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研习经典中的立身处世》(二)【人教选必上同步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单元《研习经典中的立身处世》(二)【人教选必上同步测试】.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研习经典中的立身处世(二)同步检测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 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老子第二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挺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 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第十一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 也,日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老子第二十四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 久,死而不亡者寿。(老子第三十三章)1
2、.1.对以下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倾:依靠B.当其无,有车之用当:当作C.蜒埴以为器蜒:揉和D.自矜者不长矜:夸耀2.对以下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为:动词,是B.前后相随,恒也也:语气词,表判断C.跨者不行者:代词,的人D.不失其所者久其:指示代词,那些3.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老子把很多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对立项,如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等,认为所有这些对立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B.老子运用三个例子来说明“有”和“无”的关系,并认为“无用”才是最大的用,正是
3、因为有了 “无”,“有”才能发挥作用。C.老子认为自以为是的人不能明辨是非,自我夸耀的人不能成就大功。D.老子认为“自知”比“知人”更加重要,“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这是 极富哲理的判断。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在道也,日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二)5 .以下对原文五石之瓠的内容或手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惠子使用比喻的手法,用瓠大无用形容庄子的理论虽然宏大,但实际上却毫无用 处,对庄子的学说加以否认。B.对于“不龟手之药”,有的只能世世代代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有的却
4、能用它为官 做宰,庄子用这个故事说明惠子“拙于用大”。C.在文章中,庄子指出只有道家思想才能发挥人的聪明智能,指导人们善于运用巧妙 的方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D.这篇文章形象地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本来就没有大小和好坏之分,一个人智 量大,见地高,境界应该就高。二、情景默写6 .补写出以下句子中的空缺局部。(1)老子认为,人不但要了解别人,也要了解自己,即“, 以提高自身修养。(2)老子以树木为喻,表达大的事物总是从小的东西开展起来的道理的句子是:(3)老子认为,在事情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始懈怠,所以出现“, ”的结果。(4)在老子四章中,表达了 “有”能给人便利,是因为“无”发
5、挥了它的作用的句子是:, o三、语言表达7 .老子第十一章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蜒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一 段话运用生活中的事例说明“有”和“无”的辩证关系。对老子的说法你有怎样的看法, 借鉴文段的表达特色,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8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语境提示,结合老庄的哲学,为文中横线处填写一段有哲理 的话,使文段结构完整,脉络清晰。大家都听过英国科学家牛顿的一个故事:有一天他坐在苹果树下沉思,一个苹果从树上 掉下来,刚好击中他的脑袋,这让他产生一个疑惑:“苹果为什么不掉到天上去? ”如果 牛顿生长在古代
6、的中国,而向中国老师提出上面的问题,孔子也许会皱眉说:“你这个问 题何补于国计民生?你问这无用又荒唐的问题干吗?不要再玩物丧志了! ”但庄子会眼睛 一亮,接过话茬说:“。”在中国的古圣先贤中,庄子很可能是对牛顿的问题最 感兴趣并给予最高评价的人。【参考答案与解析】1 .【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平时 注意积累、识记,再结合原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B项,“当其无,有车之用”是说“当中空的地方可以用来装车轴,这样才有了车的 作用”,当:当中。应选B。2 .【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与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实词
7、与虚词 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实词与虚词的用法和含义时,要联 系原句来理解,再逐项比照。D项,“不失其所者久”是说“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其:人称代词,代 指自己的。应选Do3 .【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 确题干的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 句,再与选项进行比拟分析。D项,应为“自胜”比“胜人”更加难得,原文是说“胜人 者有力,自胜者强”。应选D。4 .【答案】(1)(“自见”“自是” “自伐”“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 作剩饭、赘瘤,人们厌恶这些东
8、西。所以有道的人不做(“自见”“自是” “自伐”“自 矜”的事情)。(2) 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刚 强。知道满足的人富有,强劲奋进的人有意志。【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 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 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在道”应理解为“用道的观点来看;日应理解为“叫作”;“余 食”应理解为“乘U饭”;“赘行”应理解为“赘瘤”;“物”,应理解为“人们”, “处”应理解为“做”。第二句中,“明”应理解为“圣
9、明”;“强”应理解为“刚强”;“强行者”应理解 为“强劲奋进的人”;“志”应理解为“意志”。5 .【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或手法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读懂文章后,理清文章表达的意思,然后认真分析故事给人的启发。C项,“只有道家思想才能发挥人的聪明智能,指导人们善于运用巧妙的方法”说法 不当,原文庄子只是说曾子不会利用大的葫芦,建议曾子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 江湖。所以,原文没有“只有道家思想才能发挥人的聪明智能,指导人们善于运用巧妙的 方法”这样的意思。庄子的话是说要最大限度地开掘事物的价值和作用,关键在于用心。 应选Co6 .【答案】(1)知人者智,
10、自知者明(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3)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4)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理解性默写这种类型, 要求考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注意字形复 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智、毫末、几成。7 .【答案】老子的这段话很巧妙地说明“有”和“无”的辩证关系。但我认为有失偏 颇。一个碗或茶盅中间是空的,可正是那个空的局部起了碗或茶盅的作用。房子里面是空 的,可正是那个空的局部起了房子的作用。如果是实的,人怎么住进去呢?老子作出结论 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把“无”作为主要的
11、对立面。老子认为碗、茶盅、房子 等是“有”和“无”的辩证的统一,这是对的;但是认为“无”是主要对立面,这就错 了。毕竟是有了碗、茶盅、房子等,其中空的地方才能发挥作用。如果本来没有茶盅、 碗、房子等,自然也就没有中空的地方,任何作用都没有了。【解析】此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明确表 达出观点。只有这样才能围绕观点组织材料,,并形成答案。从文本情节引述论据分析,而 应该紧密结合文本,并运用文本中的具体情节等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 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
12、。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 壁内的空虚局部,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在 现实社会生活中,一般人只注意实有的东西及其作用,而忽略了虚空的东西及其作用。对 此,老子在本章里论述了 “有”与“无”即实在之物与空虚局部之间的相互关系。他举例 说明“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为用的;无形的东西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 容易被一般人所觉察。他特别把“无”的作用向人们显现出来。老子举了三个例子:车子 的作用在于载人运货;器皿的作用在于盛装物品;房屋的作用在于供人居住,这是车、 皿、室给人的便利。车子是由辐和毂等部件构成的,这些部件是“有”,毂中空虚的局部 是“无”
13、,没有“无”车子就无法行驶,当然也就无法载人运货,其“有”的作用也就发 挥不出来了。器皿没有空虚的局部,即无“无”,就不能起到装盛东西的作用,其外壁的 “有”也无法发挥作用。房屋同样如此,如果没有四壁门窗之中空的地方可以出入、采光、流通空气,人就无法居住,可见是房屋中的空的地方发挥了作用。【点睛】老子的辩证思想:老子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相比拟而存在的。美丑、善恶、有 无、难易、长短都是相互依存的,有此才有彼,有是才有非,有善才有恶。外表看来,正 相反对的两个方面是相互对立的,而实际上又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祸兮,福之所 倚;福兮,祸之所伏。”任何事物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任何事物都不是
14、一成不变 的。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章提出“反者道之动”。这就是说,事物开展到一定程度, 必然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所谓“物壮那么老,“兵强那么灭”。同时丁事物的开展、事物向 反面的转化,并不是一下子实现的,需要经历一个数量上不断积累的过程。“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8 .【答案】你的问题看似毫无用处,却隐含深意,你应该继续追问下去,因为无用 之用,乃为大用啊!【解析】此题考核语言运用连贯性。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填写衔接 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的角度填 写合适的句子。这道题要注意题干要求结合老庄的哲学,填写一段有哲理的话。该题目的答案不唯一,但需要注意三点:一是要表达老庄思想的辩证观“无用之用,乃 为大用”;二是要注意“接过话茬”,那就少不了对孔子言论的照应,所以填写的句子可 以是“你的问题看似毫无用处,却隐含深意,你应该继续追问下去”;三要注意文段最后 的提示“庄子很可能是对牛顿的问题最感兴趣并给予最高评价的人”。四要注意所填写的 话具有哲理。所以,最终要填写的句子可以是“你的问题看似毫无用处,却隐含深意,你 应该继续追问下去,因为无用之用,乃为大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