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三摸底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高三摸底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新高三摸底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本试卷共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宋代书法“尚意”思想的特征之一,是在书法艺术的形与神、法 与意的关系上,更加重视和突出神与意的审美地位和意义。这表现为 轻形似、卑法度,提倡“即兴”“无意”的挥写,反对刻意求工;主张 “意造”“观韵”“真趣”,追求一种字外有字、笔简意丰、率真自然、潇散简远的艺术境界。这就使书法的点画线条及结体造型体现出更多 的主观意味和情感价值。苏轼旗帜鲜明地提出“意造”的主张:“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 信手烦推求。”所谓“
2、意造” “点画信手”即是强调主体情感表现要超 越形式和法度,以意役法,以意生法,意即是法,它使书法艺术超越 了以形写神的阶段,而走向以神写形、以神造形的境界。鉴于此,苏 轼对唐代“尚法”大师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的书法态度冷漠,而 对中、晚唐和五代期间敢于冲破法度束缚,富有创新和个性的书法家 却给予了高度评价:“颜鲁公雄秀独出,一变古法柳少师书,本 出于颜,而能自出新意,一字百金杨公凝式,笔迹雄杰可谓 书之豪杰,不为世所汩没者。”A. “你看着办吧”,看似极简的一句话,将老景率性自然的性格特征刻画出来,也为下文老晋雕刻“一日三秋”埋下了伏笔。B.小说按时间顺序写老晋为老景雕刻门匾的过程,几处人
3、物对话 既鲜明地刻画出人物特征,同时也构成了小说的主体框架。C.小说题目“一日三秋”是行文的线索,文中通过客人对“一日 三秋”的词义新解,将小说的情节串联起来,结构非常严谨。D.这篇小说以较小篇幅讲述了老景请人刻门匾的故事,情节虽不 十分曲折,但其叙事灵动,具有很大的文学表现空间。8 .文中的“客人”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9 .有评论说,老晋是一个“褒贬各半”的人物,请结合文本内容 谈谈你的理解。(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会陈高宗狙,隋主即命班师,遣使赴吊,书称姓名顿首。陈主答 之益骄,书末云“想彼统内
4、如宜,此宇宙清泰。”隋主不悦,以示朝 臣。上柱国杨素以为“主辱臣死”,再拜请罪。隋主问取陈之策于高 颍,对日:“江北地寒,田收差晚,江南水田早熟。量彼收获之际,微 征土马,声言掩袭,彼必屯兵守御,足得废其农时。彼既聚兵,我便 解甲。再三若此,彼以为常,后更集兵,彼必不信。犹豫之顷,我乃 济师,登陆而战.兵气益倍。又,江南土薄,舍多茅竹,所有储积,皆 非地窖。密遣行人,因风纵火、待彼修立、夏更烧之,不出数年,自 可财力俱尽。”隋主用其策,陈人始困。及受萧岩等降,隋主益忿,谓高颍曰:“我为民父母,岂可限一 衣带水不拯之乎! ”命大作战船。人请密之,隋主曰:”吾将显行天诛, 何密之有!”使投其佛于江
5、曰:“若彼惧而能改,吾复何求? ”晋州刺 史皇甫绩将之官,稽首言陈有三可灭。帝问其状,对曰:“大吞小,一 也。以有道伐无道,二也。纳叛臣萧岩,于我有词,三也。陛下若命 将出师,臣愿展丝发之效。”隋主劳而遣之。贺若弼将轻骑登山,望见众军,因驰下,与所部七总管杨牙、员 明等甲士凡八千,勒陈以待之。陈主遑遽,将避匿,袁宪正色曰: “北兵之入,必无所犯。大事如此,陛下去欲安之?臣愿陛下正衣冠, 御正殿,依梁武帝见侯景故事。”陈主不从,下榻驰去,曰:“锋刃之 下,未可交当,吾自有计。”从宫人十余出后堂景阳殿,将自投于井, 宪苦谏,不从。后阁舍人夏侯公韵以身蔽井,陈主与争;久之,乃得 入。既而军人窥井呼之
6、不应欲下石乃闻叫声以绳引之惊其太重及出乃 与张贵妃孔贵嫔同束而上。(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隋灭陈).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既而军人窥井/呼之不应/欲下石/乃闻叫声/以绳引之/惊其太 重/及出/乃与张贵妃/孔贵嫔同束而上B.既而军人窥/井呼之不应/欲下石乃闻/叫声以绳引之/惊其太 重/及出/乃与张贵妃孔贵嫔/同束而上C.既而军人窥/井呼之不应/欲下石/乃闻叫声以绳引之/惊其太 重/及出/乃与张贵妃孔贵嫔/同束而上D.既而军人窥井/呼之/不应欲下石/乃闻叫声/以绳引之/惊其太 重及出/乃与张贵妃/孔贵嫔同束而上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7、(3 分)()A.班师,指调回出征的军队或出征的军队胜利归来。文中隋主此 时并未打胜仗,只是调回军队。B.顿首,是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仪,古代九拜之一,即以头叩地而 拜。在文中即为此义。C.宇宙,指天下。宇、代表上下四方,即所有的空间;宙,代表 占往今来,即所有的时间、D.轻骑、轻装便捷的骑兵。如三国演义第二十四回:”且说 张飞自以为得计,领轻骑在前。”.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隋文帝做出撤军和攻打陈朝的决定,分别源于陈高宗驾崩和陈 后主在给隋文帝回信中表现出的傲慢。B.高颍建议在陈国收获季节对其不断骚扰,又秘密派人潜入陈国 烧其房屋,使陈国农时荒废,财力大耗。C.
8、隋文帝被萧岩的叛变激怒了,他随即下令建造战船,拒绝秘密 行事,公开替天行道,加快了灭陈的步伐。D.陈后主面对隋军的咄咄逼人的气势,不听从袁宪与夏侯公韵的建议,并与他们发生争执,躲进了井里。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犹豫之顷,我乃济师,登陆而战,兵气益倍。译文:(2)臣愿陛下正衣冠,御正殿,依梁武帝见侯景故事。译文:13 .请概括隋朝君臣讨伐陈朝的理由。(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晚寄张十八助教周郎博士韩愈日薄风景旷,出归偃前檐。晴云如掣絮,新月似磨镰。田野兴偶动,衣冠情久厌。吾生可携手,叹息岁将淹。14 .下列
9、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通过诗题可以明确,这首诗是韩愈傍晚时分写给自己的两个 好朋友的。B.首联紧扣标题中的“晚”字写起,首句交代时间,第二句交代 人物行为。C. “擘絮”用拟人的手法,形象传神,苏轼“岭上晴云披絮帽” 与之相似。D.颈联中“田野”指田园,“衣冠”借代官场,“兴偶动”“情 久厌”直抒胸臆。16 .这首诗情感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 古风流人物”的名句,而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表 达同样意思的两句则是“,。
10、(2)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以“,” 两句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写出了潼关的险要地势。(3)鹏以其擅长飞翔、气势宏大而成为我国古典文学中的常见意 象,如“,”就是写其飞翔能力强的。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重要历史节点,觉醒年代用初心、 匠心、诚心、史心、艺心,熔铸成有质感的影像语言,追寻跨越历史 长河的中华民族精神,为电视剧献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再添一部具 有里程碑意义的精品力作,照亮了同类电视剧的创作之路。觉醒年 代不仅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国际空间内对国家大势进行了展现,亦对 这段特殊的历史有着清晰
11、的呈述,凸显了革命历史题材剧目对历史事 实以及历史视野的高度开阔。导演张永新说:“中国两千五百年不变 的车辙,如何应对西方的冲击与侵略?只有一条路一一觉醒。”该剧 堪称经典的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及对历史场景的完美再现,既有愚昧 的晚清遣老、残暴的北洋军阀、守旧的儒学大家,也有在新思想影响 下率先觉醒的青年英才、寻求救国良方的知识分子领袖,还有在近现 代中华文化史上留下的诸多人物。除了对陈独秀、李大钊、蔡元 培、胡适等人物的 外,其他人物虽寥寥数笔却极为传神,如鲁迅、 钱玄同、辜鸿铭、黄侃等人物均演绎得十分生动传神,就连跟随辜鸿 铭的两个封建忠仆也刻画得。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
1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将它修改正确。20 .文中画横线句子运用了比喻与问答的方式,请任选其一简析 其构成及表达效果。(二)语言文字运用n (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只要你留心,这个世界就好像每天都能听到花落的声音。像樱、 梨、桃这样轻盈飘逸的花,我从不将它们的谢落看作一种死亡。它们 在风的轻唤声中,觉悟到自己曾经是有翅膀的天使,便试着挣脱了枝 头,试着飞,轻轻地就飞了出去最喜欢乡间那种朴素的小雏菊,开得不事张扬,谢得也含蓄无声。 它的凋谢不是风暴,说来就来,它就那么安静地依偎在花托上,一点 点地消瘦,一点点地憔悴,然后不露痕迹地在冬的萧瑟里,和整个季 节一
13、起老去。21 .“好像”常表示“不十分肯定的推测”,有时也表示“肯定与确认”。下列各句中的“好像”与文中加点的“好像”,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曾主任没有抬头,边干着手头的工作边问站在旁边的小李: “你好像对这次的工作安排很有意见啊!为什么不能当面向领导提 呢? ”B. “警察同志,我跟死者只在街上碰过一次面,真的。”张警官 似笑非笑地看着对面的嫌疑犯:“是吗?好像你们还一起跳过舞吧? ”C.姜伟回来了,妈妈看了看他,没有说话。沉默了一会儿,她问: “老师说你今天上课的时候好像又开小差了,怎么回事? ”D.王老师扬了扬手中的一本书,问:“这是谁的书?”杨老师接 过去翻看了一下,说:“好像
14、是陈老师的,要不你问问他吧!”.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6分)四、写作(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共有的价值规范及符号象征,新时代 中,文化的内涵日渐趋厚,而传统文化的现实却令人尴尬。就拿端午 节来说,古人通过端午吃粽子、挂香包、喝黄酒、赛龙舟等方式缅怀 爱国诗人屈原,传递爱国情怀;而如今的端午节,人们除了吃粽子以 外,好像它所传递的民族情怀已然淡漠。材料二:近年来,与民生密切相关的老字号品牌,如张小泉、德州扒鸡、 五芳斋等老字号企业掀起上市潮。与此同时,早时就“出圈”的老字 号却大不如前:全聚德在2020年上半年亏掉了前两年
15、的利润之和, 天津狗不理已从新三板摘牌。材料三:西藏在保护发扬唐卡艺术的同时,唐卡产业也做大做强。通过“非 遗十产业”的方式,解锁了乡村振兴新路径。数据显示,西藏从事唐 卡绘制的人员目前已超过3000人,周边产业人员超万人,全区唐卡 年产值已突破2亿元。班级将开展以“当代青年与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讨论,请结合以 上材料,写篇发言稿,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22 C (只重韵意,不论工拙”错误,原文为“山谷论书, 则突出强调韵字。书画以韵为主,工拙要须其韵胜耳”, 是“突出强调韵工拙要须其韵胜
16、耳”,可知选项曲解文 意。)23 A (B. “同苏轼的重意有本质的不同”错误,结合“宋 代书法尚意思想的特征之一,是在书法艺术的形与神、法与意的 关系上主张意造观韵真趣”可知,其本质是相同的, 都是“尚意”的。C. “因此他的见解超越了同代的苏黄等人”错误, 原文为“这种独具慧眼的评论,充分表现出他“尚意”“重趣”的执 着和真诚,也令那些毫无卓识、人云亦云,溢词连篇的书法理论家相 形见细”,只说其评论超过“毫无卓识、人云亦云,溢词连篇的书法 理论家”,米芾和苏黄各有自己独特的见识,文中没有比较三者的高 下。选项曲解文意。D. “中国书法尚意的审美风尚由此得以确立” 错误,原文为“宋人则在前人
17、论书的基础上,对意的论说进一步 具体化、明朗化,由宋前的重心意拓展到了书法作品的精神意蕴, 并形成一种社会风气,成为宋代的审美风尚”,可知中国书法“尚意” 的审美风尚是在宋代确立的。)24 B (由“以其人之性情为本”可知是“尚意”的。A.由“尤 所偏工”可知重工拙;C.为王羲之的永字八法,是用笔法则,讲究笔 势,运笔之法,不是“尚意”;D.偏重字势和书法的整体布局,“尚 法”。)25 材料一先总括宋代书法“尚意”思想的某种特征,再分别 论证三位代表性书家的书法主张都具有这种特征。材料二从“意” 的独立自觉到“尚意”的形成,纵向综述宋代书法“尚意”之“意” 的历史渊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
18、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一:第一段,“宋代书法尚意思想的特征之一,是在书法 艺术的形与神、法与意的关系上,更加重视和突出神与意的审美地位 和意义主张意造观韵真趣”,总括宋代书法“尚 意”思想的某种特征;第二、三、四段,“苏轼旗帜鲜明地提出意 造的主张”“黄山谷论书,则突出强调韵字” 米芾论书,则特 别注重一个趣字,分别论证三位代表性书家的“尚意”特征的 书法主张;第五段,“宋人这种尚意观韵重趣的审美趣味, 导致了他们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排斥意在笔先刻意拘苦 的理性构思方法毫不做作地表现自己的个性真情和意趣”,总结 三位代表性书家的书法主张都具有“尚意”这种特征。材料二:第一段,”古代书论中最早提
19、出意概念的是东汉的 蔡邕” “西晋文学家成公绥他所说的意是指书法技法要靠心 灵领悟王羲之则把“意”作为评书的美学标准”第二段,“意 的意义开拓在南朝”;第三段,“至唐代,唐人之意一方面继 承前人的意在笔前思想,即重视创作法则和艺术” “宋人则在前 人论书的基础成为宋代的审美风尚”。分析以上内容可知,文章从东汉到宋代,从“意”的独立自觉到 “尚意”的形成,纵向综述宋代书法“尚意”之“意”的历史渊源。26 苏轼从“意造”的角度,含蓄的批评他们过于重视形式和 法度,他们的书法未达到以神写形、以神造形的境界:米芾从“重 趣”的角度,批评他们过于讲求“安排”,他们的书法“无平淡天成 之趣”,缺乏主体自我
20、的情趣。【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结合“苏轼旗帜鲜明地提出意造的主张强调主体情感表现要超越形式和法度它使书法艺术超越了以形写神的阶段,而走黄山谷论书,则突出强调“韵”字。“书画以韵为主”,“工拙要须 其韵胜耳”。黄庭坚“韵”的含义,可从两方面来认识:一是他沿续了 晋代人物品评的“韵”意,采取“伯乐相马”的方法,遗其玄黄牡牝, 直取风韵精神,超越人的形体美,看出其内心世界的心灵意趣。另一 种解释是宋代范温在潜溪诗眼中与王讨论黄“书画以韵为主” 时提出的“有余意之谓韵”的见解。这个“余意”,即是要求书法要字 外有字,通过艺术点画线条的结构组合形式,见出主体的内在世界来。
21、 这不仅要有音乐的美、节奏的美,更要有主体创造的意趣美。米芾论书,则特别注重一个“趣”字。“学书须得趣乃入妙”, “要之皆一戏,不当问工拙,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米芾的“趣”, 是个更加内在的偏向主体性灵与意趣的东西,它带有“游”“玩”“戏” 的特点。为了使书法表现出主体自我的情趣,他更加不计工拙,不受 法度经典的束缚,对唐人书法的刻板、过于经意的批评也更为苛刻和 不留情面。米芾以重“平淡”、尚“真趣”的审美标准,对唐代第一流 的“尚法”大师贬了个痛快,他说欧、虞、褚“安排费工,作用太过, 无平淡天成之趣”。而对裴休、沈传师等非一流书家却有激赏之意, 认为他们的书法“不陷丑怪”,挥洒自然,
22、有“真趣”。这种独具慧眼 的评论,充分表现出他“尚意”“重趣”的执着和真诚,也令那些毫无 卓识、人云亦云,溢词连篇的书法理论家相形见细。宋人这种“尚意”“观韵”“重趣”的审美趣味,导致了他们在艺 术创作过程中排斥“意在笔先” “刻意”“拘苦”的理性构思方法,而 提倡“率意”“即兴” “无意”“无法”,重感性、灵气,尽兴自由的创 向以神写形、以神造形的境界。鉴于此,苏轼对唐代尚法大师欧 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的书法态度冷漠”,可分析概括出,苏轼从“意 造”的角度,含蓄的批评他们过于重视形式和法度,他们的书法未达 到以神写形、以神造形的境界;结合“米芾论书,则特别注重一个趣 字书法表现出主体自我的情
23、趣他说欧、虞、褚“安排费工, 作用太过,无平淡天成之趣”,可分析概括出,米芾从“重趣”的角 度,批评他们过于讲求“安排”,他们的书法“无平淡天成之趣”,缺 乏主体自我的情趣。27 C(A ”来保佑自己荣华富贵”表述不准确,文中只说他想刻 “荣华富贵”或“吉祥如意”。B这一动作只是写出了老晋的懂行,雕刻技艺高超,和他最终的选择并无关联。D老晋最初雕“一日三秋” 并无担心,就觉得少费工夫就雕了。松了一口气是因为老景不要他重 新雕了。)28 C(“一日三秋”并非行文线索,小说的前半部分是说的老景请 老晋雕刻门匾的事情,只是到了老晋和客人交流的后半部分时才涉及 门匾内容更换为“一日三秋”的情节。)29
24、 (1)推动情节的发展。“客人”的出现才使得门匾的内容有了 着落,客人对“一日三秋”的解释也让老景最终得以接受。(2)反衬 老景的形象。客人对房子建筑和门匾题字的看法反衬出老景的胸无点 墨。(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 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次要人物的作用。次要人物的呈现在文中一般担当 特定的角色,经过他们的所见所闻、所言所行,把故事的相关情节自 然交融,推进情节的发展,客人对建筑的评价让老晋能够相信他是个 读书人,看事情很有见地,所以才让他推荐门匾的内容,并且后来又 照搬给老景听。再者,次要人物是要为主要人物服务的,本文中的客 人是个读书人,对建筑格局及
25、门匾题词有独到的看法,而老景是一个 因贩卖古董而发家的人,他在客人的眼中是一个“胸无点墨”的人, 这样,客人的形象就对主要人物老景的形象起到了反衬作用。30 (1)褒:老晋手艺一流,维护东家利益。他长期从事木雕工作, 手艺在林州木雕木匠里数一数二;不让陌生人在院子里长呆,以免东 家的房屋、财产被意外破坏。(2)贬:缺乏匠人精神。他在选择雕刻门匾的内容时,以笔画少、 费工夫少为标准,对门匾的内容的深意和不俗并不计较。(3)这样写能避免人物塑造形象的扁平化,让老晋这一人物形象 更真实,让小说也更有真实感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但答题时必须包括三个层面,即褒 的表现、贬的表现、艺
26、术效果,每少一点扣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 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个性化解读的探究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注 意审清题目要求,题目中往往能提供答题的大致指向。本题要求对老 晋这一人物的评论谈出自己的看法,而对老晋的评论是他是一个“褒 贬各半”的人物,那么其暗含的本题的答题指向应该有三点:老晋值 得“褒扬”的一面体现在哪里,老晋值得“贬斥”(批评)的一面又体 现在哪里,我们应该怎样评价这样塑造老晋这一人物形象的作用。从 文中看,老晋做了一辈子木雕活,他的技艺在林州从事木雕的木匠里 面也是数一数二的,表明了他的技艺一流,当客人在老景的院子里观 看,老晋发现他是陌生人后,不让
27、他继续呆下去,说明他做工时会维 护东家的利益,避免东家的财产受损失的,这些都是值得褒扬的;而 老晋也有缺点,文中写他最初拿不定主意门匾上刻什么内容就是因为 那两幅字笔画、工夫都差不多,而后来客人的推荐他能欣然接受其实 并不是因为其内容不俗,而是笔画少,费的工夫小。这样写老晋,才 能让老晋作为一个立体化的人存在,而不是只有优点或缺点,从而避 免了人物形象的扁平化,也让这一人物更显得真实,小说内容更具真 实感和生活气息。31 . A(根据文言虚词“乃,排除了 B项。然后根据动词“窥”, 其支配对象为“井”,排除了C项。最后根据动词“呼”,接支配对 象的结果是“不应”,排除了 D项。)IL B(根据
28、原文“书称姓名顿首”,文中的“顿首”是书简表奏 用语,用于书信、表奏的首尾,表示恭敬。)12 . D (张冠李戴,“不听从袁宪与夏侯公韵的建议,并与他们 发生争执”错误,根据“后阁舍人夏侯公韵以身蔽井,陈主与争,久 之,乃得入”,夏侯公韵没有建议,只是用行动阻止。陈后主发生争 执的是夏侯公韵,不包括袁宪。). (1)正当陈朝犹豫不决时,我军已经渡过长江,登上陆地作战,军队士气加倍高涨。(“之顷”,的时候;“济”,渡过;“益”, 更加。三个要点各1分,句意1分。)(2)我希望陛下穿戴好衣冠,驾临正殿,仿照梁武帝萧衍接见侯 景的旧例。(“正”,穿戴;“御”,驾临;“故事”,旧例。三个要 点各1分,
29、句意1分。)13 .陈后主的傲慢激怒了隋朝君臣。替天诛杀罪恶,拯救江 南百姓。接纳隋朝叛臣萧岩,讨伐无道。(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 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根据原文“陈主答之益骄”“及受萧岩等降,隋主益忿” “我为民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根据关键要素“益骄” “降” “为民父母”进行概括。【参考译文】恰逢陈高宗驾崩,隋文帝就命令撤军,并派遣使节前往陈朝吊唁, 书信中还有“杨坚顿首”这样的话。于是陈后主回信更加傲慢,信尾 还写道:“想你统治区域内如果安定,这便是天下太平。”隋文帝看后 很不高兴,把书信出示给群臣看。上柱国杨素认为“君主受辱,臣下 当死”,两次
30、叩拜,请求治罪。隋文帝向高颍征询攻取陈朝的计策, 高颍回答说:“长江以北气候寒冷,农田收获要晚一些,长江以南的 水田庄稼成熟较早。估计在陈朝收获庄稼之际,我们征召少量兵马, 扬言要突然袭击陈朝,他们一定会聚集军队防守,这就足以让陈朝荒 废农时。陈朝集中部队后,我军便解甲散兵。反复这么做,陈朝习以 为常,以后我们再集合部队,他们必然不再相信我们会进攻。正当陈 朝犹豫不决时,我军已经渡过长江,登上陆地作战,军队士气加倍高 涨。再者,江南土层浅薄,房屋大多用茅竹建造,所有的物资仓储, 都不使用地窖。我军秘密派人趁着风势放火烧房,等到陈朝人把房屋 修好,再派人去烧毁,要不了几年,他们自然就会财力耗尽。
31、”隋文 帝采纳了他的计策,陈朝人开始感到困窘。等到陈朝接受萧岩等人投降,隋文帝更加愤怒,他对高颍说:“我 作为百姓的父母,怎么能够因为受到长江一水之隔的限制而不去拯救 江南百姓呢! ”隋文帝命令大力建造战船。有人请求秘密进行,隋文 帝说:“我就是要公开替天诛杀罪恶,有什么可保密的!”还让人把造 船砍下的木片投入长江中,说:“如果陈朝能够因为感到恐惧而改正 过失,我还有什么可求的呢? ”晋州刺史皇甫绩将要到晋州赴任,向 隋文帝叩头辞行,说了陈朝可灭的三条理由。隋文帝向他询问具体情 况,皇甫绩回答道:“以大国吞小国,这是第一。以有道讨伐无道,这 是第二。陈朝接纳我国叛臣萧岩,使我军师出有名,这是第
32、三。陛下 如果任命将领出征,我愿意效微薄之力。”隋文帝对他劝慰一番,然 后打发他赴任。贺若弼率领轻装骑兵登上山头,远远望见陈军各部队,立即驰马 下山,与所管辖的七位总管杨牙、员明等人率领八千名披甲战士,列 阵迎敌。陈后主惊慌失措,打算藏匿起来,袁宪严肃地说:“隋军进 入皇宫,一定不会欺辱陛下。事已至此,陛下想去什么地方呢?我希 望陛下穿戴好衣冠,驾临正殿,仿照梁武帝萧衍接见侯景的旧例。” 陈后主不肯听从,下了座榻向外奔去,说:“刀刃下面,不能去冒险, 我自有办法让十多名宫人跟随着逃出后堂景阳殿,准备自己跳入 井中,袁宪苦苦劝阻,陈后主不听。后阁舍人夏侯公韵用身体遮挡井 口,陈后主与他争执,过了
33、许久,陈后主才得以跳入井中。不久隋军 兵士察看这口井,大声呼喊却没人答应,准备往井里投石头,才听到 呼喊声。士兵们用绳子拉他出来,感觉特别重,十分惊奇,等拉出来, 才发现陈后主与张贵妃、孔贵嫔是用一条绳子同时被拉上来的。14 .C(“ 擘絮用拟人的手法”理解错误,“晴云如擘絮”应 该是用了比喻的手法。“岭上晴云披絮帽”也用了比喻的手法。)15 .前两联借景抒情,写诗人日暮归来,躺在屋檐下,天气晴 朗、视野开阔,生活惬意,心情愉悦。颈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 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或隐逸生活)的向往。尾联写诗 人希望与友人相聚,无奈一年又将结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 情和时光流逝之慨。
34、(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 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首联第一句交代时间,第二句交代人物行为。颔联承接 首联,描写诗人傍晚出门归来后躺倒在房前屋檐下所看到的景象。前 两联为借景抒情。后两联直接抒情,颈联中“田野”指田园,“衣冠” 借代官场,“偶动”“久厌”直抒胸臆。尾联可知,作者表达了对岁月 流逝的惋惜、慨叹。16 . (1)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2)峰峦如聚波涛如怒(3)示例一:水击三千里拉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庄子逍遥游)示例二:鲸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苏轼催试官考较戏 作)示例三: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上李邕)(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
35、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只 要符合要求,即可给分。).雪泥鸿爪精雕细琢惟妙惟肖【解析】第一空,雪泥鸿爪”原意为大雁在雪泥上踏过留下的爪 印,后比喻遗留的痕迹。语境是说在中华文化史上遗留痕迹,故填“雪 泥鸿爪”。第二空,“精雕细琢”,精心细致的雕刻琢磨。形容做事仔 细用心。多指艺术品的创作。语境是说电视剧觉醒年代对革命者 精心细致的刻画,故填“精雕细琢”;第三空,“惟妙惟肖”,描写或模 仿得非常逼真。语境是说形象刻画非常逼真,故填“惟妙惟肖”。17 .示例:不仅对这段特殊的历史有着清晰的呈述,亦在一个更 为广阔的国际空间内对国家大势进行了展现,凸显了革命历史题材剧 目对历史事实的精准还原以及历史视野
36、的高度开阔。【解析】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国家大势进行了展现, 历史有着清晰的呈述”语序不当,应先呈述历史,再展现国家大大势; “对历史事实以及历史视野的高度开阔”搭配不当,历史视野可以“开 阔”,而“历史事实”应是“还原”或“再现”。18 .示例一:该句将中国两千五百年的历史轨迹比作车辙,凸显留下的印迹之深,展现觉醒年代这部剧作的冲击力;示例二:采用设问手法,先提出问题,如何应对西方的冲击与侵略,然后做出回答,凸显“觉醒”的必要。【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时,需要从比 喻和问答方式的角度选择其一进行赏析,既要分析其构成,也要分析 表达效果。从比喻的角度看,“中国两千五百年不
37、变的车辙”使用比 喻,本体是“中国两千五年不变的历史轨迹”,喻体是“车辙”,“两千 五年不变”“车辙”可以凸显这历史轨迹留下的印痕之深;从问答的 角度看,“如何应对西方的冲击与侵略?只有一条路一一觉醒”是设 问,前面是问题“如何应对西方的冲击与侵略”,后面是答案“只有 一条路一一觉醒”,突出“觉醒”的必要,也凸显出觉醒年代这部 作品的冲击力。19 . (3 分)D. (6 分)(1)比喻,把落花比作有翅膀的天使,形象地写出落花的轻盈美 好。(3分)拟人,把风和落花赋予人的特点,生动表现花谢落之美之外, 蕴含着作者的喜爱之情。(3分).【作文指导】本题材料中的三则材料紧扣“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
38、化”。材 料的理解难度并不大,而且命题以组合材料的形式呈现,给了考生多 样化的取舍。但本题的难点在于,三则材料并非都是同向性的,考生 要注意材料之间的关联点,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思考最成熟的角度 来写作,并且应思考材料的时代性,进行由现象到本质的溯源,才能 写出具有深度与高度的好文章。立意指导:新国潮回归下的思考;文化遗产的未来发展;传统文 化与现代文明的关系;文化传承内核与传播形式;青年人的文化自信 与担当;融媒时代下文化传承的思考;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双向赋能; 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的传承造意识。他们要追求的正是这样一种书法创作境界:本不求工而自工, 无意于新而新意自生,有法而不为法缚,挥
39、洒自如,神意完足,毫不 做作地表现自己的个性真情和意趣。(摘编自傅合远宋代书法美学思想的“尚意”特征)材料二:古代书论中最早提出“意”概念的是东汉的蔡邕,他在笔论 中说:“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蔡邕所说的“意”是指书法 创作之前书家的一种自发的心境和情绪。西晋时期,“意”开始逐渐 走向自觉形态,西晋文学家成公绥在隶书体中说:“工巧难传,善 之者少。应心隐手,必由意晓。”他所说的“意”是指书法技法要靠心 灵领悟,强调学书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与自觉性。王羲之则把“意” 作为评书的美学标准,要求书法创作要“有意”,表现书家的情意。 至此,“意”在中国书法艺术上开始走向独立、自觉的道路。“意”
40、的意义开拓在南朝,王僧虔笔意赞针对当时人们对“意” 理解含糊不清,提出用笔之道和书法神采、书家个人情感表达等问题。 他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 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他开拓了 “意”在书学理论中 的含义,即作品的笔墨趣味。古代书论中“意”指思想感情的大概是 从南朝齐梁间的陶弘景开始,他在与梁武帝论书启中赞扬其书曰: “既以言发意,意则应言,而手随意运,笔与手会,故益得谐称。”其 “意”指的是人的主观情意。至唐代,唐人之“意”一方面继承前人的“意在笔前”思想,即 重视创作法则和艺术构思,另一方面又强化书法的抒情功能。如孙过庭在书谱中指出:“情动形言,
41、取会风骚之意。”“故可达其情性, 形其哀乐。”宋人则在前人论书的基础上,对“意”的论说进一步具 体化、明朗化,由宋前的重“心意”拓展到了书法作品的精神意蕴, 并形成一种社会风气,成为宋代的审美风尚,这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一 大进步。(摘编自孙倩宋代书法“尚意”之“意”及其当代价值)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宋代书法注重神与意,排斥艺术创作过程中的理性构思,书 法的点画线条及结体造型体现出更多的主观意味和情感价值。B.苏轼推重颜、柳、杨三人,在于他们能跳出前人之窠臼,敢 于“变古法” “出新意”,富有创新与个性,“不为世所汩没”。C.黄庭坚的书法创作,采用了 “伯乐相
42、马”之法,只重“韵” 意,不论工拙,观其作品,可以感知他内心世界的心灵意趣。D. “意”的概念并非宋人首创,最早可以上溯至东汉时期,它 是指书家创作前的一种自发的心境和情绪,并未涉及神采。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诗歌意境苍凉惆怅,书法也有感而 作,用笔率性自由,这正是他“意造”主张的生动体现。B.黄庭坚提出的“余意”见解,要求有主体创造的意趣美,其 倡导“韵”的思想实质,同苏轼的重“意”有本质的不同。C.米芾的“趣”,偏重主体性灵与意趣,带有“游” “玩” “戏” 的特点,更为内在,因此他的见解超越了同代的苏黄等人。D.南朝的王僧虔厘清了 “意”的含
43、义,陶弘景明确了 “意”的 思想感情指向,中国书法“尚意”的审美风尚由此得以确立。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宋代书法“尚意”观点 的一项是()A.秀岭危峰,处处间起;行草之际,尤所偏工。B.笔情墨性,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 也。C.点为侧,横为勒,竖为弩,钩为超,提为策,撇为掠,短撇 为啄,捺为磔。D.当审字势,四面停匀,八边俱备;长短合度,粗细折中。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5 .苏轼和米芾对唐代“尚法”大师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 人都持批评态度,但批评角度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二)现代文阅读H、(本题共4小题;18分)
4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一日三秋刘震云老景二十岁起,便跟着人贩卖古董。赚了钱,老景便在汤阴县城 古衙边买了一块地,盖起一座院落。院落三进三出。院落盖起,老 景想在门头悬一块门匾。他看清朝和民国留下来的大宅,门头上都悬 一块匾;匾上镂空雕字,要么是“荣华富贵”,要么是“吉祥如意” 等。门匾在外边风吹日晒,雨淋雪打,需要一块好木头,要么是楠木, 要么是檀木,要么是枣木。老景从塔铺的木匠老范那里买了一块两百 多年的大枣树的树心。安阳林州,有专做木雕生意的木匠;做木雕生 意的木匠,工钱比普通木匠贵三倍;在林州木雕木匠里,手艺数一数 二的,是一个叫老晋的人。老晋用手指叩了叩树心,又把树心翻来覆 去
45、查看半天,点点头:“不错,是块好木头。”“当得起门头? ”“当得起是当得起,关键是,想雕个啥? ”“荣华富贵或吉祥如意“到底想雕啥? ”老景:“门头上的字,都是一个意思,你看着办吧。”雕一块门匾,需要八到十天的工夫,老晋便在老景家的新院子里 住了下来。老景新盖的院子,老景家还没搬进来,老晋一个人先住了 进去。当然屋子还是空的,只是在前院一间偏房里,给老晋搭了个床 铺。老晋住进来头一天上午,将“荣华富贵”四个字从字帖拓到纸上, 又将“吉祥如意”四个字从字帖拓到纸上,将两幅字摊在院子里,衡 量该雕哪一款。左右衡量,拿不定主意。拿不定主意不是两幅字在含 义上有什么差别,而是在计算二者的笔画;笔画稠的
46、字雕刻起来麻烦, 镂空之后,笔画与笔画间连接的木头薄,每下一刀,都要仔细思量; 笔画少的,笔画和笔画之间,不用动的木头多,连接的木头厚实,雕 刻起来省工省力。两者各四个字,其中都有稠字,笔画计算下来,两 者数目差不多,花的工夫也差不多,所以犹豫。正犹豫间,一人踱步 到院子来,背着手,打量老景家的院落;从前院踱到中院,又踱到后 院,半天工夫,又回到前院。老晋一开始认为是老景的家人或亲戚, 也没在意;后来看他打量院落的眼神,像是头一回进这院落,知道是 一个生人,便说:“客人看看就走吧,我也不是这里的主人,只是被人家雇来干活 的,你待的时间长了,主人知道了,面皮上怕不大好看。”那客人再打量一眼院落,
47、问:“这院落的结构,是从安阳马家大 院套来的吧? ”“我只是个木匠,不是砖瓦匠,看不透房子的盖法。”“可是,结构跟马家大院像,一砖一瓦的盖法,差池又大了。白 辜负了这些砖瓦和这个地段。”又说,“看似房子的盖法有差池,区别 还在于房子主人胸中有无点墨啊。”“听客人话的意思,你是个读书人? ”“读书谈不上,爱四处走走。”客人又说,“刚去古衙参观,看这 边新起一座院落,大门开着,就进来看了看,老人家,打扰了。”说完,便向院外走。这时看到地上放着两幅字,一幅是“荣华富 贵”,一幅是“吉祥如意”,又停住脚步:“这是要干吗? ”“我是一个木匠,主人耍雕一个门匾,让我从中选一幅字客人笑了: “不是我爱多说话
48、,这两款字,和这房子盖得一样,都太俗。”“我刚才犹豫,也有这方面的原因,这两款字,我雕了一辈子,也雕烦了。”老晋义问,“客人、你是读书人,你有什么好主意? ”“我有主意,你替人家干活,你也做不了主呀。”“主人跟我交代,门匾上雕什么,由我做主。”客人笑了: “这就是胸无点墨,也有胸无点墨的好处。那我替你 想一想。”客人低头沉吟半天,仰起头说:“上午在火车上,我读了一本书, 其中有一个词,平日也见过,但放到这本书里,就非同一般,叫一 日三秋,就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意思,这在人和人之间,是一 句顶一万句的话呀。”“问题是,这话放到门头上合适吗? ”“这话放到门头上,当然意思就转了,说的就不是人和人的关系, 而是人和地方的关系,在这里生活一天,胜过在别处生活三年,你说 合适不合适? ”老晋拊着掌说:“这话有深意,而且不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