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随俗到雅化.docx

上传人:教**** 文档编号:86239306 上传时间:2023-04-1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42.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随俗到雅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从随俗到雅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随俗到雅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随俗到雅化.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从随俗到雅化一、高雅与俚俗的融合集句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特殊诗体,其创作方式是通过摘取不同诗作的诗句,重新组合成一首新的诗歌。宋人孙应时云:“集句,近世诗人游戏法耳。”1卷十集句诗同勃兴于宋代的其他游戏诗如回文诗、药名诗、八音诗、建除体等一样,是盛行于宋代博学文人之间的一种高雅的诗学游戏。自宋代勃兴以来,集句一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历代文人展示才华的诗体。进入明代,集句诗跨越文体的界限,逐步移入戏曲领域,成为当时戏曲创作特有的文化现象。在明清传奇中,集句主要出现在每一出上、下场诗位置。由于许多传奇仅有下场诗而无上场诗,因此下场集句成为时代的主流。据现存戏曲文献考察,汤显祖无疑是明代戏曲集

2、句创作的奠基者。在其“临川四梦”中,集句诗数量已近百首,其中仅牡丹亭就达70首2。明末清初,集句之风变本加厉。作为“一部闹热牡丹亭”;孔尚任长生殿在言情的主题上向汤显祖看齐,在艺术形式上也直接效仿牡丹亭,“罔敢稍有逾越”。除第一出“传概”外,长生殿中下场诗全部采用集句诗,达49首。正是源于剧坛的流风所及,孔尚任乃至有“时本多尚集唐”的感慨3。与剧作家对集句的热衷相反,曲论家却对这一现象诟病不已。王骥德曲律中说:“落诗亦惟琵琶得体,每折先定下古语二句,却凑二语其前,不惟场下人易晓,亦令优人易记。自玉玦易诗语为之,于是争趋于文。迩有集唐句以逞新者,不知喃喃作何语矣。”4臧懋循也不满于汤显祖全面采用

3、集句,他说:“凡戏落场诗宜用成语,为谐俚耳,临川往往用集唐,殊乏趣。”5因此,在玉铭堂新词四种中,他对汤作进行大肆删改,集句诗即是删除的首要对象。问题在于,戏曲在中国古代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俗”文学,正如王国维所云:“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部集部,均不著录;后世硕儒,皆鄙弃不复道。”6点明了戏曲在古代被普遍歧视的状况;而集句那么是宋代博学文人为展示才华所进行的一种高雅的诗学游戏。“出身”高贵的集句为什么会与正统所不道的戏曲融合?这其间所蕴涵的诗学观念的变化无疑是值得深思的。于是,重新评价明清传奇中的“集句”,亦随之成为一个意味深长的话题。二、集句嵌入与戏曲雅化明清传奇从形成到鼎盛的过

4、程,实质上伴随的就是明清戏曲的雅化过程。孟瑶指出:“传奇多出于文人之手,所以在文字表现上,同趋雕饰,文采骈俪。”8关于戏曲雅化的分界,明代思想家、文艺批评家李贽评价元杂剧的典范之作西厢记与开启明代传奇的琵琶记云:“拜月西厢,化工也,琵琶,画工也。”9李贽对化工与画工的区分,揭示了元明戏曲的巨大差异。它说明明代戏曲,虽然结构精致,思维严密,语言流丽,艺术上巧夺天工,但终究难掩人工斧痕,而这种斧痕正说明了明清戏曲雕琢雅化的时代特征。就戏曲剧本而言,集句的全面融入,使其语言面貌得到根本改观。以下场诗演化过程为例,早期的下场诗是质朴、粗俗、不经任何雕琢的。如宋元时期白兔记第二出访友下场诗:“生相识如同

5、亲眷,小生朝朝每日厮见。丑刘伯少坐片时,吃一碗合埚素面。”10完全是当时粗俗的日常口语,句式参差不齐,具有强烈插科打诨的滑稽特点。现存较早的永乐大典戏文三种的下场诗亦无不具有这种特点。到了元末明初的琵琶记,其语言风格便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逐渐摆脱民间俗语的影响,转而将古典诗词中的名句予以点化。如第二十七出伯喈牛小姐赏月下场:“贴今宵明月最团圆,生几处凄凉几处諠。合但愿人生得长久,年年千里共婵娟。”11明显点化了苏轼水调歌头,初步摆脱了插科打诨的局限,表现出雅化的趋势。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琵琶记已开始在下场中有意识地局部摘取前人诗词。到了明代中后期的牡丹亭,集句已完全统一下场诗。采用集句后,诗歌不仅

6、雅洁整饬,更重要的是积淀着深厚的诗学背景。崔道融马嵬前二句“万乘凄凉蜀路归,眼前朱翠与心违”,抒唐玄宗感念杨妃之情;韦庄残花“江头沉醉泥斜晖,却向花前痛哭归”,“花前痛哭”既是对残花凋零的伤感,亦同时是对韶华难久、青春易逝的人生恸哭;罗虬比红儿诗“好写妖娆与教看,便应休更话真娘”以及韩偓遥见“白玉堂东遥见后,令人斗薄画杨妃”,写出他们心目中女子之艳美。罗、韩诗,句意相近,汤氏巧夺天工,各取一句,既暗示杜丽娘绝世之美,同时也暗含对美的陨落之深切悲悼。通过以上梳理,明清传奇的下场诗,其句式、句数和语句演进经历了一个筛选淘汰过程。我们可以将其演化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俚俗阶段,以俚语、俗语、自作语为主,

7、形式比较粗糙,以白兔记张协状元等为代表;二是雅俗混杂阶段,多采用唐诗宋词,但仍有大量俚俗语,且形式参差不齐,如琵琶记等为代表;三是雅致阶段,集句已根本统一下场诗,句式整齐,蕴藉空灵,富于情韵,以牡丹亭长生殿为代表。集句诗的融入是下场诗演化的最后归宿。正是文人参与创作,讲求典雅精致,将集句嵌入传奇,初步改造了下场诗的滥俗和粗糙,实现了传奇的整体雅化。三、“集唐”:雅化运动的必然选择集句诗可以随意集他人诗句。从所集诗句的范围来看,可以专集一人的,如专集杜甫诗句成诗,称为集杜诗;也可以专集某一朝代的,比方专集唐诗,称为集唐诗。集杜与集唐都是是集句诗中特殊的一种。明清传奇中的集句,几乎全为集唐诗。如牡

8、丹亭每出下场诗全部采用唐诗,而洪昇长生殿也同样如此,49首下场诗中,集句诗全为唐人诗。明清传奇之所以将集句的范围限定为唐诗,其中缘由与有明一代的诗学风气密切相关。自明初诗坛始,即透出一股拟古和祟尚唐音的风气。如“吴中四杰”的高启、杨基、张羽、徐亥,华亭袁凯,越诗派的刘基,岭南派的孙签,临川诗派的甘理等,都提倡学习唐音12。明代中期,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倡导了声势浩大的复古主义的文学运动。明史李梦阳传称:“梦阳才思雄望,卓然以复古自命。弘治时,宰相李东阳主文柄,天下哀然宗之,梦阳独讥其萎弱,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非是者弗道。”13卷二百八十七李梦阳公开宣称“宋无诗”潜虬山人记,将

9、宗唐之风推向极致。嘉靖间,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复扬李、何余波主持文坛。李攀龙强调“文自西京、诗白天宝而下,俱无足观”明史本传,他编选古今诗删,以明诗直继唐音,竟全然不及宋诗一字。这种宗唐之风在社会上造成了一种风气,“五尺之童,才拈声律,便能薄弃晚唐,初盛,有称大历以下,色便赧然”14。在宗唐之风的涉及下,集唐遂成明代一时之风气。当时戏曲名家何良俊感慨:“世之集唐诗者众矣,率多里巷歌谣,要非诗之本。张子特取唐君臣唱酬之作,集而刻之,其亦有康乐之感也夫。”15卷二百十五很多传奇作家就是这些诗歌风气的拥趸者。前七子中的康海、王九思,本身就留意戏曲,并有曲论传世,其中康海著杂剧中山狼贞烈传二种

10、,影响甚为巨大。传奇中文词派的兴起自然与明代的诗歌风气密切相关。“自梁伯龙出,而始为工丽之滥觞,一时词名赫然。盖其生嘉、隆间,正七子雄长之会,崇尚华靡”16。于是,在这种风气推动下,传奇作家选择集唐诗而不是集宋诗,集宋词亦不过势之所然。就各自风格而言,集唐比集宋更能实现曲词的雅化。关于唐、宋诗风差异,缪钺云:“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17钱钟书谈艺录亦云:“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18概括了唐诗富于情韵而宋诗长于说理的风格取向。明清传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主情反理”。如汤显祖就是

11、一个狂热的“至情”论者,他提出“世总为情”,乃至为了情“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其牡丹亭即是以对情的高扬而震烁千古。洪昇更是着意“古今情场”,“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长生殿传概。在高扬情韵的明清传奇中,以“风情神韵”见长的唐诗无疑成为最理想的选择。在语言艺术上,宋诗重在俗化,即“以俗为雅”。王琪主张:“诗家不妨用俗语,尤见功夫此点瓦砾为黄金手也。”西清诗话苏轼更认为:“街谈市语,皆可入诗,但要人熔化耳。”竹坡诗话所以在苏、黄手中,俗字俚语公然入诗。苏轼诗句云:“三杯软饱后,一枕黑甜乡。”发广州黄诗有句云:“闻道狸奴将数子,买鱼穿柳聘衔蝉。”乞猫“软饱”指饮酒,“黑甜”指熟睡,“衔蝉”指猫

12、,都是日常俗语。作为脱胎于俗文学的传奇,自然易于抛弃这种趋于“俗”化的宋诗,进而选择“浑雅”的唐诗。综上检讨,集句诗进入戏曲,正是明代戏曲在向案头化开展的诗学现象。一方面,传奇作家借此点缀文章,显耀才华;另一方面,沉淀着丰厚历史底蕴的集句进入传奇,不仅使其语言面貌得到整体置换,同时也为传奇本身提高了文化内涵和文学品位,推动了明清戏曲语言的雅化。因此,集句与传奇的全面融合,标志着民间戏曲迈向雅化、案头化的进程到达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牡丹亭长生殿素以辞藻文雅华美、才华横溢著称,其中大量的集唐正是这种才华的见证之一。而在创作中,作为一种诗学游戏的集句不仅是一项高难度的艺术尝试,同时也是文人挑战传统

13、、自娱娱人的心理渴求。换言之,它标志着明清戏曲家在创作中从“娱人”走向“娱己”,从严守音律走向到张扬个性的历史转折。【参考文献】1宋孙应时.烛湖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2王育红.牡丹亭“集唐诗”探析J.中国韵文学刊,2022,2.3清孔尚任.桃花扇凡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4明王骥德.曲律A.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册四)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6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7郑金榜.中国戏曲文学史M.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1994.8孟瑶.中国戏曲史M.北京:传记文学出版社,1979.9明李贽.焚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10白兔记简注M.蓝立蓂校注.北京:中国宝文堂书店,1988.11钱南扬.元本琵琶记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12朱易安.中国诗学史明代卷M.厦门:鹭江出版社,2002.13张廷玉等.明史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4王世懋.艺圃撷余M.北京:中华书局,1985.15明何良俊.唐雅序A.黄宗羲.明文海C.北京:中华书局,1987.16明凌濛初.谭曲杂扎A.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册四)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7缪钺.诗词散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8钱钟书.谈艺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