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第6课北宋的政治同步训练及答案解析.pdf

上传人:g****s 文档编号:86107771 上传时间:2023-04-13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392.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第6课北宋的政治同步训练及答案解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第6课北宋的政治同步训练及答案解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第6课北宋的政治同步训练及答案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第6课北宋的政治同步训练及答案解析.pdf(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1 第 6 课 北宋的政治 一、选择题 1.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是用一种不流血的方式,结束了 50 多年的混战,开启了一个新的年代。和此事有关的皇帝是()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 2.在宗法观念盛行的社会,姓氏是有贵贱之分的,百家姓中的姓氏排序是“赵钱孙李”,将“赵”姓排在第一,由此可推断百家姓最早可能出现在()A.西周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3.北宋的都城是()A.中京 B.兴庆 C.开封 D.长安 4.下列属于宋太祖赵匡胤强化中央集权措施的是()陈桥兵变 杯酒释兵权 削弱相权 重文轻武 A.B.C.D.5.北宋宰相赵普认为“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提出“惟稍夺其

2、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的建议。北宋为了“收其精兵”所采取的措施是()A.陈桥兵变 B.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C.杯酒释兵权 D.领兵权与调兵权相分离 6.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宋朝设官之制,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史料中反映的史实是()A.削弱相权 B.夺其兵权 C.收其财权 D.文臣统兵 7.“削弱相权”是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宋太祖削弱相权的措施包括()A.减少宰相人数 B.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C.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D.集中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8.“既非副贰,又非属官,故常与知州争权。每

3、云:我是郡监,朝廷使我监汝!举动为其所制。”材料描述的官职是()A.北宋通判 B.北宋转运使 C.秦朝御史大夫 D.唐朝节度使 9.史载:“始置通判,故常与知州争权”。北宋在地方设置通判,这一职务()A.管理地方财政收入 B.分割知州行政权 C.监管地方司法事务 D.分割地方军事权 10.公元 964 年,赵匡胤下令,将各地每年所收的民租和专卖收入,除地方支用外,一律运往京师,地方不得占留。为了把地方税收权力转移到中央,宋代统治者在地方设立的管理机构是()A.禁军 B.节度使 C.转运使 D.通判 2 11.宋代军队战斗力低下,与辽、西夏、金的战争往往以战败、议和结束,最终被少数民族政权所灭。

4、然而,历史学家陈寅恪却对宋代文化如此赞誉:“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由此观之,宋代()A.文武兼备 B.以文驭武 C.重武轻文 D.重文轻武 12.宋太祖在位期间曾采取多项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其中“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军队”的措施是针对()A.武将专权的积弊 B.宰相权力过大 C.知州权力过大 D.文臣地位较低 13.宋朝儿童念的神童诗,一开头就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当时民间还流行着这样的俗话“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材料主要表明,宋朝()A.等级森严 B.商业繁荣 C.重农抑商 D.重文轻武 14.宋神宗时期,要杀一个有罪的

5、官员,遭到朝中官员的反对,他们说:“祖宗以来未尝杀士人。”于是,该罪臣改为“刺配远恶处”,但又有官员反对说:“士可杀不可辱。”这个故事反映了()A.宋代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士人受到普遍尊重 B.宋代法律宽松,罪人容易得到宽恕 C.宋代皇帝昏庸无能,经常受到臣子的摆布 D.宋代大臣权力很大,威胁到皇权 15.唐朝时期,大将李靖、侯君集等,遇有战事,就统兵出征,军事行动结束,就回朝任宰相、尚书等高级文职。两宋时期,在“枢密使”、“枢密副使”中具文官资历的人数占 91%这反映了宋代的治国方略是()A.强干弱枝 B.分散军权 C.重文轻武 D.守内虚外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6、一:上(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李焘续资治通鉴(1)根据材料一说出宋太祖据此思想所采取的措施是()A削减节度使的实权 B设置转运使 C杯酒释兵权 D派遣文官担任知州 材料二:宋代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通判还有一个职责:“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剌举以闻。”(2)阅读材料二,说说通判有怎样的职权?材料三:赵宋王朝是被一而再,再而三的外族入侵势力所颠覆,但从王朝内部来说,横亘两宋三百多年始终没有一股政治势力膨胀到足以威胁赵宋皇位的稳固。浅析宋代文官

7、制度的得失 材料四:宋初太祖时,取士较严,进士人数最多也没超过 31 人,宋太宗即位后,开始突破 100 大关,有时一科竞达 300 多人宋代平均每年取士的人数约为唐代的 5 倍,约为元代的 30 倍,约为明代的 4 倍,约为清朝的 3.4 倍。3 宋代扩大科举取士与冗官问题(3)结合材料三和材料四,请你说说宋代重文轻武政策的直接影响。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问曰:“天下自唐季(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

8、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曰:“卿无复言,吾已喻矣。”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朱子语类(1)材料一的君臣对话中,“上”是指谁?你知道他是怎么当上皇帝的吗?(2)材料一中赵普认为唐末以来,“帝王易姓,战争不息”的原因是什么?(3)材料二“尽夺藩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有哪些?(4)朱熹的评价是否正确?你的看法如何?4 第 6 课 北宋的政治 一、选择题 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北宋的建立。陈桥兵变是赵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此典故又称黄

9、袍加身。960 年,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赵匡胤即位后,改国号为“宋”,仍定都开封。故 D 正确。ABC 三项所述均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 ABC。故选 D。2.【答案】C【解析】从题干“在宗法观念盛行的封建社会,姓氏也有贵贱之分”看出姓氏与权位的关系。“赵”姓并不是中国最大的姓氏”,却排在百家姓的第一位,显示了“赵”姓的高贵,权位很高排在统治者的第一位。只有宋朝,北宋政权是赵匡胤建立的,因此“赵”姓排序第一,故 C 正确。西周的建立者是周武王姬发,故排除 A。唐朝的建立者是李渊,故排除 B。明朝的建立者是朱元璋,故排除 D。故选 C。3.【答案】C【解

10、析】本题考查北宋的建立。960 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取代后周,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故选 C。4.【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据宋太祖赵匡胤强化中央集权。赵匡胤强化中央集权措施有杯酒释兵权,解除了领兵将领的兵权,削弱相权,重文轻武,派文臣做地方官,设通判分散知州权力,设转运史,将地方财政收归中央等。故正确。陈桥兵变是赵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与强化中央集权无关,排除。故选 C。5.【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北宋的建立。北宋为了“收其精兵”所采取的措施是杯酒释兵权,借此剥夺了朝中大将的兵权。故选 C。6.【答案】A【解析】从题干中的“宰

11、相不专用三省长官”“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 A 正确。BCD 三项所述题干无体现,排除 BCD。故选 A。7.5【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宋太祖加强君权。在中央,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宋朝的宰相往往不止一人,在宰相之下又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故 C 正确,D 错误。A 项不符合史实。故 A 错误。B 项所述与“削弱相权”无关。故 B 错误。故选 C。8.【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常与知州争权”并结合所学可知,北宋建立后,为了防止州

12、郡官尾大不掉,又在州郡设通判,作为副职,与权知军、州事共同处理政事,故 A 符合题意。北宋转运使负责财赋,故 B 不符合题意。秦朝御史大夫监察朝中百官,故 C 不符合题意。唐朝节度使集军政、财政于一身,后来形成藩镇割据,故 D 不符合题意。故选 A。9.【答案】B【解析】由题干中的“始置通判,故常与知州争权”北宋在地方设置通判,这一职务分割知州行政权。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地方,宋太祖为加强控制,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所以 B 项符合题意;宋太祖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保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开支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所以 A 项不符合题意;监管地方司法事务不属于通判的职

13、权,所以 C 项不符合题意;宋太祖经常调换军队将领,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所以 D 项不符合题意。故选 B。10.【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了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宋太祖还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故 C正确,B 错误。禁军题干无涉及,故 A 错误。宋太祖在在各州府设立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故 D 错误。故选 C。11.【答案】D【解析】题干“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表明,宋代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开拓创新的史学著作,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确属中国文化之瑰宝,这与宋代重

14、文轻武政策有关;宋代统治者害怕武官、大将手中握有兵权威胁自己的统治,因而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导致了宋朝军事上的羸弱,与题干“与辽、西夏、金的战争往往以战败、议和结束,最终被少数民族政权所灭”等现象相符,故 D 符合题意,排除 C。AB 两项所述题干无体现,故排除 ABC。故选 D。12.【答案】A 6【解析】本题考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宋太祖在位期间曾采取多项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其中“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军队”的措施是针对武将专权的积弊。为了防止武将的专横跋扈,宋太祖赵匡胤采取的政策是重文轻武,通过“杯酒释兵权”,剥夺了朝中大将的兵权,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转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

15、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故 A 正确。BC 两项所述与“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不符,故 BC 错误。D 项所述不符合史实,宋太祖在位期间,文臣地位较高,故 D 错误。故选 A。13.【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了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宋朝儿童念的神童诗,一开头就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当时民间还流行着这样的俗话“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材料主要表明,宋朝重文轻武。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的具体表现是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宋朝注重

16、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初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故选 D。14.【答案】A【解析】由题干“宋神宗时期,要杀一个有罪的官员,遭到朝中官员的反对。他们说祖宗以来未尝杀士人”可知,宋朝时期一个显著的特点是重文轻武,文人的社会地位较高,当时士人受到社会普遍尊重。故 A 正确。B 项所述题干无体现。故 B 错误。CD 两项所述不符合史实。故 CD 错误。故选 A。15.【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重文轻武政策。唐朝时期,大将李靖、侯君集等,遇有战事,就统兵出征,军事行动

17、结束,就回朝任宰相、尚书等高级文职。两宋时期,在“枢密使”、“枢密副使”中具文官资历的人数占 91%这反映了宋代的治国方略是重文轻武政策。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转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故选 C。二、非选择题 16.【答案】(1)D。(2)分散知州权力,对其实行监督。(3)材料三:有利于政权的稳定;材料四:宋代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推动了科举制度发展)。【解析】(1)本题考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要求识记重要史实。根据材料一“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采取的措

18、施是派遣文官担任知州,故选 D。7(2)本题考查通判的职权,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二“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剌举以闻”可概括职权有:分散知州权力,对其实行监督。(3)本题考查宋代重文轻武政策的直接影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三“但从王朝内部来说,横亘两宋三百多年始终没有一股政治势力膨胀到足以威胁赵宋皇位的稳固”“宋代平均每年取士的人数约为唐代的 5 倍,约为元代的 30 倍,约为明代的 4 倍,约为清朝的 3.4 倍”可概括为:材料三:有利于政权的稳定;材料四:宋代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

19、士地位(推动了科举制度发展)。17.【答案】(1)“上”是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2)原因:方镇太重,君弱臣强。(3)措施:军事: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削减节度使实权,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财政: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在地方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4)看法:正确/不正确;弊:导致地方军事力量削弱,造成在外族进攻时的失败。利:防止地方割据取得成功,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解析】(1)本题考查宋太祖,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

20、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削多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安矣。”故“上”是指宋太祖赵匡胤;960 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手下的将士把一件黄袍披在他身上,高呼“万岁”。他夺取政权,建立了宋朝,定都开封为东京,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2)本题考查唐末以来,“帝王易姓,战争不息”的原因,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可知,“帝王易姓,战争不息”的原因是方镇太重,君弱臣强。(3)本题考查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要求运

21、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兵也收了,财也收了”指的是在军事,财政方面的措施。宋太祖在进行统一大业的同时,加强中央集权。军事上,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宋太祖还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他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新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削减节度使实权,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财政上,宋太祖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陆续在地方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4)本题考查宋朝加强中央集权,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可知,朱熹认为宋朝的这种做法造成了宋朝的衰弱。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对朱熹的评价,可以认为正确,也可以认为不正确,说明理由即可。如认为正确,是因为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严重的弊端,表现在带来机构重叠、效率低下、8 开支庞大,军队作战指挥不畅,战斗力低下,导致地方军事力量削弱,造成在外族进攻时的失败。如果认为是不正确的,是因为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也有有利的一面,表现在有利于维护统一和稳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防止地方割据,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文案大全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