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案.pdf

上传人:g****s 文档编号:86105237 上传时间:2023-04-13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323.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案.pdf(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1 故都的秋【学习目标】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体会郁达夫式“清、静、悲凉”的美感。【教学方法】合作探究【知识储备】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郁达夫(18961945)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浙江省富阳人。三岁丧父,家道衰贫,自 1913年始留学日本 10 年,饱受了屈辱和歧视。1922年回国后,一方面在大学任教,一方面搞创作,是“创造社”的重要成员。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家庭的变故、国家的现状,激起了作者无限愤慨,后流亡苏门答腊,仍坚持抗日战争。因精通日语被迫做过日军翻译,其间利用职务之便暗暗救助、保护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难

2、友、爱国侨领和当地居民,1945年 9 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终年 49 岁。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主要作品有处女作短篇小说沉沦、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和薄奠等,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他在亲撰的系列自传中说:“因自小就习于孤独,困于家庭的结果,怕羞的心,畏缩的性,更使我的胆量,变得异常的小。”少年时代就沉浸在“水一样的春愁”里。他在文学创作上主张“文学 2 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因此,他常常把个人的生活经历作为小说和散文创作的素材,在作品中毫不掩饰地勾勒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个性和人生际遇。夏衍先生曾说“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

3、的精神支柱。”本文写于 1934年 8 月,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 1933年 4 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在家吃点精制的菜,喝点芳醇的酒,睡睡午觉,看看闲书,不愿意将行动和平时有所移易;总之是懒得动。”(引自郁达夫住所的话)在这二三年间,郁达夫的确花了很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间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34年 7 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中国的大都会,我前半生住过的

4、地方,原也不在少数;可是当一个人静下来回想起从前,上海的闹热,南京的辽阔,广州的乌烟瘴气,汉口武昌的杂乱无章,甚至于青岛的清幽,福州的秀丽,以及杭州的沉着,总归都还比不上北京我住在那里的时候,当然还是北京的典丽堂皇,幽闲清妙。五六百年来文化所聚萃的北平,一年四季无一月不好的北平,我在遥忆,我也在深祝,祝她的平安进展,永久地为我们黄帝子孙所保有的旧都城!郁达夫北平的四季 3 【教学教程】导入:在中国现代文坛上,郁达夫是一个传奇人物,是一个极富文人气息的作家,从客居日本到遇难南洋,道途坎坷的他,大半生是在流转迁徙中度过,他在这坚冷的现实中,寻找出路,寻求其不可得的快乐与幸福,即使遍体鳞伤。他就像是

5、一个打着灯笼寻找回家方向的孩子,单纯率真,但孤独寂寞。今天,我们就通过一篇抒情散文 故都的秋来走近郁达夫,走近他感伤寂寞的心灵。【鉴赏思考】1、作者在南国的时候,每年到了秋天,最思念的是北国的哪些景物?可到了故都,他为什么不着力写这些景物,而只是匆匆的一笔带过,反而大写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呢?为什么?(引导学生从作者情感与作品情感进行思考,让学生学会围绕中心选材。)明确:最让作者思念的是北国的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原因:作者不写这些风景区,单写院落街巷的秋景,是与作者的心绪、思想以及对北国之秋的认识紧密相关的。京都的名胜最易引人注目,但却拥

6、挤吵闹,与本文的基调不吻合。作者从自己身边普通的事物来写对秋的感受,容易引起读者共鸣。4 与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所以作者对于这些不吻合的地方,只是点到为止,虽然这些地方让作者神往,也只是一点而过。这就是围绕中心选材,作者心中先定下了悲凉的感情基调,再围绕这个感情基调进行选材。(情景)2.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为我们描绘了五幅秋日盛景图,那同学们说说,郁达夫最爱故都秋景的哪一景?为什么?请结合文本和你对作家的了解给出理由。(引导学生向故都的秋“色、味”的角度进行整体的把握,尤其关注主观性很强的词,从而整体理解文本,探寻作家的心灵密码,让学生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灵贯通。)教

7、师总结: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里面的每一景都是作家的心头所爱,在客观的景物描写中抒发了浓浓的主观情。(景情)3.对秋有如此萧索的感触,作者是有辩解的,请看第 12 段,这一段重点写了什么?请在内容和情感上进行赏析。(齐读)(引导学生从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进行思考,从而从整体上感受文气、文脉、文意,更深地体味郁达夫深厚的文化底蕴、开阔的思路、悲凉的情感、独特的行文之美。)明确:中心句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这一段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赏秋、颂秋是世界性的文学现象,有情趣的人对秋都有感触,悲秋更是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而郁达

8、夫表达的悲凉情感,与之不谋而合,这一段正好在情感上为文章的 5 感情基调做了最好的注解。同时他把对秋景的感悟上升到整个人类文化的层面去认识,去理解,增添了本文的“厚重”感,也显示出作者深厚的人文素养和对“秋”文化的珍爱情感。(情、景理)4.探究:郁达夫这种悲凉的情感与中国大多数传统文人的悲秋情感一样吗?(引导学生关注主观性很强的词,联系第一、二段和最后两段,体会郁达夫“颂秋”的情感,并引导学生抓住他“颂”的特殊角度来体会他不一样的“悲凉感”,以此来体会郁达夫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写作特色。)明确:不一样,传统的文人悲秋很多是见到萧瑟的秋景而想到自身年华的流逝、个人的失意,他们是触景生情,内心情感是悲痛、伤感的,是被动的。而郁达夫是主动的,他不远万里去北平,就是会了体会、享受这种悲凉味,可以说,他是把秋的悲凉作为一种美的审美情趣和作家的艺术个性来追求的,他在享受这种“悲凉美”。教师总结:总之,故都的秋,其实是郁达夫的“秋”,是表现了他主观感情、审美取向、文学气质和人生态度的“秋”,是作者怀着宗教般的虔诚唱出的一曲悲凉的颂歌。作业: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是把一个个的物象连缀成一首美妙的诗,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同样是借助于很多物象来表现故都秋优美的意境,请同学们仿照天净沙 秋思的格式,把故都的秋景连缀 6 成诗,并表达出作者的感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文案大全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