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节能减排降碳综合工作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四五节能减排降碳综合工作方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十四五节能减排降碳综合工作方案为大力推动节能减排,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建立 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 型,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按照关于印发十四五 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结合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总体要求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发展体系,统筹推进总体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认真落实节约资源和保 护环境基本国策,坚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守住生态底线,筑牢 生态安全屏障,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可
2、 持续发展。二、主要到2025年,节能减排政策机制更加健全,重点行业能源利 用效率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水平基本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经济 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到2025年,全城万元GDP能耗比2020年下降14%,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2.25亿吨标准煤以内,能源消费年均增速控制在3、循环经济重点工程。组织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基地和工农复合型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等专项行动, 深入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加大重点行业结构调整和污染 治理力度,加快建设挥发性有机物高效治理设施,推进挥发性有 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减排,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积极 争取国家试点示范建设支持,推
3、动循环经济深入发展。到2025 年,全城资源产出率较2020年提高15%。(六)增加生态系统碳汇增加森林碳汇。实施林业重点工程,提升森林抚育经营和可 持续管理水平。加快推进国土绿化和重点区域绿化工作。到2025 年,完成林业生态建设面积4500万亩。城镇绿化率达到40% ,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20平方米。增加区碳汇。实施区保护工 程,扩大退牧还草工程实施范围,实施新一轮区生态保护奖补政 策。到2025年,全城区退化沙化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增加农田 和湿地碳汇。加强农田保育,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实施湿地保 护工程,力争全城30%以上湿地得到有效保护。(七)适应气候变化1、提升城乡基础设施适应能力
4、。加强城区规划引领。在旧城改造、新城建设、城区扩建、乡镇建设中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因 素,将适应气候变化纳入城区规划。推广应用节能环保灶具、农 用电动车辆、节能环保农机和渔船,发展节能低碳农业大棚,推 进农房节能改造和绿色农房建设。调整优化供排水、交通、能源、 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标准,提高城区生命线系统基础设施建 设标准和抗灾等级。提高城区绿化生态服务功能,加快推进海 绵城区建设,主要低洼易涝地区排涝标准达到五年一遇。重点 区域和城乡抗旱能力显著增强。到2025年,城镇生活垃圾无害 化处理率达到97% ,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5% ,设市城区建成 区20%以上面积达到海绵城区建设要求。2、提升农
5、业与林业适应能力。旱作农业区推广集雨补灌、农艺节水、保护性耕作等技术,引进和培育高光效、耐高温和耐 旱作物品种。因地制宜开展秸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以实施 整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为基础,推动形成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可持续运行机制。加强林木良种培育和良种基地建设,坚持适地 适树,优化造林模式,加强森林抚育与经营管理。提高农业与林 业病虫害与疫情防控能力。到2025年,全城化肥利用率提高到 35% ,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3、提升人群健康领域适应能力。加强对气候变化敏感性疾 病的监测与防治,开展气候变化相关疾病流行特点、规律及适应 策略和技术研究。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建设气象和自然
6、灾害 监测预警系统,制定抗御不同类型气候灾害应急预案和联动机制, 提高极端气候事件的预警应急能力、快速反应和处置能力。提高 公众对气候变化健康风险的认知水平,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增强 公众自我防护意识。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公众参与的气候 变化风险治理体系。(八)加强科技创新支撑1、加大节能低碳关键技术研发和示范推广力度。组织实施 节能减排低碳重大科技产业化工程,组织研发能源、工业、建筑、 交通、农业、林业等重点领域经济适用的节能低碳技术。加快高 超超临界发电、低品位余热发电、小型燃气轮机、煤炭清洁高效 利用、废弃物协同处理等新型技术装备研发和产业化。在节能评 审、补助项目申报等具体工作中落实
7、重点节能低碳技术推广目录、 节能减排与低碳技术成果转化推广清单。推广高效烟气除尘和余 热回收一体化、高效热泵、半导体照明、废弃物循环利用等成熟 适用技术。建立政产学研用有效结合机制,形成技术研发、示范 应用和产业化联动机制。鼓励利用现有政府投资基金,引导创业 投资基金等市场资金,加快推动节能低碳技术进步。2、推进节能低碳技术系统集成应用。推进区域、城镇、园 区、用能单位等系统节能降碳。在国家级节能减排、低碳、循环 经济等示范试点地区,以及示范作用大、辐射效应强的园区和城 区,加强节能低碳技术集中示范应用。统筹整合钢铁、水泥、电 力等高耗能企业的余热余能资源和区域用能需求,实现能源梯级 利用。综
8、合采取节能减排系统集成技术,推动锅炉系统、供热、 制冷系统、电机系统、照明系统等优化升级。3、加强气候变化基础研究。积极开展城区应对气候变化趋 势研究及对关键领域和重点行业的影响评估和政策环境研究。充 分利用城区建设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机遇,做好大数据、云 计算等技术与区域低碳发展的融合研究。加强生产消费全过程碳 排放计量、核算体系及控排政策研究。开展低碳发展模式资源环 境保护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九)完善政策体制机制1、健全地方性节能降碳法规标准。制定出台城区固定资 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办法,修订城区实施节约能源法办法。 落实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节能服务机构管理暂行办法。 健全节
9、能标准体系,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到2025年全城新建建 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在现有基础上提高20%。碳排放权交易管理 条例出台后,适时制定我区实施办法。2、完善价格收费政策。落实差别电价、惩罚性电价和水泥、 电解铝等行业阶梯电价政策,清理各级政府违规出台的高耗能企 业优惠电价政策,运用价格杠杆促进节能降碳。研究完善居民阶 梯电价(煤改电除外)制度,全面推行居民阶梯气价,深入推进 供热计量收费改革。3、完善财政税收激励政策。加大对节能降碳工作的资金支 持力度,统筹安排相关专项资金,支持节能降碳重点工程、清洁 能源应用、能力建设和宣传推广。落实政府绿色采购制度,推广 节能环保低碳服务政府采购,完善节能环
10、保低碳产品政府强制采 购和优先采购制度。落实支持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优 惠政策。4、健全绿色金融体系。推进绿色金融业务创新,力争纳入 国家绿色金融试点地区。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对节能降碳重点工 程给予多元化融资支持,积极推广运用清洁发展委托贷款。积极 发挥环保基金的引领作用,支持金融机构、社会资本投入节能减 排降碳重点工程建设。支持以碳排放权、排污权和节能项目收益 权等为抵(质)押的绿色信贷。推进绿色债券市场发展,鼓励重 点用能和控排企业、地方平台公司发行绿色债券。5、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模式。鼓励节能服务公司创新服务模 式,为用户提供节能咨询、诊断、设计、融资、改造、托管等一 站式合同能源
11、管理综合服务。落实节能服务公司税收优惠政策, 鼓励各级政府加大对合同能源管理的支持力度。鼓励社会资本建 立节能服务产业投资基金,支持节能服务公司发行绿色债券。建 立节能服务公司、用能单位、第三方机构失信黑名单制度,将失 信行为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四、保障措施(-)合理分解节能降碳指标。实行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 控及碳排放强度控制,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健全目标责任分 解机制,将全城能耗总量控制、能耗和碳排放强度降低目标分解 到各市、主要行业和重点用能单位。要根据城区下达的十四五 及年度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明确下一级政府、有关部门、重 点用能单位责任,逐步建立城区、市、县、重点用能(碳排放
12、) 单位四级用能和碳排放管理体系。(二)加强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和监督检查。强化节能降碳约 束性指标考核,充分发挥各级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 小组的统筹协调和监督落实职能,每年逐级组织开展对县(区) 政府节能降碳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 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按照相关 专项规划和工作方案,切实抓好落实。组织开展节能降碳专项检 查和执法监察,督促各项任务措施落实。加强节能审查,强化事 中事后监管。(三)加强节能降碳统计监测和监察能力建设。健全完善能 源消费统计指标体系和核算方法制度,加大统计数据审核与执法 力度,强化统计数据质量管理。加强应对气候
13、变化统计能力建设, 进一步完善能源活动、工业、林业、废弃物处理等领域相关统计, 建立城区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常态化机制。推动城区重点企 (事)业单位温室气体报送平台建设应用,实现企业温室气体排 放数据联网直报。定期公布各地区、重点行业、重点单位节能降 碳目标完成情况,发布节能降碳监测预警信息,督促指导地方推 进工作。强化节能监察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区、县三级节 能监察体系。(四)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节能低碳。推动全社会树立节能 是第一能源、节约就是增加资源的理念,大力倡导绿色消费,引 导全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更加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抵制 和反对各种形式的奢侈浪费。积极引导消费者购买节能与
14、新能源 汽车、高效节能家电、节水型器具等节能环保低碳产品,减少一 次性用品的使用,限制过度包装。大力推广绿色低碳出行,倡导 绿色生活和休闲模式。深入开展全民节约行动和节能低碳”进机 关、进单位、进企业、进商超、进宾馆、进学校、进家庭、进社 区、进农村”等十进活动,每年组织开展城区生态文明宣传 周、节能宣传周和低碳宣传日活动,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参与 节能低碳的社会氛围。3.5%以下;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7% ,碳排放总量得到 有效控制。到2025年,全城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0% ,活立木蓄积量达 到15亿立方米,综合植被盖度提高到45%以上。第三产业和战 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进一步提高
15、,清洁能源得到进一步发展。到2025年,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大幅提高。重点领域和生态 脆弱地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持续增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进一步 提高,极端天气预测预警和防灾减灾体系逐步完善,气候灾害应 急防范能力有效提升。三、重点工程(-)优化能源产业结构1、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服务化方向发展,促进新兴产业规模化倍增发展。构建绿色制造 体系,推进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广 泛开展传统行业绿色改造,提升清洁化生产水平,不断优化工业 产品结构。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以互联网+制造 推动装备
16、制造业转型发展。强化节能环保标准约束,严格行业规 范、准入管理和节能审查,严控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增加产能项目, 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化解过剩产能和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2、加快新兴产业发展。推进新兴产业领域技术、装备迭代 升级,促进新兴产业规模化倍增发展,加快培育打造新能源、新 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大数据云计算、生物科技、中医药 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加快绿色数 据中心建设。组织实施重点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应用示范工程、 特色产业区域集聚试点工程、重点企业培育工程,推动技术、产 品、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全城环 保产业的指导意见,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
17、争力的大型节能环保 企业。到2025年,全城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45%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5%以上。3、推广能源结构应用。加快清洁能源替代,推广先进节能 降碳技术,对标本行业能耗标杆值,推进重点用能单位实施节能 降碳改造升级。加强煤炭安全绿色开发和清洁高效利用,实现煤 炭转化率达到45%左右。推广使用优质煤、洁净型煤,大幅削减 散煤利用。推进居民采暖燃煤替代,工业窑炉、供热锅炉煤改气、 煤改电。增加清洁低碳电力供应,研究推动风电供暖、风电制氢、 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等示范工程建设,积极发展分布式可再生能源。 落实可再生能源保障性收购长效机制,推行节能低碳电力调度。
18、加强天然气、煤层气、页岩气开发利用,推动放空天然气和油田 伴生气回收利用。到2025年,全城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国 家要求,非化石能源装机比重达到40%左右,天然气消费比重提 高到5%左右,煤炭消费比重降低到75%左右,煤炭终端消费比 重下降到20%左右。(二)加强重点领域节能降碳1、加强工业节能降碳。实施工业能效赶超行动和低碳标杆 引领计划,加强高能耗行业能耗和碳排放管控。在重点行业全面 推行能效和碳排放对标活动,推动实施能效领跑者制度。开 展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专项行动,鼓励用电企业实施节电技 术改造,优化用电方式。在煤基行业和油气开采行业开展碳捕集、 利用和封存规模化产业示范,控制煤
19、化工等行业碳排放。继续开 展节能服务进企业”活动。到2025年,全城工业能源利用效 率和清洁化水平显著提高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比2020 年降低19%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22% ; 电力、钢铁、化工、有色、建材、石化炼焦等重点耗能行业能源 利用效率达到或接近国内先进水平,大型发电集团单位供电二氧 化碳排放控制在550克二氧化碳/千瓦时以内。2、推进建筑节能降碳。持续推进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 鼓励应用PPP、合同能源管理等市场化手段推进建筑节能改造, 2025年前基本完成有改造价值城镇居住建筑的节能改造。加快 推进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到2025年,全城城镇绿色建筑面
20、积 占新建建筑面积比重提高到50%。大力推行绿色建造方式,推动 装配式建筑发展,推广节能绿色建材。加强建筑领域可再生能源 利用。深入推进风电供热试点,力争到2025年形成800万平方 米风电供热能力,年消纳风电10亿千瓦时。推动可再生能源建 筑集中连片应用,推广利用分布式光伏发电、工业余热、浅层地 热、空气热能等解决建筑用能需求。3、推进交通运输节能降碳。加快发展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 系。发挥不同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推进多式联运和 甩挂运输发展,构建集约高效的低碳物流体系。落实公交优先战 略,加快完善公共交通网络,发展城区轨道交通、智能交通和慢 行交通,建立以道路公共交通为骨干、轨道交
21、通、公共自行车和 步行等多种交通方式协调运转的立体化交通网络;扩大公交都 市创建范围。鼓励绿色出行,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到2025 年,全城一类城区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达到35%以上,二类城区 达到25%以上,三、四类城区达到20%以上。提高交通运输工 具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水平,到2025年,营运客车单位 运输周转量能耗和碳排放比2020年分别下降2%和2.6% ,营运 货车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和碳排放比2020年分别下降6%和 8%城区客运单位客运量能耗和碳排放比2020年分别下降10% 和12.5%。促进交通用能清洁化,大力推广节能环保、天然气和 新能源汽车,积极推动加气站、充电桩等相关
22、配套设施建设。4、加强公共机构节能降碳。以构建节约型公共机构为 主线,推进机关、学校、医院及科技、文化、体育场馆等重点公 共机构节能,开展绿色建筑、绿色办公、绿色出行、绿色食堂、 绿色数据中心和绿色文化六大绿色行动。推进公共机构既有建筑 节能改造,鼓励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到2025年全城公共机 构领域力争完成合同能源管理项目50个。推动公共机构用能结 构优化,鼓励淘汰采暖锅炉等燃煤设施,实施以气代煤、以电代 煤,推广使用可再生能源提供供电、供热/制冷服务,到2025年 力争完成县级以上行政中心太阳能光伏试点工程10个。继续推 进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十四五期间创建节约 型公共机构示
23、范单位300家以上。到2025年,全城公共机构人 均能耗和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比2020年分别降低11%和10%。5、推动商贸流通领域节能降碳。推动零售、批发、餐饮、住宿等企业建设能源管理体系,建立绿色节能低碳运营管理流程; 加快淘汰落后用能设备,推动照明、制冷和供热系统节能改造。开展绿色商场示范,鼓励商贸流通企业设置绿色产品专柜,推动 大型商贸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推进绿色饭店和绿色仓储建 设,鼓励建设绿色物流园区。6、推进农业农村节能降碳。推广农用节能机械设备,淘汰 老旧农业机械,推动设施农业与光伏发电一体化建设。推动城镇 燃气管网向农村延伸,实施农村省柴节煤灶更新换代,因地制宜 采取生物质
24、能、风能、太阳能等解决农村牧区采暖、用电、炊事 等用能需求。降低农牧业领域温室气体排放,开展低碳农业试点 示范。实施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 机肥,减少农田氧化亚氮排放。选育高产低排放良种,改善水分 和肥料管理,控制农田甲烷排放。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耕 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控制畜禽温室气体排放,推进标准化规 模养殖和畜禽废弃物综合利用,因地制宜建设畜禽养殖场大中型 沼气工程。到2025年,全城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配套建设 废弃物处理设施比例达到75%以上。(三)强化重点单位能耗和碳排放管控1、推动重点用能单位能效提升。开展重点用能单位百千 万行动,按照属地管理和分
25、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城区负责干 家和万家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开展能效 达标对标和节能自愿活动,大力提升重点用能单位能效水平。推 动重点用能单位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健全能源消费台账;进一步 完善能源计量体系,按标准要求配备能源计量器具;加快高效电 机、配电变压器等设备推广应用,淘汰低效电机、变压器、风机、 水泵等落后用能设备,全面提升重点用能设备能效水平;严格执 行能源统计、能源利用状况报告等制度。强化重点用能设备节能 管理。加强燃煤工业锅炉、电梯等耗能特种设备节能审查和监管, 推动开展能效测试与评价。2、加强碳交易市场建设。扎实做好全国碳交易市场建设与 运营管理,确定纳入全国碳交易
26、市场企业名单,组织开展碳排放 核算、报告、监测、核查等工作。培育碳排放第三方核查机构, 建设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送平台;加强交流合作,推动区域低碳 发展;组织开展碳交易能力建设培训I,建设专家队伍,加强人才 储备,提高企业交易履约及碳资产管理能力。(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1、推动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推动工业园区能源系统整体 优化和污染综合整治,对现有园区开展循环化改造升级,推动产 业链延伸,提高产业关联度,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现资源 能源集约高效利用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到2025年,全城80% 的国家级园区和50%的城区级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2、推进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推进水泥窑协同处置城
27、区生活垃圾,大力推动农作物秸秆、林业“三剩物、规模化养 殖场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推动煤奸石、粉煤灰、工业副产石膏、 工业废渣等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加强共伴生矿产资源及尾矿 综合利用。到2025年,全城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 , 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3、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提质升级。依城区矿产示范基地, 提升资源集聚能力和开发利用水平,促进资源再生利用企业集聚 化、园区化、区域协同化布局。推动建立跨区域再生资源回收网 络,实现区域内废钢废铝集中回收,报废汽车和电子废弃物集中 拆解。依托产业基础,推动工程机械、汽车零部件等重点品种再 制造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积极争取国家再制
28、造产业示范试点。实 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动餐厨废弃物、建筑垃圾、园林废弃 物、城区污泥和废旧纺织品等城区典型废弃物集中处理和资源化 利用,完善城区废弃物回收利用体系。(五)实施节能降碳重点工程1、节能重点工程。组织实施燃煤锅炉节能环保综合提升、 电机系统能效提升、余热暖民、绿色照明、节能技术装备产业化 示范、能量系统优化、煤炭消费减量替代、重点用能单位综合能 效提升、合同能源管理推进、城镇化节能升级改造等节能重点工 程,持续推进公共机构节能,积极推广公共机构低碳积分制,推 广大型会议、活动碳中和,带头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工作和 生活方式。推进能源综合梯级利用,促进技术节能和管理节能。 到2025年,力争形成800万吨标准煤以上的节能能力,节能环 保产业产值比2020年翻一番。2、低碳示范试点。加快推进低碳试点城区建设和全城市气 候适应型城区试点创建。推广低碳工业园区典型案例与模式,力 争创建35个国家级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大力推广运用节能降 碳新技术、新产品,加快公共机构既有建筑围护结构、中央空调、 照明、电梯等用能系统和设施设备节能改造,鼓励采用能源费用 托管等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继续开展低碳社区试点建设,各县至 少建成1个低碳社区试点,力争创建一批国家级低碳示范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