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阅读与史料教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史学阅读与史料教学.docx(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史学阅读与史料教学关键词演史学阅读,史料教学,史料实证,史料研读新修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已明确将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作为历史课程目标的重要内容,还精心设计了“史料研读”的选修课程内容,并强调开展“基于史料研习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因此,中学一线历史教师在实践层面,应以史料教学的理念为指导积极推动教学改革。对中学历史教师而言,高质量地实施史料教学,还面临着诸多困难。要提升广阔教师史料教学的能力与水平,史学阅读绝对是一个关键的“阿基米德支点”。可以说,没有高质量的史学阅读,史料教学的质量就无法得到保障。本文拟围绕上述话题,谈谈我们的实践与思考,以求教于大家。一、史料教学在
2、深化历史教学改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没有史料就没有历史教学,可以说深刻地揭示了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笔者以“史料教学”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检索,竟然发现有上万篇文献!这充分说明,“史料教学”已成为历史教学专业研究人员与一线教师广泛认可的“根本常识”。遗憾的是,这一“根本常识”在新中国成立后有半个世纪中,历史教学研究者及实践者并没有真正意识到,教育部公布的几版历史教学大纲,以及大量的历史教学案例、高考历史试题即为明证。新世纪以来,高考历史试卷愈加重视史料分析能力的考查,受此影响,一些历史教学研究者开始倡导“史料教学”。此概念一经提出,便得到中学广阔历史教师的认可并运用于实践。大家普遍认识到,史
3、料教学是一种最能表达历史学科本质、表达历史学科思想方法的教学理念,对于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十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来看,“史料教学”的提出极大地推动了历史教学理念与实践的重大转型,极大地推动了以“记忆和背诵”为特征的历史教学向以“理解和解释”为特征的历史教学转变,极大地推动了以“教教材”为特征的历史教学向以“用教材教”为特征的历史教学转变,极大地推动了中学历史教师由以“深挖教材”为特征的历史教学向“广泛阅读”为特征的历史教学转变。据此可以预见,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史料教学”将是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指导思想。二、以高质量的史学阅读来破解史料教学实践
4、中的问题首都师范大学赵亚夫教授曾指出,历史有效教学的原动力不是教育学和心理学,而是历史学;但凡把历史讲得不熟不透的教师,都是因为学科功底不扎实;很多人认为,教育理论可以帮助中学教师有效开展学科教学,事实证明并非如此。赵教授建议历史教师应高度重视“与学习视野相关的史论”“与历史相关的史实”“与历史学习方法和思考相关的史料”。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李晓风老师,从实践者的角度照应了上述的观点:大局部青年教师成长过程中的最大问题是,在大学毕业以后,就中断了系统的专业学习和知识更新,随着年头的增长,知识日益陈旧,知识面日益狭窄。这种情况不仅严重制约了中学历史教学水平的提高,也制约了素质教育目标的落实。显然
5、我们需要特别关注从历史学本身汲取专业资源,促进历史教师专业开展,以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同理,只有通过史学阅读不断提高教师史学功底和史学素养,才能从根本上有效解决史料教学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才能不断提高史料教学的品质。换句话说,实施以史料教学理念为指导的历史教学,必然要求以高质量的史学阅读为前提,为根底。那么,高质量的史学阅读对于有效实施史料教学,其价值与意义何在?以史料教学理念为指导进行历史教学,首先要求历史教师对特定教学内容有整体、深入的理解,了解学术界在该教学内容上的“主要史学认识”。唯有高质量的史学阅读,才能有效帮助我们了解这一点。当然,通过史学阅读获得到的“主要史学认识”并非都要进入中学历
6、史课堂,中学历史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专业判断力,综合课程标准、教科书、学生认知根底等情况,对“主要史学认识”进行消化、吸收和理解,形成“根本教学认识”。确立了根本教学认识,再来设计教学立意,就自然水到渠成了。可以说,脱离了高质量的史学阅读,就难以深度把握历史教学内容,就难以形成有深度的教学立意。而教学立意无疑是进行史料教学设计时要瞄准的“靶心”,一旦确立有深度的教学立意,史料教学的设计就有了灵魂。史学阅读的主要目的当然并不局限于获得“主要史学认识”。在史学阅读过程中,我们更要准确把握支撑不同史学认识的史料依据,以及研究人员是如何基于史料进行“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只有通过史学阅读才能体会到,特定
7、的史学认识与特定的史料依据有着一一对应的关系。严格地说,大多数中学历史教师在师范院校读书期间就没有接受系统、专业的史学专业训练,工作后更无此时机。只有通过高质量的史学阅读,才可弥补这一缺憾。经过必要的史学训练,才能真正领会“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深刻内涵,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更专业地指导学生开展基于史料的问题探究。例如:关于“秦的兴盛”这一现象,历史教科书主要是从商鞅变法的角度进行解释的。这种历史解释虽有其合理性,但似乎有些狭窄、片面。根据常识,秦的兴盛应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通过阅读相关的论文论著,我们发现,秦治国理念的开放性、务实性、进取性是秦兴盛的关键因素。秦治国理念的开放性主要表达在:由于宗法观念和等级观念淡薄,秦先后从各国引进一大批才华出众而社会地位很低的非秦籍人士,并使其进入重要决策机构。务实性主要表达在:从秦建国到始皇统一天下,秦人谈论的多是农战、攻伐、垦荒、开塞、徕民、重本、抑末等对国计民生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事。进取性主要表达在:秦人始终受到“以武立国”“以武强国”的文化熏陶,渴望通过英勇作战建立军功,这使秦军始终保持旺盛的战斗力。据此,在进行“秦的兴盛”教学时,可以将教学立意确定为:通过史料分析与史实讲授,引导学生认识到,治国理念的开放性、务实性、进取性是秦走向强大并实现统一六国的关键因素。坚持开放、追求务实、积极进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断开展的重要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