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专题训练-高三人教版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专题训练-高三人教版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docx(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一、选择题.海国图志问世16年后,兵部侍郎王茂荫上书咸丰皇帝,要求“亲王大臣、八旗子弟” 学习海国图志,但这个建议如石沉大海,波澜不惊。这主要是由于()A.海国图志并非官方编修B.满汉贵族的极力反对C.海国图志宣传学习西方D.清政府固守锁国政策1 .史学家陈旭麓曾说:“洋务派的出世,是中国有地主阶级以来第一次真正的分化,中国近 代政治经济的改革是由他们开始的。先前的地主阶级改革派如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人虽 然提出了不少改革主张,但还是一种思想。”根据这句话,可以推知洋务派()A.促使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B.使得崇洋媚外思想开始出现C.让改革派思想有了实践意义D.促使国家
2、走向分裂的道路.冯桂芬说:“以中国之纲常伦理,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同时代的郭篙慧认为,“泰西富强, 具有本末,所置一切机器,恃以利国致远,则末中之末也”。这些思想()A.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B.为社会变革提供了理论支持C.反映了 “中体西用”的主张D.具有强烈的维护旧体制意图2 .咸丰十年(I860年),曾国藩上书皇帝说:“自古外夷之助中国,成功之后,每多意外要 求。驭夷之道,货识夷情。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运,得纾一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 尤可期永远之利”。由此可知曾国藩()A.继承了 “师夷制夷”思想B.认为应全面向西方学习C.强烈的“天朝上国”思想D.主张“中体西用”思想.中国近代
3、化过程具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殊性,它并不像西方国家那样是从涓涓细流自 然渐汇成滔滔江河,它几乎从一开始就是一条人工开掘的运河。下列著作能够作为其依据的 是()A.天工开物B.新学伪经考C.天朝田亩制度D.各国律例3 .甲午战争后,海军一兵舰干总郑祖彝给上级的条陈中说:“海军所有章程,除衣冠语言外, 均当采用西法。万不得采择与中国合宜行从之,不合宜者去之。盖去一不合宜,则生一私弊” 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人们()A.崇洋媚外思想盛行B.认识到中体西用的弊端C.大力赞扬西方体制D.批评李鸿章指挥失当. 1900年12月23日纽约时报刊载评论:“他们敢于独立思考,并能从商业的观点预 测大清国未来除非融入
4、世界其他民族的发展行列,否则可能发生巨大的政治灾难他们试 图在清廷或人民都没有做好准备工作的情况下就立即推翻大清国延续已久的古老秩序”。该 不要盲目,故B项正确;材料“依吾儒忠恕之道”表明李大钊没有摒弃儒家思想,故C项错 误;材料侧重点是理性学习西方政治精神,没有涉及发展教育的信息,故D项错误。【答案】B.【解析】符合材料“复行直接民权” “民权主义,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故A项正确,不 符合题意:材料“民权主义,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是新三民主义,同盟会推动辛亥革命而非 国民党,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材料“民权主义,为一般平民所共有”表明是新三民主义, 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民权主义,为一
5、般平民所共有”表明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 主义相比,有了质的飞跃,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答案】B.【解析】新文化运动的主体仍然局限在少数知识分子当中,没有发动人民群众,故A项 错误;知识分子是通过五四运动前、后期变化发展的事实,认识到了题干中缜含的道理,故 B项错误;在五四运动后期,知识分子看到了工人阶级所展示出来的强大力量,他们开始有 意识的接触、宣传马克思主义,故C项正确;北伐战争是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共成立、国共 合作掀起国民革命以后的事情,与题干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C二、非选择题21 .【解析】(1)异同点包括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的文字,从中找出相同 信息和不同信息进
6、行归纳。材料一中“康有为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谓经书 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与材料二“中国古昔 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民权思想矣”可得出第一个相同点是都从传统儒家思 想中寻找可用的思想;材料一中“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到西方的影响”和材料二中“故 与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可得出第二个相同点是都受西方思想的影响,都向西 方学习;材料一中康有为倡导维新,即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政体,通过改革的方式来完成, 材料二中孙中山倡导共和制度,此其二者的不同点。(2)第一小问概括观点,抓住材料的中心思想,简要概括即可。材料三中“政治制度,必 然得自根
7、自生”,表明政治制度必须是根据本国的情况而制定;”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 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意思是即使是学习国 外的制度,但也必须结合本国的传统,才能发挥政治制度的作用。第二小问论证作者观点, 题干要求用两个出处来论证,一是“材料一、材料二的信息”,二是“实践结果”。首先寻找 “材料一、材料二的信息”来论证这一观点:材料一中“康有为等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 孔子之言”说明维新派假借孔子名义来宣传维新思想,但没有彻底批判封建思想,说明维新 派没有彻底把维新变法思想和中国的国情相融合;材料二中孙中山引进了民主共和思想,但 却与“民为贵,君为轻”的民本思想相
8、混淆,也没有彻底批判封建思想,故他也没有将西方 的先进思想与中国国情彻底融合。康有为和孙中山都只是把西方思想嫁接在中国传统思想的 基础匕没有彻底批判传统思想,导致儒家思想依然占统治地位,没有起到启迪中国人思想 的效果。其次从“实践结果”来论证这一观点,注意必须答出“实践”和“结果”两个部分: 戊戌变法失败,辛亥革命失败,是因为国情导致中国无法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即中国是两半 社会,资本主义在双重压迫下非常微弱,资产阶级力量很小。可见,无论思想、制度没有与 国情相结合都不能成功,正好论证材料的观点。【答案】(1)同:都从传统的儒家思想寻求可用的思想;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异:康有为把西学中的政治学说与
9、儒家思想相结合,披着儒教外衣宣场维新思想,主张实行 君主立宪;孙中山效仿欧美民主,在中国建立共和国。(2)观点:学习外国制度,要与本国国情相结合。论证:康有为假借孔子的名义、孙中山混淆了民权和民本的本质区:别,都没有彻底批判封建 思想。戊戌变法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辛亥革命实行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封建专制影响根深蒂固而脱离了中国实际,最终失败。22 .【解析】(1)第一小问含义,根据材料一可以总结出,“平安状态”“人人平等第二小问”: 根据所学知识,孟德斯鸠提出的相关的主张为三权分立或权力的制约与平衡。(2)第一小问思想,根据材料二梁启超强调的重点
10、(落脚点)是兴民权;第二小问背景, 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代背景角度来考虑。(3)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三儒家思想是“腐旧思想”,加之根据所学知识,儒家思想是 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体系;第二小问运动,根据所学知识是新文化运动;第 三小问核心内容,根据所学知识是民主和科学。(4)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思想等角度,回答先进思想对人类历史进程的作用。【答案】(1)含义:保障个人安全,人人平等。(或公民受法律保障的权利不受侵犯,但也 不能去侵犯其他公民的权利。设想:三权分立:权力的制约与平衡。(2)思想:兴民权,实行民主政治。背景: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和民族资
11、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西方民主思 想的传播。(3)原因:儒家思想是封建伦理道德、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体系。运动:新文化运动。内容:民主、科学。(4)作用:打击封建势力;解放人们的思想;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科学文化的发展。23 .【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由材料一中“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 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 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得出君主专制造成国民意识淡薄,由材料一中“且其 地太辽阔,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绝,异省之民,罕有交通之事,其相视若异国焉”得出疆域 辽阔且交通不便,民众缺乏民族(国家)认同感,由材料一
12、中“故非受巨创负深痛,固不足 以震动之”得出以往遭遇的民族危机不足以警醒国人;第二小问爱国活动,根据所学知识把 民族资产阶级进行的救国活动从政治、经济以及思想文化等方面对应各个派别总结出来即 可。(2)第一小问表现,由材料二中“(而后者)全国各大中城市几乎都有响应”得出运动的规 模更大(人数多,范围广),由材料二中“其实际参与者,既有上层政府官员,更有大批知 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甚至还有相当多的普通市民,包括工人和店员卷入其中”得出具有更广 泛的社会基础(参与阶层多),由材料二中“不仅其参加人数超过公车上书运动不知多少倍, 而且其影响也大得太多J”得出影响更大;第二小问因素,根据所学知识对应超越
13、的表现, 从20世纪初的科技、大众传媒、教育以及思想文化等方面总结即可。(3)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三中“便很快就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在世界上 每一个角落,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无论他是那一个民族的中国人,都会有人唱它”得出全 国各族人民、海内外同胞团结抗战,由材料三中“国共合作对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前途有着极 为重大的意义”得出形成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第二小问说明,结合 所学知识回答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即可。【答案】(1)原因:君主专制造成国民意识淡薄;疆域辽阔且交通不便,民众缺乏民族(国 家)认同感;以往遭遇的民族危机不足以普醒国人。活动:宣传维新思想,发动戊戌变法;倡导实业
14、救国,发展民族工业;宣传三民主义,领导 民主革命。(2)表现:运动的规模更大(人数多,范围广);具有更广泛的社会基础(参与阶层多); 影响更大。因素:电讯、报刊发展,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新式教育推广,先进知识分子与青年学 生群体壮大,思想活跃;民主观念渐人人心,民众关注国事。(3)特点:全国各族人民、海内外同胞团结抗战;形成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 战线。说明:促进中华民族觉醒,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激发爱国热情);取得近代以来反侵略 战争的首次完全胜利.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奠定民主革命胜利 的基础,推动民族解放。评论中的“他们”是()B.维新派D.激进派B.
15、维新派D.激进派A.洋务派C.革命派8 .“夫西人立国育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务实而戎虚,谋定而后 动,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 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该材料反映了早期维新派()A.学习西方技术B.学习西方制度C.中体西用精神D.全盘西化理论.“百口维新”期间,维新派废除八股文一律改试策论。各级考试仍定为三场,历史政治、 时务、四书五经;以后一切考试,取士均以讲求实学实政为主,不凭楷法(写字)好坏为取舍 标准。该规定说明()A.大清王朝已不适应时代需要B.经世致用思想在清末时出现C.维新派在文教方面除旧布新D.洋务派尝试
16、教育方面的改革9 .戊戌维新期间,康有为热衷于“大誓群臣”,为此一再拟疏上奏,却没有想到要从京都 至各省分批召集官绅,讲习新法,以理服人,减少阻力。由此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维新思想的影响极其深远B.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发生变化C.康有为反对改革集权体制D.社会变革需要重视思想启蒙10 . 1902年,梁启超写文章分辨了中国儒学“仁政”与西方近代“自由”的区别,认为“以 孔孟之贤,其仁政之说,不能禁暴君贼臣之鱼肉人民”,是因为“治人者有权,而治于人者 无权”,强调“仁政”己经完全过时,应被“自由”取代。这表明梁启超()A.反思和批判传统文化B.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C.根本否定了儒家思想D.主
17、张推翻君主制度.严复在1913年发表的思古篇中写道:”且诸公所以醉心于他族者,约而言之, 什八九皆其物质文明已耳。不知畴国种之阶级,要必以国性民质为之先,而形而下者非所重 也。中国之国性民质,根源盛大,岂可厚诬?”材料表明严复()A.重拾“中体西用”思想B.质疑中国之“国性民质”C.主张学习西方政治文明【).批评晚清以来的西潮澎湃11 .有学者指出:“戊戌政变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新学家们带来的解 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 “解放作用”指的是()A.否定了满清王朝的合法统治B.动摇了儒学的统治地位C.确立了君主立宪的发展方向I).提高了民众的参政热情.孙中山1
18、895年以“驱除勒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作为兴中会誓词,1903年把 “创立民国”作为中华革命军团体誓词,1905年将其思想体系概括为三民主义,后来又在 西方三权分立学说基础上提出“五权分立”学说:“考选制和纠察制本是我中国固有的两大 制度我期望复活这些优良制度”。这表明,孙中山在探索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A.旨在彻底推翻清朝专制统治B.追求建立同于美国的政治体制C.愈加崇尚中国占代政治制度D. 口益重视本国国情和传统文化12 .关于核定地价,孙中山明确提出两个条件:第一按价征税,税率为百分之一;第二,当 国家需要土地时,可随时按地契之价收买地主的土地。孙中山这种设想的考虑是() A.防
19、止社会革命爆发B.防范地主弄虚作假C.防止地主垄断土地D.消除按面积纳税弊端13 .革命党人朱执信说:“社会主义这个词是日本翻译的,若按中国的说法,社会主义 本译民生主义”。1907年,孙中山在接受法国时代杂志记者访谈时明确说要把中国建设 成一个“和欧洲的概念有很大的差别的社会主义共和国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革命指导思想发生改变B.革命内部发生分歧C.革命策略发生改变D.革命核心仍是民权. 1916年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中指出:“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 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治,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 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这主要表明
20、陈独秀()A.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B.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C.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D.倡导第一次国共合作14 .近代某位学者提倡研究和解决具体及实际的问题,“一点一滴”进化式地改造社会。他 反对盲目的行动主义和漫无目的的革命,而建议自发的逐步的改造,以推动社会进步。此人 最有可能是()A.陈独秀B.李大钊C.胡适D.蔡元培. 20世纪初,有学者认为,“张三李四是同时人。张三记了古典来做古文;李四又记了古 典,去读张三做的古文。我想:古典是古人的时事,要晓得那时的事,所以免不了翻着古典; 现在两位既然同时,何妨老实说出,一目了然二该学者旨在()A.强调科学地看待读经问题B.提倡使用白话文C.纠正“文学
21、革命”的形式主义偏向 D.既反对白话文也反对文言文15 . 1917年,李大钊在立宪国民之修养中说“依吾儒忠恕之道,西哲自由、博爱、平 等之理,以自重而重人之人格,各人均以此惕慎自恃,以克己之精神,养守法循礼之习惯, 而成立宪国绅士之风度绝不致演出议场挥拳、白宫斗口之象也材料说明李大钊主张 ()A.建立君主立宪制度B.理性选择西方文明C.摒弃儒家伦理道德D.发展教育改造国民.宣言认为:“国民党之民权主义,于间接民权之外,复行直接民权,即为国民者不但 有选举权,具兼有创制、复决、罢官诸权。国民党之民权主义,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 少数人所得而私。”下列对该宣言理解和认识,不正确的是()A.主张实现
22、国民直接、平等的民权B.有助于推动辛亥革命和国民革命C.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I).对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作了新解释16 .“以往搞革命的人,眼睛总是看着上层的军官、政客、议员,以为这些人掌握着权力, 千方百计运动这些人来赞助革命”,如今“上层的社会力量显得何等的微不足道。在人民群 众中所蕴藏的力量一旦得到解放,那才真正是惊天动地、无坚不摧的。”中国部分先进知识 分子认识上的这种转变,直接促成了()A.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兴起B.五四运动的爆发C.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D.北伐战争的发动二、非选择题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康有为等主张改制的人,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以破中国不能
23、维新之 说。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倡 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到西方的影响。一一摘编自郭延以近代中国史纲材料二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杈思想矣。 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共和的观念是平 等、自由、博爱。”“共和国是平等之国,人们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共和国是自由之国, 自由是人民的天赋人权摘编自孙中山全集材料三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 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 生命力的政治,无配合
24、的制度,决然无法成长。”(1)据材料一、二提供的历史信息,概括康有为和孙中山在追求民主道路上呈现的异同点。(2)概括材料三作者对待学习外国制度所持的观点,并用材料一、材料二的信息及实践结 果论证作者观点的合理性。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一个公民的政治自由是一种心境的平安状态。这种心境的平安状态是从人人都认 为他本人是安全的这个看法产生的。要享有这种自由,就必须建立一种政府。在它的统治下 一个公民不惧怕另一个公民。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材料二 国者何?积民而成也。国政者何?民自治其事也。爱国者何?民自爱其身也。故 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爱国必自兴民权始。一一粱启超爱国论材料
25、三 分明挂了共和招牌,而国会议员居然大声疾呼,定要尊重孔教这腐旧思想布满 中国,所以我们要诚心巩固共和国体,非将这班反对共和的伦理文学等等旧思想,完全洗刷 得干干净净不可。1919年5月1日新青年3卷3号(1)据材料一,概括孟德斯鸠“政治自由”的含义。(2分)为此他对国家权力的构建提出 了怎样的设想?(2)根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的核心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陈独秀说“尊重孔教”是腐朽思想?为反对“尊重 孔教”,陈独秀为代表的先进的中国人掀起了什么运动?这场运动的核心内容是什么?(4)综上,谈谈上述思想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有何共同作用?19 .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 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 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且其地太辽阔,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绝,异 省之民,罕有交通之事,其相视若异国焉。故非受巨创负深痛,固不足以震动之。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年)材料二 我们要知道,在当年,一个国家落后,不仅仅会招致侵略,更重要的是会造成国 人的民族情感和国家意识的淡薄。关于这种情况,我们只要拿1895年的公车上书运动与1919 年的五四运动略做比较,就可以明了其中原委。(前者)仅仅集中在文
27、武官员和一些中 心城市的举人中间,在全国大多数地方几乎没有太多反响。(而后者)全国各大中城市 几乎都有响应。其实际参与者,既有上层政府官员,更有大批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甚至还 有相当多的普通市民,包括工人和店员卷入其中。不仅其参加人数超过公车上书运动不知多 少倍,而且其影响也大得太多了。一一杨奎松何谓民族主义及我们应该怎样爱国? 材料三义勇军进行曲问世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悲愤歌声,便很快就传 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在世界上每一个角落,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无论他是那 一个民族的中国人,都会有人唱它。(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布了 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该
28、宣言强调国共合作对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前途有着 极为“重大的意义”。一一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1)据材料一,指出国人对国事“漠然”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甲午一役”唤起 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开展的主要爱国活动。(2)据材料二,概括五四运动超越公车上书运动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从资讯传播、 教育状况及民众观念的角度分析促成这种超越的因素。(3)据材料三,指出民族团结在抗战时期呈现的新特点。有学者认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是 中华民族复兴的枢纽”。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答案一、选择题.【解析】海国图志是魏源编撰的,但这并非满清贵族不学习海国图志的主要原因, 故A项
29、错误;根据“兵部侍郎王茂荫上书”并结合所学可知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 派主张“师夷长技”,故B项错误:海国图志是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的专著,而当时的“亲 王大臣、八旗子弟”大多闭目塞听,仍旧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不愿意接触和学习西方,故 C项正确;锁国政策在鸦片战争中已经被打破,故I)项错误。【答案】C.【解析】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是在鸦片战争期间,代表人物是林则徐、龚自珍、魏源 等人,不是洋务派,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崇洋媚外思想,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信 息、,洋务派实践了改革派的“师夷长技”主张,开展了洋务运动,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 涉及国家的分裂问题,故D项错误。【答案】C.【解
30、析】冯桂芬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故A项错误;冯桂芬主张学习技术,郭嵩森主张学 习制度,都为中国变革提供了理论依据,故B项正确;材料中,仅冯桂芬的思想体现了 “中 体西用”的思想,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郭嵩森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故D项错误。【答案】B.【解析】据材料“自古外夷之助中国,成功之后,每多意外要求。驭夷之道,贵识夷情。 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运,得纾一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可以得 出曾国藩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抵制外来的侵略,故A项正确;曾国藩只主张学习西方的 先进技术,并不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故B项错误;曾国藩的思想中虽然仍有“天朝上国” 的认识,但毕竟已经承
31、认西方的先进技术,故C项错误;曾国藩作为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主 张“中体西用”,但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答案】A.【解析】天工开物是中国明代科学著作,与近代化不符,故A项错误;新学伪经考 是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资产阶级政治主张的著作,与中国近代化“它几乎从一开始就是一条人 工开掘的运河”不符,故B项错误;天朝田亩制度是维持小农经济的土地制度,体现不 出近代化,故C项错误;各国律例是近代中国直接学习西方近代化的产物,故D项正确。【答案】D.【解析】崇洋媚外思想不是材料的主旨,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万不得采择与中国合宜 行从之,不合宜者去之。盖去一不合宜,则生一私弊”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认识到中体西用的
32、弊端,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海军所有章程,除衣冠语言外,均当采用西法”得出只是海 军方面赞扬西方体制,并不是各方面都赞扬西方体制,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李鸿章, 故D项错误。【答案】B.【解析】洋务派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与题目中推翻清廷的统治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题 目时间1900年和材料中“他们试图在清廷或人民都没有做好准备工作的情况下就立即推翻 大清国延续已久的古老秩序”可知是对维新派的评价,故B项正确;革命派指的是1911年 发动辛亥革命,故C项错误;激进派指的是1915年兴起新文化运动,故D项错误。【答案】B.【解析】材料中早期维新派认为“夫西人立国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此其体也”,
33、即西方国家强大的根本在于实行君主立宪制,“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 其用也”仅是表象,“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即认为洋务派仅仅学习西方科技而没有学 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是本末倒置,材料反映了早期维新派要求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而不是仅 仅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故A项错误;学习西方制度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材料批判了洋 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全盘西化,故D项错误。【答案】B.【解析】材料“百日维新”清政府的改革措施,表明大清王朝一定程度也在适应时代需要, 故A项错误;经世致用思想在鸦片战争之后已经出现,故B项错误;材料“维新派废除八股 文一律改试策论”,在文教方面体
34、现出除旧布新的特点,故C项正确;该规定是维新派尝试 教育方面的改革,故D项错误。【答案】C.【解析】材料未体现维新思想的影响,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发生 变化,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集权体制,故C项错误;根据“没有想到要从京都至各省分 批召集官绅,讲习新法,以理服人,减少阻力”可知康有为并未给官绅讲习新法,导致官绅 对维新认识不足,这是维新失败的重要原因,因此得到的启示就是社会变革需要重视思想启 蒙,故D项正确。【答案】D.【解析】梁启超通过比较“仁政”与“自由”,得出“仁政”已经完全过时的结论,体现 了对传统儒家思想的反思和批判,故A项正确;维新变法1898年已经失败,与材料
35、时间“ 1902 年”不符,故B项错误;对“仁政”的反思批判不能表明梁启超从根本上否定儒家思想,故 C项错误;梁启超主张用“自由”取代“仁政”,是出于对“治人者有权,而治于人者无权” 的反思批判,并未明确提出推翻君主制度,故D项错误。【答案】A.【解析】严复在材料中并没有对“西用”的提及,故A项错误;很明显,严复是在弘扬 而非质疑中国之“国性民质”,故B项借误;材料中并没有对学习西方的倡导,这属于脱离 材料的主观臆断,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且诸公所以醉心于他族者,约而言之,什八九皆 其物质文明己耳中国之国性民质,根源盛大,岂可厚诬?”可知,严复认为中华之国性 民质源远流长,并不能完全照抄照搬西
36、方,故D项正确。【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维新变法主张君主立宪制,保留君主,维新变法借助了光绪帝 的力量,否定满清王朝的合法统治错误,故A项错误;此时主张学习先进的制度,制度改良, 并未深入到对儒学思想的动摇,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维新变法后的辛亥革命走的是 民主共和的革命道路,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维新变法起到了启蒙作用,提高了民众 的参政热情,故I)项正确。【答案】D.【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孙中山创立民国,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内容,推翻清政府不是其主 旨,故A项错误;从材料“后来又在西方三权分立学说基础上提出五权分立学说”,可 知孙中山建立的政治体制与美国不同,故B项错误;从材料
37、可知孙中山是在学习西方政治制 度的同时,也融入中国传统优良政治,故不是更加崇尚古代政治制度,故C项错误;从材料 “考选制和纠察制本是我中国固有的两大制度我期望复活这些优良制度”,可知孙 中山从中国国情和固有的制度中寻找有用之处,以建立新制度,故D项正确。【答案】I).【解析】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当国家需要土地时,可随时按地契之价收买地主的土 地”可知孙中山这种设想是为了消灭封建土地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并不是防止社会革命的 爆发,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第一按价征税”、“按地契之价收买地主的土地”得出防范地 主弄虚作假,故B项正确:根据前面分析结合所学知识,这种设想是为了消灭封建土地制度 而做的
38、准备,当时地主已经垄断土地,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核定地价”的基 础是土地面积,故D项错误。【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革命的指导思想并未发生改变,仍然是三民主义,故A项错误;材料 体现不出革命内部发生分歧,故B项错误;材料不涉及革命策略的改变,而是涉及指导思想 的具体指向,故C项错误;革命的核心仍然是民权,即推翻原有的满清贵族的封建统治,建 立新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与材料中的有差别的社会主义共和国相吻合,故D项正确。【答案】D17【解析】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材料没有涉及到,故A项错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之后, 在中国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是李大钊,1916年陈独秀还没有转变为马克思主
39、义者,故B 项错误;材料“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表明民主受 到儒家思想的束缚,因此陈独秀为了促进国民的觉醒,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故C项正确; 倡导第一次合作是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故D项错误。【答案】C18【解析】陈独秀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伟大的革命家与改革家,其主张主要是进行社会革命, 故A项错误;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其主张是进行社会革命,故B项错误;胡适主要主张通过改良的方式改变社会,故C项正确; 蔡元培的思想主张主要体现在教育方面,故D项错误。【答案】C.【解析】强调科学地看待读经问题是20世纪30
40、年代的事情,材料讲的是20世纪初,同 时材料也未涉及的科学看待读经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反对用占典来做占文,强调直接老 实说出,这样同时代的人读起来就不必查阅和记录古典了,一目了然,另外,材料讲的20 世纪初的事情,综合可知这是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的相关内容,故B项正确;纠正“文学 革命”的形式主义偏向是新文化运动后期的内容,材料主要观点是反对用古典做占文,提倡 直接老实说出,即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这与纠正“文学革命”的形式的内容无关,故 C项错误;材料强调“老实说出,一目了然”,提倡的是白话文,故D项错误。【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立宪泛指民主政治,理论上包括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故A项错误; 材料中表达了在学习西方民主制度时,要把中国传统的“克己”精神与西方民主精神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