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县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全县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全县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为深刻推进我县美丽乡村建设,依据X要求,制定本方案。一、总体要求X全面完成“十三五美丽乡村建设任务,统筹规划、协调开 展、激发美丽乡村内生活力、凸显美丽乡村建设人文内涵,促进美丽 乡村的互通共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五大开展美好安徽奠定 坚实根底。(二工作目标L深刻开展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建设。加快推进2023年度23个 省级中心村建设,2023年二季度前全面完成建设任务。启动2023年 度5个省级中心村建设,2023年底完成70%建设任务,2023年二季 度前完成建设任务。2.扎实做好验收迎检和成果稳固工作。认真做好2023年度23个 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验收迎检
2、工作。稳固提升已建中心村建设成 效。(三)根本原则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把政府引导与农民主体有机结合 起来,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维护农民切身利益,坚持农民有需 求、政府就推进,农民情愿干、政府再支持,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积 极性、主动性和制造性,预防政府大包大揽、农民被动参与,形成党 委领导、政府引导、群众共建共享的局面,让广阔农民群众有更多获 得感。坚持科学规划,彰显特色。依据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开 展趋势,结合乡村建设开展特点,科学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切实 做到先规划后建设、不规划不建设。规划建设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 表达乡村特色,遵循乡村开展规律,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展现田园风 貌和
3、弘扬传统文化,预防照搬城市建设模式,杜绝形成“兵营式布 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确保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一一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针对各地开展根底、人口规模、 资源禀赋、民俗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强化分类指导,鼓舞基层探究创 新,因地制宜,因村施策,预防生搬硬套和“一刀切。由省和市县 分层推进中心村建设,立足现阶段当地经济社会开展水平和农村实 际,合理确定建设任务,科学有序开展建设,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 行,不大拆大建,不贪大求洋,不“归大堆、造”盆景,着力打 造一批类型多样、风貌各异、多姿多彩的美丽乡村。坚持突出重点,逐渐提升。坚持循序渐进,区分轻重缓急, 分阶段、分步骤推进。从农
4、民最期盼、最需要的事情做起,大力改善 农村根本生产生活条件,重点抓好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卫生改厕、房 前屋后环境整治等,到达干干净净、齐整齐整、清清爽爽的要求。在 环境整治的根底上,支持有条件的地方以宜居宜业宜游为方向,进一 步提升效劳功能,开展特色产业,塑造乡村特色风貌,提升建设水 平。坚持统筹联动,立体推进。抓好工作统筹,把美丽乡村建设 与脱贫攻坚、村级集体经济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林业增绿增效 行动方案、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社区建设、传统村落保护、乡村治 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结合起来,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努力形成 整体效应。特别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脱贫攻坚相衔接,优先把符合 条件的贫困
5、村纳入美丽乡村建设,充分发挥政策叠加作用。引导社会 参与,创新体制机制,鼓舞和支持社会力量通过合作开发、结对共 建、捐资捐助等方法,广泛参与美丽乡村建设。二、重点任务围绕“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总 目标,重点完成垃圾污水处理、饮水安全稳固提升、卫生改厕、房前 屋后环境整治、道路畅通、河沟渠塘疏浚清淤、公共效劳设施建设、 村庄绿化亮化等建设任务,打造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1 .生活垃圾治理。配备村庄保洁员和生活垃圾收运设施,完善 “户集中、村搜集、镇(乡)转运、县处理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 系;村庄保洁要到位,不得使用敞口垃圾池、敞口垃圾房等不环保生 活垃圾搜集设施;生活垃
6、圾应及时收运,不得乱堆、乱放,严禁就地 就近简易填埋和燃烧。探究具有农村特色的垃圾分类方法,建立以县 域或乡镇为根底的资源回收利用体系。2 .污水处理。因地制宜采纳污染治理与资源利用相结合、工程措 施与生态措施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建设模式和处理工艺。农 村生活污水要首先着眼于综合利用,对于无法利用、对环境造成污染 的,要因地制宜建设处理设施,选用本钱低、易治理、效果好的污水 处理方法,鼓舞具备条件的乡镇采纳以渔净水、人工湿地、氧化塘等 生态治理模式。有条件的乡镇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效劳向城镇近 郊的农村延伸,离城镇生活污水管网较远、人口密集且不具备利用条 件的村庄,可建设集中处理设施完
7、成达标排放。人口较少的村庄,以 卫生厕所改造为重点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在杜绝化粪池出水直排 根底上,就地就近完成农田利用。3 .饮水安全稳固提升。结合“十三五国家农村饮水安全稳固提 升工程,扩大农村自来水使用覆盖面,提升饮水安全保证水平。4 .卫生改厕。因地制宜、分类推进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建立健 全长效管护机制。5 .房前屋后环境整治。梳理标准电力、通信等各种线路杆线,有 序堆放杂物,完成村庄内无乱搭乱建、乱堆乱放。6 ,道路畅通。结合乡村道路畅通工程,实施通村主干道路拓宽改 造和村内主干道路硬化,提高畅通水平。7 .河沟渠塘疏浚清淤。整治疏浚河沟渠塘,强化桥涵配套,完成 水系畅通、水体清
8、亮。8 .公共效劳设施建设。按照因地制宜、资源整合、简易适用的要 求,利用现有设施,结合村级组织活动园地等工程,统筹改造或建设 农村综合效劳中心。加快农村通信根底设施建设,推进光纤进村入 户,有效提高宽带普及率。9 .村庄绿化。开展村庄道路、水体沿岸、庭院和村庄周围绿化, 以乔木、乡土树种为主,灌木为辅,不得用财政资金铺设人工草坪、 栽植名贵树种,村前屋后因地制宜开展小菜园、小果园、小竹园、小 花园、小茶园等,改善村庄生态环境。10 .村庄亮化。在村庄主干道和公共活动地域,利用多种方法安 装路灯,进行适度亮化。三、实施步骤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建设周期一年半,实施步骤分为申报、规 划、建设、管护四
9、个环节。申报环节主要是采取竞争申报方法确定每 年建设的省级中心村,由乡村自主申报,经县级择优初评、市级预 审、省级审核确定。规划环节鼓舞以村民委员会为主体的编制方法。 中心村布点规划修编和建设规划编制,采取实地走访、座谈交流等多 种方法,充分听取农民群众意见,确保规划符合农民意愿。力争做到 多规合一。建设环节发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作用,坚持民办公助、以 奖代补的原则,引导农民筹资筹劳。创新美丽乡村建设机制,对于投 资金额不大、施工技术含量不高、村民能够自建的工程,鼓舞和支持 村民自建。管护环节强化宣传引导,提高农民卫生意识和环保意识, 发动农民主动参与后期管护工作,通过与村民签订门前“三包责任
10、书、划分管护责任区等方法,明确村民的保洁义务,落实管护责任, 让农民自己动手共建美好家园。四、工程治理按照“民生工程精细化治理的要求,强化组织领导,强化责任 落实,注重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美丽乡村建设治理机制,确保如期完 成美丽乡村建设各项任务。(-)强化组织领导。各乡镇、县直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思想 认识,把美丽乡村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坚持并完善“村为主、乡 镇总负责、县直部门参与指导工作机制。县农业农村水利局发挥综 合协调作用,具体牵头负责中心村建设工作。乡镇要继续实行“一把 手负责制,做好人员配置,强化组织领导和调度。行政村要切实发 挥建设主体作用,实行定人定户定工程联系负责制,加大工作
11、落实力 度。县直有关单位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强化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 力。(二)创新体制机制按照“有人做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的要求,探究建立县乡 财政补助、村集体补贴、住户适量付费相结合的经费保证制度,建立 健全美丽乡村长效管护机制,确保长治久美。加大统筹力度,认真落 实涉农资金整合,做到应整尽整。探究运用市场化方法,引进更多工 商资本、民间资本参与建设。积极引导村民全程参与,主动筹资、投 劳。同时,要强化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治理,提高资金运行效益, 标准资金使用行为。(三)提升建管水平。严格执行美丽乡村建设工程招投标治理有 关规定和村级公共资源交易回避的假设干规定等相关规定,进一步标准建设
12、工程招投标程序,强化标前审核、招投标过程监督和标后治 理。稳固并运用好“全国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试点成果,强化工程 建设的跟踪指导,严格按照相关技术导则要求及行业标准科学实施, 确保工程质量。稳固农村公共效劳运行维护模式改革成果,坚持连续 跟进的原则,强化美丽乡村建设长效管护,做到运行有序、治理到 位,使村庄环境治理逐渐走上标准化、长效化轨道。(四)广泛发动农民群众充分发挥村民理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等自治组织作用,建立自 下而上的民主决策机制,通过村民自选、自建、自管、自用等方法, 更好地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保证农民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五)严格督查考核。坚持并完善“月调度、季督查、半年一次
13、现场会工作推进机制,认真落实一般督查工作机制,强化工作调 度、强化指导督促、严格问责问效。要把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纳入单位 年度目标考核。(六)加大宣传力度切实强化宣传工作和舆论引导,充分利用播送、电视、报刊、 微博等媒体平台,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全方位、多角度深刻宣 传全县美丽乡村建设的显著成效、典型经验和政策举措,形成全社会 关心、支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气氛,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 美丽乡村建设热情。五、工程公开按照(安徽省农业委员会推进农业建设工程批准和实施领域政府 信息公开工作方案)要求,重点公开批准效劳、批准结果、招标投 标、设计变更、工程施工、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竣工验收等7类信 息,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突出重点、有序推进,明确 主体、落实责任,更好地保证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 督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