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荀子的教育思想.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86422551 上传时间:2023-04-1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5.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孟子、荀子的教育思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孟子、荀子的教育思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孟子、荀子的教育思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子、荀子的教育思想.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孟子、荀子的教育思想孟轲的教育思想孔子死后,儒家分为八派,其中以孟轲为代表的思孟学派和荀况为代表 的荀卿学派的教育影响最大,代表作孟子。1 .思孟学派孟轲“受业于子思之门人”,子思是孔子的孙子,是孔子弟子曾参的学 生,故“孟氏之儒”又被称作“思孟学派”。孟子一生以教育为业,也以教育为乐。他认为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在, 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地,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 之,三乐也。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把教育二字放在一起的。2 .“性善论”与教育作用孟子持“性善论”,即人性本善,他对教育作用的认识,也是基于其“性 善论”,其基本内容如下;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四心”,即“恻隐之心

2、、羞恶之心、恭敬 之心、是非之心”,这分别对应着“仁、义、礼、智”,这些都是人的善端, 被称为“四端”,而教育的作用就是在扩充善端;人性在本质上平等的。孟子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并不在于先天, 而在于后天个人主观努力的程度。圣人和一般人都具有“四心”,都拥有相 同的开展潜力,即“人皆可以为尧舜”。实际上,孟子从人性论上肯定了每 个人的开展的可能性。教育的作用在于扩充“四心”。人性是“善”的,但仅有这些“善端” 是不够的,必须加以扩充,使之到达完善的境地。教育的作用在于两个方面: 一是“存心养性”即把人的天赋善端加以保持、培养、扩充、开展;二是“求 放心”,即启发人们恢复天赋的善良本性,把已经丧

3、失的善端找回来,使之 成为道德上的完人。总之,孟子继承和开展了孔子的“仁”和“德治”,提出来了 “仁政” 的学说,中心就是“民本”思想,强调“施仁政” “得人心”。3 .“明人伦”与教育目的孟子认为办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又说明教育就是通过实现“明 人伦”来为政治服务的,其基本内容如下:“人伦”即人道,是人类的本质表现,具体来说就是五对关系一一父 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极重视“孝”与“悌”,以此为中心建立了一个道德规范体系一“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总之“明人伦”的教育目的决定了孟子的教育内容以伦理道德教育为主 体。孟子认为,仁、义、礼、智、信的基础

4、是“孝悌”,以伦理道德为基本 教育内容。4 .“大丈夫”的人格理想孟子所描绘的“大丈夫”的人格理想是:人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是人 最珍贵的精神财富,远远高于物质财富,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 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其基本内容如下:“大丈夫”要有高尚的气节,不能向权势低头,绝不无原那么地服从。“大丈夫”要有崇高的精神境界一浩然之气,对自己行为正义性的自 觉,具有伟大的精神力量。培养“大丈夫”的理想人格的方法,主要靠个人的内心修养,修养的 方法主要有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改过迁善、刻苦锻 炼等。总之,孟子在道德教育上强调内心的体察反省,启发人的道德自觉,强 调理性的自律

5、道德,是中国教育史上强调“内发说”的代表人物。持志养气:道德教育的首要问题是“尚志”、“持志”,即坚定崇高的 志向,并有了 “气”;动心忍性:不顾外界阻力,坚持下去。存心养性:虽然人生来就有“善端”,但要靠存养和扩充,具体要靠寡 欲;反求诸己:自己的行动未得到他人的认可时,首先要反躬自问,从自己 身上找原因;改过迁善:一方面鼓励人改过自新,另一方面积极学习别人的善行;刻苦锻炼:强调一直锻炼的重要性,尤其主张在逆境中得到磨砺。5 .“深造自得”的教学思想孟子把认识看作是一种内心世界的探索,是对内在善性的开掘,因此在 学与思上孟子更强调“思”,其基本内容如下:“深造自得”。孟子认为,知识的学习并非

6、从外而来,必须经过自己 主动自觉的学习和钻研,有自己的收获和见解,才能形成稳固而深刻的智慧。 另外,学习中要特别重视由感性学习到理性思想的转化;“盈科而进”。“盈科而进”是指学习和教育过程要循序渐进,学习 知识如同作物生长一样,是一个自然有序的过程,有自己的规律;(循序渐 进)“教亦多术”。“教亦多术”是指教学方法不能千篇一律,而应该根 据不同的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因材施教)“专心致志”。“专心致志”是指学习必须专心有恒,不能三心二意, 学习必须集中注意力。(五)荀况的教育思想荀况,子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三为祭酒”,讲学“最为老师”, 代表作荀子。1 .荀况与“六经”的传授在政治思想

7、上,荀子标榜儒家“礼治”,实际上是“礼”“法”并用, 其学生韩非、李斯,后来成为法家的代表人物和秦代法治政治的实践者;荀子重视传授儒家经籍,对孔子所编订的“六经”进行继承和改造, 对经学的开展有很大的贡献。2 .“性恶论”与教育作用(1)“性伪之分”。本能是“性”,后天是“伪”,人性是人与生俱 来的自然属性,它完全排除任何后天人为的因素,而人的善德是后天习得的。(2) “性伪之合”。“性”与“伪”是有区别甚至是对立的,但是,二者也是相互联系与统一的。只有将二者结合,才能实现对人的改造。(3) “化性起伪”。教育的作用就是“化性起伪”,他指出凡人都可 以通过“化性起伪”,改变自己的恶性,化恶为善

8、。(4)荀子认为教育之所以能够化性起伪,其原因如下:人的贵贱、智慧都取决于后天的教育和学习;环境对人的成长有重要的作用,但人不是被动地接受环境的影响;学习与教育是人素质高低和命运好坏的决定性因素;个人也要努力去积累知识。环境、教育和个体努力,三者协调有序, 人才的造就才成为可能。此外,荀子也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认为教育能够统一思想,统一行 动,使国富民强。3 .以“大儒”为培养目标(1)荀子认为,教育应当以大儒为培养目标。荀子把当时的儒者分为 几个层次:俗儒、雅儒、大儒。具体如下:俗儒:徒有儒者外表,对古经能够背诵,全然不知其用;雅儒:能体会古经的内涵,成认自己的无知;大儒:不仅知识广博且以古

9、持今,以己推未己,自如的应对从未见过 的新问题。(2)荀子以“大儒”为培养目标的含义表达了 “贤贤”的育才、选才标准,主张靠人的才德争得社会地位;要求人才精于道而不是精于物,暗指礼义;这种人才的内涵虽非荀子所创,但却是他首先作为培养目标加以阐述 的,荀子的思想代表了儒家思想与现实政治的进一步结合。4 .以儒经为教学内容荀子的教育内容,仍然是以儒家的传统教材为主要局部,以“五经”(诗书礼乐春秋没有易)为教育内容,但却以礼 为重点。具体如下:荀子强调学习诗书礼乐春秋,尤重礼乐;把诵经和读礼作为学习的始点和终点(始乎诵经,终乎读礼);重视儒家经典的传播。(乐内礼外,移风易俗,天下皆宁,善美相乐)5

10、.“闻见知行”结合的学习过程与方法荀子认为,完整的学习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行动的过程, 其基本路线是:闻-见-知-行。具体内容如下:“闻”“见”是学习的起点、基础和知识的来源,但是感官和闻见又 是有缺陷的,感官不能把握整体与规律,并常因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而产生错 觉。“知”是思维的过程,正确思维的方法有两种:“兼陈万物而中悬恒”即不偏执于某一事物或事物的某一方面,对事物 作全面,广泛的比拟、分析、综合,以求如实地把握事物及其关系;“虚壹而静”:“虚”:不以已接受的旧知识(旧观点)阻碍新知识(新 观点)的学习,“壹”:当多个学习对象同时呈现在面前的时候,能够专注 于其中一个,“静”:排

11、除各种杂念和胡思乱想。“行”是学习必不可少的也是最高的阶段。荀子所说的“行”不仅指 对书本知识的验证,也是指人的社会实践,如:个人的品德修养、教人、从 政治国等。6 .论教师荀子特别推崇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竭力倡导尊师,认为教师的作用是与 国家命运前途相连的,具体内容如下:荀子认为“礼”是最高的社会规范,是治国之本,而教师是传授“礼” 和实行“礼”的关键;荀子把教师放在极其高的地位,提出“天、地、君、臣、师”,认为 人无师法,就会任凭恶来支配,有师法才有礼,才能向善;在师生关系上,荀子同时提出“师云亦云”,认为教师占绝对的主导 地位,学生必须无条件的服从;既然教师的地位如此之高,荀子也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即教师要有 尊严,使人敬畏;知识渊博有崇高的威信;讲授解说准确适当,不违师道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