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虎威《〈和声学教程〉习题解答(下册)》解析.pdf

上传人:g****s 文档编号:86099209 上传时间:2023-04-13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5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虎威《〈和声学教程〉习题解答(下册)》解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黄虎威《〈和声学教程〉习题解答(下册)》解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黄虎威《〈和声学教程〉习题解答(下册)》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虎威《〈和声学教程〉习题解答(下册)》解析.pdf(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黄虎威 和声学教程习题解答(下册)解析 黄虎威 和声学教程习题解答(下册)解析 黄虎威,1932 年 1 月生于四川内江,中国著名作曲家、资深音乐理论家和音乐教育家。1954 年毕业于西南音乐专科学校作曲专业并留校任教。1956 年在中央音乐学院苏联作曲家鲍里斯阿拉波夫教授专家班进修作曲理论,曾任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是学科奠基人和开拓者,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委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理事,四川省音乐家协会理论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四川音乐学院教授。在中国学习钢琴的人和学术界一般都对黄虎威钢琴组曲巴蜀之画有深入研究,这是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的一部钢琴经典作品。而黄虎威的和声写作基本知识和转调法

2、等书籍在上世纪 70年代末被人民音乐出版社多次再版、重印。近年来,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和人民音乐出版社隆重推出的黄虎威系列专辑黄虎威钢琴作品选集 黄虎威艺术歌曲选集和 和声学教程习题解答(下册)等,成为传统和声应用的典范。早在 1981 年 7 月的暑假里,新疆艺术学院音乐系、舞蹈系的几位老师去新疆石河子某团宣传队辅导节目,笔者也被邀请前往,团里教员拿来黄虎威和声写作基本知识作为指定教材,那是迄今为止笔者见过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唯一的简谱传统和声学教材。通过深入了解,才知是基层音乐人希望能学习传统和声学理论,更渴望用简谱学习音乐理论,他们认为,这样学习和声学理论更为黄虎威

3、 和声学教程习题解答(下册)解析 便捷,认为由人民音乐出版社与黄虎威联手打造的这部教材是当时社会音乐教育普及和自学成才的一个好帮手。而另一本在 1983 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黄虎威的转调法,则是针对作曲、指挥和表演等专业人士的力作。这本书集中介绍了如何将西方传统和声学转调技法用于中国民族音乐创作,并有许多转调示范例题,“是一本切合我国实际需要的好书”。这些学术成果对传统 和声学教程习题解答(下册)的成书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2011 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黄虎威教授的 和声学教程习题解答(下册),与 2007 年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上海音乐学院桑桐教授的250 首和声习题解答内容进行比较分析

4、,两者都以海量般的题解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有效的实例,让很多师生在学习传统和声学的同时,看到、见证了现代作曲家、教授们的和声理论实践过程和其明晰的和声学教学思想体系,这是非常难得的教学辅助教材。比如,和声学教程习题解答(下册)第 28 章终止中的重属和弦口答习题分析贝多芬奏鸣曲作品 14 之 2 第一乐章(第 3745 小节)片段,作者首先在贝多芬 32 首钢琴奏鸣曲中找到谱例,之后明确调性、标注和弦功能等,这些通常教师都比较容易做到,但一些学生总是难以理解,他们会问:“为什么 d 大调音乐用 g 大调记谱?”从习题解答中我们不难发现,黄虎威教授是站在学习者的位置上考虑问题,在这类习题后面总要加

5、上曲式说明或者是曲式分析,即“这个乐章的曲式是奏鸣曲式,上例摘自呈示部的副部主题”,这样就很容易使学生根据古典奏鸣曲黄虎威 和声学教程习题解答(下册)解析 呈示部的调性特征找出问题的根源,并理解终止中的重属和弦的功能和意义,即是在不构成转调的前提下对属和弦的支持作用和在转调中对属和弦及调性的引导作用。此外,书面写作习题对于学习者掌握和声学基础理论至关重要。桑桐在250 首和声习题解答前言中写道,“习题写作,是和声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锻炼和声写作技巧而言,舍此无他途可循”。美国作曲家瓦尔特辟斯顿在和声学 绪言中说:“一个学习音乐的人比一个作曲家更需要有一个稳固的理论基础。”为此,黄虎威在

6、2010 年 4 月召开的北京“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上,发表四部和声写作规则之我见的学术观点,引起与会者的共鸣。作者在书中强调“这类习题全做”,这是本书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如第 33 章半音模进、离调书面习题a.为下列旋律和低音配和声,第 10 题(低音题),用两种不同方案写作旋律并配和声。方案一,在a 大调第一乐句旋律中选择弱强模进动机,以和声语汇 d76ts为模进原型;第二乐句旋律是前乐句的下行三度平行模仿,正好构成大小调调式交替,和声音响具有很强的艺术听赏价值,仿佛使人们又一次听见了黄虎威先生的钢琴组曲巴蜀之画中的“空谷回声”,很是美妙。方案二,在a 大调旋律中选择强弱模进动机,以和声

7、语汇 td7 为模进原型,所不同的是,在这个原型中的和声内声部(男高音声部)动机是女高音声部的倒影模仿,这正是黄虎威在音乐创作黄虎威 和声学教程习题解答(下册)解析 和和声学教学中提倡的线条化和声,同时,也遵循着斯波索宾和声学教科书在口答分析题中反复强调注意“声部进行的方法”,与业内一些教科书提出的“纵向填写”和声的学习方法截然不同,两者在学习目标上有着本质区别。业内人士一般都知道,传统四部和声写作题,即以混声合唱形式与要求来写作,如果能把大小调写作题做成既有和声功能性,又有对位化声部进行,那是相当有趣的,这是传统多声音乐艺术的魅力所在。在黄虎威 和声学教程习题解答(下册)书面习题中,有一种钢

8、琴音型化写作题是业内人士较为感兴趣的话题。如第 47 章下属和声组的变和弦书面习题为下列旋律和低音配和声,第 4 题(旋律题,第 327328),左手弹奏八度和声低音,右手弹奏密集或混合排列内声部与旋律声部(符合钢琴弹奏特点的声部排列),黄虎威饶有兴趣地做着 60 年前曾做过的事情,不变的是对艺术情趣的执著追寻。这不是一般人能在“纸上”谈清楚的事情,这需要10 年、8 年的“坐功”和钻研劲儿。因此,我们可以说,作曲大师都有一种本事,看谱即能在心灵中听见音乐,听见音乐即能在脑海中映现出乐谱中的乐思,黄虎威便是其中的佼佼者。“键盘习题采用写谱照弹的方式解答”,这部分习题对于涉及转调法来说,有着培养

9、、塑造和声调性思维变化的功效,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能便捷地参考本书获取相关知识点。正如黄虎威在和声学教程习题解答(上册)自序中说的“本书列举的谱例中有一部分是难以找到的,这可以免去读者寻谱的麻烦”。其实,除黄虎威 和声学教程习题解答(下册)解析 了许多分析题难以找到谱例,这些下册转调键盘习题自解答案更是难以找到,写作难度是常人难以估量的,用“写谱照弹的方式”解答键盘习题,独具匠心,这是黄虎威长期教学与创作的经验之谈,也是对其教法的阐释。和声学教程习题解答(下册)第 60 章和声分析的某些问题中的和声测试题解答,是按照斯波索宾等和声学教程在 1990 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增订重译版要求写作,所以

10、较 1982 年斯波索宾等人编写的和声学教程(全书共 59 章)版本更为详细阐述了和声图式与四部和声(即混声四部合唱)、钢琴伴奏、弦乐四重奏不同多声形态织体写作规律,是其教材的任务、目的,也是学以致用的优秀范例。近年来,针对传统和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大家在教学方法、教学软件开发利用等方面有了许多成果,并在课堂教学上得到进一步论证。在全国各地出版的和声学专著层出不穷,“传统和声”学术思想得到广泛交流,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正如桑桐在250 首和声习题解答前言中所说,“传统和声虽已陈旧,但它历史的、风格的、经典的、规范的意义,并未因此随风而去”,它是研究百年中外经典之作和声语言的“一把钥匙”

11、,是“进入巍峨的经典音乐殿堂的阶梯之一”。笔者相信,黄虎威 和声学教程习题解答(上下册)的问世,将完善我国高等院校和声学教学体系及教材建设,并在音乐教育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注释:秦西炫.简评黄虎威的转调法“摘要”j.人民音乐,黄虎威 和声学教程习题解答(下册)解析 1984(11).黄虎威.和声学教程习题解答(下册)第 28、33、47、50、60 章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12,111,327328,508,631688.桑桐.250 首和声习题解答“前言”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23.参考文献:1黄虎威.和声学教程习题解答(上册)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0.2黄虎威.和声学教程习题解答(下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3桑桐.250 首和声习题解答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4童道锦,王秦雁.黄虎威钢琴作品选集m.上海:上海音乐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文案大全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