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组织病理学-名解(15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86306461 上传时间:2023-04-1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口腔组织病理学-名解(15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口腔组织病理学-名解(15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口腔组织病理学-名解(1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口腔组织病理学-名解(15页).doc(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 1 页口腔组织病理学口腔组织病理学-名解名解-第 2 页第一章第一章 口腔颌面部发育口腔颌面部发育1 1 神经板神经板(neural(neural plate)plate):胚胎发育的第三周,三胚层胚盘已经形成,发育中的脊索和邻近的间充质诱导其表面的外胚层形成神经板。2 2 神经沟神经沟(neural(neural groove)groove):神经板发育中,其柱状细胞变为上窄下宽的楔形,使神经板外侧缘隆起,神经板中轴处形成凹陷称神经沟。3 3 神经褶神经褶(neural(neural fold)fold):神经板发育中,其柱状细胞变为上窄下宽的楔形,使神经板外侧缘隆起,隆起处称神经褶。

2、4 4 神经嵴神经嵴(neural(neural crest)crest):神经褶顶端与周围外胚层交界处称神经嵴。5 5 神经嵴细胞(神经嵴细胞(neuralneural cellcell):胚胎第四周,两侧神经褶在背侧中线汇合形成神经管的过程中,位于神经嵴处的神经外胚层细胞未进入神经管壁,而是离开神经褶和外胚层进入中胚层,这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嵴细胞,是特殊的多潜能干细胞,位于神经管和表面外胚层之间,形成沿胚胎头尾走向的细胞带,以后分为两条细胞索,列于神经管背外侧。6 6 外胚间叶外胚间叶/外间充质外间充质/外胚间充质外胚间充质(ectomesenchymeectomesenchyme):头面部

3、的的大部分结缔组织都来自于神经嵴细胞,由于它们起源于外胚层的神经嵴细胞,所以这些结缔组织又称外胚间叶组织或外间充质7 7 鳃弓(鳃弓(branchialbranchial archarch):胚胎第 4 周时,原始咽部的间叶细胞迅速增生,形成左右对称的背腹走向的 6 对柱状隆起,与 6 对主动脉弓动脉相对应,称鳃弓。8 8 咽囊(咽囊(pharyngealpharyngeal pouchpouch):相邻的鳃弓之间有浅沟,在体表侧者称鳃沟,与之相对应的鳃弓的内侧是原始咽部,其表面衬覆的内胚层上皮向侧方增生呈囊样,形成与鳃沟相对应的浅沟,称咽囊。9 9 颈窦(颈窦(cervicalcervica

4、l sinussinus):第二鳃弓生长速度较快,向尾端生长覆盖了第二、三、四鳃沟和三、四、五对鳃弓并与颈部组织融合。被覆盖的鳃沟与外界隔离,形成一个暂时的由外胚层覆盖腔称颈窦。颈窦在以后的发育中消失,如残留可形成颈部囊肿、鳃瘘、先天性耳前窦道。1010 口凹(口凹(oraloral pitpit)/原口(原口(stomatodeumstomatodeum):在额鼻突、上颌突、下颌突的中央形成的凹陷,称为口凹或原口,即原始口腔。1111 口咽膜(口咽膜(oropharyngealoropharyngeal membranemembrane):口凹的深部与前肠相接,二者之间有一薄膜即口咽膜,此膜

5、来自于胚胎早期的索前板,由内外两胚层构成。在胚胎第 4 周,口咽膜破裂,口腔与前肠相通。1212 拉特克囊(拉特克囊(RathkeRathke pouchpouch):胚胎第三周末,口咽膜前方口凹顶端正中出现一个囊样凹陷,称拉特克囊。囊中的外胚层细胞分化成垂体前叶细胞。拉特克囊与原口上皮间有上皮性柄相连,最后拉特克囊和上皮性柄退化消失,此囊的残余称颅咽管,可发生囊肿、肿瘤,如颅咽管瘤。1313 融合融合(fusefuse):面部发育过程中,面部突起和突起之间在生长过程中发生表面的外胚层相互接触、破裂、退化、消失,此谓面突的融合。1414 联合(联合(mergemerge):面部突起之间的沟会随

6、着面突的生长而变浅、消失,此过程称为面突联合。1515 唇裂(唇裂(cleftcleft liplip):多见于上唇,是球状突和上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所致,单、双侧均可发生,单侧较多。依病变程度分为完全性、不完全性,前者从唇红至前鼻孔底部完全裂开,后者只在唇红缘有一个小切迹。少见情况下可发生上唇正中裂、下唇裂。1616 原腭(原腭(primaryprimary palatepalate):嗅窝下方,球状突在与对侧球状突及上颌突联合过程中,不断向口腔侧增生,形成的突起称前腭突。前腭突将形成前颌骨、上颌切牙。1717 腭裂(腭裂(cleftcleft palatepalate):口腔常见畸形,一侧

7、侧腭突和对侧侧腭突及鼻中隔未融合或部分融合的结果,单、双侧均可发生,常伴唇裂、颌裂。轻者仅为腭垂裂,重者从切牙孔至腭-第 3 页垂全部裂开。相关因素有感染、射线、药物、激素、营养。【13-14 期末】1818 奇结节(奇结节(tuberculumtuberculum imparimpar):胚胎第 4 周时,在下颌突的原始口腔侧,内部的间充质不断增生,形成 3 个膨隆的突起。其中两侧两个对称的隆起体积较大,称侧舌隆突,在侧舌隆突稍下方中线处为一个小突起,称奇结节。奇结节以后被侧舌隆突所覆盖,仅形成盲孔前舌体的一小部分,或退化消失,不形成任何结构。1919 界沟(界沟(sulcussulcus

8、terminalisterminalis):舌体和舌根联合线处的浅沟称界沟。舌体表面被覆外胚层上皮,舌根表面被覆内胚层上皮,界沟所在位置即口咽膜所在位置。2020 MeckelMeckel 软骨(软骨(MeckelMeckels s cartilagecartilage):也称第 1 鳃弓软骨或下颌软骨。分别为左右第 1鳃弓中的条形软骨棒。在发育中,后端膨大形成锤软骨;耳前区部分形成锤前韧带、蝶下颌韧带,其余部分消失。2121 甲状舌管甲状舌管(thyroglossalthyroglossal ductduct):胚胎第 4 周,结节和联合突之间中线处的表面内胚层上皮沿中线向深部增生,形成管状

9、上皮条索,称甲状舌管。第 7 周时甲状舌管增生至颈部甲状软骨处,迅速发育成甲状腺。直至甲状舌管到达甲状腺的位置时,甲状舌管仍保持与口底区上皮的联系。此管以后变成实性上皮细胞条索并逐渐解体退化,与舌表面失去联系。第二章第二章 牙的发育牙的发育1 1 原发性上皮带(原发性上皮带(primaryprimary epithelialepithelial bandband):胚胎的第 5 周,在未来的牙槽突区,深层的外胚间叶组织诱导上皮增生,开始仅在上下颌弓的特定点上,上皮局部增生,很快增厚的上皮互相连接,依照颌骨的外形形成一马蹄形上皮带,称为原发性上皮带。2 2 牙板牙板(dentaldental l

10、aminalamina):在胚胎的第 7 周,原发性上皮带继续向深层生长,并分裂为两个:向颊(唇)方向生长的上皮板称前庭板,位于舌(腭)侧的上皮板称为牙板。3 3 釉龛(釉龛(enamelenamel nicheniche):牙板是凹凸不平的薄层结构,通过切片观察时,其凹陷和凸起部分在切片中观察不到,而是由疏松结缔组织填充,这种结构称为釉龛。4 4 釉结(釉结(enamelenamel knotknot):帽状期牙胚内,在内釉上皮中央有簇状的未分化上皮细胞,称为釉结。根据出现先后,可分为原发釉结、继发釉结。釉结在牙形态发生中有重要作用,可能是调节细胞分化和牙形态发生的信号中心。5 5 颈环(颈

11、环(cervicalcervical looploop):内釉上皮与外釉上皮相连处称颈环,在上皮根鞘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6 6 SerreSerre 上皮剩余(上皮剩余(SerreSerre epithelialepithelial restrest):牙胚发育至钟状期末,牙板断裂形成孤立的上皮团,大部分退化消失,部分上皮可残留在颌骨或黏膜中,称为 Serre 上皮剩余,可成为牙源性上皮性肿瘤、囊肿的来源。7 7 上皮珠(上皮珠(eruptioneruption pearlspearls):俗称马牙,婴儿出生后不久,可在牙龈上观察到针头大小的白色突起,称为上皮珠,可自行脱落。本质是 Serre

12、 上皮剩余。8 8 vonvon korffkorff 纤维纤维:成牙本质细胞分化之后,开始形成牙本质的有机基质。最先分泌到胞外胶原纤维比较粗大(直径 0.1-0.2um),主要是型胶原和少量型胶原。Von korff 纤维主要是型胶原,起始时有纤维连接蛋白存在,从成牙本质细胞深处发出向内釉上皮细胞扩展,这种胶原纤维被称为 von korff 纤维。9 9 托姆斯突(托姆斯突(TomesTomes processesprocesses)/成釉细胞突(成釉细胞突(odontoblasticodontoblastic processprocess):无釉柱釉质形成后,成釉细胞开始离开牙本质表面,在

13、靠近釉牙本质界的一端,形成一短的圆形突起,称为成釉细胞突,即托姆斯突。突起与细胞之间有钟棒和连接复合体,突起中含有初级分泌颗粒和小泡,而胞体中含丰富的合成蛋白的细胞器。1010 缩余釉上皮(缩余釉上皮(reducedreduced epithelialepithelial restrest):釉质发育完成后,成釉细胞、中间层细胞和星网状层与外釉上皮细胞结合,形成一层鳞状上皮覆盖在釉小皮上,称为缩余釉上皮。当牙萌出到口腔中,缩余釉上皮在牙颈部形成牙龈的结合上皮。1111 上皮隔(上皮隔(epithelialepithelial diaphragmdiaphragm):上皮根鞘持续生长,离开牙冠向

14、牙髓方向呈约 45-第 4 页角弯曲,形成一盘状结构。弯曲的这一部分上皮称上皮隔。上皮隔围成一个向牙髓开放的孔,是未来的根尖孔。1212 上皮根鞘(上皮根鞘(HERS,HERS,HertwigHertwigs s epithelialepithelial rootroot sheathsheath):牙根开始发生时,内釉和外釉上皮细胞在颈环处增生,向未来的根尖孔方向生长,而星网状层、中间层细胞并不出现在上述增生的上皮中。这些增生的上皮成双层,称为上皮根鞘。1313 发育期根端复合体(发育期根端复合体(DAC,DAC,developingdeveloping apicalapical compl

15、excomplex):牙根发育过程中,牙根沿着根尖方向延长伴随牙周组织的发育。发育牙根包括上皮根鞘、牙乳头、牙囊,三者相互作用,在牙发育早期作为一个整体性的功能复合物,称发育期根端复合体。1414 引导管(引导管(gubernaculargubernacular canalcanal):牙胚向合面方向萌出时,包绕牙胚的牙囊组织通过结缔组织条索与口腔黏膜固有层相连,这一结构称为引导索。在干燥的幼儿颅骨上乳牙的舌侧可见含有结缔组织条索的孔,称为引导管。当恒牙萌出时,骨吸收使引导管很快增宽,成为牙萌出的骨通道。第三章第三章 牙体组织牙体组织1 1 釉柱(釉柱(enamelenamel rodrod)

16、:细长的柱状结构,起自釉牙本质界,贯穿釉质全层到达牙表面。其走形方向反映了成釉细胞形成釉质时向后退缩的路线,此路线不是径直的,而是在内 2/3较弯曲,在牙切缘及牙尖处弯曲更明显,称为绞釉,功能是增强釉质对咬合力的抵抗。在窝沟处,釉柱由釉牙本质界向窝沟底部集中,呈放射状;而在近牙颈部,釉柱排列几乎呈水平状。釉柱直径平均 4-6um,在表面者较深部大。釉柱的横剖面在光镜下呈鱼鳞状,电镜下呈球拍样,由头部、尾部构成。相邻釉柱以头尾相嵌形式排列。2 2 釉柱鞘(釉柱鞘(enamelenamel rodrod sheathsheath):电镜下可见釉柱由扁六棱柱形晶体组成,它们在釉柱的头部相互平行排列,

17、它们的长轴(C 轴)平行于釉柱的长轴;而至尾部时,与釉柱长轴呈 65-70倾斜。因此在一个釉柱的尾部和相邻釉柱的头部相交处呈现参差不齐的增宽间隙,称为釉柱间隙。釉柱间隙构成了釉柱头部清晰的弧形边界,即釉柱鞘。3 3 釉质牙本质界(釉质牙本质界(enamel-dentinalenamel-dentinal junction,junction,EDJEDJ):代表来自于上皮、外间充质两种不同矿化组织的交界面,外形呈连续的贝壳状,电镜下见釉柱形成许多弧形外凸。此种连接有利于两种组织牢固结合,并可降低釉质行使功能时所受到的剪切力。4 4 釉梭釉梭(enamelenamel spindlespindle

18、):起始于釉牙本质界伸向釉质的纺锤状结构,在牙尖、切缘多见,是由于釉质发生早期,成牙本质细胞突起穿过基底膜,伸向前成釉细胞之间而形成的。在干燥的磨片中,釉梭蛋白的有机物分解代之以空气,在透射光下,此空隙呈黑色。5 5 釉丛(釉丛(enamelenamel tuftstufts):在磨片上近釉牙本质界内 1/3 的釉质中,类似于草丛的结构称釉丛,其走行方向与釉柱相同。釉丛可能是由于釉柱钙化不良,导致釉柱间釉质基质蛋白残留所致。釉丛蛋白属于釉质非釉原蛋白,在釉丛中含量最高。6 6 釉板(釉板(enamelenamel lamellaelamellae):片状、贯穿整个釉质厚度的结构缺陷,自釉质表面

19、延伸至釉质的不同深度,可达釉牙本质界;在磨片中呈裂隙状结构。釉板可能来自于一组釉柱成熟不全,此情况下釉质蛋白含量较高;或者是由于萌出后釉质因负重产生的裂隙,其中含有来自唾液和口腔的有机物。釉板中含有较多的有机物,可成为龋病相关细菌侵入的途径,特别是窝沟底部及牙邻面的釉板;但绝大多数釉板无害,也可因唾液中矿物盐的沉积而发生再矿化。7 7 横纹(横纹(crosscross striationsstriations):釉柱上与釉柱长轴垂直的细线,透光性低,间隔 2-6um。与成釉细胞每天周期性形成釉质有关,代表釉质每天形成的速度。横纹处矿化程度稍低,当牙轻度脱矿时横纹较明显。8 8 釉质生长线(釉质

20、生长线(incrementalincremental lineslines)/芮氏线(芮氏线(lineslines ofof RetziusRetzius):在釉质横断磨片上生长线呈深褐色同心环状排列,类似树的年轮;在纵向磨片上,生长线自釉牙本质界向外,沿着釉质形成方向,在牙尖部呈环形排列包绕牙尖,近牙颈部渐呈斜行线。芮氏线是釉质周期性生长速率改变所形成的间歇线,代表 5-10 天釉质沉积的厚度。该处晶体排列不规则,孔-第 5 页隙增多,有机物增加,故光镜下因折光率改变而呈褐色。生长线到达釉质表面时,形成的横行的嵴状结构即牙面平行线。9 9 新生线(新生线(neonatalneonatal l

21、ineline):在乳牙和第一恒磨牙的磨片上,常可见一条加重的生长线。其形成是因为乳牙和第一恒磨牙一部分形成于胎儿期,一部分形成于出生后,当婴儿出生时,由于环境和营养的改变,该部位的釉质发育受到干扰,故称为新生线。新生线的晶体密度较低。1010 施雷格线施雷格线(SchregerSchreger lineline):用落射光观察牙纵向磨片时,可见宽度不等的明暗相间带,分布在釉质厚度的内 4/5,这些明暗带称为施雷格线。施雷格线是由于规则性釉柱排列方向改变而产生的折光现象,暗区代表釉柱的横断区,亮区代表釉柱的纵断区。1111 无釉柱釉质(无釉柱釉质(rodlessrodless enamelen

22、amel):在近釉牙本质界最先形成的釉质、多数乳牙和恒牙的表层,约 20-100um 厚的釉质无釉柱结构,电镜下见晶体相互平行排列。近釉牙本质界处的无釉柱釉质是成釉细胞在最初分泌釉质时,Tomes 突尚未形成;而外层则是成釉细胞分泌活动停止、Tomes 突退缩所致。1212 釉小皮(釉小皮(enamelenamel cuticlecuticle):是覆盖在新萌出牙表面的一层有机薄膜,一经咀嚼即易被磨去,但在牙颈部仍可见残留。釉小皮可能是成釉细胞在形成釉质后分泌的基板物质。细胞通过半桥粒和釉小皮连接。1313 釉面横纹(釉面横纹(perikymataperikymata):釉质表面呈平行排列并与

23、牙长轴垂直的浅凹线纹,间隔为30-100um 宽,在牙颈部尤为明显。釉面横纹是牙呈节律性发育的现象,也是釉质生长线到达牙表面的部位。1414 牙本质小管(牙本质小管(dentinaldentinal tubuletubule):为贯穿牙本质全层的管状空间,内含组织液和成牙本质细胞突起。牙本质小管自牙髓表面向釉牙本质界呈放射状排列,在牙颈部弯曲呈形,称为初级弯曲。小管近牙髓一端粗,直径约 2.5um;近表面一端细,直径约 0.9-1um。近髓侧和近表面每单位面积的小管数目之比约为 2.5:1,牙根部牙本质小管分支数目比冠部者多。1515 成牙本质细胞突周间隙(成牙本质细胞突周间隙(periodo

24、ntoblasticperiodontoblastic spacespace):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和牙本质小管之间有一小的空隙,称为成牙本质细胞突周间隙,内含组织液(牙本质液)和少量有机物,为牙本质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1616 限制限制板板(laminalamina limitanslimitans):牙本质小管的内壁衬有一层薄的有机膜,称为限制版。它含有较高的糖胺聚糖,可调节和阻止牙本质小管矿化。1717 管周牙本质(管周牙本质(peritubularperitubular dentindentin)/管内牙本质(管内牙本质(intratubularintratubular dentinden

25、tin):镜下观察牙本质的横剖磨片时,可清楚地见到围绕成牙本质细胞突起的间质与其余部分不同,呈环形的透明带,称为管周牙本质,它构成牙本质小管的壁。管周牙本质矿化程度高,含胶原纤维极少。从发育学角度,管周牙本质形成于已存在的小管内侧,又称管内牙本质。1818 管间牙本质(管间牙本质(intertubularintertubular dentindentin):位于管周牙本质之间。其内胶原纤维较多,基本上为 I 型胶原,围绕小管成网状交织排列,并与小管垂直,其矿化程度较管周牙本质低。1919 球间牙本质(球间牙本质(interglobularinterglobular dentindentin):

26、牙本质主要是球形钙化,由很多钙质小球融合而成。在牙本质钙化不良时,钙质小球之间遗留一些未被钙化的间质,称为球间牙本质,其中仍有牙本质小管通过,但没有管周牙本质结构。球间牙本质主要见于牙冠部近牙釉质牙本质界处,沿着牙的生长线分布,大小形态不规则,其边缘呈凹形,很像许多相接球体之间的空隙。2020(牙本质)生长线(牙本质)生长线(incrementalincremental lineline):与牙本质小管垂直,是牙本质节律性、线性向根方沉积形成的间歇线。分为短时、长期/5 天/埃布纳生长线,前者反映牙本质每天的沉积量,间隔 4um;后者反映牙本质五天的沉积量,间隔 20um。生长线之间的胶原纤维

27、方向改变。2121 托姆斯托姆斯颗颗粒层粒层:在牙纵剖磨片中见根部牙本质透明层的内侧有一层颗粒状的未矿化区,-第 6 页称托姆斯颗粒层。2222 前期牙本质前期牙本质(predentinpredentin):成牙本质细胞和矿化牙本质之间总是有一层尚未矿化的牙本质存在,称为前期牙本质。前期牙本质一般为 1012m 厚。在发育完成的牙较之正在发育的牙其牙本质形成为慢,所以前者的前期牙本质较后者为薄。前期牙本质与矿化牙本质的界限较清楚,呈不规则形,可见钙化小球。2323 原发性牙本质(原发性牙本质(primaryprimary dentindentin):牙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牙本质,构成牙本质的主体

28、。紧靠釉质和牙骨质的一层原发性牙本质的胶原纤维为 Korff 纤维,排列与小管平行,在冠部者称罩牙本质,在根部者称透明层,厚约 5-10um。2323(牙本质)透明层(牙本质)透明层(hyalinehyaline layerlayer):最先形成的紧靠牙釉质和牙骨质的一层原发性牙本质,其基质胶原纤维主要为来自于未完全分化的成牙本质细胞分泌的科尔夫(Korff)纤维,胶原纤维的排列与小管平行。在冠部者称罩牙本质,在根部者称透明层,厚约 510m。2424 罩牙本质(罩牙本质(mantlemantle dentindentin):最先形成的紧靠牙釉质和牙骨质的一层原发性牙本质,其基质胶原纤维主要为

29、来自于未完全分化的成牙本质细胞分泌的科尔夫(Korff)纤维,胶原纤维的排列与小管平行。在冠部者称罩牙本质。2525 髓周牙本质(髓周牙本质(circumpulpalcircumpulpal dentindentin):罩牙本质、透明牙本质内侧的牙本质,胶原纤维较细,排列方向不如罩牙本质规律。2626 继发性牙本质(继发性牙本质(secondarysecondary dentindentin):牙根发育完成,牙齿和对合牙建立了咬合关系之后形成的牙本质为继发性牙本质。有报道指出埋伏牙也有继发性牙本质形成。继发性牙本质在本质上是一种牙本质的增龄性改变,其形成的速度较慢。2727 磨损(磨损(abr

30、asion/attritionabrasion/attrition):由于咀嚼、刷牙等机械性摩擦造成牙本质组织的缺损称为磨损,主要见于恒牙牙尖、切缘、邻面接触点、唇侧牙颈部。2828 修复性牙本质(修复性牙本质(reparativereparative dentindentin)/第三期牙本质(第三期牙本质(tertiarytertiary dentindentin)/反应性牙本反应性牙本质(质(reactionreaction dentindentin):当牙釉质表面因磨损、酸蚀、龋等而遭受破坏时,使其深部牙本质暴露,成牙本质细胞受到程度不等的刺激,并部分发生变性。牙髓深层的未分化细胞可移向

31、该处取代变性细胞而分化为成牙本质细胞,并与尚有功能的成牙本质细胞一起共同分泌牙本质基质,继而矿化,称修复性牙本质。它可以阻止病变的进一部发展。2929 透明牙本质(透明牙本质(transparenttransparent dentindentin)/硬化性牙本质(硬化性牙本质(scleroticsclerotic dentindentin):当牙本质在受到磨损、较缓慢发展的龋刺激后,除了形成修复性牙本质外,还可引起牙本质小管内的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发生变性,变性后有矿物盐沉着而矿化封闭小管,这样可阻止外界的刺激传入牙髓;同时,其管周的胶原纤维也可发生变性。由于其小管、周围间质的折光率没有明显差异,

32、故在磨片上呈透明状而称之为透明牙本质。3030 死区(死区(deaddead tracttract):因磨损、酸蚀、龋等较重的刺激,使小管内的成牙本质细胞突起逐渐变性、分解、小管内充满空气。在透射光显微镜下观察时,这部分牙本质呈黑色,称为死区。此区的敏感度减低,常见于髓角。死区的周缘常有透明牙本质围绕,其近髓端则可见修复性牙本质。3131 无细胞牙骨质(无细胞牙骨质(acellularacellular cementumcementum)/原发性牙骨质(原发性牙骨质(primaryprimary cementumcementum):仅有牙骨质层板结构而无细胞成分,分布于自牙颈部到近根尖 1/3

33、 处,紧贴于牙本质表面,牙颈部往往全部由无细胞牙骨质占据。在牙建立咬合功能前形成。功能是提供牙与牙周组织的附着。3232 类牙骨质(类牙骨质(cementoidcementoid):牙骨质表面有一层刚形成尚未钙化的牙骨质。3333 细胞牙骨质(细胞牙骨质(cellularcellular cementumcementum)/继发性牙骨质(继发性牙骨质(secondarysecondary cementumcementum):指含牙骨质细胞的牙骨质,位于无细胞牙骨质表面,或二者交替出现。在根尖及根分叉处多见,其中近根尖 1/3 可全部为细胞牙骨质。在牙建立咬合功能后形成。主要起适应性作用,也与牙

34、和牙周组织的修复有关。-第 7 页3434 釉质牙骨质界(釉质牙骨质界(enamelo-cementalenamelo-cemental junctionjunction):釉质和牙骨质在牙颈部相接处有三种情况:牙骨质少许覆盖在釉质上,约占 60;釉质与牙骨质端端相接,约占 30;釉质与牙骨质不相接,约占 10%。后一种情况下,暴露的牙本质易过敏。3535 埃布纳埃布纳(vonvon EbnerEbner)生长线生长线:即五天/长期生长线,间隔约 20um,是牙本质生长发育的间歇线,与牙本质小管垂直,表示牙本质的发育和形成速率是周期变化的。矿化不全。3636 欧文线(欧文线(OwenOwen

35、lineline):牙本质因发育期间受到障碍,形成的加重的生长线。3737 骨样牙本质骨样牙本质(osteodentinosteodentin):修复性牙本质形成过程中,成牙本质细胞常可包埋在很快形成的间质中,以后这些细胞变性,在该处遗留一空隙,很像骨组织,故称为骨样牙本质。3838 牙髓牙髓-牙本质复合体(牙本质复合体(pulpo-dentinalpulpo-dentinal complexcomplex):由于牙本质和牙髓都来源于外胚间充质形成的牙乳头,在功能上关系密切,所以两者常合称牙髓-牙本质复合体。3939 楔状缺损(楔状缺损(wedgewedge shapedshaped defe

36、ctdefect):因牙颈部的磨损呈楔形,故特称为楔状缺损。第四章第四章 牙周组织牙周组织1 1 龈沟(龈沟(gingivalgingival sulcussulcus):游离龈、牙面之间有一环狭小的空隙,称为龈沟。其正常深度为 0.5-3mm,平均深度为 1.8mm。2 2 牙周袋(牙周袋(periodontalperiodontal pocketpocket):发生牙周炎时,牙龈结合上皮破坏,上皮附着向根方增殖、移位,造成龈沟的病理性加深,当龈沟深超过3mm 时,通常认为是病理性的,称牙周袋。3 3 游离龈沟(游离龈沟(freefree gingivalgingival groovegro

37、ove):附着龈、游离龈相连处的浅沟。4 4 点彩点彩(stipplingstippling):附着龈色粉红,质坚韧,表面呈橘皮状,有许多点状凹陷称点彩。点彩可增强牙龈对机械摩擦力的抵抗,但在炎症水肿时,表面点彩可消失,牙龈变为光亮。5 5 龈谷(龈谷(gingivalgingival colcol):后牙颊侧、舌(腭)侧龈乳头顶端位置高,在牙邻面接触点下相互连接处低平凹下,像山谷故称龈谷。在前磨牙区龈谷底形如楔形,在后牙区变为低平。由于该处不易清洁,易形成菌斑、牙石。龈谷易受到炎症刺激,牙间区牙龈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它部位。6 6 结合上皮(结合上皮(junctionaljunctional

38、 epitheliumepithelium):牙龈上皮附着在牙表面的一条带状上皮,从龈沟底开始,向根尖方向附着在釉质、牙骨质表面。为无角化的鳞状上皮。7 7 OxytalanOxytalan 纤维(纤维(OxytalanOxytalan fibersfibers):牙周膜中的一种耐酸纤维,仅能用组织化学染色法显示。在根尖区与牙骨质表面大致垂直,在颈部与牙龈胶原纤维束平行排列。可通过调节血管壁张力调节牙周血流,在承担合力较大的牙中具有支持功能。8 8 主纤维(主纤维(chiefchief fibersfibers):牙周膜中的胶原由成纤维细胞合成,在细胞外聚合成纤维,汇积成粗大的纤维束,并有一定

39、的排列方向,称主纤维。9 9 上皮剩余上皮剩余(epithelialepithelial restrest):在牙周膜中,邻近牙根表面的纤维间隙中可见到小的上皮条索或上皮团,与牙根表面平行排列,也称 Malassez 上皮剩余。这是牙根发育期上皮根鞘残留下的上皮细胞。在光镜下细胞较小,立方或卵圆形,胞浆少,嗜碱染色。电镜见有基底膜将细胞与牙周膜的基质分开,相邻细胞有桥粒相连,胞浆含有张力微丝、大量的核糖体。平时上皮剩余呈静止状态,在受到炎症刺激时,上皮增殖成为颌骨囊肿、牙源性肿瘤的来源。1010 HowshipHowship 陷窝(陷窝(HowshipHowship lacunalacuna)

40、:当牙槽骨吸收时,在骨吸收处出现蚕食状凹陷称为Howship 陷窝,陷窝处可见多核巨细胞即破骨细胞。在相对静止的骨吸收区,只见吸收陷窝而无破骨细胞。1111 牙周膜(牙周膜(periodontalperiodontal ligament,ligament,PDLPDL):又称牙周韧带,是连接牙骨质和牙槽骨之间的致密结缔组织。厚 0.15-0.38mm,在根中 1/3 最薄,厚度随年龄增加而减小。具有支持、感觉、营养、形成功能。1212 固有牙槽骨(固有牙槽骨(alveolaralveolar bonebone properproper):固有牙槽骨衬于牙槽窝内壁,包绕牙根与牙周膜相邻,在牙槽嵴

41、处与外骨板相连。它是一层多孔的骨板又称为筛状板。牙周膜的血管和神经纤维穿过小孔进入骨髓腔中。由于固有牙槽骨很薄,无骨小梁的结构,在 X 线片上表现为-第 8 页围绕牙周膜外侧的一条白色阻射线,称硬骨板,是检查牙周组织的重要标志。1313 筛状板(筛状板(cribriformcribriform plateplate):固有牙槽骨衬于牙槽窝内壁,包绕牙根与牙周膜相邻,在牙槽嵴处与外骨板相连。它是一层多孔的骨板又称为筛状板。1414 硬骨板(硬骨板(laminalamina duradura):由于固有牙槽骨很薄,无骨小梁的结构,在 X 线片上表现为围绕牙周膜外侧的一条白色阻射线,称硬骨板,是检查

42、牙周组织的重要标志。1515 束骨(束骨(bundlebundle bonebone):由于有大量的外源性胶原纤维的埋入,所以固有牙槽骨又称为束骨。1616 穿通纤维(穿通纤维(perforatingperforating fibersfibers)/沙比纤维(沙比纤维(SharpeySharpeys s fiberfiber):主纤维分布在整个牙周间隙内,一端埋牙骨质,另一端埋入牙槽骨,仅在牙龈部游离分布在牙龈固有层中。埋在牙骨质和牙槽骨中的纤维称穿通纤维或沙比纤维。一般埋在无细胞牙骨质中的沙比纤维完全矿化,而埋在有细胞牙骨质中的纤维仅在其周围部分矿化。固有牙槽骨中的穿通纤维比牙骨质中的穿通

43、纤维粗。1717 间骨板(间骨板(interstitialinterstitial laminalamina):密质骨的骨单位间多为不规则骨板,称间骨板。1818 牙骨质小体(牙骨质小体(cementicle;cementicle;cementumcementum corpusclecorpuscle):在牙周膜中有时可见到圆形的钙化小体,称为牙骨质小体。单个或多个同时存在,游离于牙周膜中或附着在牙骨质表面。牙骨质小体可能是变性的上皮细胞发生钙化而形成的。1919 牙槽突牙槽突(alveolar(alveolar process)process):上下颌骨包围和支持牙根的部分。2020 牙槽窝

44、牙槽窝(alveolar(alveolar socket)socket):容纳牙根的窝。2121 牙槽牙槽嵴嵴(alveolaralveolar crestcrest):牙槽窝在冠方的游离部分。其形态在前牙区为圆柱状,在磨牙区为扁平状。但颊、舌侧位的牙,牙槽嵴变薄或消失。2222 牙槽中隔牙槽中隔(interalveolar(interalveolar septum)septum):两牙之间的牙槽突部分。2323 牙龈结合(牙龈结合(dentogingivaldentogingival junctionjunction):牙龈的上皮层、结缔组织一起将牙龈附着在牙上,这种特殊的解剖特征称为牙龈结

45、合。第五章第五章 口腔黏膜口腔黏膜1 1 细胞间桥细胞间桥(cellcell bridgesbridges):棘层细胞胞质常伸出多而小的棘刺状突起与相邻的细胞相接,此突起称为细胞间桥。细胞间桥之间为迂回的细胞间腔隙。电镜下见细胞间桥的突起相接处为桥粒。2 2 正角化正角化(orthokeratosisorthokeratosis):口腔上皮部分表层细胞扁平、体积大,细胞器和细胞核消失,胞质内充满角蛋白,HE 染色为均质嗜酸性物,细胞间桥消失,此种角化称为正角化。3 3 不全角化(不全角化(parakeratosisparakeratosis):角化的细胞中含有浓缩的未消失的细胞核称为不全角化。

46、正常情况下见于牙龈。4 4 透明细胞透明细胞:口腔黏膜上皮内分布一些非角质形成细胞,包括黑色素细胞、朗格汉斯细胞、梅克尔细胞。在普通切片下,它们的胞质不着色,因此称为透明细胞。5 5 BirbeckBirbeck 颗粒颗粒:朗格汉斯细胞胞质内有特殊的棒状或球拍样颗粒,称朗格汉斯颗粒或Birbeck 颗粒。呈杆状,有界膜,长 0.2-1.0um,宽 40nm,表面有规则间隔的横纹,一端膨大呈网球拍状。6 6 锚纤维(锚纤维(anchoringanchoring fibrilfibril):基底膜区的网板由相对纤细的半环形纤维构成,半环形纤维的两端埋入密板中,此纤维称锚纤维,即型纤维。固有层的胶原

47、纤维穿过锚纤维与密板紧密连接。7 7 角质细胞角质细胞(KeratinocyteKeratinocyte):是构成口腔上皮的主要细胞,细胞内含有较多的细胞角蛋白,细胞间形成特殊的桥粒连接。8 8 生发层(生发层(germinalgerminal layerlayer):口腔上皮基底细胞和邻近的基层细胞有增殖能力,称为生发层。(参照课本)9 9 基底膜(基底膜(basalbasal laminalamina):光镜下可见口腔上皮和固有层之间有一膜状结构,称基底膜,-第 9 页厚 1-4um,PAS 染色阳性。电镜下见基底膜由透明板、密板、网板构成。1010 味蕾(味蕾(tastetaste bu

48、dbud):位于上皮内的卵圆形小体,是味觉感受器,主要分布于轮廓乳头靠近轮廓沟的侧壁上皮,菌状乳头、软腭、会厌亦可见分布。味蕾由上皮分化而来,基底部位于基底膜上,表面由角质形成细胞覆盖,中央形成圆孔即味孔通于口腔;光镜下由亮细胞、暗细胞构成。1111 腮腺素(腮腺素(parotinparotin):维持腮腺正常分泌活动,并对骨、软骨、牙等的正常发育和钙化有一定促进作用的激素。(课本内未找到。参考资料:百度百科)1212 海绵形成海绵形成第六章第六章 唾液腺唾液腺1 1 半月板(半月板(demilunedemilune):混合型腺泡由黏液和浆液细胞组成,前者组成腺泡的大部分,紧接闰管;后者呈新月

49、状位于腺泡的盲端表面,又名半月板。2 2 分泌管(分泌管(secretorysecretory ductduct)/纹管(纹管(striatedstriated ductduct):与闰管延续,管径较粗,管壁为单层柱状细胞;胞浆丰富,呈强嗜伊红,核圆形,位于细胞中央或近基底部,基底部有垂直于基底面的纵纹,内含线粒体,故分泌管又称纹管。纹管细胞具有转运水和电解质、参与唾液代谢、为代谢提供能量等功能。3 3 肌上皮细胞(肌上皮细胞(myoepithelialmyoepithelial cellcell)/篮细胞(篮细胞(basketbasket cellcell):肌上皮细胞在光镜下细胞体小,形态

50、扁平,发出 4-8 支分支状突起呈放射状包绕腺泡表面,形似篮子,故又称篮细胞。4 4 局浆分泌(局浆分泌(merocrinemerocrine):胞吐过程中,分泌颗粒的膜与细胞膜融合,继而融合处打开,内容物排出,但胞膜并不破损。5 5 全浆分泌全浆分泌(holocrineholocrine):细胞在分泌过程中发生崩解,全部胞质混同其分泌物一起排出。6 6 顶浆分泌(顶浆分泌(apocrineapocrine):胞质中的分泌颗粒移向细胞顶部,并向游离面膨出呈泡状,然后连同包在其周围的细胞膜和少量胞质一起排出。第九章第九章 龋病龋病1 1 龋病(龋病(dentaldental cariescari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合同协议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