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小石潭记》知识点归纳3篇.docx

上传人:ylj18****70940 文档编号:86195836 上传时间:2023-04-14 格式:DOCX 页数:245 大小:166.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小石潭记》知识点归纳3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5页
2023年《小石潭记》知识点归纳3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小石潭记》知识点归纳3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小石潭记》知识点归纳3篇.docx(24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小石潭记知识点归纳3篇小石潭记知识点归纳1一、基础知识(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柳柳州”,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文学史上具有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石潭记知识点归纳3篇,供大家参考。小石潭记知识点归纳1一、基础知识(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柳柳州”,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后写的永州八记。本文是其中的第四篇。(二)文言词语1.词类活用向西。在空中。向西南。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

2、样蜿蜒前行。使凄凉。使寒冷。2.古今异义古:旧时对后辈的称谓。也指年轻人。今:指戏曲中扮演的年轻人的角色3.一词多义全石以为底(把)卷石底以出(而)以其境过清(因为)全石以为底(作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成为)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清澈)以其境过清(凄清)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不可知其源(能)4.常规词语竹林。玉制装饰物。格外。清凉。冽,寒冷。作为。弯曲。水中高地。小岛。不*的岩石。覆盖,遮掩。缠绕。连结。长短高低不齐。随风飘动。披,开,分散。拂,摆动。表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依靠。通透,有“照”的意思。散布,铺开。呆呆的样子。忽然。去,离开。轻快敏捷的样子。忽明忽暗,又指时隐时显

3、。姿态。参差不齐。源头。环绕。静寂。忧伤的样子。幽静深远。环境。过于,太。于是,就。我。随从。跟从。二、阅读探究1.文中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什么?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2.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一组句子是什么?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3.作者是怎样活灵活现地描绘潭中游鱼的?动静相应。“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既写出了环境的幽寂,又表现了鱼儿的自由欢快。恰当映衬。“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4、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等语映衬了水之澄澈,与“石潭”照应。借景抒情。“似与游者相乐”以及之前对鱼儿忽停忽去、怡然自得的描写,都反映了作者想在山水之中求得片刻欢乐,反映了作者改革受挫时的心境。4.第四段描写了小石潭怎样的景色和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景色和气氛:幽深冷寂;心情:孤凄悲凉。5.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如何理解这“一乐一忧”?“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作者参与政治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因而凄苦是感情的主调,寄情山水正是为摆脱这种抑郁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6.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幽深冷寂

5、,孤凄悲凉。7.课文写景中融有感情,试说说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你怎样看待这种心情?作者为了摆脱政治失意而寄情于山水,当看到鱼儿时心情变得欢快起来,后来又看到小石潭这么美的景色被埋于荒远,加上凄清的自然环境的触发,于是想起自己被贬的遭遇,而产生愤懑不*的心情。这种心情是特定环境与作者经历结合的产物,是一个正常人都会有的,它也反映了古代不得志文人普遍的心情。8.本文历来被誉为精品,你认为其原因是什么?作者敢于选择被遗弃于荒野的无名小潭作为表现对象,有过人的艺术胆量。情景合一,形成了凄清的艺术境界,表现了高超的艺术技能。手法高妙。移步换形,以鱼衬水,以景衬人,收到了很好

6、的艺术效果。 小石潭记知识点归纳3篇扩展阅读 小石潭记知识点归纳3篇(扩展1)小石潭记说课稿3篇 小石潭记说课稿1我说课的题目是小石潭记,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第六单元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

7、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本文个别语句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大障碍,因而疏

8、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本文教学的难点。三、教学方法设计随多媒体的推广运用,不少语文课都引入音乐,但常常是教师配好曲子堂上一放,确实能启发学生感悟,那么反过来,引导学生选择相应的曲调配上,不也同时引导了学生感悟作品情感吗?如果可以以曲调感悟,那么以美术、以影视等等其它艺术形式不也可以帮助解读文学作品吗?所以我设计让多种艺术形式走入文本,营造课堂品味文学美的氛围;通过合作探究,了解文章、了解文风,启迪思维。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游记散文的优

9、美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调动学生对各种艺术形式的感受力,引导学生将小石潭记改编成一首乐曲、一幅图画、一部风光片以唤起他们对美的切身感受,在情感体验与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提高艺术感知力的目的。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教学法、情景激励法、课前资料交流法、开放式讨论法、提问法、练习法等。四、学法指导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在课后背诵,能运用已

10、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3、尝试用其它的艺术形式解读文学作品,体会文章抑郁忧伤的感情基调;4、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与作者同游,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写作能力。五、课时安排二课时。六、教学工具多媒体。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为学生合作疏通字词句义。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2

11、、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3、布置预习任务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有关柳宗元与小石潭记的资料。对于文言文阅读,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之所以布置这样的预习题目,它的好处在于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课时借助其他艺术手段解读文学作品。一、走进音乐世界,感悟文章情感基调1、聆听文章的配乐朗读,展开想象,在自己的心

12、灵深处会传来一曲什么风格的音乐?2、找出文章点明情感的语句,质疑:柳宗元来到小石潭到底是乐还是凄?3、为了更好的解读文章的感情基调,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作补充(用多媒体展示柳宗元的生*、“永州八记”以及写作的背景)。老师总结:小石潭记是一首抑郁忧伤的古典乐曲。通过想象音乐的曲调,引入对柳宗元宦海失意的经历的了解,使学生懂得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带给他淡淡的喜悦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冷的石头,勾起他浓浓的愁绪,这才是他永远抹不去的痛。从而解读文章的感情基调。而资料的整理、汇报、交流,又是对学生搜集、处理、利用信息资源一次有益的锻炼。4、请学生饱含感

13、情的自由朗读,教师放一曲高山流水的音乐请一名学生配乐朗读,并给予听读要求将小石潭记绘成一幅画。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二、走进美术世界,感悟文章情景交融1、复习课文翻译:疏通文意,找出文中描写到的景物有哪些?这个画面的风格如何?展示课件中相关的画面,教师总结小石潭记是一幅寂静清幽的图画,从而加强学生的艺术直观感受。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最喜欢的景物是什么,并说出原因。在学生发言过程中,老师相应做出引导总结出文章言简意丰景中含情的语言特色,比喻拟人方法的运用使文章更生动。3、质疑:为文章改名如何?改称:秀竹

14、潭、欢鱼潭、茂林潭如何。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体会到潭因石而美,人因石而感,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写作特色。4、随笔写作练习:找出自己最心神向往的景物或是最能使自己展开想象的景物,进行描写。在这个环节中锻炼学生灵活模仿文章语言特色的写作能力。新课标要求学生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而且“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这一教学步骤,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三、与柳宗元同游1、请学生在教师展示的图片中齐读课文,感受课文所描写的寂静清幽的景色特点。2、

15、学做摄影师,拍摄“小石潭”的自然风光篇。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忠于柳宗元的原著把握好你的镜头?请找出你镜头变化的内容。学习小组展开讨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从而明确本文是一部游踪清晰的风光片。(由“篁竹”远远的广镜头,逐渐地拉近到潭底、潭周,并渐近到特写潭中鱼,然后又把镜头再拉远,“望”潭之源,最后把镜头拉高拉远。 看来柳宗元不仅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位导演,由“西行”到“而去”,清晰的游踪让景物也移动变换起来,这叫“移步换景”法。)我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四、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学习1、教师总结:小石潭记是一首抑郁忧伤的古典乐曲。小石潭

16、记是一幅寂静清幽的图画。2、宗元怀才不遇失意的悲凉郁闷,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柳那么还有那些*文人用文字来书写心中壮志难酬的情感?(李白王安石刘禹锡辛弃疾李商隐韩愈陆游失意的文人只有借助他们的笔,寄情于山水,或抑郁、或洒脱、或大气)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我设计这一环节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要点,另一方面能够引导学生对过去已读过的古代诗文作品加以总结、梳理,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小石潭记说课稿2说教材、教材地位和作用:小石潭记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古代借景抒情散文。可安排一至二课

17、时进行教学。课文作者通过仔细入微的观察,运用多种技巧,生动地描绘出小石潭的优美景观。编入教材意在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学会多种描写技巧,领会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和所教班级学生实际,我制定教学目标为:知识目标:落实字词,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掌握课文的记叙顺序。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学会多种描写景物的技巧。美育目标:体会小石潭优美的景色,培养审美情趣。情感目标:把握作者的感情变化。、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课文的记叙顺序。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难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确定依据:根据单元要求及课文内容我确定以上几点为教学的重

18、点、难点。说教法这是一篇古代文言散文,距离现在时间较长,学生自学较难以理解,且兴趣不浓。为坚持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为主导;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我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上主要运用创设情景、启发点拨的方法。整体思路是:情景导入出示目标启发提问教师点拨讨论探究总结扩展布置作业。这样设计,使学生思维进入课堂,明确任务,自主合作、探究其中的知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说学法在教师的引导,指导和点拨下,让学生通过听读朗读,默读去自学课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归纳,总结,识记感知课文的内容,以达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是教学的主人”的教学效果。说教学程序一、导入我设计的导语是:“

19、如果你疲惫,如果你烦闷,不妨到大自然中走走”在第三单元的学习中,同学们己经树立一定的环保意识,知道大自然是我们生存的环境,我们应该保护自然、敬畏自然,这样导入就把课堂和学习的内容拉近我们的生活,创造出良好的情景,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二、展示课题和学习目标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的方向。三、整体感知、播放课文朗读录音。目的是使学生能读准字音,感悟本文的作者的情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自读课文,落实词义,读通全文,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新词词义,能通译课文。、默读课文,把握内容,掌握写法。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方法,为研读挥衬课文奠基础。四、研读,探究、找出你认为最美的一句加以分折欣赏。这

20、题是提高学生的审美,析美的能力设计的。、作者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描写事物?这研讨题是本节课的重点。目的是通过讨论使学生掌握课文的描写技巧,并运用到实际的写作中去。在行文中,作者前后一乐一忧,该如何理解?这是本节课的难点。目的是为让学生准确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及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根据学生实际:“起点较低”,这几道研讨题,提出并落实到各组讨论,教师还不断在旁边提示、点拨,然后让各组代表发言、尽量使师生在课堂上互动起来。五、总结、扩展总结和扩展设计为:总结:本文生动描绘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小石潭结构奇特,潭水清冽,景物秀丽,游鱼活泼。扩展:优美的文章、往往得力于作者观察细致。如鱼在水中“然不动,尔远逝,

21、往来忽”的情态;溪水时隐时现明灭可见的景象。若不是亲临其境、进行细致观察是难以描写出来的。总结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扩展的设计是加强学生注意观察生活的习惯。学到致用,应用细致观察到到实际的写作中去。六、布置作业、一词多义(略)。、翻译句子(略)。作业的设计为积累学生的文言词,加强学生对文言的翻译。小石潭记说课稿3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小石潭记,它是苏教版八年级(上)第四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下面,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一、教材分析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

22、回的全过程,描写细致,写出了小石潭及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二、素质教育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柳宗元的作家作品常识,能借助工具书、注释疏通文义,学习抓住景物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失意被贬,寄情山水抑郁忧伤的感情;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其中抓住景物特点,用特写镜头写景状物的方法是最主要的写作特色,这应是本文学习的重点。本文语言表达含蓄,寓意深刻

23、,对八年级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应是学习的难点。四、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文言文的教学朗读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任务,今天我说的是第二课时。主要采用诵读法、质疑法和讨论法。具体实施将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展现出来。五、说教学过程1、导入(在第一课时我们了解了作者与背景资料疏通了文意。所以本课以检查字词句导入)。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落实基础知识。这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点。2、整体感知、走近小石潭记朗读:读清文章线索;这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赏读:描绘一幅美景。要求学生选择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允许发挥想象作形象的描述。设计意图:我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

24、象思维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审美情趣。达到美育的目的。3、与柳宗元同游再读课文,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法1)投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主要是探讨写景的方法)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写的?设计意图:(小组合作讨论,教师引导总结)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4、体会感情,与柳宗元对话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1)深入探究,走进柳宗元(向学生质疑:前文的“乐”,后文的“忧”一乐一忧,为何?)第四段中的哪一句体现了作者的感情?面对如此优美景色,作者却是如此忧伤你能不能结合写作背景,分析一下作者的忧郁从何而来呢?设计意图:作为一个贬官,柳宗元以“

25、戴罪”之身遍游永州八景,他是人在景中,情在心中。“闻水声”固然能使作者“心乐之”,游鱼的“往来翕忽”也能让作者获得与之相通的快乐,但是,作者的身份和处境,却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觉与内在心灵的感受的反差。越是优雅清静的环境,越让作者感觉到难以承受的冷清与孤寂。在引导时我联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景“小桥流水人家”就是这么温馨的场景越发激起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柳宗元也是一样因美景而生感伤,心情的猛然触动,使作者几乎要逃离刚刚还带给他快乐的小石潭,所以他有“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感慨。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如果学生能通过对内容的分析,结合作者的背景资料来理解文中包含的情,这就是寓情于景,这样就突破文

26、章的难点。2)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畅说优美景色给人的感受:小石潭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仿佛置身其境。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你能体会柳宗元当时悲凉的心境吗?请以“柳宗元,我想对你说”,与柳宗元对话。意图:设计这一环节,主要是想听听学生们对柳宗元这一生活态度有什么看法,也想知道他们怎么看待生活中的逆境。这体现了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5、师生共同总结:(谈收获)1、这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写作上借鉴本文描写景物的手法。6、课外作业:(收集有关山水的名句)1、你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在欣赏中积累,在积累中

27、运用。提高鉴赏能力,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六、板书设计板书是在学生探究、讨论的过程中逐步写出,此板书设计将文章的写作顺序清晰地表现出来;能很好的帮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及写作方法,并较好的理解作者情感。七、反思授完本课觉得成功之处是:分析文章重点时,是引导学生在赏析词句的基础上来理解写景的手法。如第一段对一连串的动词的揣摩,第二段对“潭中鱼可百许头”中“头”字的探讨,鱼的量词怎么能用“头”呢?引导学生用“条”、“尾”、等量词,联系课文语境进行比较阅读。得出用“头”字,写出了鱼的可爱之态,照应了怡然不动的特定镜头。又思第三段对“犬牙”一词也进行质疑,为何不用“猪牙”,或“猫牙”呢?这里要看哪种牙

28、形容“岸势”最为形象。一比较还是原文最为精妙。通过揣摩、探讨与分析思考,学生对移步换景,特写镜头,侧面描写,运用修辞这几种手法写景就掌握理解了。本文的重点就迎刃而解了。不足之处:在难点的把握上学生的自主性体现得不够好。小石潭记知识点归纳3篇(扩展2)核舟记知识点归纳3篇核舟记知识点归纳1一、文学常识1、核舟记作者是明朝嘉善人魏学洢(y)(约1596约1625),字子敬,散文家,著有茅檐集。2、本文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笔记小说集虞初新志。二、文白互译原文:明有奇(q)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mn)、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wng)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y)余核舟一,盖大

29、苏泛赤壁云。译文: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名字叫做王叔远,(他)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宫殿、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某些东西的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赠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应当是苏东坡泛舟游览赤壁的情景。原文: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u)奇(j),高可二黍(sh)许。中轩(xun)敞者为舱,箬(ru)篷(png)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sn)之。译文:小船从船头到船尾长度大约八分多一点,高度约摸二分上下。中间高起而

30、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船舱旁边辟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推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原文: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rn)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x)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zh)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矫(jio)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q)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译文:船头坐着

31、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子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坐在右边,黄鲁直坐在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轴书画手卷。苏东坡的右手拿着手卷的右端,左手抚着鲁直的背脊。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什么似的。苏东坡露出右脚,黄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卷子下面的衣褶里。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黄鲁直不相类似。佛印*放着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而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一串念珠靠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原文:舟尾横卧一楫(j)。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chu)髻(j)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

32、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译文: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船工。在右边的船工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握着蒲葵扇,左手抚着炉子,炉子上面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原文:其船背稍夷(y),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rn)戌(x)秋日,虞(y)山王毅叔远甫(f)刻”,细若蚊足,钩画了(lio)了,其色墨。又用篆(zhun)章一,文曰“初*山人”,其色丹。译文:那只船的顶部稍微*坦,就在上面刻着作者的题款名字,文字是“天

33、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枚篆字图章,文字是“初*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原文: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yu)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x),技亦灵怪矣哉!译文:总计在一条船上,刻有五个人,八扇窗;刻有箬竹叶做的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有文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是挑选狭长的桃核雕刻成的。啊,技艺也真神奇啊!三、文言词语(一)、通假字1、诎右臂支船 (“诎”通“屈”

34、,弯曲。)2、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横”)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为字共三十有四 (“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甫”同“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二)、古今异义词1、尝贻余核舟一。(尝:古义:曾经。今义:品尝。)(贻:古义:赠。今义:贻误,贻害)2、高可二黍许。(可:古义:大约。今义:可以。)(许:古义:左右。今义:答应或表猜测。)3、其两膝相比者。(比:古义:靠近。今义:比较,对比。)4、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古义:尚,还。今义:曾经。)5、矫首昂视。(矫:古义:举。今义:矫正。)6、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奇:古义:零数。今义:奇数。)7、盖简桃核

35、修狭者为之。(简:古义:挑选。今义:简单。)8、以至鸟兽、木石。(以至:古义:以及。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前半句所说的动作、情况等所形成的。)9、罔不因势象形。(象形:古义:雕刻各种事物的形象。今义:六书之一。)(三)、词类活用1、卧右膝 (卧: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卧)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峨冠: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3、居右者椎髻仰面 (椎髻:名词用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4、箬篷覆之。(箬篷:名词用作状语,用箬篷)5、石青糁之。(石青:名词用作状语,用石青。)(糁:名词用作动词,涂抹。)(四)、一词多义1、其:他们的(其两膝相比者)他的指佛印的(而竖其左膝)那,

36、那个(其人视端容寂;其船背稍夷)指船底(则题名其上)它的,指字的(其色墨;其色丹)代船(而计其长曾不盈寸)2、端:一头,一方(东坡右手执卷端)正(其人视端容寂)3、可:大约(高可二黍许)可以(珠可历历数也)4、曰:叫做(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是(文曰“初*山人”,)5、者:的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的(两膝)(其两膝相比者)6、为:雕刻(为宫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是(中轩敞者为舱;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刻有(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为字共三十有四)7、之:的(能以径寸之木)代船舱(箬篷覆之)指窗户(闭之)指刻字的凹处(石青糁之)指竖起的左膝(左臂挂念珠

37、倚之)8、奇:q奇妙(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j零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9、绝:极,非常(佛印绝类弥勒)与世隔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0、云:句尾语气助词,可不译(盖大苏泛赤壁云)说(孔子云)11、并:和(题名并篆文)都(并怡然自乐)12、语:y说话(如有所语)y告诉(此中人语云)13、木:木头(能以径寸之木)树木(以至鸟兽、木石)14:有:有,与“无”相对(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15、而:表承接(启窗而观)表并列(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表转折,但是(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四、特殊句式1、判断句:(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2)中轩敞者为舱。(3)

38、盖大苏泛赤壁云。(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2、省略句:(1)各隐(于)卷底衣褶中。(2)则题名(于)其上。(3)(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4)尝贻余核舟一(量词省略)3、倒装句:(1)其两膝相比者(定语后置)(2)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数词后置)(3)其人视端容寂五、课文内容理解1、整体感知:本文细致地描述了雕刻品“核舟”的艺术形象,赞美了雕刻家的奇巧技艺(或“古代艺人的精湛技艺”),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2、核舟记说明顺序:空间顺序3、文章结构:核舟记:总起(1)分述(25)总结(6)总起(1)介绍了王叔远雕刻艺术上的卓越成就,点明了“核舟”的主题。分述(25)具体介

39、绍了核舟的结构,舟上的情形。总结(6)概括全文,赞颂技艺之精湛。顺序:船中间(船舱):第二自然段:核舟的大小和船舱的布局。船头(游览者):第三自然段:三个游览者的神情。船尾(舟子):第四自然段:舟子的发型、神态、动作。船背:第五自然段:题名和印章。4、本文写作特色:观察细致,描写生动;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富于想象。5、写舟的正面却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这样的顺序写,而是将船头和中间部分的顺次加以颠倒。为什么要这样写?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竟然可以关闭,由此说起能够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

40、想像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这后一个原因尤为重要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那么,苏、黄、佛印三位泛舟者所在的船头是画的主体部分,而船舱就是背景部分了;先出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还可以使读者初步领略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如果按正常顺序先写船头次写船舱,就不会产生这样的艺术效果。至于最后写船尾,这用不着细说,那两个舟子显然是用来烘托船头的三位游者的。6、 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用料体积小 所刻事物繁多 刻物情态毕备7、写三个人的神情主要是为了说明什么?文中哪句话赞叹了雕刻技艺的高超?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嘻,技亦灵怪矣哉”8、“闭字和“启”字相应,一启一闭说明了什么

41、?写出了介绍的顺序:由舟外到舟内再由舟内到舟外,引导读者仔细观看,并由此引出窗上的文字。9、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这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切题,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景色。作者真切地描述它们,足以见他对核舟观察的精细。10、文中第三段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于船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介绍起?因为这样写符合核舟的主题,苏东坡是“泛舟”的主角。11、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苏轼。“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后赤壁赋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赤壁赋中的句子。12、黄庭坚是宋朝的文学家,字鲁直 。13、点明核舟主题的

42、句子是 盖大苏泛赤壁云 。1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一句点明了窗子具有 灵活精致 的特点,说明雕刻的精巧。15、苏、黄二人的友好关系可以通过“左手抚鲁直背” 一个动作和“右手指卷,如有所语”的神态看出来。16、从对佛印的神情描写中,可以看出佛印 放浪形骸、超脱尘世、豁达开朗 的性格特点。17、第三段中作者以对人物姿态、神情的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人“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从第一段文字中找)的精湛技艺。18、从第四段对右边舟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 轻松悠闲 的神态,而左边舟子的神态则显得 专注*静 。19文中最后一段运用了 列数字, 作比较 的说明方法,这样说明的作用是 突出雕刻者

43、技艺的高超 。20、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嘻,技亦灵怪矣哉 。21、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语句是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知识点归纳2语音洢(y)皿(mn)贻(y)罔(wng)黍(sh)髯(rn)椎(chu)髻(j)神情与苏、黄不属(zh)通假字1、诎右臂支船 诎通屈,弯曲2、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横,横着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通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通拣,挑选重点词语解释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巧:特殊的技艺2、能以径寸之木径寸:直径一寸,用来形容圆形物的细小3、为宫室、器皿、人物为:做,这里指雕刻4、罔不因势象形罔:无,没有因:根据,依据象:模拟5

44、、尝贻余核舟一贻:赠送6、盖大苏泛赤壁云泛:乘船浮行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奇:j零数8、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可:大约9、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徐:缓缓地兴:起10、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髯:两腮的胡须,这里泛指胡须11、其两膝相比者比:靠近12、佛印绝类弥勒绝:极类:像13、舟尾横卧一楫楫:船桨14、其人视端容寂端:正15、其船背稍夷背:这里指船底夷:*16、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古代男子的美称,多附于表字之后17、钩画了了了了:清清楚楚18、其色墨墨:黑19、其色丹丹:朱红色20、为人五;为窗八为:刻21、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尚,还盈:满2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修狭:长而窄多义词为宫室:刻中轩敞者为舱:是为人五:雕刻能以径寸之木:木头以至鸟兽、木石:树木,如“草木皆兵”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特别长约八分有奇:零数东坡右手执卷端:边其人视端容寂:正,如“端正”重点语句翻译1、苏黄共阅一手卷1、苏轼和黄鲁直一同观赏一幅书画卷子。2、舟尾横卧一楫2、船尾横摆着一支橹。3、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3、总计这只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