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一课一练++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86411682 上传时间:2023-04-14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84.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国论》一课一练++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六国论》一课一练++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国论》一课一练++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国论》一课一练++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3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中语文一课一练六国论1.对以下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完:保全,形容词用作动词B.奉之弥繁,攻之愈急 弥:更加 C.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快速D.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劫:胁迫,挟持 2 .以下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抱薪救火(X。弊在赂秦(Mb) 为国者(w加)日削月害*A.不得下咽(y&n)B.如弃草芳芥C.乘赵之君(g“八)D.当秦相较(诚ag)思麟先祖父0分暴霜露(外。)怛牧以谗诛)革灭殆尽(ddi)互:相继。义:道义。判:决定,确定。兵:兵器。C.奉之弥繁 D.暴秦之欲无厌.以下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

2、相同的一句是A.思厥先祖父B.可谓智力孤危 C.至于颠覆D.盖失强援 .以下对课文第三段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本文认为齐国的失败是因为“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工B.作者肯定了燕赵“用兵之效”,也点出了“用武不终”的后果。C.作者总结说齐、燕、赵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贿赂秦国。D.作者假设齐、燕、赵当初不这样做,灭亡与否就无法估计了。4 .对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六国互丧 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D.非兵不利.以下句子含通假字的一项为哪一项A.洎牧以谗诛 B.那么胜负之数.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组是之图存也哉!日:

3、“假设是,那么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日:“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 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注】刈:杀。29.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那么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B.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那么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C.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那么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D.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那么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纵约:特指战国时期齐、楚、燕、韩、

4、赵、魏六国联合抗秦,即“合纵”的盟约。B.山东:这个词最早出现的时间不迟于战国,也有人考证春秋时期就有了。但多数人认为, “山东”一词伴随着秦国崛起而出现。因为地处秦岭的华山是秦国和其他六国的天然屏障,秦 国在华山之西,其他六国因此被称为“山东六国”,即华山之东的六个国家。C.苏秦、张仪:都是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其中张仪首次创立了连横的外交政策,并游说其 他六国入秦,苏秦出使赵国后提出了合纵的策略。D.昆弟:同昆仲,指兄和弟。也比喻亲密友好,或同辈的人。30 .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李桢的六国论也是探讨六国败亡原因的专论,在成认二苏观点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 观

5、点。B.李桢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未占有利地势,又未得天助,否那么,其中的任何一个也可以像 秦国一样一统天下。C.李桢认为六国在“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等方面与秦国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D.本文在论证方法上是首先排除对六国败亡的不正确解释,然后再说明自己的看法,直到 文章结尾时,才点明论点。31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阅读文章选段,完成后面的问题。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日:六国互丧, 率赂秦耶?日: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

6、,不能独完。故日: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那么获邑,大那么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 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那么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 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 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那么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 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33.对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非兵不利兵:兵器B.破灭之道也道:规律 C.与战败而亡

7、者 亡:丧失D.固不在战矣 固:本来 34.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赂秦而力亏二败而三胜 B.弊在赂秦也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C.固不在战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D.破灭之道也然那么诸侯之地有限 35 .以下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文章开宗明义,起笔即提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先用双重否认,既而又自为设 问,从而使这一论断更加鲜明突出。B.文章通过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比照,证明了“赂”的损失与战争的损 失差不多。C.割地赂秦不但不可能换来和平保全自己,反而助长了秦的侵略野心和实力,造成颠覆的 下场。D.作者在充分论述赂秦之害

8、的基础上用巧妙的引用,精当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赂秦必致 灭亡的道理,从而有力地支持了本文论点。36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然那么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近日,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的一批垃圾桶有了专属“身份证”。管理部门为辖区内局部餐 馆的餐厨废弃物专用桶加装了电子芯片,借助芯片,管理部门得以监控和有效防止餐厨垃圾 的去向、来源和这些垃圾半路失踪进入黑作坊的问题。目前,全区已安装“身份证”的商家达 到800家o餐厨废弃物经过油水别离、无害化处理等一系列技术环节后,实现了 的功效,可用于提炼

9、生物柴油、沼气发电等多个领域。我国每年餐厨废弃物产生量高达9000多万吨,是一 笔可以再利用的资源,然而废弃物实际处理率缺乏20%,效率低下的局面,在媒体的广泛科 普之下,早已,为人诟病。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监管,不法分子介入其中,餐厨废弃 物去向成谜通过安装“身份证”,(),同时也提升了餐厨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效率,变废为宝,产生了理想的经济效益。一枚电子芯片,也植入了城市管理者 的责任。面对地沟油猖獗的严峻形势,城市管理者只有换位思考、主动作为,才能,为老百姓提供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3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以下修改最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A.管理部门得以监控餐厨垃圾的来源、去向,并有效

10、防止这些垃圾半路失踪进入黑作坊的 问题。B.管理部门得以监控餐厨垃圾的去向、来源,并有效防止这些垃圾半路失踪进入黑作坊的 问题。C.管理部门得以监控餐厨垃圾的去向、来源及这些垃圾半路失踪进入黑作坊的问题。D.管理部门得以监控和有效防止餐厨垃圾的来源、去向及垃圾半路失踪进入黑作坊的问题。38 .以下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A.虽然有效阻止了地沟油、边角料回流餐桌,保障我们平安的舌尖B.不但有效阻止了回流餐桌的地沟油、边角料,保障舌尖上的平安C.既有效阻断了回流餐桌的地沟油、边角料,保障我们平安的舌尖D.不仅有效阻断了地沟油、边角料回流餐桌,保障舌尖上的平安.依次填入文中横

11、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A.推陈出新众目昭彰义不容辞推己及人B.新陈代谢 众目睽睽 责无旁贷 推己及人C.新陈代谢 众目昭彰 义不容辞 以己度人D.推陈出新众目睽睽责无旁贷以己度人39 .以下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例句: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A.小那么获邑,大那么得城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C.日削月害I,以趋于亡C.日削月害I,以趋于亡D.盖失强援,不能独完A.吾属今为之虏矣C.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D.洎牧以谗诛.以下句子不是被动句的一项为哪一项B.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40 .以下各句中,加点字“而”不表转折的一项为哪一项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

12、所劫B.战败而亡,诚不得已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D.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当与秦相较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B.始速祸焉*C.革灭殆尽*B.始速祸焉*C.革灭殆尽*欲速那么不达*知己知彼,百战不殆*D.至丹以荆卿为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41 .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此言得之*A.此言得之*未得与项羽相见假设属皆且为所虏晋陶渊明独爱菊*或未易量假设属皆且为所虏晋陶渊明独爱菊*或未易量B.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C.向使三国各爱其地D.或曰:六国互丧.对以下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不赂者以赂者丧秦以攻取

13、之外以有尺寸之地举以予人以地事秦洎牧以谗诛以趋于亡B./D./B./D./A./C./42 .以下各句中的加点词与“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中的“终”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吾得而兄事之B.素善留侯张良 C.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47.以下对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与战败而亡者亡:失去。B.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与:参与。C.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从:跟随。D.固不在战矣固:本来。*48.以下各项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B.后秦击赵者再 C.那么胜负之数,存亡之理D.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参考答案:1. C【解析】【

14、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 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此题要求选出“对以下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 释,不正确的一项”,C项,“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的意思是“等到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 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所以“速”的意思是“招致”。应选C。2. D【解析】【详解】此题考查辨析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音的能力。注意常见同音字、多音字、形似字的读音。 侧重两个方面:一是容易读错的字,包括形近而音不同的字和声旁已不代表读音的字;二是 多音多义字,音随义移。A项,“抱薪救火”的“薪”读xTn;B项,“

15、暴霜露”的“暴”读pN “弊在赂秦”的“赂”读Ki;C项,“为国者”的“为”读w6i。应选DoD【解析】【详解】此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古今异义的能力。古今异义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 感情色彩变化等。在解释古今异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A项,“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B项,“智力。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智商。C项,“至于”,古义:以至于,引出下文的结果;今义:提及另一事。D项,“强援”古今义相同,均为:强大的支援。应选D。3. A【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A.”认为齐国的失败是因为,与嬴而不助五

16、国也,”分析错误,作者总结齐、燕、赵失败的原因 是在于他们“失强援,不能独完”。应选AoB【解析】【详解】此题考查把握文言实词的能力。学生应明确实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在平时 学习的过程中随时.总结,不断积累。具体解题时,应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词义。 B项,“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意思是:能够守住他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义:坚 守道义。应选B。4. D【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的能力。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即“通用、 借代“,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或其他类型的字代替本字。需要考生平时对通假字多归纳汇 总,并熟悉常见通假字。D项,“暴秦之欲

17、无厌”意思是: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厌:通“傕。满足。应选Do【点睛】通假字区分规律:通假字有其规律,通假字和本字之间有一定关系,认识这种关系,有助于理解假义提高阅读 能力。L “声旁字”代替“形声字”(1)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辟”代替“避工(2)师者,所以传道事业解惑也。(马说)“受”代替“授”。2 .“形声字,代替“声旁字”食之不能尽其才(马说)“材”代替“才”,才能。3 .同声旁的形声字相互代替为长者折枝。(齐恒晋文之事)“枝”代替“肢工4 .音同或音近的字相互通假(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蚤”代替“早工(2)那么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赤壁赋)“以”代替“已

18、瞬停止。5. B【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在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高考一般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可以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来推断词义。 A项,“或日: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或,有的人,不定代词;“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或,或许,副词。B项,“为国以礼,其言不让”,为,治理,动词;“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为,治理, 动词。C项,“子孙视之不甚惜,之,它们,指土地,代词;“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之,的, 结构助词。D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非,不是,判断动词;”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非,没,动 I司。应选B。【点睛】虚词

19、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 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 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 的用法都是比拟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 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 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 句、句不离段”的原那么,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 义,切不可机械、盲目。6.

20、 D【解析】【详解】此题考查把握文言实词的能力。学生应明确实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在平时 学习的过程中随时总结,不断积累。具体解题时,应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词义。 D项,“李牧连却之意思是:李牧接连使秦军退却。去卜 使动用法,使退却。应选DoA【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理解能力。文言实词的考查包括: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 一词多义等。解答此类试题,要求考生一方面要把握文言实词本身所具有的意义;另一方面 要把握语境对其含义的“影响”,也就是说要结合语境来判定词的含义。A项,“以地事秦”与“吾得兄事之。事,侍奉,动词。B项,“燕、赵之君,始有远略”,始,最初

21、,副词;始速祸焉”,始,才,副词。C项,“六王毕,四海一。一,统一,动词;“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一,一把,数量词。D项,“子孙视之不甚惜”,惜,珍惜,动词;“惜其用武而不终也”,惜,可惜,动词。应选AoB【解析】【详解】此题考查文言词语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 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 推断出其词义。B项,“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意思是:治理国家的一国之君不要使自己被积威所胁迫 啊!为:治理。应选BoB【解析】【详解】此题考查把握文言实词的能力。学生应明确实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在

22、平时 学习的过程中随时总结,不断积累。具体解题时,应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词义。B项,“胜负之数”意思是:那么胜负存亡的命运。数:天数,命运。应选B。7. 作者主要采用了分层论证的方法,针对齐、燕、赵三国不赂秦而破灭的情况进行论证。共分两层论证:第一层论齐国,虽“未尝赂秦”,但它亲近秦国而不联合五国,所以,一旦五国破灭,它就必 然要被“无厌”的暴秦“迁灭”。第二层分别论证“燕赵之君”的“义不赂秦”。这两国都能用兵守土抗秦,保全国家,但由于燕 太子丹“以荆卿为计”,因而“始速祸焉”,导致灭亡;同样,由于赵国李牧被诛,“用武不终”, 因而“邯郸为郡”,结果也是国家灭亡。不仅如此,而且燕赵两

23、国“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智 力孤危”,没有援助,所以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战败而亡的。作者层层推进地从齐、燕、赵三国破灭的结果推论其破灭的原因,有力地证明了“不赂者以 赂者丧”的分论点,回答了“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的疑问,从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的正确, 防止了逻辑上的漏洞,使论证完备周密,无懈可击。最后从“向使三国”到“或未易量”几句,以假设的原因得出假设的结果,归纳了第二、三段对 两个分论点的论证,照应了开头。【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及论证思路的能力。第三段是论述不“赂秦”的国家为什么会灭亡。第一层论齐国,齐国距离秦国最远,虽然未尝赂秦”,不用向秦国奉献土地,但是齐国

24、仍旧 不敢得罪秦国,对其他国家遭受秦国侵略,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等五国相继败亡,它自己 也成了秦国吞并的对象。第二层分别论证“燕赵之君”的“义不赂秦”。燕国、赵国“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敢于同秦国 武力相抗,所以像燕国那样小的国家尽管最后也失败了,但是比韩、魏、楚等国家要破灭得 稍晚一些;赵国在与秦国的五次战争当中还取得了三次胜利,以后又不断给秦国以回击,可 惜燕国太子丹派遣荆轲西刺秦王,企图通过个人谋杀来解救危难;赵国不信任自己的部将, 中了秦国的反间计,杀掉了抗秦的重要支柱李牧,于是导致加速了自己的破灭。齐国不能援助其他五国,团结抗秦,燕国赵国不能坚持斗争,又处在秦国把各国“革灭殆尽” 的

25、时刻,因而得到和韩国,魏国和楚国同样的结局。这段论述主要是进一步发挥第一段“不赂者以赂者丧”一句的意思。这一段的末了,苏洵总结 六国的破灭,从反面推进一层,指出六国防止破灭的道路。“三国各爱其地”是指韩国、魏国 和楚国不要拿国土去向秦国乞求“一夕安寝”,齐人勿附于秦是指齐国要附随秦国而不去援 助其他国家,“刺客不行”,是指燕国不要对秦国采用个人谋杀手段;“良将犹在“,是指赵国 不要相信秦国的流言蜚语而杀掉自己的将领。这样,恐怕就会出现另一种局面,未见得秦国 必胜而六国必败。文章在这里笔锋一转,反跌得精神饱满,把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道理说A.或日: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B.为国

26、以礼,其言不让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C.子孙视之不甚惜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D.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8 .以下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始有远略始:起初。B.洎牧以谗诛洎:等到。C.后秦击赵者再再:两次。D.李牧连却之却:退却。9 .以下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以地事秦吾得兄事之B.燕、赵之君,始有远略始速祸焉C.六王毕,四海一楚人一炬,可怜焦土D.子孙视之不甚惜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以下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当:同“倘”,如果。B.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为:作为。C.战败而亡,诚不得已诚

27、:实在。D.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以礼相待,礼遇。A.思厥先祖父10 .以下各项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厥:其,他们的,泛指六国的。数:次数。B.胜负之数得更加透彻,更加具有说服力量。13. D【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有反问、夸张、比照、比喻等”说法错误,文章没有反问的修 辞手法,应该是设问。应选Do从两个方面简要地阐释论点,说明“弊在赂秦”的原因:一是从“赂秦”的国家来说;一是 用设问答疑的方式,从“不赂秦”的国家来说。既是对中心论点的阐释,又是分论点。【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分论证过程的能力。文章开

28、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第一句话紧扣文题,苏洵斩钉截铁地 指出“六国破灭”的原因:六国灭亡不在于它们的武器不锐利,也不在于它们仗打得不好,而 是在于他们一味地拿土地作为贿赂,向秦国乞求和平。接着,从两个方面简要地阐释论点。一是从“赂秦”的国家来分析原因。“赂秦就是贿赂秦国。 这实际上是削弱自己力量,助长敌人的侵略野心,促使自己走向毁灭。所以作者接着申述说: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二是用设问答疑的方式分析原因。事实上,又并不是所有六国 都向秦国奉献土地,而那些没有“赂秦”的国家也破灭了的原因是何,或日:“六国互丧,率 赂秦耶? ”苏洵故意这样设问,然后又作了回答:“不赂者

29、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因此,归根结底,“赂秦”是莫大的致命伤。以上这些就是通篇的基本论点,突出强调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是从六国方面来说的。14. 用设问的方式,先单说齐国灭亡的原因,指出齐国虽不曾赂秦,但亲附秦而不助五国, 随后因为其他的诸侯国灭亡了而不能单独保全。【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分析齐国灭亡的原因。首先要读懂所给的语段,然后对语段进行适当的切分,分析每一层的意思,最后总结齐国灭 亡的原因。此题,“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歼灭何哉”,作者首先采用设问的方式,先单说齐国没有贿 赂秦国,但是也难逃灭亡的事实。“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分析了齐 国灭亡的原

30、因。齐国距离秦国最远,虽然不用向秦国奉献土地,但是齐国仍旧不敢得罪秦国, 对其他国家遭受秦国侵略,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等五国相继败亡,它自己也成了秦国吞并 的对象。15. D【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就可以战胜之秦国,不会灭亡”说得太绝对。作者只是说“那么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 秦相较,或未易量”。应选D。16. C【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C“赂,的损失与战争的损失差不多“分析错误,“赂”的损失是战争的损失的“百倍”。应选Co判断句。所以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后灭亡,这就是用兵的功效。判断句。六 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

31、国。被动句。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介宾短语后置句。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被动句。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定语后置句。如果凭借偌大国家。【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意:所以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后灭亡,这就是用兵的功效。(2)判断句,“皆”表判断。句意: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3)被动句,“为所”表被动,被。句意: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4)介宾短语后置句,介宾短语“于秦”修饰动词”战。后置了,现代汉语语序为“赵尝于秦五战”。句意: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5)被动句,“为所”表被动,被。句意:治

32、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6)定语后置句,定语“大”修饰“天下”,后置了。句意:如果凭借偌大的国家。17. “暴”通“曝”冒着 “厌”通朦满足【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1) “暴”通“曝”,冒着。句意:冒着寒霜雨露。(2) “厌”通庵,满足。句意: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18. 齐楚燕韩赵魏【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战国当时的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关系本来很纷繁复杂,但是苏洵只就对秦国的态度上,从六个 国家当中区别出两个类型,“赂秦和不赂秦”;三种情况:第一种是韩国、魏国和楚国“以 地赂秦”,第二种是齐国附随秦国,第三种

33、是燕国和赵国“用武而不终工六国论中的“六国”,就是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19. 古义:那实际上祖辈父辈这样以后到了的地步一概,全都两次【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1) “其实”,古义,它的实际数目。句意:它的实际数目有一百倍。(2) “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句意: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3) “然后。古义,这样以后。句意: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4) “至于。古义,到达,到达。句意:到达覆亡的地步。(5) “率”,古义,者上句意: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6) “再”,古义,两次。句意: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20. 明

34、允老泉【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苏洵,字明允,一说自号老泉。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 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 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21. 苏洵苏轼苏辙老苏【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三苏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号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儿子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土,世人称 为苏东坡)、苏辙(字子由,自号颍滨遗老。10391112)。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 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

35、(苏洵是苏轼、 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王安石、曾巩。“三苏”并称始见于宋王辟之濯水燕谈录。该书卷四“才识条”说:“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 文日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1 .亡(1)丧失,丧失,动词(2)灭亡,动词(3)逃亡,逃跑,动词(4)失去,丧失(1)作为,动词(2)成为,动词(3)被,介词(4)治理,动词3晌(1)如果,连词(2)朝着,动词4 ,犹(1)动词,好像(2)副词,还 5.始(1)向(2)才,副词.终(1)终于,副词(2)用到底,坚持到底,动词.兵(1)兵器,武器,名词(2)战争,名词(3)军队,名词.殆(1)近于;几乎(2)大概;恐怕(4)危险.负(

36、1)失败(2)背弃,违背(3)背倚,背靠着(4)通“背二背负。以背驮物。引申为负担(5)依恃,凭仗.胜(1)胜利(2)胜利;取胜;战胜(3)胜过;超过(4)优美;美好。尽;完(5)尽;完.使(1)假使,如果(2)命令;派遣(3)让,叫(4)出使12率(1) 一概,都(2)动词,率领,带着13 .易(1)轻易(2)动词,交换(3)动词,改变,变更(4)形容易,容易,与“难”相对(5)动词,改变,变更【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1Z :(1)句意: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2)句意: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3)句意:现

37、在逃跑也是死,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我们为国事而死好吗?(4)句意:秦人没有一兵一卒的耗费,然而天下的诸侯就已窘迫不堪了。“为”:(1)句意:用荆轲刺秦作为计策。(2)句意:邯郸成为秦国的郡县。(3)句意: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制。(4)句意:治理国家的人切不要让自己被敌人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啊!“向”:(1)句意:假使当初韩、魏、楚三国都各自珍惜自己的土地。(2)句意:齐心协力向西对付秦国。“犹”:(1)句意:割地给秦国(来求得暂时的安稳),就好像抱着木柴救火一样。(2)句意: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始”:(1)句意: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2)句意:才招致灾祸。(1)句意:最后也

38、随着五国灭亡。(2)句意:可惜它用兵抵抗却没能坚持到底啊。“兵”:(1)句意: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2)句意:这就是用兵的功效。(3)句意: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殆Z(1)句意: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2)句意: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3)句意:只空想却不去学习钻研、积累知识,也会陷入困境而无所获。/了解对方也了解 自己的,百战不败。“负”:(1)句意: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道理,假假设与秦国相比拟,也许还不容易判断(出高 低来)呢。(2)句意:相如估计秦王虽然容许斋戒,也必定背约不给城邑。(3)句意:背负着青天,没有谁能阻挡它。(4)

39、句意: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5)句意:秦国贪得无厌,倚仗它的强大。“胜”:(1)句意: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道理,假假设与秦国相比拟,也许还不容易判断(出高 低来)呢。(2)句意: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战胜了敌国。(3)句意:此时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4)句意: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5)句意: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吏”:(1)句意:假使当初韩、魏、楚三国都各自珍惜自己的土地。(2)句意: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3)句意:怎么能低头弯腰去侍奉权贵,让自己不能拥有舒心畅意的笑颜。(4)句意:这个时候屈原被(楚王)疏远,已经不在

40、以前(尊贵的)位子了。出使于齐国。举:(1)句意: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2)句意: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易”:(1)句意:假假设与秦国相比拟,也许还不容易判断(出高低来)呢。(2)句意:秦王用十五座城池请求交换我的和氏璧。(3)句意:孝公采用商鞅所制定的法规,改变风俗教化。(4)句意:冯唐容易衰老,李广难得封侯。(5)句意: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25. 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名词作状语按道理 名词作动词侍奉【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1) “完”,本是形容词,此处活用为动词,保全。句意:因为他们失

41、去了强有力的外援, 不能单独保全。(2) “理、本是名词“道理”,处于动词前,不做主语,做状语,按道理。句意:按道理本 来就应该如此。(3) “事”,本是名词,此处带了宾语,活用为动词,侍奉。句意:用割地侍奉秦国。26. 因为 凭借或者用 连词,相当于“而” 把用 因为用 凭借 连 况且,表递进关系 副将要;将近 副,暂且;姑且 副尚;尚且 连而且; 况且;并且。表示递进关系。连即使;即或。表示假设关系、让步关系。连表并列【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因为。句意: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2)凭借或者用。句意:秦国除凭借(用)攻战的

42、方法取得土地之外(还得到诸侯的割地 贿赂)。(3)连词,相当于“而。才。句意: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4)把。句意:把这些土地拿来送给别人。(5)用。句意:用土地侍奉秦国。(6)因为。句意: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7)用。句意: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8)凭借。句意:却还有可以凭借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且(1)连况且,表递进关系。句意:况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 时候。(2) 副将要;将近。句意: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3)副暂且;姑且。句意:我暂且把白鹿放养在青山上。(4)副尚;尚且。句意:我死尚且都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辞的?(5)连而且;况且;

43、并且。表示递进关系。句意:况且国君您(指秦伯)曾经施予晋君 (晋惠公)恩惠。(6) 连即使;即或。表示假设关系、让步关系。句意:即或平庸的人都觉得羞耻,更何 况是将军和丞相呢?(7)连表并列,并且。句意:又有(发出)像老人在山谷中咳嗽并且大笑的(声音的动 物)。27.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 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破灭 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苟以天下之大 下而 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是又在六国之下矣【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容易写错的字词:“哉”“弊”“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 寸之

44、地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 矣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古人云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薪不尽 火不灭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此题属于理解性情境默写,要求学生平时 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此 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弊、赂、厥、洎、谗。【点睛】名句默写题,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 笔画清晰

45、;“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 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 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 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 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 到分数。28. CB29. A(1)据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不可以只是怪罪秦国。(2)如果凭借着一统天下的大国,却自取下策反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又在六国之 下了。【解析】

46、29.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因此秦国不极强盛,就不能灭六国而称帝,不称帝,那么它的罪恶(就)不能到达极点, 秦国没有恶贯满盈,也就不会那么快招致灭亡。“灭六国而帝中主要动词是“帝”(名词活用为动词“称帝”),“灭六国”作伴随状语,“而”表修 饰关系的连词,之间不可断开,排除AD。“其恶未极/其恶未盈”属于对称结构,“极”后断开,排除B。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决定,确定。D.思厥先祖父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12 .阅读六国论第三段,分析: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论证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有 什么作用?13 .以下关于作者和文章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作者苏洵字明允,号老泉,是北宋著名的散文家,与其子苏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