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材解读人教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教材解读人教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2.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醉翁亭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学习景物描写的方式,体会其作用。背诵全文。掌握常见的文言知识。2、感受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理解“与民同乐”的内涵。3、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教学重点】背诵翻译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和景物描写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寓于景中的复杂感情。【教学安排】两教时第一教时【教学要点】1、了解醉翁亭的概况和文章的由来。2、粗读课文,读出韵味,感受作者的感情。3、口头翻译全 文。4、思考并回答8个问题。5、布置作业。一、导入新课,介绍醉翁亭和文章的由来。1、亭子现况醉翁亭坐落于安徽省滁州市市区西南琅珊山麓,与北京陶然亭、长沙爱晚亭、杭州湖心亭并称为 “中国
2、四大名亭”。是安徽省著名古迹之一,宋代大散文家欧阳修写的传世之作醉翁亭记写的 就是此亭。醉翁亭小巧独特,具有江南亭台特色。它紧靠峻峭的山壁,飞檐凌空挑出。数百年来虽 屡次遭劫,又屡次复建,终不为人所忘。解放后,醉翁亭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多次整修。2、布局醉翁亭前有“让泉”,泉请客送礼是小溪,终年水声潺潺。清澈见底。琅哪山不仅山色淡雅, 而且文化渊源久远;自唐宋以来韦应物、欧阳修、辛弃疾、王安石、梅尧臣、宋濂、文征明、曾巩、 薛时雨等历代无数文豪墨客,赋诗题咏,皆在山中。醉翁亭中有宋代大文豪苏轼手书的醉翁亭记 碑刻称为“欧文苏字”,亭后最高处有一高台,名曰“玄帝宫”,登台环视,只见群山滴
3、翠,百鸟 齐鸣,令人心旷神怡!3、历史由来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欧阳修来到滁州,认识了琅珊寺住持僧智仙和尚,并很快结为 知音。为了便于欧阳修游玩,智仙特在山中建造了一座亭子,欧阳修亲自为它作记,由此写出了醉 翁亭记这一名篇。从此,欧阳修常同朋友到亭中游乐饮酒,“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 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因此得名。欧阳修不仅在此饮酒,也常在此办公。有 赞 曰:“为政风流乐岁丰,每将公事了亭中”。创作背景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当时正任滁州太守。欧阳修是从庆历五年被贬 官到滁州来的。被贬官的原因是由于他一向支持、富弼、吕夷简等人参与推行新政的北宋
4、革新运 动。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年丰物阜,而 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但是当时整个的北宋王朝,虽然政治 开明、风调雨顺,但却不思进取、沉溺于现状,一些有志改革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眼睁睁地看 着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这是他写作醉翁亭记时的心 情,悲伤中又有一份欢喜。这两方面是糅合一起、表现在他的作品里的。二、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三遍,给生字标音。结合作者经历,品味文中的思想感情。环滁(chG /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陶)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哪(lang yd)也. 山行/
5、六七里,渐闻/水声潺(chan)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 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 (zhe)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 而寓之酒也.若夫(fU)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xu6)暝(ming),晦(hui)明/变化者,山间/之朝(zhao) 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
6、者应,低(汕)偻(1U)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81泉为泗,泉香/而酒洌(1泌);山肴野蕨(si),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 也.宴酣(hdn)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gong)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 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己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yi),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 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三、点拨文言知识:(一)虚词注解“而”用法:1 .蔚然
7、而深秀者:表并列.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表承接2 .而年又最高:表递进.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表递进3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表承接.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表承接4 .水落而石出者:表承接.朝而往,暮而归:表修饰5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表因果.往来而不绝者:表修饰6 .临溪而渔:【有争议】I .当“临”为动词时,表顺接II.当“临”为介词时,表修饰.溪深而鱼肥:表并列7 .泉香而酒洌:表并列.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8 .起坐而喧哗者:表并列.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表承接9 .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二)“之”用法:1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8、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助词,的2 .名之者谁:代词,指醉翁亭.醉翁之意不在酒:助词,的3 .山水之乐:助词,的.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词,指代“山水之乐”4 .山间之朝暮也:助词,的.宴酣之乐:助词,的5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三)词类活用.山行六七里山:沿着山谷,名词作状语1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儿的翅膀张开一样,名词作状语。2 .名之者谁名:命名,取名,名词用作动词。3 .自号曰醉翁也号:取名,名词用作动词。4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前D乐:以为乐,意动用法;(后)乐:乐趣,名词。5 .至于负者歌于途 歌:歌曲,名词用作动词,唱歌。6 .杂然而前陈者
9、前:在前面,名词作状语。7 .太守宴也宴:设宴,名词作动词(四)古今异义词非丝非竹【竹:古义:管乐器;今义:竹子】四时之景不同【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野芳发而幽香【发:古义:开放;今义:散发】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古义:情趣;今义:愿望,心愿】林霏开【开:古义:消散;今义:打开】颓然乎其间者【颓然:古义:醉醺醺的样子;今义:颓废的样子】(五)一词多义.归:太守归而宾客从:回去云归而岩穴暝:聚拢暮而归:回来.谓:太守谓谁:为,是太守自谓也:命名1 .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居高向下临溪而渔:靠近2 .秀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秀丽佳木秀而繁阴:草木茂盛的样子.乐山水之乐:乐趣人知从太守游而乐:欢乐
10、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对.感到快乐【第一个“乐”】.而溪深而鱼肥;表并列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表递进杂然而陈前者;表修饰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表承接(六)特殊句式 倒装句:滁人游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低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 (正常语序应为“于途歌” “于树休”。状语后置句)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述以文:述之以文,以文述之,即是省略句,又是倒装句,属状语后置句。3 .判断句:环滁皆山也。(“也”表示判断语气。)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娜也。有亭翼然临于泉上,醉翁亭也。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水落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娜也。有亭翼然临于泉上,醉翁亭也
11、。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水落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往来而不绝者,杂然而前陈者,起坐而喧哗者,颓然乎其间者,滁人游也。太守宴也。众宾欢也。太守醉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也”表示判断语气。)(,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庐陵欧阳修也。(“也”表示判断语气。).省略句: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心”和“酒”前面都省略了介词“于“,应为“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七)成
12、语 【觥筹交错】酒器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宴饮尽欢。【峰回路转】亦作山回路转。谓山势曲折,道路随之迂回。今常比喻事情经历曲折后,出现新的转机。用心。【水落石出】 显露。【山肴野藏】 【风霜高洁】 【前呼后应】【醉翁之意不在酒】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后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也比喻别有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本谓水位下降后石头显露出来。后用以比喻事物真相完全 野味和野菜。亦作山肴野漳。天气局爽霜色洁白。本意是前面的人在呼喊,后面的人在应答。现多用来比喻写文章首尾呼应。四、学生口头翻译全文,课堂交流,老师点拨。五、课文分析前提问,学生自学,整体感知后边思考:1、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是什么?2 .文
13、中写出了谁“乐” ?3 .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4 .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5、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 乐在里边?6、本文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的?7、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8、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也写到了 “饮酒”。同是写“饮酒”,两篇文章所体现出的情趣与境 界有什么不同?六、布置作业:书面翻译全文。七、板书设计:见涂色部分八、教学反思:第二教时【教学要点】1、检查落实作业情况。给出译文,让学生参考校对。2、教师主持分析课文内容,提炼文章主旨。3、文章的重点语句,请学生在课文字里行间做批注。4、教师总结教学内容。5、指导学生背诵
14、 6、布置作业:背诵课文一、导入新课,教师检查翻译情况,给出译文供校对。二、教师主持分析课文内容,提炼文章主旨。(一)课文脉络:第一段:概括描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鸟瞰全景。第二段:分述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第三段:写人游琅哪之乐,分为四层。1、滁人游。到此把文章推进一层。由前面的写景转到写人,背着东西的人边走边歌,可见乐在 其中;行路人在佳木繁阴之下休息,确实心旷神怡。不直接写老人小孩而用“低偻提携”,把弯腰 驼背的老人挽着走的小孩的特征刻画了出来。前呼后应往来不绝,写出了踊跃热闹的场面。只写游 而不写乐,但读者却可以感触到欢乐的气氛。先写游人,既是从亭外的大环境写起,也流露出了愿 与民同
15、乐的心愿。作者是被贬到滁州来的,但以自己的才能与政绩,使滁州人民乐于山野之间,这样写来既有真 正自得之乐,也含蓄地表露了有才能和抱负而遭贬谪,在失意之中而又可自慰的复杂心情。2、太守宴。琅哪山有佳木、溪流,这里专门写太守就地取材,以肥鱼、冽酒、山肴野薪宴客。 从上文写滁人游的大环境,一下子收缩到亭子里边筵席陈设的近景镜头,虽是记叙事物,但充满了 超脱于 尘俗的欢乐之3:众宾欢。围着筵席的众宾是在闹中取乐,虽然没有丝弦竹管的音乐,但是有投壶、下棋的 游戏,“觥筹交错”,可见酒喝得欢畅,坐着的或站起来的都在高声玩笑,在太守面前无拘无束, 写出了太守与僚属之间的良好关系。写的虽是众宾的欢乐,但透出了
16、太守内心的欣慰。4、太守醉特写镜头。“苍颜白发”,写出太守形象,(其实欧阳修本年仅三十九岁,绝对 不会“苍颜白发”)“颓然”,写太守醉醺醺的样子,与前面“饮少辄醉”相呼应。这两笔形神俱 备的速写,把太守突出在大小环境及众多人物的中心,非常醒目。第四段:写宴散人归。用“己而”承接上文表示过了一些时候,照在山间的夕阳映着回去的人们。散乱,归,从,去, 精确简练而形象地写出了宴散和宾客随着太守回去的情景。人们已兴尽而返,飞鸟也得享山林之乐, 尽情地在树林阴翳之中飞鸣了。个人仕途失意固然可以寄情山水,但那只能强颜欢笑,而欧阳修在滁州施展了自己的政治才能, 短期内已得到百姓安乐的政绩,这证明朝廷对他的排
17、斥打击是多么不公正。作者在公务之暇,带着众宾客,流连宴饮于山水美景之中,这样虽然也排遣了失意郁闷的心情, 但他的感情到底也只有他自己才能理解。这就是人们“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的深刻含义。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自然景物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游 赏宴饮的乐趣。全文贯穿一个“乐”字,其中则包含着比较复杂曲折的内容。一则暗示出一个封建 地方长官能“与民同乐”的情怀,一则在寄情山水背后隐藏着难言的苦衷。正当四十岁的盛年却自 号“醉翁”,而且经常出游,加上他那“饮少辄醉”、“颓然乎其间”的种种表现,都表明欧阳修 是借山水之乐来排谴谪居生活的苦闷。三、文章的重点语句,请学生在课文
18、字里行间做批注。名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命名的缘由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解释“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写山间早晨景色的句子是:日出而林霏开;、写山间傍晚景色的句子是:云归而岩穴暝;、写春景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写夏景的句子是:佳木秀而繁阴;、写秋景的句子是:风霜高洁;、写冬景的句子是:水落而石出者;、第三段写游琅哪山的情形,一共写了四个场面:1、滁人游,2、太守宴,3、众宾欢,4、 太守醉。、表现本文主旨的句子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表现禽鸟乐的句子是:树
19、林阴翳,鸣声上下。(12)、照应“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的句子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从句子“水落而石出者”中找出一个成语:水落石出。(、“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通常用来表示什么意思?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15)、太守之乐其乐中的太守的“乐”是指什么?“寄情山水之乐,与民同乐之乐。”(16)对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范仲淹以天下为忧。四、教师总结:1 .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全文的主旨是:与民同乐。“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作 者的“山行”和“闻水声”,都暗寓着一个“乐”字。在破题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
20、之间 也”后再补一笔,便借“山水之乐”明白地道出了全文的主线。下文又承“山水之乐”稍稍展开, 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使读者渐入佳境。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能体会 到的,还不算奇。待到“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时,“乐”的内涵就加深了。因为享受“山 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表现了 “与民同乐”的境界。文中用“太守醉” 结束这一欢乐场面,也是有深意的,说明“醉翁之意”何止“在乎山水之间”,同时也在于一州之 人。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 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出全文 的主旨。2 .文章写景抒情自然结合,由景生情,情景交融。(
21、详见第7题)3、本文是山水游记,但抒情气氛很浓。作者的欣慰和悲苦都含蓄地蕴藏在风景的描绘和气氛的渲 染当中。为了增强风神情韵,通篇采取说明句式,共用二十一个“也”字,造成一种从容婉转的咏 叹句调。在写景和叙事上,文章写得既明晰简洁,又丰满生动,勾划了一幅色泽鲜明、声态毕现的 图画。它的层次利落分明,自远而近,由大及小,在疏朗的背景中鲜明地突出醉翁亭和作者的中心 位置。至于语言的概括准确,自然流畅,多用排偶而不失于板滞,以及音节的响亮和谐等,都显示 了作者驾驭语言的高度技巧和特殊风格。五、教师指导背诵:可以根据内容要点,将一段分成几个层次来背诵。六、布置作业:背诵全文。七、板书设计:见涂色部分 八、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