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艺术中拙的智慧.pdf

上传人:g****s 文档编号:86104118 上传时间:2023-04-13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1.2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中国艺术中拙的智慧.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论中国艺术中拙的智慧.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中国艺术中拙的智慧.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中国艺术中拙的智慧.pdf(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论中国艺术中“拙”的智慧 徐远昭【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年(卷),期】2013(000)007【总页数】4 页(P31-34)【作 者】徐远昭【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卓培部【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国艺术有一种“拙”的智慧。“拙”指艺术家不刻意追求艺术的精美,而是超越法度和秩序,淡去目的和欲望,自由无束。诗境的真实、画境的寂静、书法的萧散、篆刻的古朴、园林的自然,都体现出这一审美追求。这是由于中国人主张自然无为、效法自然、远离纷争,追求自由安宁的生活。中国艺术是一种和谐圆融的艺术,需要一颗融会贯通的慧心,需要妙悟。艺术的妙悟和灵魂的觉悟是互相促进的,艺术妙悟的根本目的是恢复灵魂的觉性。尚“

2、拙”有利于艺术家形成真实自然、萧散素朴、淡泊宁静的人生态度,并通过妙悟恢复灵魂的觉性,提高人生境界。倪云林 容膝斋图 每一个事物到达极限时,必定会超越承载这个事物的载体本身,甚至在表面上看起来与其对立面靠近。同样,最高的巧看起来像是不巧,或者说像是“拙”。其实,最高的巧是天巧,因为这种巧,淡去了人工的痕迹,呈现出天然的美感,即如明代计成园冶所说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所以,大巧若拙成为中国艺术家独特的审美追求。由此,“拙”,也成为中国美学的一个重要特点。这里的“拙”,不是笨拙,而是不争,不刻意求取,是“无心凑泊”,超越秩序和法度,淡去目的、淡去欲望,荡尽机心、荡尽机巧,如流水一般,解除束缚,

3、从而到达淡然自处、完然自足的状态。一 诗境中的“拙”:真实。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只是运用简单的语言描写了一些普通的事物,然而读罢此诗,却感觉意境深远,韵味无穷。正所谓“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论诗绝句),这是陶渊明的伟大所在。他让我们感觉到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其诗作就好像是他随口说出来的一样。即宋代施德操所说“渊明随其所见,指点成诗,见花即道花,遇竹即说竹,更无一毫作为”(北窗炙 录)。在归园田居这首诗中,陶渊明首先描写的是近处的房屋和树木,然后写远处的村庄和炊烟,这是远近结合;其次写狗吠和鸡鸣,又构成动静结合。他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平静安宁、怡然自适的田园世界。那是一个简单快乐、自然忘

4、忧的隐居者。那是一个和谐宁静、自由无束的桃花源。“这是真实、平凡而不可企及的美。看来是如此客观地描绘景物,却只有通过高度自觉的人的主观品格才可能达到。”1举陶渊明的例子是想说明,优秀的诗人、词家往往描写的是真实的生活,表达的是真实的想法,不刻意追求语言的华丽、技法的精巧,而是吐露真言,在感动自己之后感动别人,所以其作品能入上流。因为他们懂得真实的才是最美的,所以他们能够超越机心,超越机巧,能够以我手写我心,最终进入诗词艺术的妙境。绘画中的“拙”:寂静。元代画家倪云林喜画孤山、瘦水、枯树、空亭,从表面上看,似乎没有生机,然而实际上他正是要通过描画这种“寂寞无人之境”表现世界的活泼,表达自己对生命

5、的体悟。其作品容膝斋图里,只是由近及远是几块顽石,几株枯树,一座空亭,一湾瘦水,若隐若现的山影。没有鸟声,没有人迹,有的只是一个荒远的天地,静绝尘氛。仿佛倪云林站在高处,平静安然地看着这个世界,像一个看戏人“为着玩味生命的形象而失去身历其境的热闹”2,没有爱憎,没有欲望,没有沾滞,没有忧喜,他像是一个“无情”的圣人,让这个世界自在地活,而他自己却不在场。然而,“正是隐蔽和不在场的东西才使得一个存在物之去蔽和出场成为可能”3。正因为云林脱略了凡尘,超越了世俗,从这个世界跳脱开去,他才能够以一颗最淡的心融入这个世界,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感受宇宙的生香活意。“你若欲得生死去住,脱著自由,即今识取听法底人

6、,无形无相,无根无本,无住处,活泼泼地”4,云林追求的境界亦即如此,一种“无生”的大智慧。所以倪云林所画的水不流、花不开的世界,其实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世界,一个最真实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水更潺 ,花更灿烂。书法中的“拙”:萧散。中国最早的书法理论家蔡邕在笔论中说:“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书法的妙道,就在一个“散”字。萧散的美与谨严、规整、世俗的美截然不同,它是一种散淡的、随意的、自然的美,是一种疏朗萧瑟、酣畅淋漓的美,是一种平淡天然、抒怀尽兴的美。萧散的境界,呈现出一种天然的美感。黄山谷说杨凝式的书法“如散僧入圣”,“乍看如散漫无纪,细玩则自有条理可寻”。书法没有功夫

7、,必无所成,然而书法仅有功夫,难入妙境。因为书法同其他艺术一样,注重妙悟,注重灵感,注重天然,必须先练功夫,由生到熟,在熟能生巧之后,又回归到生。之前的“生”指技法掌握不熟练,后面的“生”指不受知识和法度的束缚,不落入俗套,对书法保持一种“生”的感觉,有新鲜感,有好奇心,思维能够大胆放开,这样作品才能不断创新。书法家要“打散心中郁积的所谓道德、知识等,使其一归于无。要做一个散人,而不是材人。如此,则有用之心全无,无用之用顿显”5。中国书法艺术追求一种萧散的境界,超越法度,超越秩序,达到一种天然的美,不期然相会,无意乎相求,在无心中妙然触之,在无意中欣然得之。篆刻中的“拙”:古朴。清陈炼在印说中

8、谈到:“印必遵秦汉。”汉印为什么会被后人推崇备至?它具有怎样的艺术特点呢?清代吴先声在敦好堂论印中说:“古人做印,不求工致,自然成文”,“今人自作聪明,私意搭配”,“尽失汉人真朴之意也”。沈野在印谈中说:“委屈不欲忸怩,古拙不欲做作。”明清印人推崇汉印,实际是推崇一种真朴、自然、古拙的美。透过历史的风烟,于时间长河中取出一枚汉代的铜印,置于掌心,仔细抚摸时,那迷离恍惚的锈迹,那斑驳陆离的苔痕,那漫漶剥蚀的文字,那年代久远的气息,是否让你联想到了什么?是否让你体验到宇宙与时间的永恒呢?是否让你惊讶于秦汉人朴拙的智慧呢?秦汉印人懂得大巧若拙,懂得最高的巧是天巧。他们没有将印章打磨得光滑透亮、崭新柔

9、腻,而是追求天趣,表现这种斑驳的美、破碎的美、残缺的美。汉印虽然显得粗糙和拙笨,但是“那种运动、速度的韵律感,那种生动活跃的气势力量,就反而由之而愈显其优越和高明。”6汉印的魅力就在于这种浑穆、朴拙、苍老的美,秦汉印人的智慧就在于他们重自然轻人工,重朴拙轻技巧,重天然轻造作。而明清印人对汉印推崇备至,是因为他们发现了这种朴拙的美,发现了汉印里的艺术精神。园林中的“拙”:自然。西方哲学重分析重理性,中国哲学则重体验重妙悟。这一区别在园林艺术中有着很明显的体现。西方的园林讲究对称美、规整美,花坛会设计成优美的图案,树木修剪得成行成列、整整齐齐,放眼望去气势宏伟。而中国的园林则像一个小宇宙,各处景物

10、随遇而安。路曲、树古、桥弯、石顽,景物层层掩映,交相成趣,给人一种水月洞天、柳暗花明之感。然而“片山有致,寸石生情”(计成园冶),中国的园林绝不只是自然界的缩小版,它还融入了园林艺术家对生命的体悟。恽南田在瓯香馆画跋中云:“意贵乎远,不静不远;静贵乎深,不曲不深也。一勺水亦有曲处,一片石亦有深处。绝俗故远,天游故静。”中国的造园家认为园林艺术是一种“曲”的艺术。这里的“曲”不是指园里的一切都是弯曲的,而是说造园要规避人工的秩序,要有天趣,要创造一种自然的美。因为在中国造园家看来,“直”是规整的,是人工的,是有秩序的,而“曲”是自然的,萧散的,无秩序的。这种无秩序的秩序就是最高的秩序,这种没有刻

11、意求取的巧就是最高的天巧。中国的园林艺术就是要运用这种“曲”的艺术,营造一种深远的意境,追求一种天然之美,让人置身于一个宁静的小宇宙,探索对人生的发现。综上所述,大巧若拙的美学观念,强调超越机心,反对目的性的求取;强调超越知识、技巧和法度,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强调超越华美甜腻、热烈喧闹、繁华富丽,主张平淡自然、宁静寂寥、质朴古拙。这些特点在各门艺术中交叉体现,因为艺术是相通的。中国诗词、绘画、书法、篆刻、园林艺术都追求自然、平淡、寂静、萧散之美,都反对人工秩序,追求天趣,都具有大巧若拙的智慧。二 艺术家为什么会形成大巧若拙的美学观念,为什么会认为最高的巧是天巧?首先,从思想渊源来看,古

12、人一直主张自然无为。“大巧若拙”的观点最先由老子在老子第四十五章中提出,他说:“大真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可见两千年前,道家哲学已蕴含这一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三十七章)。老子崇尚自然无为,主张“绝巧弃利”,“见素抱朴”,“复归于婴儿”,否定依恃、虚伪、巧智、造作、刻意雕琢等背离人性本真的行为。其思想核心是“道”,这里的“道”常被理解为“无”,其最大特征就是“不做任何限制,让宇宙万物能够充分地如其所是地存在,让宇宙万物各自充分展现其自身的美,从而有所谓的天籁之美。”7他认为我们应当独立于机心之外,回归到自然本真的状态。只

13、有当内心不受束缚,心性如其所是地呈现时,我们才能达到虚静、恬淡、素朴、自由、安适的境界,才能最大限度地体验生命的存在感。徐复观认为“道的本质是艺术精神”8,“庄子所追求的道,与一个艺术家所呈现出的最高艺术精神,在本质上完全相同的”9。由此可见,中国艺术的精神是一种道家精神。其次,从审美追求来看,艺术家以自然之美为最美。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庄子知北游)四时的序列,万物的荣枯,都有自己内在的规律。这是由自然造化的伟力所致,人在宇宙面前,只能发现规律,顺应规律,而不能改变它。“宇宙

14、间的万事万物都是一气运化的结果,都是宇宙生命力的体现,因此只要他们还原本然状态,就都能体现固有的生意,因而就都是美的。”10所以中国艺术家参化天地,深入自然,发现事物之间微妙的契会、潜在的理趣,“在静观体验和山水优游中体会神与物游、人与道契的天人合一境界”11。他们修身养性,体验生活,在自然之美面前思考人生之理,在生活中感悟到某一道理时又从自然造化那里寻找应证,最终通过艺术创作来还原天地之美,揭示万物之理。接着,从生活理想来看,中国艺术家追求自然平淡、自由安宁的生活。“人回到天只是回家,返本,法天的生活才是人应该有的真正的生活,也才是真正的人力的体现。”12陶渊明诗:“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15、”杜甫诗:“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用拙存吾道,幽居近物情。杖藜从白首,心迹喜双清。”孟浩然诗:“运筹将入幕,养拙就闲居”由此看来,中国艺术家渴望过一种平淡、幽闲、自由、原初、安静的生活,他们向往这种“拙”的生活,想要做这种“拙”人,于是他们在艺术创作中很自然地拥有这种审美取向,所以艺术作品很自然地追求这种境界,诗要真,画要静,印要朴,运用这种智慧也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从生命追求来看,中国艺术家也把“拙”当做远离纷争之道,颐养生命之方。庄子哲学讲的是生命在乱世中如何安顿的问题,“他的养生,在根本的意义上就是如何处理自己和他人以及社会的关系,如何在错综复杂、荆棘遍地的环境中找到一个安全的存

16、生之地。”13苏辙说:“惧天下之以吾辩而以辩乘我,以吾巧而以巧困我。故以拙养巧,以讷养辩。”(苏辙上刘长安书)许由洗耳,隐居箕山;嵇康不愿做官,离家躲避到河东;李密陈情,“辞不就职”;林逋以梅为妻,以鹤为子。古人召而不陈,退隐山林,只求自安自乐,或躲避黑暗的社会现实,或以拙养巧,独善保身,或排遣心中的抑郁之情,中国由此也形成了独特的隐士文化。这对艺术造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拙”是一种生存的智慧,能够让人远离纷争,摆脱现实束缚,摆脱心灵困境。最后,从思维方式来看,中国艺术是一种和谐圆融的艺术,需要一颗融会贯通的慧心,需要妙悟。优秀的中国艺术家与“匠”不同,不能只在技巧上下功夫,不能只以一些雕虫小

17、技来处理作品,必须具有整合的心灵与创造的精神,必定能够妙悟。优秀的艺术家往往具有哲人的玄妙深思,诗人的抒情气质,画家的透视慧眼,音乐家的敏感耳朵,篆刻家的熟练手法,园林家的大局意识。他们能够妙悟,能将上述的所有慧心融会贯通,直达人的灵魂深处,据以展现普遍的生命之美。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截然不同。西方的油画直观逼真,而中国的水墨画则重写意,强调神韵。中国人能看懂西方的戏剧,西方人却很难读懂中国的古诗。从某种程度上说,无论是创作中国式艺术还是鉴赏中国式艺术都更具难度。因为“中国艺术的审美境界不是感官型审美,而是一种静观、澄澈、返照、回味、逸乐的深层心理体验,实即对道的初始状态的体验。”14中国艺术展

18、现的是一种和谐圆融的美,它常常通过艺术的一隅来表现生命之间遥相呼应的契会。它的各个部分、各个领域都是相通的,往往一幅画蕴含一种意境,一首诗表达多种感情。中国艺术“在审美表现上,经常以气势胜,以拙大胜”15,这种“拙”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追求自然真实之美。这种艺术境界“端赖艺术家平素的精神涵养,天机的培植,在活泼泼的心灵飞跃而又凝神寂照的体验中突然地成就。”16中国艺术家只有独具慧心,充满灵性,才能妙悟,才有可能创造这种境界。综上,中国艺术形成这种“拙”的智慧是因为古人一直主张自然无为,艺术家以自然之美为最高的美,他们追求自然平淡、自由安宁的生活,并且把“拙”当做远离纷争之道,颐养生命之方;中国艺术

19、是一种和谐圆融的艺术,需要一颗融会贯通的慧心,需要妙悟。三 在笔者看来,艺术最根本的价值就是提升人生境界。一个有着良好艺术素养的人,必定能晓物之情,通物之理;必定文质彬彬,志趣高雅,温和清静;必定有着安宁的生活和洁净的灵魂。艺术作品是是艺术家生活态度、审美取向、生命境界的反映。中国艺术追求真实、寂静、萧散、古朴、自然的境界,体现了艺术家在生活中所追求的境界。诗人词家能够用平淡的语言说出生活的妙境,是因为诗人词家本身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了触动他们心灵的东西;画家能用“寂寞无人之境”表现宇宙的生香活意,是因为画家拥有淡泊宁静、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书法家能够写出萧散酣畅的作品,是因为书法家本身具有自由

20、潇洒、豪放超脱的性格;篆刻家欣赏印章的“金石气”,是因为篆刻家自己在生活中接受了斑驳、破碎、残缺、古拙的美;造园家追求“天趣”,是因为造园家懂得了自然的美才是最高的美。艺术的妙悟和灵魂的觉悟是相互促进的,艺术妙悟的根本目的是恢复灵魂的觉性。中国艺术理论认为,人最开始处在一个洁净的本然世界,即人的本觉;这个本觉的世界被世俗污染后人堕入迷雾中,由本觉到不觉;妙悟则能通过宁静的证入,帮助人恢复灵魂的觉性,由不觉而达到始觉。所以,艺术妙悟既是艺术创造的过程,又是灵魂颐养、心灵拯救的过程。“审美意象的创造是妙悟的目的,但不是唯一的目的,甚至不是最重要的目的,其最重要的目的是对人的灵魂觉性的恢复。”17每

21、一首绝佳的诗词,从来不只是为写某个景抒某个情讲某个理;每一幅绝佳的画也不只是为画画上的山水;每一件绝佳的书法作品不仅仅是那些表面的字;每一个绝佳的印章也绝不仅仅是那简单的篆刻;每一个绝佳的园林也必定不只是园里的景物之和。“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弋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18其实,对于艺术家而言,恢复灵魂的觉性是根本,艺术意象的创造是由这个根本演化而出的。妙悟理论同时坚信,艺术构思的飞跃只能出现在洁净的心灵中,最高的艺术只能由人本原的灵觉世界产生,而无法从技巧中得到。“道是技的升华,技达到高度的自由,就超越日用

22、功利的境界,进入审美的境界。”19中国的艺术超越技巧,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意境美,这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这是一种和谐圆融的美,这是一种需要美丽的心灵才能够体验的美。诗词、书法、水墨画、印章、园林,这些都只是美的载体,艺术家致力于这些载体,然而绝不仅仅着意于此,他们总是试图超越这些载体本身,力图通过这些载体来表达心中的思想和情感,传达某种微妙的心灵颐养之方。他们最重要的目的是洗涤自己的灵魂,恢复灵魂的觉性。所以,与其说艺术家作东西给别人看,写东西给别人看,画东西给别人看,刻东西给别人看,造东西给别人看,不如说他们创造的这一切都是为自己。主体是自己,第一欣赏者也是自己。所以笔者始终相信艺术妙悟

23、的最终目的是恢复灵魂的觉性。中国艺术中的“拙”来源于中国人为人的“拙”,中国艺术中的智慧实际上体现的是中国人为人的智慧。艺术家崇尚真实,则他们为人才会真诚,不弄虚作假,不投机取巧。艺术家崇尚寂静,则他们生活中才能平心静气,不急不躁,温婉如玉。艺术家崇尚萧散,则他们会有无拘无束、从容洒脱、任情随性的气质。艺术家崇尚古朴,则他们能够不刻意求取,欣赏朴素斑驳、破碎残缺的美。艺术家崇尚自然,则他们生活中能顺其自然,不矫揉造作,怡然自得。因为中国艺术尚“拙”,所以艺术家往往温文尔雅,真诚待人,能与他人和谐共处;能够顺其自然,从容洒脱,拥有旷达的人生态度;能够挣脱束缚,自由自在地生活;能够淡泊名利,乐天安

24、命,不汲汲于富贵;能够平心静气,感受宇宙的生香活意,从而诗意地栖居。艺术能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在艺术的舞台上,生命如同一场芭蕾,举手投足都经过了美化。悠扬渺远的音乐让我们将所有的情绪纳入有序的节奏中,轻柔移步,飘然转动,所以终能优雅美妙,气韵生动。即使是一个性情暴烈之人,也能“借着抒情歌声,总持灵性,吐纳幽情,进而寄托遥深,提高意境,如此凭借酣畅的歌舞化运神思,以情挈情,终能放旷心胸,进入高尚的精神境界,那时的言行已不再粗鲁鄙俗,而能洁净提升,臻于精神创造的灿然天地。”20中国艺术能到达如此高的艺术境界与中国人高贵的灵魂是分不开的。“艺术要以人生境界为其底蕴,是人生的底蕴决定了艺术意境的生成。无

25、人生境界,就无艺术境界。”21为什么中华文明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于历史长河中熠熠闪光?因为中国人有一种“拙”的智慧,中国人不争,不刻意求取,淡去目的、淡去欲望,荡尽机心、荡尽机巧,淡然自处、完然自足;中国人懂得遵循自然,心胸不狭隘;中国人主张天人合一,认为天地之美为最高的美;中国人崇尚宁静寂寥,主张质朴古拙;中国人有着洁净的心灵,高贵的灵魂,所以才能够妙悟,才能够不迷失方向,才能够永创辉煌。综上,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生活态度、审美取向、生命境界的反映。中国艺术的智慧体现了艺术家为人的智慧。艺术的妙悟和灵魂的觉悟是相互促进的,艺术妙悟的根本目的是恢复灵魂的觉性。艺术的价值在最根本上是提升我们的人生

26、境界。中国艺术尚“拙”有利于艺术家形成真实自然、萧散素朴、淡泊宁静的人生态度,并通过妙悟恢复灵魂的觉性,提高人生境界,臻于精神至境。这就是中国艺术中“拙”的智慧的价值所在。注释:16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172 页,138 页 2看戏与演戏两种人生理想.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二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550 页 3张世英.进入澄明之境哲学的新方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92 页 4古尊宿语录.卷四.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见:w w w 2.f o s s s.o r g.2013-06-21 51213王博.庄子哲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

27、4.43 页,96 页,46 页 7彭锋.完美的自然:当代环境美学的哲学基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50 页 89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0 页,34 页 1019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127 页,121 页 111421王建疆.澹然无极老庄人生境界的审美生成.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58 页,156 页,10 页 15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212 页 16宗白华.美议.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75 页 17朱良志.真水无香.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81 页 18宗白华.美学与意境.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10 页 20方东美.生生之美.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07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文案大全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