椭圆和双曲线的概念 教学评价和反思.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86321959 上传时间:2023-04-14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2.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椭圆和双曲线的概念 教学评价和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椭圆和双曲线的概念 教学评价和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椭圆和双曲线的概念 教学评价和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椭圆和双曲线的概念 教学评价和反思.docx(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教学评价和反思1 .过程与方法本堂课,从圆的定义出发,首先通过探究“平面内,到两个定点的距离的比为一个不等 于1的常数的点的轨迹”后,很自然的去探究“平面内,到两个定点的距离的和或差等于常 数”的点的轨迹,从而引出椭圆和双曲线的概念,再通过变式探究“平面内,到个定点的 距离和到一条定直线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引出抛物线的概念,进而引出椭圆、双曲线的 第二定义,又顺便得到了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整个过程自然、流畅,一气呵成,从而系统 生成了三种圆锥曲线的概念.虽然圆锥曲线的第二定义与统一定义新课程教材并不作要求, 但在这里只不过是举手之劳的事情,并没有加重学生一丝的负担,况旦这也符合数学自身发 展

2、的规律,使学生深刻的感受到了“数学从何而来,又将向何而去”的数学发展的历史轨迹, 开阔了学生视野,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锲而不舍的追求真理精神.2 .传统与创新关于三种圆锥曲线概念的生成,其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从现实生活的原型出发,遵循“椭 圆一双曲线一抛物线”这一教材思路,各个击破去构建三种圆锥曲线的概念,这种教学模式 的优点是:直观易懂,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缺点是:学生失去了一次难得的研 究性学习的体念.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 是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 模仿和接受,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

3、实验、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 方式”.本堂课,从圆的定义出发,通过一个“异想天开”的问题:在平面内,如果有一个 动点到两个定点的距离满足某个条件,那么这个动点的轨迹可不可以还是圆?来组织课堂教 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 交流不仅解决了上述“异想天开”的问题,而且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还提出了一系列 的相关问题(平面内,到两个定点的距离的和、差、积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等),并在老师 的电脑演示协助下,系统地得出了三种圆锥曲线的概念.途中既有求实、说理、批判、质疑 等理性思维的碰撞与合情推理的自然应用(如:若只有“动点到两个定

4、点的距离不相等”这 一条件,则动点的轨迹肯定也不是圆,这只须画一下图便知;由于动点到两个定点的距离的 差可正可负,应考虑差的绝对值为常数似乎更好一些;不会还是一条直线吧?老师,还是用 电脑来探究一下吧!老师,应还有一种情况,平面内到一个定点的距离和到一条定直线的距 离相等的点的凯迹也可能是一条直线;我们小组猜想:当比值不等于时;其轨迹很可能就是椭圆或双曲线等),也有动手探究中的几分无奈(在电脑演示之前不知满足条件的动点的轨 迹是什么图形),尤其是老师情不自禁的“煽情”(有点遗憾吧!要是你能早生两千多年说不 定这个圆就是你的了,不过没关系,你们还年轻,只要你们敢想、肯钻将来还有大把机会), 更增

5、加了学生探究的热情,整个课堂和谐高效,学生不仅较好的掌握了三种圆锥曲线及有关 的概念,而且亲身经历了探究发现的学习过程,同时也感受了学习数学和研究数学的乐趣.3 .问题与不足本堂课的教学需要电脑配合,也需要懂得几何画板与Flash等软件的使用,鉴 于目前的情况,能使用这些软件的学生基本上没有,故在探究的过程中只能由老师“越俎代 庖”,若由学生自己动手去探究,那效果就更好了.由此看来,要想真正落实新课程理念, 让研究性学习成为学生的学习常态,普及计算机及相关软件的使用,应成为进一步深化新课 程教学改革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1陈云平.椭圆第一定义及其教学设计比较.中学数学教学参 考,2009.12 (上旬):15-16参考书2华志远.“超前尝试,同伴成长”课堂教学设计的案例研究 一一“双曲线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的教学设计和实录.数学通讯, 2010.4 (下半月):13-153郭庆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概念同化”的几个阶段一一抛物 线的定义课例分析.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7.3 (上半月):4-74陈曦,钱军先.要重视数学概念的生成教学一一听“函数 奇偶性” 一课有感.中国数学教育,2010.4: 20-22备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