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黑龙江省大庆市东风中学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题.doc

上传人:gj****cr 文档编号:86124251 上传时间:2023-04-1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届黑龙江省大庆市东风中学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1届黑龙江省大庆市东风中学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届黑龙江省大庆市东风中学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届黑龙江省大庆市东风中学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题.doc(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1届黑龙江省大庆市东风中学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题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满分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历史是否有逻辑陈乐民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走经世致用的路线,中国的传统文化,无论多么博大精深,最终离不开当时的为世所用。中国人写史,离不了记言记事,到今天还是这样,脱不出以史为鉴。稍微有些哲学意味的史论几乎没有。历史哲学是欧洲的特产,主要是因为欧洲的哲学比较发达。先也是从叙事开始,到近代便有了对历史的理性批判,把人文因素融进历史。伏尔泰、赫尔德、康德、费希特、黑格尔、马克思,这是几大家。他们的历史观,无论是唯心唯物,都是理性历史。然而,大历

2、史是理性的,人们经验的历史却不是理性的。理性批判的历史,是宿命的,似乎历史是按照人的理想意图安排的,所以是理想主义的。现实的历史却相反,它经常是不合逻辑的。例如人类社会是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这是理性的;要以新代旧便难免发生革命,则革命是理性的。但历史是人表演的,革命是人干的;人是理性的动物,是说他有按理性行事的能力,但并不能由此说人天然就是理性的。否则古今中外就没有坏人、败类,没有疯子了。历史是任人装扮的;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视角。道德学家从中看出道德律;崇尚格致之学者从中看出器物奇技的代代翻新;尚武者从中看到的是连绵不断的兵燹征战;博学深思者从中看出精神的升华和沉沦;唯理主义者说历史是理性

3、的、有序的;经验论者说历史充斥了非理性,是无序的;乐观派说历史总是随着文明的脚步向好处发展的;悲观派说否!文明的每一次进步,都伴随负面的、无法克服的后果。19 世纪的欧洲历史学家大多认为历史是沿着自由主义和理性主义的路前进的;20 世纪的史学家们则认为历史根本没有定向施宾格勒在世纪初就曾问道历史是否有逻辑?20 世纪的欧洲史学家们自有他们的特殊的时代经验人们还是相信经验胜过理智他们向 19 世纪的理性批判史学发难你们太过相信人类的理智,你们的头脑清醒得把一切不符合理想的浑浊的秽物都滤掉了,历史绝没有那么透体通明。理智、理性,这些崇高无比的概念,可以作为一种人世间的理念,或者叫作目标;也可以适用

4、于某人某时某事,如说某人在某时某事上是很理智的,但不可能说某人在任何时候、任何事上都是理智的。更何况,理智会异化,异化到它的反面,变成非理智、反理智;当把理智神圣化的时候,理智尤其会转为非理智,直到变为疯癫。20 世纪的人读过几千年人写的历史,发现人写的历史与人造的历史不是一回事。他们在这一百年里亲历了那么多的主义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社会主义这些个主义把世界搅得周天寒彻,任谁也识别不出这世界的本来面目。或许仍是东坡居士有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看不清 20世纪的真面目,是因为身在其中;等到下个世纪或再下个世纪可能就比较客观了。然而也不尽然;因为人既是理性的动物,又是有愿望、有情感、有

5、利害关系缠身的动物,所以纯客观是没有的。于是在看历史问题时不免戴上今天利害关系的眼镜,历史终究还是客观不了。有一种说法,说历史从来不是如黑格尔说的是精神的历史,而是不折不扣的行动的历史实践的历史。诚然,实践是离不开精神的,但对历史进行判断的根据又总是人的行为。(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中国人写史和欧洲人写史都始于记言叙事,然后才有理性批判。B.不同的人以不同的视角看待历史,总会感觉到不一样的历史面貌。C.20 世纪欧洲史学家们认为 19 世纪的理性批判史学存在着局限。D.不管是身在其中还是过后反观,完全客观的历史都是不存在的。2.下列对文中引用不识

6、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目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着重赞扬东坡居士的诗句特别富于哲理思辨。B.说明只因身在其中所以无法看清历史真面目。C说明若干年以后回望就可以看到客观的历史。D.说明无论什么时候看待历史都不可能纯客观。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历史趋势看起来是有逻辑的,现实却常常没有逻辑性B.面对同样的历史,乐观派和悲观派都有着各自的看法C.有理智的人来写历史,才能说明白历史有没有逻辑性D.无论历史是否有逻辑。总需要依据人的行为进行判断台的主导地位,拼多多、小红书已显后来居上之势。(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 材料一)我认

7、为一个健康的中国,需要一个健康的文艺市场,中国的崛起,更离不开科学家。明星片酬越来越高,高得离谱。2014 年,李连杰被问到其片酬高达 6000 万一事,不屑地称:“太低了,2000 年我就拿到 1000 万美金,按当时汇率相当于8000 万。”这个世界真是太疯狂了!那些终生投身科研的科学家,大多都是身居陋室,连钱学森都是住百八十平方米的旧房子。而大明星们,住豪宅开豪车,广告收入动辄七八位数,像天上掉馅饼一样容易。这种现象的存在,让成长过程中的孩子难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孩子们都已经变得很现实,觉得搞科研是没有出息的。他们的人生目标不是升官就是发财,而当明星更是名利双收。这就是我们当今的社

8、会,价值观严重地扭曲。科学家地位远不如演艺明星,是时代的悲哀。一个浮躁的社会,人们追逐的都是表面的光鲜亮丽。于是各种包装炒作,让人们失去了自然和本真,浮躁的气息扩散到每一个角落,使得现代人已经不再关注社会的本源,而是追求虚无的奢侈浮华。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互联网变革的洪流又让人们惴惴不安,人们都在寻找精神依托。我们需要能够给国人做正确价值导向的“名人”,而恰恰社会上又非常缺少这种角色的存在,有文化、有担当、有历史责任感的名人太少了。正是因为没有真正的思想舵手,才使很多明星、网红爬到了时代之巅,负面影响将非常深远。人们不得不思考:中国精神在哪里?中国复兴从何谈起? (选自陈中华博客)(材料二)经

9、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公布了 2015 年的国际学生能力测试(PISA), 结果显示,美国“将来期望进入科学相关行业从业的学生比例”为 38%,中国只 有 168%,还不及 OECD 国家的平均值。去年,物理学家霍金开通了个人微博,短短半个月粉丝数量突破了 350 万。事实上,霍金之所以在全世界拥有数量巨大的粉丝,不光因为他对广义相对论的贡献,还来自于以下趣事:他在美国热门电视剧生活大爆炸中扮演他自己,利用电子发声器与美国的摇滚乐团录制歌曲。写得了论文,做得了网红,酷劲十足,这就是霍金的魅力,也是科学家的魅力。整日埋头于实验室,甚至抱病工作,英年早逝,在我们的宣传中,仿佛科学家不历经坎坷

10、,他们的道德形象就不高大。而事实上,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科学家形象更能凸显人生的高度和厚度。科学家对于孩子们的吸引力,除了科学 本身的魅力,很大一部分是要靠科学家来具体化和人格化的。对青年人来说,收入和地位等现实因素也极大地影响了职业理想的选择。科学家的经济回报和社会地位似乎不如明星、企业家也是当下的现实。现在,我国的国家最高科技奖奖金每人 500 万元人民币,由国家主席亲自颁发,正在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我们应以此反拨社会潮流,让科技人员真正感到既有“面子”, 又有“里子”。让科学家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明星,成为孩子们争相崇拜的偶像,唯有如此,当科学家才能重新成为孩子们的职业理想。(摘自 20

11、17 年 1 月 19 日光明日报第 6 版)(材料三)社会发展到今天,必须承认和接受其多元性和复杂性。各行各业都出精英,只不过用的评价标准不同罢了。把屠呦呦和黄晓明放在一起比较,是一种危险的逻辑。正如一提援外、减免他国债务,就有人提我国的贫困人口一样,如此对比似乎已成为一种万能诡辩术。如果用北京的房价来衡量青蒿素的学术价值,会得出什么结论呢?如果用一些方法降低“黄晓明们”的收入,限制“黄晓明们”婚宴和礼金规模,这又会是怎样的情形?市场与行政力量当各归其位,各司其职,各尽其力。屠呦呦的反面教材,不是连结婚都会躺枪的黄晓明,也不是娱乐圈这个花花世界。演艺明星即使再奢华,也不会让科学家们眼红。反而

12、是学术界内的各种失范现象,如学术造假、学术浮躁、科研体制僵化、收入分配不合理、科研机构衙门化、人才培养机制受阻等,才是阻碍科学家发挥更大作用的环境因素,从长远说,也损害了科学家在国人心目中的形象。(摘自 2015 年 10 月 13 日新华每日电讯)4、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者都关注当下中国科学家的社会地位相对不高的问题,从材料对此的分析来看,原因不仅在社会对名利的追逐,科学界自身也有很多地方值得反思。B材料三论及学术界内的各种失范现象阻碍了科学家发挥更大作用,因此材料 一、二讨论的“科学家地位远不如演艺明星”现象,并不严重。C材料一对我国科学家地位不如娱乐明星的现象,

13、分析较为详尽,具有较高的思考价值,而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了产生这种社会现象的原因。D三则材料都试图引导读者思考中国科学家地位不如明星的问题,体现了论者对中国科学发展的认真反思和良好期待。5、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一项是 ( )A三则材料所持观点相同,依据不同,这是论者基于自己的眼光和立场表达的见解,均能激发读者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社会事件。B对于同一社会现象,三者关注点各有侧重,材料一重在原因分析,材料二重在如何改善,材料三重在谈各行各业评价标准不同,强调学术界应自我反省内部问题。C与材料一比较而言,材料二把科学家与大众的疏离归因于科学家的角色定位,有失偏颇;材料三甚至认为只是科学界的内部问

14、题,说法过于绝对;所以,材料一的说法最有说服力。D从三则材料来看,对社会现象的评论,不能止于现象,应该探出背后深刻的社会原因,如果没有提出解决办法,这样的评论就没有价值。6、材料简要分析如何才能让“当科学家”重新成为年青一代的职业理想?(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回乡余显斌将军离开的时候,才十八岁。那时,将军背着斗笠,戴着军帽,很精神,也很帅气。将军是跟着刘邓大军离开的。将军离开时说,自己会回来的。将军拉着张婶的手说:“大妈,你救了我,到时我会回来看你的。”将军红着眼眶又对吴哥说:“大哥,你等着,我一定会回来的。”将军挥着手走了。将军这一走啊,南北东西,就

15、是几十年。几十年里,将军汇来东西,打来电话,问张婶好,问吴哥好,问乡亲们好。将军说,自己很想回来,可是,没有时间啊。将军说,自己一旦有时间,一定会回来,一定会看望乡亲们的。大家都说,将军还记得老家,还记得大家呢。张婶擦着眼睛说:“哎,孩子受苦了。”在张婶眼中,将军一直还是个孩子。吴哥也点着头,安慰道:“现在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将军的电话慢慢少了。张婶有时会望着村口,自言自语道:“咋不回来啊,是不是忘了老家啊?”吴哥摇着头,想说什么又没说,只是叹一口气。两人就谈起当年的将军,那样年轻,就是营长了,就带着部队打仗,就受伤了,在张婶家养伤。那时,生活多苦啊,没啥好吃的,上顿红薯下顿红薯的。张婶

16、说罢,长叹一声道:“难为了这孩子,也不怪把我给忘了。”吴哥仍不说话,咂吧着烟锅。那次,国军士兵听说一个解放军伤员在村里养伤,还是营长,就赶来抓。自己听到消息后,赶到张婶家,背起将军就跑,躲在山上三天三夜啊。国军士兵放火烧山。大火呼呼的,将一座山都烧秃了。自己和将军躲在一个水塘里,一人嘴里衔着一根芦苇管,这才躲过一劫。两个老人说着,仿佛再次回到了当年。终于,张婶没有等到将军回来,闭眼前告诉孙子周根,将军回来了,替自己告诉将军啊,当年,生活不好,受苦了啊。周根点头,默默无言。吴哥不久也走了,临走告诉儿子吴竹,将军回来了,告诉将军,老哥哥一直想着他呢,盼着他呢。吴竹也点着头,默无一言。两人都想,将军

17、能回来吗,以老人们所说的年龄,将军现在也是花甲老人了。听村长说,将军身体一直不好。当年的那颗子弹一直没有取出,还在脑袋里。老人们临终的嘱托,能兑现吗?他们心中,就有了心结。他们没想到,将军真的就回来了。将军回来,是在一个深夜,四周静悄悄的,只有虫鸣唧唧。一辆车悄悄在夜色里来,又悄悄在夜色里离开。第二天,当村人听到消息后,都围着村长炸开了:“将军回来了,咋不告诉我们一声啊?”有人叹气:“哎,老家毕竟是山里啊。”周根咳了一声,这这样,自己咋的告诉奶奶啊?奶奶听到这样的消息,会在地下瞑目吗?吴竹更是摇着头,一声不吭。村长低沉着声音告诉大家,车子走了,将军没走,留了下来。见大家都睁着眼睛,四处张望着。

18、村长说,车子带回的不是将军,是将军的骨灰盒。将军十几年前枪伤就发作了,瘫痪在床上,记忆力已经模糊,啥也不知道了。临死前,将军竟然清醒过来,告诉家人,他要回家,要回到霍山去,那儿的乡亲在等着自己,张婶在等着自己,吴哥在等着自己,自己活着不能回去,死后也要回去。大家听了眼圈都红了,有人问:“葬葬在哪儿啊?”村长说,将军死前吩咐,将自己骨灰带回来,悄悄葬在霍山的土地上,不要举行追悼会,不要起坟,不要立碑,不要让人发现墓地。周根急了道:“我们该去放一挂鞭炮啊。”吴竹点着头道:“对啊,清明了,也得去挂一串纸啊。”村长摇着头,因为,将军说,当年在这儿,自己受伤,连累了乡亲们。也连累了这儿的树木山林,遭到火

19、烧,自己一想到就愧疚。如果,将来大家要祭奠自己,到了清明节,就栽一棵树吧。栽一棵树,就等于替自己报答了故乡一份情意。大家再次沉默着,久久无语。以后,每到清明,村子里的人都拿着树苗,在山上四处栽着。周根和吴竹栽的格外多,山前山后,河边坝上。他们说,这是替他们的奶奶和父亲栽的,奶奶和父亲是将军的老友,一定更想念将军。村子,于是就掩映在一片绿色里,一片花光中,一片鸟鸣里。(有删改)7、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回乡”展开情节,主要写了乡亲们的“盼”和将军的“愿”,而这“盼”和“愿”之间留给了读者巨大的想象空间。B“时间,一天天过去,将军的电话慢慢少了”,这既暗示

20、了当时将军的身体状况不佳,也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做了铺垫。C“难为了这孩子,也不怪把我给忘了”,这句话写出了张婶对将军的理解,她认为将军现在生活好了,是不会回来的。D小说通过“村长”这一形象,交代了“将军”后半生的生活状况,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同时,也丰满了将军这一形象。8、文中将军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9、 简要分析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6分)二、古诗文阅读(34分)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19分)完颜元宜,本名阿列,一名移特辇,本姓耶律氏。父慎思,天辅七年,宗望追辽主至天德,慎思来降,且言夏人以兵迎辽主,将渡河去。宗望移书夏人谕以祸福,夏人乃止。赐慎思

21、姓完颜氏,官至仪同三司。元宜便骑射,善击球。皇统元年,充护卫;累迁瓯里本群牧使,入为武库署令,转符宝郎,海陵篡立,为兵部尚书。天德三年,诏凡赐姓者皆复本姓,元宜复姓耶律氏。历顺义、昭义节度使,复为兵部尚书、劝农使。海陵伐宋,以本官领神武军都总管,以大名路骑兵万余益之。前锋渡淮,拔昭关,遇宋兵万余于柘皋,力战却之。至和州,宋兵十万来拒,元宜麾军力战,抵暮而罢。宋人乘夜袭营,元宜击走之,黎明追及宋兵,斩首数万,以功迁银青光禄大夫。海陵增置浙西道都统制,使元宜领之,督诸军渡江,佩金牌,赐衣一袭。是时世宗已即位于辽阳军中多怀去就海陵军令惨急亟欲渡江众欲亡归决计于元宜。猛安唐括乌野曰:“前阻淮渡,皆成擒

22、矣。比闻辽阳新天子即位,不若共行大事,然后举军北还。”元宜曰:“待王祥至谋之。”王祥者元宜子,为骁骑副都指挥使,在别军。元宜使人密召王祥,既至,遂约诘旦卫军番代即行事。元宜先欺其众曰:“有令,尔辈皆去马,诘旦渡江。”众皆惧,乃以举事告之,皆许诺。十月乙未黎明,元宜、王祥与武胜军都总管徒单守素、猛安唐括乌野、谋克斡卢保、娄薛、温都长寿等率众犯御营。海陵闻乱,以为宋兵奄至,揽衣遽起,箭入帐中,取视之,愕然曰:“乃我兵也。”大庆山曰:“事急矣,当出避之。”海陵曰:“走将安往。”方取弓,已中箭卜地。延安少尹纳合斡鲁补先刃之,手足犹动,遂缢杀之。骁骑指挥使大磐整兵来救,王祥出语之曰:“无及矣。”大磐乃止

23、。军士攘取行营服用皆尽,乃取大磐衣巾裏海陵尸,焚之。遂收尚书右丞李通、浙西道副统制郭安国、监军徒单永年、近侍局使梁琉、副使大庆山,皆杀之。元宜行左领军副大都督事,使使者杀皇太子光英于南京。大军北还。大定二年春,入见,拜御史大夫,诏曰:“高桢为御史大夫,号为正直,颇涉烦碎,臣下衣冠不正亦被纠举。职事有大于此者,尔宜勉之。”未几,拜平章政事,封冀国公。赐玉带、甲第一区,复赐姓完颜氏。往泰州路规措讨契丹事,元宜使忠勇校尉李荣招窝斡,窝斡杀荣,诏追赠荣进官四阶。五月,上闻元宜将还,遣使止之。契丹已平、元宜还朝,奏请益诸群牧铠甲。诏从之,每群牧益二十副。元宜复请益临潢戍军士马,诏给马六百匹。久之,罢为东

24、京留守。乞还所赐甲第,上从之,赐以袭衣、吐鹘、厩马、海东青鹘。未几,致仕,薨于家。上闻之,遣使致祭,赙赠甚厚。元宜子习涅阿补,大定二十五年为符宝祗候,乞依女直人例迁官,上曰:“赐姓一时之权宜。”令习涅阿补还本姓。(节选自金史卷七十)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是时/世宗已即位于辽阳/军中多怀去就/海陵军令惨急/亟欲渡江/众欲亡归/决计于元宜。B. 是时世宗已即位于辽阳/军中多怀去就/海陵军令惨急/亟欲渡江众/欲亡归/决计于元宜。C. 是时/世宗已即位于辽阳/军中多怀去就/海陵军令惨急/亟欲渡江众/欲亡/归决计于元宜。D. 是时世宗已即位于辽阳/军中多怀去就/

25、海陵军令惨急/亟欲渡江/众欲亡/归决计于元宜。11. 下列对文中加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兵部尚书属于六部之中的兵部,六部是中央行政机构中六部的总称。明清时期的其他五部分别为吏部、礼部、刑部、工部、商部。尚书是部门的最高官职。B. 迁:改官。有三种情况:一是平调,二是升迁,三是降职。古代常在迁的前后加字加以区别。如“迁受”“迁除”“迁进”表示升迁;“迁官”“迁调”“转迁”说明调职;“迁谪”“迁削”“左迁”常指降职。C. 乙未为六十干支之一,多用于记录时间,前一位是甲午,后一位是丙申。论阴阳五行,天干之乙属阴之木,地支之未属阴之土,是为木克土。D. 大定,是金世宗的年号。公元

26、1161年10月28日,金东京留守完颜雍即皇帝位,改元大定。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完颜元宜的父亲耶律慎思向宗望投降,并告知了西夏国将派军队迎接辽国君主的情况。事后皇上赐予慎思改姓完颜氏,官至仪同三司。B. 海陵王征伐宋国时,元宜带军奋战,偷袭宋军军营,杀死了宋兵数万。凭这个功绩,元宜被提升为银青光禄大夫。C. 大定二年春,元宜入朝拜见天子,授官御史大夫。不久元宜又官拜平章政事,封为冀国公,被重新赐姓完颜氏。D. 元宜的儿子习涅阿补,官任符宝祗候。在他任职期间被皇帝赐回耶律姓氏。13. 把划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元宜先欺其众曰:“有

27、令,尔辈皆去马,诘旦渡江。”(2)海陵闻乱,以为宋兵奄至,揽衣遽起,箭入帐中,取视之,愕然曰:“乃我兵也。”(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独不见沈佺期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注丹凤城:指长安。流黄:黄紫色相间的丝织品,此指帷帐。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诗借用乐府古题“独不见”。郭茂倩解题云:“独不见,伤思而不得见也。”这恰如李白诗言:“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B.首联中开头两句“郁金堂”、“玳瑁梁”描绘

28、女主人公的闺房之美,通过正面衬托抒写了女主人公“思而不得见”的愁肠。C.颈联承接颔联中的苦苦相“忆”,思妇在京城苦苦思忆丈夫,哪曾想夫婿音讯断绝,思妇在京城满怀担忧,惴惴不安。D.尾联构思新颖,先写主人公愁苦至极的内心独白,再写其不胜愁苦而迁怒于明月,意境较前人开拓一步,增添了抒情色彩。15、“九月寒砧催木叶”一句中“木叶”一词能否换成“树叶”?为什么?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6分)16、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孔子对弟子们的教育讲究“因材施教”,从不曾轻易给学生们下定义,但对于子路的回答,孔子的态度却在“ ”一句中得到了体现,而对于曾皙的回答,他更是直接用“ ”将自己的态度表明。

29、(2)阿房宫赋中以龙和虹为喻,写长桥和复道壮美的句子:_,_?_,_。三语言表达(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在互联网时代,信息_,虽不乏有价值的内容,但也存在内容劣质化、虚假化等诸多问题。如今越来越多的网络平台提倡优质内容的生产和创作,这和传统出版领域对具有畅销潜质的作者进行开发_。互联网大大降低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门槛,许多人满足于阅读_却真伪难辨的粗浅知识,( )、在这个“知识越来越多而思考越来越少”的时代,必须利用不断更新的新阅读媒介,实现自身知识的输出与内化,碎片化阅读时代读者必须注意的问题。因为即使能辨别出优质的内容,碎片化阅读所获得的知识也大多是零散的信息点,_无系统化,难以构

30、建起提升自我的知识体系,、所以,除了要提高自身对优质内容的鉴别能力,还须借助有效的知识管理工具,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库,从而不断完善和更新自身知识结构。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必须利用不断更新的新阅读媒介,实现自身知识的内化与输出,碎片化阅读时代读者必须注意的问题。B. 如何利用不断更新的新阅读媒介,实现自身知识的输出与内化,碎片化阅读时代读者必须注意的问题。C. 如何利用不断更新的新阅读媒介,实现自身知识的内化与输出,是碎片化阅读时代读者必须注意的问题。D. 必须利用不断更新的新阅读媒介,如何实现自身知识的内化与输出,是碎片化阅读时代读者必须注意的问题

31、。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而毫不关心这种阅读能够提升自身能力B. 也毫不关心这种阅读对自身能力的提升C. 也对这种阅读不能提升自身能力毫不关心D. 而对这种阅读能否提升自身能力毫不关心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数不胜数 别无二致 唾手可得 支离破碎B. 浩如烟海 别无二致 信手拈来 支离破碎C. 浩如烟海 大同小异 唾手可得 七零八落D. 数不胜数 大同小异 信手拈来 七零八落20、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辞楼下殿,辇来于秦B.朝歌夜弦,为秦宫人C.后人哀之而不鉴之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21

32、、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洎牧以谗诛A.秦人不暇自哀B.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D.苟以天下之大2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 12 个字。(5分) 过度焦虑的人往往“因为 100%的追求,产生 1%的恐惧”,继而“因 1%恐惧而放弃 99%的行 动”。实际上,没有任何一种行动是 100%安全、不承担风险的,我们应当为自己设置风险边界, 即使存在风险,只要不超过边界就果断地行动, ,也要勇敢地承受,接受不好的结 果远比逃离危险的海洋容易得多。三思而后行固然是一种谨慎、周密的

33、品质,对于重大事件想清 楚、想仔细无可厚非。毋庸置疑的是,无度的熟虑、多虑导致过度的焦虑,过度焦虑者往往对看 来不那么重要的事也进行深度思考。 ,价值为零,感觉的改变是通过行动,而不是 道理,迈出第一步是缓解过度焦虑的关键。“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核心理念,强调应当抛弃以 情绪为准则的生活态度, 。过度焦虑者应破除感情用事,转变一旦出现焦虑感受就 什么都不做的行为模式,去做当下应该做的事,而不是想去做的事,以行动及行动的成果体现自 身的价值,而不是被动地被情绪左右、束缚。 四、写作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首次明确提出“教师惩戒权”这一问题,并要求制定实施细则,用以规范学生、家长、教师、学校的行为。这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在此之前,教师“体罚”了学生,会面临家长、社会、媒体與论、教育行政部门等多方面的压力,大都会受到严肃处理。相关法律的欠缺,产生了诸多家校矛盾,以致老师们畏首畏脚,不敢惩戒学生。请结合材料内容,以“教育要不要惩戒”为辩题,写一篇辩论稿,阐述你的观点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