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时期人物画表现形式的形成和发展.pdf

上传人:g****s 文档编号:86113961 上传时间:2023-04-13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61.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魏晋时期人物画表现形式的形成和发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魏晋时期人物画表现形式的形成和发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魏晋时期人物画表现形式的形成和发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魏晋时期人物画表现形式的形成和发展.pdf(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龙源期刊网 http:/ 魏晋时期人物画表现形式的形成和发展 作者:盛丹丹 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9 年第 06 期 摘 要:文章通过分析魏晋时期的历史文化背景,探究当时人物画表现形式的形成和发展原因,而后通过叙述当时佛像艺术对人物画发展的影响、联系以及顾恺之以形写神、谢赫六法论的提出,总结出魏晋时期人物画以线条造型、色彩烘托的表现形式。关键词:佛像艺术;以形写神;六法论;人物画;魏晋时期 一、魏晋时期人物画发展背景 历经四百多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人民的生活陷入到空前的黑暗。在这样的大动乱下,各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文化开始融合,思想、文化、艺术都达到了空前的发展。首先

2、,经学虽仍然被统治者奉为正统,但在知识分子当中已失去了吸引力,以道家思想为主,包括被压抑数百年的先秦名、法诸家,重新被人们发现和探索,这一现象实现了中华民族一次伟大的文艺复兴。在摆脱了礼教和经学的束缚以后,人们获得了脱离物欲的轻松和自由,玄学也就此产生。其继承了传统道教对欲望的克制,希望达到社会与人的和谐共存,追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完全自然状态,实现人内在精神的超凡脱俗,这为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精神环境,造就了一个个才华横溢的人才。但有限的精神解放并不能推进社会进行新的发展,人们仍然饱受战争、背井离乡的漂泊之苦,而佛教的弘扬使得人们精神解放的同时也得到了依靠和安慰,人们需要这样的精神武

3、器来战胜恐惧和痛苦。与此同时佛教艺术也带来了人物画的新发展。二、魏晋时期佛像艺术对人物画发展的影响 佛教与历史悠久的老庄哲学在融合的同时,将艺术的内省和神思进行整合,将色空和大象无形进行合并,将重精神、重心境、重神韻的审美观念植根于人们意识中,由此形成了形神论、意境论等理论的哲学基础和美学基础。戴逵、卫协、张僧繇、曹不兴、顾恺之这几位魏晋时期的画家都在佛像艺术中探索形神的结合。最初,佛像画范本从印度西域传入中原,东吴画家曹不兴临摹了康僧会带到建业(南京)的西国佛画,以此作为佛像的仪范,在历史上便有佛画之祖的称誉。因此,曹不兴的佛像风格对后人的影响很大,后来的张墨、卫协都师承于他,而顾恺之等人又

4、师承于卫协。南梁画家张僧繇,相传他在南京一乘寺用天竺(印度)画法画凹凸花,并设朱及青绿诸色,使观者远望眼晕如凹凸,就视乃平。他的作品多数是佛教题材,在画卢舍那佛像的时候主要采用了凹凸法。他画的卢舍那佛像打破了传统的北魏佛像给人的威严庄重之感,同时区别于龙源期刊网 http:/ 两宋时期的世俗化,表现出卢舍那人神共存的双重内涵和形象。将卢舍那佛像自然宁静、持戒修行的执着精神生动形象的用高超的技巧表现出来,于是中国佛像艺术第一种样式“张家样”被创造出来。张僧繇虽无传世作品,但可从北齐校书图(宋临本)和山西太原娄睿墓壁画中想见张家样的大体风格。历代名画记卷二“论师资传授南北时代”中记载,唐代吴道子师

5、从张僧繇,吴带当风就是根据张家样形成的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艺术实践。在此以后受当时佛教造像手法(通肩式)影响的北齐曹仲达的“曹衣出水”,被称为“曹家样”,成为佛像艺术的另一种样式。他的绘画风格与用笔犀利的陆探微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就是说曹衣出水和瘦骨清像之间存在艺术风格上的联系。从流传至今的敦煌北朝壁画、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宋摹本)、列女传图(宋摹本)、女史箴图(宋摹本)及北齐校书图(宋摹本),近年来出土的北齐娄睿墓壁画、北齐徐显秀墓壁画、北魏司马金龙墓漆画、北齐湾漳大墓壁画等都能清晰地看出这一时期的人物绘画在产生着不同的变化。中国早期的人物画更接近于符号,更强调动态、气势、气韵生动,但实体感弱,

6、而南北朝时期人物画强调形体的体积,形体起伏清晰,造型结实厚重且生动,相比早期人物画较为写实,同时,从画面的疏密安排上来看,较早期人物画来说是不同的。三、系统人物绘画理论的提出 (一)以形写神绘画理论的提出 因为有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的征引,顾恺之的画论得以流传至今。顾恺之师从于卫协,他认为,艺术的创作来源于客观现实,画家必须要通过对客观现实的观察和认识,在创作过程中,才能达到以形写神的艺术效果,这是朴素的唯物主义美学观点。从他的魏晋胜流画赞中就可以看出这一观点,其中提到迁想妙得,迁想的前提就是需要尊重客观事实,而空想则会产生令人失望的结果。在创作时还必须要有“人心之达”,也就是说,画家需要了

7、解创作对象的生活以及内心世界。他也是拿这样的要求去评价“小列女”、“醉客”或者“壮士”的。同时他提出的以形写神、置陈布势的见解为谢赫的“六法论”奠定了基础。顾恺之“以形传神”的艺术原则中提出了眼神对传神的作用、相貌特征的传神作用以及人物环境对人物气质性格的烘托作用。他改变了晋以前粗糙的人物描绘,注重人体比例结构,在线条使用方面改变晋以前笨拙且装饰味浓的线条,取而代之的是流畅自然且能表现质感的线条,在构图上由晋以前图案式的刻板构图发展为表现日常生活场面的活泼式构图,人物画逐渐向以形写神发展。直至唐朝,著名画家阎立本将以形写神继承并发展下来,历代帝王图则是他创作原则的全面实践。(二)谢赫六法论的提

8、出 谢赫在绘画史上的重大贡献在于他在古画品录中的序言中提到的六法,这在中国画学上是较早且系统的绘画理论。六法指的是:一曰气韵生动,二月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龙源期刊网 http:/ 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气韵生动是六法中重要一法,概括了除骨法用笔以外的其他四法的表现特质,在对很多画家的评论中都可以看到。如卫协、顾骏之、晋明帝、戴逵、丁光等,他们的绘画形象传递出一种感动人的力量,给人美的感受。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的画论六法中提到:“今之画,纵得形似,而气韵不生,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也就是说,一幅画即使达到了造型标准的要求,也未必能够气韵就生动,一幅气韵生动的作品

9、,必然具备着形象的美好和正确、位置经营巧妙,因此骨法用笔和应物象形必须要以气韵生动为准则。一件好的绘画作品要在主题思想、形象塑造、情节变化、构图、色彩等各方面给人整体而又具体的感受,谢赫所说的气韵生动指的就是这些。谢赫的理论虽然有一部分受顾恺之的影响,但是就其品鉴画作的体例而言,则看出是在萧道成品画的基础上创作的,即谢赫将萧道成品画时将画家分为三六九等的方式运用在自己评鉴画作的过程中。四、魏晋时期人物画表现形式 (一)流畅自然的线条 线条作为中国画中最本质的表达方式,较容易表现出作者的个性特征,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线条难以模仿这一问题。汉代帛画中的线条装饰味较浓,纯粹的是为了勾勒而存在,线条没有

10、轻重转折,行笔时没有快慢之分,也没有起承转合的气韵连贯,仅仅为了框出外形而存在,毫无韵味可言,生硬且呆板。而在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的理论后,人物画的发展有了新的突破。在此以后的人物画家能够用线条来表现人物转折的微妙关系、变化丰富的形体特征,从而抓住准确的造型以达到传神和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以顾恺之的列女仁智图为例,其中的线条以一种循环超乎的形式存在。顾恺之继承与发展了卫协的巧妙与精思,根据自己的绘画实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风格,将中国人物画以线为造型的风格提升至更高的意境。如在洛神赋图(宋临本)中春蚕吐丝式的线条,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在洛水之滨曹植与洛神依依不舍、难舍难离的情感,从而达到“手

11、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的意境,将“以形写神”的艺术原则,呈现得淋漓尽致。在这样的基础上,张僧繇受卫夫人书法的启发,在“密体”的基础上改造出了“疏体”,何为“疏体”?“笔才一二,象已应焉”,也就是说简单的几笔便表现出人体的形体结构,将人物的气质面貌呈现出来。生动有力的线条赋予了魏晋时期人物画更丰富的精神,对后世人物画的发展影响深远。当前张僧繇的画作已无流传,但我们可以根据唐代张怀瓘对他“张得其肉”的艺术风格的评价想见其作品造型之精准、线条之流畅。由此,我国绘画艺术疏与密两种基本表现手法初步形成。(二)符合创作规律的色彩 谢赫在六法论中提出“随类赋彩”,这一法基本上概括了中国画创作中有关色彩的基本

12、准则。其首先肯定了色彩在繪画中是占重要地位的,相比于汉朝只讲用笔不讲颜色的绘画,这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随类赋彩”指的就是赋予不同的事物不同的色彩,结合着六法整体理解来看,中国画是一门主客观统一,并在这基础上能够以意造型的绘画,所以,绘画的颜色不一定龙源期刊网 http:/ 要与自然原型完全一致,但一定要强调对象的特征,符合画面整个艺术效果,清楚地表达主题思想。因此魏晋时期的以意赋色并不像西方画那样借助自然科学,对光源色彩进行详尽的分析研究以达到准确逼真的画面效果,虽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色彩不太符合自然的色彩规律,却巧妙地对应上了艺术创作的规律,这也为我们当前的人物画创作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线条造型仍为主要表现形式,色彩只起烘托画面气氛作用。五、结语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政治混乱、社会动荡的苦难时期,但中国人物画却在这个时期大放异彩,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学习材料和研究依据,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针对这个文化大交融时期人物画风格的形成和发展进行探讨,理清其发展脉络,以对当今人物画的继承和发展起启示作用。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文案大全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