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必修一地理知识点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版必修一地理知识点归纳.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湘教版必修一地理知识点归纳必修一地理学问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供应能量 1. 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响。 2.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供应光热资源; 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存下来的太阳能; 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1. 太阳大气由里到外分层 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 光球 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色球 耀斑,是太阳活动最剧烈的显示 日冕 太阳风 2.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世界很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
2、和黑子变化周期有肯定的相关性; 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 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两极地区产生极光; 地球上水旱灾难、地震等自然灾难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高中地理必修二学问点 一、 人口的自然增长 1、10万年来人口增长 历史时期 人类的生产劳动 人口数量和增长状况 人口变化的缘由 农业革命之前 主要从事采集和狩猎 人口数量化少,增长缓慢 人们猎取食物的力量低,抵挡疾病和灾难水平差,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至工业革命期间 利用简洁的工具从事农业活动 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 耕作和浇灌技术进展,食物供给变得稳定而牢靠,死亡率下降 工业革命以后 工业生产活动快速扩大和进展 人口数量连续
3、增加,增长速度更加迅猛 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人类不断壮大着改造自然的力量,人们能获得充分的食物和完善的医疗效劳,死亡率降低 人口老龄化是指60岁以上老年人口到达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到达7%。 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凹凸 打算因素:自然增长率(正负值均可)、诞生率、死亡率 诞生率 死亡率 概念 指某地在一个时期(通常一年)诞生人数与该时期平均人口之比,它反映了人口的诞生水平 指某地在肯定时期内(通常一年)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平均总人口之比,它反映人口死亡的强度 影响因素 环境污染、生产力进展水平、医疗卫生水平、生育政策、生育观念、婚姻制度、宗教因素、政治因素、传统习俗、社会
4、风气等 自然灾难、环境污染、生产力进展水平、政治因素、受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水平、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等 3、兴旺国家与进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 兴旺国家的人口现状 进展中国家在二战后人口增长的特点 时间段 20世纪70年月中期,步入现代型 20世纪70年月以前 20世纪70年月以后 人口自然增长率 较低 人口增长速度 缓慢 快 趋于缓慢 人口数量 较稳定甚至下降,如俄罗斯、德国 缘由 经济进展水平较高,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完善,生育观念的转变 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进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使人口死亡率下降 许多国家实行了掌握人口的措施 4、人口的进展肯定要与经济社会进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
5、应。 5、人口进展不同于人口再生产,还包括了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素养的提高和人口构造的转变三方面的内容。 高中必修三地理学问 一、荒漠化概述 1、概念: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潮湿地区的土地退化,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2、表现: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3、根本过程: 植被遭破坏地面暴露风沙侵蚀或水土流失土壤水分和养分流失土地生产力长期丢失荒漠化景观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概况 (1)位置范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2)地形特征:东部是宽阔坦荡的
6、.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3)主要景观:干旱是最显著的自然特征。形成草原、荒漠主的景观。 (4)内局部异:以贺兰山为界,以东为半干旱草原带,以西为干旱和极端干旱地区。 2、荒漠化的自然缘由 (1)根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 (2)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3)动力条件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大风日数多 (4)主要自然因素气候特别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在荒漠化发生和进展过程中起着打算性作用 (1)根本缘由:人口激增对环境的压力;人类活动不当,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2)直接缘由: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矿交通建立不留意环保。 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三项内容: (1)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逼 (2)扭转正在进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3)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2、两条原则: (1)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2)坚持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