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开发利用方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煤矿开发利用方案.pdf(7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开发运用方案 建设规模:15 万 t/a 目 录 一、概述.错误!未定义书签。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错误!未定义书签。三、矿产资源概况.错误!未定义书签。四、重要建设方案的拟定.错误!未定义书签。五、矿床开采.错误!未定义书签。六、选矿及尾矿设施.错误!未定义书签。七、环境保护.错误!未定义书签。八、矿山安全.错误!未定义书签。九、开发方案简要结论.错误!未定义书签。附表:综合技术经济指标表 附图:(1)矿区地形地质及总平面图(1:2023);(2)开拓系统、采区巷道布置及机械配备平面图(1:2023);(3)采区巷道布置剖面图(1:2023);(4)采煤方法标准图(1:100);附件:
2、一、概 述(一)矿区位置、从属关系和公司性质 1矿区位置 煤矿位于 村境内,行政区划属 所辖。矿区地理坐标:东经,北纬。矿区为一五边形,矿区面积 0.5135km2。矿井距 镇约 40.0km,距 火车站 5km,距 公路 2.0,支线从矿山东部边沿通过,交通极为方便。详见交通位置图 11。2从属关系和公司性质 根据 府函2023205号文,经原 与 煤矿业主协商,整合后共同成立 煤矿,并获得了省国土厅颁发的采矿许可证,核定生产能力15万t/a。整合后的 煤矿仍属私营个体公司,行业管理由 煤炭管理局管辖。图1-1 矿区交通位置图 煤矿 3矿山现状及编制说明 煤 矿 由 原 煤 矿(拐 点 坐
3、标 见 表 1 1)与 原 煤矿(拐点坐标见表12)整合而成,整合后其范围由5个拐点圈定(表13)。新矿权矿区面积为0.5135km2。表1-1 原 煤矿矿权拐点坐标 拐点 X Y 开采深度(m)1 1550-1350m 标高 2 3 4 5 6 7 8 表1-2 原 煤矿权拐点坐标 拐点 X Y 开采深度(m)1 1600-1350m 标高 2 3 4 表13 现 煤矿矿权拐点坐标 拐点 X Y 开采深度(m)0 1600-1300m 标高 1 2 3 4 矿区位于 关向斜北西翼北端,属 关向斜 井田,关向斜含煤构造单元是 重要的含煤构造及商品煤基地,煤层赋存众多(重要可采煤层有 2、6上、
4、10、12、16上、18上、19、23上、24、30上共 10 层),煤质较好,属主焦煤;同时煤层埋藏较浅、有露头出现,同时本区交通较为方便,因而区内采煤历史悠久,本矿区内煤层露头线上有多个小窑分布。大多为本地村民季节性开采,以采掘民用煤为主,证照不齐,现区内所有小煤窑均已关闭、封停。区内原 煤矿、煤矿始建于 90 年代,均属合法生产矿井,生产规模 万 t/a。两矿井均建有完整的开拓开采系统,其中原 煤矿建有 2 条井筒,井筒位于矿界南部边界,基本采用沿煤层(10 号煤层)斜井开拓,开采 10 号煤层;原 煤矿亦有完整的开拓系统,建有2 条井筒,采用平硐暗斜井开拓,暗斜井(运送、回风下山)沿
5、12 号煤层布置,截止 2023 年 2 月 29,10、12 煤层共开采 62.53 万 t 原煤。为适应当前煤炭市场及满足煤炭产业政策的需要,该两矿井进行整合并扩能至15 万 t/a。为进行整合设计及办理整合各项手续,2023 年 3 月,业主委托了 省 113 地质队编制了 煤矿资源/储量核算报告,该报告通过了 省规划院的专家评审,其核准的资源/储量获得了省国土厅的备案证明(国土资储备字2023427 号)。2023年 6 月,煤矿业主委托我公司编制该矿井的开发运用方案。(二)编制依据(1)煤矿(整合)开发运用方案委托书;(2)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199998 号)文,关于“矿山资源开发
6、运用方案编写内容规定”;(3)省 国 土 资 源 厅2023年7月10日 颁 发 的 煤矿采矿许可证(副本),证号为 4;(4)省 113 地质队,2023 年 12 编制的 煤矿资源储量核算报告;(5)省国土资源厅文献(国土资储备字2023427 号)“关于 省 煤矿资源储量核算报告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证明”以及附件 省国土资源勘测规划院 省 煤矿资源储量核算报告矿产资源储量评审意见书(国土规划院储审字2023023号);(6)省煤炭管理局文献(煤行管字2023246 号)“对 市煤矿 2023 年度矿井瓦斯等级鉴定报告的批复”(省煤炭管理局,2023.11.25);(7)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7、局、省煤矿安全监察局、省煤炭管理局以“安监管字办字2023345号文”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煤矿建设建设项目煤与瓦斯突出防治工作的意见”,2023.10、17;(8)省煤田地质局实验室 省 煤矿煤尘爆炸性鉴定报告(2023.8.17);(9)省煤田地质局实验室 省 煤矿煤炭自燃倾向等级鉴定报告(2023.8.17)。(10)煤炭工业小型矿井设计规范(GB50399-2023)及煤矿安全规程(2023);(11)设计人员现场踏勘收集的矿井建设的外部条件如水、电、路以及建筑材料等。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一)矿产品市场需求情况和预测 省 2023 年省内消耗 5500 万 t(其中电力用煤 185
8、0 万 t),省外消耗 4000万 t(含出口),重要是粤、桂、湘、川、渝、滇六省、市、区。对于 省,从此后煤炭消费发展看,按照全省对重点耗煤行业的发展规划,分析 2023、2023年煤炭消费市场情况为12500、13000万 t。煤矿有多层可采煤层,其煤种为低灰中灰、低硫中硫、低中热值焦煤,为较好的炼焦煤及炼焦配煤。焦煤除销住本地焦化厂外,由于本矿位于 省南部的 ,煤炭可销往云南、广西及广东等地。随着本地及周边经济的发展,本区煤炭需求量将进一步上升。(二)产品价格分析 本地炼焦用煤,目前坑口价格在 元/t 左右。随着本地经济的迅速发展,煤炭价格将会继续上涨,这将为矿山带来良好的发展机会。三、
9、矿产资源概况(一)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为充足发挥煤炭资源优势,促进 煤炭开发健康、连续、合理、有序发展,六 水市政府委托设计单位对现有生产矿井进行整合、调整、技改,使之符合当前产业政策需要的产业规模从而达成安全生产的目的,编制完毕了 水市 煤矿整合和调整布局方案,该方案通过省内各相关管理部门的审查,最终由 省人民政府批准。其中 (3万t/a)与 煤矿(3万t/a)整合而成,整合后煤矿名称为 煤矿,由5个拐点圈定,矿区面积0.5135km2,整合后的 煤矿设计生产能力15万t/a。根据 省国土资源厅 2023 年 7 月 10 日颁发的 煤矿采矿许可证,煤矿属 合法生产矿井,周边无
10、其它矿井存在,矿权无重迭现象。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根据 煤矿资源储量核算报告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证明(国土资储备字2023427 号),煤矿(标高+1600+1300m)保有资源量(122b+333)765.68 万 t。其中控制的基础储量(122b)641.41 万 t,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124.27万 t。3本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根据 煤炭资源整合方案,煤矿为原 及原 煤矿整合,为办理整合后的采矿许可证,亦为合理开发运用保有的矿产资源,受 煤矿业主的委托,编制整合后 煤矿的开发运用方案。设计严格按照国土资源部门划定的矿区范围、准采标高进行设计。同时严格按照煤矿设计规程、规
11、范,煤矿安全规程进行设计,并结合整合矿井的特点,设计以充足运用原有井巷设施、设备,以节省矿井投资为原则。(二)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性 1)地层 煤矿区域内出露地层重要为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P)、龙潭组(P3l)和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T1f)及少量第四系地层。(1)峨眉山玄武岩(P):出露于西部外围,由深灰色及灰绿色拉斑玄武岩、紫色凝灰岩、灰色致密的凝灰质角砾岩等组成,总厚度约 250m,与上覆龙潭组呈假整合接触。(2)龙潭组(P3l):为矿段内含煤地层,属以细碎屑岩为主的海陆交互相沉积。岩性由灰色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及煤层组成,厚度220-245m
12、,一般230m。含煤40-50层,一般可采 10 层。分为三段:第一段:为 24 号煤层顶界至铝土岩(龙潭组底界)。含重要可采煤层有 24号、30上煤层。平均厚度40m;第二段:为 12 号煤层至 24 号煤层顶板。含重要可采煤层有 12 号、16上、18上、19、23上煤层,平均厚度100m;第三段:为 12 号煤层顶板至 1 号煤层顶板(龙潭组顶界)。含重要可采煤层有2号、6上、10号煤层。平均厚度 90m;(3)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T1f):平均厚度 500m 第一段(T1f1):为灰绿色细砂岩、粉砂岩、薄层砂质泥岩、泥岩组成,下部富含动植物化石及星散状黄铁矿,平均厚度 152m。第二段
13、(T1f2):多由紫色泥岩、砂岩、泥质粉砂岩等组成,平均厚度 359m。(4)第四系(Q):该地层重要为坡、残积层分布于地形低洼地带,岩性为亚粘土及含碎石亚粘土,厚度0-15m 左右。2)地质构造 矿区位于 关向斜北西翼南段,地层总体走向北西,倾向南东,倾角 17-34,一般 20。矿区及外围发育的断层有F24、F28、F245,现分述如下:F24 断层:分布于矿区外围西部,走向 N2040E,走向长 4100m,向南、北申出图外,断层面近直立,断层以平推为主,落差 60m 左右,导致地表煤层反复。F28 断层:分布于矿区及矿区以南,走向近南北,走向长约 1050m,倾向西,倾角 55,落差
14、1520m,上 下降,为一正断层,导致煤层缺失。F245断层:分布于矿区范围,走向 NESE,往南交于 F24断层上,倾向 NE,倾角 50,落差 1020m,上 下降,为一正断层,导致煤层缺失。另有一些小断裂,规模较小,在此不在一一赘述。综上所述,矿区构造较简朴。2煤层及煤质特性 1)煤层特性 煤矿矿区内重要可采煤层为 2、6上、10、12、16上、18上、19、23上、24、30上煤层,现分述如下:(1)2 号煤层 位于煤组上段顶部,下距 6上煤层 13.0026.00m,平均 20.3m。厚度 0.37-1.68m,平均厚度1.11m,一般夹 0.07-0.68m 厚的高岭石泥岩 13
15、层,煤层顶板为细砂岩、粉砂岩,厚度 9.2m,底板为厚约 0.3m 泥岩,煤层较稳定。(2)6上煤层 位于煤组上段中部,上距 2 号煤层 13.026.0m,平均 20.3m,下距 10煤层 11.045.0m,平均 22.09m。全层厚度 0.64-2.58m,平均厚度 1.61m,煤层中夹 0.07-0.34米厚的灰色泥岩 03 层,顶板为粉砂岩或粉砂质泥岩,有几十厘米的伪顶;底板为细砂岩,有几十厘米的伪底。煤层较稳定。(3)10号煤层 位于煤组第二段中部,上距 6上煤层 11.045.0m,平均 22.09m,下距 12 煤层11.5027.50m,平均 22.09m。全层厚度 0.74
16、-1.44m,平均 1.15m,夹矸 0-2层,为灰色泥岩,煤层较稳定,顶板为粉砂质泥;底板为泥岩、粉砂质泥岩。(4)12 号煤层 位于煤组中段上部,上距 10 号煤层 11.5027.50m,平均 22.09m,下距 16上煤层 8.7140.5m,平均 35.25m。全层厚度 0.70-4.23m,平均 2.67m,夹矸石 02层,厚 0.050.32m,煤层较稳定,厚度变化较大,顶板为粉砂岩,底板为粉砂质泥岩,其上有几十厘米的泥岩伪底。(5)16 上号煤层 位于煤组中段上部,上距 12 煤层 8.7140.5m,平均 35.25m,下距 18上煤层6.020.0m,平均 7.83m。煤层
17、厚度 0.797.69m,平均厚 1.81m,厚度变化大,含夹矸 02 层,为高岭石泥岩。煤层顶板一般为灰色粉砂质泥岩或泥岩,底板为泥岩或粉砂岩。(6)18上煤层 位于煤组中段中部,上距 16上煤层 6.020.0m,平均 7.83m,下距 19号煤层 14.030.5 米 m,平均 22.08m。煤层厚度 0.383.43m,一般厚 2.32m,煤层构造复杂,一般含 02层夹矸,夹矸为黑色泥岩,厚 0.130.51m。顶板为灰色泥岩或炭质泥岩作为伪顶;底板一般为 1.00m 左右的黑色泥岩,其下为粉砂岩。(7)19 号煤层 位于煤组中段中部,上距 18上煤层 14.030.5m,平均 22.
18、08m,下距 23上煤层约12-25.5m,平均 7.23m。煤层厚度 0.19-1.97m,一般厚 1.62m,厚度稳定。煤层结构复杂,普遍含 13 层 0.05-0.36 米左右的泥岩夹矸。顶板为泥质粉砂岩,局部有 0.2m左右的泥岩作伪顶;底板为 0.8m 左右的灰黑色泥岩或炭质泥岩,其下为浅灰色粉砂岩。(8)23上号煤层 位于煤组中段下部,上距 19 号煤层 12-25.5m,平均 7.23m,下距 24 号煤层约10.0-19.0m,平均 13.68m。煤层厚度 0.21-2.91m,一般厚 1.07m,厚度变化大,煤层结构复杂,含 0-3 层 0.00-0.64m 左右夹矸,顶板为
19、粉砂岩,底板灰黑色泥岩或炭质泥岩。(9)24 号煤层 位于煤组下段上部,上距 23上煤层 10.0-19.0m,平均 13.68m,下距 30上煤层约27.5-47.0m,平均 34.18m。煤层厚度 0.55-1.72m,一般厚 1.20m,厚度稳定。煤层结构复杂,普遍含 0-2 层 0-0.45m 左右的泥岩夹矸。顶板为泥质粉砂岩,局部有薄层泥岩作伪顶;底板为 0.8m 左右的灰黑色泥岩或炭质泥岩,其下为浅灰色粉砂质泥岩。(10)30上煤层 位于煤组下段下部,上距 24 煤层 27.5-47.0m,平均 34.18m,煤层厚度 0.13-1.27米,一般厚 1.01m,厚度稳定。煤层结构简
20、朴,偶含 02 层 0.06m 左右的泥岩夹矸。顶板为泥质粉砂岩,局部有薄层泥岩作伪顶;底板为0.5m 左右的灰黑色泥岩或炭质泥岩,其下为浅灰色粉砂岩。矿区内重要可采煤层特性见表31。表 31 重要可采煤层特性表 煤层编号 煤层厚度(m)煤层间距(m)煤层倾角()煤层容重(t/m3)煤层结构 煤层稳定性 顶底板岩性 顶板 底板 2 0.37-1.68 1.11 1734 1.47 1-3 较稳定 细砂岩、粉砂岩 泥岩 6上 0.64-2.58 1.61 20.3 1.44 0-3 较稳定 粉砂岩或粉砂质泥岩 细砂岩 10 0.74-1.44 1.15 22.09 1.37 0-2 稳定 粉砂质
21、泥岩 泥岩、粉砂质泥岩 12 0.70-4.23 2.67 22.09 1.36 0-2 稳定 粉砂岩 粉砂质泥岩 16上 0.79-7.69 1.81 35.25 1.43 0-2 较稳定 粉砂质泥岩或泥岩 泥岩 18上 0.38-3.43 2.32 7.83 1.39 0-2 较稳定 泥岩或炭质泥岩 黑色泥岩 19 0.19-1.97 1.62 22.08 1.51 1-3 较稳定 泥质粉砂岩 泥岩或炭质泥岩 23上 0.21-2.91 1.07 7.23 1.42 0-3 较稳定 粉砂岩 泥岩或炭质泥岩 24 0.55-1.72 1.20 13.68 1.45 0-2 较稳定 粉砂岩 泥
22、岩或炭质泥岩 30上 0.13-2.17 1.01 34.18 1.45 0-2 较稳定 泥岩或炭质泥岩 粉砂岩 2)煤质特性(1)工业分析 该区原煤灰份为低灰的只有 12 号煤层,分析值为 14.32%;为中灰的有 2、6上、10、16上、18上、19 号煤层,分析值为 15.64-23.74%;其余为高灰煤,分析值为27.66-37.13%。矿区 2、6上、16上、18上原煤挥发份平均值为 34.0035.65%,精煤胶质层 Y 为 15.7-21.6,应属气煤,23、24、30上原煤挥发份平均值为 32.99-34.31%,精煤胶质层 Y 为 29.3-41.2,应属肥煤,12、19 煤
23、层原煤挥发份平均值为 33.46-36.24%,精煤胶质层 Y为 23-25.5,为气煤到肥煤的过渡层。(2)硫分分析 原煤全硫0.50%的有 2、6上、10、12、16上、18上、30上,属特低硫煤;0.5-1.0%的有 19,属中硫煤;1.5%的有 24、23上,属中高硫煤。(3)发热量 该区内煤层原煤可燃基发热量均在 19.71-20.48(MJ/kg)。属低中热值煤。矿井可采煤层煤质特性详见表 32。表 32 可采煤层煤质特性表 煤层 煤质分析()发热量(Qb.ad)(MJ/kg)煤种 水分(Mad)灰分(Ad)挥发分(Vdaf)全硫(St.d)2 0.982.35 22.48 34.
24、50 0.18 19.71 JM 6上 0.832.61 24.36 35.12 0.25 19.35 10 1.212.73 21.56 33.68 0.46 19.88 12 1.021.98 28.35 28.15 0.33 20.12 16上 0.992.82 22.34 33.00 0.19 20.35 18上 0.732.12 23.62 31.12 0.45 20.00 19 1.122.85 28.35 30.55 0.68 19.72 23上 1.332.78 30.12 32.99 1.83 19.83 24 0.682.01 31.10 36.50 1.67 20.35
25、30上 1.322.87 29.15 31.21 0.33 20.44 3矿床开采技术及水文地质条件 1)矿床开采技术条件(1)顶底板条件 本岩类组重要为三叠统下统飞仙关组(T1f)和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l)的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粘土岩等,本岩类抗风化能力弱,风化后呈土状结构,含泥砂重,岩土工程地质性质差。煤层的顶板为粉砂质泥岩、泥岩、粉砂岩、底板为粘土岩、粉砂质泥岩,稳定性差,工程地质条件中档复杂。(2)瓦斯 根据原勘探报告,在钻探过程中,瓦斯突出现象明显,矿区处在瓦斯突出较剧烈地带。据坑道资料记录,瓦斯含量为2.5%,每昼夜采 1 吨煤要喷出瓦斯 28.5m3。属瓦斯突出矿井。(3
26、)煤尘爆炸性 根据原勘探报告经对分析结果进行计算,各煤层之煤层爆炸指数均在 22%以上,推定区内煤层易燃,有煤尘爆炸的危险。(4)煤的自燃倾向性 根据原勘探报告,矿区各煤层均有自燃发火倾向,属二类自燃煤层。(5)煤与瓦斯突出 本矿井生产过程中曾发生煤与瓦斯突出事故,按有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设计。(6)地温 区内未发现地温异常区,地温正常。2)水文地质条件 矿区位于 西矿区 井田的中部,属于珠江水系的北 江上游拖长江支流,拖长江从矿区外围南部边界通过,汇入北 江。地表水系呈树枝状分布于河流两侧,多为雨源型冲沟,流量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降水时雨量骤然增大,雨停时则迅速减小,冬春(枯水季节)甚至干枯断流
27、。矿区地形总体为北西、南东高,中部低,最低侵蚀基准面为矿区南侧的拖长江河谷,海拔高程为 1519.2m,而开采煤层最低标高为 1300m,低于本地最低侵蚀基准面,煤矿开采,地表水补给地下水,将增长煤矿矿坑涌水量。(1)地下水类型 矿区内地下水类型重要为基岩裂隙水,另一方面为松散岩类孔隙水。(2)含水岩组及其含水特性 基岩裂隙水含水岩组:重要涉及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T1f)和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l)及峨眉山玄武岩组(P3)。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T1f)含水岩组:上段为灰绿色细砂岩、粉砂岩、薄层砂质泥岩、泥岩组成,下部富含动植物化石及零星散状黄铁矿,下段为紫色岩层:多由紫色泥岩、砂岩、泥质粉砂岩
28、等组成。该岩组风化裂隙及垂直溶蚀较发育,透水性较好,富水条件较好,含大量基岩裂隙水,具有较好的含水性能,本次测得其枯季泉流量最大为0.46LS,为富水性中档含水岩组;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l)含水岩组:属以细碎屑岩为主的海陆交互相沉积。岩性由灰色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及煤层组成,该岩组风化裂隙较发育,含少量裂隙水,本次测得其泉流量为 0.23LS,为富水性弱含水岩组;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P3)含水岩组:由深灰色及灰绿色拉斑玄武岩、紫色凝灰岩、灰色色致密的凝灰质角砾岩等组成,该岩组富水性弱,未见泉水出露,为富水性极弱含水岩组,为相对隔水层;松散岩类孔隙水含水岩组:重要
29、为第四系(),矿区内除南部少数孤峰基岩裸露外,其余均为风化残积、坡积物覆盖,低洼处和沟谷中有洪积和冲积物堆积。厚度变化不大,010m,一般厚 2.00m 左右。地下水赋存条件差,枯季一般不含水,局部松散层厚度较大的地带,含少量孔隙水。断层破碎带裂隙水含水岩组:在矿区中、西部发育有断层 F28、F245、F24,落差均大于 30 米,破坏了煤层的连续性,且均为正断层,具有一定的富水性和导水性,为将来煤矿开采后矿坑涌水的重要导水通道。(3)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矿区内的地下水靠大气降雨补给,大气降雨一部份蒸发回到大气层,另一部份通过裂隙、岩溶管道下渗补给地下水。地下水的流向受岩性、构造的控
30、制,其总体流向为由南西向北东或北流。(4)矿井充水因素分析 该矿是以大气降水为主的裂隙充水矿床,重要为顶板中所含裂隙水向巷道内渗漏,另一方面为老窑积水及采空区积水等。根据实际调查,经采用水文地质“比拟法”对矿井的总涌水量进行估算,整合后 煤矿面积为 0.5135km2,运用公式Q=Q1S/S1 得:雨季涌水量=75m3h,旱季涌水量=35m3h。矿山开采过程中的实际测量,煤层开采时有滴水、淋水现象,对矿床开采影响较明显,在此后开采生产中应加强对采空区积水的监测,保证生产安全。大气降水是矿床充水的重要因素。一般沿基岩裂隙渗入矿井,裂隙发育地段矿井充水会有所增大;地表水对地下水具有一定的补给作用,
31、矿床开采引起地表塌限后,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也许发生联系,易引起矿床充水,在掘进过程中,要注意发生突水现象,应引起高度重视,特别是在靠近拖长江一带,需留设足够的保安煤柱,加强探测及防水工作。矿区在此后的采矿生产过程中应加强水文地质勘查工作,做好防水和排水工作,保证安全生产。综上所述,矿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属简朴中档类型。4矿产资源储量 根据 省 煤矿资源储量核算报告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证明(国土资储备字2023427 号),资源量核准基准日:2023 年 2 月 29日,评审备案的 煤矿(标高+1600+1300m)保有资源量(122b+333)765.68 万 t,其中探明的基础储量(122b)6
32、41.41 万 t,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124.27 万 t。矿井各类保有资源/储量见表 34。表 34 各类资源/储量表 单位:(万 t)煤层编号 资源/储量级别 资源/储量(万 t)风氧化带(万 t)采空量(万t)保有资源储量(万 t)分层储量 2 122b 38.68 38.68 43.64 333 8.47 3.51 4.96 6上 122b 65.63 65.63 74.7 333 14.26 5.19 9.07 10 111b 21.78 21.78 0 44.92 122b 42.73 42.73 333 6.61 4.42 2.19 12 111b 41.15 41.
33、15 0 87.89 122b 77.58 77.58 333 18.41 8.1 10.31 16上 122b 89.02 89.02 102.89 333 19.47 5.6 13.87 181 上 122b 114.69 114.69 139.85 333 32.9 7.74 25.16 19 122b 80.43 80.43 96.41 333 26.67 10.69 15.98 23上 122b 44.51 44.51 61.72 333 21.07 3.86 17.21 24 122b 52.5 52.5 70.89 333 21.36 2.97 18.39 30上 122b 35
34、.64 35.64 42.77 333 7.96 0.83 7.13 合 计 881.52 52.91 62.93 765.68 765.68 122b 704.34 0 62.93 641.41 333 177.18 52.91 0 124.27 5对地质勘探报告的评述 本矿井位于 关向斜北西翼北端,属 关向斜 井田,该井田在1980 年,省煤田地质局 159 队对本井田进行了精查地质工作,并于 1980年 12 月提交了 省 特区 西矿区 井田精查补充勘探报告。2023 年,由地质部门在对以往工作总结的基础上,对 煤矿范围进行了地质简测工作,并提交了 省 煤矿地质简测报告。2023 年 1
35、2 月,113 地质队在总结以上工作的基础上,对地质简测工作的1:1 万地形地质图上地质界线、构造线、煤层露头线在实地进行了修测;同时实地对井下2个矿井井下巷道进行了实测,对井下煤层厚度、倾角以及采空区赋存状况进行了实测,提交了井上下对照图,各煤层底板等高线及储量估算图,计算了各开采煤层资源/储量。截止 2023 年 2 月底,共核算整合后 煤矿矿界范围内可采煤层 10 层煤层保有资源/储量(122b)+(333)共计 765.68 万 t。以上地质工作及储量核算报告,基本满足编制本开发运用方案需要。四、重要建设方案的拟定(一)开采方案 1建设规模及产品方案 1)建设规模 合理拟定矿井生产能力
36、对保证矿井生产的稳定性、可靠性、节省基建投资和矿井投产和达产至关重要。矿井生产能力的拟定,重要是考虑了井田内资源条件、开采技术条件、储量、地质构造、机械化装备及管理水平等综合因素,同时考虑本地规划、市场、运力等方面的因素。已颁发的 煤矿一年期采矿许可证,核定矿井能力为 9 万 t/a,但设计考虑以上因素,结合业主投资意向,设计推荐矿井生产能力为15 万 t/a。(1)储量 矿井可采煤层数达 10 层,保有资源量达 765.68 万 t,且矿井储量级别较高,大部分为探明的(122b)资源量,设计可采储量达448.68万 t。按 15 万 t/a 规模考虑,矿井服务年限约 2023,基本可以满足煤
37、炭工业小型煤矿设计规范对 15 万 t/a 技改矿井服务年限规定。(2)煤层赋存及稳定限度 矿区主采煤层 10 层,以薄及中厚煤层为主,煤层沿走向、倾向变化不大,以一个炮采工作面达成 15万/a能力较为容易实现。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尽管采矿许可证核定能力为 9 万 t/a,但矿井有达成15 万 t/a 规模的资源量、开采技术条件,同时业主有强大的资金保证和技术能力,同时扩大规模也符合煤炭产业政策的规定,因此本开采方案设计按 15 万 t/a 设计。2)产品方案 目前矿井产品为原煤,由于矿井规模较小,设计暂不建立洗选厂,仅通过简朴手选即销售。矿井生产的原煤重要销往本地焦化厂。部分优质焦煤销往广西
38、、云南两省化工公司。此后有条件时,可结合本区规划及市场情况,与邻近矿井共同建造群矿选煤厂,从而减少原煤灰分,满足更多用户规定,实现就地增值,给公司带来更大效益。2可采储量的拟定 1)矿区范围 整合后的 煤矿由原 煤矿、原 煤矿整合并经适当扩界而成。整合前后各矿井相对位置详见整合前后矿井对照图41。整合后的 煤矿,其矿区范围由 省国土资源厅划定,根据国土厅颁发的一年期临时采矿许可证,矿区范围由5个拐点圈定,其拐点坐标(北京坐标系)。表41 煤矿矿区拐点坐标表 拐点编号 X Y 0 1 2 3 4 井田面积0.5135km2,开采深度为+1600m+1300m标高。2)可采储量(1)矿井资源/储量
39、 根据 省 煤矿资源储量核算报告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证明(国土资储备字2023427 号),资源量核准基准日:2023 年 2 月 29日,评审备案的 煤矿(标高+1600+1300m)保有资源量(122b+333)765.68 万 t,其中探明的基础储量(122b)641.41 万 t,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124.27 万 t。(2)矿井工业资源/储量 矿井工业资源/储量(122b)+(333)k 641.41+124.27 0.7 729.11万 t 其中,k可信度系数,根据本井田内地质构造、煤层稳定性,k 取 0.7。(3)矿井设计资源/储量 矿井设计资源/储量为矿井工业资源量
40、减去设计计算的断层煤柱、防水煤柱、井田境界煤柱、地面建(构)筑物等永久煤柱损失量后的资源/储量。即:矿井设计资源/储量矿井工业资源/储量永久煤柱损失 永久煤柱损失的计算:a断层煤柱损失 井田范围内 35m 小断层较多,但对矿井开采产生影响的断层仅一条 F28 断层,该断层需留设断层保护煤柱。断层保安煤柱为断层面两端留设 25m 宽煤柱。计算公式如下式:断层防水煤柱断层轴长留设煤柱宽度采高比重/cos20 经计算 10 层煤层的断层防水煤柱(333),折减 0.7系数后为 24.59 万 t。b防水煤柱损失 矿区浅部有一定数量的小窑,但基本位于浅部煤层风氧化带内,而风氧化带未计算到资源储量。只有
41、 10、12 号煤层有较大的采空区,需计算采空区防水煤柱。防水煤柱宽度(h)按 30m计算。煤层防水煤柱损失量L边hMD/Cos2010-4 经计算矿井(二层煤)采空区防水煤柱(122b)5.53万 t t。c井田境界煤柱 根据有关设计规范规定,留设 30m 宽的煤柱。矿井 10 层可采煤层均需留设边界煤柱。其计算公式如下:矿区边界煤柱井田边界长留设煤柱宽度采高比重/cos20 经计算 10层煤层边界煤柱均为(333)资源量,折减 0.7后为 70.51万 t。d地面永久煤柱 井田范围内目前没有较集中的村寨和建筑物,仅有零星民房,设计建议业主开采前协议搬迁,因此设计不再留设地面永久建筑物煤柱。
42、则矿井永久煤柱24.59+5.53+70.51100.62 矿井设计资源/储量矿井工业资源/储量永久煤柱损失 729.11100.62 628.49(万 t)(4)设计可采储量 设计可采储量矿井设计资源/储量(工业场地+重要井巷煤柱煤量)采区回采率 矿井主工业场布置于 12 号煤层底板,需留设 12 号煤层以下 6 层煤工业场地煤柱,煤柱按工业地外围 10m 以 60 度移动角投影到各煤层;此外,主、副斜井井筒设于 12 煤煤层底板围岩,回风斜井设计于 10 号煤层中,需留设井筒煤柱,井筒两端各留设 20m 煤柱。经计算,工业场地煤柱为(122b)29.77 万 t,井筒煤柱 46.83 万
43、t。矿井共 10 层可采煤层,为薄中厚煤层,采区回采率分别取 0.8、0.85。经计算矿井设计可采储量 448.68 万 t。矿井可采储量各各煤层煤柱汇总见表 42。表 42 矿井设计可采储量汇总表 万 t 序号 煤层 矿井工业资源/储量 永久煤柱损失 矿井设计资源/储量 工业场地和重要井巷煤柱 设计可采储量 断层 防水 地面建(构)筑物 井田 境界 其它 合计 工业场地 重要井巷 合计 1 2 42.15 1.75 3.19 4.94 37.2 3.33 3.33 28.8 2 6上 71.98 2.49 5.12 7.61 64.4 4.74 4.74 47.7 3 10 44.26 1.
44、69 1.76 3.88 7.33 36.9 3.22 3.22 28.7 4 12 84.80 3.90 3.77 9.88 17.54 67.3 7.42 7.42 47.9 5 16上 98.73 2.78 0.00 7.70 10.48 88.3 5.31 5.29 10.60 62.1 6 18上 132.30 3.46 10.42 13.88 118.4 6.21 6.59 12.80 84.5 7 19 91.62 2.62 8.53 11.15 80.5 5.54 5.00 10.54 55.9 8 23上 56.56 2.47 8.61 11.07 45.5 5.10 4.7
45、0 9.80 28.5 9 24 65.37 1.87 6.95 8.82 56.6 3.93 3.56 7.48 41.7 10 30 41.34 1.57 6.23 7.80 33.5 3.67 2.99 6.66 22.8 合计 729.11 24.59 5.53 70.51 100.62 628.49 29.77 46.83 76.60 448.68 3)矿井服务年限 可采储量 448.68 万 t,设计生产能力 15 万 t/a,储量备用系数取 1.5,服务年限:TZ/(AK)448.68(151.5)19.9(a)。式中 T矿井服务年限(a);Z矿井可采储量(万 t);A矿井生产能
46、力(万 t/a);K矿井储量备用系数;按规范取 1.5。该矿井服务年限约为 19.9a。满足规范规定。3矿床开采方式 根据开采范围内的矿体保有资源的赋存条件、矿体产状,结合原有井巷布置,设计采用地下开采方式。4开拓运送方案及厂址选择 1)开拓现状 煤矿由 煤矿、煤矿整合而成,原两个生产矿井能力均为万 t/a,整合后扩能到15 万 t/a。作为整合矿井,整合以后的矿井开拓应充足运用原有场地、井巷设施及设备以充足节省初期投资,但原有场地及井巷设施是否能满足整合后矿井开发规模的规定,就必须先弄清其现状,从而才干了解是否可以运用。原生产矿井现状如下:(1)原 煤矿生产现状 原 煤矿采用平硐暗斜井开拓,
47、共有三条井筒,工业场地与井筒均布置于矿区边界南界清水乡政府附近,公路可直达场地。工业场地布置有矿办公楼等行政福利设施、地面生产系统,工业场地(涉及生产福利、行政办公以及生产系统)占地面积2.22hm2。该场地相对较为开阔,尚有发展的潜力。原矿井主平硐位于12 号煤层顶板,掘进约52m后见 12 号煤层,沿后沿煤层布置运送下山,目前矿井采用梯形棚支护,运送下山长约 450m,倾角 25,铺设 22kg/m轨道,采用绞车提高运送煤炭、矸石及设备材料,各类管线均铺于该井筒。矿井回风斜井距主平硐出口约60m,目前安装有 2 台 45kW 主扇。该风井最初以28倾角掘进约 20m,见 12 号煤层后,沿
48、煤层倾向布置回风下山,目前采用梯形棚支护,长约450m通过车场与运送下山沟通形成矿井开拓系统。为发展需要,矿井2023 年终开始掘进一条副斜井,目前已掘进 260m,该井筒为新掘,尚未与老系统沟通,由于该井筒为新掘,技改可以运用。其它两条井筒由于维护不好,且井筒不直,不能运用。目前 煤矿开采 12 号煤层,至 2023 年终,12 号煤层已开采 41.15 万 t。(2)原 煤矿生产现状 原 煤矿采用斜井开拓,共有二条井筒,工业场地与井筒亦布置于矿区边界南界,该矿井工业场地北距 煤矿场地约 150m 的 10 号煤层露头附近。目前公路也直达场地。工业场地布置有矿办公楼等行政福利设施、地面生产系
49、统,目前地面生产系统能力可达4.5 万 t/a 左右。该场地相对较为狭窄,基本没有发展的空间。原主斜井沿 10 号煤层掘进,目前该井筒沿煤层掘进约500m 至 10 号煤层深部边界,井筒采用锚喷支护支护,铺设 22kg/m 轨道,采用绞车提高运送煤炭、矸石及设备材料,各类管线均铺于该井筒。主斜井较平直,且目前维护良好,改造可以运用,其回风斜井弯弯曲曲,不能运用。2)开拓方案(1)开拓方案 矿区范围较小,既使两矿井整合后,矿区范围仍仅有 0.5135km2。可供选择的工业场地较少,原两矿井工业场地均布置于矿界南部清水乡政府附近的缓坡地处,该场地目前可以解决煤炭生产已达10.5 万 t 左右,各种
50、生产、生活设施均已形成。至目前止,原二个生产矿井共形成5 条井筒,其中三条进风井、二条回风井。通过对现场调查及井下井巷设施调查,目前的原 场地可以运用,而其它场地目前均不能满足布置15 万 t/a 规模需要。故本设计采用原 煤矿工业场地作为整合后 煤矿的工业场地。通过对原井筒及井下设施实地调查,原可以运用的井筒有原 主斜井,设计改造该主斜井为技改系统的回风斜井;原 副斜井目前尚在掘进过程中,设计将其改造为新系统的主斜井,同时在该井筒与回风斜井之间另掘一副斜井,主、副斜井掘进至 1400m(一水平标高)与已形成的回风斜井沟通形成矿井开拓系统。其中的回风斜井为运用原布置于10 号煤层的主斜井,主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