级:考号: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什么是最高的美?中国人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这种看法,也可以从先秦儒家和 道家的哲学谈起。先秦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没有明确地谈到最高美的问题。孔子强调做人一定要行 “仁”守“礼”。“仁”与“礼”可以理解成善,完全做到行“仁”守“礼”的人可 以叫作善人。孔子试图通过仁、礼、乐等多种手段造就善人人格。那么,他是不是认 为善人人格就是最美的呢? 一日,孔子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在一起聊天,孔 子独赘赏曾皙“浴乎沂,风乎舞零”这种对自然的审美生活,将它置于子
2、路、冉有、 公西华的人生理想之上。可见孔子虽然主张善,有时也将善与美等同起来,但善不是 至美,至美的是对自然美的欣赏。道家说的“自然”,我们将它理解成“自然而然”,即天然,它与人工相对,天 然最集中地体现在自然界是无可怀疑的,故道家的“自然”可以说有二义:一是天 然,自然而然;二是自然界。庄子明确说:“天地有大美。”天地为何有大美?因为 天地最自然。故“自然至美”这句话,我们可以理解成二义:一是天然至美;二是自 然界有最高的美,或者说自然美最美。到魏晋时代,王弼将这一思想提炼为“大美配 天而华不作”。后来则又生发出“自然英发”与“铺锦歹I绣”两种不同的审美理想之 争。南北朝时钟嵯引用汤惠休的话
3、“谢诗如芙蓉出水,颜诗如错彩镂金”,表示他不 赞成“错彩镂金”,而推崇“芙蓉出水”,其原因就是颜诗人工雕琢味很浓,失去了 自然本色,而谢诗则清新自然。到宋代,则又有“平淡”为最高美的观点,这一思想最为重要的提出者是苏轼。 苏轼说:“发纤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淡。”他又说:“渐老渐熟,乃造平淡。”这 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它不仅与绚丽不相矛盾,而且正是由绚丽转化 而来。由绚丽转化而来的平淡,淡而有味,淡而有致,似淡非淡。这无工之工,才是 至工。苏轼还将它与司空图的“美常在咸酸之外”联系起来,他说:“唐末司空图崎 岖兵乱之间,而诗文高雅,犹有承平之遗风。 限当时不识其妙。予三复其言而悲
4、之。”若像梅只是一种酸味,盐只是一种咸味,那是谈不上至味的,只有超出酸味、 咸味而又涵盖了酸味、咸味的味才是“至味”。行了测量。他们总结说:“ ,但一天三餐、一年365天获得的累积效应是巨大的。“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22 .身边的科学杂志向社会征集优秀科普短文。你要向该杂志推荐上述短文,请分 别从科学性和人文性的角度拟写推荐理由,不超过80个字。八、材料作文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近日,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披露,钱学森先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给VR (虚拟现实)取过一个名字“灵境”,这与他对科
5、技名词“中国味”的执念有 关,他认为“译词应汉语化,带点中国味”。北京冬奥会运动场馆的昵称与中华文化密切相关,国家跳台滑雪中心比赛场地名 为“雪如意”,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名叫“雪游龙”,还有国家速滑馆“冰丝带”,等 等。对于这类命名,有人大赞其浓郁的民族性、文化味,也有人担心其功用性与国际性。对此你怎么看?请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 DBD恬淡:中国传统自然至美理想的审美表现,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审美趣味的融 和、恬静与淡泊。均衡:追求人的天性各要素的完整与和谐的有机统一
6、,是审美主体从 现代社会解放要达成的目标。2. 适合用苏轼的平淡美观来评价。平淡美是一种辩证的美,它是由绚烂转化而来的,淡 而有味。郑诗展现了树的姿态“宁静”的美感,这种美感表现为恬静、淡远。但这“宁 静”的感受用“从来没有真正感觉过宁静”的人生体验来衬托、就寄寓了深沉的人生况味。【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 “达到古希腊时期的均衡状态”错误。结合“审美如何弥合人类分裂的天性,这种分裂很 大程度上归咎于现代性在他看来,古希腊那种均衡的生活不复再现,现代性,内部具有 的异化倾向制造了种种或强或弱的脱节乃至对立”分析,席勒虽然认为“古希腊那种均衡的 生活不复再现
7、”,但是他的理想并不是“达到”古希腊时期的均衡状态。故选Do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 “表达了其肯定中国审美个性的立场”错误,从材料一来看,作者仅客观陈述中西方审 美的特点,没有表达肯定或否定其中一方的观点。C.“也对社会的发展没有益处”说法绝对,发现最高的美、利用审美来弥合人性的裂痕,与 “社会发展的目标人的全面发展”是吻合的。D. “互相矛盾”错误。材料一从中国传统审美特点的角度谈人与自然的和谐,将苏格拉底 作为比较的例子;材料二从人性完整和谐的角度批判现代人性的单向度,两者对“和谐”的 理解角度不同,逻辑上不构成矛盾关系。故选Bo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
8、证方法的能力。答案第1页,共11页“自然英发”突出的是自然朴素、不事雕琢的美感。A.李商隐的锦瑟瑰丽朦胧。B.这两句用“暖”“香”形容池水,情感饱满。C.疏影芭蕉是咏物诗,用“湘帘”衬托,有寄兴。D.这两句白描写景,自然朴素。故选Do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对“恬淡”的理解,不仅要关注审美主体和客体的联系,还要关注审美趣味本身的特点,从 材料一中根据层次展开的条理,筛选和整合信息可以得出结论。结合“这些有关自然至美的审美理想直接导致了中国文人画的产生与发展”分析,“恬淡”为 中国传统自然至美理想的审美表现。结合“孔子虽然主张善,有时也将善与美等同起来,但善不是至美,至美的是对
9、自然美的欣 赏”“道家说的自然,我们将它理解成自然而然,即天然,它与人工相对,天然最集中地 体现在自然界是无可怀疑的,故道家的相然可以说有二义:一是天然,自然而然;二是 自然界”“到宋代,则又有平淡为最高美的观点,这一思想最为重要的提出者是苏轼”“由绚 丽转化而来的平淡,淡而有味,淡而有致,似淡非淡”等分析,“恬淡”突出人与自然的和 谐,强调审美趣味的恬淡与淡泊等。对“均衡”的理解,既要关注它自身的对象是“人的天性”,也要关注这个概念在席勒时代提 出的背景及审美的目的,从材料二中根据层次展开的条理,筛选和整合信息可以得出结 论。结合“审美如何弥合人类分裂的天性,这种分裂很大程度上归咎于现代性”
10、“人的天性的内 在联系就要被撕裂开来,一种破坏性的纷争就要分裂本来处于和谐状态的人的各种力量。 席勒以钟表隐喻按照机械方式拼凑的生活整体”等分析,“均衡”追求人处于和谐状态的各种 力量汇聚,追求人的天性的各方面的有机统一。结合“审美意味着主体的解放,但是,主体的解放不能完整地转换为社会的解放”“审美所形 成的气质与之构成了一种制衡审美提交的理想准则是解除功利企图之后的身心解放与 完整”分析,“均衡”是审美主体从现代社会解放要达成的目标,是解除功利企图之后的身心 解放与完整。5.答案第2页,共11页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分析和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材料一中出现的黄美观
11、主要有孔子的美善论、道家的自然美观、苏轼的平淡美观、司空图 的超越具象而达成更高调和的审美观。可以根据诗歌的内容特点选择审美观。可以选择苏轼的平淡美观来评价。结合“这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它不仅与绚丽不相矛盾,而且正是由绚丽转化 而来。由绚丽转化而来的平淡,淡而有味,淡而有致,似淡非淡。这无工之工,才是至工” 分析,平淡美是一种辩证的美,它是由绚烂转化而来的,由绚丽转化而来的平淡,淡而有 味,淡而有致,似淡非淡。诗人又写树的宁静。在诗人眼里,真正的宁静不是摒除了冲突的和谐状态,而是一种内在 的沉思和恒久的坚持。她在树的姿态里,感觉到了这一切,并且从来没有像此时“感受到的 那样深”,我们
12、充分体会到了树的精神内涵。这“宁静”的感受,用“从来没有真正感觉过宁静”的人生体验来写,通过诗歌特有的肌质和 多度的语言,把血肉还给树,还给我们的感觉,更重要的是还给我们的生命体验。6 . C. A.“士的清高:甘于清贪,守持本性,恪守名士之道。士的气节:怒斥收买他的反 动势力。“士”的担当:参加同盟会,筹备组织“孝义会”,宣传民主革命思想,撰写革命 檄文。7 .本文叙事简练,言简事密,在有限的篇幅中展现了黄侃先生丰富的一生,使读者对黄 侃先生的了解更全面。本文语言有文言色彩,简练而古雅,和传主黄侃先生旧派学者的 个性与学养相映生辉。本文言简味永,写人简练传神,展现了汉语独特的审美趣味和艺 术
13、感染力。本文笔法简约平实,不枝不蔓,继承了古代笔记体散文的特点,体现了中国 传统文化的魅力。【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A.误读陶渊明诗句的意义。陶诗表达的是甘于清贫、守持本性的愿望,而不是“在学问与 文章中磨研心性的志趣:另外,黄侃借用这句诗表达的志趣与陶诗不完全相同。B.人物形象分析有误。黄侃送别陈独秀,一者为表达友情,二者是劝勉,趁机表达对新学 的不满并不是此行的目的。答案第3页,共11页D. “朋友汪东作联赞美黄侃善作辞赋“错,汪东的对联“此地宜有词仙”和“何人重赋情景”是 对量守庐图的吟咏,表达的是对黄侃俊逸萧散情怀的赞美,并非称赞其善作辞赋。 故选C
14、o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A. “埋下伏笔”错。文章开篇对黄侃辗转南北的经历的介绍为后文写他在金陵的生活作了铺 垫,并非埋下伏笔。故选Ao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黄侃“羡东晋名士陶渊明恪守土人旧道,取其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诗义以示恪守 名士之道,与他的字季刚所表略同,亦与当时南京稳重保守的气质相合”“空闲之时,黄 侃多与名士趣行“,可见黄侃安于清贫,恪守名士之道;“那时,在中央大学教课的多是文化名流,大多穿着考究,西装革履,坐车出行。黄侃则卓 尔不群,处处维护国故。他总是穿着长袍或长衫,步行进出,还用青布来包裹书本。可见 黄侃守持本性
15、,不会因外界环境而改变自己;“然五四运动逼迫北洋政府拒签巴黎和约,学生罢课示威游行,举国情绪高涨,反动势 力为对抗陈独秀,瓦解学生运动,去收买辜鸿铭和黄侃等人时,黄侃探知原委,当场怒 骂:做人不可太无耻。”可以看出黄侃的名士气节,坚决不被收买,坚持正义;“1905年,得到父亲故交的资助留学日本,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对民主思潮很是推 崇”“1910年,P1国为革命奔走呐喊,在新春、黄梅等地筹备组织,孝义会,极力宣传民主 革命思想,撰发的檄文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被视为武昌起义的序曲”,黄侃参加 同盟会,筹备孝义会,极力宣扬革命思想,体现了他的土人担当。6.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的
16、能力。选文第一段“1896年 1905年, 1910年, 1914年初, 1919年秋, 直 到1928年春,”,按照时间顺序,简述黄侃这些年的经历,语言简练,但是所述黄侃 经历的事件却非常多,言简而事丰;“四十余载漂泊,黄侃辗转南北浪子修行”“遭遇父亲病亡而家道中落”“不求仕进,主动觉 悟,跨疆问学,“才算飘萍根生,稳顿下来,等语言具有文言色彩,语言简洁,这也和黄侃一 答案第4页,共11页生所治学问相符,黄侃坚守旧学,与黄侃所治学问“与友人论治小学书文心雕龙札 记中国文学概谈以及日知录校记,还有眼下的讲章礼学略说唐七言诗式” 交相辉映;“黄侃则卓尔不群,处处维护国故。他总是穿着长袍或长衫,步
17、行进出,还用青布来包裹书 木”“他认为木板书便于批点和仰着阅读,讥讽精装的西式图书为皮靴硬领”等在刻画黄侃 形象时,简练传神,不事雕琢,展现了汉语言的独特魅力;在全文叙述中,集中叙述黄侃的经历,在涉及其他人,如陈独秀等人时,不旁出,不外 溢,一笔带过,体现了笔记散文的不枝不蔓的特点。7. DDC(1)用来当黄河水太多时用来泄洪的地方,现在稍加约束,虽然时代不同了,但这一 方法仍然是必需的。(2)浚仪县令乐俊上奏说:“民众新近遭受战争的创伤,不宜兴起摇役”周谱记载周定王五年时,黄河曾经改道。秦国攻打魏国时,决黄河来淹没魏 国的国都,破坏的地方很大,已经不能修复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
18、能力。句意:计划确定之后然后开始治河工程,所花费不过几亿万,还可以让那些没有财产的游 民来参与这次工程,满足他们的衣食所需。这些衣食由他们所在的县官来提供,这样两相 方便,这样就可以向上继承大禹的功绩,而在下可以消除人民的灾祸。“事,作举,的宾语,共同构成动宾结构,不可断开,排除AB。“乃两便”的意思是“两方面都方便”。句意完整,应独立成句,排除C。故选Do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D.千乘,在文中指的是一千里的距离”说法错误。“千乘”在文中是地名。故选Do12.答案第5页,共11页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司空掾官桓谭最认可大司空掾官王横的建议”说法错误。原文
19、“司空掾沛国桓谭典其 议”,这句的意思是桓谭主持这次会议,并非是最认可王横的建议。故选C。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 “猥盛”,指水势旺盛;“索”,约束;“易处/不同。(2) “被”,遭受;“兵革”,此处指战争;“宜一适宜。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文中“禹之行河水,本随西山下东北去,周谱云:定王五年,河徙。则今所行,非 禹之所穿也。又秦攻魏,决河灌其都,决处遂大,不可复补”可知,大司空官掾王横认为周谱记载周定王五年时,黄河曾经改道。同时,秦国攻打魏国时,决黄河来淹没魏国 的国都,破坏的地方很大,已经不能修复了。这些情况导致不能照
20、搬前人做法,所以御史 韩牧的做法不可取。参考译文:汉平帝元始四年,王莽奏请征召能治理黄河的人达上百名,听取那些大的治理方略与 其他人不同的人的建议。长水校尉平陵入关并说:“黄河多数在平原、东郡两郡旁边决 口,因为那里地势低洼,而土壤又疏松。听说大禹治理黄河时,本来让这些地方空着,用 来当黄河水太多时用来泄洪的地方,现在稍加约束,虽然时代不同了,但这一方法仍然是 必需的。上古的事情难于搞清楚了,就近考查秦、汉以来,黄河在曹、卫的区域决口,决 口南北超不过百八十里,可以将这块地方空出来,不要修建官亭、民室了。“御史临准入 韩牧认为:“可大略地在禹贡记载的九条河处挖掘,即令不能凿出九条河流,只要能开
21、 凿四五条,应该也有裨益。”大司空掾王横进言:“黄河流入渤海郡的地方,高于韩牧所想 要挖掘的地方,过去曾经出现过连续下雨的天气,刮东北风时,海水溢出,向西南流出好 几百里,九河的地方也被海水所淹没倒灌。大禹疏导黄河之水,本是让它沿着西山向东北 流去。周谱上说,周定王五年,黄河改道。那么今天我们所要挖掘的地方,并非是大禹 所挖掘的地方。再就是在秦国攻打魏国时,决黄河来淹没魏国的国都,破坏的地方很大, 已经不能修复了。应该改在完好平坦之处,再重新挖掘,让黄河沿着西山脚下,凭借高的 地势从东北面流入大海,这样就可以消除水灾了。”司空掾沛国人桓谭主持这次会议,和答案第6页,共11页甄丰说:“这数种说法
22、,必然有一种是正确的,应该详细地考察研究,这样即可以选择正 确的方法。计划确定之后然后开始治河工程,所花费不过几亿万,还可以让那些没有财产 的游民来参与这次工程,满足他们的衣食所需。这些衣食由他们所在的县官来提供,这样 两相方便,这样就可以向上继承大禹的功绩,而在下可以消除人民的灾祸。”但当时王莽 只是崇尚空话,并没有施行。明帝永平十二年,年初,汉平帝时,黄河、汴水曾经决口,长久没有修复。到了建武 十年,汉光武帝打算进行治理,浚仪县令乐俊上奏说:“民众新近遭受战争的创伤,不宜 兴起摇役。”于是停止。后来汴渠的水向东蔓延,所淹没的地方越来越大,兖州、豫州的 百姓埋怨叹息,认为朝廷总是兴办其他工程
23、,不把老百姓的急难当作优先考虑的事。恰在 这时有人推荐乐浪人王景,说他有治水才能。夏季四月,汉明帝下令征发民工数十万人, 派王景与将作谒者王吴修筑汴渠堤防。从荥阳东至千乘海口一千多里,每十里设立一个水 门,让河水在里面顺利流入大海,不再有溃漏的危险。王景虽然减省工程费用,然而所用 钱财仍要用百亿来计算。十三年夏四月,汴渠修成,黄河、汴河分流,恢复了过去的样子。15. D水调歌中的“候”字,待令以出征,动在令先,可见连营将士行动之神速、戒备之森 严、军容之整肃,表现出连营将士大敌当前而无所畏惧、从容以待敌的气概;浣溪沙中 的“看”字,写诗人看见燕子忙碌着垒巢,反衬他内心无聊,表达了词人内心的不平
24、静。【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 “水调歌欲弛先张,以迫显缓”错。诗歌第一、二句营造出一种阔大、悠缓、静谧 的意境。这两句的铺叙及环境气氛的渲染,突出了第三句军情的紧急,更易于从悠缓宁静 中见突然、危迫与紧张。故这两句乃是欲张先弛,以起到以平显兀、以缓显迫、以静显动 的艺术效果,而成为第三句的绝好衬垫。故选Do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水调歌中的“壮士连营候鼓颦”,写敌情传来后军营的反应。警报传来,连营军士临危答案第7页,共11页而不乱,一切准备工作都在极短的时间内准备就绪,单等军令下达,颦鼓擂响,即出战迎 敌。“候”字下得极妙,待令以出征,动在令先,则
25、连营将士行动之神速、戒备之森严、军 容之整肃,表现出连营将士大敌当前而无所畏惧、从容以待敌的气概。浣溪沙中“静看燕子垒新巢”写词人在看燕子垒巢,燕子不辞辛苦,飞来飞去,一次又 一次衔泥而来,眼看着就渐渐营造成了新巢。“看”到燕子极其忙碌,而词人自己却“闲、 闲得无事可为,暗示词人并不平静的心绪。15.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制菱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湍、菱、芙蓉。16. CC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并运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汇聚、意思是指会在一处,没有分开的意思,强调由少到多;“汇拢”,是
26、指把 分散的东西集中,聚集,聚合,强调由分散到集中。语境中强调雪水聚合成河,由少到 多,用“汇聚”第二空:“豪爽”,豪放直爽;豪放”,雄豪奔放,也指气魄大而不拘小节,也指处理事情 果断有魄力。语境中强调新疆人的果敢和魄力,用“豪放”。第三空:“精力充沛”,是指体力强盛,精神充足;”活力四射、向四周射出的旺盛生命 力,表示热情活力非常丰富,感染周遭。语境中形容小伙生命力旺盛,用“活力四射工 第四空:“身轻如燕”,比喻身体轻盈,最初意义带有指身材瘦削轻盈而姿态曼妙的含义在 里面,多指动作轻盈,已经失去古时瘦削之意,现代作者多拿身轻如燕比喻笔下人物轻功 了得动作轻快;“身手矫健”,形容身体强壮且敏捷
27、。语境中与“一飘而过”并列,用“身轻似 燕” 八、 故选C。答案第8页,共11页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修辞手法并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例句中“难道我碰到了传说中的,海市蜃楼,?”有问无答,属于反问。AD均属于有问有答,设问修辞;B.一般疑问句。C.有问无答,属于反问。故选Co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如下:“可谓是”成分赘余,删掉“是“在沙漠绿洲中还能的情景”结构混乱,句式杂糅,删掉“的情景”;“在沙漠绿洲中还能驾驭飞驰的快艇,泛舟参与水上娱乐活动”语序不当、并列不当造成不 合逻辑,改为“在沙漠绿洲中还能泛舟、驾驭飞驰的快艇,参与水上娱乐活动工 只有D修改正确。故选Do.细嚼慢咽有
28、助于防止肥胖和体重增加志愿者把相同食物放嘴里30秒不咀嚼尽管每餐的能量消耗差异不大21 .科学名词使用准确,研究过程缜密完整,“每30秒”“20毫升”语言表述严谨,体现了科 学性;防止肥胖和体重增加,帮助人们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体现了科学研究的人文关 怀。【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由下文“随着味觉刺激和咀嚼时间的延长,腹腔动脉的血流量也随之增加,上消化 道运动对口腔刺激的反应也会增强,从而增加热量消耗,防止肥胖和体重增加”可知,是在 讲怎样能防止肥胖和体重增加,再结合上文“仔细咀嚼食物是一种健康的饮食习惯”可知, 此处说的应该是“仔细咀嚼食物”能防止肥胖和体重增加,
29、所以此处应该填写“细嚼慢咽有助答案第9页,共11页这些有关自然至美的审美理想直接导致了中国文人画的产生与发展。中国艺术中强调写意,强调空灵,强调恬淡,全都可以追溯到这里。 而在西方,情况完全不同。古希腊艺术以人为表现中心,审美欣赏以人为主要对 象。斐德若中记载苏格拉底散步时为郊外的风景所迷醉,学生斐德若问原因,他竟 答非所问:“我是一个好学的人,而田园草木不能让我学得什么,能让我学得一些东 西的是居住在这个城市的人民。”这个故事说明,在古希腊,自然界并没有很高的认 识价值。至于体现自然审美的风景画,据丹纳的说法:“真正的风景画是由荷兰画家 创始的。”荷兰画产生于17世纪,距今不过3个世纪。直到
30、近代的浪漫运动,西方人 才开始重视自然美。中国与西方在对待自然美问题上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它们不同的哲学体 系。西方哲学持主客两分立场,重视人的主体地位。中国哲学重天人合一,重视天的 主体地位。这样,自然的地位就突出出来了。(摘编自陈望衡试论中华民族的审美传统)材料二:审美显然是文学最为吸引人的性质,文学之所以没有被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或 者法学覆盖,审美性质的存在是其最为重要的竞争资本。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之所以成为美学史的经典之作,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席 勒阐述了一个奇特的设想:审美如何弥合人类分裂的天性,这种分裂很大程度上归咎 于“现代性”。在他看来,古希腊那种均衡的生活不复再现,“现
31、代性”内部具有的 异化倾向制造了种种或强或弱的脱节乃至对立:由于国家这架钟表更为错综复杂,因 而必须更加严格地划分各种等级和职业,人的天性的内在联系就要被撕裂开来,一种 破坏性的纷争就要分裂本来处于和谐状态的人的各种力量。席勒以钟表隐喻按照机械 方式拼凑的生活整体。这时,“国家与教会、法律与道德习俗都分裂开来了;享受与 劳动、手段与目的、努力与报酬都彼此脱节。人永远被束缚在整体的一个孤零零的小 碎片上,人自己也只好把自己造就成一个碎片”。席勒的审美乌托邦,是对“现代性”的批判。然而,这种审美乌托邦如何与社会 历史相互衔接?审美意味着主体的解放,但是,主体的解放不能完整地转换为社会的解放。无论
32、是权力体系、社会治理、城市规划还是财政金融、公共卫生、交通设施,现代社会的 很大一部分架构及其内容远远超出了感性可能覆盖的范围。按照审美的标准撰写一份 病历报告或者财务报表是一个笑话,正如一个军人不能由于优美的舞姿而晋升为坦克 部队的将军。换言之,审美并非拯救社会的灵丹妙药。当财富或者权力在“现代性” 于防止肥胖和体重增加”。第二空,由上文“在控制实验中,志愿者每30秒直接吞下20毫升液体食品”和下文“第三次 实验,以每秒一次的频率咀嚼20毫升食物30秒,然后吞下”可知,时间都是30秒,第一 实验是直接吞下,第三个实验室“每秒一次的频率咀嚼“,那么第二个实验应该是“相同食物放嘴里30秒不咀嚼”
33、,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志愿者把相同食物放嘴里30秒不咀嚼工第三空,由下句“但一天三餐、一年365天获得的累积效应是巨大的”可知,此处为转折关 系,与“但”搭配的关联词应该是“尽管。与“一天三餐、一年365天”相对应的应该是“每餐 的能量消耗。由“巨大”可知,每餐的能量消耗对应的应该是“差异不大”,所以此处应该填 写“尽管每餐的能量消耗差异不大”。18.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把握说明文语言特点的能力。科学性从语言的准确性上说,人文性从科学为人们生活服务来论述。科学性表现在一是列数字能够体现科学性,句子“志愿者每30秒直接吞下20毫升液体食 品,中的“每30秒20毫升”;二是科学名词表述准确无误,例如“
34、食物生热效应”“上消化道 运动”“热量消耗”等科学名词使用准确;三是研究过程表述得也完整,例如对日本早稻田大 学的研究实验过程的叙述缜密完整。科学不是冷冰冰的科学研究,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人们的生活,“防止肥胖和体重增加”帮助 人们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体现科学研究的人文关怀。据此组织答案即可,注意字数要求,不超过80个字。19. 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作文题。材料第一段主要讲钱学森先生因对科技名词“中国味”的执念,因此给VR取名“灵境: 他 强调译词应该汉语化,应该有“中国味”。材料第二段主要讲北京冬奥会运动场馆的昵称与 中华文化密切相关。综合两段内容
35、分析可知,它们的共性就在于强调中国文化及文化自信 的问题。答案第10页,共11页 写作任务当中提出了问题,对于这类命名,有人认为具有浓郁的民族性、文化味,但也有 人担心其功用性和国际性。你可以就这类命名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当然,除了以上两种 观点外,考生也可以有自己的认识,但是问题就是紧紧围绕用具有“中国味”的汉语命名这 一问题展开。根据以上材料的分析,我们在写作时,可以鼓励“汉化”,坚守汉化执念,坚定民族自信。 从这个角度可以重点论述应该如何坚定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当然,我们也可以从另外的 角度论述,比如于己保持谦逊抛却傲慢偏见,不一概否定外来文化,也不崇洋媚外,更不 自诩第一,沾沾自喜,应
36、鼓励文明互鉴,鉴往知来。这个观点更能体现一种理性思考。当 然,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构建人类文化命运共同体需要每一个民族都保持开放包容的态 度,彼此融入,求同存异。彼此尊重,彼此交互,但拒绝文化霸凌,抵制文化侵略,打造 好的文化环境需要世界每个民族都坚守原则,中国,愿意先伸出友谊之手,从自身做起。 可以就其中一点展开写,也可以几点综合起来写。立意:1 .国风破壁勇“出圈.文化执念有真味。2 .汉化方显民族魂。3 .用中国真味与世界举杯。4 .坚定自信中国化,世界看见“中国风.让世界爱上“中国味儿工答案第11页,共11页 的怂恿之下显现出某种专断的性质时,审美所形成的气质与之构成了一种制衡审 美提交
37、的理想准则是解除功利企图之后的身心解放与完整。文学之所以进入“现代 性”平台并且担任不可或缺的角色,恰恰是因为文学的审美性质在博弈之中显示出愈 来愈重要的意义。(摘编自南帆文学理论体系:文化结构、现代性、审美与文学传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虽然主张通过多种手段造就善人人格,但他更赞赏对自然美的欣赏。B.道家对“自然”有两种解释,以“自然至美”这一观点也可以做两种理解。C.司空图的“美常在咸酸之外”,通俗地阐明了美不应该单一,而应该融和。D.席勒试图通过审美乌托邦弥合“现代性”的裂痕,达到古希腊时期的均衡状态。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8、)A.材料一中,作者用西方自然审美出现之晚表达了其肯定中国审美个性的立场。B.古希腊时期人体雕塑艺术的辉煌与当时社会重视人的主体地位的审美观有关。C.根据材料二的观点可以推知,即使发现最高的美,也对社会的发展没有益处。D.材料一中苏格拉底忽视自然与材料二中席勒称赞古希腊“均衡”互相矛盾。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自然英发”美的一项是()A.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8 .池暖水香鱼出处,一环清浪涌亭皋。(王安石春风)C.湘帘卷处,甚离披翠影,绕檐遮住。(纳兰性德疏影芭蕉)D.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韦应物幽居)9 .请简要概括中国传统审美的“恬淡”和席勒所欣
39、赏的“均衡”的内涵。10 中国古代审美观也可以用来评价现代诗歌。现代诗人郑敏在树中写道:“我从 来没有真正感觉过宁静/像我从树的姿态里/所感受到的那样深。”你认为该诗句适合用 材料一中的哪种审美观来评析?请简述理由。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四十余载漂泊,黄侃辗转南北浪子修行。1896年随父到武昌,遭遇父亲病亡而家 道中落。十三岁四处求学,进入湖北文普通学堂,与宋教仁、董必武同校,且与革命 党人居正、田桐相交游。1905年,得到父亲故交的资助留学日本,参加孙中山领导的 同盟会,对民主思潮很是推崇,为国学大师章太炎主持的民报热血撰稿,因文笔 异俗,得到章氏赏识,师事章太
40、炎研究小学与经学,苦心孤诣。1910年,回国为革命 奔走呐喊,在薪春、黄梅等地筹备组织“孝义会”,极力宣传民主革命思想,撰发的 檄文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被视为武昌起义的序曲,险入清廷之监狱。革命受 挫后,旅居上海,不求仕进,主动觉悟,跨疆问学,撰写音略。1914年初,受蔡 元培校长之邀,进北京大学,讲授词章学和中国文学史。1919年秋,先后转教于武昌 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大学等校。直到1928年春,南下金陵,受聘于国 立中央大学,才算飘萍根生,稳顿下来。1934年5月,黄侃搬进位于南京太平门内九华村的九号新居,与好友汪东教授寓 所相近,离他们任教的大学也不远,羡东晋名士陶渊明恪
41、守士人旧道,取其“量力守 故辙,岂不寒与饥”诗义,将三楼的书斋命名为“量守庐”,并自号“量守居士”, 以示恪守“名士之道”,与他的字“季刚”所表略同,亦与当时南京稳重保守的气质 相合。在南京受聘之前,黄侃曾任教于北京大学,不承想北京大学送别陈独秀的一幕, 竟写进百年后拍摄的电视剧觉醒年代里。风起云涌的1919年,北大知名教授、新青年主编陈独秀正和新派学人钱玄同、刘半农、高一涵三人道别,远远传来一 声“仲甫”,黄侃正走过来。两个人抱拳致意,黄侃开口说:“仲甫啊,你说你放着 好好的教授不做,偏偏要去编那个不伦不类的杂志。你这一跑,中国便是少了 一部通 史啊!这是多大的损失,你可曾想过这个问题? ”
42、陈独秀回应:“季刚兄,你做你的 学问,我搞我的不伦不类。至于是不是损失,历史自有公论。”黄侃恨铁不成钢她指 着陈独秀说:“不可救药!”觉醒年代中,黄侃与刘师培、辜鸿铭等人主张复 古,反对新文化运动,轻视陈独秀、胡适等人。然五四运动逼迫北洋政府拒签巴黎 和约,学生罢课示威游行,举国情绪高涨,反动势力为对抗陈独秀,瓦解学生运动, 去收买辜鸿铭和黄侃等人时,黄侃探知原委,当场怒骂:“做人不可太无耻。”午后的阳光从窗外射进来,照进书斋,照在黄侃半新不旧的长袍上,落在书桌 上,一寸寸流淌,淌过黄侃经年著述,与友人论治小学书文心雕龙札记中国文 学概谈以及日知录校记,还有眼下的讲章礼学略说唐七言诗式诸稿上。
43、 端起一杯浓茶,黄侃踱步至汪东先生绘赠的量守庐图前,慢吟题联:此地宜有词 仙,山鸟山花皆上客;何人重赋情景,一丘一壑也风流。“几无日不集,集必剧谈移落,以为笑乐。”空闲之时,黄侃多与名士趣行。想 到约众人游乐的情景,黄侃引世说新语自乐:“一手执蟹螯,一手持酒杯,便足 了一生矣。”弟子程千帆述写道:老师不是迁夫子,而是思想活泼、富于生活情趣的 人。他喜欢游山玩水,喝酒打牌,吟诗作字,但是有一条,无论怎样玩,他对自己每 天规定要做的功课是要做完的那时,在中央大学教课的多是文化名流,大多穿着考究,西装革履,坐车出行。 黄侃则卓尔不群,处处维护国故。他总是穿着长袍或长衫,步行进出,还用青布来包 裹书本
44、。他说中装的文明和舒适远胜西装,一边说一边将脚上的布鞋脱下又穿上。他 认为木板书便于批点和仰着阅读,讥讽精装的西式图书为“皮靴硬领”。一天下雨, 其他教授都穿着胶质雨靴到校,黄侃却穿着一双土制皮木钉鞋而来。课毕天空放晴, 黄侃换上便鞋,用报纸包起钉鞋,夹在腋下走出校门。新来的门卫不识黄侃教授,见 他士气又夹带一包东西,便上前盘问,还要检查报纸包了什么东西。黄侃放下报纸拂 袖而去,不再来校上课。几天不来上课,系主任以为黄侃生病,便登门探望。黄侃闭 口不言,系主任不明所以,回禀校长。校长亲自登门,再三询问,黄侃才愤然而起, 说道:“学校贵在尊师,连教师的一双钉鞋都要检查,形同搜身,成何体统?是可
45、忍,孰不可忍! ”校长再三道歉,又托名流轮番求情,黄侃终未复课。做着金陵大学兼职教授,黄侃坐守书斋,一日三餐均由人送至三楼,仅在周末晚 餐时才下楼同全家团聚,成了子女眼中的“稀客”。黄侃以为,学问之道有五:一日 不欺人,二曰不知者不道,三日不背所本,四日为后世负责,五日不窃。章太炎生平 清高孤傲,对当世文人极少嘉许,唯厚待弟子黄侃,在出版著作新方言时,不请 同辈,独请后辈黄侃撰写后序。(选自熊启文量守庐旧事,有删改)11 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陶渊明“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中甘守清贫、在学问与文章中磨研心性的志趣被 黄侃继承下来并恪守。B.黄侃生性耿直,不吐不快,他去
46、送别陈独秀就为趁机指斥新青年,表达对新学 不能传承传统的不满。C.黄侃早年参加同盟会,推崇民主思潮,写革命檄文,后来主张复古,穿长衫、布 鞋,看木板书,从激进到保守。D.朋友汪东作联赞美黄侃善作辞赋;学生程千帆称赞老师既有生活情趣,又有自律 和勤奋的学者风范。12 下列对散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笔墨俭省地介绍黄侃辗转南北的经历,为后文写他在金陵国立中央大学的生 活埋下伏笔,也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人物。13 文中对觉醒年代剧情细节的描述,形象地展现了历史场景;午后阳光“淌过”著 述的比拟,暗示时间沉淀出了学问与成果。C.文章的内容体现了魏晋风流一定的潜在影响。文中引用陶渊
47、明的诗句和世说新 语中的句子,使文章有俊逸的风味。D.文章用“矛盾”来纽结材料,展现了革命者与保守者、严谨的学者与散淡的文人、狂 狷与有敬畏之心的人物形象,充满张力。8 .黄侃自认为“士”,曾说“士以志气为先,不以学问为先”。本文哪些地方表现出其 “士以志气为先”?请简要概述。9 .本文是笔记体传记散文,文辞简约是其特点。请结合文本分析本文“文辞简约的艺 术效果。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平帝元始四年,王莽奏征能治河者以百数,其大略异者。长水校尉平陵关并言:*“河决率常于平原、东郡左右,其地形下而土疏恶。闻禹治河时,本空此地,以为水 猥盛则放溢,少稍自索,虽时易处,犹不能离
48、此。上古难识。近察秦、汉以来,河决 曹、卫之域,其南北不过百八十里,可空此地,勿以为官亭、民室而已。”御史临淮 韩牧以为:“可略于禹贡九河处穿之,纵不能为九,但为四五,宜有益。“大司 空掾王横言:“河入勃海地,高于韩牧所欲穿处。往者天尝连雨,东北风,海水溢,西南出浸数百里,九河之地已为海所渐矣。禹之行河水,本随西山下东北去,周谱 云:定王五年,河徒。则今所行,非禹之所穿也。又秦攻魏,决河灌其都,决处 遂大,不可复补。宜却徙完平处,更开空,使缘西山足,乘高地而东北入海,乃无水 灾。”司空掾沛国桓谭典其议,为甄丰言:“凡此数者,必有一是,宜详考验,皆可 豫见。计定然后举事费不过数亿万亦可以事诸浮食无产业民空居与行役同当衣食衣食 县官而为之作乃两便可以上继禹功下除民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