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浙江卷语文模拟卷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原卷版).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86421719 上传时间:2023-04-1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52.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浙江卷语文模拟卷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原卷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2022年浙江卷语文模拟卷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原卷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浙江卷语文模拟卷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原卷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浙江卷语文模拟卷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原卷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年浙江卷语文模拟卷汇编一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一、【2021-2022学年高三5月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模拟检测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以下小题。(10分)从“文学媒介”到“媒介文学”作为一种具体可感的物化存在,媒介是主体与对象实现符码沟通与意义交流的物质渠道, 在文艺生产场域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就文学生产而言,媒介的介入无疑是文学活动主体 能力的技术延伸,正是在媒介的技术协力中,文学作为一种物化的精神实践样态方才成为可 能。然而,媒介对文学生产的介入形态及其参与程度在文学开展的不同时代存在着显著差异, 其确立的与主体的关系也因媒介自身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在尚无真正物化介质的口传文学时

2、期,口耳相传的文学生产与传播依托口语这一人类自 有的发音介质,实现了文学生产、接受的即时在场,正是因为口传文学创作的即时效应,使 得口传文学成为最能反映主体情感与体验同时又能实现普泛传播的文学样式。文字时代的文 学生产因其媒介的物化而走向固化,前印刷时期因媒介资源的稀缺使得口传时期文学传播的 普泛性遭遇消解,尽管主体可以借助一定的物化材料进行文学生产,但出于技术的缺乏主体 对媒介的掌控在一定程度上是受限的,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所表达出来的是“人”趋近“物” 的一种审美关系。换言之,主体的文学创作在很大程度上要依循媒介物的属性,因而媒介对 文学生产不仅是一种载体关系,同时又是一种拘囿关系。印刷媒介

3、的出现无疑赋予文学生产 更宽广的表达空间,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真正切入文学生产体例中,并依循主体的需要 而不断调适自身以适应文学的生产,就这一层面而言,主体与媒介的关系更多表达为“物” 趋近“人”的审美关系。可以说,直到印刷媒介时期,文学生产的创作主体方才实现了对技 术媒介的工具性占有,尽管机械印刷在一定程度消解了文学的“神性”与“韵味”,但主体 对媒介的占用毋容置疑地推进了文学的开展。电子、数字媒介的文学介入与其说是技术工具在文学生产场域价值的极致性发挥,不如 说是媒介作为一种技术形式在文学生产中的身份确认。很难说电子、数字技术的文学介入仅 仅是文学生产场域工具层面的技术创新,更多时候媒介

4、以一种主导性的物化形态与审美意识 潜在于文学生产的多元空间,从显性与隐性两个维度左右着当下的文学生产。相对印刷时代 而言,传媒时代的文学生产无疑显现出更为明显的技术漉迹。作为一种工具性存在,如果印 刷时代媒介介入文学场属于“正位”的话,那么在电子、数字时代技术媒介对文学生产的主 导机制无疑有了 “越界”之嫌。这种越界不只是停留于文学生产的物化层面,同时更以一种宴饮也是地方官吏与乡里百姓沟通的渠道和方式。基层官吏在休日应该回到自己居住的 社区,“设酒肴,请邻里”,这样才是“从众”的行为方式。与邻里宴饮共乐,对于协调官 民关系,塑造政权的亲民形象,自然有一定的帮助,所谓“酒礼之会,上下通焉,吏民相

5、亲”。 当然,这种上下通焉的酒宴,大概是邀请民众中德高望重的父老,范围有限,但目的是 到达吏民相亲,以取得民众的支持。此外,致仕(旧时指交还官职,即辞官)的官员,大多数都会回到自己的乡里养老,宴请 乡里也是当时的一般惯例。以一场宴饮互动作为乡里对自己仕宦生涯支持的感谢,也作为自 己重回乡里的一个仪式,以巩固自己在乡里的地位。汉代的致仕制度对保持乡里社会的活力, 维护乡里的基层秩序都具有一定的意义。当然,这些宴饮并不是常规的,而且也不会发生在 没有出官员的乡里,意义是有限的。(薛小林皇恩浩荡:汉代乡里宴饮的政治维度有删改).以下关于文中“基层民众的政治性宴饮”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6、3分)A.基层民众的政治性宴饮通常在皇帝即位、封禅或军事胜利等时候,由皇帝对百姓进行恩 赐,使其在里落中进行群聚性的宴饮活动,具有一定的政治意图。B.赐醺作为基层民众的政治性宴饮之一,可以用柔性的方式塑造皇帝的形象,加深百姓对 于政权的认同,在维护统治方面是军队和官僚系统的重要补充。C.基层官吏每逢休日邀请邻里中德高望重的父老参加宴饮活动,这种活动尽管人数有限, 但有助于塑造政权的亲民形象,同时协调平日里紧张的官民关系。D.大多数汉代官员致仕后回到乡里,按照惯例举行宴饮活动,借以向乡里表示感谢,就能 巩固自己在乡里的地位,有效保持基层社会的活力。1 .以下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为哪一项()(

7、3分) A.汉天子在一些重要的政治时刻往往会赐酉甫,即要求天下百姓在自己居住的里落中举行群 聚欢宴的活动。赐醐是庶民最重要的政治性宴饮活动。B.乡饮酒礼受皇权改造和利用的影响,宴饮过程中的规矩、礼节和仪式变得更加繁琐,成 为了上层社会维护宗法制度和贵族特权的重要手段。C.皇帝大费周章建构以爵为尊的社会秩序,来取代原生的以齿为尊的社会秩序,很多时候 改变了百姓间的尊卑地位,表达出皇权的存在和影响。D.无论是赐醐还是基层官员组织宴饮,百姓都能与邻里宴饮共乐,这不是吃吃喝喝那么简 单,而是有助于协调官民关系,塑造政权亲民形象的政治手段。3.皇帝赐酬和基层官员组织的宴饮有哪些不同? (4分)六、【20

8、22届浙江省嘉兴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10分)在数字经济时代,算力如同农业时代的水利、工业时代的电力,既是国民经济开展的重 要基础,也是全球竞争的新焦点。近年来,随着各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进度加快,全社会数 据总量爆发式增长,数据存储、计算、传输、应用的需求大幅提升。加快推动算力建设,将 有效激发数据要素创新活力,加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进程,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 业态、新模式,支撑经济高质量开展。前不久,国家开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同意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 成渝等8地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并规划了张家口数据中心集群等10个国家数据中 心集

9、群。至此,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完成总体布局设计,“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 启动。“东数西算”就是通过构建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一体化的新型算力网络体系, 将东部算力需求有序引导到西部,优化数据中心建设布局,促进东西部协同联动。“东数西 算”中的“数”指的是数据,“算”指的是算力,即对数据的处理能力。有测算显示,算力 指数平均每提高1个百分点,数字经济和GDP将分别增长0.33%和0. 18%。,十四五”数字经济开展规划部署的八方面重点任务中,首个便是“优化升级数字 基础设施”,要求“加快实施东数西算工程,推进云网协同开展,提升数据中心跨网络、 跨地域数据交互能力,加强面向特定场景的边缘计

10、算能力,强化算力统筹和智能调度” o因 此,加快实施“东数西算”工程,夯实这对数字经济开展影响深远的基础设施底座,战略意 义十分重大。当前,数据中心已成为支撑各行业“上云用数赋智”的重要新型基础设施。通过全国一 体化的数据中心布局建设,扩大算力设施规模,促进由东向西梯次布局、统筹开展,将提高 算力使用效率,实现全国算力规模化集约化开展,提升国家整体算力水平,更好赋能数字化 开展。我国数据中心年用电量已占全社会用电的2%左右,且数据量仍在快速增长。我国数据 中心大多分布在东部地区,由于土地、能源等资源日趋紧张,在东部大规模开展数据中心难 以为继。而我国西部地区资源充裕,特别是可再生能源丰富,具备

11、支撑东部算力需求的潜力。 加大数据中心在西部布局,将大幅提升绿色能源使用比例,就近消纳西部绿色能源,通过技 术创新、以大换小、低碳开展等措施,促进绿色开展。从信息通信、IT设备制造、基础软件,到土建工程、绿色能源供给,数据中心的产业链条长、覆盖门类广、投资规模大。通过算力枢纽和数据中心集群建设,有力带动相关产业 的上下游投资,有效形成更多内需增长点,从而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此外,目前我国数据中心存在一定程度的区域供需失衡、失序开展等问题。通过算力设 施由东向西布局,将带动相关产业有效转移,促进东西部数据流通、价值传递,发挥东西区 域各自在市场、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的优势,补短板、强弱项

12、,延展东部开展空间,推 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数字中国春潮涌动,推进“东数西算”正当其时。我们应面向未来,充分发挥我国体制 机制优势,下好全国一盘棋,确保“东数西算”这一重大工程目标任务落到实处。(摘编自网络).以下对“东数西算”工程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东数西算”工程建设的背景是全社会数据总量爆发式增长带来的大幅提升的算力需求。 B. 东数西算工程是让西部的算力资源接管东部数据的运算,更好地为数字化开展赋能。 C. 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的标志是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和国家数据中心集群的建成。 D. 东数西算工程依托构建新型的算力网络体系来总体布局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

13、心体系。1 .以下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算力即对数据的处理能力,作为数字经济时代国民经济开展的基础,其重要性堪比农业 时代的水利、工业时代的电力。B.算力指数的每一点提高都将促进数字经济和GDP的增长,可见加强算力设施建设对推动 数字经济健康开展作用巨大。C.数据中心在东部无法再开展,充分利用西部的充裕资源,加大数据中心在西部布局,是 实施“东数西算工程的关键。D.数字经济时代,在中国推进“东数西算工程,将为构建数字中国提供有力的支撑,为经 济高质量开展注入新动能。2 .根据材料,概述实施“东数西算”工程的战略意义。(4分)七、【2022届浙江省温州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0分)当前,博物馆对公共事件的叙事反映出博物馆与社会互动范式的革新。博物馆被视为重 要的文化治理工具,所承当的公共使命要求其能对公共事件进行即时和历史维度的展示。公 共事件指的是与传统古器物和古代历史相对应的、反映现当代社会开展的重大社会和自然事 件。为适应当代价值观传播的要求,博物馆在公共事件的展示上积极探索新的叙事策略。随着新博物馆学的兴起,博物馆与社会互动的需求日益增长,博物馆有责任反思当前的 社会问题并促进公众辩论。在实现上述职能的过程中,博物馆公共记忆媒介的作用被强调。 艾利森兰茨贝格认为集体记忆“出现在个人和集体经验的接口上”。而博物馆恰恰提供了

15、 这种接口。博物馆作为记忆空间,具备多种阐释和参与的突出潜力,为记忆提供活跃的“线 索”,超越了记忆的准确性,更关注产生、减少和混淆记忆的作用方式,从而使公共记忆被 激活、滋养或挑战。博物馆不再满足于服务一小局部受众,而是转移到公众生活和群众文化中。博物馆对公 共事件的记忆策略,趋向于将崇高精神带入普通领域,以及将已被边缘化或沉默的公共记忆 纳入权威的主流叙事中,从而使博物馆与公众交流更为民主化,实现了对当下和未来社会的 风险管理。但博物馆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记忆“存储器”,而是作用于当下的即时建构和对历史的重 建,成为记忆的“生产者”。博物馆对公共事件叙事的逻辑主要在于处理记忆关系,包括记 忆所

16、呈现的对象间的关系,如事件个体与社会整体的关系,以及记忆所附着的主体间的关系, 如官方与民间的关系。博物馆最初对公共事件的叙事,倾向于在伦理道德层面围绕两组价值观对立的群体展开, 强调二元化的对抗。近年来,博物馆愈发意识到民主社会中存在各类冲突,叙事结构被重建 为冲突各方间的复杂关系,更加鼓励多元化叙事。长久以来,对公共事件的叙事表达始终以官方视角为主,而饱满的集体公共记忆,以及 更多元的社会观点和价值取向需要民间视角的补充。官方视角更擅长用理想的而非复杂或模 棱两可的术语重述现实;民间视角更倾向于表达公共事件的现实情况,而不是应该表达的样 子。在当下,官方与民间视角的表达在相互促进的过程中实

17、现了协同作用及多个主体共同发 声。公共事件叙事话语的转变可以从大屠杀展览中窥见一斑。以往大屠杀展览多以一种主导 型话语展开,大屠杀的历史意义被降低成仅是对后世的警示。现在,对大屠杀的展览将记忆 与身份认同、种族等众多话语联系起来。这种方式不再将重点放在对过去冲突的记忆上,而 更关注对个人的苦难产生同情,引起不同背景的观众对侵犯人权行为的注意。这一转变反映 出博物馆在处理事件个体和社会的记忆关系时赋予了事件个体超越本身的社会意义,扩大了 记忆的时空背景。在社会快速扩张和更迭的过程中,博物馆愈发重视自身对于记录、展示和反思公共事件 的使命与责任,将公共事件以不同于学术展示的方式,转变为活动中的、可

18、用的和可见的公 共历史,能够营造社会主流的核心价值观和更高层次的普适价值,在促进身份认同和强化国 家主流价值观中可能比学术的历史和公民教育更有效。(摘编自张昱作为记忆媒介的博物馆:对公共事件的叙事与传播).以下对文中“博物馆对公共事件的叙事”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 博物馆对公共事件的叙事指博物馆即时地对反映现当代社会开展的重大社会和自然事 件进行展览,是其作为文化治理工具的使命要求。B.博物馆对公共事件的叙事表达了博物馆作为公共记忆媒介的作用,艾莉森认为博物馆 连接了个人和集体经验,为集体记忆的出现提供了接口。C. 博物馆对公共事件的叙事让博物馆和公众交流更民主化,对当

19、下和未来社会实现风险 管理,这和使原本普通的领域崇高化的记忆策略有关。D. 博物馆对公共事件的叙事的逻辑主要在于处理记忆关系,通过大屠杀展览引发对侵犯 人权的注意表达了博物馆对记忆所呈现对象间关系的处理。2.以下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过去,博物馆只停留在对传统古器物和古代历史的展览上,随着新博物馆学的兴起,博 物馆也能进入公众生活和群众文化中反思社会问题并促进公众辩论。B.作为记忆空间的博物馆,超越了记忆准确性,为记忆提供活跃的线索,从而影响公共 记忆,是一个既可建构当下,也可以重建历史的记忆生产者。C.民间视角的表达更倾向于公共事件的现实情况,民间视角可以补充擅长使

20、用理想术语的 官方视角对现实的重述,使博物馆塑造出更饱满的集体公共记忆。D.与学术的历史和公民教育相比,博物馆将公共事件转变为活动中的、可用、可见的公共 历史方式,或许更能对公民身份认同及国家主流价值观产生积极意义。3.博物馆对公共事件叙事的策略有哪些变化?请简要概括。(4分)八、【2022届浙江省温州市高三一模(返校检测)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 题。(10分)审美德性是审美价值的重要取向范渊凯审美是主体在鉴赏过程中所收获的精神愉悦、人格自由及心灵净化等感受,属于价值活 动的范畴。马克思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 产生的。”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

21、相比,有一定的超功利性,但其存在于社会历史实践过程形 成的各种关系之中,必然表达着主客体关系的统一,从而具有显著的客观性。具体的审美实践并不仅限于转瞬即逝的美感经验,审美主体独特的体验方式和长期积累 的理性判断都是愉悦情感产生的重要原因。审美可以联想到理性的道德,人们的心灵触发美 感时往往会运用道德的评价。当审美主体惊叹纯洁的颜色或庄严的韵律时,已然由审美领域 自觉过渡至道德领域。由此可见,审美价值既包含情感或想象的愉悦等基本价值,亦有理性 沉思而起的超越与升华带来的愉悦。无论自然美或依附美,只有对象产生了能够满足主体审美需要、引起主体审美感受的某 种属性时,才具有审美价值。审美价值的生成并不

22、只是纯粹的鉴赏判断,还依赖于审美主体 通过理性判断充分认知到自身的审美目的和审美需求。审美主体基于个人或社会的原因会形 成内容、形式的定向心理结构期待视野。而作为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审美个体,道德情 感、道德价值等观念结构均是“期待视野”的重要组成。个体的道德理念建构了一定的审美 目的和审美需求,并在审美判断时与其他目的协调一致,共同形成了审美价值取向,也就是 说,审美价值内涵道德判断。所以,审美价值的出场既是主体于对象表现形式的鉴赏,也是 于对象存在和本质的思考,是客体形式与主体理性的和谐一致。美的体验承载着丰富且深刻的人与社会的信息,因而高层次的审美往往是形式与内涵的 统一,表达为“尽美矣,

23、又尽善也”的本质欲求的实现。成功的审美体验不仅在于感官的悦 纳,更在于看似平凡的审美对象中挖掘出的深刻内在理念和道德意蕴,从而触发的强烈的道 德情感。审美行为在一定意义上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所呈现的德性的审视,人的视觉和心 情的愉悦那么是对审美价值的诠释和表达。因而,高层次的审美往往会激发道德层面的崇高感, 而审美德性那么提升审美境界。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所谓“思 无邪”,正是基于德性修养层面提出的对个体审美价值取向的要求。审美价值包含了理性的道德因子,审美德性是审美价值的重要取向。审美活动终究是 “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之中包含协调社会关系作为精神力量

24、的道德, 而审美活动也是主体将道德情感、道德理念对象化的过程,遵循着道德规律。因而,只有将 审美活动放置于社会实践与道德关系中考量才能深刻认知审美价值。(节选自简论审美德性,有删改)1.第一段中,作者引用“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 中产生的(马克思)佐证观点。以下对“审美价值”的理解不能被马克思引言证明的是( )(3分)A.审美价值可以带给主体精神愉悦、人格自由及心灵净化等感受。B.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相比,超越了一般的价值,具有超功利性。C.审美价值的出场既有客体参与,又有主体介入,表达主客体的统一。D.审美价值与其他价值一样,存在于社会历史实践过程形成的关系中

25、。2.以下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审美主体的审美活动开始时,已然由审美领域自觉过渡至道德领域,审美主体心灵触发 美感时会不可防止地运用道德评价。B.审美主体基于个人或社会的原因会形成定向心理结构一一期待视野,期待视野由道德 情感等组成,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C.高层次审美承载了丰富深刻的人与社会的信息,包含着尽美尽善”的本质欲求的实现, 表达了外在审美对象与内在思想内容的统一。D.人的本质力量包含道德,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遵循道德规律,属于人的本质力量对 象化”的审美活动需置于道德关系中考量。3.作者为什么说“审美德性是审美价值的重要取向” ?根据文本概括,每点不超过20字

26、。 (4分)九、【2021 -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浙江省五校联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 题。(10分)不只是具体的学识,甚至包括气质、教养与趣味,金庸都比许多新文学家显得更像传统 中国的“读书人”。五四一代新文学家中,像周氏兄弟那样学养丰厚的,并不少见;问题是, 三四十年代以后,从事新文学创作的,更强调“生活积累”而不是“文化修养”。这里有家 庭经济及教育水平的限制,但同样不容忽视的是,五四新文化思潮对传统中国的激烈批判, 使得以“进步”自居的后生小子,往往低估了祖先的智慧与才华。不能说没读书,也并非真 的把线装书统统扔进茅坑,而是以西方文化剪裁中国文化的大思路,使得作家们普遍

27、对传统 中国缺乏信心与兴趣。金庸曾直截了当地称:“也有人问武侠小说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看,我觉得大概是武侠 小说比拟根据中国的传统来着手。”章回小说的结构方式、简洁高雅的文学语言、再加上描 写的是传统中国的社会生活、小说中表达的又是国人乐于接受的价值观念,金庸的武侠小说 于是流及四方。具体到对武侠小说的评价,新旧文学家更是如同水火。这里必须将近在眼前的庚子事变 的惨痛教训考虑在内。郑振铎称“新人们,是羯了全力来和这一类谬误的有毒的武侠思 想作战的“,原因是义和团的降神仪式及“刀枪不入”记忆犹新,不由人不对其“使强者盲 动以自戕,弱者不动以待变”保持高度警惕。同样将关于游侠的想象作为“民族性”来理

28、解, 金庸与郑振铎的态度截然相反。金庸称“注重人情和义气是中国传统社会特点,尤 其是在民间与下层社会”;“武侠小说中的道德观,通常是反正统,而不是反传统”。大力 张扬处于民间的,反正统的游侠精神,在金庸看来,符合现代人对于传统的选择与重构。游侠作为一种民间文化精神,不同时代、不同文体、不同作家,会有截然不同的诠释; 但这并不阻碍游侠对于中国文人的巨大感召力,不以武侠小说见长的张恨水在我的写作生 涯中,有一段话值得关注:倘假设真有人能写一部社会里层的游侠小说,这范围必定牵涉得 很广,不但涉及军事政治,并会涉及社会经济,这要写出来,岂但震撼文坛而已哉?张氏心 目中理想的武侠小说是“不超现实的社会小

29、说”,故将目光锁定在“四川的袍哥、两淮的帮 会”上,老劫人的长篇小说死水微澜大波等,倒是以四川袍哥为主要描写对象,但 其对于传统中国文学的借鉴,取艳情而非武侠。李君虽那么对游侠精神、世俗生活以及民间帮 派深有体会,却不曾跨越雅俗之门槛,介入武侠小说的写作。游侠精神之值得关注,与武侠小说的开展前景,二者并不完全等同。金庸的成功,既是 武侠小说的光荣,也给后来者提出巨大的挑战:武侠小说能否再往前走?大作家的出现,可 以提升一个文学类型的品位。这自然没错,可还必须添上一句:能否继续开展,取决于文类 的潜力及预留空间的大小。从三侠五义到笑傲江湖,一百多年间,武侠小说迅速走 向成熟。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称“

30、侠义小说之在清,正接宋人话本正脉,固平民文学之历 七百余年而再兴者也”,“惟后来仅有拟作及续书,且多溢恶,而此道又衰落”。金庸等人 的崛起,又使得此“宋人话本正脉”再度接续,且大有开展余地。或许,武侠小说的出路,取决于“新文学家”的介入(取其创作态度的认真与标新立异 的主动),以及对传统游侠诗文境界的吸取(注重精神与气质,而不只是打斗厮杀)。应该说, 金庸已经这么做了,但步子可以迈得更大些。毕竟,对于史家与文人来说,游侠精神,是个 极具挑战性且充满诱惑力的“永恒的话题”。(节选自陈平原超越“雅俗”,金庸的成功及武侠小说的出路,有删节).关于武侠小说,以下表述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金

31、庸认为武侠小说受到大家的欢迎是因为武侠小说从中国的传统着手,而大力张扬处于 民间的、反传统的游侠精神就是依据传统的表达。B.作者认为武侠小说吸取了传统文学中的民间文化精神即游侠精神,游侠精神是武侠小说 创作的根基,虽然不同作家对其有不同的理解。C.游侠精神对金庸、张恨水和李劫人均具有感召力,但张恨水虽有深刻见解却不以武侠小 说见长,而李劭人始终不曾介入武侠小说的创作。D.对于武侠小说能否再往前走,作者认为大有开展空包,如果武侠小说家们能积极介入并 吸取传统游侠诗文的境界,武侠小说就能开展得更好。1 .以下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家庭经济和教育水平的限制,及五四新文化思潮

32、对传统中国的批判,使得作家们以西方 文化剪裁中国文化,普遍对传统中国缺乏信心与兴趣。B.章回小说的结构方式、简洁高雅的文学语言及对传统中国社会生活的描写等既表达了金 庸的学识,同时也是金庸小说得以传播的原因。C.在评价武侠小说时,金庸和新文学家们的态度截然不同,新文学家们由于受到近在眼前 的庚子事变的影响,认为武侠思想是谬误的有毒的。D.作者以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为例意在说明武侠小说的流变兴衰,以便读者从文学开展 的角度观照金庸的小说,更好地认识金庸小说的价值。2 .结合文本概括金庸对于武侠小说的贡献。(4分)十、【2021 -2022学年高三4月浙江省稽阳联谊学校联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33、成 下面小题。(10分)从立春到大寒,中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参照天象、气象和物象等自然现象, 总结一年中时令、气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形成了二十四节气的时间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 是古人对自然时间与农耕生产关系的精准把握,表达了中华民族传统农耕社会的生活经验和 文化记忆,蕴含着中国人传统的生存智慧与生命哲学。二十四节气不仅自身内涵丰富,而且与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庆、传统民俗之间存 在密切关系。每到立秋,湖南省花垣县都会迎来盛大的赶秋节。庄稼成熟,丰收在即,人们 吹笙、歌唱、舞蹈,庆丰年、祈幸福。而今,花垣赶秋活动丰富多彩,周边群众也纷纷聚集 在“秋场”,观赏和参与舞龙舞狮、八人秋千、上

34、刀梯、武术等活动。花垣赶秋还与中国农 民丰收节、全域旅游等相结合,吸引众多游客参与其间。在礼敬“秋”的节气文化基础上, 焕发更多文化活力,创造更多经济价值。博物馆中的文物要“活起来”,表达中华民族独特智慧和生产生活方式的非物质文化遗 产更应如此。二十四节气只有着眼群众需求,和当下生产生活有机交织,才能焕发生机。立 夏之际,暑气来袭,在我国南方一些地区不仅保持着在立夏时节吃乌饭蚕豆、喝立夏茶等传 统习俗,而且转化创新,进一步发挥立夏习俗在休闲娱乐、饮食养生等方面的功用。比方, 举办“跑山迎夏”活动,将立夏习俗融入大运河节气和旅游开展中;传承创新“送春迎夏” 仪式,对传统立夏仪式展示内容进行选择提

35、取,等等。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二十四节气渗透在诗歌、绘画、音乐、舞蹈以 及传统工艺中,近年来,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文化产品日渐丰富,图书黄小厨的春夏秋 冬以讲述美食与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文化故事为亮点,受到人们喜爱;纪实节目24节气 生活采用实景场地拍摄的记录方式,呈现日常生活中的二十四节气文化。二十四节气在物 候、风景、人文等层面上的丰富内涵,更是让它成为文创设计青睐的主题。二十四节气主题 的折扇、书签等文创产品层出不穷,在日用中展现岁时节令之美。发挥不同文艺形式所长, 利用多媒体传播格局,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承传播的形式、内容和渠道得以拓展,其内蕴的文 化生命力也得到激活。传承开展

36、二十四节气文化,青少年群体是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二十四节气歌将知 识融于通俗晓畅、朗朗上口的童谣中,深受欢迎。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古典诗词、传统绘画、 刺绣、编织等,也能够以涧物细无声的方式,在未成年群体中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帮助 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2013年起,采用民族曲调说唱的贵州 石阡“说春”传承人,走进当地学校,举办创作展演及传承活动,教学生制作土牛、编写“说 春”教材。这些活动不仅生动介绍了二十四节气知识,而且培养了青少年爱祖国、爱家乡、 爱人民的情感。2016年11月,“二十四节气”正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名录,充分展示了中华优

37、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而今,在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背 景下,我们应当用新的生活内容、文化表达和传播手段,进一步提炼、升华、传播和弘扬, 使二十四节气蕴含的中华传统智慧绽放勃勃生机。(二十四节气在当代让古老智慧绽放生机,2022年2月11日人民日报,有 删改)1.以下对文中“二十四节气”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自然界的变化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 系,反映了古人对自然时间与农耕生产关系的精准把握。B.二十四节气在物候、风景、人文等层面上的丰富内涵,使它与传统节庆、传统民俗关系 有别于传统的技术手段渗入文学本体的观念建构、叙事模式

38、以及情感表达中,彰显出自身在 文学场中不可替代的价值存在。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技术媒介在传媒时代的文学生产中发挥何等的主导意识,图像与声 音在何种程度上替代语言来从事现代意义上的文学生产,文学生产的发起者仍然是“人”文 学仍然是人精神活动的产物,人的先在性决定着传媒时代的文学仍然属于“人学”行列。然 而,科技的开展并未确证着人类主体在文学生产中的永恒操控权,以人工智能为主要技术形 式进驻文艺生产场域已成为不争的现实。当机器人“微软小冰”创作的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 人工智能“有岭雷太”创作的小说入围日本第三届“星期一文学奖”、机器人“初音未来” 主导的虚拟演唱会成功举办时,文艺生产场域中人的主体性

39、与合法性所面临的质疑与挑战自 然不可防止,技术媒介篡夺人类主体所带来的危机依然值得警醒与思考。(有删改)1.以下对文中“媒介”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媒介对文学生产而言,是文学活动主体能力的技术延伸,它使文学成为了一种物化的精 神实践样态,在文艺生产领域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B.印刷媒介的出现赋予了文学生产更宽广的表达空间,技术成为一种有效的工具,主体与 媒介的关系表达为物趋近人的审美关系。C.在文学开展的不同时代,媒介对文学生产的介入形态与参与度存在明显差异,在电子数 字时代,技术媒介对文学而言是一种“越界。D.随着人工智能进驻文艺生产场域,技术媒介使人的主体性与合法性

40、在文艺生产领域面临 质疑与挑战,由此带来的危机值得警醒。2.以下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媒介资源的稀缺会使口传时期文学传播的普泛性遭遇消解,主体由于技术的缺乏对媒介 的掌控在一定程度上受限。B.机械印刷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文学的神性与韵味,但创作主体对技术媒介的占用也 推进了文学的开展。C.在电子、数字时代,技术媒介对文学生产的主导机制并未只是停留于文学生产的物化层 面,而且渗入文学本体的观念建构、叙事模式及情感表达中。D.人类主体在文学生产中未必有永恒的操控权,但人的先在性决定着传媒时代的文学仍属 于人学行列。密切,成为备受文创设计者喜爱的主题。C.二十四节气蕴含着中国

41、人传统的生存智慧与生命哲学,不仅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 产,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D.二十四节气在诗歌、绘画、音乐、舞蹈等传统工艺中均有渗透,充分展示了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的独特魅力。2.以下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每到赶秋节,花垣县都会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吸引游客的参与,这些活动既表达了人 们对秋的礼敬,又创造了更多经济价值。B.立夏吃乌饭蚕豆、喝立夏茶是我国南方一些地区的传统习俗,而贵州石阡说春那么具有 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C.作为传承开展二十四节气文化的新生力量,青少年应该主动接受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古 典诗词、传统绘画、刺绣以及编织等方面的熏陶。D.

42、二十四节气蕴含的古老智慧要绽放生机,就必须转化创新,如举办跑山迎夏活动时, 将立夏习俗与大运河节气和旅游开展相结合。3.联系全文,概括二十四节气在当代“活起来”的具体措施。(4分)十一、【2021-2022学年高三4月浙江省金华十校模拟检测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成下面小题。(10分)“变风变雅” 一词最早见于诗大序: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 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变风变雅”是指以诗经为代表的周代诗歌从早期雍容平和、乐观向上的盛世之音, 向春秋时代以落寞无奈、哀怨感伤为主题的情感抒发的文学转变。诗大序是从批判的角 度提出“变风变雅”这一概念的。所谓“变”,第一,是时代之变

43、。变风变雅的时代特指自 厉、幽开始的西周晚期,历经平王仓皇辞庙、草草东迁的社会动乱,最终开展至王纲解纽、 诸侯称霸的春秋时代这一历史时期。第二,是文学之变。文学是记录时代的,历史的变革强 烈影响着文学思想的变革。第三,是心灵之变。王室东迁,地拆天崩,带给诗人们强烈的心 理震荡。早期简单的昂扬、自信转化为春秋复杂的悲凉、忧伤,在苍凉的心态中怀念着西周 盛世。西周雅、颂诗篇情感上的沉着不迫、含蓄平静,被变风变雅的质疑问难、哀怨感伤替 代了。风雅之“变”是相对于风雅之“正”提出的,“正”、“变”相对,与“变风变雅”相对的概念是“正风正雅”。在经学家的眼里,正风正雅是诗之“正经”。“诗之正经”之“正”

44、,具有这样的历史与形式特征:第一,正风正雅突出以赞美歌颂为中心的思想主题。颂诗以歌颂为第一要义,所谓“颂 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因为颂诗以赘颂为本,自然属于“正经”。 而大雅、小雅中的许多诗篇也以颂赞为情感基调,其表现的政治生活有小、大之分, 但情感基调都是颂扬、赞美的。周南、召南是国风中属于正风正雅的典范诗篇,表达 的是西周初年周公、召公教化之地的淳朴风俗,充满了对周、召故地被“文王之化”的怀念 与崇敬。赞美、歌颂或挖苦、哀怨,成为判定诗之正、变的标准。第二,正风正雅承当着礼乐教化的政治使命。儒家之所以重视二南,是因为二南代表了 西周盛世温柔敦厚的诗风教化。正风正雅诗篇

45、有礼乐仪式上的神圣性与庄严感,颂诗在对神 灵、祖先的虔敬中,且歌且舞,形容肃穆。古代思想家从来不把诗乐当成简单的娱乐形式, 而寄托着转移人心、提升情感、淳化风俗的政治目的。第三,正风正雅代表着中正、平和的传统美学精神。尚书舜典谓:“帝日:夔, 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这种审美的“A而B”和 “A而非B”的艺术境界,恰恰是孔子等思想家称赘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正风正雅 的艺术品格。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季礼观乐对诗经的评论是以“中和”为审美 评价标准的,不把任何一项情感推向极端,从多个角度详尽地表达了对情感的沉着平和、形 式的流动有序的艺术追求。这与二南诗的“

46、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精神是一致的。颂诗的审 美品格与风雅之“正”的艺术追求也是相通的。“新乐”是经典对变风变雅的另一称谓,礼记乐记记载了魏文侯与孔子弟子子夏 关于“古乐”和“新乐”的讨论。“古乐”与“新乐”关系问题,本质上就是正风正雅与变 风变雅的关系问题。尽管子夏竭力维护古乐,强调风雅之正,但从他对“新乐”攻击性的言 论里,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一种新的、充满生机的诗乐艺术对传统的挑战。其一,新乐不再像 古乐那样理性地承载道德教化的神圣内容,而转向追求感官和欲望的刺激,刻意卸载艺术的 教化功能,而一味顺乎人情,陷入非理性的酒神沉醉。其二,新乐在情感表现上不再是西周 盛世里优雅、虔敬的颂歌,而转向不

47、可遏止的乱世幽怨的抒发。乐记认为治世之音“安 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而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据此, 他们把属于变风变雅范畴的郑、卫之音当成了乱世之音、亡国之音。其三,新乐在审美形式 上并不一味地坚守中正、平和,而转向激越和放任。孔子批评郑风,子夏评论新乐,都以“淫” 字为口实。淫,就是过度、放任、不收敛。在审美上,经、史学家特别强调对人自身欲望的 节制和收敛,而变风变雅恰恰是在这一点上冲破法度,一任情感与欲望的自由开展、不加束 缚。这也是古乐与新乐的区别。风雅之变的本质是春秋文学的精神之变,是传统风雅精神向新的风雅精神的转变。摆脱 了西周强大政治统治和思想控制的诗人

48、们,带着怀疑和自信的复杂心理走上历史舞台,以新 的眼光审视世界。一种 的新的文学不断开展、成熟。1 .以下对材料中“变风变雅”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 变风变雅一词最早见于诗大序,是从批判的角度提出的,变是相对于正而言, 赞美、歌颂或挖苦、哀怨成为判定标准。B.变风变雅是指以诗经为代表的周代诗歌的文学转变,质疑问难、哀怨感伤的变风 变雅替代了沉着不迫、含蓄平静的雅、颂诗篇。C.变指时代之变、文学之变、心灵之变,变风变雅因不注重对情感欲望的节制和收敛, 任其开展,不加束缚,不承当礼乐教化的政治使命。D.变风变雅被视为乱世之音、亡国之音,追求感官和欲望的刺激,一味顺乎人情,抒发不 可遏止的乱世幽怨,审美形式上转向激越和放任。2 .以下对文中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颂诗以赞颂为本,有礼乐仪式上的神圣性与庄严感,在对神灵、祖先的虔敬中,且歌且 舞,形容肃穆,其审美品格与风雅之“正的艺术追求相通。B.二南是国风中属于正风正雅的典范诗篇,表达西周初年周公、召公教化之地的淳朴风俗, 代表西周盛世温柔敦厚的诗风教化,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