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八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水调歌头》文本解读及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人教八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水调歌头》文本解读及教学设计.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读月知味品月悟情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文本解读 成都经开区实验中学曾晓倩“古今一轮月,千载寄情思”,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记载过北宋人中秋之夜的狂 欢,皇家贵族要办“中秋晚会”,平民人家也要彻夜不眠”争占酒楼玩月”。到了南宋,中秋活 动热闹地近似疯狂。宋人对中秋十分重视,并真正赋予了中秋“团圆”的意义。丙辰中秋,一代文豪苏轼提笔写下了水调歌头明月儿时有,这一提笔便写出了古今最 著名的“中秋词”。北宋文学家胡仔(zi)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 头一出,余词尽废。”这首以明月为主要意象的旷世奇作耐人寻味。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创作于苏轼任职密州期间。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杭 州,这时
2、苏辙在济南为官,苏轼为了离弟弟近一些,请求到密州出任。丙辰中秋,在这个本该团 圆的日子里,41岁的苏轼却孤身一人在密州的超然台上望月伤叹。苏轼调离富庶的杭州,只为与 志同道合、手足情深的苏辙相见,然而站在弟弟取名的超然台上,只能任由长达七年的思念在月 色中蔓延,“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苏轼对明月的怨怨之意油然而生。“明月不谙离恨 苦”“此恨不关风与月”,不是月亮惹的祸,月亮冤枉啊。在文人的世界里,背过锅的不仅有月 亮。清代有这样一个故事。蒋坦,清朝人,秀才出身,与青梅竹马的表妹关秋芙成婚,长年居住 于杭州西湖。蒋坦喜欢芭蕉,于是让妻子在庭院种了芭蕉,但连日下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 点芭
3、蕉一点愁”,蒋坦心绪不宁便在芭蕉叶上题句:“是谁多事种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 潇。”秋芙心想这不是你让我种的吗,续曰:“是君心绪太无聊,种了芭蕉,又怨芭蕉。”蒋坦 种了芭蕉又怨芭蕉,苏轼爱月亮又怨月亮,我想替月亮说句公道话,不关我月,是君思弟情太 切,是君离愁别恨深。“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作者好像对月有怨怨之意,其实是写中 秋月夜,孤身一人的离愁别恨。词前小序提及兼怀子由,那么苏轼借月亮还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上片一 “欲” 一 “恐” 精准地概括了词人的矛盾心理.:既向往天上宫阙,又害怕高处不胜寒。苏轼向往月中仙宫却言 “归去”,显然,这里的明月别有深意。读者或许容易将琼楼玉宇和世外
4、桃源联系起来,猜想两 者都是作者理想中的精神世界。然而,像陶渊明那样归隐避世是苏轼的人生信条吗?苏轼深受儒 家经世致用思想影响,被贬之处可谓“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如,杭州兴修水利,西湖清淤筑 苏堤。苏轼热爱人间烟火,一生创作了五十多首与吃有关的诗作,做得一手家喻户晓的东坡肉。 苏轼”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与农夫相谈甚欢不卑不亢,宽厚仁爱。因此, 苏轼的“归去”绝非归隐。苏轼被贬杭州、密州前身处朝廷,可知“天上”暗指朝廷。王安石变 法时期,苏轼作为中央官员,注重政策的实际效果,在王安石厉行新法时持反对态度,当司马光 废除新法时又持不同意见,结果多次受到新旧党的“车轮式”排斥打击
5、。苏轼“欲”回到朝廷, 又“恐”朝廷的党派之争(王安石变法),勾心斗角。作者望月感叹人生,感慨自己政治失意, 他既想回到朝廷又恐党派之争,内心十分矛盾。最终一句“何似在人间”,传达出一份接受当 下,直面人生的释然。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 情怀作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 忧伤呢?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词人美好的祝愿,充分显示出词人超凡脱 俗、旷达飘逸的精神境界。全词感情深挚,语言蕴藉;意象鲜明,借月抒情;想象奇特,意境高 远,是脍炙人口的佳作。教学分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
6、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诗词三首的第三首,本单元诗文在描 写景物、抒发感情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志趣抱负。岳阳楼记抒发先忧后乐的 政治情怀,醉翁亭记赞颂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操,湖心亭看雪营造独有自在的痴迷境界, 诗词三首虽然从不同的人生境遇发起感叹,但都表现了乐观旷达的情怀,因此“品月悟情” 环节是本文教学的重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展现了东坡精神,具有穿越时光的永恒魅 力,读之常新,对中学生的树立良好的心态和人生观具有现实意义。新课标提出:“珍视学生的 独特体验和个性化的理解”,因此设置“明月千古”环节,让学生畅谈这首词带给自己的人生启 示是必不可少的。新课标要求“诵读古诗词,注重积累感悟和运
7、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古代诗文单元应 以诵读策略贯彻始终,把握节奏,气息连贯,感受汉语声韵之美。经过两年多的诵读训练,学生 己经掌握了一定的诵读技巧,具备了一定的诵读能力,学习本单元课文,根据篇目特点有如下侧 重:岳阳楼记骈散结合,音韵和谐;醉翁亭记中虚词“而” “也”舒缓语气;湖心亭 看雪内在气韵,连贯一体;诗词三首教学要求学生把握诗体特点,诵读课文,注意不同体 裁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特点,体会古代诗文不同的体式和风格,体会节奏及其变化等诵读技巧对诗 词表情达意的作用。诗词诵读、内容理解、意蕴探究、情感把握,这四者应该是浑然一体的关 系,唯有从内容上真正领悟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思,方能由情感而至
8、于声韵,正如毛诗序中所 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因此,本文设计 “读月知味”环节,体会古代诗文语言简洁、音韵和谐、意境深远的特点,在理解内容的基础 上,熟读成诵。读月知味品月悟情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成都经开区实验中学曾晓倩【教学目标】.诵读课文,了解本词在节奏和韵律上的特点及其对诗词表情达意的作用。1 .品读课文,把握作者借月亮抒发的人生感悟,学习作者的旷达胸襟和乐观精神。【教学重难点】把握作者借月亮抒发的人生感悟,学习作者的旷达胸襟和乐观精神。【教学方法】诵读法、对话法、讨论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思路】读月知味一一品月悟情一一明月千古【
9、教学过程】一、读月知味1.诵读准备课前小组合作完成诵读任务卡并做好诵读准备。诵读任务卡预设:诵读设计:画出押韵、节奏,想象表情、动作等。2. 诵读展诵读说明:结合诗词内容说明诵读设计的理由。示诵读评价:投影诵读任务参考第一单元诗歌朗诵比赛评分标准。卡并进行小组诵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 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 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整首词上阕压ian”韵,下阕压“uan
10、”韵。上阕以问天发端,目光望向寰宇深邃之处,充满对月宫的憧憬之情。之后转念间,恐“高 处不胜寒”,而又转向人间,目光撤回,平视前方,情绪变得平和而富有温情。下阕顺着月光移动的轨迹,仿佛窥探词人,目光移动处,最终定格在“无眠”之人,陷人深 思。转而又问月,“何事长向别时圆”,质询中带着幽怨,然而又是转念,因转念而幕达,因豁 达而乐观,心生美好祝愿,诵读时神情渐趋舒缓,眼含柔情。手势打开,仿佛拥抱整个世界。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是要真正体现读的价值,口舌生香,适应了诗词的语言节奏,其内在意蕴 也终将满溢开来。二、品月悟情.词前小序提问:你从词前小序读出了哪些信息?预设:时间:丙辰中秋;经过:欢饮达旦
11、,大醉,作此篇;目的:兼怀子由。小结:词前小序一般交代写作背景(时间、经过、目的等).怀子由离愁别恨(1)补充相关背景:苏轼与苏辙从小志同道合,生活上更是手足情深。如乌台诗案后,苏辙马 上上书皇帝,愿意削夺官爵为哥哥赎罪。他们的书信往来非常频繁,苏轼写给苏辙的诗歌多达一 百多首,而苏辙给苏轼的诗歌更多达130首。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杭州,这时苏辙在 济南为官,苏轼为了离弟弟近一些,请求到密州出任。写此词时,作者与苏辙已有七年不见。丙 辰中秋,在这个本该团圆的日子里,41岁的苏轼却孤身一人在密州的超然台上望月伤叹。超然台 这个名字是弟弟苏辙取的。(2)提问:对月“怀子由”体现在这首词的哪
12、些语句中?在文中勾画。预设:“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追问:“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苏轼此时对月亮有怎样的情感?预设:作者好像对月有怨怨之意,其实是写中秋月夜,孤身一人的离愁别恨。补充与仿写:“明月不谙离恨苦”“此恨不关风与月”,不是月亮惹的祸,月亮冤枉啊。在文人 的世界里,背过过的不仅有月亮。清代有这样一个故事。蒋坦,清朝人,秀才出身,与青梅竹马 的表妹关秋芙成婚,长年居住于杭州西湖。蒋坦喜欢芭蕉,于是让妻子在庭院种了芭蕉,但连日 下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蒋坦在芭蕉叶上题句:“是谁多事种芭蕉,早也 潇潇,晚也潇潇。”秋芙(这不是你让我
13、种的吗?)续曰:“是君心绪太无聊,种了芭蕉,又怨 芭蕉。”蒋坦种了芭蕉又怨芭蕉,苏轼爱月亮又怨月亮,我们仿照秋芙之语来替月亮说句公道 话,不关我月,是君思弟情太切,是君离愁别恨深。1 .叹人生失意、矛盾提问:怀子由是这首词唯一的情感吗?哪个字可以看出他不止怀子由?预设:小序(交代写作目的):“兼”提问:苏轼借月亮还表达了怎样的情感?齐读上片,勾画表示作者心理活动的字词。预设:“欲”:向往天上宫阙,也许那月中仙宫才是自己的精神家园。“恐”:“天上”暗指朝廷,苏轼想摆脱现实但不愿忍受朝廷的党派之争(王安石变法),勾 心斗角。作者望月感叹人生,感慨自己政治失意,他既想回到朝廷又恐党派之争,内心十分矛
14、盾。那作者 更喜欢“天上”还是“人间”呢?“何似在人间”:接受当下,直面人生。2 .旷达胸襟乐观精神提问:叹人生,失意、矛盾;怀子由,离愁别恨。作者是否一直陷入深深的痛苦?你从哪些语句 可以看出来?预设:“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占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生的悲欢 离合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并非人力所能左右,这是人生无法摆脱的遗憾,既然如此就不必伤 悲,在这里作者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出一种普遍而深刻的道理,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同时 表达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乐观精神,以及美好的祝愿:希望人人年年岁岁平安,虽然远隔千里, 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三、明月千古L “向上看一首诗的继承,
15、可知推陈出新之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对李白诗作的传承与创新f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一一李白把酒问月Y“明月儿时有,把酒问青天。” 一一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儿时有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一一李白把酒问月Y|“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一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明显受到了李白的影响,如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被苏轼 转化为“明月儿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推陈出新,同中有异。李白笔下的月亮是没有具体时间 指向的,而苏轼面对的是中秋之月。李白的月亮固然引起了戍客的乡愁和思妇的怀远,但并不是 指向具体的个人,而是一般概括;而苏轼的月亮在极富哲理性的同时表现了
16、强烈的个人色彩,充 满对亲人的怀念。2 .“向下看一首诗的影响,则可见其衣被百代之力。”东坡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乂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 人间? ” 一时词手,多用此格,如黄庭坚云:“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只 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盖效东坡语也。近世闲闲老人亦云:“我欲骑鲸归去,只恐神仙官 府,嫌我醉时真。笑拍群仙手,几度梦中身。”应该说,这些模仿并不高明。模仿如果得法, 应该是脱胎换骨,得其神髓而不落痕迹。3 .“好的作品,往往在一个或几个方面给后世之人以启发。”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这首词给你带来的启示。【作业布置】古代诗人举头望明月产生了无限的遐想,表达了无限的情思,请选一首你喜欢的以明月为意 象的课外古诗,制作成一幅诗配画并在介绍时加上自己的理解。【板书设计】r叹人生失意、矛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旷达胸襟、乐观精神怀子由离愁别恨感谢您的审阅,期待您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