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代文化常识专题训练之科举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代文化常识专题训练之科举制度.docx(1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代文化常识专题训练之科举制度一、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 .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V )2 .明清时期每隔三年举行一次乡试,称为大比。乡试是科举考试的开端, 所以称为大比。乡试之年称为大比之年。(V )拓展比是考核的意思。明清以前,大比泛指科举考试。3 .举人”在科举时代是指应举之人,是各地乡贡入京应试者的一类考生,是 没有学历的人。(x )拓展在唐代举人是指没有学历的人。明清以秀才、举人、进士表示三级 科举身份。明清时乡试考中者称为举人(俗称孝廉),参加乡试取中的第一名举人称为 “解元,会试第一名为“会元,殿试第一名为状元,合称三元。4
2、.中国古代历代各级官府都会直接举办和管理学校,称为“官学。由政府提 供康膳,选派教师,指定教材,监选生员。W)拓展官学与私学相对,分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其中朝廷直接举办和 管辖的属中央官学,如唐代的国子学、大学、四门学、弘文馆、崇文馆,元明清的太 学、国子监等。5 .在中国古代,学校都称为庠序,主要是教授知识,为国家培养人才。(x )拓展庠的主要功能是养育、培养,序”的主要功能是学习射这门技 艺,校的主要功能是教授知识。6 .在宋代,主管教育的行政机关称为“国子监,同时又是国家最高学府。(V )7 .我国古代藏书、校书、讲学的地方称为“书院,主要是校勘经典、辨明典 章、收罗人才。(V )拓展书
3、院始于唐代,宋代书院大兴。以白鹿洞、石鼓、应天府、岳麓四大书 院最为著名。8 .中国科举时代,学校里的幼童称为“童生。(x )A.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 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 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B.破题规定两句,说破题目意义;承题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题加以 说明;起讲概括全文,是议论的开始;入题”引入文章主体;从起股到束 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为重心。C.在正式议论的这四个段落中,每段都有两股相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 八股文由此得名。D.八股文的题目,出自诸子学说,八股文的内容
4、,不许超出四书五经范 围,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发挥。【答案解析】D (八股文的题目出自四书五经)。6 .下列有关秀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秀才,亦称茂才”,汉代以来荐举人员科目之一。陈情表:“前太守臣 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8 .唐初曾与明经、进士并设为举土科目,旋停废。后,唐宋间凡应举者皆称秀才。C.明、清乡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秀才属 士大夫中的最基层人士。D彳导到秀才资格,是进入土大夫阶层的最低门坎。成为秀才即代表有了功名在身, 在地方上受到一定的尊重,亦有各种特权。例如免除差徭,见知县时不用下跪。【答案解析】
5、C (院试)。9 .下列有关举人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举人,唐代为各地乡贡入京应试之通称,意即应举之人。10 宋承唐制,凡应贡举考试的各科土人均称“举人,俗称举子。C.明、清则为乡试考中者之专称,作为一种出身资格。D.举人可授知府官职。如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 银和房屋。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答案解析】D(举人可授知县官职)。A.进士,意即贡举的人才。唐代科目中以进士科最为重要。参加礼部考试士人,均可称“进士”。8 . B月、清两代由贡士经殿试赐出身者为进士,进士始专指殿试合格之人。C.殿试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二甲若干名,赐“进 士
6、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D.考中进士之后,均即授官职。【答案解析】D(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9 .下列有关古代科举制度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童生试,也叫童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县试合格后取得生 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10 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C.金榜,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 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D.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 名,被称为“
7、连中三元。【答案解析】A(院试合格后)。11 .对有关古代科举制度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监生,国子监的学生。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 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祝福中的“四叔就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B.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送东阳 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则是指在国子监学习的各类监生。C.会试,明清两代每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录取 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D.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 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答案解析】C(每三年)。11.下列有
8、关祭酒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时飨宴酬酒祭神必由尊者或老者一人举酒祭地,遂谓位尊者或年长者为祭酒。B.祭酒,秦代官名。汉代有博士祭酒,为五经博士之首。C.西晋以来设国子监祭酒,是国子监最高级主管,相当于校长或教育部长。D.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唐代的韩愈也曾任过国子监祭酒。【答案解析】B(秦代无祭酒官名)。12 .下列有关古代学校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庠,殷商学校的名称;序,周代学校的名称。孟子梁惠王上:谨庠序之 教,申之以孝悌之义。B.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 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以礼、乐、射、御、书、数为主的六艺
9、。C.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当时的儒、 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是战 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D.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 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 湖南衡阳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应天书院。【答案解析】A(庠,周代学校的名称;序,殷商学校的名称)。13 .下列有关古代学官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周代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 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
10、职。B.学政,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 各地学官的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C.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院均设教授, 主管学院课试具体事务。D.助教,学官名。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 又称国子助教。【答案解析】A(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14 .下列有关古代教育制度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考试由吏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B.司业,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太学副
11、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 务训导之职。C.学官,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 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D.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 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答案解析】A(考试由礼部主持)。15 .下列有关古代教育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而非教育 行政机构。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B.大学士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学士最早是指那些在学读书的贵族子弟, 后来逐渐变成官名和
12、文人学者的泛称。C.知贡举,主试者称为知贡举,就是特命主掌贡举考试的意思。D.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解析】A(也是教育行政机构)。16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廷试是指科举制度中由皇帝亲发策问,在殿廷上举行的考试,也称殿试, 又称御试。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 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C.明经科是古代科举考试中的科目之一。隋朝废九品中正,设进士、明经二科 取士,进士科重文辞,明经科重经术。D.凡本省的秀才和监生参加每三年一次的乡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称为会J Lio【答案D【解
13、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 可根据平时的积累,将表述错误的选项找出即可。D项,乡试的第一名称解元。所以 选D。17 .下列选项中关于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录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类,手 法分为赋比兴三种。B.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从隋代开始,到清朝, 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C.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D .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包括状元、榜眼、探花。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J 1.JO【答案B【解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
14、要集中在古代的 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 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 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B项, 到清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不当。科举萌发于南北朝时期,正式诞生于 隋炀帝时期,科举真正成型是在唐朝。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在形式和内容上 都进行了重大的改变。明朝建立,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故选Bo18 .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致仕,是仕途已经结束了,即被贬或流放。B .左除、左降、左转均表示降职。C.乞骸骨,是古
15、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D.选,是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 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 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A项,致仕,是仕途已经结束了,即被贬或流放错误,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故选Ao19 .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试:又称秋闱,考中者称举人,第一名叫解元。B .考中进士又称折桂,披官锦,及第等。C.博士
16、是国子监的教育行政长官。D.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为殿试。【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 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 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 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C项,”是国子监的教育行政长官错误。祭酒是国子监的教 育行政长官。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 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故选c020 .下列选项中关于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
17、,太学和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 艺(诗书礼易春秋乐)OB.诸生是指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C.及第是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D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 以定甲第。【答案A【解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 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 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 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A项, 六艺(诗书礼易春秋乐)”不当。中国
18、历史上国学 是指以“国子监”为首的官学,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 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故选A。21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端午习俗有喝雄 黄酒、挂香袋、吃粽子、赛龙舟、插茱萸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B .科举制是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 所以叫科举。明朝的科举考试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C.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
19、 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D .古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中,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 季是老四。古代贵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 或甫字表示男性,构成男子字的全称。【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本 题考查识记中国古代文化常识。A项,“插茱萸应改为插花。插茱萸是重 阳节的习俗。22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B.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C .六部”中吏部主
20、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D .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把握。平时加强背诵, 分类分朝代记忆,C项中,科举考试由礼部负责。23 . ( 2018莆田第六中学高一月考)下列有关文化常识描述有误的一项是() A .中国古代的学校有庠序之称。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B.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进士是通过最初一级朝廷考试者,意为可进授爵位之人。C .陛下是对帝王的尊称,可译为您。陛下的陛原指帝王宫殿的台阶。D.降级授予官职,贬谪官员,不限降低几级,称责授。其它降级授官的词语还
21、 有左迁、迁谪等。【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 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 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 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 作答。B项,”进土是通过最初一级朝廷考试者错误,进士是通过最后一级朝廷考 试者。24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描述有误的一项是()A .六部,是中国隋唐到清末中央行政机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开I部、工 部的总称。B .三省,中国隋唐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即中书省、门下省、尚
22、书省。C.征辟制,是中国汉代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征辟,是指皇帝下诏征聘。被征 辟者,可以应聘,也可托辞不就。D .科举制度分别为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J Lo【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有关文化常识描述有误的一项,此题 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 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 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 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C项,征辟,是指皇 帝下诏征聘有误,征辟”是汉代选拔官
23、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 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 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拓展明清科举考试,凡考试未合格,没被称为秀才以前,无论年龄大小,都 称为童生,又称文童、儒童。9 .优秀的人才称为“秀才,俗称相公,是一般儒生的通称。(x)拓展秀才原为优秀的人才,汉代以后,成为荐举人才的科目;唐初有秀才 科,后停废;宋代凡应举者皆称秀才;明清称府州县学生为秀才10 .古代向朝廷荐举人才,泛称贡士,唐以后亦称科举制度为贡举。(V )拓展清代科举中参加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土,其第一名称会元。贡土均需参 加殿试,殿试后根据成绩排名,由皇帝赐予进士出身11 .
24、博士和教授都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X )解析博士教授都是学官名。12 .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教授、博士等人员,是负责教学工作的老 师。(X )解析 司业是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事,不 负责教学工作。13 .博士,指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西晋始置律学 博士,北魏始置医学博士,隋、唐又增算学博士、书学博士等。(V )14 .学政是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 的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地方官担任。(X )解析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15 .教授,原指传授知
25、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宋代始名,各路的州、县 学均置教授。(V )16 .助教,学官名,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 又称国子助教。(V )17 .监生是国子监的学官。国子监是明清两代的最高学府,按规定必须是贡生或 荫生才有资格入监读书,清代可以用捐纳的办法取得这种称号。(X )解析 监生不是学官,而是国子监的学生。18 .诸生是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但不包 括在太学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膜生、例生等,统称诸生。(X )解析 诸生包括在太学学习的生员,如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19 .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征一
26、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 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人才。(V )20 .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 的制度。(x )解析察茂才举孝廉都是自下而上选拔官吏的制度。21 .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 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被推举的人通过试用考核,再对其任命官职。察举的 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秀才等。(V )22 .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 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他们互相吹捧,弄虚作假。童谣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 父别居就是对此种现象的讽
27、刺。(V )23 .科举指隋唐及以后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至明朝形制 完备。由于采用分科取土的办法,所以叫科举。(V )24 .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从低级到高级依次是院试、会 试、乡试、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x )解析科举考试从低级到高级依次是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25 .科举考试从隋朝开始,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土、明经取土。唐亦设此两科, 并增设明法、明字、明算诸科,通过考试者谓之举进士。( X )解析 在唐代,应举参加进土科考试的人即可被称为举进士。26 .唐代中央主持科举考试的机关是吏部,考官通常由吏部侍郎担任,主持考试 的人
28、被称为知贡举。(X )解析 唐代中央主持科举考试的机关是吏部,唐玄宗时改为礼部,由礼部侍郎担 任考官。27 .童生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 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它是功名的起点,考取就可授予官 职。(x )解析考取秀才不能授予官职。28 .童生试是明、清两代取得生员(秀才)资格的考试,简称童试,亦称小考小试。应试者只限童生,即未成年的儿童。(X )解析 童生试的应考者称童生,与年龄无关,白首者亦可称为童生。29 .乡试是明、清两代每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 举行,故又称秋闱(闱即考场的意思)。(X )解析乡
29、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一次,而非每年一次。30 .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 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 元、榜眼、探花。(V )31 .会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一次的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 闱。(7 )32 .殿试是科举制中最高级别的考试,由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 问,以定甲第。只有皇帝可以主持殿试。(X )解析 只有皇帝可以主持殿试错,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持殿试,并不 亲自策问。33 . 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x ) 解析科举考试始于隋炀帝。34
30、 .隋唐时期的科举考试以进士、明经为主。进士科重文辞,明经科重经术。(V )35 .宋代开设博学鸿词科,简称词科,本来是制科(皇帝特诏举行的考试科目), 是一种在科举制度之外笼络知识分子的手段,每三年举行一次考试。(X )解析 博学鸿词科唐开元年间始设,另考试时间并非三年一次,如清代总共只开 考过两次。36 .八股文是自有科举考试制度以来就规定的一种考试文体。这种文体有一套固 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 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X )解析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37 .科举除了特制科目外,进士科考的内容主要是儒
31、家经典。考试内容在各个朝 代也有不同,唐朝主要有墨义、口试、帖经、策问、诗赋等,宋朝主要有经义、策问、 诗赋等,到明代则只有经义一门。(V )38 .经义又称策问,即议论。依据考官提出的有关经义或政事的问题,考生 发表见解,提出对策。(X )解析经义不等同于策问。39 .严格说来,中国的科举制度应分为文举和武举(文科和武科)两种制度。武举 是专门为选拔武官而设置的科目。武举出身的进士和文举出身的进士地位相同。(X )解析武举出身的进土地位一般低于文举出身的进士地位。40 .殿试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称号,第一名称状元,第二 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称号;三甲赐同进士出
32、身称号。 一、二、三甲统称进土。( V )41 .在我国古代的科举考试中,及第、落第、登科都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x ) 解析 落第指应试未中,也叫下第。及第和登科都指应试中选。42 .院试录取的第一名叫作案首,会试录取的第一名叫作会元,殿试录 取的第一名叫作榜眼。(x )解析殿试录取的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43 .乡试的考试时间在八月,录取名单称桂榜;会试的考试时间一般在三月, 录取名单称杏榜;殿试没有确定的时间,录取名单称“金榜。(V )44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 称为连中三元。(V )45 .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
33、“贡土。( x ) 解析 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46 .乡试中举意味着已经有资格踏入仕途,日后即使会试不中也有做学官、当知 县的机会。(V )47 .通过乡试的人可称为生员或秀才,如伤仲永:“传一乡秀才观 之。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x )解析应是通过院试的人可称为生员或秀才。48 .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色纸书写,故 而被称为“黄榜黄甲金榜。名单由皇帝书写。考中进士可称金榜题名。(X )解析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一般由翰林院或者礼部(各个朝代不一样) 书写,皇帝盖章,并非由皇帝书写。49 .唐代取士由地方
34、举送中央考试,称为“乡贡。被举送应试的人称为“举人”。 应举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就称为“进士,也称为秀才。可见唐代进士、举人和 秀才概念与后世不同。(V )50 .隋唐科举考试设进士科,录取后称为“进士。明、清之制,殿试后赐进士 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皆通称为进士。( V )51 .生员(秀才)参加贡试,考中的人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x )解析生员(秀才)参加的是乡试。52 .举人参加会试,考中的人称贡士 ,第一名称会元。(V )53 .唐制,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 称。中状元者,号为“大魁天下,为科名中的最高荣誉。(V )54 .科举即分科考试以取仕。
35、始于隋唐,止于清光绪三十一年。实行分级考 试,有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V )55 .科举时代最高一级的科举考试,因在皇宫内大殿上举行而被称为殿试, 亦称廷试。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为状元,第二、三名分别为榜眼、探花。(V )56 .(2017全国卷EI)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 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V )57 .明清时期在省城,每三年举行一次乡试,因于秋季举行,所以又称秋试、秋 闱,考中者为举人。举人参加的科举考试为会试,每三年一次,因在春季举行,也叫 春试、春闱,因其由礼部主办,又称为礼闱。(V )58 .成均相传为西周的大学,或谓西周前已
36、有。唐高宗时,曾改国子监为成均监, 故后人亦有称国子监为成均者。(V )59 .学官是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学政、教授、教习、 监生、诸生等。(X )解析监生、诸生都指学生。60 .教授是古代的一种学官,主管学校课试、学规等方面的具体事务。(V )61 .夏朝学校的名称为校”,是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 所。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为序。周代学校的名称为庠。古人常以庠序泛 指学校,或代指教育事业。(V )62 .国子监,又称国子学或太学,南北朝时,或设国子学,或设太学, 或两者同设。(V )63 .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也就是太学
37、; 乡学则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X )解析 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与太学”有所不同。64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 子学,隋又称国子监,唐代国子监设有六学,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 算学。(V )65 .国子监之称始于隋朝,之后历代沿袭至清代,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 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主簿为该部门主管。(X )解析国子监的主管应为国子监祭酒。66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赵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门附近而得名,也 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术机构。(X )解析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高
38、等学府。67 .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学府没有任何关系 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解析 书院一开始由私人设立,但后来官府也对其加以干涉。68 .举人在科举时代是指应举之人,是各地乡贡入京应试者的一类考生,是没 有学历的人。(V )69 .登第指登进士第,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 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二甲若干名,赐“进 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x )【解析】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称号,第二甲赐进士 出身称号,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称号。故题干
39、叙述错误。70 .明清时期在省城,每三年举行一次乡试,因于秋季举行,所以又称秋试、秋闱, 考中者为举人。举人参加的科举考试为会试,每三年一次,因在春季举行,也叫春试、 春闱,因其由礼部主办,又称为礼闱。(V )二、选择题1 .下列有关古代科举制度概况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创始于南北朝, 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 300余年, 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B.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它所坚持的是自 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
40、破了血缘世袭关系 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C.科举制度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它给中小地主阶 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 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D.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 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1905 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也是历史的大势所趋。【答案解析】A (创始于隋朝)。2 .下列有关古代科举前选拔官员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朝以前,采用世卿世禄制度,后来逐步引入军功爵制。世卿就是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世代代,连任卿这样的高官,
41、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 入。B.军功爵制在原则上排斥血缘宗法关系,所有参战的将吏、士卒,只要立有军功,都在赏功酬劳之列。战国时的军功爵制则为庶民入仕提供了方便条件。C.汉代采用的是孝廉制与征辟制,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由州 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D.魏文帝时,创立九品中正制,由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 为九品录用。晋、六朝时沿用此制。【答案解析】C(汉代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3 .下列有关古代科举各级考试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级考试叫院试,考取的入府、州、县学,称为生员、秀才、童生,其中成 绩好的享受国家的康膳补助,称为生。B.第二
42、级考试叫乡试,每三年一次,秋季在各省城举行,凡本省秀才和监生均可 考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C.第三级考试为会试,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在乡试后一年的春天,各省举人 可以参加,考中的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D.第四级考试为殿试,由皇帝主持,取中者统称进士 ,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 取三名,依次称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学习三年后可授官职。【答案解析】D (一甲即授官职)。4 .下列有关历朝科举制度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唐朝,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科举的主要科目。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 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前者难,后者易。B.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 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C.明朝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又称春闱,会试又称 秋闱。D.清朝开始沿用明朝科举制度。19世纪80年代后,随着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 的发展,科举制度发生改变。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是历史的大势所趋。【答案解析】C (乡试又称秋闱,会试又称春闱”)。5 .下列有关八股文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